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和意义;掌握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的内容、意义;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进一步发
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相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过程,深刻体会改革
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感受改革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形成开拓创
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概念解读: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十年文革的深刻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必须对原有的体制进行变革,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将如何摇动改革这面大旗?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温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二、自主学习
三、互动探究与展示
(学生分组进行史料研读,突破重难点)
第一组史料
材料一: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了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在各种“大办”中,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造成农业生产缓慢,到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达到1957年水平,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二:1978年的小岗村, 20户115名村民,已被人民公社时代“上工大呼隆,下地似绵羊”弄得没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之低,被自嘲为“一亩地种20斤种子,收18斤,收时不用镰刀用手拔”。同年,安徽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小岗前后67口人饿死、6户全家死绝的阴影激起小岗村村民铤而走险的勇气。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内,严宏昌在一张毛纸上写下:“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
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许向任何外人讲;每逢夏秋两季交粮油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接着,18个不愿再挨饿下去的农民纷纷在这张“生死状”上庄严地签上自己的名字,按照中国最传统的方式摁下了鲜红的手印。他们带着悲壮的勇气,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乃至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后的不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中国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发端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当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实行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小岗生产队农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一年的粮食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200元,还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了3万多千克公粮。农民们情不自禁地赞扬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反映人民公社的弊端:人民公社体制,高度集中管理,农民缺乏自主权,分配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揭示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特征:包产到户
性质:管理方式的变革
进程:一是自发和初步推广阶段,“文革”后安徽个别地区自发出现,安徽和四川率先试行;二是肯定和全面推广阶段,中央的及时肯定推动了责任制的推广。
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
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第二组史料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仅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材料三上海柴油机厂原来加工质量差,废品率达5%,当年头4个月报废损失折3.8万元,可供小组人员发一年半工资;而在进行内部整顿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后,废品率逐月下降,加上产量提高,同样4个月至少挣回了3.8万元,企业却无权给职工发一分钱奖励。职工抱怨:“浪费可以,节约无奖。”
(材料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揭示了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国企改革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把现代企业制度概括为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