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家正名的内涵及途径探索 田湘红 北京物资学院 “正名”也主要体现

合集下载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许多人都知道他提出的“正名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什么是“正名思想”?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孔子的正名思想进行浅析。

一、正名的基本含义在孔子的思想中,正名是指正确地命名事物,把名称与实际含义相符合,使人们不会被虚假的名义误导,而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孔子认为,对事物的命名应当符合它们的真正特征和实际含义,而不是随意创造或滥用名称,这样才能使人们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正名和教育的关系正名思想与教育密不可分,孔子认为,正确的名称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够提高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因此,教育中应当注重正名,使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也学会了清晰地使用语言,掌握正确的说话技巧,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政治生活中,正名思想同样有着重要意义,孔子认为,政治中应当注重公义和真实,正确地命名事物,使政治决策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和公共利益。

同时,正名也能够消除社会中的虚假和欺骗,增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正名思想与人性本质的关系也不可忽视,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当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真实本性,不要掩盖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也不要抹杀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只有诚实地表达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五、正名思想的哲学意义正名思想在哲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孔子思想中对语言的哲学思考。

孔子认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准确地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掌握正确的语言和命名方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进步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教育、政治、人性和哲学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正名思想的思想内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重使用正确的语言和命名方法,建立科学、公正、真实的社会文化环境。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

在孔子的思想中,正名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孔子的生平、正名思想的内涵和当代意义等方面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我们来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在他的一生中,致力于教育事业和政治改革,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为“至圣先师”。

正名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名实相副”,即名字要与实际的事物相对应;二是“政以名正”,即治理国家要通过正确的命名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孔子看来,名字是事物的标志,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表达,正确的命名是理解和认识事物的重要基础。

孔子认为,如果名字与实际事物不相符,就会产生混乱和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政治的混乱。

孔子强调对于事物的正确命名和称呼,以及正确的政治治理是社会和政治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名思想在孔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孔子主张“名实相副,政以名正”,即政治治理要通过正确的命名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达到和谐稳定的治理,就必须依靠正确的命名和称呼来达到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伦理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治理的重要观点,例如“仁政”、“贤能”、“礼乐”等,这些都是他对于政治治理的正名思想的具体体现。

孔子的正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后世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即便是在当代,孔子的正名思想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正名”不仅是对于事物命名的正确,更是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的正确。

儒家孔荀正名思想刍议

儒家孔荀正名思想刍议

儒家孔荀正名思想刍议梁哲【摘要】正名思想是先秦儒家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孔子正名的率先提出,荀子对正名的继承与发展,为正名思想在先秦哲学思想中的价值体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仁"、"礼"的思想,苟子正名思想中的逻辑制名,都是正名思想的价值内涵.先秦儒家孔荀正名思想不仅在礼崩乐坏、社会秩序严重失衡的春秋战国时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们当下社会构建名实相符的社会制度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年(卷),期】2011(027)002【总页数】3页(P56-58)【关键词】正名思想;仁;礼;名实相符;逻辑制名【作者】梁哲【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陕西,成阳,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正名思想是先秦儒家的主张。

最早提出正名的是孔子,其次是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正名思想。

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是孔子、荀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日益失去驾驭诸侯的力量,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力量发展不平衡,相互之间的争霸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社会发展矛盾迭出,呈现了名实相悖或名实不符的社会现状。

及至战国末年,封建制生产关系和政治体制的逐步确立,诸子百家学说各异的境况促使儒家更加感到了正名的重要性。

为了维护周礼的权威,修护周礼,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

正名是为了纠正春秋以来诸侯、士大夫僭越引起的社会名分之巅倒,也是为了纠正天下无道造成的礼崩乐坏的状况而提出来的政治主张。

当时孔子身处卫国,其时卫国国君太子互争王位,没有伦理规矩,孔子认为此情况的出现即源于名不正。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荀子·正名》篇的逻辑思想

《荀子·正名》篇的逻辑思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Nov.2023  收稿日期:2023-06-14 作者简介:王策(1978-),男,副教授,博士㊂主要从事逻辑学㊁逻辑哲学研究㊂画文轩(1999-),女,在读硕士㊂主要从事逻辑学研究㊂ 基金项目:西安邮电大学创新基金项目(CXJJZW2022009)□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荀子㊃正名“篇的逻辑思想王 策,画文轩(西安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荀子的 正名”论强于概念考察,弱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考察,即判断论和推理论㊂荀子对先秦名辩派的批驳,实质上批驳了该派的判断论,虽然达到政治论辩之目的,但在逻辑科学上比较欠缺㊂荀子 正名”的目的是为王道政治服务,他的逻辑思想并没有达到超越实体事物的抽象层次,从而没有发展出纯粹的㊁独立的逻辑科学㊂关键词:荀子;正名;概念论;谬误论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1-0050-04TheLogical Thought of Xunzi ’s Name -RectificationWANG Ce ,HUA Wen -xuan(School of Marxism,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Xi’an Shanxi 710121,China) Abstract :The advantage of Xunzi’s theory of Name-Rectification lies in the study of concept,while the disadvantage lies in the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oncept and concept,namely the theory of judgment and inference.Xunzi’s refutation of the argumen⁃tation logic of pre-Qin Dynasty essentially refutes the judgment theory of this school.Although it achieves 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argu⁃mentation,it lacks logic science.Xunzi’s logic aims to serve ethics and politics,and his logical thought did not reach the level of ab⁃straction beyond concrete things,and thus did not develop a pure and independent logical science. Key words :Xunzi;Name-Rectification;theory of concept;theory of fallacy 荀子(公元前313年 前238年,名况,亦称荀卿)在他的著作字里行间渗透着丰富㊁机智的理性底蕴,那就是关于论辩术和思维规则的逻辑思想㊂‘荀子㊃正名“篇便是这种逻辑思想的丰富发挥和集中体现㊂荀子秉承和发扬儒家传统而非专供论辩之术,他的逻辑思想,继承了孔子的 名言”论主张,结合了墨家的逻辑思想,吸收了老子㊁公孙龙㊁惠施㊁邓析等名辩派对宇宙㊁自然㊁社会㊁政治㊁伦理㊁人性等方面的体察,形成 符验”和 稽查定实”的思想方法,完成了以较为精致的逻辑方法为论辩特色的正名思想㊂一㊁概念论:对 名”的归正‘荀子㊃正名“首先提出名称和它所反映的实际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制定名称的问题㊂该章开篇便指明正名的目的: 故王者之制名,名正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㊂[1]358即邦国之主依循法则制定事物的名号,名号既然确立,现实事物才能分辨和明晰;制定名号的法则既然颁布施行,然后天道就能畅通无阻;邦国之主就会小心翼翼地带领全体百姓认同和应用这些名号㊂其次, 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明异同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㊂此所为有名也”㊂[1]360即之所以聪颖通达的邦国之主给万物颁布名号来确定实际事物,对国家管理者而言在彰显事物的高贵与卑贱,对百姓而言在于厘清事物的相同和差异㊂高与卑㊁贵与贱的区分明确了,这样人们就不会有把事物辨别不清的担心,也不会带来事情纠缠烦乱的祸患㊂这正是邦国之主要制定名号的初衷㊂表明正名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目的㊂此外,正名的逻辑目的和科学目的却是: 然则所为有名,以所缘以同异”㊂[1]359 所缘”指名称对应的实际事物,名与实所同或所异,就能够很好地分辨了, 同则同,异则异”,这是制名的枢要”,即名与实际相符或与实际不相符,一定要辨别清楚,这才是制定名称的关键㊂再次,荀子道出正名的方法原则: 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散名之加于万物者则从诸夏之成俗曲期”㊂[1]357刑法的名号沿袭商朝,爵位的名号沿袭周朝,礼仪的名号遵照‘礼记“一书的记载,万事万物具体的名号则根据华夏地区各个邦国的风俗习惯来约定㊂中国先秦哲学的 正名”论,在逻辑上称为 概念论”㊂从定义上讲,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规则㊂根据西方形式逻辑的概念㊁判断㊁推理的思维原则,概念是逻辑系统的基础和起始㊂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无论是科学层面的逻辑规则还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过程,以名符实的 正名”之需求,是正确判断㊁正确推理以及达到和谐社会运行的逻辑根据和语言基础㊂荀子的正名论比起西方逻辑来说,特别强调概念的正确性,他把确保概念正确性的过程称之为 符察”,即概念必须符合实际的求证过程㊂但从西方逻辑科学来看,概念的来源却不属于严格的逻辑范畴,而属于社会学㊁心理学和语用学范畴㊂换言之,逻辑科学并不考察一个具体概念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概念究竟是如何产和形成,这个话题实际相当复杂,因为概念所能够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则属于哲学领域的形而上学问题,亦是关于 真理探究”的语义学问题㊂因此,逻辑科学的概念论并不去追究自身的来源,而是探寻作为思维规律的不同概念或语词之间的关联法则,这个关联被称为 判断”㊂与此相反,荀子的‘正名“篇重视概念来源的探究,轻视不同概念和语词之间的联系规则㊂例如,荀子的正名方法除了主要依据先王和过往朝代的制名规则以外,他还认定作为概念的 名”有其自然性的来源和生理学方面的区分㊂‘正名“记载: 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㊂凡同类㊁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㊂”[1]360荀子对名的制定,除了眼㊁耳㊁鼻㊁舌㊁触五大天然的身体器官之外,他还非常强调心灵对事物异同的辨别作用㊂‘正名“说道: 心有征知㊂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可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㊂五官薄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㊂此所缘而以同异也㊂”[1]360意思为,五官对外物的感知作用是制名的条件,即 所缘”,作为统摄五官的心灵才是辨别事物同异的枢要,它就是 征知”㊂荀子说明了 正名”的目的和 名”的来源以及导致名的同异之外,接下来就对名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研究㊂首先,他通过细察天下万物的名实关系,把名分为三类:单名㊁兼名㊁共名㊂ 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单与兼无所相避则共,虽共,不为害矣㊂”[1]361单名,即由最小㊁最基本的语词单位构成的名称,如 马”;兼名,即由不止一个最小语词单位相结合而构成的复合词,如 白马”㊁ 小白马”等㊂ 白马”之名虽指称一个对象,但该概念却由作为描述性状的词 白”和名词 马”共同组合而成;概念 小白马”则较复杂,由三个类似的最小语词单位组成㊂什么是荀子所谓的共名呢?逻辑学称之为抽象概念㊂ 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 物’㊂ 物’也者,大共名也㊂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㊂”[1]362从逻辑科学讲,共名就是通过 遍举”事物,即通过归纳形成更高层次的概念㊂故 共名”概念的提出,表明荀子对物的分类达到了科学逻辑的抽象水平㊂因为逻辑研究的对象毕竟不是具体实物的名称,而是名称的涵义和规则㊂荀子达到抽象概念的方法是 遍举”,这属于完全归纳法㊂相对于共名,‘正名“篇还把名区分为 别名”, 有时而遍举之,故谓之 鸟’㊁ 兽’㊂ 鸟’㊁ 兽’也者,大别名也㊂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㊂”[1]362别名与共名的关系,就是个性与共性的区分,个性相对于外延更小的概念来说,又变成共性,即共名㊂譬如, 生物”是共名,而 动物”就是别名,相对于 马”来说, 动物”又是共名㊂荀子‘正名“篇还对名称的同异关系以及名与实之间的变化关系作出了科学说明,这正是制定名称的关键 制名之枢”㊂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㊂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㊂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㊂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㊂此制名之枢也㊂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㊂”[1]362难能可贵的是,荀子注意到事物本身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名不符实的的情况,这在先秦战国时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故他对名的确定如同制定法律一样,希望对列国诸侯和老百姓起到一定的规范㊁制约和引导作用㊂总而言之,从逻辑上讲,荀子正名的基本原则可依据‘正名“篇的这句话为纲,即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㊂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㊂”[1]362简言之,命名和正名的 枢要”就包含在 约定俗成”这句耳熟能详的成语中了㊂总之,荀子‘正名“篇的逻辑思想,着重体现为西方逻辑学中的概念论㊂荀子对名的来源和制名的目的和方法相加考察,也注意到不同概念间所体现的主体与属性㊁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同时提出了概念的无限分析论和归纳法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逻辑学难能可贵的珍贵材料㊂然而,囿于受政治目的论的先见之嫌,荀子对名称来源的分析基本不是根据自然科学,而是基于 先王制名”,名与实如此强劲地粘连在一起不可分离,限制了逻辑概念论达到更加抽象的科学层次,这可能导致他后来在逻辑谬误论中大力批判名辩学派的原因之一㊂二㊁‘正名“对谬误论和诡辩派的批驳荀子在‘正名“篇中主要将矛头对准了名辩学派的诸多诡辩命题㊂众所周知,诡辩命题的产生常常和逻辑上的谬误论结合在一起㊂无论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还是古印度的因明学,二者均发展出自己逻辑体系的谬误论㊂先秦中国的‘墨经“,也独立地开拓出对逻辑谬误推理的研究,这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是大放光彩的㊂中国古代把逻辑谬误称之为 悖”, 悖”指违反,谬误之意㊂‘荀子㊃正名“载: 悖其所辞”㊂[1]363‘礼记㊃月令“载: 毋悖于时”㊂[2]407‘韩非子㊃定法“载: 故新相反,前后相悖㊂”[3]456荀子又认为悖必然会导致人们的思想产生迷惑,从而不辨事物,混淆名实,故‘荀子㊃正名“又载: 足以喻治之所悖”㊂[1]363从这些古代记载可以看出,传统儒家基本上根据政治伦理的立场,而没有从逻辑科学本身的视角来看待谬误论或悖论,故他们偏重于把逻辑上势必出现的这种反常现象称之为 诡辩”,而诡辩的始作俑者正是邓析㊁老子㊁庄子㊁墨子㊁宋钘㊁尹文㊁惠施㊁公孙龙,特别认为是墨辩学者为了搅乱社会秩序而有意为之㊂15 第11期‘荀子㊃正名“篇的逻辑思想从一般意义讲,逻辑推理的谬误论或诡辩命题是指貌似正确而实际却是颠倒是非㊁混淆黑白的议论㊂从表面看,这似乎使用了正确的推理方法,但实际是违反了逻辑规律,得出模棱两可的推理㊂应该指出,逻辑的缪误论和诡辩又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意的,而后者在论辩过程中常常是出于故意㊂诡辩派之所以往往能够在各种论辩场合大获其胜,正在于逻辑推理的谬误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只是坚持和放大了其逻辑谬误的程度㊂诡辩学派一般为常人所不齿,但他们实际上彰显和推进了对逻辑谬误论这一属于思维矛盾领域的深化和研究㊂在先秦时代,荀子对诡辩派的批驳,如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㊁柏拉图对智者学派的批判一样㊂在西方哲学中,诡辩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智慧(Σοφ侏α)㊂古希腊诸城邦的智者们本来专门指这样一批人,他们教导学生以辩论㊁演讲的技艺为业,目的是在广场㊁法庭㊁学园等场合获胜㊂由于这些智者惯用怪异的思维和哗众取宠的语言技巧,往往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于是这种行为就遭到维护正义和追求真理的哲学家的一致唾弃㊂因而,智者一词包含了轻蔑和贬义㊂柏拉图直言不讳地说,智者是倒卖精神赝品的投机倒把者,亚里士多德说智者是通过模棱两可的智慧赚钱的人㊂诡辩实质上是一种虚假的论证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诡辩这个字是一个坏字眼㊂特别是由于反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缘故,智者们弄得声名狼藉㊂诡辩这个词通常意谓着以任意的方式,凭借虚假的根据,或者将一个真的道理弄得否定了,弄得动摇了,或者将一个虚假的道理弄得非常动听,好像真的一样㊂”[4]7看来,无论是古希腊还是西方近代的哲学家,他们都对以诡辩为特色的智者派所不齿㊂中国古代文献,人们对诡辩的态度可以说与古希腊同出一辙㊂‘管子㊃法禁“有 言诡而辩”,[5]253指把虚假的话说得头头是道;‘淮南子㊃齐俗训“有 争为诡辩”,[6]201指以诡辩的言辞相争;‘史记㊃五宗世家“: 彭祖为人巧佞卑谄,足恭而心刻深㊂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人”;[7]1631‘史记㊃屈原贾生列传“载: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7]1902总之,诡辩派是有意利用逻辑谬误以赢得论辩胜利而达到个人目的人群㊂荀子把诡辩论称之为邪说辟言,或者称之为 惑”,他在其‘正名“篇中认识到 惑”产生的根源,并主要针对先秦名辩派各种流行的诡辩命题进行批驳,从而提出了 惑言”产生的3种原因:(1)用名以乱名;(2)用实以乱名;(3)用名以乱实㊂见侮不辱’, 圣人不爱己’, 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以用名以乱实也㊂”第一个 见侮不辱”是宋钘的说法,‘荀子㊃正论篇“载: 子宋子曰: 明见侮之不辱,使人不斗㊂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㊂知见侮为不辱,则不斗矣’”;[1]294第二个 圣人不爱己”则出自‘墨子㊃大取“: 天之爱人也,薄于圣人之爱人也㊂圣人恶疾病,不恶危难”;[8]376第三个则出自‘墨子㊃小取“: 盗人,人也,多盗,非多人也;无盗,非无人也㊂奚以明之?恶多盗,非恶多人也;欲无盗,非欲无人也㊂世相与共是之㊂若若是,则虽盗人人也,爱盗非爱人也,不爱盗非不爱人也,杀盗人非杀人也”㊂[8]389 侮”等同于 辱”,遭到侮就必然会感到辱;圣人爱人,圣人自己就是人,因而自己就是被爱的对象;盗是人,所以杀盗也就是杀人㊂荀子对这种混淆不同名称的诡辩给予严厉批判,他指出 (物)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1]362即根据不同名称可指称同一个对象的命名原则㊂上述三种诡辩说法忽视了 侮”和 辱”㊁ 人”和 己”以及 盗”和 人”之间内在性的层次区分,结果就混淆了这些名称,导致 迷于用名以乱名者”㊂从政治需要和战国末期的历史角度,荀子以 惑于用名以乱名”的工具对名辩派的指责是恰当的;然而,如果从逻辑科学的视角看,他却对诡辩命题的批驳有失偏颇㊂ 侮”指被欺, 辱”指感到有耻,虽 被欺”与 有耻”同时发生,但二者毕竟指称两个事实,由此推论出 见侮不辱”是符合逻辑推理规则的,因而这句话可以说得通㊂同样,对于第二个诡辩命题,战国时代的流行话题之一是 仁者爱人”, 爱人”指爱 他人”,而作为仁者的圣人 自己”这个名,与 他人”这另一个名,也分别指称两个事实,故 圣人不爱己”在逻辑上成立, 圣人爱己”也可能成立,二者不是必然的矛盾关系㊂第三个诡辩命题, 人”属共名, 盗”属别名,二者是一般与个别㊁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它们在 名”的逻辑分类上属于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集合与元素的关系,所以 杀盗非杀人也”也非常符合正确的逻辑推论程序㊂荀子对这三个诡辩命题即 三惑”,仅仅以 用名乱名”批驳之,显得不是非常得力㊂由于他的批驳方式蕴含着非得把 名”还原为一一对应的 实”,因此他认为勘平诡辩命题,最终要采取以下手段,即: 验之所以为有名而观其孰行,则能禁之矣”㊂可见,荀子没有了悟到逻辑抽象的规则允许概念超越具体的实在,从而单纯地对概念关系进行逻辑演算㊂从逻辑科学的视角看,这恰恰是荀子的 惑”与 蔽”㊂诡辩命题,即 惑言”产生的原因是 用实以乱名”㊂‘正名“载: 山渊平’, 情欲寡’, 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用实以乱名者也”㊂[1]363第一个诡辩命题 山渊平”,出自‘庄子㊃天下篇“记载惠施的 历物十事”之一: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㊂”[9]585但这一句可能是惠施转述邓析的命题, 山渊平,天地比”㊂[1]25邓析(约公元前545 前501)春秋末期郑国大夫,约早惠施170多年,是名家的开拓者㊂第二个诡辩命题也出自‘庄子“一书,‘庄子㊃天下“记载宋钘的说法: 情欲固寡,五升之饭足矣”㊂[9]576‘荀子㊃正论“亦载: 子宋子曰: 人之情欲寡,而皆以己之情为欲多,是过也’”㊂[1]298第三个诡辩命题 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是墨子的说法㊂第一个命题 山渊平”蕴含着人们认识事物的相对性原理,处于海拔较高的 渊”不但与海拔相对较低的 山”持平,甚至还会出现 渊”比 山”高㊂这正反映了概念的相对性,而荀子出于 正名”的最终目的将之判定为诡辩惑言,却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关于事物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逻辑原理㊂宋钘说的 情欲寡”与墨子说的 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则出自同样的辩证逻辑原理,即事物的相对性原理㊂但荀子没有从逻辑而是从 名”㊁ 实”的角度对之进行了批驳,‘荀子㊃解蔽“批判宋钘说道: 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1]341故要戡平这 三惑”的方法只能是: 验之所缘无以同异而观其孰调,则能禁之矣㊂”[1]363荀子认为诡辩命题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 用名以乱实”㊂ 非而谒楹’, 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2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也”㊂[1]363第一惑 非而谒楹”, 非”通 飞”, 谒”即 矢过”,意指离弦之箭经过柱子㊂该诡辩命题出自墨子,‘墨子㊃经上说“: 止,无久之不止,当牛非马,若矢过楹”㊂[8]342虽然离弦之箭慢慢会停止,但飞过柱子之时并没有停止,以 过楹”来指明 止”,就导致误用推理来扰乱事实,所以荀子把诡辩命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 惑于名以乱实”㊂荀子着重从名实关系得出这样的判断,如果从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来看,墨子此说是有道理的㊂即当飞矢在运动过程中处于柱子那个位置的时候,相对于柱子是静止的,所以飞箭不能飞过柱子㊂这也反映了有限的量与无限分割的逻辑原理,这却是荀子没有看到的㊂同样的逻辑道理体现于中国先秦著名诡辩命题 飞矢不动”,或古希腊的命题 飞箭永远射不出去”,或墨家所说的第二惑 有牛马非马也”㊂‘墨子㊃经说下“: 牛不非牛,马不非马,而牛马非牛非马,无难㊂”[8]366 牛”就是 牛”, 马”就是 马”,若说 牛马”,就既不是牛,也不是马,这并无不妥㊂荀子认为, 牛”㊁ 马”是别名,而 牛马”指共名,可通指牲口等,而共名必然包含别名,因为世界上并无 牛马”这个名所直接指称的单个动物,故 牛马”等同于或包含 牛”或 马”㊂所以,说 牛马”既不是牛,又不是马,就是在分辨概念时混淆了事实,所以还是 惑于用名以乱实者”㊂可以看出,墨子所谓 牛马非牛非马”与荀子对此命题的批驳不是站在同一个角度,前者属于抽象的概念关联和辨析,作为上位概念的描摹事物共性的词汇 牛马”,与真实的牛或马,在概念上不同质;后者的立场是 稽查名实,以名符实”,故认为 牛马”必须与真实的牛马概念同质,不存在概念上的上下位之分,荀子没有考虑到集合与其元素在逻辑性质方面的区别㊂三㊁对‘荀子㊃正名“篇逻辑思想的评判对‘荀子㊃正名“篇的逻辑思想的评价,有积极和消极㊁正面与负面两方面㊂汪奠基先生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角度,给予了积极和肯定的评价㊂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一书中,他总结说: 荀子‘正名“篇的逻辑思想的伟大意义,将先秦的逻辑认识划了一条新界限㊂荀子积极总结了儒㊁道㊁名㊁墨各家关于正名的科学内容,同时也深刻批判了孟㊁庄㊁惠施㊁公孙龙及某些墨辩者的 无端崖’㊁ 辟违无类’㊁ 察辩失守’与 名不指实’的辩而不察的毛病㊂汪奠基总结了荀子对逻辑的四大贡献:第一,系统地建立了名㊁辞㊁辩说的思维形式;第二,从历史的社会现实生活的认识上提出了循旧作新的逻辑指导思想;从唯物论观点,揭示了正确思维的过程与正名解蔽的思想方法;第四,扬弃了辩而无用的思辨形式,批判了名实混乱的错误学说㊂”[10]137与此截然相反,孙中原先生从逻辑作为思维的科学角度出发,把荀子的逻辑思想评判为 政治仆从”,因而是一种 逻辑教训”㊂[11]455首先,荀子的 正名”论属于或偏重于概念逻辑,其逻辑目的是为王道政治服务㊂由于这个原因,致使荀子的逻辑思想的发挥很难达到超越实体事物的抽象层次,其逻辑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太强,故 正名”论强于概念考察㊁概念稽实,弱于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考察,即判断论和推理论㊂荀子对名辩派的批驳,实质上花大力气批驳了该派的判断论㊂其次,在荀子的 正名”论中,名的来源虽说是 稽实察名”,但 王者制名”仍是名的首要方法,把逻辑与政治㊁伦理混淆起来,使得逻辑科学难以从政治辩论中独立出来,而西方的形式逻辑从科学认知中独立为逻辑科学,古印度从宗教辩论中独立出因明逻辑㊂再次,荀子对名辩学派的批驳,从论辩术看来的确是成功的,但从逻辑科学角度看,还稍微欠缺应有的逻辑学理的根据㊂由于他并没有看到诡辩命题中所蕴藏的丰富的逻辑思想,没有看到为了单纯地认识而从事逻辑的价值,从而阻挡了逻辑科学的进展,使中国名辩学派的进一步发展和复兴成为梦幻泡影,从而中断了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和深化㊂他指出: 中国古代逻辑在秦汉以后的不发达和墨家逻辑的终绝,同荀子这种畸形的逻辑思想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得势不无关系,这是中国逻辑史上的一大憾事和深刻教训”㊂[11]458考察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如果单纯从逻辑科学或西方逻辑的视角看问题,却撇开中国逻辑思想发生㊁孕育㊁展开㊁消失等命运的真实历史环境,则是不太恰当㊁有失偏颇的㊂然而,逻辑毕竟是天下之公器,是研究和探索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它以正确推理为其根本特征,所以逻辑是超越人类的㊂不管是诞生于古希腊的为了认知目的而发现的形式逻辑㊁古印度为宗教论辩服务的因明学,还是中国先秦诸子为王者治理天下之目的而发表政论的名辩逻辑㊁包括荀子的正名逻辑,它们都要符合逻辑科学的内在规律,即关于概念的明晰行㊁推理的正确性的要求㊂因此,评价荀子逻辑思想的贡献,应该从多个角度,既不能历史本位,全然不顾逻辑学科的现代进展,当然也不能以西方逻辑为不二标准,应根据研究者的需要,进行多元㊁机巧和辩证的评判思路㊂ 参考文献:[1]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5.[2]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上册)[M ].北京:中华书局,2017.[3]高华平,王齐洲,张三夕译注.韩非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7.[4]贺麟,王太庆译.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 ].商务印书馆,1960.[5]李山,轩新丽译注.管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9.[6]陈广忠译注.淮南子(上册)[M ].北京:中华书局,2022.[7]史记(第五十九㊁八十四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8]方勇译注.墨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5.[9]方勇译注.庄子[M ].北京:中华书局,2015.[10]汪奠基著.中国逻辑思想史[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1]孙中原著.中国逻辑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责任编辑 吴明东)35 第11期‘荀子㊃正名“篇的逻辑思想。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荀子》对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贡献巨大。

其中《正名》是荀子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篇,主要讨论如何正确使用语言,使人们的言行符合规范,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旨在对《正名》进行新解,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荀子的思想。

《正名》一文开篇即指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说明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于人们言行的正确性和成败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语言的规范性来自于“天下事与其有名,不可不明也”,即要关注物事的实际情况,明确命名,依照实际情况正确命名,这样才能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荀子认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意愿的一种媒介,然而当语言被滥用时,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因此,荀子强调,“名实相副,言行相符”,即只有将语言的意义与实际情况相符,将言语与行动相一致,才能确保言行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和谐。

在荀子看来,语言具有“验权”功能,即通过语言的正确使用,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正具有权力和能力。

因此,荀子主张,打破“言而无信,物则难得”的陈规,厘清言语和实际情况的关系,正确使用语言来展现个人能力和信用,从而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荀子对于语言的正确使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要求。

首先,要在命名上做到精准、准确。

荀子认为,名字对于事物的形象和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准确表达事物的本质,还能够启示人的想象力,促进人的思考能力的提升。

其次,荀子强调要注意言行的一致性,即言必行,行为始终符合言辞。

这样才能确保言行的正确性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荀子还提出了正确辩论的方法和原则,强调情理兼顾、讲究逻辑、注重证明。

总的来说,荀子《正名》一文旨在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个人的发展。

从荀子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要注意言辞的精准和证明的形式,注意言行的一致性,注重逻辑思维和证明方法的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言行相符、名实相副,并在社会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和中国的政治理论。

《正名》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其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人性、政治和社会伦理的思想。

本文将对《正名》进行全新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荀子的观点,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一部分:误解与正名在《正名》篇中,荀子提出了“名实相背”这一观点,他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事物本身存在着误解,这种误解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人的道德败坏。

荀子认为,要想恢复社会秩序和人的道德,首先需要进行“正名”,即纠正人们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让名与实相符。

荀子认为,“名实相背”是社会道德问题的根源,只有通过正名,才能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的道德。

在当代社会,正名的观点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当代社会存在着许多对事物的错误认识,例如对利益的误解、对个人价值的误解等,这些误解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道德的失范。

我们需要继承荀子的观点,进行正名,纠正对事物的错误认识,帮助社会和个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的道德。

第二部分:天命与王治荀子在《正名》中提出了“天命”和“王治”的观点。

他认为,天命是指人们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担负的责任,而王治则是指通过政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的道德。

荀子认为,人们应当按照天命来履行自己的责任,而政府应当通过王治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人的道德。

荀子的天命和王治观点对当代社会同样具有启示。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迷失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政府也面临着如何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的道德的挑战。

我们需要继承荀子的观点,重视天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同时也需要重视王治,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的道德。

第三部分:修身与齐家在《正名》中,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的思想。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需要修身,即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然后才能够齐家,即使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和睦。

荀子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和齐家,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家庭。

荀子的修身齐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的思想中,正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正名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反映了孔子对于社会治理、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从正名思想的内涵、历史渊源以及当代意义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孔子的正名思想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一、正名思想的内涵正名,就是名符其实,名实相符。

在孔子看来,正名是建立在道德和规范之上的,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中恪守诚实、公正、守信等道德原则,做到言行一致,名副其实。

正名不仅仅是对事物名称的正确使用,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把握。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正名,小人正事”,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正名的重视和对人格修养的要求。

正名思想的内涵还包括对社会秩序的规范和维护。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秩序正常与否,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尊重道德规范,遵守规则法度。

他认为,如果没有正名,人们就会失去对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社会秩序就会混乱不堪。

正名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更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二、正名思想的历史渊源正名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的萌芽。

在《尚书》、《诗经》等古代经典中,就有关于正名的论述。

而正名思想在孔子手中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阐述。

孔子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正是在正名思想的基础上得出的重要结论。

在孔子之后,正名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也对正名做了深入的阐述,认为正名是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

后来,程颢和程颐更是将正名思想作为理学的核心内容,将其发展成为儒家思想的一大支柱。

三、正名思想的当代意义正名思想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内涵和精神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尊重道德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都是正名思想所倡导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会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而正名思想正是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回应。

正名思想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同样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中国,治理能力的提升、政府形象的建设、社会秩序的维护,都需要正名思想所强调的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等价值观的支撑。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王磊
【期刊名称】《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09)006
【摘要】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
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总页数】3页(P63-65)
【作者】王磊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2
【相关文献】
1.从荀子《正名》篇中的“约定俗成”谈“名”与“实”之间的任意性和理据性的辨证关系 [J], 刘书芬
2.从《正名》篇管窥荀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J], 卢春艳
3.试论荀子"知"的层次和境界r——以《正名》《解蔽》篇为例 [J], 贾庆军
4.荀子《正名》篇新解 [J], 贾庆军;吴昌
5.荀子《正名》篇的心理语言思想探析 [J], 郭祖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子正名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孔子正名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孔子正名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摘要:“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在孔子看来,“言”是由“名”组合而成的,假若一个名字没有正当的意义,就会连话都说不通的。

所谓“名正言顺”,也就是“名正”了,事情才会说得清楚。

因此,孔子“正名”主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事物的“名”与“实”相符合。

孔子的“正名”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正名”;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一生忧国忧民,志在救世。

为了安定社会秩序,变无道为有道,孔子提出了“正名”的思想。

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若要你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干什么事情?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可见,在孔子眼里,一切不良的社会后果都是从“名不正则言不顺”开始的,所以,他把坚持“名正言顺”看成是为政的一件大事。

冯友兰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名”,实际上是指一事物的构成要素或概念。

即“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物之要素或概念也”。

也就是说,“名”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规定。

如“君”作为一个名,其定义就是指一个做“君”的人应当包含哪些要素,才能符合“君”的概念。

所以,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第一个“君”就是指事实上那个做君的人,第二个“君”就是指君的名,或者说是君的定义。

“君君”就是做君的人只有符合了君的定义才能叫君,否则就不能称其是君,如果硬要称其为君,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同样,“臣臣,父父,子子”也都照此例。

在孔子看来,“言”是由“名”组合而成的,在他的哲学中有“积名成辞”的思想。

也就是说,假若名字没有一个正当的意义,就会连话都说不通的。

所以,孔子讲“正名”,首先是为了“言顺”。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中的一位,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及现代的影响深远。

孔子的正名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名思想是他对于政治、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理论探索,它对于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社会伦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析一下孔子的正名思想。

正名思想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孔子看来,一个社会要相对和谐稳定,就需要人们能够认同并遵从一种正确的伦理道德规范,而这种规范的建立离不开对名分的正确理解和认同。

所谓名分,即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所应扮演的角色、所应遵从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能明确自己的名分,并且尽力去遵从这个名分所代表的规范时,社会才能够实现相对和谐。

孔子对于正名思想的理解并非停留在一种机械的规范遵从上,而是认为正名还应该蕴含一种内在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他主张名分既是人们应当遵循的规范,同时也是一种内在自律和修养的象征。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正名不必多技”,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名分的理解,他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先修己养德,然后才能正确认识和履行自己的名分。

这种内在的自律和道德要求,使正名思想升华成为了一种精神追求和修养。

孔子在正名思想中对于政治、社会等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上的治理应当以正名为基础,只有当统治者能够确立自己的名分,并以此为准则来治理国家时,才能够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政治秩序。

在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孔子也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确自己的名分,并承担起相应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而这种道德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对于自己的,更是对于他人的,所以他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强调人们在履行自己的名分的也应当尽力去帮助他人明确和履行自己的名分。

孔子的正名思想还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与巩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名分成为了封建等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地位和责任都与其名分相关联。

孔子通过正名思想,为封建社会的建立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封建社会的维护和巩固提供了一种伦理支撑。

公孙龙“正名”思想新探

公孙龙“正名”思想新探

公孙龙“正名”思想新探刘明明【摘要】文章把公孙龙的“正名”思想置于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和当时的哲学语境中做出新的诠释.抓住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从“道器”关系把握“指”,揭示了“指”与“名”是本源与派生物的关系;从“离”的道理把握“坚白”之辩,揭示出公孙龙对于“兼名”问题的进一步探讨和理论贡献;从事物的“特性”把握“实”,揭示了“实”就是事物的特性,“正名”的关键问题就是正确把握事物的特性,使“名”与其所称谓的“实”严格对应;从“名实”对应关系把握“白马非马”论,揭示了公孙龙如何察实辨名,进行“正名”的.【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10页(P123-132)【关键词】指;道器;实;特性;察实辨名【作者】刘明明【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系天津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1公孙龙是后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名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公孙龙学术思想的核心是“正名”。

公孙龙是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提出“唯乎其彼此”正名原则的人。

他的著作《公孙龙子》由《迹府》《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共六篇组成。

其中,《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四篇,集中反映了他的“正名”思想。

我们把公孙龙的“正名”思想置于先秦时代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和当时的哲学语境中去解读,选择好切入点,抓住内在的逻辑关联,做出新的诠释。

一、从“道器”关系把握“指”“指”是公孙龙《指物论》中的核心概念。

人们对“指”的解释,多种多样,如:“符号”“意义”“属性”“概念”“观念”“共相”“可指性”“指称”“能指”,等等。

这些解释虽各有其道理,但我们认为,要准确把握“指”的含义,必须抓住两点:其一,《指物论》是为“名”的指谓功能寻找理论根据;其二,应从当时的思想文化背景出发。

公孙龙的“名实”思想是先秦名辩思潮和思想文化的产物,受到道家老庄、名家尹文子等的思想影响。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

荀子《正名》篇新解荀子的《正名》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家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主要讨论了什么是正名以及为什么要正名的问题。

下面为您介绍荀子《正名》篇的新解。

《正名》篇的开始以一次对话展开,荀子和他的学生阑平在讨论君王是否应该正名的问题。

荀子认为,正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名字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

荀子强调,名字是事物性质的象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一个正确的名字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行为,而一个错误的名字则可能导致人们迷失方向,陷入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之中。

在《正名》篇中,荀子通过讲述一系列关于正名的故事来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荀子讲述了一位叫做舜的君王的故事,舜宣布将史官的名字从“历象”改为“史官”,以表彰他们的职责和形象。

这个改名的举措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史官们也感到非常荣幸,努力更加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通过这个故事,荀子告诉人们,一个正确的名字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行为。

荀子在《正名》篇中还讲述了一个关于公输般的故事。

公输般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以不拘小节的个人行为和朴实无华的名字闻名于世。

荀子通过公输般的故事来强调,一个正确的名字不仅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还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赞赏。

荀子在《正名》篇中认为,正名并不是简单的改变名字,而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他认为,正名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认识和行为,使他们能够追求正义和道德。

荀子同时还提出了一种正名的方法,即通过为事物的名字加上相关的义理来引导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正名》篇通过讲述一系列故事,以及对正名的讨论,强调了正名的重要性。

荀子通过正名来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行为,强调人们应该追求正义和道德。

正是因为正确的名字能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所以正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正名,人们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走向正确的道路。

这也是荀子在《正名》篇中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核心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

浅析孔子的正名思想作者:王丽冉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20年第03期【摘要】文章介绍了孔子正名思想的发端,阐述了孔子正名思想的基本内容:正名思想的基础——礼;正名思想核心——仁;正名思想的原则——敬。

分析了正名思想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认为要继续传承和发扬“正名”思想并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正名”思想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关键词】“正名”思想;礼制;孔子一、孔子正名思想的发端孔子正名思想首次出现是在《论语·子路篇》中,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解释越来越很多。

但是理解孔子的正名思想要结合这一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1、正名思想的词义考察“正名”是由“正”和“名”两个部分组成。

“正”“名”两者最早的解释都来自“甲骨文”中。

其中第一部分的“正”的本义是作为形容词,其次作动词用:有使正;整理、整治;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纠正;改正,匡正;决定等用法。

第二部分的“名”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意为:如若两人在晚上遇到需自命姓名用声音区别。

因此,“名”由动词后引申为一个名词。

“名”的本质和功用在于指事实,区别不同的事物。

而现代汉语中“名”也有不同的含义,如:名字、名称,名声名誉等。

当“正”“名”两字组合在一起,作动词用,表示辨正名称或名分,也有纠正和改正之意;也可意为人的身份和地位。

[1]而当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提出“正名”思想之后,对于孔子的正名思想,古代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正名即正百事之名,是马融的说法;另外一种是,用“正名分”来解读正名思想,一般体现在古代的史学家中。

2、正名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1)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瓦解。

礼乐制度作为一种祭祀的方式,在中国出现的最早。

礼乐文化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等级差别。

在其确立初期,财富与等级、权力紧密相关,一般表现为爵位与权力财富成正比。

然而,随着王室的萧条,这种被规定好的等级制度遭到了破坏。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

孔子正名思想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孔子的正名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孔子的正名思想源于其对社会秩序的,认为社会的混乱源于名实不符,因此需要正名以定实,恢复正常秩序。

首先,孔子强调“名实相符”,认为名与实的关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即认为正确的名分是社会运行的前提,一旦名实不符,就会导致社会混乱。

因此,孔子强调“正名”,即纠正那些名不副实的名称,使名实相符。

其次,孔子在正名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

他在教育弟子时,总是强调尊重名分,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要求每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名分行事,不得越位。

同时,孔子也主张“以德正名”,认为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德行来获得正确的名分,而非通过非法手段获取。

最后,孔子的正名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基础,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智慧。

孔子的正名思想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同时也规定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利益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正是“以德正名”的体现,表明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的权利,而是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

总之,孔子的正名思想对现代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通过正名,我们可以纠正社会上名不副实的现象,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也可以倡导德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借鉴孔子的正名思想,为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提供思想支持。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更是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就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进行探讨。

大纲:I.引言1、介绍孔子的生平与贡献2、阐述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II.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仁爱观2、义利观3、礼乐观4、诚信观5、和为贵III.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1、对教育体制的影响2、对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3、对个人成长和人际交往的影响IV.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1、对现代教育的启示2、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V.结论1、总结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2、强调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影响力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是深化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认识的重要途径。

孔子“正名”思想总释

孔子“正名”思想总释

孔子“正名”思想总释摘要:孔子“正名”论由来已久,其不仅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更是先秦诸子百家名辩之开源。

因孔子“正名”一说中阐述不甚详尽,由是自孔丘后各家各派学者于“正名”理解各有千秋,自在情理。

从早期正文字论、名分论、名誉论等,到近代胡适“以名正名”、冯友兰“以名正实”,皆极大丰富了孔子“正名”思想。

进入20世纪后,西方逻辑远入中国,“正名”在逻辑上语用逻辑、概念等方面得以广阔外延。

故吾侪务必总整各家之言,以咨鉴后来,本文有意为之。

关键词:正名;名分;逻辑;总述随“西学东渐”,关于中国哲学的讨论研究俨然炙手可热。

而中国哲学的分支即中国传统逻辑也因之为各大学者所热衷。

孔子首倡的“正名”思想在新时期背景下被不同程度的解读,使之孔子思想有现代思潮的影射。

蒙应、甘安顺在《孔子正名学的逻辑贡献》1认为:孔子的“正名”学说,无疑是为了恢复名分等级制度,以实现其复兴周礼的政治目的。

但在其“正名”理论中,确确实实包含和揭示了一些合理的、有着一定科学价值的逻辑思想。

如果不存偏见,就应肯定孔子的“正名”毕竟不是一种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对于许多在实践中思维中行之有效的逻辑法则的概括与总结,有其一定的真理性。

马振泽在《论孔子的正名思想》2中认为:孔子所谓的“正名”实际上不是“正名”,而是“正实”,即纠正人们实际掌握的权力、实际享受的待遇、实际尽的义务对“名位”、“名份”规定的背离,其中最重要的是纠正在下位者实际拥有的权力对其“名位”、“名份”的背离。

这也就是说,正名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在下位者交出自己攫取的按其“名位”、“名份”不应拥有的权力,将其归还给应当拥有这一权力的在上位者,例如鲁之三家把鲁国的大权退还给鲁之公室,这是孔子正名的根本宗旨。

普理禄在《孔子“正名”说的伦理意义》3中认为:孔子的“正名”就是以“正字”为基础和起点的“正分”。

在社会政治领域,孔子的“正名”主要是订正君臣、父子之名,其实1河池师专学报1987年第二期2《河北学刊》1931.1质就是维护父权和君权,使社会各个等级名实相符,实现道德行为规范从家庭到社会的贯通统一,使各等级成员各安其分,各善其事,不越位,不犯上。

论孔子正名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正名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正名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道岭【摘要】孔子正名思想渊源有自,其含义就是为名正义,严格限定名的含义和应用范围,并反过来以名责实,使实不出位.其目的在于重建曾经的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其原则是名实相符,其手段是审名分.孔子正名思想的终极目标是正政,是通过正名建立自己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现时代,正名实践要解决为什么要正名(正名目的),正什么名(正名领域、对象),如何正名(正名的原则、方法)等问题.【期刊名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3)003【总页数】3页(P41-43)【关键词】孔子;正名;现实性;改革开放【作者】刘道岭【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河北沧州 06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2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它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名物度数、礼乐刑政体系,构建并维护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良好社会秩序。

尤其是其中孔子的正名思想,在历代社会秩序的构建、维护和完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对“名”非常重视,《说文解字》对名之一字的解释为:“名,自命也。

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1](P305)意思是说,在早期的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能通过形体、面貌,相互识别。

一旦到了晚上,相互之间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我报名来区分你我了。

可见,名是一种符号,它的产生与社会实际的需要有关,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中所有场合都能区别人和物。

古人设名,并用名来指称人和事物,在此基础上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

(一)正名思想渊源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左传》中对名的重要性做了阐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若以假人,与人政也。

政亡,则国家从之,弗止也与。

”[2](P175)在这里,把名(名号、名分、名位)与宗庙里祭祀用的礼器相提并论,把它看作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其重要性毋庸质疑。

思想家正名的内涵及途径探索

思想家正名的内涵及途径探索

思想家正名的内涵及途径探索“正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一为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构建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二为从政者、为政者在政治体系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政治秩序得以运转的基本条件。

前一个层面的“正名”是因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而自然获得,后一个层面的“正名”是通过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接受与认可而获得的。

由于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身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或单面存在,或双面存在,尤其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成员固定阶层的束缚已被打破,各个层级开始双向流动,贵族因其家道中落可降为庶民,庶民因其军功和知识才能可参与到政治运行和管理中。

这时的社会成员可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为政者和潜在的为政者。

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或为父或为子,在政治体系中,或为君或为臣。

因此,在孔子看来,“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具体来说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事子以慈,子事父以孝。

概而言之,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认为“正名”就是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从孔子对“正名”的解释中可以得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职责所在,各安其位,不能有所逾越。

那么如何在实际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实现“正名”呢?在孔子看来有两种途径可以达“正名”:一为礼;一为政、刑。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为根本路径,后者为辅助性路径。

礼是“正名”的根本路径在实现“正名”的过程中,礼是孔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且最具规范性意义的路径。

或者可以说,“正名”以礼为标准。

礼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在敬鬼神的夏商两代,祭祀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题,并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

进入周代以后,神权政治逐步向王权政治转化,礼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祭祀功能而演变成为社会的规范和制度。

孔子“正名”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孔子“正名”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孔子“正名”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田湘红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2(000)028
【摘要】“正名”是孔子阐发其政治思想的逻辑起点.孔子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阐述了其涵义,即“正名”是为社会成员立规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和良性运转.为实现“正名”,孔子提出了两种路径:一为根本性的路径,即礼;一为辅助性的路径,即政、刑.
【总页数】2页(P200-201)
【作者】田湘红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2
【相关文献】
1.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 [J], 李景林
2.论《荀子·正名》对孔子“正名”说的继承与改造 [J], 陈曦
3.“正名”的“正名”——孔子“正名”说真义考辨 [J], 梁艳阳;赵武
4.孔子"正名"新解——"正名"是要求对"礼"的遵循 [J], 黄利金
5.以“正名”正名——对孔子“正名”概念的一个辨析 [J], 祁斌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

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

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伍非百正名思想研究伍非百,是著名的现代思想家,学者。

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哲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

而他最独特的思想之一就是“百正名”,也叫做“百家争鸣正名”思想。

这个思想反映了他对古代文化、历史和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洞察和分析。

伍非百的百正名思想,主要是指正名、正义、正道和正统。

它源自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思想,强调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

在伍非百看来,正名指的是解决概念与实际之间的误差,是以符合世间上下、众认众承的规范为准则,以避免人们在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正义是指公正、公平、公正的原则,是人们行为规范的基础点。

正道指的是通往正确的道路,是定义各行各业的标准。

正统则是指那些得到人们公认的极具权威的教义,文化和历史。

现代社会,人们在思维方式、信仰、文化和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差异极大,这就需要正确的概念和规范,以避免嘈杂和矛盾。

伍非百的百正名思想,就是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们应该在研究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之一。

它强调,研究应该立足于客观事实,并以全人类文化博爱、透过众多文化交流的领域为目标,解决文化交流中的误解和障碍。

如今,在不断发展的文化领域中,百正名思想依然对于我们进行研究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给出 5个例子证明百正名思想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百正名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在教育领域,百正名思想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它强调我们要教育人们正确的道德标准、知识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同的学术领域都用各自的方式诠释、构建理论体系。

而百正名思想则提供一种超越单一学科范畴的综合性教育思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培养适应全球化环境的多元思考能力。

2.百正名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企业是社会创造财富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力量。

伍非百的百正名思想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鼓励企业从忠于规范、注重公正等方面维持道德和正义感,并向公众保持透明和诚实。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功能:内涵、依据、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功能:内涵、依据、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治理功能:内涵、依据、路径
潘胜楠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5)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信度和效度。

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国家治理的“守护者”和“建构者”,为国家治理凝聚思想共识、强
固政治信仰、汇聚道德力量。

透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国家治理的历史进程和现实发展,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国家治理具有历史必然性、价值正当性和现实可行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宣传国家治理理念、培育国家治理意识、提升多元主体参与,助力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总页数】7页(P23-28)
【作者】潘胜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国家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新拓展
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依据、路径--基于相关文献的综述
3.国家治理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新拓展
4.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的理论及现实依据--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路径研究》
5.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功能在国家治理中的发展路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家正名的内涵及途径探索
田湘红北京物资学院
“正名”也主要体现在这两个层面:一为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和社会中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构建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二为从政者、为政者在政治体系中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地位和名分,这是政治秩序得以运转的基本条件。

前一个层面的“正名”是因社会成员在家庭中的血缘关系而自然获得,后一个层面的“正名”是通过得到社会其他成员的接受与认可而获得的。

由于社会成员的角色和身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或单面存在,或双面存在,尤其是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成员固定阶层的束缚已被打破,各个层级开始双向流动,贵族因其家道中落可降为庶民,庶民因其军功和知识才能可参与到政治运行和管理中。

这时的社会成员可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为政者和潜在的为政者。

每个社会成员在家庭中,或为父或为子,在政治体系中,或为君或为臣。

因此,在孔子看来,“正名”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②具体来说就是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父事子以慈,子事父以孝。

概而言之,孔子主要从“正名”的功能性层面对其进行了解说,认为“正名”就是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从孔子对“正名”的解释中可以得知,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职责所在,各安其位,不能有所逾越。

那么如何在实际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实现“正名”呢?在孔子看来有两种途径可以达“正名”:一为礼;一为政、刑。

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为根本路径,后者为辅助性路径。

礼是“正名”的根本路径在实现“正名”的过程中,礼是孔子心目中最重要的,且最具规范性意义的路径。

或者可以说,“正名”以礼为标准。

礼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在敬鬼神的夏商两代,祭祀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题,并由此而形成了一整套礼仪制度。

进入周代以后,神权政治逐步向王权政治转化,礼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祭祀功能而演变成为社会的规范和制度。

在孔子看来,他所要遵循的礼不是夏商之礼,而是盛周之礼。

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③用周礼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是孔子一生的梦想。

无论是亲身参与政治还是退而培养治国之才,孔子都在着力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对于那些不遵守周礼的人和事,孔子进行了强烈批评。

例如,当鲁国的正卿大夫季氏不遵守周礼私自享用天子才能拥有的“八佾”的待遇时,孔子极其愤怒,季氏的行为对于他来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孔子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不是要完全恢复周朝的典章制度,因为他意识到礼因时代而有所变化,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认识:“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④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不同于盛周时代,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的礼固然要遵循周礼,但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做出调整,这样才能具有生命力。

所以孔子对礼进行了创造性阐发,添加了“仁”这一新的理念。

“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思想。

怎样才能做到“仁”呢?孔子认为“克己复礼即为仁”。

礼是外在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必须体现出“仁”,否则礼就不成为礼。

“仁”是礼的核心所在,无“仁”则无礼,无礼则不能“正名”。

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这样,在“正名”的过程中,体现出“仁”的礼就成为能够成就方圆的、既看得见又能在实际行为中感知得到的规矩。

用政令治理国家,用刑罚整顿百姓,百姓仅求苛免而无羞耻之心;用仁德来治理国家,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会走上正途。

这样,严刑峻法并不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使社会成员守规,从而“正名”的最佳方式。

“正名”的辅助性路径:政、刑孔子虽然看重礼的规范性作用,并将其视为“正名”的重要路径,但并不认为这是唯一的路径。

礼固然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并且通过为政者的示范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进而改善社会风气,使社会达致井然有序。

但这种建立在人性善认识基础之上的、以礼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主张带有强烈的道德至上的色彩,现实社会中不是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之心,都能做到不逾礼。

当有人不接受礼的约束而做出僭礼的行为时,该如何规制?所以,如果仅以礼来使人们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是不能完全实现的,即在“正名”时礼是有缺陷的。

作为不是绝对的道德至上论者的孔子也意识到了单靠礼不能“正名”这一事实,所以他提出了另外一条路径来作为补充,即政与刑。

政即政策法令,刑即刑罚。

就两种“正名”的路径而言,在孔子心目中政、刑是一种辅助性路径,是用来弥补礼的不足的。

换而言之,虽然礼很重要,但政、刑也不可或缺。

如果说礼是柔性的“正名”的路径的话,那么政、刑则是刚性的路径。

相对于礼而言,政、刑对社会成员的行为约束更具有强迫性,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切肤之痛之感,是一种惩罚性的方式使人们不敢逾规。

同时礼是一种无形的、内外兼具的约束,它更多的是使社会成员知道不能做什么,而政、刑则是一种有形的、外在的约束,它不仅使社会成员知道不能做什么,而且更多的是使其知道不该做什么。

总而言之,虽然孔子将礼作为理想的、根本的“正名”路径,但他并未否定政、刑的作用,从而为法在政治生活中预留了生存和可供创造性转化的空间,虽然此法是在中国传统语境下的、以惩罚为特点的法,而不是在西方语境下的、以个人权利为主旨的法。

综上所述,孔子的“正名”是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为目的、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的过程。

在“正名”的过程中,以“仁”为核心的礼和政、刑互为补充的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具体的可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所以“正名”不仅使人们具有规则意识,而且使人们有规可守。

虽然孔子提出“正名”是鉴于当时社会、政治混乱的现实,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但就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而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生活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才能够良性运转,否则将陷入混乱当中。

所以,孔子的“正名”主张不仅在古代具有稳定秩序之意义,而且在当代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正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