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教序释文

合集下载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释说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羲之圣教序曰:“夫大王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明德。

明德,慎始也;知人,惠其所之也;和其所不能也;行是非之大者也。

所以莅人而不用兵也。

言其戒也。

故曰:‘明乎哉!圣人之道也。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圣教序》中说:“君王治国的道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明德。

明德,意味着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善待他们所需要的;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样就可以治理人民而不需要使用兵器。

这是在规劝人们要懂得谨慎。

所以说,‘哇,何等明智啊!这就是圣人的道理!’”序号标注后的文章内容如下:1.《王羲之圣教序》是古代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文章之一,其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书法著称于世。

这篇文章以简练的文字深刻阐述了君主治理国家的道理,被后人视为经典之作。

2.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提出了“明德”是君王治国的要义。

他认为,明德包括谨慎地开始、了解人民需求并善待他们、怜惜他们所不能做到的、处理是非大事。

这些要求有力地呼吁君王要具备谨慎、仁慈、公正和智慧等品德,以谨慎处理政事、爱护民生,从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3.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所创造的行书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研究。

王羲之的书法以“气韵生动、刚柔相济”为特点,深受后人喜爱。

他的文章除了内容精辟之外,书法艺术也成为后人学习的对象。

4.在《王羲之圣教序》中,王羲之以简练清晰的语言,深刻阐述了君主治国的道理。

他提出的“明德”理念,对当时的君主和后世的统治者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治国之道,对于悉心体会和领会其内在精神意义,对于君主和现代社会的治理也必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

5.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往往具有跨世纪的辐射力。

《王羲之圣教序》作为我国文学遗产中的重要作品,不仅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且至今仍然在为现代社会提供着丰富的哲理和警示。

结尾发现:文章所涉及的主题为《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而在对该主题的思考中,我们涉及了《王羲之圣教序》的背景介绍、内容阐述、艺术特点以及作品的历史意义等方面。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和译文【原文】夫教之者,立心也。

心立而道立,道立而物立。

教之者三,奇正干大。

奇者,心有舒辟之旨也;正者,法則無瑕也,宜廣大也;干者,志意立而有持盈之實也。

凡有物之教,教然才發乃成一氣也。

聖人世以教氏,功弘乎太素。

六氣既濁,耆廢黎民,有貽於守矣,方黥而菉竹至﹔功小民以無遺,重由出小。

修諸有司,雖須小用,猶況乃無躬不修?故知舍家弗敬,道勢弗勤,蔽於心惡之舉,忽於人愚之作;立心務本,聰明以從〔以〕俟,如聞道旁焉,假人之智以覺視之,純其起則導其吉。

教人以能事天寶,曄焉若日星,曠之若天地。

慈則列於男,溫則列於女,天故蓋合以使人作也﹔巧者世出,拙者世奚停?咸以曄見列,故詠而作之。

【译文】教育是建立人的心志。

当心志建立起来,道德乃能确立;道德确立,世间万物乃能有序。

教育有三个目标:奇妙、正确、广大。

奇妙,指的是心中有灵感;正确,指的是法规没有瑕疵,适宜广泛推广;广大,指的是志愿坚定并拥有富饶的实践经验。

凡是物之教育,皆需才发挥,方能成就一体。

圣人曾经通过教育使功绩广泛流传于太原。

由于六个气候已经混乱,人们年纪大了而被忽视,可使之重返青春,方可迎接黔黎民众到来。

重任由由出小,需要修整所有的官职,虽然小事要稍微注意,何况不修整个人呢?因此,知道必须对待家庭尊敬不敬:世态不愿努力,心底的恶念会遮蔽他的良善行为,忽视他的人愚昧的行动;建立心志追求根本,明智地按部就班,犹如在道路旁边种植,借他人之智慧而觉醒地看待之,这样一纯正起义就能导致成功。

教育人能够事奉天宝,散发出光芒犹如太阳星辰,奇妙得像宇宙一般广袤。

仁爱则适宜于男性,温柔适宜于女性,这样他们天然的禀赋就被应用到人们的行为上;世间的巧妙之事不会停止,笨拙之事何以能停下呢?所有人皆能显示奇妙之事,因此而写成歌赋。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代怀仁和尚从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集字而成,文章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写,为行书和楷书的合体书法作品。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
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而育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私也。

故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斯乃玄古之元符,妙道之极一。

夫图书文字,开物成务,冠众艺之首,通五经之贯,虽则至妙非易精,然今之所重,尤在于能垂训耳。

译文:
听说天地之间有形象,所以显露覆盖着万物;四季交替没有形状,所以隐藏起寒暑来养育万物。

因此观察天地的变化可以知道世间万物的规律,即使是平凡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解阴阳的变化很难达到尽头,所以即使是聪明而有才智的人也无法完全掌握其中的规律。

但是天地包容了阴阳变化而容易识别,是因为它有形象;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难以穷尽,是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欲望。

所以老子说:“有一个东西浑然一体、独立存在,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这就是极为古老的神圣征兆,是深奥奇妙原理的最高境界。

图书文字能够阐明万物的本质和功用,居于众多技艺之首,贯通五经的精神实质,虽然是最为微妙的但也是最不容易精确掌握的。

然而现在人们所重视的,尤其在于它能传授教训。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

圣教序全文和译文《圣教序》的原文和译文如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圣教序》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圣教序》的来源《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出名的版本是由沙门怀仁历二十五年,从书圣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碑而成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此碑立于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气度,确是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一篇著名的书法作品,以下是《圣教序》的原文和参考译文:
《圣教序》原文:
夫养生者由天地之气,长物者因阴阳之和,序书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君子谨其魂,胜而不骄;小人忧其身,害而不改。

自古圣贤为国家兴利除弊,千载谓之圣教。

始皇帝临苍生,登临之日,即追事前圣郑卫与众先师,修礼乐之职,世俗崩颓,起号皇帝。

明德於庙堂,奉先师於远人;博闻强志,至乎茂典;久而久之,詹言谈论殡表无事,故遐迩慕瞻以咏歌之。

故正殿左右引书南面之,所谓国朝会也。

《圣教序》译文:
人们要保持健康离不开天地之气,物体成长则依赖阴阳之和。

有序地书写道:“道虽高一尺,魔却高一丈;君子谨守心灵,胜利而不傲慢;小人忧虑自身,害人还不改过。

”自古以来,圣贤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消除弊端,称之为圣教。

始皇帝继位之后,即追念古时的圣明贤哲郑康成、卫青等先贤,修复典章制度,旨在使国家从混乱中恢复。

他尊重前贤的学识和思想,孜孜不倦地学习,直至广大的经典。

时间长久了,人们赞扬言论谈论废除了怀念他的事迹。

因此,正殿左右的书籍都放置在南面,这就是所谓的国朝会议。

请注意,以上译文为参考译文,并非官方或权威版本。

由于《圣教序》较古老且含有文化内涵,不同的翻译者可能有略微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需获取权威的翻译版本,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请专业翻译人士进行翻译。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译文《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其主要特点是:(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圣教序》全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资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资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

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22)寂: 寂寥,寂静空旷。

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析

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析

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及解析《王羲之圣教序》是王羲之所书写的一篇介绍书法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经典文章。

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书法的历史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思想的总结与表达。

以下是《王羲之圣教序》的释文及解析:夫书者,所以抒情达意,陈词立意也。

行之者,所以书写也。

书之高下,在于笔画之工,墨迹之润,有章法可循,有神韵可寻。

自古圣贤,莫不重视书法,而尝制定其规矩矣。

【释文】书法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通过筆畫和墨迹来表達情感、意义和想法。

书法的好坏在于筆畫和墨迹的技巧,通过规范的操作可以创造出优美的神韵。

从古至今,所有的圣贤都非常看重书法,并制定了相关规则和标准。

【解析】这段话说明了书法的基本概念和书法的价值,强调了书法技巧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圣贤们对书法的重视。

同时,通过“章法”和“神韵”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书法的艺术性和美感性。

夫篆刻,自黄帝以前,有司契之制;秦汉以后,御用图书之家尤多。

然至其精妙,未有能过魏晋而及唐宋者也。

自魏晋以来,书法渐笃于工,用筆渐繁,遂至于草隶之变。

盖因人才日下,气象大变,故所书之字,随时代之移易而各异焉。

【释文】篆刻起源自黄帝时期的有司契制,秦汉时期皇家图书馆对篆刻也十分重视。

但在技艺上,直到魏晋时期才逐渐成为一种高度工艺,而在唐宋时期更是达到顶峰。

自魏晋时期以来,书法逐渐注重技巧,使用的笔画越来越多,最终演变成草隶。

这是因为时代在不断变化,书法作品中的字体也会随之而改变。

【解析】这段话讲述了篆刻在中国书法历史中的地位,指出了篆刻的起源和发展。

同时,通过魏晋和唐宋两个时期的比较,阐述了书法在技艺上的不断进步和变化。

最后,表达了书法作品中字体随时代而改变的观点。

自古制文字,有隶书、象形、篆文、小篆。

至汉武帝时,颁行小篆,一统天下。

然而笔画繁多,工用颇微,故魏碑、晋隶、唐楷皆因其简易而为人称道也。

今世之人,但恋小篆之貌,不知草隶之精神,则大失所望矣。

【释文】自古以来,制造文字的方式有隶书、象形、篆文、小篆等。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

圣教序原文及释文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

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

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

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

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

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

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

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

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圣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

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

《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

太宗李世民亲身撰文,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碑石高9.4尺,宽4.2尺。

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

现在陕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圣教序》。

其碑字由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5年集募而成,故为世所重。

此碑虽属集字,但字画神韵、转折起落肖似王书。

加以怀仁特有的书法造诣和章法安排,使其更具王书神韵和风采。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传。

宋亦有肥瘦二本之别。

碑石宋以后中断,随着捶拓日久,笔划渐细,后曾洗剜。

历代摩刻颇多。

现存宋拓本较多。

宋拓本中最突出者,当推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本。

其字多半肥大精美,笔锋使转处即细丝可见。

碑文选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它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译文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圣教序》则是他的另一部传世名作。

《圣教序》是王羲之晚年所作,为其晚年楷书的代表作。

原文共10行,每行64字,全文640字。

以下是原文及译文:圣教序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尚德字茂弘,幼而好书,卫夫人弟子也。

先博览群书,尤善章草,降而为行书,变章草之规范,而成新体。

后又广涉诸体,备兼众妙,遂为一代书法宗师。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又称王右军。

暮年归隐,书名愈盛。

此序为其暮年所作,堪称绝品。

圣教序译文: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崇尚道德,字茂弘。

他从小爱好书法,是卫夫人的弟子。

王羲之先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章草,后来转变成为行书,改变了章草的规范,创造了新的字体。

他还广泛涉猎各种书体,具备众多妙处,成为一代书法宗师。

他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晚年归隐山林,书法声誉更加显赫。

这篇序文是他晚年所作,堪称绝世佳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行书创新:王羲之将章草转变为行书,改变了章草的规范,创立了新的字体。

2.笔法丰富:他的笔法丰富多样,融合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3.结构优美:他的字形结构端庄优美,布局合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4.意境深远:他的书法作品富有诗意,表现出深邃的意境。

《圣教序》的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还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篇文章不仅是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总之,王羲之的《圣教序》是他晚年书法艺术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圣教序》译文

《圣教序》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精选-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精选-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及译文

王羲之圣教序全文及译文《王羲之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中间部分省略)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而不灭;真如独存,超百劫而长今。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索隐,妙穷毫厘;规往知来,审知幽显。

其为体也,以不二为宗;其为用也,以善巧为门。

以不住为始,以无得为终。

超六相而回出,逾三际而长驱。

离合色空,不著空而为色;流行语默,匪离语而默名。

若能于此悟者,可谓是法之正宗,人天之师者也。

……(后续部分省略)译文:听说啊,天地这俩玩意儿有模样呢,明明白白地把万物都包裹在里头,让生灵能够生存;春夏秋冬这四季呢,没有啥具体的形状,就悄悄儿地让寒暑变化,来孕育万物。

所以啊,不管是笨蛋还是普通人,只要抬头瞅瞅天,低头看看地,都能知道个大概;可就算是聪明人和有学问的人,要想彻底弄明白阴阳的道理,那也是难上加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求深愿达,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才谢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减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

)的正教,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jiōng]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䅶【nòu】【wǔ】)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qí dū】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火宅之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