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
记忆的神经机制
![记忆的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3e15ac0c281e53a5902ff8b.png)
记忆的神经机制毛永军 邬爱武 汤慈美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院神经内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人类记忆存在多重记忆系统,Tulving (1995)把人类记忆划分为五大记忆系统。
各类记忆涉及的脑结构和神经机制不完全相同,不同脑结构损害可能影响某些记忆功能,而有些记忆功能可以是正常的。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临床电生理、SPECT 及PET 研究,为理解记忆的神经机制积累了有益的资料,本文对各类记忆的神经机制作一复习,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短时记忆海马被切除的病人,虽对新近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但短时记忆正常。
丘脑病变时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况,病人有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而即刻回忆是正常的。
这些资料提示边缘系统并非是短时记忆的重要结构。
Pera ni 等人的PET 研究资料表明,新皮质的一些区域与短时记忆相关,如左额、颞及顶区与数字广度有关,左侧裂周区与词语的短时记忆有关,而右半球后部与空间性短时记忆有关[1]。
Beg leiter 等证明了一个视觉记忆电位(VM P),潜伏期在170~240m s 之间,他们认为该电位是人的视觉短时记忆的标志,它源于颞下皮质[2]。
另有研究认为,与短时记忆密切相关的认知电位P300可能标志着新皮质模板匹配系统(neoco rtical tem-plate matching system )的活动[3]。
这些资料支持短时记忆过程发生新皮质。
一般认为P 300可能起源于内侧颞叶,海马等结构的损害对P300并无影响。
最近有PET 的资料提示边缘间脑结构也参与短时记忆。
Grasby 等在正常被试进行低广度(subspan)听语作业时,用PET 显示了除左、右颞上回活动增加外,双侧丘脑、右海马旁回、小脑及左前扣带回也有活动[4]。
因此,短时记忆主要与新皮质有关,但也不能除外边缘间脑结构的参与。
2 情节记忆边缘间脑结构的一些损害所导致的顺行性遗忘多属于情节记忆障碍的范畴。
来自于PET 的研究资料表明,双侧海马、丘脑、扣带回、额前叶和基底部等与情节记忆有关。
普通心理学 第六章 记忆
![普通心理学 第六章 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ea9273b3bb4cf7ec4bfed01c.png)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也就是
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编码:人体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存在不同的层次或水平。 存储: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等以
一定的形式保存在人脑中。是编码和提取的中间过程。
(精细复述)
因此需要记忆的参与; 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人的动作技能、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都必须依靠记忆,才会有经验的累计。 人的记忆联系着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学习、工作
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三、记忆的分类
(一)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时间长短进行的划分。 信息进入感觉记忆,引起个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经过
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其基 本形式。
记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活动
①人对外界的信息能主动进行编码; ②人是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 ③记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
个体保存经验的方式多种多样。只有在人脑中保存个体经 验的过程才叫记忆。(立传,写日记,写博客)
二、记忆的作用
记忆是和其他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 在知觉、解决复杂问题中,个体的过去经验有重要作用,
语义记忆: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很少收外界因素干 扰,比较稳定。
(三)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 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 影响。
(四)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通常通过语言传 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复述和加工,存储到长时记忆中,以备在需要时被提取出来, 重新进入短时记忆中。
脑功能课件-大脑皮层分布与短时记忆机制
![脑功能课件-大脑皮层分布与短时记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06d7b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98.png)
颞叶皮层
控制听觉、语言和记忆等方面的活动,是人类 高级思维和情感的重要区域。
大脑皮层分布与短时记忆机制
1
相关性
辅助
2
时记忆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
大脑皮层分布对短时记忆的制约和辅
助,是研究记忆机制的重要方向。
3
损伤和改变
大脑皮层分布的改变和损伤会影响短 时记忆的正常工作,进而影响个体的 生活和认知能力。
研究方法与前景
研究方法
使用神经成像、行为实验和计算模型等多种 方法研究大脑皮层分布和短时记忆等生理学 基础。
前景与挑战
未来的研究将涉及到如何应用和优化大脑皮 层分布和短时记忆机制的相关知识,需要遵 循科学原则和伦理规范。
总结
大脑皮层分布和短时记忆机制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具有 不可估量的影响。充分理解这些原理和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
分布
每个大脑皮层区域代表不同的大脑功 能,如运动、视觉、语言和记忆等。
短时记忆机制
1 定义
短时记忆是指短暂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常持续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
2 分类
短时记忆可以分为感觉记忆、声音记忆、工作记忆等多种类型。
3 容量和持续时间
短时记忆的容量通常较小,持续时间短暂,但可以通过训练和技巧进行延 长。
4 神经机制
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作用,如海马和前额叶等。
大脑皮层分布
视觉皮层
负责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经常被用来 研究视觉感知等领域。
前额叶
控制高级思维和社交行为等活动,是人类行为 和人格的重要决策中心。
顶叶皮层
参与了触觉、运动和空间意识等多种感知和认 知功能,是大脑中最广泛分布的皮层之一。
记忆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
![记忆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726314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3.png)
记忆的运作机制及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应用人类的记忆是人脑的一项非常复杂的功能,它涉及到多个脑区、多种神经系统、不同的网络,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延伸性。
理解记忆的运作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学习能力、改善生活方式。
记忆在认知心理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探讨。
1. 记忆的分类与组成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在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
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主要负责瞬时信息的暂存和加工,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几秒到一分钟),容量较小(一般只能容纳 7±2 个单元)。
长时记忆是相对稳定的,它存储着个体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分为声明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两类。
声明性记忆是指可以被语言描述和意识控制的记忆,又可分为语义记忆和episodic 记忆两类。
前者是与时间和空间无关的知识,比如党的领导地位、数学公式等;后者则是关于个体经历和事实的特定信息,比如自己出生时的情境、前几天发生的事情等。
声明性记忆主要依赖于海马体和颞叶叶皮质等脑区。
程序性记忆则指不易言传的技能和习惯,比如骑自行车、弹钢琴等技能,以及吸烟、咬指甲等习惯。
它主要依赖于小脑和基底节等脑区,并且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丢失。
2. 记忆的编码与检索记忆的编码是指在信息输入大脑时,将其转化为大脑可识别、可加工、可存储的形式。
它需要通过感官系统对信息进行刺激,使其在大脑中形成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之中。
在认知科学中,L. Craik 和 R. Lockhart 提出了深加工理论,认为语义处理可以使信息更深入地加工和编码,从而更易于长期存储。
记忆的检索是指在需要时,大脑从长时记忆中检索出所需信息,以供加工和应用。
检索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多个因素,比如存储良好的编码、检索环境的相似性、联想等。
此外,情绪状态、思维方式、个体差异等也会对检索产生影响。
3. 记忆的遗忘与干预在记忆过程中,遗忘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98a61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b.png)
短时记忆研究综述短时记忆(STM)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能够暂时存储和处理有限数量信息的能力。
过去几十年来,关于短时记忆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综述将对短时记忆的定义、性质、作用以及相关的神经机制进行综合讨论。
短时记忆的定义: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系统中的一个记忆阶段,相比长时记忆,它的容量和时效性都较为有限。
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可以存储约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并且在信息暂时存储后很快消失。
它与长时记忆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短时记忆的性质:短时记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特点。
容量有限意味着当信息超过其容量时,会导致信息的遗忘或丢失。
敏感性高表示短时记忆对于信息的接收和存储非常敏感,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和处理信息。
易受干扰意味着当干扰因素存在时,如其他信息的干扰或记忆任务的复杂性增加,短时记忆的性能会下降。
短时记忆的作用:短时记忆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思维、学习和决策等高级认知任务的基础。
通过短时记忆,人们可以暂时保持和操作大量的信息,以进行认知的高级处理。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可以在短时记忆中暂时保持和操作相关数字,以便进行计算和推理。
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短时记忆受到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网络的共同作用。
其中,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被普遍认为是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域之一、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在短时记忆任务中起着信息存储和操作的重要角色。
此外,海马体(hippocampus)等其他大脑结构也参与了短时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此外,一些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也对短时记忆的功能发挥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与奖励和注意力等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多巴胺可以影响短时记忆的保持和操作。
总结起来,短时记忆作为人类认知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容量有限、敏感性高和易受干扰的性质。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_毙考题
![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_毙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0f4699d4a1c7aa00b52acb50.png)
下载毙考题APP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2019考研普通心理学基础复习重点:记忆三大生理机制1、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记忆的非定位理论。
认为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定位论:脑机能定位理论。
如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记忆的SPI理论: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整合起来。
5种主要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
关于记忆过程的假设是编码是单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数独立的。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贿赂便产生神经冲动,刺激停止冲动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时间。
突触结构: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结构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长时程增强作用: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是长时记忆的暂时性存储场所。
利用长时程增强机制,海马能对新习得的信息进行为期数小时乃至数小时的加工,然后再将这种信息传输到大脑皮层中相关部位作更长时间的存储。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仅会引起神经元突出结构的改变,还会导致神经细胞内部的生物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核糖核酸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改变。
机体内部的一些激素分泌能够促进其记忆的保持。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短暂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
![短暂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7924215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6c.png)
短暂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短暂记忆与长期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记忆形式,它们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它们都是人类记忆系统的一部分,但它们的形成机制却截然不同。
短暂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或短时记忆,是指我们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和处理能力。
它能够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例如记住一串电话号码、一句话或者一段旅游路线等。
短暂记忆的产生和维持主要由脑神经元的活动和突触传递完成。
长期记忆,又称永久记忆,是指我们对过去事件和知识的记忆和保存能力。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者经历有趣的经历时,长期记忆会将这些信息加以加工,并将其存储到大脑的神经网络中。
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主要由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变化和神经元网络重新连接等过程完成。
这么看来,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好像有很大的区别。
但实际上,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相互联系和影响。
首先是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转换。
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它们之间存在着缓慢而稳定的记忆转换。
当我们不断地重复练习和加工短暂记忆中的信息时,短暂记忆会逐渐转变为长期记忆,并具有更加长久和牢固的保存能力。
其次是长期记忆的回忆提取依赖于短暂记忆的参与。
当我们需要回忆某个具体的事物或者事件时,短暂记忆需要将该信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并在临时存储区域中进行处理和解读。
最后,更深层次上来说,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涉及到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协同作用。
短暂记忆的形成主要涉及到前额叶皮质和杏仁核等区域,而长期记忆的形成主要涉及到海马和大脑皮层等脑区的活动。
不同的大脑区域之间进行交流和认知准备,是实现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之间无缝转换和协同作用的基础。
总之,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种记忆形式,它们的产生和维持机制虽然不一样,但在实际运用中又有诸多重叠和相互依存的联系。
深入了解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自己的记忆能力。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例子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6e2dc7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f.png)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例子瞬时记忆与短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两种重要记忆形式。
虽然它们都属于短期记忆的一部分,但在时间上和功能上有所不同。
下面将通过一些例子来解释和说明这两种记忆形式的区别。
1. 瞬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感觉刺激结束后的极短时间内保持刺激信息的能力。
比如,当你看到一道闪电时,你能够立即记住闪电的形状和亮度,即使闪电只持续了几毫秒的时间。
2. 短时记忆是指人们在有限时间内暂时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当你朋友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时,你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个号码,并在拨号时使用。
然而,一旦你不再需要这个号码,你就会很快忘记它。
3.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时间持续度不同。
瞬时记忆只存在于信息刺激结束后的短暂瞬间,通常只持续几毫秒左右。
而短时记忆可以持续几秒钟到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4.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所不同。
瞬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通常只能同时处理和储存2-3个信息。
而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对较大,可以同时处理和储存5-9个信息。
5. 举个例子来说明,当你看到一朵花时,你的瞬时记忆能够迅速记录下花的颜色、形状和香味。
但是,如果你试图去记住一系列的花朵,比如玫瑰、郁金香和百合的名字和特征,你就需要借助短时记忆来帮助你记住这些信息。
6. 另一个例子是,当你听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时,你的短时记忆能够暂时储存住这个号码,以便你拨号。
但是一旦你拨完电话或者不再需要这个号码,你就会很快忘记它。
7.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也不同。
瞬时记忆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中的瞬时记忆细胞,而短时记忆则依赖于大脑中的海马体和额叶等区域。
8. 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信息处理上也有所区别。
瞬时记忆主要用于感知和注意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迅速地处理外界刺激。
而短时记忆则主要用于信息的保持和处理,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使用。
9. 最后一个例子是,当你试图记住一本书中的某个段落时,你的短时记忆会帮助你在阅读时暂时储存住这个段落的内容,以便你能够理解整个故事情节。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acfad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61.png)
短时记忆的名词解释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或操作记忆,是人类大脑中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它是指我们在较短时间内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短时记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完成任务还是解决问题,我们都离不开短时记忆的支持。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短时记忆的特点。
相较于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只能维持数秒到几分钟。
这个时间窗口限制了我们在短时记忆中能够存储和处理的信息量。
此外,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有限,一般只能容纳7个左右的信息单元,也被称为短时记忆的“魔数”。
短时记忆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是信息加工的临时存储库。
当我们接收到某个信息时,短时记忆会暂时储存下来,以便我们能够进一步处理和利用。
例如,在语言学习中,当我们听到某个单词或句子时,短时记忆会帮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内储存下这个信息,以便我们能够理解和回应。
其次,短时记忆还具备临时记忆的功能。
在进行某项任务时,我们通常需要在脑海中暂时保留一些信息,以便在后续的步骤中使用。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可能需要将中间结果暂时记忆下来,以便在计算后续步骤时使用。
此外,短时记忆还参与了注意力的控制。
研究发现,短时记忆担任着过滤和选择信息的角色。
我们的大脑不能同时处理所有的信息,所以需要有一种机制来筛选出重要的信息。
短时记忆通过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帮助我们选择性地关注和记忆那些具有显著意义的信息。
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可以追溯到大脑的皮层区域。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特定的脑区在短时记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前额叶皮层和顶枕联合皮层被认为是短时记忆的关键区域。
这些区域参与了信息的临时存储和加工,并通过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实现对信息的处理和复杂推理。
然而,短时记忆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它是一种暂时的存储机制,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地将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我们很容易忘记刚才临时保存的信息。
其次,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旦超过了其容量限制,新的信息就会覆盖掉旧的信息,导致旧的信息丢失。
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0d4f7bc6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9.png)
语义性记忆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基础,是学校知识教学的 主体
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包括字 词、概念、定理、公式、推理、思想观点、科学规则等
是人类所特有,从简单识字、计数到掌握复杂的现代科 学知识,都离不开语义记忆
神经系统突触的可塑性和学习记忆
突触的可塑性:指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突触在形态 和功能上的改变。
1.突触结合的可塑性: 指突触形态的改变,以及新的突触联系的形成
和传递功能的建立。在长期记忆中发挥作用。 2.突触传递的可塑性:
指突触的反复活动引致突触传递效率的增强 (易化)或降低(抑制)。
这种反响振荡可能很快消退,也可能因外 条件促成脑内逐渐发生化学的或结构的变 化,从而使短时记忆发展为长时记忆
记忆的痕迹理论
精神科医师发现:严重精神分裂症患者逐渐出现 癫痫症状,其精神分裂症明显好转
电休克治疗和胰岛素休克治疗 逆行性遗忘 电抽搐对短期记忆的影响:实验 短期记忆很不稳定,易受电抽搐的干扰,经过1
2.陈述性记忆经常只经过一个测试或一次经验即能 建立,并且可以用陈述性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
3.按所记忆信息性质的不同分为 情景性记忆 语义性记忆
情景性记忆:
指有关个人生活经历上的记忆 又称自传式记忆 需依赖评价、比较和推理等获得 很难用逻辑或公式表达
语义性记忆
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一切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 物的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概
念
学习: 指人或动物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 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即接受环境 的变化而获得新行为习惯(或称经验)的过 程
普通心理学 记忆
![普通心理学 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39dd171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89.png)
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的动态变化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 格外关注:记忆恢复,即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搭配 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高。这种现象在儿童中较为 普遍,随着年龄的成长,会逐渐消失。
(二)长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方法
声像记忆长
听觉
于图像记忆
视觉
图像记 忆大于 声像记 忆
时间 容量
短时记忆 注意
分类 储存
转换
感觉
记忆 短
内涵
一般 概念 作用 分类 系统
主要 方式
听 觉
次 要
编码
短时 记忆
中
1分钟
视觉
提取
神经 机制
影响因素
觉醒
储 存遗
长
长时记忆 编码
组块
加工 深度
简单
复述 忘 压抑
衰退
遗 忘
储 提存 取
过程
整合论
第五节 长时记忆(LTM)
编码 储存 提取
一、编码
(一)编码方式
1、按语义类别编码 2、按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3、主观组织
(二)影响编码的因素
1、意识状态 2、加工深度
二、长时记忆的存储
(一)信息储存的动态变化
1、量的变化:随时间而逐渐下降 2、质的变化:① 内容简略和概况,不重要的细节趋于消失
③ 压抑说
④ 提取失败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之所以 会发生遗忘,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提取线索。
第六节 内隐记忆
一、内隐记忆的概念
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
二、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记忆的生物基础和神经机制
![记忆的生物基础和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61ca42a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a.png)
记忆的生物基础和神经机制记忆是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让我们能够回忆过去的经历、学习新知识和规划未来的行动。
然而,记忆的生物基础和神经机制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过程,需要多个脑区和分子机制的相互作用。
在大脑中,记忆主要由海马体、杏仁核、顶叶皮层和大脑中部的海马旁中央部分等多个脑区协同工作来实现。
首先,信息首先会被感知系统收集到大脑的感觉皮层。
然后,这些信息通过神经信号传递到海马体,这个特殊的脑区在记忆的编码和存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马体会将这些信息存储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
接下来,这些信息可能会经过多次重复激活,以加强相关的记忆并改善保持和检索的能力。
此外,杏仁核也在情感记忆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接收到与情绪相关的信息,并与海马体相互作用,以加强相关的记忆。
顶叶皮层则起到将信息编码成用户可以理解和利用的形式的作用。
最后,在大脑中部的海马旁中央部分,记忆的持久存储得以实现。
记忆的神经机制与突触连接的变化密切相关。
突触连接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在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短时记忆主要是由于突触的增强和降低而产生的,这被称为突触可塑性。
学习和训练可以增强突触连接,从而加强和改善记忆。
长时记忆则需要新的突触连接的合成和生长,这需要蛋白质的合成和信号传递的参与。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递质起到了承载和转导神经信号的重要角色。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在记忆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多巴胺参与了奖励和动机方面的记忆,去甲肾上腺素则与情绪有关的记忆有关,乙酰胆碱则与学习和记忆的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
衰老、疾病和创伤等因素都会对记忆产生影响。
例如,老年痴呆症是一种与记忆和认知功能丧失有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这一疾病主要由大脑中突触的破坏和脑区萎缩引起。
此外,创伤性脑损伤和神经传导障碍等也会对记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改善和增强记忆功能,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首先,良好的睡眠对记忆的重塑和巩固至关重要。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第五章短时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1426f0fc856a561252d36f13.png)
2. 知识经验与组块 组块的作用在于减少适时记忆中的刺激单 位,而增加每一单位所包含的信息。人的 知识经验越丰富,组块中所包含的信息越 多。
Smith(1954) 二进制数字实验
如果以每一个二制数为记忆单元,则可产 生18个组块,如果以5个为一个记忆单元, 则可产生4个组块。如果要记住这一长串数 字,可以记20、9、25、6这个几个数字即 可,也可以记10、2、7、3、1,复述时可 以迅速地还原为二进制。
输入的信息变成头脑可接受的形式,这就是编码。 编码有不同层次或水平,有不同形式。 编码是一个展开的过程,包括对信息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 操作。
储存(storage)是把信息以一定形式保持在人脑中。
知识的存储也叫知识的表征(representation)。 这种表征可以是事物的图象,也可以是一系列概念或命题。 存储是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
1974)
无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现象的存在 (Carballis,1972;Morin,1976) “是”反应的拟合线的斜率与“否”反应的 不相等(Theios等,1973)
Townsend(1972)平行加工观点
二、直通模型
系列加工模型和平行加工模型都以比较或搜索 为核心,它们都认为,短时记忆是通过比较或搜 索过程而实现信息提取的。 Wickelgren (1973)认为短时记忆中的各个 项目不是通过比较来提取的,人可直接通往所要 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 (Direct Access Model) 。
前摄抑制释放实验 (Wickens,1972)
采用前摄抑制设计进行了研究,前摄抑制是先前学习对 继后学习和再现的干扰,先后学习的材料相似的干扰作 用最大。
前摄抑制释放实验 (Wickens,1972)
音乐学中的音乐短时记忆
![音乐学中的音乐短时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e04e5795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7.png)
音乐学中的音乐短时记忆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声音作为媒介,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学习和理解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短时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音乐学中的音乐短时记忆,包括其定义、功能、影响因素以及训练方法。
音乐短时记忆是指在短暂时间内记住和处理音乐信息的能力。
它涉及到对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的感知和记忆。
音乐短时记忆的功能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演绎音乐作品。
通过记住和处理音乐信息,我们能够感知音乐的结构、表达情感以及理解音乐的意义。
音乐短时记忆的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差异是影响音乐短时记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个体在音乐短时记忆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有些人天生具有较强的音乐短时记忆能力,而有些人则相对较弱。
其次,音乐的复杂性也会对音乐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复杂的音乐作品往往包含更多的音符和乐句,对音乐短时记忆的要求更高。
此外,情境因素如分心、压力等也会对音乐短时记忆产生影响。
为了提高音乐短时记忆的能力,有一些训练方法是可以采用的。
首先,重复练习是提高音乐短时记忆的有效方法。
通过反复练习记忆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和声等元素,可以增强音乐短时记忆的能力。
其次,注意力的集中也是提高音乐短时记忆的关键。
在学习和演奏音乐时,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可以提高音乐短时记忆的效果。
此外,使用记忆技巧如编码和联想等方法也可以增强音乐短时记忆的能力。
除了训练方法外,研究者们还尝试使用脑电图(E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来探索音乐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
研究发现,音乐短时记忆涉及到多个脑区的活动,包括前额叶、颞叶和顶叶等。
这些脑区在音乐短时记忆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如编码、存储和检索音乐信息等。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短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并为音乐教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音乐短时记忆在音乐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帮助我们理解和演绎音乐作品,提高音乐表演和创作的能力。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机制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3c3d023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7.png)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机制记忆,作为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功能,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经验的存储、保持和再现。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和信息加工的方式,记忆通常被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
其中,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记忆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短时记忆(STM)的机制短时记忆,也称为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它主要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来自感觉记忆的信息,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或决策。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通常只能同时处理5到9个信息单元(即“神奇数字7±2”法则)。
这些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到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或进行其他形式的加工,就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
短时记忆的机制主要涉及神经元突触的即时变化。
当某个信息被感知并转化为神经信号时,相关的神经元会被激活,并释放出神经递质。
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传递信息,导致突触前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是短时记忆形成的基础。
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扮演着意识的角色,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收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同时,短时记忆还能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此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短时记忆起着暂时寄存器的作用,保存着当前的信息和策略,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长时记忆(LTM)的机制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下来的记忆。
它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
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信息可能保存至永远。
长时记忆的机制比短时记忆更为复杂。
它涉及神经元突触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分子机制的调节。
当某个信息在短时记忆中得到足够的加工和复述后,相关的神经元突触会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包括神经递质释放的增多、受体敏感性的提高以及突触结构的改变等。
这些变化被固化下来,形成了长期稳定的记忆痕迹。
特别地,一些特定的蛋白质如KIBRA和蛋白激酶Mzeta(PKMzeta)在记忆巩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脑记忆和学习的神经机制
![人脑记忆和学习的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8afd5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bd.png)
人脑记忆和学习的神经机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人类大脑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深入。
人类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人类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也是基于这一系统的高度发展而来。
本文将探讨人脑记忆和学习的神经机制。
人脑记忆的分类在探讨人脑记忆的神经机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人类的记忆是如何分类的。
根据记忆的时间范围和类型,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暂时保存的信息,如一串电话号码,一张电影票等。
长时记忆是指可以长期保存的信息,这种记忆可以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是数年。
除了时间长短外,记忆还可以分为显性记忆和隐性记忆。
显性记忆是人们可以主动回忆、概括、描述的记忆,比如你上个星期去过哪家餐厅,你的朋友的生日等等。
而隐性记忆则是无法被人们有意识地回忆起来但却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和反应的记忆,比如步态、技能、条件反射等。
人脑记忆的神经机制人脑记忆的神经机制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复杂连接方式实现的。
在大脑中,有个叫做海马体的结构对于长时记忆的形成和存储非常关键。
海马体由众多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在接收到刺激后会产生电学和化学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使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从而形成长时记忆。
除了海马体之外,其他部分的大脑也都有参与到记忆存储和检索中。
大脑皮质对于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至关重要,而杏仁核、扣带回等部位则是与情感和情绪相关的记忆的储存。
学习是记忆形成的前提学习对于人类记忆的形成和储存至关重要。
学习是使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强化或者弱化已有连接的过程。
这种连接的过程被称为突触可塑性,学习过程就是突触可塑性的体现。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通过刻意练习来避免遗忘,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重复,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让人们在短期记忆转变为长期记忆,进而使知识转化为技能。
除了传统的刻意练习外,现在还有很多新兴的学习方式,比如以故事为主题的学习,通过输入性的学习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运用新的知识推动学习的发展。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acd036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4.png)
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短时记忆是指在短时间内能够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记忆系统,其生理基础主要涉及大脑的神经生理机制。
首先,短时记忆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有关。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中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区域,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力控制和决策等。
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活动与短时记忆的存储和维持密切相关。
其次,短时记忆还与大脑的海马区有关。
海马区是大脑中负责记忆编码和存储的区域,对于新信息的学习和记忆形成至关重要。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可以通过海马区的神经元活动进行编码和存储。
此外,短时记忆的维持还与大脑的多巴胺系统有关。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起到调节奖励和动机的作用。
研究发现,多巴胺系统的活动可以影响短时记忆的维持和巩固,提高记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最后,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还涉及大脑的神经元连接和突触可塑性。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突触连接或加强已有连接。
这种突触可塑性使得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能够被长期存储和巩固。
综上所述,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涉及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海马区、多巴胺系统以及神经元连接和突触可塑性等多个方面。
这些生理机制的协同作用使得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存储和处理信息,为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思维活动提供基础。
大脑的记忆原理
![大脑的记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898d98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6.png)
大脑的记忆原理记忆是人类大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个体对过去经历和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大脑的记忆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记忆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因此,了解大脑的记忆原理对于提高记忆能力和保持大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存储时间,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的短暂保持,其容量有限,持续时间较短。
而长时记忆则是相对永久的存储,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
此外,根据信息的加工方式,记忆又可以分为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语义记忆等不同类型。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记忆的形成过程。
记忆的形成主要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过程。
编码是指将外界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神经元活动模式,存储是指将编码后的信息在大脑中进行保持和巩固,提取则是指根据需要将存储的信息再次呈现在意识中。
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接着,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记忆的生理基础。
大脑的海马体和杏仁核是记忆的重要生理基础。
海马体主要参与空间记忆和事实记忆的形成,而杏仁核则主要参与情绪记忆的加工和存储。
此外,神经递质和突触可塑性也是记忆形成的重要生理基础。
神经递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信号传递来调节记忆的形成和保持,而突触可塑性则是指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接的可塑性和可变性,是记忆形成的重要机制。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记忆能力。
首先,要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其次,要保持大脑的活跃,多进行思维训练和记忆锻炼,如阅读、学习新知识、玩解密游戏等。
此外,要注重情绪管理,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记忆的形成和保持。
最后,要避免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保持心情轻松和愉快。
总之,大脑的记忆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涉及到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的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短时记忆神经机制综述
摘要:透过脑、神经元、突出以及记忆的分子机制,结合各家不同的实验结论,形成综合的论述。
主要观点:短时记忆存储的部位,形成机制等。
关键词:短时记忆神经机制神经科学
记忆一直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由于神经科学的发展,运用神经科学研究记忆的实验也是层出不穷。
对于短时记忆来说,对其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在认知神经学方面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由于大脑内的神经细胞非常多,参与记忆的细胞也很多,所以难以对大脑功能区进行准确定位;又因为大脑对不同信息的加工方式不同,即使是同样的短时记忆,对于空间类短时记忆、物体类短时记忆、词语等加工部位也不同;还可能因为大脑的功能可以替代互补,有些脑区可能对短时记忆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些闹区可能不是短时记忆的必要部位。
本文旨在分析前人的观点加以论述,以供来着参考。
1 短时记忆
1.1 短时记忆相关
心理学家根据记忆保持时间不同,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可以说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系统进化的重要结果,因为他起着联结的作用,使得个体提取少量的刺激进行精细加工形成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只能保持20秒左右。
1.2 短时记忆产生机制
我们知道,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神经递质在突触中进行的传递,前一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到后一个神经元上,发生一些列的生理反应和生化反应,这些反应就包括记忆。
尽管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记忆,但突触改变的机制非常相似。
首先,记忆的形成都依赖于突触传递强度的改变;其次,短时记忆的形成主要是对已存在的突触蛋白进行修饰,短时的改变突触连接强度;如果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则需要启动基因的表达和翻译,需要蛋白的合成,可能需要形成新的突触;第四,记忆都需要依赖于突触的强度改变得以储存。
所以,短时记忆的形成或者说短时记忆存储的内容不是在突触上生成了哪一个特定的突触记忆分子或者蛋白质,也不存在与特定内容相关的分子,短时记忆的内容肯定存在于一些相关区域中,可能很大可能很小,但肯定是那些突触产生了某种活动的区域,所以短时记忆也不太可能只是由一个闹区决定。
2 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
2.1 额叶
额叶是与短时记忆有密切关系的组织之一,研究表明,前额叶皮质的完整性对短时记忆极为重要。
前额叶皮质的不同部位主管不同性质的工作记忆,如空间工作记忆选择性地激活双侧额叶上部区域,而相貌工作记忆选择性地激活双侧额叶下部区域。
在针对额叶损伤的病人的大量研究中都表明,额叶的损伤会导致注意障碍以及短时记忆障碍(季俊霞,2008)。
在汉字词为刺激材料,采用两个再认实验来研究不同因素对短时记忆提取成功性的影响程度实验中,结果表明,汉字词提取是双侧前额叶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提取成功而言,右侧前额叶的优势更明显,尤其是前部和背外侧部对提取成功更敏感(周梅花,2006)。
在以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额叶皮层在短时记忆保持区间内不断地被激活,说明了额叶皮层有可能是短时记忆的储存区(e.g., Funahashi, Bruce, & Goldman- Rakic,198)。
2.2 颞叶
神经心理学方面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如内侧颞叶(MTL)受损的病人导致了长时记忆的亏损,然而却能保持短时记忆的完整性(Scoville &Milner, 1957)。
外侧颞周区(perisylvian cortex)受损的病人造成了短时记忆的语音信息方面的亏损,而长时记忆却没有受到影(Shallice &Warrington,1970)
在以汉字词组短时记忆的脑fMRI实验研究中,结果显示正常人简体汉字单词短时记忆刺激的脑活动区主要是额叶、颞叶、海马、枕叶和小脑(张仲伟,2004)。
可能是由于加工的材料原因,使得该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略有不同,但是短时记忆与颞叶息息相关是公认的。
在以额叶和颞下皮层的神经元在短时记忆的保持区间中包括了一些使分心的刺激物。
如,Goldman-Rakic 和他的同事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的一样,刺激物尽管面临分离时,也选择额叶活动区以持续保持区间。
而颞下皮层则被分心刺激物拒绝在外(Miller, Erickson, Desimone 1996)。
有研究表明:内侧颞叶的损伤使得短时记忆的储存被破坏(Ranganath and Blumenfeld,2005)。
2.3 海马
海马被切除的病人, 虽对新近经历过的事情没有任何记忆, 但短时记忆正常。
丘脑病变时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况, 病人有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 而即刻回忆是正常的。
这些资料提示边缘系统并非是短时记忆的重要结构(毛永军,1997)。
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不仅与额叶、颞叶这些新皮质有关,与海马也相关。
海马与杏仁: 临床医学发现, 由于中毒、缺氧、脑外伤、肿瘤等原因损伤海马时, 短时记忆发生障碍, 患者记不清近期所发生的事情, 而对久远的事情记忆清楚( 柯萨可夫综合症) .如果同时损毁海马和杏仁, 短时记忆不能完成;如果只损毁其中一个结构, 则出现记忆障碍, 但并不完全丧失短时记忆. 由此可以推测, 海马和杏仁是并列的两个短时记忆结构, 可
以形成两条各不相同的回路, 可发生部分代偿作用(王磊,2001)。
现在一般认为,海马、杏仁、间脑、前额叶皮质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了短时记忆回路,其反馈为正反馈。
并且随着研究的越来越深入,小脑、大脑皮质、丘脑等闹区脑区对短时记忆的作用也被发现,但是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回路或者相关更加总结性的实验结果。
3 讨论
对于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现在广泛上是认同前人的影响很大的结果,对于一些仍在研究的、或是没有定论性的实验结果,大部分研究者持中立态度,有些适时的采用,有些适时的否定。
但不可否认的是,首先,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的一部分,由于记忆的复杂,研究起来不是那么简单,所以结果上的误差是可以理解的;其次,对短时记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多的研究结果被报告,对短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这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实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短时记忆神经机制的认识肯定会越来越全面。
参考文献:
[1]韩璨璨.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神经机制.社会心理科学.2010
[2]张仲,伟缪飞,陈克敏.正常人简体汉字词组短时记忆刺激的脑fMRI 实验研究.上海医学影像.2004
[3]万文涛.再论人脑系统的记忆机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
[4]毛永军,邬爱武,汤慈美.记忆的神经机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
[5]王磊.学习和记忆的神经机制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6]季俊霞,江钟立,贺丹军,尤永平,万琪.基底核损伤与额叶损伤对注意力和短时记忆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
[7]周梅花.短时记忆再认提取成功性的fMRI成像实验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