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Irrigation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课程编码:Z106004 总学时/总学分:48/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40/2.5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8/0.5 适用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开课单位:水利建筑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灌溉排水工程学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课程教学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其中要求学生了解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知识,非充分灌溉原理与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排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灌溉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与评价,灌排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掌握农田土壤水分的基本理论,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的确定,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的制定,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重点掌握灌溉渠道系统流量推算的基本理论,灌溉排水渠道的横纵断面设计的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灌溉排水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我国灌溉排水事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查阅我国和世界古代灌溉排水工程发展历程相关资料。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10学时实验6学时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农作物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和土壤水分运动的基本原理。
理解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动原理,掌握作物需水量、灌溉制度,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灌溉用水量与灌水率概念。
掌握农田水分和土壤含水量的表示和测定方法,作物需水量确定,充分灌溉条件下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设计灌水率和灌溉用水过程线的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实验内容:土壤水势、水分特征曲线测定,测定土壤的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4学时植物需水量测定,植物的耗水量,2学时第二章灌水方法与灌水技术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地面灌水方法,提高地面灌水技术对于节省灌溉水量和增加作物产量的重要性。
第六章:农田排水原理《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第一节 排水对水土环境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一、农田灌溉与农田排水
农田灌溉与农田排水是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两种措施。
二、农田排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排水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而:
1、改善土壤结构
2、排除有毒物质
3、降低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热状况
4、改善土壤通气 化
5、降低土壤含盐量,治理盐碱
第二节 排水沟对地面水及地下水位的调控原理
一、排除地面水的田间排水沟
排除地面水的目的主要是防止作物受淹。
1、排涝水量
降水过多就会造成涝灾。
(1)利用超蓄产流法计算净雨深
蓄水量
W H max 0 H s max
径流深
R P Wm W0
(2)利用超渗产流法计算净雨深
蓄水量 I i1 t T 1
1
径流深 R P I
2、田间排水沟的深度与间距 末级固定排水沟的间距,要根据田间作业对田块的要求并 结合田间灌溉渠道的规划布置统考虑确定。一般北方地区 排涝农沟的间距多为200~400m;南方地区农沟间距多为 100~200m。单纯排涝用的农沟深度一般为1.0m左右。 二、控制地下水的田间排水沟 控制农田地下水位的目的是有效地排除渍害和防止土壤盐 碱化。控制地下水位的田间工程,有水平排水和垂直排水 两种形式。当作物允许的地下水埋深△H一定时,排水农 沟的深度D可用下式计算:
三、农田排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排水对作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2、排水对作物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四、农田排水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1、排水沟对地下水位的调控作用
2、排水对农田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水稻的晒田期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其处于动态变化过 程。若无水补给,地下水呈非稳定流状态。 地下水位下降值计算公式为:
灌溉排水工程学绪论
修建时间
地点
主持人 工程概要与效益
龙首渠 坎儿井
公元前 128~前 117年
公元前1世 纪
陕西澄城
新疆吐鲁 番
庄熊罢
开凿十余里隧洞,引洛水至商颜山,可 灌溉下游一万余顷土地,虽通水,但无 实效。
挖暗渠,凿竖井,引取地下潜流灌田, 每井250~500亩。
鉴湖
104~140年 浙江绍兴 马臻
海塘
东汉末期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走的是两者结合的道路。
世界各国灌溉排水发展的趋势
1.地面灌溉-向管道化发展。 2.喷灌和滴灌 3.灌溉系统管理自动化控制 4.节能技术 5.渠系建筑物机械化施工技术 6.农田排水
明沟向暗管方向发展; 管材的变化。
第四节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农田水利学的定义:
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的变化规律 以及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
▪ 李仪祉(1882~1938年)陕西蒲城人。主要业绩: 引进西方水利科技,培养水利人才,提出治理江河 的意见,主持兴建陕西泾惠渠,渭惠渠等灌区工程, 为我国近代治水新一代人才的先驱。
四、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 修建时间
地点
主持人
工程概要与效益
芍陂
公元前613~ 公元前 591年
安徽寿县
孙叔敖
我国古代最早,工程规模浩大的蓄水灌溉工 程,芍坡周长120许里,灌田万顷,至今犹存。
邗沟
公元前486年 江苏扬州 吴王夫差
智伯渠 公元前453年 山西太原 智伯
引漳十二 公元前422年 河北临漳 西门豹 渠
综合利用天然湖泊,水道,为军事运粮而建, 是最早联系沟通长江,淮河的人工运河.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版定稿PPT课件
.
12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
四、试验成果整理和分析
2)计算流量偏差系数
CV=
s
_
×100%
q
式中 CV——流量偏差系数,%;
s——滴头出流量标准偏差;
_
q ——25个滴头的平均流量。
.
13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
四、试验成果整理和分析
2、灌水均匀度Cu的计算
根据每次测试结果,计算毛管上滴头出水量均匀系数,
.
18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 一、实验目的:
3 、学会测针使用方法及量水堰测流技术。 4、通过对输水渠道在不同流量(加大、设计及最小)情况 下不同水深(加大、设计及最小)的测试,加深对渠道横 断面设计原理的影响。 5、熟练运用明渠均匀流公式。利用测试数据和渠道的其他 已知设计参数(如流量Q,底宽b,边坡系数m,糙率n和 比降i等)对输引水渠道进行设计、校核。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Colla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Civil Engineering
农业水利工程系 2020年4月
.
1
灌溉排水工程学实验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具有灌溉排水工程学的 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灌溉排水工程中灌 溉渠道实验设计和排水沟道实验设计等。
明渠均匀流公式是个高阶隐函数方程,含有渠道底宽b和水深h 两个未知数,不能直接求解。在实际设计中,常采用试算或图解 法求解。该公式表述如下:
QAC Ri
②
式中 Q ----- 渠道设计流量(m3/s);
A ----- 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2),梯形断面渠道,;
R ----- 水力半径(m),,式中x为湿周,;
灌溉排水433S.ppt
8
2. 灌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第四章 灌水方法
d 地形坡度大的山丘区,采用固定式。
(2) 确定喷洒方式和喷头组合形式
a 喷头喷洒有全圆和扇形两种。 • 扇形一般用于地脚,其余均为全圆。
b 喷头组合方式指喷头间的相对位置而言,
• 在全圆喷洒情况下有正方形、矩形、正三 角形和三角形等四种组合形式
2019/11/12
灌溉排水工程学
第四章 灌水方法
(§4-3-3 喷 灌)
史海滨
2019/11/12
灌溉排水工程学
1
灌溉排水工程学
第四章 灌水方法
2019/11/12
灌溉排水工程学
2
主要内容
第四章 灌水方法
第三节 喷 灌
五、喷灌系统的规划设计 1. 喷灌区的调查勘测 2.灌溉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3.水力计算和结构设计
t m设
系统
2019/11/12
灌溉排水工程学
21
3. 水力计算和结构设计
第四章 灌水方法
系统
1000q
Sl Sm
t m设
系统
q — 喷头流量,m3/h
系统—喷头系统平均喷灌强度,mm/h
η — 喷洒水有效利用系数 Sl — 支管间距,m Sm — 喷头间距,m
2019/11/12
28
3. 水力计算和结构设计
第四章 灌水方法
d 三根支管时,每个支管喷灌1/3面积, 仅在最初1/3的干管
Q干 3Q支
中间1/3的干管 Q干 2Q支 最后1/3的干管 Q干 Q支
支管的运行 方式影响干 管的设计流
量大小
2019/11/12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件
2、畦田规格 畦田规格主要指畦田的长度、畦田的宽度和畦埂断面。 (1)畦宽 主要取决于畦田的横向坡度、土壤性质和农业技术要求, 以及农业机具的宽度。通常,畦宽多为当地农业机具宽度 的整倍数确定,一般约2~4m。为灌水均匀,要求畦田无 横向坡度,以免水流集中,冲刷畦田表面土壤。 (2)畦长 根据畦田纵坡、土壤质地及土壤透水性能、土地平整情况 和农业技术条件等合理确定。 ①纵坡坡度大的畦长宜长,纵坡坡度小的畦长可稍短; ②砂质土壤,土壤透水性强,畦长宜短;
3、畦灌法灌水技术 其要素主要指畦田长度l、畦宽b、单宽流量q和放水入畦时 间t。影响这些要素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渗透系数、田面纵向 坡度、畦田粗糙率与平整程度,以及作物的种植倩况等。
为使田间灌水均匀度高,湿润土层基本均匀,畦灌灌水技
术要素之间应满足如下关系:
(1)渗入到畦田内土壤中的水量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时,畦田 内各处所需要的入渗时间tn满足下式:
t :放水历时(s);
y: 停水时刻田面水流推进长度内任一点的地面水深(m);
x: 任意时间的水流推进长度(m);
z: t时段内任意一点x处的入渗水层深度(m);
l: 关闭首端进水口后停止供水时的水流推进长度( m)。
地面水流推进函数和土壤入渗函数的确定:
水流推进函数 L: aTb
土壤入渗函数 Z : ktna
式中:
T :水流推进时间;
a、b:水流推进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t n:向土壤中入渗的时间; k和α:为土壤入渗函数的系数和指数。 上述两个函数中的系数均通过田间试验实测确定。
二、畦灌法:用临时修筑的土埂将灌溉田块分隔成一系 列的长方形田块,灌水时,水从输水垄沟或田间毛渠引 入畦田后,在畦田田面上形成很薄的水层,沿畦长坡度 方向均匀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借重力和毛细管作 用,以垂直下渗的方式逐渐湿润土壤的地面灌水方法。
灌溉排水工程学
《灌溉排水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灌溉排水工程学二、课程英文名称: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专业课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面对专业学时:32;学分:2;开课学期:第七学期;水资、水利水电六、课程目的与要求:本课程的目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农田的需水规律和需水量计算,灌溉用水过程、用水量的确定,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的应用,灌溉系统规划布置及设计施工与管理。
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质水情,及消除水旱灾害,合理科学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
学习本课程须注意下列要求:(1)要深入了解各种农田水分形式对作物影响和机理及作物生长对水分状况的要求,掌握利用势能理论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原理及计算。
(2)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选择合理的设计条件和计算方法,掌握作物需水量的计算、灌溉制度设计,灌水率值的基本技能。
(3)了解目前我国各灌区主要采用的灌水方法类型及原理,掌握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确定、细部结构设计。
(4)具有有压管道灌溉输水系统水力计算,管道布置的技能。
(5)能够结合实际确定灌溉渠系的规划布置原则并能合理规划布置,必须掌握灌溉渠道流量计算,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系水工建筑物工作原理的基本内容。
(6)具有绘制规划设计图纸、编制规划设计文件的技能。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水文水资源原理、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业课。
先修课程:测量学、水力学、水文与水利计算、土壤物理学。
后续课程:水工建筑物、水利工程施工等专业课。
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和节水模型讲解。
九、考核方法:闭卷考试,考试内容覆盖全部讲授内容;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和出勤相结合的方式评定成绩。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灌溉排水工程学》,史海滨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年8月参考书:《农田水利学》武汉大学郭元裕主编《农田水利学自学指导教材》农大内部出版。
农田水利幻灯片课件4章
影响因素:射程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工作压力和喷水 量,但也受喷头结构、自转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标准的抛物线角度
可得到最远的射程
27
射程:14.9 m 到 22.1 m
(二)、管道
固定式管道
hj
v2 2g
v—断面平均流速; g—重力加速度; ξ—局部阻力系数,可查表5-5、5-6获得。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一般先计算出沿程水头损 失Hf,然后局部水头损失取沿程损失的10-15% 即 可。
•五、总水头损失
hw hf hj
第三节 串联和分支管道水力计算
一、串联管道水力计算 (一)管道流量:根据水量平衡和连续性原理推算。
用途:
公园、苗圃、温室等
固定式喷头
折射式喷头
离心式喷头
埋藏固定式
可作为一种景观喷头美化环境
(2)、旋转式喷头
根据转动机构的特点,将旋转式喷头分为摇臂式、叶轮式、和反作 用式齿轮式四种。 齿轮式、摇臂式喷头分别是农业和草坪灌溉中最广泛的两种喷头
2045A MAXI-PAW 地埋式摇臂喷头
R50草坪专用喷头
4、雷诺数:液流的惯性力与粘滞力()的比值。
Re VD 粘滞系数()与液体的密度和温度有关。
雷诺数Re<2000,流态为层流;Re>2000,流态为紊流。
流态由层流转化为紊流时的流速叫上临界流速,由紊流转化为层流时的流速 叫下临界流速,下临界流速总小于上临界流速。
三、管道水流的基本规律
q1
q2
q3
q4
Q1
Q2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
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它是重力 水和毛管水、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2
二、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
水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1)水是作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2)水使作物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水是作物营养元素、矿物质的载体; (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体温。
(2)地下水补给条件下的蒸发 若地下水埋藏较浅,表土蒸发消耗的水分在毛管力的作
用下有地下水补给。如果外界蒸发力不随时间而变,土
壤水分蒸发强度与地下水向上补给的通量处于相对平衡
状态,就形成稳定蒸发。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5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6
四、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水分运移 (SPAC)
参照作物需水量ET0:指的是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
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长、宽均在200m以 上)绿草地(高3~15cm)的蒸发蒸腾量。 参照作物需水量只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目前采用的计算作物需水量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考虑气象因素对作物需水量的影响,计算参照
作物蒸发蒸腾量ET0 ;
(5)改善土壤性能
可将农田水分过多部分积蓄以用于灌溉。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
•19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与灌溉制度
一、作物需水量及影响因素
作物根系吸水,也称植株蒸腾①
农田水分消耗
植株间水分蒸发,也称棵间蒸发② 深层渗漏:旱作物
渗漏③ 田间渗漏:水稻
作物需水量:是指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三章
2、抗旱天数 抗旱天数是指农作物生长期间遇到连续干旱时,灌溉设施 能确保用水要求的天数。其反映了灌溉工程的抗旱能力。 抗旱天数的两种统计方法: ①连续无雨日数,即雨量小于2mm或3mm的天数; ②连续无透雨日数,即两次透雨的间隔天数。 确定抗旱天数时应进行经济比较: 抗旱天数过高,抗旱能力强,但工程规模大,投资多; 抗早天数过低,工程规模小,投资少,农作物易受旱灾。 合适的抗旱天数,要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作物种类及经 济状况来确定。
第三章 灌溉系统规划设计
第一节 灌区总体规划
基本任务: 论证建设农田灌溉设施的可行性,确定规划原则,通过技 术经济论证,选定最优规划方案,以达到重新调整当地水 资源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目的。
一、灌区总体规划的原则 (1)结合实际情况,根据灌溉水源的可供水量进行灌溉 工程的总体现划,力求单位水量达到最大的增产效益; (2)灌区总体布置应尽可能兼顾防洪、除涝、排渍、水 电、航运和工业、城市供水等各方面的要求; (3)按投资少、效益大的原则,选定灌溉工程方案; (4)灌区总体规划应考虑涉及到的各方面的问题; (5)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符合全流域水利规划和保 护生态环境原则。
有坝渠首的布置形式根据对泥沙处理的不同,有如下两种: ①正面排沙、侧面引水 优点:布置和构造简单 施工方便,造价低 缺点:防沙效果差 ②正面引水、侧面排沙 优点:防沙效果好
(3)抽水取水:河流水量丰富,但灌区位置较高,修建 自流引水工程困难或不经济时,可采取抽水取水方式。 优点:干渠工程量小; 缺点:增加了机电设备和管理费用。 (4)水库取水:当河流来水与灌溉用水不相适应,其流 量、水位均不能满足灌溉要求,必须在河流的适当地点修 建水库进行径流调节,以解决来水和用水间的矛盾。 实现途径:修建大坝,用来蓄水、提高水位。 优点:能充分利用河流资源; 缺点:工程量大,有库区淹没。 上述几种取水方式,即可单独使用,也能综合地使用 多种取水方式,引取多种水源,形成蓄、引、提相结合的 灌溉系统。
灌溉排水工程学 ppt课件
ppt课件
14
第二阶段:
开始于土壤含水率减少到θ=θk 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降 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强
度取决于大气蒸发力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能力二者的制
约关系。该阶段的土壤水蒸发强度随含水率减小而逐渐
减小,所以称为蒸发强度递减阶段。
该阶段土壤蒸发强度ε由下式计算;
ε =(aθ+b)E0
重力水:如地下水位高,停留在根系层 的重力水影响土壤的通气,这部分水称 为过剩水。
田间持水率:灌水两天后土壤所能保持的含水率,它是重力 水和毛管水、有效水分和过剩水分的分界线。
ppt课件
3
二、作物生长对农田水分状况的要求
水对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1)水是作为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原料; (2)水使作物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水是作物营养元素、矿物质的载体; (4)水分是作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5)水分可以调节作物体温。
将实验资料I、t按时序求出i=△I/△t,取lg i及1g t,点
绘于双对数纸上,可拟合成一条直线,如图1—5所示。
ppt课件
12
由于(lg i1-lg i2)/ (lg t1-lg t2)=-t gθ=-α 即α为拟合直线与横轴的夹角的正切值
拟和直线与纵轴的截距即为l g i1
则累积入渗量I与入渗时间t的关系
植物(P) 应用统一的能量指标“水势”来定量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 环节能量水平的变化:
式中:
C(h)=dθ/d h表示压力水头减少一个单位时,单位体积
土壤中所能释放出来的水体积,其量纲为[ L-1 ],称为容
水度或比水容量,它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上的斜率。
ppt课件
10
《灌溉排水工程学》教学用课件-第四章
从地埋固定管道直接向田间输水渠供水的装置,称出水口,其
作用是防止出水水流冲刷田面和保护地埋固定管道的安全;
地埋固定管道与连接下一级地面移动管道或地面闸管的装置称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环状管网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地面移动管网的布设和使用 地面移动管网一般只有一级或两级,使用的管材通常有移动 软管、移动硬管和软管硬管联合运用3种。 对于渠灌区,常采用多级半固定式或固定式低压管灌系统,
A为管道控制的灌溉面积(m2);
T为设计灌水周期,即灌水延续时间(d);
m为设计灌水定额(mm);t 为每天灌水小时数(h), η为管道水的有效利用系数,般取η =0.95~0.98。
2、管网各级管道设计流量的推算 (1)续灌方式。上一级管道的设计流量应等于所有下一 级管道 设计流量之和; (2)轮灌方式。上一级管道的没计流量应等于轮灌组中的最大设计流 量值。
式中:F为多口系数,m为流量系数。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八点 八分。
(2)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一般以流速水头乘以局部水头损失系数表
示。对于管道的总局部水头损失则等于管道上所有各局部水头 损失之和,即:
为简化计算,通常可取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予以估算。
3、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击压力校核 (1)树枝状管网 把水头要求最高、通过流量最大的点称做控制点或最不利点。按最不 利点进行干管的设计。各管段的直径通常根据所需流量,按经济流速 计算。
2)要能通过设计要求的流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
(2)地面移动管网的布设和使用 地面移动管网一般只有一级或两级,使用的管材通 常有移动软管、移动硬管和软管硬管联合运用3种。 对于渠灌区,常采用多级半固定式或固定式低压管 灌系统,并采用树枝状管网。
第三节
输配水管道及管网设计
内容包括管道设计流量的确定、各级管道的管材和管径的 选择、管网水力计算、各级地埋管的纵断面设计、管道系 统的结构设计和输配水管网各控制点、给水栓以及出水口 处的压力计算等。 一、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 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是指管道系统的运行工作顺序及进 行输水、配水和灌水的方式。管道系统最常用的工作制度 有续灌、轮灌和随机灌3种方式。 1 、续灌方式:上级管道向所有下一级管道同时配水。 特点:上一级管道和所有下一级管道内同时有水流通过。
(3)管道附件 依其功能作用不同,可分为控制附件和连接附件两类;依 材质不同有混凝土、塑料、钢和铸铁等材质的附件: 1)对管道附件的基本技术要求: ①工作可靠,密封性能和止水效果好,出水流畅; ②结构简单,取材方便,加工容易,生产设备要求低; ③使用方便,装卸简单,坚固耐用,侄于维修; ④内壁光滑,设计分理,与管道衔接过渡的水头损失小; ⑤防破坏效果好; ⑥柔性附件应有一定挠度,刚性附件应有足够刚度。 2)连接附件 即管件,常用的管件主要有同径和异径的三通、四通、接 头、短管、弯头、堵头及异径渐变管和快速接头等多种。
2、管材及管道附件 (1)管材的种类 1)管材依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水泥类管材,为硬管道; ②金属材料管,为硬管材; ③塑料类管材,有硬管和软管两类; ④当地材料管。 2)管材依其柔性程度可划分为:硬管、软管、半柔性管 (2)对管材的主要技术要求 1)选用的管道要能承受设计要求的工作压力; 2)要能通过设计要求的流量; 3)管材内壁光滑,无可见裂缝,价格低廉,使用寿命长; 4)塑料管材要能防老化、钢铁管要耐腐蚀: 5)移动管道还要求轻便、易快速拆卸、搬移和安装,耐碰 撞、耐摩擦和能经受风吹日晒、不易被扎破等。
3 )控制附件 作用是根据管道灌溉的要求,用来控制管道系统中的流量 和水压的各种装置。常用的控制附件有阀门、通气阀、给 水栓、安全阀、带阀门的配水井和带阀门的放水井等。 ①给水栓 从地埋固定管道直接向田间输水渠供水的装置,称出水 口,其作用是防止出水水流冲刷田面和保护地埋固定管道 的安全;地埋固定管道与连接下一级地面移动管道或地面 闸管的装置称给水栓,其作用是控制出水口的流量。 ②通气阀及安全阀。 通气阀:为防止管道因通气、排气不及时而产生负压或水 力冲击,而在管道上设置通气阀。 安全阀:为防止管道闸阀因操作运用不当,或水泵不按规 程操作及因突然停电等原因而发生事故在管道上设置的安
为简化计算,通常可取沿程水头损失的10%~15%估算。 3、管网水力计算与水击压力校核 (1)树枝状管网 把水头要求最高、通过流量最大的点称做控制点或最不利 点。按最不利点进行干管的设计。各管段的直径通常根据 所需流量,按经济流速计算。
(2)环状管网 1)流入任一结点流量之和应等于流出该结点流量之和,即
H Z1 Z 0 Z h f h j h0
五、管网优化设计 管网的优化布置应是管道总长度最短,分水口和出水口的 数量少,工程量最小。管径小可减少投资,但水头损失 大,但两者总有最佳结合点,即最优组合。 优化理论有:线性规划法、非线性规划法、动态规划法。 1、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 管网优化多以年费用最小为分析目标,即目标函数:
三、灌溉管道系统类型 灌溉管道系统类型可按下述两个特点进行分类 1、按获得压力的来源分类 (1)机压式灌溉管道系统 (2)自压式灌溉管道系统 2、按在灌溉季节中各组成部分的可移动程度分类 (1)固定式灌溉管道系统 (2)移动式灌溉管道系统 (3)半固定式灌溉管道系统
面积较大灌区主要采用半固定式管灌系统,其各级管道多 为固定式地埋暗管,田间灌水则采用地面移动软管。
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系统简称管灌系统。 优点:无需添置加压设备,也不需承压能力很高的管材, 投资降低,见效快。对水质的要求不严格。
二、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田间装置(附属建 筑物)组成。 1、水源 。灌溉管道系统一般对水源的水质要求比较高。 2、首部枢纽。首部枢纽的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并进行适 当的处理以符合输配水管网在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 3、输配水管网。是由管道、管件和附属管道装置相连接 而成的输配水管道网络。 4、田间灌水装置。 是灌溉管道系统最终将灌溉水均匀分 布于田间、湿润土壤并转化为田间土壤水分的装置。
2、输配水管网的布置类型 输配水管网可布设成树枝状、环状和混合状3种类型。 1)树枝状管网:一般由干、支、毛管组成,逐级向下级 管道配水,其管线如同树枝状的布置形式。 优点:管线总长度较短,构造简单,投资较低; 缺点:管网内的压力不均勾、各条管道间的水量不能互相 调济,某级管线损坏时,其下级管线就会断水。 2)环状管网。一般指干、支管或干、支、毛管各管线互 相连接成环形的管网形式。 优点:供水可靠,管网内水压力比较均匀,管道内的水流 条件好,供水保证率高,各条管道间水量可灵活调配; 缺点:管线总长度较长,管材和管件用量大,投资高。 3)混合状管网。混合状管网是树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混 合组成的管网形式。
3、低压管灌系统输配水管网的布置形式 依其结构可分为地埋固定式和地面移动式两种类型: (1)地埋固定式管网的布置形式。依水源的种类和位置 以及管网类型不同,其布置形式有如下几种: 1)树枝状管网。 ①水源位于田块一侧,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②水源位于田块中心,管网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2)环状管网
③配水井。 主要用于低压配水管网,其作用是配水及联接上、下级管 道,管径较大的也可用作检修地下管道的进出口。 ④放水井。是低压配水管网向田间供水、灌水的控制建筑 物。配水管网内的水由放水井流出进入田间,进行灌溉。
第四节 管道灌溉系统的运行管理
一、地埋固定管道的管理与维护 1、地埋固定管道的初始运行 地埋固定管道在初次投入使用或每年初始运用时,应全面 进行检查、试水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管道通畅,无污物杂质堵塞和泥沙淤淀; ②各类闸阀及安全保护装置启闭灵活; ③无渗水漏水现象; ④量测仪表或装置能正常使用。 2、地埋固定管道的日常运行与维修 (1)水击破坏管道的预防 突然停水、供水而造成管内高压、负压导致管道破裂。
三、管径的确定 粗选管径可按下式计算
粗选管径时,流速可采用经济流速值。经济流速是指管道 造价较低以及运行费用也较低的适宜流速值。 四、管道及管网的水力计算 按水动力学中有压管流的理论与方法计算管道及管网的沿 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1、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 (1)各种管材管道沿程水头损失
由于塑料管埋设于地下,地形局部起伏,以及管节连接间 难以平直,要增加部分水头损失,故计算得之和应等于零。
通常在一闭合环路中,均以顺时针方向水流所产生的水头 损失为正值,以逆时针方向为负值。要求正负水头损失相 等。若不相等,则应进行管网平差计算。 在有压管道中,由于管内流速突然变化而引起管道中水流 压力急剧上升或下降的现象,称为水锤。 4、管网首部水头压力高程(管首水位)的推算 管网首部应具有足够的水位高程,通常应从最不利的轮灌 组向上逐级推算水位高程,即:
第二节 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灌溉管道系统的规划布置一般包括水源引取水枢纽工程 的规划布置、首部枢纽位置的选定与布局以及输配水管 网和田间灌水系统的规划布置等部分。 一、水源引取水枢纽工程布置 布置基本上与灌溉渠道系统的相同, 低压管灌系统大都 从支、斗渠或农渠上引水,其渠、管的联接方式和各种 设施的布置均取决于地形条件和水流特性以及水质。 二、首部枢纽 首部枢纽的组成及其布置主要取决于灌水方法。
3、随机方式:由于灌溉系统面积较大、灌区内的用水单 位多、各种作物种植比例分散,用水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 采用随机取用水的方式(或称按需分配方式)。 特点:把管道系统各给水栓、配水井或出水口的取用水都 看作是一个个独立的随机事件,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 论推算各级管道的设计流量。此种方式要求出水口以上的 管网任何时候都有水。 二、管网与管道的设计流量 管网设计流量是指为满足灌溉需水要求而应从水源管首引 取的总流量。管道设计流量是指在灌水时期,某一地埋固 定管道或地面移动管道,为满足作物需水要求所需要通过 的最大流量。
约束条件 (1)工作压力约束:H min≤ H i≤ H max (2)流速约束: V min ≤ Vi ≤ V max (3)管径约束:d min ≤ d i ≤ d max (4)流量约束 Q i≤ Q max (5)井灌和抽灌区尚有水泵工作点约束 H max-H min≤ △H (6)基建投资约束, 不得超过规定的亩投资指标值。
2、轮灌方式:指上一级管道按预先划分好的轮灌组分组 或逐一地向下一级管道配水或灌水的方式。 特点:下一级管道在灌水时期内是轮流工作的。 优点: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均较集中,有利于与农业操作、 田间管理相配合,提高人工控制灌水的工作效率。 缺点:管道系统投资较大。(特别是集中轮灌) 灌溉组的划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轮灌编组应便于运行管理和农事田间管理; 2)各轮灌组的流量应接近; 3)轮灌组内同时工作的管道应靠近,便于控制和管理; 4)轮灌组划分应有利于提高管道设备利用率和降低水头 损失; 5)各轮灌组管道的流量之和要与上一级管道供给的流量 相适应; 6)尽量照顾农业生产条和群众的用水习惯,要便于调配 劳力和组织灌水。
(2)地面移动软管的沿程水头损失 与硬管相比,软管的沿程水头损失还与工作压力有关。 (3)多口出流管道的沿程水头损失 其近似计算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按管道内流量不变求 出沿程水头损失,然后再乘以多口系数,即:
式中:F为多口系数,m为流量系数。
2、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一般以流速水头乘以局部水头损失系 数表示。对于管道的总局部水头损失则等于管道上所有各 局部水头损失之和,即:
1、管道设计流量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