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的制备和瑞氏染色
血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方法、复检
04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的复检
血涂片复检的意义,首先是复核该复检标本的血常规报告的准确性, 其次是在观察血细胞形态时,根据所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提供给临 床有效的信息,要做到保证血常规结果的准确、不漏检、不误诊、不误导。 切实的结合临床,关注已知的患者信息,查看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了解
靠等待自然干燥章。节 PART
血涂片的染色
4、瑞氏染色是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法,尤其对于细胞质成分,中 性颗粒等可获得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着色能力略差。姬姆萨染 液对细胞核着色较好,结构更清晰,但对细胞质成分的着色能力略差。采
用瑞-姬姆萨章复节合染PA液R可T使细胞质、颗粒、胞核等均获得满意的染色效果。
患者出现的体章征节、P症A状R(T 必要时要询问临床医生),在此基础上,了解临
床医生的诊断或治疗思路,然后在显微镜下有目的地进行查找,才能做到 有百密而无一疏。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一、正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二、红细胞大小改变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三、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章节 PART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3、卡波环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4、有核红细胞
章节 PART
红系统细胞形态
5、网织红细胞:是指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 细胞之间的过度细胞,分为4型。Ⅰ型:丝球形,Ⅱ型:网型, Ⅲ型:破网型,Ⅳ型:点粒型(图2-165、2-166、2-167)
红系统细胞形态
章节 PART
血涂片的制备
二、将推片接近血滴处,然后轻轻接触血滴并压在血滴上,使血滴呈”一”字型展开, 充满推片宽度(如果能做到边缘血量较少,中间血量稍多为最佳)(图1-2,图1-3).
制作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3. 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分布。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处理,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清晰可见,从而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形态学和数量的观察,有助于诊断某些疾病。
三、实验器材1. 载玻片2. 盖玻片3. 刺血针4. 消毒酒精5. 蒸馏水6. 瑞氏染液7. 显微镜8. 移液器9. 计数板四、实验步骤1. 采血: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如耳垂或手指尖),用消毒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用刺血针刺破皮肤,血液自然流出。
2. 制备血涂片:a. 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移液器吸取少量血液。
b.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右端,用另一载玻片作为推片,将推片的末端斜置于血液滴的左缘,成30°~40°角。
c. 将推片稍向后退,使之与血液滴接触,使血液在两载玻片之间充满斜角。
d. 将推片向前推动,使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薄的一层。
e. 将盖玻片轻轻放置在血涂片上,避免产生气泡。
3. 固定:将血涂片放入固定液(如甲醇)中浸泡5分钟,取出晾干。
4. 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晾干。
5. 观察: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再高倍镜观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血涂片上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没有细胞核,细胞质呈淡红色。
2. 观察到白细胞有核,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3. 观察到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细胞质呈蓝色或紫色。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为后续的医学诊断提供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采血时,要确保采血部位消毒彻底,避免感染。
2. 制备血涂片时,要保持推片与载玻片之间的角度,避免血液涂抹不均匀。
瑞氏染液制作血涂片
清洁液(洗液)重铬酸钾(工业品纯)300g浓硫酸(工业品纯)300ml自来水3000ml实际上重铬酸钾、硫酸和自来水之比为1:1:10。
先将重铬酸钾溶于水,如加热须待冷后,再缓慢加入浓硫酸,边加边搅。
不准将水倒入浓硫酸内!!!另外,清洁液只能用于玻璃仪器的清洗,不能浸泡金属器械。
血涂片的制备:1、载玻片及盖玻片泡酸时间大于24小时,一张一张放,保证每一张都浸湿2、冲洗,先用自来水冲净至没有颜色,再用流水冲洗一夜3、放在95%的酒精中浸泡过夜4、取出后用棉布擦干,涂片,并用甲醇固定,竖直干燥。
Wright染色法制作血涂片1、取涂好的血片,用玻璃笔划出染色区,以防染液滴落后溢流。
2、将涂片平放桌上或者架上,滴加Wright染液至恰好布满所划范围的血膜,混动使混匀,染色约3分钟。
Wright染液配法:Wright粉剂0.1g,加甲醇60毫升。
将Wright粉剂放在乳钵内,充分研磨,越细越好。
然后取甲醇逐步加入乳钵内,边加边研磨,直至染料全部溶解,置试剂瓶中密封,以后走后可用,以放置一个月后再用最佳。
3、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H6.8~7),不断晃动,染色约12分钟,直接放与流水下冲洗。
4、染色后甩干或者直立晾干,用中性树胶或者合成树脂或香柏油封片,或不封片直接镜检。
时间:温度较低时约15分钟(染3分钟,加缓冲液不断晃动12分钟。
温度较高时,总时间约5分钟。
剂量:染液与缓冲液剂量之比为1:1如果染色不够,蒸馏水冲洗后,在按照原步骤重新染封片:干燥后的血涂片,浸入二甲苯中后在其干燥前,擦去蜡线,滴明胶与血涂片的一边(半滴至一滴),眼科镊捏住盖玻片正面在酒精灯上烘烤一下后反面贴于载玻片上。
结果:红细胞呈橘红色;中性粒细胞颗粒蓝紫色至紫红色;嗜酸性粒细胞鲜红色至橘红色;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深蓝紫色;淋巴细胞核深蓝紫色,胞质天蓝色;单核细胞核蓝紫色,胞质灰蓝色。
、注:①Wright染料对pH较敏感,因此用缓冲液稀释染液,可使染色作用稳定,便于识别和比较细胞的变化。
制作血涂片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 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固定等步骤,使血液中的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形态。
通过观察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从而辅助诊断疾病。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载玻片3. 盖玻片4. 刺血针5. 酒精棉球6. 瑞氏染液7. 滴管8. 烧杯9. 镜台10. 玻片夹四、实验步骤1. 采血:在耳垂或指尖部位用酒精棉球消毒,用刺血针刺破皮肤,使血液自然流出。
2. 涂片:用载玻片沾取第二滴血液,将载玻片倾斜45度,用另一载玻片的一端将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形成薄层。
3. 干燥:将涂好的血涂片放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4. 固定: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血涂片边缘,固定细胞。
5. 染色:将瑞氏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5-10分钟。
6. 冲洗:用蒸馏水冲洗血涂片,去除多余染液。
7. 吸干: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8. 观察显微镜: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有细胞核,血小板较小,形态不规则。
2. 高倍镜观察:在高倍镜下观察到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的大小、细胞核的形态及血小板的特点。
3. 统计分析:统计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并计算百分比。
六、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血液涂抹的厚度要适中,过厚会导致细胞重叠,过薄则不易观察到细胞。
2. 染色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细胞变形。
3. 观察时,应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再进行高倍镜观察。
4.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了解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提高了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七、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血涂片的制备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血液细胞的观察技巧。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血涂片的制备染色一、实验目的1、掌血涂片的制备和瑞氏染色;2、掌握染液的成分及染色原理二、实验原理细胞的碱性物质(RBC中得HGB或Ecell中得嗜酸性颗粒结合伊红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Lcell中的胞质或Bcell中的嗜碱性颗粒结合美蓝成蓝色);中性粒细胞可与伊红美蓝结合成淡紫红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载玻片、推玻片、吸头、微量吸管试剂:酸性伊红、碱性美蓝(I染液、Ⅱ缓冲液)四、实验步骤1、皮肤或静脉采血,EDTA抗凝2、取一滴抗凝血于玻片一端,右手持推片从后方移近血液,使血液沿玻片边缘展开,以30-45度角用均匀速度向前推成厚薄适宜,头、体、尾三部分的血涂片;3、空气污染,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4、用蜡笔在血涂片两边画线,防染液溢出,滴加Ⅰ液3-5滴迅速盖满血片0、5-1min,再滴加等量Ⅱ液使染液混合5-10min,冲洗,待干;5、观察结果,低倍镜下找视野。
五、注意事项1、玻片:清洁、干燥、无尘、无油脂2、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须在室温或是37℃下贮存一定时间,待染料成熟,主要是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才能使用,贮存时愈久,染色效果愈好。
3、EAm GILLILAND等采用吸光度比值作为顼特染液的质量规格。
rA测定方法如下:取瑞特染液15-25μl(视染液浓度而定),加甲醇10ml稀释,混匀后以甲醇为空折管,分别以波长650nm和25nm比色。
Ra=a650/a525.因为美蓝吸收峰小组长为650nm,伊红吸收峰波长为525nm ;天青B吸收峰也为650nm但吸光度A约为美蓝的一半。
所以新配染料rA接近2,随着美蓝逐渐氧化为天青B,RA也相应下降。
RA下降到1.3±0.1时即可使用。
4、瑞特染液贮存过程中,必须塞严,以防止甲醇挥发和被氧化成甲酸。
有人主张在配方中加入甘油30ml,防止甲醇挥发,关可合细胞染色清晰。
5、甲醇必须纯净,如甲醇中丙酮含量过多,染色偏酸,使白细胞着色不良。
血涂片的制备及染色
图 1 血涂片制备
·168·
20min,用热水将肥皂和血膜洗去,然后,用自来水对其反复
冲洗,擦干或烤干后备用。 取用载玻片时需用专用仪器,不
可用手接触玻片表面,以免污染玻片表面。 另外,还需对载
玻片两角作斜线标记,用剥离切割刀将载玻片两角裁去,制
成宽度约为 15mm 的推片。
( 二) 采血
准备好载玻片后,便可给受检者采血,可采用静脉采血
的着色效果较差。
( 二) 姬姆萨染色法
姬姆萨染色法染色操作基本同瑞特染色法,不同的是其
采用的染料为姬姆萨染料,这是一种由天青和酸性染料伊红
组成的复合染料,可对细胞核结构和寄生虫进行良好的着
色,从而能清晰显示出这些物质的结构,但是,其对细胞质和
颗粒的着色效果较差。
( 三) 瑞-姬染色法
瑞-姬染色法指的是将瑞氏染料与姬姆萨染料充分混
否存在血液疾病等,虽然该项检验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极广,
但是,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受血涂片制备和染色不当等因素
的影响,常常会降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会影响该项检
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基于此,就需要检验人员掌握正确
的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一、 血涂片制备
( 一) 载玻片和推片准备
一般需选用高纯度、耐腐蚀性强、抗水的玻璃制成的载
缘平滑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液,使血滴沿推片边缘
展开,然后是推片与载玻片保持 30 ~ 45° 夹角,平稳匀速地向
前推动,使血液沿推片散开,在载玻片上形成厚薄适宜、边缘
整齐的薄层血膜( 边缘需留有一定的空隙) ,且还需保证血
涂片呈舌状,头体尾三部分明显,如图 1 所示。
( 四) 血涂片干燥
完成血涂片制备后,还需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可采用空
血涂片制作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3. 观察并分析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制作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技术之一,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和染色,使血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学特点,从而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显微镜、医用一次性采血针、酒精棉球、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推片、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2. 试剂:瑞氏染液、0.9%NaCl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 用70%酒精棉球消毒受试者的指腹,待酒精干燥后用采血针刺破指腹,使血液自然流出。
- 待第一滴血流出后,弃去,取干净载玻片,让血滴在离玻片一端中4-5mm处。
2.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玻片作为推片,将其一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玻片呈30-40°角。
- 平稳地向另一端推出,使血液在载玻片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3. 干燥- 将推好的载玻片在空气中轻轻摇动,使血液自然干燥。
4. 固定- 用瑞氏染液将干燥的血涂片染色,放置约10分钟。
5. 洗涤- 用蒸馏水将染色的血涂片轻轻冲洗,去除多余的染液。
6. 吸水- 用吸水纸轻轻吸干血涂片上的水分。
7. 观察与记录- 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记录红细胞的形态、白细胞数量和类型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宽,无细胞核。
2. 白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特点,可将白细胞分为以下类型:a. 中性粒细胞:细胞核呈分叶状,染色较浅。
b.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c.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核呈2-3叶,染色较深。
d. 淋巴细胞: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较浅。
六、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血涂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 了解了血涂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实验四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取血
待酒精干后,刺破皮肤,使血自然流出, 勿挤。取干净载片,让血滴在离载片一端 中4~5毫米处,注意手指 持握载片的边缘 ,勿触及其表面。不能使载片接触取血部 位的皮肤。
推片 取一块边缘光滑的载片做推片。将其一
端置于血滴前方,向后移动到接触血滴, 使血液均匀分散在推片与载片的接触处。 然后使推片与载片呈30°~40°角,向另 一端平稳地推出。涂片推好后,迅速在空 气中挥干,使之自然干燥。
标记试管
在试管上贴上标签,著名患者姓名、项目名 称、采集日期、门诊或住院号。
消毒双手
采血前,操作人员应用肥皂或消毒液和水洗手。
选择静脉
采血前,要求受检者坐在实验台前。将前臂放在 实验台上,掌心向上,并在肘下放一枕垫。卧床 受检者要求前臂申展,暴露穿刺部位。常用采血 位置是肘前静脉,因其粗大、容易辨认。
检查注射器
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 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所用针头应锐利、光 滑、通气,针筒不漏气。抽血时针栓只能向外抽 ,不能向静脉内推,以免形成空气栓塞,造成严 重后果。
扎压脉带
采静脉血时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 、绑扎不能过紧,以避免淤血和血液浓缩 ,最好不超过1min,否则会影响某些试验 结果,如造成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高 。
醇所固定;
3、 加等量PH6.4的磷酸盐缓冲液(或等量 超纯水)轻轻晃动玻片,均匀静置5-10分钟;
4、 水洗、吸干、镜检。
血涂片染色
涂片干燥后加瑞氏染色Ⅰ液5-8滴 覆盖整个血膜1分钟
勿冲洗再加瑞氏染色Ⅱ液5-8滴后将Ⅰ液和 Ⅱ液充分混匀静置10分钟
直接流水冲洗3-5分钟 (切勿先倒掉染液)
血涂片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实习,使学生掌握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了解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医学院检验科实验室四、实习内容1. 血涂片的制备(1)采集静脉血: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受试者静脉血2ml。
(2)涂片:将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3)固定:将涂有血液的载玻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
2. 血涂片的染色(1)瑞氏染色: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放入瑞氏染液中,浸泡5-10分钟。
(2)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伊红染色:将血涂片放入伊红染液中,浸泡1-2分钟。
(4)自来水冲洗:用自来水冲洗掉多余的染液。
3. 显微镜观察(1)低倍镜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合适的区域。
(2)高倍镜观察:将低倍镜观察到的区域移至高倍镜视野,仔细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
五、实习结果1. 血涂片制备:成功制备了薄而均匀的血涂片。
2. 血涂片染色:成功进行了瑞氏染色和伊红染色,染色效果良好。
3. 显微镜观察:(1)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不一,数量较多。
(2)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态各异。
(3)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数量较少。
六、实习心得1. 通过本次实习,我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的基本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
2. 在实验过程中,我了解到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数量,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依据。
3. 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4. 我认识到,实验操作要严谨,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医学检验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学习兴趣。
七、总结本次血涂片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还加深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而努力。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血小板
染色结果
血小板呈淡蓝色或蓝紫色,染色质呈 颗粒状或块状。
观察指标
观察血小板数量、形态、大小等,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 多症等。
04 染色注意事项
CHAPTER
染色时间
染色时间过短
染色时间适中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 色偏淡。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结构清晰,颜色 适中,便于观察。
染色温度过低
染色效果不佳,细胞结构不清晰,颜色偏淡。
染色温度适中
染色效果良好,细胞核和细胞质对比度明显,易 于观察。
05 染色问题处理
CHAPTER
染色过深或过浅
染色过深
可能是由于染色时间过长或染色液浓 度过高所致。为避免这一问题,应严 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染色液的浓度,确 保染色过程的一致性。
染色过浅
详细描述
瑞氏染色法使用瑞氏染料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紫红色,细胞 质呈粉红色,便于观察和鉴别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该方法具有染色鲜艳、对比 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多种血细胞染色。
姬姆萨染色法
总结词
姬姆萨染色法是一种特殊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更好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 和核仁。
详细描述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进行染色,能够使细胞核呈蓝色或深紫色,细胞质 呈浅红色或粉红色,便于观察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染色敏 感性和特异性,适用于鉴别异常细胞和病原体。
采血量
采集适量血液,一般为 20-50微升,根据实验需 求而定。
推片
载玻片
选择清洁、无划痕的载玻片,用 纱布擦拭干净。
推片方法
将血液滴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边缘 平滑的推片从血滴一侧轻轻推动, 使血液均匀展开成一层薄膜。
动物细胞血涂片的制备
动物细胞血涂片的制备、瑞氏染液及细胞观察一、实验目的a)学习涂片制备的一般方法b)学习瑞氏染色的方法c)学习辨认各种血细胞二、实验原理a)血涂片的简介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广泛,特别是对于各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血涂片制备时手工推片法用血量少、操作简单,是最广泛应用的方法。
血涂片制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一张良好的血片,厚薄要适宜,头体尾要明显,细胞分布要均匀,膜的边缘要整齐,并留有一定的空隙。
b)血涂片的制备及瑞氏染液的配制用推片法将血液制成薄的血涂片,使血细胞成单层排列。
瑞氏染料是由碱性染料天青( Methvlem blue )和酸性染料伊红( Eostm Y )合称伊红天青染料即瑞氏(天青-伊红Y)染料。
甲醇作瑞氏染料溶剂,即成瑞氏染液。
(注: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吸收作用,同时由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c)细胞染色的原理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
因此,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
例如:嗜酸性颗粒为碱性蛋白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细胞核蛋白为酸性,与碱性染料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天青均不易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d)哺乳动物各类血细胞特点i.红细胞:圆饼状无核,中间薄,周围厚;数量最多。
ii.淋巴细胞:基本为圆形,比红细胞稍大;核几乎占据整个细胞,一侧常有小凹陷,染色呈很深的紫色;胞质很少,仅在细胞核外有一薄圈,几乎无色。
iii.单核细胞:最大、少、胞体为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形态多样,有卵圆形、肾形、马蹄形等,常偏位,着色比淋巴细胞核浅;核质比小于淋巴细胞。
iv.嗜中性粒细胞:基本为圆形,比红细胞和淋巴细胞大,但比单核细胞小;核长,为腊肠状或分叶状(2-5叶),经常很难分辨。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血小板观察
血小板数量
观察血小板数量是否正常,判 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血
小板增多症。
血小板形态
观察血小板的大小、形状、染 色深浅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形态,如巨大血小板、血小板 卫星现象等。
血小板分布
观察血小板在血涂片中的分布 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分 布不均的现象。
血小板功能
观察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如血 小板黏附、聚集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 课件
CONTENCT
录
• 血涂片制备 • 血涂片染色 • 血涂片观察 • 血涂片诊断 • 血涂片质量控制
01
血涂片制 备
采血
采血部位
通常选择肘部静脉,确保血管粗壮、清晰,便于采血。
采血器材
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确保器材的清洁 和安全。
采血步 骤
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然后使用采血针穿刺静脉, 将血液抽入真空采血管中。
常细胞。
观察标准的统一
制定统一的观察标准,避免因观察 人员的个人差异导致结果的偏差。
复核制度的建立
建立复核制度,对观察结果进行复 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聆听
05
血涂片质量控制
制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血涂片制备的仪器和试剂
血涂片细胞分布
确保使用高品质的显微镜、推片、血 细胞计数仪等仪器,以及经过批准的 试剂。
确保血涂片上的细胞分布均匀,无重 叠、无气泡,以便于观察和诊断。
血涂片制备技术
掌握正确的血涂片制备技术,包括采 血、推片、干燥等步骤,确保血涂片 的质量。
血小板疾病诊断
总结词
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血小板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静脉采血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课件
实验操作步骤
根据所使用的染色液, 按照说明书进行染色 操作。
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 后的血涂片,观察细 胞的形态和分布。
一般来说,将染色液 滴加在血涂片上,用 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 色液。
实验结果分析
血涂片质量评估
01
评估血涂片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等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03
02
观察血涂片的制备是否均匀,细胞分布是否 清晰。
载玻片
用于制作血涂片。
染色液
如瑞氏染液或姬姆萨染液, 用于给血涂片染色。
其他
酒精灯、火柴、吸水纸等。
实验操作步骤
血涂片制备 将载玻片用酒精灯火焰灭菌,自然冷却。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用吸水纸吸取少量酒精,涂抹在载玻片的中央区域。
实验操作步骤
用推片蘸取少量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的酒精区域。 等待血液干燥,即可得到血涂片。
搅拌
在稀释过程中,需要轻轻摇晃或搅拌, 以促进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涂片制备方法
制备涂片
使用玻璃片或专用涂片制备器,将稀释后的血液均匀涂抹在载玻片上。
干燥
将涂片放在干燥处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轻轻吹干。
02
血涂片染色
瑞氏染色法
瑞氏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血涂片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细 胞的结构和形态。
姬姆萨染色法使用姬姆萨染料和伊红等染料,通过特定的染色程序,能够更清晰 地显示出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核特征,如核沟、核孔等。该方法对于鉴别和诊断血 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骨髓穿刺和血液肿瘤诊断中广泛应用。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是一种广泛用于组织学和病理学检查的染色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形态观察
021.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球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皱缩红细胞 裂片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中 心淡染区扩大,染色淡薄,甚至为环形红细胞, 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 血(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 细胞性贫血(SA)和某些血红蛋白病。
3.嗜多色性(polychromic):属于尚未成熟的 红细胞,呈淡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大,相当于 活体染色的网织红细胞。由于胞质中含有多少不 等嗜碱性物质RNA与血红蛋白并存,因此呈嗜多 色性。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增生活跃, 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
嗜多色性(polychromic)
如果取血量较少,在推血片时应如何才能使血膜 的厚薄合适?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应如何推制血片?
推制适当的血膜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太短
推片不光滑,呈毛刷状
用力不均,呈搓板状
血量过多,无尾
玻片油腻,有空泡
1.灰白层涂片法 抗凝血离心,取灰白层涂片。 用于白细胞减少者的白细胞分类和红斑 狼疮细胞(LEC)检查。
1.血涂片的制备:手工推片法 2.血涂片的染色:瑞氏染色法 3.红细胞的形态检查
将血标本均匀地涂抹在清洁干燥的载玻 片上,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是血液细 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应用广泛, 特别是对于各种贫血及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新玻片上有游离碱质,须清洗后使用。
2.用过的载玻片须用肥皂水或乙醇除去 染料和油污。 3.使用时切勿用手触及玻片表面。
红细胞形状异常
1.球形红细胞(spherocyte):直径小于正常, 厚度增加大于2μm。无中心淡染区。常见于遗 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和伴有球形细胞 增多的其他溶血性贫血如AIHA、HDN等。
血涂片制备
1、血涂片制备将一滴血液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另一张载玻片边缘与其接触,呈30°角拉回与血液接触。
当血液蔓延至接近玻片的宽度时,将玻片平稳快速地向前推出。
将玻片在空中轻轻会动,快速风干。
2、血涂片染色采用瑞氏染色法。
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和染色合并在一起进行,手续简便,染色时间短,对白细胞特异性颗粒着色较好,但对核的着色略差。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使细胞的碱性成分染成红色,如血红蛋白和嗜酸性颗粒)和碱性染料亚甲蓝(使细胞的酸性成分染成蓝色,如白细胞)组成的复合染料。
(1)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划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
(2)用瑞氏染液3~5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0.5~1分钟。
(3)滴加等量或稍多的缓冲液(pH6.4~6.8的磷酸盐缓冲液,其作用是使染色环境维持在弱酸性,达到最佳的染色效果),用吸球将其与染液吸匀,或者摇动玻片染色5~10分钟。
(4)慢慢摇动玻片,然后用流动水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后(或用滤纸吸干),即可镜检。
3、染色效果正常情况:血膜外观呈淡粉红色或琥珀色。
显微镜下,成熟红细胞呈粉红色。
白细胞胞质中颗粒清楚,并显示出各种细胞特有的色彩,细胞核染紫红色,核染色质结构清楚。
附:瑞氏染液配制:瑞氏染料 830gm或1g甲醇(AR) 500ml或600ml1)先称干燥(事先放入温箱干燥过夜)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再行研磨至听不到研芝麻声即呈细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醇溶解研磨,使染料在乳缸内显“一面镜”光泽,而无染料粉粒沉着。
2)再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最好用甲醇空瓶),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用完为止,摇匀,密封瓶口。
3)存室温暗处,储存愈久,则染料溶解、分解就越好,一般储存3个月以上为佳。
临床经验基础血涂片知识点
临床经验基础血涂片知识点
血涂片是一种观察血液细胞的方法,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基本技术之一。
以下是临床经验基础血涂片知识点:
1. 瑞氏染料: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重新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2. 血涂片的制作:取末捎血一滴置于玻片的一端,左手持载玻片,右手以边缘平滑的推片的一端从血滴前方后移接触血滴,血滴即沿推片散开。
然后保持30-45度的夹角稳地向前移动,载片上保留下一薄层血膜。
3. 血细胞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血液是否正常。
例如,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或增多等异常情况。
4. 血型鉴定: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红细胞上的抗原,可以确定ABO血型。
5. 细胞染色: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内部结构、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需要对血涂片进行染色。
常用瑞特染色法。
6. 仪器设备:Motic光学显微镜是常用的观察血涂片的仪器设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需要获取更准确的信息,建议咨询医生或相关专业人士。
血涂片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2. 熟悉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分布特点。
3. 了解血涂片染色技术。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基本方法,通过将血液涂布在载玻片上,经过固定、染色等步骤,使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便于观察和分析。
血涂片制作的关键在于血液的涂布、固定和染色。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载玻片、推片、采血针、酒精棉球、生理盐水、瑞氏染液、蒸馏水、显微镜等。
2. 试剂:10%甲醛溶液、95%乙醇、甘油等。
四、实验步骤1. 消毒与采血(1)取一支采血针,用酒精棉球消毒皮肤。
(2)将采血针对准皮肤,轻轻刺入,使血液自然流出。
(3)用生理盐水湿润载玻片,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中央。
2. 推片(1)将推片的一端放在血滴上方,另一端紧贴载玻片。
(2)以30-40°角将推片平稳地推出,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3. 固定(1)将血涂片在空气中晾干。
(2)将血涂片浸入10%甲醛溶液中固定5-10分钟。
4. 染色(1)将固定好的血涂片浸入95%乙醇中脱色2-3分钟。
(2)将脱色后的血涂片浸入瑞氏染液中染色3-5分钟。
(3)将染色的血涂片浸入蒸馏水中分化1-2分钟。
5. 观察(1)将染色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2)低倍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3)高倍镜下观察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细节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2. 白细胞:分为三种类型: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分叶;嗜酸性粒细胞呈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为2-3叶。
3. 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含有血小板颗粒。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制作了血涂片,并观察到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特点。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对血液细胞形态学知识的认识,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打下了基础。
医学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低色素性(hypochromic)
精品课件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
2.高色素性(hyper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 中心淡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着色较深,而且胞 体也大,区别于球形红细胞,MCH增高。最常见于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
精品课件
高色素性(hyperchromic)
精品课件
小红细胞( microcyte )
精品课件
红细胞大小异常
2.大红细胞( macrocyte):直径>10μm。 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所致的巨幼 细胞性贫血(MA)。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 (H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15μm。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MA)和骨髓增生 异常综合症(MDS)。
异常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大小异常 红细胞形状异常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 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 红细胞排列异常 有核红细胞
精品课件
红细胞大小异常
1.小红细胞( microcyte ):直径<6μm。血 片中出现大量的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 红蛋白生成障碍,常见于缺铁性贫血(IDA)、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HS),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 淡染区消失。
精品课件
红细胞形状异常
7.皱缩红细胞:也称钝锯齿形红细胞(echinocyte), 主要由于高渗、制片不当等原因造成,红细胞周边呈钝 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相等,长短一致。
精品课件
皱缩红细胞
精品课件
红细胞形状异常
8.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形如 泪滴或梨状,正常人偶见。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实验员作好有关实验记录。
前期准备
↓
采血
↓
干燥
↓
标记
↓
染色
↓
冲洗
↓
观察结果
↓
后期分析处理
6、冲洗:1分钟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
7、观察结果: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的血细胞。
四、后期分析处理。
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2、各组实验结果是否满意,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
3、器材由各组学生清洗完毕,实验员清点数目后放回准备室,打扫卫生,打扫完毕关闭门窗水电。
2、推片:左手平执载波片,右手持推片从后方或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成适当的宽度,立即将推片与载波片呈30度到45度角,轻压推片边缘将血液推制成厚薄适宜的血涂片,血涂片应呈舌、头、尾三部分。
3、干燥:将推好的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
4、标记: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记号笔编号。
5、染色:待血涂片干透后,将波片平置,滴加快速瑞氏染液数滴,使其快速盖满血涂片,
血涂片的制备和瑞氏染色
操作规程
操作流程
一、实验目的:
掌握血涂片的制备和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方法。
二、前期准备
1、抗凝血和快速瑞氏染液
2、学生分组(每二人一组)分放器材。毛细管、瑞氏染液、载波片、推片、纱布块、显微镜。
3、实验题目内容,操作步骤在黑板上写明。
三、步骤
1、采血:用微量吸管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加1滴抗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