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合集下载

第五章 教育制度(王道俊 郭文安编)

第五章 教育制度(王道俊 郭文安编)

现代学制的类型
年龄 年级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十三 17 十二 16 十一 15 十 14 九 13 八 12 七 11 六 10 五 9 四 8 三 7 二 6 一 5 4 3


多 科 技 术 学 院
教 育 学 院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成 人 教 育

学 预 备 学 校
(一)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 观需要(物质基础)。
(二)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 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不同 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统治阶级的 这些要求既体现在他们的教育观念上,又体现在他们的教育 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因此,政 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三)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 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 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 制度。 (四)人口的影响 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年龄结构等都影响教育制度。
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它是社 会的进一步大分化,特别是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 活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 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及其与生产劳动密切 联系的性质,决定了学校规模上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决定了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特点,从 而决定了现代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善性。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西欧)、单轨学制(美 国)、分支型学制(苏联)。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 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 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 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 属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这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 属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分支 型学制,我国的现阶段学制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二)单轨学制 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 小学、中学、大学。 特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 四四等多种分段。 单轨学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采用,我国 1922年也采用了六三三学制。
三种类型学制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这种学制。 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一轨为非群众的特权阶 层子女所占有,学校发展悠久,底蕴深厚,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学术性很强, 学生可升学到大学以上属学术性的一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的学 校,学生在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之后,便可升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从事劳动生 产的技术,属生产性的一轨。两轨之间互不相通,互不衔接。这种学制显然不利 于教育普及。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特权阶层的削弱,较高的学术性一 轨已逐渐向劳动人民子女开放,但普通劳动者子女入学的仍然不多,原因在于这 种学校学费高昂,非劳动人民子女所能承受。只有少数优秀的学生因免学费或接 受资助而得以入学。但这种学制的学术性一轨的学术水平较高,像牛津、剑桥大 学等就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四)高等教育加强与实践的联系,实现教育、科学、生 产一体化 二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冲出“象牙 塔”,走向社会和实践,充分展示了这条道路的光明前景。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各级教育系统的形成
陈桂生认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各级学校是沿着两条相反 的路线发展的:一条是从高级学校向低级学校下延而发生 的系统即下延型学校系统;一条是从低级学校向高级学校 上升而发生的系统即上伸型学校系统。这是就学校系统而 言,非指单个学校的发生。 马键生指出,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加上诸多社会因素的 影响,导致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05第四章 教育制度(60)

05第四章  教育制度(60)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双轨学制(西欧) 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单轨学制(美国)



(一)双轨学制
1.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 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 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 业学校。 2.后来的演变 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 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

(二)单轨学制 小学、中学、大学 美国 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 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 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 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

(三)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双轨学制。 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劳动学 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 传统和职业教育的做法,单轨和双轨相结合。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 资本主义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 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 “废科举,兴学校”,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 制。



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 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育管理,实现学习这受教育和学习的自律性。
终身教育的特点

以人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和选择; 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突出“学习”的意义;


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2.按照教育性质,可分为传统的教育目的和现代的教 育目的。
3.按照文字表述方式,可分为纲要式的教育目的和详 列式的教育目的。
4.按照约束力,可分为强制性的教育目的和建议性的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二、全面发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全面发展的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②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全 面发展将成为现实。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 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途径和方法。 (二)西方思想家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观点
第一节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文革后大多数地区迅速恢复“六三三”学制。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3.统一性与灵活性 (1)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2)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
统一。 (3)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
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六、当代中国学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趋于弹性和灵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 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衔接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二、学制建立的依据 (一)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三)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四)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

教育学原理——教育制度_图文

教育学原理——教育制度_图文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特点:
1. 客观性 2. 规范性 3. 历史性 4. 强制性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经济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 客观条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二)政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是直接的。 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 级性。 教育公平已成为政治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文化
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者一定 的文化功能。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教育 的制度。
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对教育制度的影响正在逐渐增大。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时期
产生条件
教育制度特点
原始时代 社会未分化
阶级社会
教育从社会生产、 生活中第一次分离
。 代表国家:英国、法国、德国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五)职业学校
产生条件: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不仅应具有初中的文化水平, 而且还应有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同时第一次世 界大战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代表国家: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苏联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德国:1919年,决定对14—18岁青少年继续实施义务的 职业教育。
教育从社会生产、 现代 生活中第二次分离
未产生
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和年限规定,学校 类型少,层次简单
系统性和完善性:教育内容上的科学性 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学校规模上的群 众性和普及性;学校结构上的多种类型 和多种层次性。
当代
随社会的发展变化 而不断地发展变化

第四章 教育制度

第四章 教育制度
4.强制性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也就不可能有教育制
度。 古代社会有了古代学校,就有了古代教育制度。古代 教育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严格的年限规定,学 校类型很少,只有蒙学和大学,甚至连中学也没有。 现代社会的学校不但培养政治统治人才,也培养大量 科学技术人才、文化教育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以及 众多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现代学校教育呈现多层次、 多类型的特点。
现代大学是通过两条途径发展起来的:一条是通过增
强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把这些中世纪大学改造成为现 代大学;二是创办新的大学和高等学校。 (二)中学 欧洲文艺复兴前后,曾出现以学习七艺和拉丁文或希 腊文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如英国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德国、法国的文科中学等。 18世纪初,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 才的需求迫切,于是欧洲出现了以学习自然科学和现 代外语为主要课程的实科中学。
研究生教育机构。20世纪中期以来,研究生教 育得到了长足发展。 (十)成人教育机构 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大大促进了成人教育机构 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制 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
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 (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是自下而上,其 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 业学校。 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彼此不相通,也不 相连。
(二)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 1.制度类型 五四制和六三制 2.形式类型 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制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部《中小学生规章制度(2023年修订)》全文

教育部《中小学生规章制度(2023年修订)》全文

教育部《中小学生规章制度(2023年修订)》全文第一章:总则本规章制度旨在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惯,促进学校秩序和研究氛围的形成。

第二章:学生的权利和责任第一节:学生的权利1. 学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受歧视。

2. 学生有选择研究内容和发表意见的权利。

3. 学生有受到公平评价和纠正的权利。

第二节:学生的责任1. 学生应尊重师长和同学,遵守学校的纪律规定。

2. 学生应努力研究,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

3. 学生应保护学校的财产和环境。

第三章:行为规范第一节:课堂行为规范1. 学生应按时到达教室,不迟到、早退或旷课。

2. 学生应认真听讲,不打瞌睡、玩耍或与他人交谈。

3.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尊重他人的意见。

第二节:校园行为规范1. 学生应保持校园内的安静和整洁。

2. 学生应遵守交通规则,保证校园交通的顺畅。

3. 学生应尊重学校设施和他人的财物。

第四章:违纪与处分第一节:违纪行为以下行为属于违纪行为:1. 欺凌、歧视他人。

2. 偷窃、损坏他人财物。

3. 故意破坏学校设施和环境。

4. 违反考试纪律。

第二节:处分措施对于违纪行为,学校将采取以下处分措施:1. 警告、批评教育。

2. 补偿或修复损坏的财物。

3. 辅导和心理疏导。

4. 纪律处分,如停课、退学等。

第五章:附则本规章制度自{生效日期}起施行,如有补充规定,另行通知。

以上为教育部《中小学生规章制度(2023年修订)》全文内容摘要,具体请查阅正式文件。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学第四章

1.什么是教育制度及学制?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实施教育 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学制: 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 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规章制度。包括学校行政制 度和学校管理制度。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
•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以大学为起点的延
伸);一轨是自下而上的教育系统(以劳动人民职业教育为目 的)
•单轨制——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
•中间型学制——“Y”型学制或“分支型”学制,义务教育阶段为
单轨制,往上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
二、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一)1951 年的学制:奠定了我国新学制的基础,反映了当时政
治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批判地吸取了旧学制中某些可用的因素,对 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 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
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
题 • 发展任务: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 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 支持特殊教育。 • 改革创新 • 保证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加强经费管理;加快教 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推进依法治教全面推进 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开展改革试点;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 的领导。
第四章 教育制度
预习 问题导学
1. 什么是教育制度及学制?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有哪些类型? 3.我国现行学制的类型与结构? 4. 义务教育制度的含义、目的和特征?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之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之 2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思考题:1,我们为什么需要学制?学制对我们教育有哪些影响作用?2,中外的学制有哪些不同?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制度”(“SYSTEM”“INSTITUTION”)制度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构或组织的系统;二是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教育制度(广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广义教育制度的两个基本内容:(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2)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个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教育制度(狭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制度的主体。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的4个内容:1,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2,学校办学制度。

3,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

4,学校管理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二、我国的学校制度(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1,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也称《癸卯学制》),从小学堂到大学堂,学制总年限长达20-21年之久。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2,1922年,我国制定了新学制(也称“壬戌学制”),规定小学修业年限为6年,中等教育阶段设初中和高中,各3年,总称为“六三三”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3,195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法制化建设不断增强,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1)科学的工作分析 (2)人员选择 (3)确立规章制度 (4)将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PPT文档演模板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注重研究整个组织的管理,其代表 人物有亨利·法约尔、马斯克·韦伯,他们 的理论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把整个组织作为关注的焦点, 认为组织不只是人—机关系,而是一个更复 杂的社会关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
2、特点:1)重视学前教育;2)加强基础教育,逐步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工教育相互渗透与结 合;4)高等教育多样化与综合化;5)成人继续教育的迅速 发展;6)终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PPT文档演模板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四、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重点)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 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学 校教育制度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 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是现代教育制 度的核心。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ß 教育行政是宏观层面的,立足于一个国家教育事 业的发展,以中央和地方政府为管理主体所进行 的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活动,体现着教育的 公益性和政府的强制性。
ß 学校管理则倾向于微观层面,立足于一个学校的 自主发展,以校长为管理主体进行学校范围内的 计划、组织、控制和激励活动,围绕着以校本, 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特色。
PPT文档演模板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二)教育管理实践的产生和发 展
教育管理是伴随着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尤其是学 校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出现以后,教育管理对教育资 源的配置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制度

•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取决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以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为依据 (4)受各国历史条件、文化传统的影响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案例链接
南京试行教师轮岗制——江南时报
思考:轮岗制的出发点是什么? 轮岗制的现实推进困难在哪里?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2)1958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 出:“现行的学制是需要积极地妥当地加以改革的。各省、市、自治区 党委和政府有权对新学制积极地进行典型试验,并报告中央教育部。经 过典型试验取得充分经验之后,应当规定全国通行的新学制。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由于急躁冒进和盲目发展,不仅使学制改革 的试验不可能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下进行,而且一大批新创办的各级各类 学校,由于师资、设备跟不上,也难以维持。在中央的及时觉察下, 1961年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特别是制定了大 、中、小学工作条例,在肯定一些积极成果的同时,对当时各种“左” 的表现作了纠正。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
教育与教育学
LOGO
(一)双轨型学制
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 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 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 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 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 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 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 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 要的工人。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六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六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六章学校及其制度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校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第一节学校概述一、学校的概念和性质(一)学校的概念与动物相比,人类之间在自然属性上的差别最小,自然属性是人类之间最抽象的共同性。

(二)学校的性质1. 学校具有规范性2.学校具有强制性3.学校具有公益性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条件:第一,人类的文化已经发展到不通过学校,这些文化就不能被下一代青少年所掌握的程度;第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已经发展到能够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物质生产活动中脱离出来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这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不仅能够推动教育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三,文字的出现也催生了学校;第四,国家机构的建立,也在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经验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一)学校的萌芽(二)学校的产生1.在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的情况,且伴随着文字的出现,古代东方各国以及我国都相继出现了学校。

2.在古代东方国家,目前发现的最早学校是位于现在伊拉克卡边西亚省尼善尔以南的苏美尔学校。

3.我国的学校早在路今4OOO多年前的五帝和虞舜时期就已出现。

4.无论是古代东方各国还是我国的学校,其基本理念都包括:第一,学校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第二,学校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三,古代学校不同类型和阶段之间是不连续不系统的,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学制。

第四,教师在学校生活中占据绝对权威的地位,师生之间存在着基于政治或宗教利益的严重人身依附关系。

(三)学校的发展1.近代以来,西方出现了文科中学,与之前的学校相比,文科中学的组织更为规范,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对学生的人学标准都更为严格,它标志着现代学校的形成,但组织更为严密的学校系统还没有形成。

2.进人到18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学校出现了新的类型-实科中学。

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
教师教育课程
现代教育学
第四章 现代教育制度与管理
—自学章节 自学章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现代教育制度 现代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节 现代学校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的内容 现代学校组织及其特征 营造学校组织文化 构建学习型组织 现代校本管理的理念及其对 我国教育管理的启示
我国1986年颁布的《 我国1986年颁布的《义务 1986年颁布的 教育法》 教育法》规定四类义务
就学义务 设置义务 保障义务 避止义务
2.义务教育的特点 2.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迫性
义务教育的英文名称“compulsory 义务教育的英文名称“ education”或 education”, education 或“obligatory education , 本义有必须的或强迫性教育的含义。 本义有必须的或强迫性教育的含义。义务 教育法除规定就学义务之外, 教育法除规定就学义务之外,还规定对不 履行义务的罚规。 履行义务的罚规。
普及性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 普通基础教育, 普通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所 有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 有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基础教育。
免费性
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最基本 的保障, 的保障,没有免费的强制是缺乏充足 理由的强制, 理由的强制,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 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 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 到每一个儿童。 到每一个儿童。
目前, 目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趋势是由相 互独立的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向综合中 学发展。 学发展。综合中学通过在课程设置方面 谋求各类课程的统整, 谋求各类课程的统整,提供多样化的课 程供学生选择, 程供学生选择,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 和志向。在学生的去向上, 和志向。在学生的去向上,兼顾升学和 就业。 就业。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
• 汉朝:设有官学和私学。中央 官学以太学为主,地方官学以 郡国学为主。私学分为书馆和 经馆两类。
• 隋唐:隋唐实施科举考试制度, 同时鼓励学校的发展。唐朝除 在京都设立国子学、太学、四 门学等弘扬儒学的学校外,还 设有律学、书学、算学、医药 学等培养专门人才的学校。
• 宋元明清: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的继续发展;书院的发展 (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 院、丽泽书院与象山书院 ); 蒙学的发展。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努力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质量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继续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地发展?建构终身教育体系?二世界范围内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谢谢各位同学
教育学原理
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学校的形成与发展
一、学校的产生
• 学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发展的产物,它在远古社会就已经 存在。
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 就外部管理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学校 实行地方政府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 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 制度。
• 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制度。 • 就内部管理看,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
• 我国实行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 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制度。
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 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 负责制。民办学校设立学校理事会、董
• 学校办学制度
机构设置和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
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 管理方式等做出的制度规定。
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
它规定着一国学校的兴办具有怎样的
办学主体或办学者,同时也规定着兴
办学校的条件与程序。
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 新中国学校制度建设 •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1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学第五章

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部分大学本科生毕业后 进一步攻读高级学位。19世纪德国产生了现代学位(哲学博士) 之后,有产生了现代研究教育机构。20世纪初,研究生教育开 始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50年代后研究生教 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有的国家的研究生以高于本科生增长速度 的2~4倍增长着。
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 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 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 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 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 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 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 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 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该处于 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


(三) 历史性
教育制度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又是一种价值性 的选择和体现。而它的具体内容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 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就 会有不同的教育需要因此就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


(四) 强制性
教育制度作为教育机构系统的制度,是先于个体而 存在的。它独立于个体之外,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 的强制作用。只要是制度,在没有被废除之前,都不 管个人的好恶,都要求个体无条件的去适应和遵守。 随着教育制度的发展及其内部的丰富多样化,特别是 终身教育的确立与推行,个体的选择性也越来越大。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新修)《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的价值和教育的艺术,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是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1762年,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76—1787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先后4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1901年,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

1908年,另一名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1939年,苏联出版了以凯洛夫为总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1930年,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制度
强调掌握各个领域的 专门知识 注重教育的筛选功能
统筹安排各类教育活 动,谋求各类教育之 间的联系和统一
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 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注重使人的素质充分 地得到发展
在教育目的 上 在教育功能 上
传统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对比
传统教育 在教育机 主要限定在学校 构上 只能由社会中的 终身教育 扩大到与人们实际生活相关 的各种环境
在施教人 一部分人(教师) 根据时间和情况的不同,由 员上 来施教 社会整体提供教育机会 在教育内 集中于学习抽象的 内容涉及知识、情感、审美、 容上 知识 政治、职业、身体等,并注 意他们之间的联系 在教育方 注重从外部施加 法上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独立性
用终身教育的眼光建构学校教育制度
•1、建立教育体系的“立交桥”

1912年《壬子癸卯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

•2、老解放区
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3、1951年10月1日《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4、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
的指示》

“两条腿走路” •5、文革:“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 •6、1978年的三中全会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 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840年鸦 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国内资本主义 势力的兴起,迫使清朝政府不得不对延续了几千年的

封建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于是“废科举,兴学校”,
改革教育,制定现代学制。
一、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

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所以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行政制度,主要涉及学校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管理制度,主要涉及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些关系,如考试制度、教学制度、评估制度、奖励制度、升留级制度等。

学校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最初的学校类型比较简单,各类学校之间没有复杂的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学制又有向上下延伸和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学校的类型更加多样,它们的关系也更加复杂。

20世纪,欧洲国家先后将原来两轨学校系统合为一轨,这是世界学制的革命性变化。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来看,其主要表现有:1、幼儿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纷纷重视早期教育,为使幼儿教育迅速走向普及,许多国家已经把幼儿教育列入学制。

与此相联系,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普遍有所提前,原来7岁的提前到6岁,6岁的提前到5岁;二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联系加强,甚至使幼儿教育的大班和小学的低年级结合起来。

如英国规定5—7岁儿童入幼儿学校,而幼儿学校又作为小学的一部分;法国从1970年起5岁儿童已经全部进入幼儿学校,把5—11岁的儿童划分为5—7岁,7—9岁和9—11岁三个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小学教育随着义务教育已经由小学发展到初中乃至高中阶段,小学教育成为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起始阶段。

而由于学生身心成熟期的提前,教师水平和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儿童潜力的重新认识等原因,都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变革。

一是小学入学年龄提前,由原来的7—6岁入学,提前至6—5岁;二是普遍取消了小学的初高级之分,初等教育阶段一般是指小学1—6年级;三是小学和初中共同构成基础教育阶段。

3、初中教育初中阶段被更多的看作是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或者把它和小学联系起来,共同作为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一个完整阶段,同时,初中阶段的学习年限有所延长。

因为,无论为了上高中后升入高等学校,还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业,都要求加宽加深这个阶段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因此,需要相应延长这个阶段的学习年限。

如美国“八四四”学制到“六三三”学制的发展等。

4、高中教育过去的西欧中学一般没有严格的高、初中之分,而近几十年来普遍将高级中学作为一个独立阶段在学制中确定下来。

同时,高中学校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德国,由帝国时期的三类中学: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文实中学,逐渐发展到综合中学、实科中学、完全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并设。

5、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最明显发展趋势是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国的综合高中职业科人数和比例呈现不断下降态势,而相当于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则有较大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也日益相互渗透。

6、高等教育高等教育阶段学制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其多层次化,目前的高等教育形成了明显的四个层次:专科2—3年,授予副学士学位(美国)或一定资格;本科4年左右,授予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2—3年,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2—3年,授予博士学位。

高等教育学制的另一个变化是多类型化,即学校、科系、专业类型都日益丰富。

7、成人教育回归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被广泛认同,远距离教育、业余教育、夜大、开放大学、虚拟大学等成人教育机构得到迅猛发展,并构成当代学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特色。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程度最高的教育形式,被称作正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体部分。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学校不断发展、组织日趋严密的产物。

历史上,学校教育制度呈现出三种形态: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双轨制出现最早,18世纪已初露端倪,19世纪开始定型,主要代表是二战前的德、法、英等欧洲国家。

它的学校系统分为两轨:一轨是下延型教育系统,是以中世纪发展起来的大学为起点,向下发展即为升大学做准备的中等学校教育。

这类学校后来发展成专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学术教育,负担培养学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另一轨是上延型教育系统,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这类学校负担培养熟练劳动力。

两轨之间互不贯通,既与古代教育等级性有关,与资产阶级的自身利益有关,又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还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

其特点是两轨学校系统之间分工明确,分别承担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但其背离了现代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的基本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生产领域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结合,加上教育民主化浪潮的压力,双轨制才渐渐自下而上并轨,但其痕迹仍明显存在。

2、单轨制19世纪后期,体现教育民主的单轨学制最早在美国确立。

其特征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美国是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羁绊较少,以民主、自由、平等作为立国理念,这一点也反映在教育制度中。

单轨制在形式上保证任何学生都可以由小学而中学直至升入大学。

它最受称道之处在于其平等性,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存在着效益低下、发展失衡、质量悬殊等问题。

但无论怎样,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有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应该说,单轨制、双轨制在产生发展之初,都是各国根据不同国情做出的历史抉择,具有相当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3、分支型学制中间型学制又称“Y”型学制,也叫“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相对出现最晚,以二战前的日本、前苏联以及中国为代表。

它试图融会单轨制与双轨制之长,兼顾公平与效益,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单轨制,再往上则实行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但保留适当的贯通性,允许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报考大学。

各国在施行中又根据情况有所偏倚,或倾向单轨,或倾向双轨。

图11-2-1——三种类型学制示意图1三、我国学制的沿革(一)我国近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1、1902~1904年学制(癸卯学制)我国近代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是1902年制定(壬寅学制)、1904年修订并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

这是我国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直至辛亥革命时为止。

这个学制在形式上是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如读经、讲经、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将学校系统分为三段七级:初等教育阶段分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三级;中学教育阶段仅中学堂一级(5年);高等教育阶段分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三级。

从横的方面看,还有与各段平行的各类学堂。

学制还详细地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必修课程、学时及达到的标准。

学制的年限比较长,从初小到通儒院共需约26年。

该学制没有规定女子学堂的地位,而且还把学校制度与科举制度结合,授予不同级别毕业的学生不同出身和相应的官职。

图11-2-2——癸卯学制系列图2(1904年1月13日,光绪29年11月26日)2、1912~1913年学制(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彻底推翻了统治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随着政治体制的变革,学制系统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1912~1913年间民国政府就废除了旧学制,颁布了新学制。

该学制首先废除了清末学制的忠君尊孔思想,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作为教育的宗旨,以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建国人才。

与1902~1904年学制相比,该学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学制,它废除了中小学的读经科和大学的经学科,废除了奖掖出身的规定,反映了现代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缩短了初等教育的年限,便于普及初等教育;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等等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图11-2-3: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系列图33、1922年学制(壬戌学制)该学制是1922年11月由当时的留美归国人员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它把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的修业年限分别规定为6年、3年、3年,所以人们又把该学制称为“六三三”学制。

此学制提出的教育目标是:(1)适应社会进化需要;(2)发扬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地方伸缩余地。

很显然,壬戌学制在教育目标上深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制的制定者不少是杜威的学生,美国教育学者孟禄还亲自参加过学制的制定工作。

但该学制并不完全是美国学制的翻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我国教育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些思考,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需要。

图11-2-4:壬戌学制系列图4(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坚持教育为革命斗争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学校教育中实行干部教育与群众教育并举,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建立了与旧中国有着本质区别的学校教育体系。

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还没有完善的学制,但其民主的、大众的教育理念对争取革命的胜利起了重大的作用,对建国后的学制改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建国初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地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把中国学制建设推向新阶段。

《决定》规定了我国的学校系统,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制”,它标志着我国学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同旧学制相比,其优越性主要有:充分保障了全国人民首先是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较灵活,把工农速成学校列入学校系统等;明确地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对专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图1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校系列图(1951年)5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结合”、“六并举”的具体原则,指出要办好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积极进行学制改革的试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