2-巯基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量子化学计算

合集下载

2-巯基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量子化学计算

2-巯基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量子化学计算

Received: May 15 , 2017; accepted: Jun. 4 , 2017; published: Jun. 7 , 2017
th
th
th
Abstract
A six-core cluster compound Cu6(C5H4NS)6, was prepared by layered a N, N-Dimethylformamide solution of Cu(CH3COO)2·H2O on a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of Dpds. The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of the complex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B3LYP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nd the NBO calcula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of frontier orbital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x-core copper (II) cluster complex contains six crystallographically unique Cu (II) ions and six 2-mercapto pyridine an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and the error is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prov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2_巯基吡啶_N_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用途

2_巯基吡啶_N_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用途

第30卷 增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 o l.30Supp l. 2002年9月Jou r.of N o rthw est Sci2T ech U n iv.of A gri.and Fo r.(N at.Sci.Ed.)Sep.2002 2-巯基吡啶-N-氧化物的合成方法及其用途Ξ杨征敏,吴文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药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 [摘 要] 对22巯基吡啶2N2氧化物(PTO)的4类合成方法(22卤吡啶氧化法、氢氧化钠催化吡啶氧化法、22羧酸吡啶212氧化物金属盐脱羧法、12氧化吡啶同N aH和L i H等强碱作用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PTO及其金属盐的广谱杀菌防霉活性及其在农业、医学、化学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22巯基吡啶2N2氧化物;合成方法;杀菌活性[中图分类号] O621.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022782(2002)S020142203 1943年Shaw发现黄曲霉(A sp erg illus f lavus)代谢产生的曲霉酸(asp ergillic acid)有抗菌作用[1],此后,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其化学结构与杀菌活性的关系,发现了高效、安全、具有广谱杀菌活性的22巯基吡啶2N2氧化物(22p yridineth i o l212ox ide, PTO)[2~4]。

在农业上,PTO被称为“万亩定”,可作为杀菌剂和杀细菌剂,对多种果树、棉花、麦类、蔬菜叶面病害有效,已用于防治苹果疮痂病和卷叶病。

PTO可与铁、锰、锌等螯合,生成的万亩定铁盐、万亩定锰盐、万亩定锌盐可作为低毒高效杀菌剂[5]。

此外, PTO也用作植物生长调节剂。

PTO钠盐是一种公认的安全、高效、速效、广谱的水溶性杀菌防霉剂[6]。

它可作为罐装食品的防霉剂,对酵母菌和霉菌作用迅速、抑制作用强[7];也可作为蚕座消毒及家蚕人工饲料的防腐添加剂。

在医学上,PTO钠盐称为吡硫霉净,作为抗菌和抗真菌药用于治疗脂溢性皮炎、花斑癣等体表性疾病,也可作为外用药和化妆品的防腐剂[2,8~10]。

2-巯基吡啶镉(Ⅱ)、汞(Ⅱ)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巯基吡啶镉(Ⅱ)、汞(Ⅱ)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摘 要 : 用 TG D 采 - TG技 术研 究 了 2巯基 吡啶 镉 (I 、 (I 配合 物在 氮气 气 氛 中 的热 分解 机 理 一 I ) 汞 I) 及 非等 温动 力 学。采 用积 分 法 ( o t— fr C asReen方程 , HM 方程 , MKN 方 程 ) 和微 分 法( h r方程 ) Ac a
对非等 温动 力 学数 据进 行 了分析 , 得到 了配合物 第 一步 热分 解反应 的机 理 函数 、 动力 学参数 和热 分 解动 力学方程 。结果表 明 : 热 分解 过程 属 F ( 学反应 ) 理控 制 , 等 温 热分 解 的 动 力学 方程 其 化 机 非 为 d / T=A f・ / 1 a 其 中镉 ( 配合 物 的表 观 活 化 能 E一8 . 5k / l指前 因子 A ad / e 盯( - ) , l Ⅱ) 6 3 J mo ,
no —s he ma n tc r t d e v TG— r t c ni ue n iot r lki e is we e s u i d b DrG e h q .The n —s t r lki e i a a we e a a y e on io he ma n tc d t r n l z d wih t e k nd o i e a me h s(Co t Re f r e a i t hr e i s f nt gr l t od a — d e n qu ton,H M e a i n,M KN e u ton) a a qu to q ai nd d fe e ta e h if r n i lm t od (Ac a e a i h r qu ton) .Th m e ha s e c nim f nc i a ki e i p r me e s f he h r l u ton nd n tc a a t r o t t e ma dc e omp ii n he is s e we e bt i d.Che ia r a to m e ha i m (Fz) c t o l d he is oston i t fr t t p r o a ne m c l e cin c ns on r le t fr t

2-巯基吡啶桥连双核钯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活性

2-巯基吡啶桥连双核钯配合物的合成与催化活性
第!"卷!第!期 #$#%年!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0'(1*234)5267
8',9!"!:'9! ;<)9#$#%
2-巯基吡啶桥连双核钯配合物 的合成与催化活性
吕!鹤!李泽宁!郑!青
!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湖州"%"$$$"
" 摘 要:将2 -毓基毗啶(2-HSPy)与N,N-二甲基苄(MdWh 配位进行行化合物反应,合成2-毓基毗睫桥连的
第!卷
Fig. %
' ' [Pd(dmba)(2-SPy)]2
图% 双核钯化合物[PM(MdW+)(2 - SPy) #的合成 Synthesis of Mi*(clea)palladium coDpou*M[PM(MDWa) " - SPy) 2
#! 结果与讨论
2. 双核钯化合物[P9(9cb&)(2- SPy%#的表征" Fo)Dula%X2F ."2 :!PM2S2#FO%E$$.2%#c)ystalsysteD%Vo*ocli*ic#spaceg)oup%P2!%",c#
>a5e K2C03 C52C03 Na2C03 K3P04・3H20 NaAc K3P04・3H20
Sol3e*t DMF DMF DMF DMF DMF
H20/DMF
Cataly5t/Dol% % % % % % %
K3P04・3H20
H20/DMF
0.%
BieldW/% F2 FF 7F 92 65 99 6F
""
29双核钯化合物[P9(9cb&%2 - SPy)#2的催化活性 得到并表征双核核化合物[PM(MdW+)(2-SPy))后,在Suzu[i偶联反应中对其催化活性进行研究.

新型吡啶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新型吡啶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新型吡啶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王清琪;徐清【摘要】Ir(ptpy)2(MSPD)and Ir(ppy)2(MSPD) are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two ligands 2-phenylpyridine and 2-(p-Tolyl)pyridine,compounded with IrCl3 and MSPD.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lexes are characterized through elemental analyses,FTIR,and1H NMR.The UV-Vis absorption and photolum inescence(PL) spectra of the complexes are investigated.The two Ir complexes show the noticeable MLCT absorption(singlet and triplet metal to ligand charge transfer absorption),and have strong photolum inescence at 522 nm and 530 nm,respectively.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y can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OLED.%分别以2-苯基吡啶(ppy)和2-(对甲苯基)吡啶(ptpy)为配体,与三水合氯化铱(IrCl3.H2O)、3-(4-甲基)苯乙烯-2,4-戊二酮(MSPD)配位,得到铱(Ⅲ)配位物Ir(ppy)2(MSPD)和Ir(ptpy)2(MSPD).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1H NM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此外还研究了其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配位物Ir(ptpy)2(MSPD)和Ir(ppy)2(MSPD)均具有明显的金属-配体电荷转移吸收(MLCT),且分别在522 nm、530 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峰,有望在电致发光方面得到应用.【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2(025)002【总页数】4页(P112-115)【关键词】磷光材料;重金属配合物;三重态【作者】王清琪;徐清【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21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器件OLEDs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具有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能耗低、超薄等优点, 成为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发光、显示器件. 近年以重金属(铂、锇、铱等)配合物为主的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由于分子中能够产生强烈的自旋-轨道偶合, 使原来禁阻的三重态跃迁解禁, 进而可以实现磷光发射[1],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 因而受到极大关注[2-4].其中铱(III)配合物具有更好的发光效率和更强的磷光而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5].目前, 含有乙酰丙酮、四甲基庚二酮等辅助配体的铱(III)配合物报道较多[6], 而含有带有双键的β-二酮有机配体的铱(III)配合物则鲜见文献报道.由于金属配合物中有机配体的结构对器件的发光效率和发射波长有很大的影响[4,7], 因此采用不同的有机配体合成新型配合物对开发各种颜色的磷光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笔者分别以 2-苯基吡啶(ppy)、2-(对甲苯基)吡啶(ptpy)为主配体, 3-(4-甲基)苯乙烯-2,4-戊二酮为辅助配体合成了双键的铱(III)配合物 Ir(ppy)2(MSPD)、Ir(ptpy)2(MSPD) (MSPD为 3-(4-甲基)苯乙烯-2,4-戊二酮), 合成路线如图1所示. 通过元素分析、1H NMR、FTIR 光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其 UV-vis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美国Nicolet FT-IR 460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日本岛津UV-250 IPC紫外-可见光谱仪(二氯甲烷为溶剂, 室温); 日本日立F-4600荧光光谱仪(二氯甲烷为溶剂, 室温); 美国 Perkin-Elmer 2400 II型元素分析仪(高温燃烧法, He载气); 德国 Bruker Avance 400 核磁共振波谱仪(氘代氯仿为溶剂,TMS为内标).2-苯基吡啶(≥97%)及 2-(对甲苯基)吡啶(≥97%))购自Sigma-Aldrich公司; 三水合氯化铱为有研亿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铱含量大于54%; 3-(4-甲基)苯乙烯-2,4-戊二酮(MSPD)为实验室自行合成. 其余试剂都是市场上常见的分析纯试剂, 使用前未经进一步处理.1.2.1 2-苯基吡啶铱(III)二聚体[Ir(ppy)2Cl]2的合成按文献[4]的方法合成, 在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4147g (4mmol) 三水合氯化铱, 2.53mL (16 mmol)2-苯基吡啶(ppy), 再往烧瓶中加入60mL乙氧基乙醇和30mL蒸馏水. 在 N2保护下控温120℃, 搅拌回流 24h. 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上层液体, 加入甲醇洗涤. 抽滤后用二氯甲烷溶解, 抽滤, 甲醇洗涤, 再经真空干燥所得的黄色粉末[Ir(ppy)2Cl]2产量为1.3242g(1.23mmol), 产率为61.8%.1.2.2 2-(对甲苯基)吡啶铱(III)二聚体[Ir(ptpy)2Cl]2的合成按文献[4]的方法合成, 在250mL圆底烧瓶中加入2.1162g (6mmol) 三水合氯化铱, 2.56mL (15 mmol)2-对甲苯基吡啶(ptpy), 再往烧瓶中加入 90 mL乙氧基乙醇和30 mL蒸馏水. 在N2保护下控温120℃, 搅拌回流24h. 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 减压蒸馏除去上层液体, 加入甲醇洗涤. 抽滤后用二氯甲烷溶解, 抽滤, 甲醇洗涤, 再经真空干燥所得的黄色粉末 [Ir(ptpy)2Cl]2产量为 2.0588g (1.82 mmol), 产率为60.1%.1.3.1 铱(III)配合物Ir(ppy)2(MSPD)的合成按文献[6]的方法合成, 往100mL烧瓶中加入0.3455g (1.6mmol) β-二酮配体和0.6619g (0.6 mmol) [Ir(ppy)2Cl]2, 对苯醌0.0027g (0.025mmol),接着再加入乙氧基乙醇30mL, Na2CO3 0.6999g (6 mmol). 在N2保护下, 在恒温油浴中加热至115℃,搅拌回流反应 15h. 反应完毕后除去上层液体(减压蒸馏), 分别用水、甲醇洗涤、抽滤, 收集固体真空干燥(常温 24h), 所得的烯基取代铱(III)配合物Ir(ptpy)2(MSPD) 产量为 0.2931g (0.41mmol), 产率为 34.2%. 1H NM R(400 M Hz, CDCl3), δ: 9.86(d,J=5.0Hz, 1H), 8.65~8.61 (m, 5H), 7.95~7.46(m,14H),6.75(m, 1H), 5.67(d, J=13.0 Hz, 1 H), 5.18 (d, J=13.0 Hz, 1 H), 2.61(t,J=7.5 Hz, 2H), 1.75(s, 6H) 10-6. 元素分析理论值: C为60.40; H为4.36; N为3.91. 实测值: C为59.80; H为4.71; N为3.97.1.3.2 铱(III)配合物Ir(ptpy)2(MSPD)的合成按文献[6]的方法合成, 往100mL烧瓶中加入0.3458g (1.6mmol) β-二酮配体和0.6630g (0.6 mmol)[Ir(ptpy)2Cl]2, 对苯醌0.0025g (0.024 mmol),接着再加入乙氧基乙醇50mL, Na2CO3 0.6362g (6 mmol). 在N2保护下, 115℃回流反应15 h. 反应完毕后除去上层液体(减压蒸馏)分别用水、甲醇洗涤,抽滤, 收集固体真空干燥(常温 24h), 所得的烯基取代铱(III)配合物 Ir(ptpy)2(MSPD) 0.4293g (0.58 mmol), 产率: 48.3%. 1H NM R(400M H z, CDCl3) δ:9.87(d, J=5. 0Hz, 1H),8.61~8.59 (m, 5H), 7.95~7.65(m, 12H), 6.73(m, 1H), 5.68(d, J =13.0 Hz, 1H), 5.19(d, J =13.0 Hz, 1 H), 2.63~2.60(m, 8H), 1.74(s, 6H)10-6. 元素分析理论值: C为61.35; H为4.74; N为3.77. 实测值: C为60.78; H为5.09; N为3.83. 图2为配合物 Ir(ptpy)2(MSPD)和Ir(ppy)2(MS PD)的FTIR光谱图. 由图2中可以看出, Ir(ptpy)2(MSPD)在 1587cm-1(C=N)、1571cm-1 (pyridine)和1064cm-1(phenyl)处存在特征吸收峰, 说明苯环上的C和吡啶环上的N参与了配位[6], 同时在1064 cm-1处也存在特征吸收峰, 说明了分子中存在碳碳双键, 但相对于 Ir(ppy)2(MSPD)的谱图, 其 1581 cm-1 (C=N)、1562cm-1(pyridine)、1060 cm-1(phenyl)等特征吸收峰均发生了红移, 这是由于配体 2-(对甲苯基)吡啶上甲基造成电子转移所导致的. 而根据1H NMR数据(分别见1.3.1和 1.3.2节)分析表明, δ7.46~9.87 为芳香胺苯环质子的吸收峰, δ5.67~6.75为β-二酮上碳碳双键质子的吸收峰, δ5.18~5.19 为β-二酮α-H 的质子峰, δ1.74-2.61 为β-二酮与 2-(对甲苯基)吡啶配体的甲基、亚甲基质子峰.由红外及核磁数据可知, 配合物Ir(ptpy)2 (MSPD)和Ir(ppy)2 (MSPD)的结构与预期吻合, 结合元素分析数据可断定合成产物确为配位物Ir(ptpy)2(MSPD)和Ir(ppy)2(MSPD).图3为配合物 Ir(ptpy)2(MSPD)与 Ir(ppy)2(MS PD)的UV-vis吸收光谱图. 配合物均存在4个吸收峰, 其中, 前 2个吸收峰较窄, 为配体的自旋允许的单线态π→π*跃迁, 后两个吸收峰较宽, 根据发光现象和相关文献, 属于典型的单重态和三重态金属铱-配体电荷转移(1MLCT和 3MLCT)的吸收峰[3]. 由图中可以看出,Ir(ptpy)2(MSPD)的这4个吸收峰(分别位于267 nm、343 nm、407 nm 和460 nm)与配合物 Ir(ppy)2(MSPD)的相应吸收峰(分别位于263.5 nm、338 nm、403 nm和451 nm)都相比发生了红移. 其原因是由于当配体和金属铱配位后,Ir(ptpy)2(MSPD)由于多了2个甲基取代基, 使整个分子中电子的离域程度增大, 致使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降低, 故相对于Ir(ppy)2(MSPD)的吸收峰发生了红移.图4为配合物 Ir(ptpy)2(MSPD)与 Ir(ppy)2(MS PD)的荧光光谱图. 且由图4可知, 2种配合物的发射峰分别出现在522 nm和530 nm, 根据发光现象和相关文献, 可认为在522 nm及530 nm处的发光主要是来自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3,6], 它们的发射峰接近是由于配体结构类似所致. 由以上结果可知, 这2种金属配合物都有望成为新型的绿色磷光材料.通过上述的反应, 我们合成了新的铱配合物Ir(ptpy)2(MSPD)和 Ir(ppy)2(MSPD),并通过 FTIR光谱、1H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它们的吸收和发射光谱. 配合物 Ir(ptpy)2(MSPD)分别在407nm和460nm处存在单重态和三重态的吸收峰, 在 522nm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峰, 而配合物Ir(ppy)2(MSPD)也存在明显的单重态和三重态的吸收峰(分别在403nm和451nm处)及磷光发射峰(在530nm处).这两种金属配合物都有望成为新型的绿色磷光材料, 进一步研究测试工作还在进行中.致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为样品的有机元素分析测试供了条件, 特此感谢.【相关文献】[1]Ling Qidan, Cai Qinjia, Kang E T, et al. Monochromatic light-emitting copolymers of N-vinyl carbazole and Eucomplexed 4-vinylbenzoate and their single layer high luminance PLEDs[J]. J Mater Chem, 2004, 14(18):2741-2748.[2]Ciardelli F, Altomare A, Michelotti M. From homogeneous to supported metallocene catalysts[J]. Catal Today,1998, 41(1/3):149-157.[3]Fink G, Steinmetz B, Zechlin J, et al. Propene polymerization with silica-supported metallocene/MAO catalysts[J]. Chem Rev, 2000, 100(4):1377-1390.[4]Duchateau R. Incompletely condensed silsesquioxanes:Versatile tools in developing silica-supported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J]. Chem Rev, 2002, 102(10):3525-3542.[5]Lo S C, Shipley C P, BERA R N, et al. Blue phosphorescence from Iridium(III) complexes at room temperature[J]. Chem Mater, 2006, 18(21):5119-5129.[6]Lamansky S, Djurorich P, Murphy D, et al. Highly phosphorescent bis-cyclometalated Iridium complexes:Synthesis, phot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use i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J]. J Am Chem Soc, 2001,123(18):4304-4312.[7]César P B, Montes V A, Pavel A. True blue: Blue-emitting aluminum(III) quinolinolate complexes[J]. Inorg Chem,2006, 45(24):9610-9612.。

两个含2-巯基吡啶-1-氧A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能

两个含2-巯基吡啶-1-氧A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能

两个含2-巯基吡啶-1-氧Au(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与荧光性能苑壮东;周芳霞;张慧苹;岳呈阳【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13(029)006【摘要】Two new Au(Ⅰ) complexes,namely,(ph3P)Au(mpo) (1) and[Au(mpo)2][Na(H2O)4] ·H2O (2) have been synthesized via the reaction of (ph3P)AuCl with 2-mercaptopyridine-1-oxide sodium (Nampo) in dichloromethane (CH2Cl2) solution.Their crystal structures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plex 1 crystallizes in the monoclinic system,space groupP21/c,and features isolated (ph3P)Au(mpo) plex 2 crystallizes in the orthorhombic system,space group Pnma.The structure of complex 2 features three-dimensional (3D) network composed ofAu(mpo)2 units,1D Na(H2O)4 belt as well as isolated H2O molecules interlinked via weak hydrogen plex 2 exhibits blue emission with λmax=423.5nm by irradiation of UV light (λ=300 nm).CCDC:932336,1; 932337,2.%采用溶液法合成了2个含2-巯基吡啶-1-氧(mpo)的Au(Ⅰ)配合物:(ph3P)Au(mpo) (1)和[Au(mpo)2][Na(H2O)4]·H2O(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与元素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其晶体结构.配合物1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而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ma.配合物1的结构为零维的(ph3P)Au(mpo),而配合物2的结构是Au(mpo)2单元与一维Na(H2O)4带以及游离水分子通过氢键连结而成的三维结构.荧光测试表明,化合物2在300 nm紫外光激发下可以发射较强的蓝光(423.5 nm).【总页数】6页(P1283-1288)【作者】苑壮东;周芳霞;张慧苹;岳呈阳【作者单位】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省高校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曲阜273155;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省高校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曲阜 273155;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省高校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曲阜 273155;济宁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山东省高校无机化学重点实验室,曲阜 2731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123【相关文献】1.含1-(4′-氟苄基)-2-硝基吡啶鎓离子的四氯合铜配合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J], 庄晓梅;蔡镇锋;刘小平;杨乐敏;韩松;熊亚红;周家容;倪春2.两个含2-(2-吡啶基)苯并咪唑的镍(Π)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J], 范艳;瞿志荣3.两个含2-(2-吡啶基)咪唑衍生物的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发光性质[J], 范艳;瞿志荣;金晓飞;郭艳红;王作祥4.叠氮和1-(4-吡啶基)-2-(2-苯甲氰基)乙烯锌(Ⅱ) 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J], 谢永荣;唐云志;熊仁根5.7-(吡啶-N-氧-2-巯基)-1-(2-氟乙基)-6,8-二氟-1,4-二氢-4-氧喹啉-3-羧酸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J], 鄢立刚;王捷;宋聚忠;徐炳祥;马振瀛;朱艳静;杨倩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镉(Ⅱ)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关于镉(Ⅱ)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关于镉(Ⅱ)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陈丽华(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042)E-mail:lihuachen@中文摘要:本文对镉()Ⅱ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进行几何优化,在优化构型基础上,利用B3LYP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计算了该配合物吸收波长和相应振子强度f,对吸收光谱做了分析。

结果表明主要贡献的激发态分别为第16、17和26激发态而不是第一激发态(振子强度f为0.0108),它们的振子强度f分别为0.2052、0.3202和0.3234, 对应的吸收波长分别为308.57 nm、307.33 nm 和258.35 nm,与实验值310 nm和253 nm相近。

关键词:2,2-联吡啶,对苯二甲酸, 配合物,激发态[中图分类号] Q 641.12 [学科代码] 150·3025 [文献标识码] A配位聚合物由于结构的多样性以及在吸附、催化、磁性等新型材料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成为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于一体的前沿课题。

[1-4] 很多科学家通过采用溶液法、水热法以二元或多元羧酸为主要的桥联配体与过渡金属Zn2+,Cd2+及稀土金属离子构筑多种配位聚合物并对它们的晶体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

[5] 通常来说d10电子组态的金属,如Zn2+,Cd2+与对苯二甲酸构成的配位聚合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荧光性质,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工程,[6-7] 但其具体发光机理分析较浅。

本研究对镉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分子结构进行优化,并在优化结果下对该配合物发光机理做了深入分析,为此类配合物的设计与合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1 计算方法使用量子化学计算程序Gaussian 98 [8] 对镉与对苯二甲酸和2,2-联吡啶配合物用HF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进行几何构型全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配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

最后在优化结果下用B3LYP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上算了它相应激发态振子强度f和对应吸收波长,考察了其发光机理与性质。

配合物(AP)2Ge(Ⅳ)的量子化学计算

配合物(AP)2Ge(Ⅳ)的量子化学计算

配合物(AP)2Ge(Ⅳ)的量子化学计算韩小云;陈鑫成;刘晓霞;马万勇【摘要】The geometrical configuration of(AP)2Ge(Ⅳ) complex is optimized at the B3LYP/LANL2DZ level based 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method.The B3LYP/6-31+G(d) level method has also been chosen for the further study.The atomic charge distribution is determined through the natural bond orbital(NBO) analyses.Frontier molecular orbits and IR spectrum of the(AP)2Ge(Ⅳ) compound are respectively discussed.Also,the calculated vibration frequencies were also confirmed.%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LANL2DZ水平上优化得到了配合物(AP)2Ge(Ⅳ)的稳定几何结构;在优化所得稳定构型的基础上,采用B3LYP/6-31+G(d)水平方法,通过自然键轨道(NBO)分析,得到各原子的电荷分布;通过振动分析得到红外(IR)谱图,并对计算得到的振动频率进行了归属和解析。

【期刊名称】《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6)002【总页数】4页(P46-49)【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原子电荷分布;IR【作者】韩小云;陈鑫成;刘晓霞;马万勇【作者单位】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3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1210 引言据文献报道,二酰胺配体在合成14种元素的稳定衍生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这类化合物一般是以二氮丁二烯类配体为基础进行合成。

2-巯基吡啶汞(Ⅱ)的合成及热分解动力学

2-巯基吡啶汞(Ⅱ)的合成及热分解动力学
维普资讯
20 0 8年 7月
J l 0 8 uy 2 0

学 I 业 与 工 :

第 2 5卷 第 4期
Vo . 5 12 NO. 4
CHEM I CAI J NDUS TRY AND ENCI NEERI NG
文章 编 号 :0 4— 5 3 2 0 )4—0 2 10 9 3 (0 8 0 34—0 4
动 力 学方 程 为 d / ad T=A f・ / e l
1 s 0‘/ 。
( 一口 表 观 活化 能 E=19 6 Jm 1指 前 因 子 =3 7 1 ), 8 .7k/ o, .9x
关 键 词 :- 基 吡 啶 ; ( 配 合 物 ; 成 ; 分 解 ; 等 温 动 力 学 2巯 汞 Ⅱ) 合 热 非
a p rn ciain n ry n t e r —x o e ta fco w r 1 9. 7 J ・to 。 a d p a e ta tv to e e g a d h p e e p n n il a tr e e 8 6 k o l 。 n 3. 9 × 1 ‘ S一 7 0 ‘
d c mp s inpoes h iei e u t n ma e epe sd a :d / = A f ・ E T 1一 口) e o oio rc s .T e kn t q ai y b x rse s a dT t c o / e R ( l 7/ .T e h
r s e t e y. e p ci l v
Ke r s 2 mec po r ie y wo d :・ ra t i n ;Hg pd (Ⅱ)c m lx y tei;tema d c m oio ;n nioh r lkn t s o pe ;snh s s h r l eo p s in o — tema iei t s c

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巯基嘧啶铜配合物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合成方法及相关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概述和解释说明。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现有研究与应用场景探讨以及结论与展望。

通过逐步展开,全面介绍了该配合物的合成方法、实验过程、结果分析和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和归纳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常见合成方法,并对其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同时,还将探讨当前对该配合物所做的研究以及其可能的应用场景,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于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理解,并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合成方法2.1 前言巯基嘧啶铜配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合成方法研究对于深入了解该配合物的性质和拓展其应用领域非常关键。

2.2 方法一第一种合成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方法是通过溶剂热法。

首先,选择适量的巯基嘧啶(通常为dmbz),并与氢氧化铜反应,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反应。

反应条件可根据具体实验设计而定,通常在一定温度下,在惰性气氛下进行。

在反应完成后,通过适当的冷却和过滤操作,将产生的固体产物分离出来。

随后,采用洗涤和干燥等步骤对固体产物进行后处理,以获得纯净的巯基嘧啶铜配合物。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易行,并且产率较高。

但需要注意控制反应条件以避免副反应或杂质生成。

2.3 方法二第二种常用的合成巯基嘧啶铜配合物的方法是通过络合反应。

在这种方法中,将巯基嘧啶与一种含有铜离子的溶液进行反应。

首先,在适当的无水有机溶剂中,将巯基嘧啶溶解,然后逐滴加入已配制好的含有铜离子的溶液。

反应过程中,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和反应时间,并且要保证充分搅拌以促进反应进行。

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CN 102030692 A(43)申请公布日 2011.04.27C N 102030692 A*CN102030692A*(21)申请号 201010596891.3(22)申请日 2010.12.10C07C 323/52(2006.01)C07C 319/02(2006.01)(71)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地址264003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春晖路17号(72)发明人陈令新 王文海 王锐(74)专利代理机构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代理人许宗富 周秀梅(54)发明名称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57)摘要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涉及精细化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2-巯基丁二酸的一种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首先以顺丁烯二酸酐与硫脲为原料,加成反应合成中间体化合物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2-巯基丁二酸。

(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5 页 附图 2 页1.一种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以顺丁烯二酸酐与硫脲为原料,加成反应合成中间体化合物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发生水解反应,生成2-巯基丁二酸;反应方程式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2-巯基丁二酸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具体的合成步骤为,(1)先将顺丁烯二酸酐与硫脲按照摩尔比1∶1加入到冰醋酸(中,室温下反应10小时。

然后,进行过滤和洗涤,得到中间体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2)将步骤(1)生成的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加入到碱溶液中,并使得碱与2-脒基硫烷基丁二酸酐的摩尔比为3∶1~8∶1,然后在110℃下加热回流4小时;(3)反应结束后,用盐酸调节反应液的pH至3,接着将反应液浓缩,再在110℃下继续加热回流10分钟;冷却后过滤,并以少量冷水洗涤,可得到白色固体和浅黄色的滤液;(4)向步骤(3)中得到的白色固体中加入有机溶剂,固体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在溶剂的沸点温度下加热回流10分钟,趁热过滤;将滤液合并后蒸掉溶剂即得到目标产物2-巯基丁二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张连生 等
3. 结果与讨论
3.1. 基于配体 Dpds 的配位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1.1. 配合物 Cu6(C5H4NS)6 的晶体结构测定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方法为:选取形状规则并且大小适合的单晶样品,常温下放在 Bruker Smart-APEXII CCD 衍射仪上,用经过石墨单色器单色化的 Mo-Kα 射线(λ = 0.071073 nm),以 ω-φ 方式扫 描收集配合物的衍射数据。全部衍射强度数据通过 Lp 校正和吸收校正[10]。通过 SHELXTL [11]程序完 成结构解析,然后用直接法将晶体结构解出。全部氢原子及非氢原子的坐标、及各向异性相关参数都由 全矩阵最小二乘法 F2 精修,其中全部氢原子坐标由差值电子密度函数并结合几何分析方法获得;全部非 氢原子则经 Fourier 合成及差值电子密度函数修正得到。 所有相关计算均使用 SHELXL-97 程序包完成[10] [11]。配合物的晶体学数据已列于表 1。 3.1.2. 配合物 Cu6(C5H4NS)6 的晶体结构描述 配合物的 X-射线单晶衍射测试结果显示: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n 空间群。配合物每个分子含 有六个铜离子、六个 2-巯基吡啶阴离子。如图 1 所示,整个分子为 1 个分立的六核簇合物,六个 2-巯基 吡啶通过 Cu-N、Cu-S 配位键与 Cu6 核心结合。配合物的结构具有很高的对称性,每个 S 原子和两个相 邻的铜原子配位,Cu-S 键的键长在 2.223~2.259 Å 范围内。每个 N 原子和一个铜原子配位,Cu-N 键的键 长在 2.031~2.037 Å 范围内。
3.2. 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配合物和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的量子化学计算 配合物的结构为零维,不对称单元间没有配位键这种强相互作用力。我们运用 Gaussian 03 [12]程序,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 B3LYP 计算方法[13] [14],对配合物以及配体 2-巯基吡啶去质子状态下的 2-巯基 吡啶离子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对 2-巯基吡啶离子的计算,我们使用 6-31G(d)基组。对配合物的计算,我 们使用混合基组,对 C、H、S、N 使用 6-31G(d)基组,对 Cu 使用 LANL2DZ 赝势基组[15]。计算的内容 包括:几何优化及在其基础上的频率计算,并分析了电荷布局和前线轨道。配合物键长、键角的计算值 和理论值列于表 2。比较结果发现,优化后的理论值与实验值比较吻合,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键长的 理论值比实验值偏长,其中 Cu1-Cu3 键的理论值比实验值大 0.183 Å,这可以解释为在 B3LYP 方法优化 下,键长普遍偏长。配合物和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的 Mulliken [16] [17]电荷列于表 3。由表中数据可知, 配合物中铜原子的电荷由 1 (在配合物中铜离子的价态是+1)降到了 0.725,这说明铜原子和配体发生了配 位作用[18] [19]。与自由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相比,配合物中 N1、S1 的电荷增加,这些结果也向我们展 示了铜原子和配体之间的配位作用。 通过 NBO 计算,我们得到了配合物和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的中各原子的电荷布局和自然电荷的信 息,部分原子的信息列于表 4。由表中数据可知,与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相比,在配合物中,硫原子的 电荷升高。这是因为 2-巯基吡啶阴离子的硫原子上积聚着负电荷,与带正电荷的铜原子配位后,电子流 向铜原子,从而硫原子自身的电荷升高。在配合物中,氮原子外层轨道中的电子数量增加,氮原子的自 然电荷略微降低。这可以解释为:配位键作用增加了氮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18] [19]。因为铜离子是吸 电子基团,在这种吸引力作用下,Dpds 配体中更多的电子集中在参与配位的氮原子的附近。 图 2 展示了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的前线轨道。在配体的 HOMO(最高占据轨道)轨道中,硫原子和氮 原子占到了很大的比例。在我们的实验中,配体中的硫原子、氮原子发生配位作用,这也验证了计算结 果。图 3 展示了配合物的 HOMO 轨道的三维结构,正如我们预料的那样,配体 2-巯基吡啶离子和铜原子 的电子云发生了重叠,证明了配位键的存在。
张连生 等


基于配体2,2’-二硫二吡啶(简称Dpds),采用分层扩散法,合成出六核簇状配位化合物Cu6(C5H4NS)6。采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下的B3LYP计算方法、NBO计算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同时进行了 前线轨道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配合物含六个铜离子、六个2-巯基吡啶阴离子,优化后的理论值与实 验值比较吻合,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理论计算的完成证明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Received: May 15 , 2017; accepted: Jun. 4 , 2017; published: Jun. 7 , 2017
th
th
th
Abstract
A six-core cluster compound Cu6(C5H4NS)6, was prepared by layered a N, N-Dimethylformamide solution of Cu(CH3COO)2·H2O on a dichloromethane solution of Dpds. The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of the complex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B3LYP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and the NBO calculation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of frontier orbital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x-core copper (II) cluster complex contains six crystallographically unique Cu (II) ions and six 2-mercapto pyridine an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theoretical value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ones, and the error is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prov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7, 5(2), 100-10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7 in Hans. /journal/jocr https:///10.12677/jocr.2017.52013
Keywords
Dpds, Coordination Compounds, Functional Theory, B3LYP, NBO Calculations
2-巯基吡啶配合物的合成及量子化学计算
张连生1,万
1 2
玮1,王萃娟1,熊霄阳1,赵 鑫2,李泽贤1,陈志斌1
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2,2’-二硫二吡啶,配位化合物,密度泛函理论,B3LYP,NBO计算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The Synthesis and Quantum Chemistry Calculation Based on 2-Thiol Pyridine Ligand
Liansheng Zhang1, Wei Wan1, Cuijuan Wang1, Xiaoyang Xiong1, Xin Zhao2, Zexian Li1, Zhibin Chen1
Open Access
1. 引言
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晶态材料,人们通过分子设计合成出大量结构新颖的金属有 机框架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在磁性、气体吸附与分离、选择性催化、非线性光学等 领域内潜在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索[1] [2] [3]。其中含氮配体配合物是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 一类。因为含氮配体中的氮原子数目较多、氮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的能力强,所以配位反应比较容易发 生,能够用于合成结构新颖的配位化合物。随着化学理论的发展及计算机性能的提高,集化学和计算于 一体的计算化学,正在逐渐走向成熟。计算化学建立在理论的演绎上,通过求解一系列的方程,来解决 化学上的问题。将计算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配合物的研究上,能够促进配位化学的发展。 本文采用 2,2’-二硫二吡啶(简称 Dpds)作为配体,它理论上能够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但是从另 一方面来说,二硫键容易断裂,含有二硫键的化合物很不稳定[4] [5]。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合成出以二硫二 吡啶为配体的配合物,而是得到了以巯基吡啶(二硫二吡啶的分解产物)为配体的六核铜簇合物。这种六核 铜簇合物的合成已经有文献报导[6] [7], 但是本文中的合成方法与之前文献报导方法有很大的区别。 文献[6] 和[7]中使用的都是水热法,文献[6]中使用[Cu(PPh3)2(MeCN)2]ClO4 和 2-巯基-N-氧化吡啶,文献[7]中使用 [Cu(MeCN)2]BF6 和 2-巯基吡啶。本文使用的是二硫二吡啶和乙酸铜,并且是在反应条件温和的试管中进行 反应的。 然后通过 XRD 单晶衍射[8] [9]对配合物进行结构测定。 另外将对配合物进行量子化学计算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