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层进式结构(附范文层层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议论文层进式结构两篇文章学会议论文层进式结构: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学习重点:层进式结构“摆现象——说实质——论危害(或好处)——挖根源——提办法”是议论文常用结构法之一。
【技法点拨】
“摆现象—揭实质—析危害(或好处)—挖根源—指办法”这种形式的议论文,其实就是“层进式”结构的议论文的一种写作形式。
“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写作格式是:先针对某些现象,指出其实质,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摆现象”,就是摆出社会生活中一些所值得探讨的现象,可以对这些现象进行引用、概括。
写材料作文时引述材料,即为摆现象。
“揭实质”就是指出这种现象的本质。
“析危害(或好处)”就是利弊分析,分析此种坏现象造成的危害。
如果是好现象,就分析其好处。
“挖根源”就是对这些社会生活现象中产生的根源和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它是荒谬和虚假之所在。
“指办法”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纠正这些社会生活的不良现象。
【高考作文题】
【范文】教育应理性温情而非简单粗暴
成绩优的男孩因成绩满分降至98分,由奖赏“吻印”突变为惩罚“掌印”;而成绩差的男孩因成绩55分升至61分,由惩罚“掌印”突变为奖赏“吻印”。
(摆现象)因成绩高低、升降变化,家长给予孩子不同的“教育”着实让人心酸,令人感慨深思。
我以为,教育理应理性温情,而非简单粗暴。
(“引”:引述材料,引出中心论点。
)
诚然,家长对孩子都寄予厚望,期盼孩子样样“100分”,希望子女个个成为“男中龙,女中凤”,胜人一筹、优人一等。
其对子女的“恨铁不成钢”的迫切心态于情可以理解。
然而,这种只追求表面的“十全十美”而容不下“降2分”这些许“退步瑕疵”也实属不该!家长对孩子由“100分奖‘吻印’”之极端急转“98分罚‘掌印’”的另一极端,他们的行为尖锐凸显了家长乃至当今社会人们对孩子成长的一种急功近利、急躁攀比、面子至上、处理简单粗暴的病态心理。
(说实质)此种教育方式,打在孩子脸上的巴掌,最终会反打在父母的脸上。
棍棒教育留下的伤痕甚至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论危害)所以教育应多些“吻印”,而少些“掌印”!
(“议”①:一、辩证分析。
二、摆现象——说实质——论危害。
)
家长明知这种做法是病态心理作祟,那为何“依然故我”呢?究其根源,首先,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速,竞争日显激烈。
因而,能否让孩子在激烈的“对抗”中长久立足,家长体现在孩子身上的是无尽的“虎妈教育”和“狼爸教育”。
其成功范例更是令人炫目、夺人眼球,在家长心底荡起涟漪甚至推波助澜。
家长们要么对孩子漫天飞撒“吻印”,要么给予孩子铺天盖地“掌印”,两种极端无不深受社会大染缸的浸染。
其次,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使然。
古有状元、榜眼、探花之差别,今有省市状元、文理科状元之区分。
家长乃至社会因评判标准有异而导致结果不同,唯分数高低、排名先后是论。
因而,分数高低意识、及格意识已经潜移默化影响着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并持续恶性循环着。
所以,其结果家长自然认为98分较100分是退步了,产生差距了,最终当然以“掌印”简单粗暴惩罚了;而55分是低分,当罚“掌印”,直至61分及格才给予“吻印”。
(“议”②:挖根源①竞争激烈②应试教育)
家长只盯孩子的分数而缺乏关爱之情,于理仅是对孩子一种简单粗暴的否定,而丝毫无理性温情可言。
更何况,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一时的分数高低、及格与否并不能代表其人生成败、合格与否。
假如仅以成绩好坏论高低,那童年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还留级的丘吉尔,就成就不了他“叱咤风云铁血宰相”之美名;假如仅以排名先后说成败,那连续三学期排名全班倒一的苏步青,也许错失“数学大王”之美誉。
(“议”③:反面论述)
孩子的健康成长既需家长的平常心和理性呵护,又要学校乃至社会给予孩子成长、成才足够的理性温情相待。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在温馨的家庭、和谐的社会里尽享无穷的天伦之乐!
(“联”:提办法)
总之,不管家庭还是学校乃至社会,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多些“吻印”,而少些“掌印”,应多点理性温情,而非简单粗暴!
(“结”:呼应上文,全文总结)
名师写全国卷高考作文
儿女脸上的掌印“打”了父母的脸
看两幅漫画,触目惊心的是漫画上的两个掌印和孩子同样委屈的表情。
或许有人会贬抑成绩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掌掴孩子的父母,抨击的理由是眼里只有分数;赞扬从55分进步到61分给孩子亲吻的父母,赞扬的原因是看到孩子的进步。
其实,“直不百步耳”,两位孩子的家长都采用“巴掌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教育”的方法。
(摆现象——说实质)
如果纠缠于家长要重分数还是进步,或者棍棒教育也是一种严格教育,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可能一叶障目,不见中国家庭教育弊端的“泰山”。
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后代的重要性,“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样的话大家耳熟能详。
但很少有父母想到: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打”的是父母的脸。
(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中心论点。
)
“棍棒教育”盛行不衰,其根源有两个。
一是家长们颠倒了教育的主体。
鲁迅先生曾在1919年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文中先生说家庭教育“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
但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就这样“本末倒置”了。
父母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或对子女的期望施加给孩子,忘了孩子是“即我非我”的独立个体了,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是本位,父母可以给孩子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甚至强迫他们生长。
二是家长们急功近利。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经常陷入教育焦虑之中。
除了给孩子不断加码课业负担,就是亮出“棍棒”。
孩子若是牛马,或许还能扬鞭奋蹄,但他们不是。
他们是人,大写的人。
(挖根源:一是家长们颠倒了教育的主体。
二是家长们急功近利。
)
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首先打的是父母的脸面。
孩子的成绩是许多父母的脸面,成绩差,父母脸上无光。
那些信奉“巴掌教育”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多数不成功,却企图用自己的巴掌“打造”成功的孩子。
第二,打的是父母的脸,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没错,但过于严格就可能物极必反。
棍棒下出孝子,更多出的是逆子。
“虎妈狼爸”的成功只是个案,最让人担忧的是棍棒和掌印在孩子的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痕,而且学业上的成功就等同于人生的圆满吗?
(论危害:棍棒下也出逆子。
)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鲁迅说中国父母做了自己父母的“牺牲品”,反过来苛责孩子“又来专做他的牺牲”,这样的谬种流传,难道不值得现在的父母深刻反省吗?
鲁迅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亲子关系健全,才是家教的基础。
父母尽力教育子女,但应该先让孩子从巴掌的阴影中走出,才能“完全解放”,还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和人生。
唯有这样,孩子脸上的掌印才会消失,吻痕才会深刻、暖入孩子心扉。
(提办法:亲子关系要健全,才能尽力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