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合集下载

2023修正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2023修正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地质滑坡、泥石流等,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方案,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2. 工作目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和危害程度,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而言,工作目标包括:- 确定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 评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危害程度;- 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政策和措施。

3. 工作流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数据收集收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规模等信息,以及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数据。

同时还需要搜集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等信息。

3.2 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构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潜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地质灾害的规模和程度等指标,以及社会经济指标如人口密度、经济损失等。

3.3 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

可以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数学模型等技术手段,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估。

3.4 危险性评估结果输出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得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结果。

可以将结果以报告形式输出,包括地质灾害风险等级、潜在风险区划图等内容。

3.5 政策和措施制定根据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政策和措施。

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采取具体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灾害应急预案等。

4. 工作计划和安排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和整理,历时一个月;- 第二阶段:指标体系构建和模型建立,历时两个月;- 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结果输出,历时一个月;- 第四阶段:政策和措施制定,历时一个月。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评价


2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极不发育,地质灾害种类以河岸塌 岸、水土流失为主。
熔岩台地区, 地势多平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零星分布 坦或拓宽“U”型谷。 少量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岩石 风化一般。 熔岩台地区,地势平 缓。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岩石较风 化或不风化。
褶皱、 断裂构造较少 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 发育,岩石较完整。 较小或虽有影响已采取了相应 治理措施。 褶皱、断裂构造不 育,岩石完整。 各种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好, 人类工程活动破坏自然环境现 象被限制。
(α1、α 2 、α 3、α 4、α 5) A= 计算公式如下: Wi = X i / Si Si = (Ci1 + Ci 2 + Ci 3 + Ci 4) /4 式中: X i ——为第 i 个参评因子的实际值 Ci1 、 Ci 2 、 Ci 3 、 Ci 4 ——第 i 个参评因子属于Ⅰ、Ⅱ、Ⅲ、Ⅳ级地质 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标准。 对计算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 形 地 貌

4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发育,1—3 处/单元格。泥石流处于 形成期或发展期;斜坡不稳定。沟岸 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中山—低中山区, 地形 陡峭, 山坡坡度> 25°。峡谷或“ν” 型沟谷,水系发育。
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元古界青 白口系、震旦系页岩、砂岩、石灰岩,古 褶皱、断裂构造发 生界、中生界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 育,岩石破碎强烈, 呈碎裂—稀裂状。 凝灰岩等;华力西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 烈,残坡积、强风化层厚度≥2.5m。
B1 R = B2 .... B n
b 11 b 12 ... b 1 m b b ... b 2m 21 22 = .... .......... ... b n 1 b n 2 .... b nm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4-0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环发[2000]01号)一、目的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二、调查县(市)的确定县(市)人民政府向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地矿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灾害严格程度和资金可能分轻重缓急提出建议,由部审批列入年度计划。

三、工作原则调查工作要紧密结合防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不按测图比例尺定额平均布设调查点,而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点及重要设施进行调查。

四、调查对象通过走访每一个城镇及行政村,结合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对象。

重点调查可能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而对居民点的安全造成威胁的斜坡、沟谷以及对村镇有威胁的地面塌陷、地裂缝隐患,同时兼顾公路、铁路、河流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

五、调查内容主要是调查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包括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已造成的损失、复活的危险性、危害性以及潜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对居民点及重要设施的威胁。

对斜坡,主要是调查斜坡的地层岩性、坡体结构、结构面组合特征、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押这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及附近人口、经济状况等,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对滑坡,主要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灾情,物质组成、外形及规模、运动形式、滑速、滑距、诱发因素、复活迹象,已有防治措施,并提出今后防灾减灾建议。

对泥石流沟,主要是调查沟谷中松散物源量、植被发育状况、降水特征及降水量、汇水面积、沟谷纵坡降、沟口地貌、新老泥石流扇地形关系、以往灾情等判断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

对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已有塌陷的发育特征,形成的地质环境条诱发因素、发展趋势,已造成的和今扣可能发生的灾害情况,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效果,提出今后防治建议。

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

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

WESTERN RESOURCES2021广东省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以丘陵为主。

区内水系有东江及其支流新丰江等,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地层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松散岩类。

大地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系河源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明显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性特征等,同时还明显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降水气候等。

地质灾害区域对防治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1]。

本文通过不同的因素考虑,将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对不同分区内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础。

1.分区方法本次分区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对广东省东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定性评价[2]。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的应用流程包括:(1)单元网格划分。

将广东省东源县的行政区划采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子单元的长宽为2km×2km。

(2)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Zf=Z q·r1+Z x·r2(式1)式1中:Z f为各单元格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Z q 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1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6;Z x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2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4。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图1)。

根据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利用MAPGIS软件功能,采用Kring泛克立格网格化方法生成平面等值线图(图2),为易发区的划分提供定量依据。

图1广东省东源县2Km×2Km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数值图图2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关维核工业河源工程勘察院河源517000摘要:本文以东源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密度相同,发育条件相近,易发和危险程度相似或接近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区块。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参考文献: [1] 吴信才.MAPGIS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程出版
社,2016. [2]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23(6):683692. [3] 张晓博,蔡恩琪,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J].科技与企业,2013(16):234-235.
易损性是指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易损性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评价因子的确定; 2)易损性评价权重的确定;3)在完成易损性评价因子量 化的前提上,利用ArcGIS软件叠加各评价指标得出评价单 元易损性最终值,再将值进行重分类即等级划分,完成沁 源县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
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建筑物易损性、人员易损性、交通 设施易损性三大类,分别评价各自易损性,而后将不同类 型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的权重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 价图。本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人员、 建筑物、交通设施的权重值分别为0.6、0.3、0.1。将不同 类型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价图,并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易损性分为四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 性、中易损性、低易损性。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 信息量指标权重分配
根据各单因素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各种状态的信息量值 按大小排序,较前的状态分别为:1)在距离道路30-60m区 间内;2)坡高>30m;3)坡度>60°;4)距离居民地 <10m区间内;5)距离河流在100-200m范围内;6)植被指 数0-0.4(覆盖率低);7)粘性土岩土体类型;8)梁峁状 黄土丘陵类型;9)坡型>0.5(权重分配见表2)。上述单 因素分布区间属本次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这 些因素对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是 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

海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海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海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实施方案1. 引言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海门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灾害背景。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需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本文档旨在制定海门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实施方案,以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全面评估海门市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并确定危险性程度,为政府决策和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组织和指导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由海门市地质灾害防治部门负责组织和指导,包括以下步骤:3.1 数据收集和整理收集和整理相关地质灾害数据,包括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记录、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地质环境调查、地质工程勘察报告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2 危险性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海门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和现状,选择合适的危险性评估方法。

常用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估法、定量评估法、统计分析法等。

根据需要,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

3.3 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根据选定的评估方法,建立适用的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应覆盖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和风险程度等方面,确保评估结果科学可靠。

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建立根据危险性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模型。

模型应考虑地质灾害的多种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人工活动等,以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3.5 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收集到的地质灾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危险性评估模型,计算各个评估指标的值,并综合分析得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

3.6 危险性评估结果输出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以报告形式输出。

报告应包括评估方法、指标体系、模型参数、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以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应用建议等内容。

3.7 结果应用与更新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

定期对危险性评估结果进行更新,以反映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

崇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崇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崇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危险性区划摘要:在对崇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该市范围内地质灾害种类及发育特征和规律。

采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法对该区域地质灾害进行分区,在ARCVIEW软件分析下,对崇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点进行划分,据此将该市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4个大区。

最后根据该市地质、地形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对该市地质灾害防治提出防治建议。

关键词:地质灾害;灾害防治;区划;崇州市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越来越严重,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当前社会一项重要任务,研究与防治地质灾害是地质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减灾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各区域研究及全球关注的焦点[1]。

崇州市属于四川盆地山地向中心平原的过渡地段,因此在地质环境上具有复杂性特点,地质灾害在边缘过渡带具有高发性、危害性大的特点。

对崇州市地质灾害发生规律、特点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山地与平原过渡带地质特点,灾害孕育机理,在该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对于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可以提供借鉴。

1.崇州市地质环境特点崇州市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背靠龙门山,面向成都平原,在四川盆地和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以北东向的龙门山隆起褶带、雾中山褶断带和成都凹陷为主,龙门山隆起褶带是褶皱、断裂活动强烈,多期复合、规模巨大的构造带,由一系列北东向隆起、坳陷、单式和复式褶皱,压性、压扭性断裂组成。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逐渐降低,山地、丘陵、平原兼有的地貌类型,全境以街子镇、三郎镇、怀远西山为一线,线之西北为山地,线之东南为平原、丘陵地区,西北部多有海拔2000m以上的山峰,海拔最高处为苟家乡境内大雪塘主峰,达5364m。

丘陵和平原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为560m,最低点为三江镇境内之蒙渡,海拔高度仅480m。

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高山区占了全市总面积的38.4%,低山和丘陵为8.7%,平坝为52.9%。

市境内河流稠密,水系完整,属岷江流域水系,主要河流有3条:西河、黑石河和金马河。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技术导则
第14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建成区
规划区
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区 1∶5万城区地质灾害测绘区 1∶2000~1∶1万
隐患点勘查1 ∶ 2 0 0 ~1 ∶ 2 0 0 0
第15页/共78页
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
第16页/共78页
4 总则
技术手段:宜采用地形测量、遥感调查、地面调查、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鼓励采用遥感、地理信息、快速测量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工作的主要内容: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调查、致灾体调查、承灾体调查、防灾减灾能力调查。工作精度:区域地质灾害调查应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比例尺1∶50000)》,了解区域地质环境条件,查明可能危及城镇安全的潜在远程地质灾害隐患点,精度不低于1∶50000比例尺草测的要求;城区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宜在三维地形激光扫描、无人机航空摄影或高精度遥感解译的基础上,采用比例尺为1∶5000~ 1∶10000的地形图,测绘精度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严重程度采用正测、简测或草测;地质灾害隐患点(除泥石流之外)勘查宜采用比例尺为1∶200~1∶2000的地形图,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勘查精度达到规划前期勘查并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和风险评价的要求。
第24页/共78页
第12页/共78页
4 总则
4.1.3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
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地质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的可能性和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复活性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建议。4.1.4 开展山区城镇1∶5000-1∶10000比例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区划,提出地质灾害减缓措施,从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山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建议。4.1.5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网络,协助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4.1.6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区划空间数据库。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知识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三、调查评估要求
五、地质灾害危险性级别确定: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关键:一是划分出危险区域,二是明 确重点危险地段甚至是地点。本项工作中的地质灾害危险性 分级实质上带有危害性分级的性质。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 估等级划分为大、中等、小三级,每级的四项条件中有一项 满足视为达到相应危险等级。
◆工程资料包括历史人类活动状况、规划或拟建工程的投资、 建设周期、主要工程技术指标、工程布置、工程建设与运营 的特点,特别是关键工程单元对地质环境的特殊要求等。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三、调查评估要求
三、地质调查: (1)调查范围与方法:不同灾种的调查评估范围是不同的,
崩塌、滑坡的调查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限。调查方法 采用路线穿插追踪调查为主,根据工程性质、前期工程地质 工作程度和资料丰富程度或业主要求,决定是否进行物探、 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2)地质环境条件调查(参照评估技术要求):调查内容主 要包括历史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及可能原因;活动断层:断 层活动的规模和方式,地震烈度,地壳稳定性;气候环境: 气温变化特征、降水时空分布规律与特征、蒸发与风暴等;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方式、强度与范围。
质环境条件及工程类型确定。 (3)对于泥石流活动,应该包含汇水区、物源区、
流通区和堆积区。
第一部分 基本问题
二、基本要求
六、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程度要求:
(1)对拟建工程区,要求查明重要地质灾害的发育地 段,圈定危险范围,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能满足工 程可行性研究和工程建设用地决策的要求;
(2)对在建工程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应能明确指 出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地段或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提 出工程对策;
(2)预测评估:①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 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加剧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 估。②对建设工程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做 出预测评估。③对工程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 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光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光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总第812期第18期2023年9月基于综合危险性指数法的光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赵昌龙吴琦(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28)摘要:【目的】评价光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为开展工程建设活动提供依据。

【方法】在充分调查地质环境条件和发灾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各地质灾害致灾因子权重,对光明区进行网格单元剖分,利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按照综合指数法进行计算出各单元格影响因子加权和,依据分区标准对易发性进行区域划分,得到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将区域危害程度和易发性叠加计算,最终得到危险性分区。

【结果】将光明区按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及不易发区;按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中危险性区及低危险性区,分区结果与野外调查情况相符。

【结论】通过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得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及危险性分区可以为本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及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光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综合危险性指数法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3)18-0107-05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18.022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Risk Zoning inGuangming District Based on Comprehensive Risk Index MethodZHAO Changlong WU Qi(Shenzhe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Institute (Group)Co.,Ltd.,Shenzheng 518028,China )Abstract:[Purposes ]This paper aims to evalu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risk Zoningin Guangming District,and provid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engineering constraction activities.[Methods ]On the basis of a full investigation of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disaster causing factors of each geological disaster.After meshing the Guangming Dis⁃trict cells,through GIS spatial analysis software,calc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the weighted sum of the impact factors for each cell is obtained,and then,the vulner⁃ability is zoned according to zoning criteria,we get the vulnerability zoning of Guangming District.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calculation of hazard extent and vulnerability ,finally ,the danger partition of Guangming District is obtained.Zoning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Findings ]The Guangming area is divided into medium-prone area,low prone area and non-prone area according to the suscepti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according to the risk of geological disasters,it was divided into me⁃dium risk area and low risk area,and the zoning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field survey.[Conclu⁃sions ]The geological hazard susceptibility and risk zoning obtained by the comprehensive hazard index method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收稿日期:2023-03-28作者简介:赵昌龙(1991—),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岩土工程、水工环地质。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

安徽省繁昌县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一、引言安徽省繁昌县位于长江南岸,地处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环境较为复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因此,开展地质灾害区划与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地质环境背景(一)地形地貌繁昌县地势南高北低,地形起伏较大。

南部为山地丘陵,北部为平原圩区。

山地丘陵区沟谷发育,地形切割强烈;平原圩区地势平坦,河网密布。

(二)地层岩性区内出露的地层较为齐全,从古老的变质岩到新生代的沉积岩均有分布。

岩石类型包括花岗岩、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不同的地层岩性在物理力学性质上存在差异,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影响。

(三)地质构造繁昌县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沿江拱断褶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这些地质构造因素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

(四)气象水文本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毫米左右,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境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主要有长江、漳河等。

三、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一)崩塌崩塌是繁昌县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主要发生在山区陡峭的边坡地段,多由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发育、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诱发。

崩塌体规模一般较小,但突发性强,危害较大。

(二)滑坡滑坡在繁昌县也时有发生。

多发生在丘陵山区的斜坡地带,其形成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下水活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密切相关。

滑坡体规模大小不一,对周边的居民点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构成威胁。

(三)泥石流泥石流在繁昌县相对较少,但在强降雨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

通常发生在山区沟谷中,由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在暴雨的冲刷下形成。

泥石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容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一)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坡度、坡高、坡形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陡坡地段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沟谷深切的地形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摘要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必须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区划。

本报告旨在介绍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步骤和方法,为相关研究和应对工作提供参考。

1. 引言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区划是指对特定区域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危险区,并制定合理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种类型,调查与区划是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

2. 调查与研究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是地质灾害区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地质环境调查地质环境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地质、水文、气候等基础情况进行综合了解。

通过收集地质地貌图、地质构造图、水文地质图等相关资料,了解地质构造、地下水分布、地质灾害历史等信息,为后续调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2 灾害历史调查灾害历史调查是对研究区域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通过调查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损失等信息,可以评估灾害的潜在风险,为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2.3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对研究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实地勘察和观测,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和特点。

通过现场调查可以获取地表形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详细信息,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区划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3. 风险评估与区划风险评估与区划是基于调查与研究结果,对地质灾害潜在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和划分危险区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资料处理与整理将收集到的各类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地质环境数据、灾害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等。

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地质灾害潜在风险的初步判断。

3.2 风险评估模型建立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和研究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统计模型、定性-定量模型和专家判断模型等,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设定和计算,得出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

大同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大同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于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研究中,通过计算信息量值表示在某影
响因子影响下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然后将其扩展到整个 研究区,表示此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7]。
本研究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入手,选择信息量法
计算每个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然后对影响因子的信息量值
进行叠加,用于表征此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信息量法
本文基于 ArcGIS 平台,通过创建随机点功能,选取与灾 害点相同数目的非灾害随机点。将灾害点和非灾害点分别赋 予对应的信息量值并标注为 1 和 0。把数据导入 SPSS 软件中,
- 129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24 NO.1(下)
生态与环境工程
并对其进行 ROC 曲线分析。分析结果如图 3 所示。 由图 3 可知,在信息量法的 ROC 曲线中,AUC=0.821,
高。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法
中图分类号 :X 43
文献标志码 :A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矿产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工业 基地和能源资源城市。大同市地形地貌复杂,地质作用强烈, 断层发育,同时矿产开采等人类活动频繁,因此该区域内地质 灾害频发 [1]。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研究方法有层次分 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性系数法、信息量法、支持向量 机法和神经网络法等。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可以 较好地统一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本文选取系列影响地质 灾害发生的因子,对大同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研究。根 据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同市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有利于当地城 市和工程建设,保障当地人民的财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断矩阵。③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λmax 确定一致性检验指 标 CR 值,当 CR < 0.1 时,此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通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讨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地质灾害风险。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主要是通过分析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影响来评估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首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质信息、气象信息、地形地貌信息等。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评估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地质灾害区划是十分重要的。

地质灾害区划主要是根据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和对人口和财产的影响程度,对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以便制定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区划可以按照地质灾害的类型,如滑坡、崩塌等,进行划分。

也可以根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等。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分析。

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时,需要借助于地质灾害历史数据、灾害现场调查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可以提供过去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的信息,对于评估未来可能的地质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灾害现场调查则可以获取地质灾害事件的详细信息,进一步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模型模拟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为风险评估和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等多方合作。

政府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中起到重要的指导和决策作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

科研机构应加强研究和创新,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支持。

而专业人员则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模型模拟等工作。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分析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分析

地质灾害包括地裂缝、地面沉降、崩塌、水土流失、滑 坡、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它是指人为或者自然因素的作用 下形成的,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环境造成损失和破坏的地质 作用现象。我国是地质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的地质灾害 都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进行评价和分析不仅 使人类安全的生活,更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分区评价分析 GIS的技术的特点是强大的分析能力和空间信息管理能
力,在地质灾害的研究中给予了强大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 它不仅能够快速的管理各种外动力因素,还能有效的应对影响 地质灾害的各种内在因素,已经涉及地质灾害评价研究中的各 个领域,向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分 布规律的地层和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都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灾害 发生的条件,与传统的方法相比,优势是具有地理信息系统的 空间操作,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体系进行建立以后,按照各 种方法评价专题图层进行叠加,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析, 并得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可以将研究区分为高危险区,中 危险区,低危险区,不危险区。破坏的程度是危险性大小的决 定因素,破坏程度越大,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地质灾害 的危险性包括已经发生了的灾害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还没有发生 但是即将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灾害造成的破坏,简言之是历史 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信息化技术应用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分析
何涛 山西省地质勘查局二一二地质队 山西 长治 046000
摘 要 本文基于GIS平台来建立数据库,结合已有的地质调查的资料,探讨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类型,对地质 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是不断收集资料,对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评价模型,计 算其危险性,划分出危险性级别,然后对危险性进行分区,对相关工作者进行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G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丁少春,张勤丽,陈海洋.三峡库区滑坡发育分布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6,213 265268.
[15]温铭生,李铁锋,王连俊.三峡库区滑坡灾害与地质环境关系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6,4 103106.
[16]陈剑,李晓,杨志法.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成因探讨[J].工程地质学报,2016,133 305309.
利用分类后的各因子图层与滑坡灾害分布图层有滑坡灾害发生的栅格属性值赋为1,无滑坡发生的区域属性值赋为0进行栅格乘运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属性表,将属性表输出,按式4计算出每个图层各类别的得分大小.然后利用GIS提供的栅格计算器对不同的图层做栅格相加,得到研究区各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值域为6.~6.,数值越大,反应各评价指标对滑坡的贡献率越大,危险性越高.上述方法得到结果是呈现连续分布的数值,为了便于描述不同地区的危险程度不同,将所取得的得分图进行重分类,划分为五个等级,极低危险区、低危险区、中危险区、高危险区、极高危险区.对于评价结果的重分类,相关文献很少提及,大都是依照个人经验,本文则主要依据随着得分的不断增加,滑坡面积所占比例的增长情况来对研究区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得分进行重分类如图3所示,当得分值分别增长至2.467、0.560、3.354及5.246时,其滑坡的面积比发生了明显的增长,据此将得分值进行重分类见表5.按此标准分类后得到的危险性评价等级图如图4所示.从评价结果可知,万州的极高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2.89%,高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14.57%,中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6.23%,低危险区和极低危险区占研究区面积的46.31%,其中超过80%的已知滑坡分布在极高危险区与高危险区中。同时,万州区的极高危险区呈现带状分布,主要有4个聚集带 1长江两岸极高危险区,2以主城区为中心的高危险区,3磨刀溪两岸的极高危险区,4瀼渡河两岸的极高危险区,除上述几个主要聚集带外,极高危险区还在白土镇以及后山镇等地零星分布.
[11]桂蕾.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发育规律及风险研究[D].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2016.
[12]葛华.三峡库区塌岸预测与防治措施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2016.
[13]刘雪梅.三峡库区万州地貌特征及滑坡演化过程研究[D].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2016 1130.
关键词 危险性评价;滑坡地质灾害;网络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
三峡库区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滑坡等地质灾害广泛发育且频繁发生,对三峡水库调度运营及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危害,直接或间接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1].对库区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与区划,是实现库区防灾减灾战略及保障水库正常运营的迫切需求.进行危险性评价时,国内外学者往往通过对滑坡危险性影响因素的总结分类来选取其评价指标,依据专家经验打分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多靠主观经验来确定,缺乏定量、客观、科学的方法[29].本文对三峡库区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分别确定了滑坡灾害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值,并将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进行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基于GIS的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
在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时,评价单元面积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本文主要借鉴地理学中地势起伏度研究中的最优统计单元的确定方法,采用均值变点法[29],计算研究区的最佳单元面积.在GIS中调入研究区的DEM数据,对其进行不同窗口的邻域分析,窗口类型选择矩形,大小为nn,依次计算22,33,,3030网格下的地势起伏度.处理上述不同网格下的数据,构建出样本序列Y,利用均值变点法[29]计算出Y的统计量S与Si的值;然后再做S与Si的差值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在第8个点时,其差值最大,该点所对应的评价单元面积为256m2,即为研究区的评价单元面积.利用GIS进行危险性评价[3033]时,首先以课题组已建好的万州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数据库[3435]为基础,从库中转换和派生出所需要的各因子图层.依据万州滑坡各因子图层的分布规律及实际调查统计数据,分类见表4.
在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时,评价单元面积的大小将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以下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以三峡库区万州滑坡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该区地质灾害资料及现场调查基础上,总结、归纳和分析了滑坡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滑坡地质灾害评价体系;用网络分析法确定模型中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基于GIS软件对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的各指标数据进行提取,通过统计、叠加、合并、分类等分析方法获得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等级图,以此为依据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研究成果可以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3网络分析模型ANP的建立
网络分析法ANP是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在层次分析法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23].继承了AHP方法的优点,又克服了AHP方法的一些不足,在建立过程中取消了不合理的假设,更符合实际.虽然在确保相对权重矩阵的客观性上没有很大的改进,但在本文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使网络分析法[2428]构建的相对权重矩阵的可信性大为提升.据前文的分析可知,该模型的控制层为滑坡的危险性,影响网络的各因素为 地层岩性、滑坡与断层的距离、坡高、滑坡与河流的距离、坡向、坡度与高程.其模型结构图如图1所示.根据上节确定评价指标过程中各指标的得分式3,对各指标进行成对比较,确定每一层次中的要素对其控制标准的相对重要性,构成一个成对比较矩阵,即判断矩阵见表3.
2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对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沈芳、向喜琼等[1819]通过对滑坡发育因素的总结分类,选取斜坡规模、坡度、工程地质岩性、边坡结构类型、水动力地质作用、软弱地层状况、构造复杂程度、变形情况、己有动力地质现象、植被发育情况、结构面组合状况、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表水体等作为评价因素指标,并拟定了各自的量化处理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上节对各类影响因素的总结分析及每一类因素的具体特征,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主要提取以下14个数据作为本次研究的参评因子 斜坡的结构X1、斜坡微地形X2、斜坡左右边界X3、斜坡平面形态X4、剖面形态X5、斜坡高程X6、坡高X7、坡度X8、坡向X9、与河流的距离X10、斜坡规模X11、地层岩性X12、植被发育X13、与断层间的距离X14.在进行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时,以上的某些因素在研究区不具备分异性,或对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所起的作用甚微,因此有必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再筛选,从而选取出主要指标,剔除关联度较大或对评价目标贡献较小的指标.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2022]进行筛选.首先通过地质分析,结合专家经验和领域知识对各个指标进行人为分划和打分,将其按对滑坡危险性的贡献程度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赋值,并将其无量纲化.用Zscore法[2021]对无量纲化后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变换,计算出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用雅可比法求出特征值ii=1,2,,p,由此计算出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进行综合评价时,一般主成分的个数由累积贡献率来决定,取累积贡献率超过85%的前n个主成分.由计算得 第一、二、三主成分的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6.674%,所以只需要求出第一、二、三主成分Z1,Z2,Z3资料,查明区内地质灾害的分布、类型,并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内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网络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用均值变点法计算出研究区的格网单元面积,.将危险性评价的各指标及权重定量化,提高了其客观性、可靠性.将滑坡危险性评价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相结合,通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获得地质灾害危险等级分布图.由于研究的范围与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未考虑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的不连续性与类型的多样性,在指标量化的过程中,依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全面考虑各影响因素,完善危险性评价体系;寻找一种更好的数据量化方法,尽可能减少指标确定过程的主观随意性.
1研究区滑坡概况
1.1研究区地质背景
万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属于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总面积约3457km2.地处川东盆地长江河谷带,主要的地貌单元包括侵蚀堆积河漫滩、阶地和构造剥蚀低山丘陵两种类型[10].研究区位于川东褶皱带万县复向斜北东段近轴部,南靠方斗山背斜,北临铁峰山背斜,川东褶皱带走向北东,形态上呈现背斜紧闭、向斜宽阔的隔档式梳状构造特征.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第二、三段J2s2,J2s3,上统遂宁组J3s部分层位,以及不同成因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17]张帆,王孔伟,罗先启,等,长江三峡库区构造特征与滑坡分布关系[J].地质学报,2016,811 3846.
参考文献
[1]陈治璇.三峡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2016.
[2]高华喜.滑坡灾害风险区划与预测研究综述[J].灾害学,20162 124128.
[3]张梁,殷坤龙,雷明堂,等.全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报告[R].北京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2016.
1.2滑坡的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
结合研究区滑坡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以滑坡的宏观发育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的分析为基础,总结概括如下[1116] 区域野外调查表明,坡体的变形发展以及最终的破坏形式都与斜坡的规模、结构类型、微地形、左右边界条件及平剖面形态等条件因素有关 对于斜坡结构,逆向坡最为稳定、横向坡和斜向坡次之,而顺向坡对斜坡体的稳定性最为不利;而局部的陡坎、峭壁、临空面等微地形也很不利于坡体的稳定性.库区蓄水和水库调度使各高程段的滑坡涉水状况不同,水位的规律性差别对斜坡体的稳定性也有较大影响.故斜坡的高程及坡高也需考虑.坡度不仅影响坡体内部已有或潜在滑动面的下滑力,也影响着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形式.同时随坡度增加,滑坡发生概率也会增大.区域调查资料表明,坡体朝向不同时,坡体上植被的覆盖度及类型也不同,坡体的稳定性也就不同.阳坡比阴坡易于滑坡的发生;阳坡岩体风化破碎,易于发生基岩崩滑;阴坡土层厚,易发生土地坍滑;阳坡易于爆发泥石流、发生基岩崩滑,阴坡土体保水,易于浅层坍滑.当河流冲蚀坡脚时,会产生众多临空面,使斜坡滑移控制面暴露,易于引发滑坡.故以坡体与河流的距离来衡量其受河流冲刷的程度,有必要作为影响因素来考虑.研究区滑坡主要发生在侏罗系的泥岩以及砂岩泥岩互层.这种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一般上硬下软,软岩易于风化且其抗剪强度较低,易于形成滑坡的滑面.不同的岩性及其组合对斜坡的变形破坏有重要影响.断层使断层带及其附近范围内的岩土体遭到破坏,从而破坏坡体的完整性,同时是提供地下水渗透的重要通道,使斜坡的变形破坏加剧,因此断层的影响不容忽略[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