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mgh P =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v 2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 F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 al v v 22122=- 得av v l 22122-=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22122212221212)(2mv mv v v m a v v ma Fl w -=-=-⋅== (1)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的第一课时,是整个动能定理教学中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这节课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动能的表达式,,即研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材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而是以陈述事实的方式引入,这点学生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本节课可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引出动能的表达式,直观,形象,更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新课导入如果把图片更换成视频,龙卷风和海啸的巨大威力同学们将更真切的体会到,汹涌的海浪和高速的气流其中蕴藏的的巨大能量不言而喻,省去凭空的想象,以及动能的相对性的理解和现象解释播放短视频,更有真实感而且刺激感官,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今后教学中这一点不容小觑。
关于本节课的领悟,教学结构整体的设计还是比较到位的,也反映了自己对知识的把握和教学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但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总之,本节课按照新课标准,着重体现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特点,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物理思想与学习方法的教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优化课堂教学,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
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某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就对应着某种形式能量的变化。
在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也知道了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进一步明确了:物体的速度、质量越大,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加之前一节通过实验探究已经得出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是W∝v2(物体的初速度为零,所以学生到此已经具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基础,已有的认知经验就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索物体动能的表达式和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教学提供有效条件。
通过类比前面两种形式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学习方法,即通过研究力做功去认识能量得出能量表达式,学生接受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更会水到渠成。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7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一、动能的表达式生(回答刚才的问题,总结实验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师: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课本例题,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推导过程)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l 增大到V 2,.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投影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师:刚才这位同学推导得很好,最好是在推导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就更完美了.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生:从W=21222121mv mv 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过程终了时和过程开始时的差,正好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所以“221mv ”就应该是我们寻找的动能的表达式. 师(鼓励):这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我们在上一节课的实验探究中已经表明,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这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
所以动能应该怎样定义呢?生:在物理学中就用221mv 这个物理量表示物体的动能,用符号E k 表示,E k =221mv . 师: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生:动能和所有的能量一样,是标量.师: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生:动能的单位和所有能量的单位一样,是焦耳,符号J .师: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 kg ,运动速度为7.2 km /s ,它的动能是多大?生:根据计算可以得到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正常运转的动能是4.48X109J师:为了比较,我们再看这样一个例子;质量为50 kg 、运动速度为8m /s 的同学在跑步中的动能是多少?生: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同学具有的动能是1.6X103J .师:如果这些能量全部转化为电能,能够使100W 的灯正常工作多长时间?生:可以使100W 的电灯正常工作16s .师:我们知道,重力势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都与相对位置有关,那么动能有没有相对性呢?生:动能也应该有相对性,它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7.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2.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二、能力目标1.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动能动能定理一、引入新课1.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2.学生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3.引入那么,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质量速度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动能、动能定理]二、新课教学(一)1.演示实验:(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①介绍实验装置: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②演示并观察现象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二)1.用投影片出示下列思考题:一架飞机在牵引力的作用下(不计阻力),在起飞跑道上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问:①飞机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②飞机的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③牵引力对飞机所做的功与飞机动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讨论并回答①在起飞过程中,飞机的动能越来越大,因为飞机的速度在不断增大.②由于牵引力对飞机做功,导致飞机的动能不断增大.③据功能关系:牵引力做了多少功,飞机的动能就增大多少.3.渗透研究方法:由于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动能变化之间的等量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做功的多少,来定量地确定动能.4.出示思考题二:如图所示,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1,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速度增大到v2,则:①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W=Fs)②物体的加速度多大?a=③物体的初速、末速、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⑤在学生推导的过程中挑选并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⑥针对学生推理得到的表达式,教师分析概括:合力F所做的功等于这个物理量的变化;又据功能关系,F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⑦讲述动能的有关问题:a.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c.动能是标量d.动能的单位:焦(J)(三)动能定理1.我们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那么刚才得到的表达式可以改写为:W=Ek2-Ek12.学生叙述上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物体的末动能;物体的初动能.3.请学生用语言把上式表达式叙述出来.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4.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讨论:我们知道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5.讨论①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②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物体动能如何变化?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末动能大于初动能,动能增加;当合力对物体做负功时,末动能小于初动能,动能减少.6.教师讲解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合于恒力做功,也适合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四)动能定理的应用1.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例题,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解题思路2.学生解答上述问题3.抽查有代表性的解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解法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解法二:据动能定理得:4.教师讲:上边两种解法分别是: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5.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因为用它来处理问题时比较方便.6.学生阅读课文例题的解答过程,概括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进而明确合外力的功.③明确物体在始末状态的动能.④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三、巩固练习1.改变汽车的质量和速度,都能使汽车的动能发生改变,在下列情况下,汽车的动能各是原来的几倍.a.质量不变,速度增大到原来的2倍.b.速度不变,质量增大到原来的2倍.c.质量减半,速度增大到原来的4倍.d.速度减半,质量增大到原来的4倍.2.以大小相等的速度分别向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抛出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抛出时两个物体的动能是否相同?动量是否相同?四、小结1.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动能可用Ek来表示,物体的动能等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的乘积的一半( )2.动能是标量,状态量.3.动能定理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来的.4.动能定理中所说的外力,既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也可以是任何其他的力,动能定理中的W是指所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的合力的功.。
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合成学情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经过必修1的物理学习,特别是对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物理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表示了深深地叹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节课通过实验明确了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功与能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如重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弹性势能等。
3.学生的认识特点: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分析、创新能力有待训练加强。
动能定理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问题的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中,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探究的问题。
然后,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让学生学得物理知识。
同时,注意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思考。
动能定理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采用理论推导这种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另外,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1.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
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A.0.3J B.3JC.30J D.300J2.在平直公路上, 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 m 后立即关闭发动机直到停止,v -t 图象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_动能定理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复习引入在教师引导下,复习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表述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分析动能定理表达式涉及的物理量及其特点。
类型一恒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师生共同分析题意,本题的1.研究对象是?2.研究过程是?3.研究对象受到哪些力?各力做功情况?4.初、末状态动能?引导学生列出动能定理。
梳理思路,规律小结根据类型一,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动能定理解题步骤。
老师板书:解题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各力做功的代数和;(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4)列动能定理方程W合=Ek2-Ek1 及其他必要的辅助解题方程,进行求解.巩固练习,学生自己做【变式训练1】,让一位学生黑板板书步骤并讲解。
类型二变力功的求解半分钟学生读题分析题意,结合例一,找一位学生起来分析一下解题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类型一,类型二的区别。
并跟踪练习【变式训练2】,学生公布解题步骤,加深对类型二变力功运用动能定理的理解。
类型三多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计算学生根据白板提示小组讨论分析本题,并找一组同学分析,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整体和分步)解决同一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顺手的方法来求解此题。
展示学生解题步骤,并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
针对多过程进行追踪练习,投影展示学生不同方法的解题步骤。
当堂检测4分钟时间,做当堂检测,订正答案,对错题进行讲解。
师生共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动能”和“动能定理”有了初步认知,对于应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个力、单一过程已经驾轻就熟,但是涉及到斜面问题、多个力、多阶段的时,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功,如何计算求总功,如何应用动能定理解决还是不小的挑战。
为了系统掌握动能定理的解题思路,更好的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本节有针对性的挑选习题进行讲评。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4.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自主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过程分析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能力【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与初末状态的选取【导入新课】☆问题1:重力势能的变化跟重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弹性势能的变化跟弹力做功的关系是什么?☆问题3:猜想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效果问题1:设物体的质量为m,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质量和速度表达)问题2:若上题中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问题3:问题2中的恒定拉力F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其他条件不变,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问题4:一个物体从倾角为θ的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斜面长L,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为v,推导合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二、新课学习一动能1、动能的概念2、动能的公式:3、动能的单位:练1:关于对动能的理解,下列说法是正确()A、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B、动能总是正值C、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D、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练2、一个质量为80kg的男同学,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动能为多大?若一只质量为5kg的小狗也有同样大小的动能,小狗的速度多大?思考: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动能和速度的关系?4、对动能的理解:三、新课学习二动能定理1 动能定理的内容:2 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 动能定理的意义当合力对物体做正功时,物体的动能________当物体克服合外力做功时(合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动能________练3、对于功与能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就是能,能就是功B、功可以变成能,能可以变成功C、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D、功是能量的量度练4、一物体速度由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关系正确的是( )A、W1 = W2B、W2 = 2 W1C、W2 =3 W1D、W2 = 4 W1练5、一质量为2 kg的滑块,以4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 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A.0B.8 JC.16 JD.32 J【学生合作学习】例题:一个质量为25kg的小孩从高度为2.0m的滑梯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取g=10m/s2,求:①若滑梯为光滑斜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②若滑梯为光滑曲面,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多大?③若滑梯为曲面且不光滑,小孩滑到底端时的速度为2.0m/s,则摩擦力做功为多少?总结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力做功,也适用于力做功;既适用于运动,也适用于运动总结2:体会牛顿运动定律解题和动能定理解题的不同,学会选择练6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 =5×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 =5.3×102m时,达到起飞的速度v =60m/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总结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作业布置:教材74页2、3、4题学情分析: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机械能的两种形式: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学习了力对物体做功的计算和判断,知道了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再学习本节知识应该能用类比的方法去认识2学生具备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基本能力,本节要让学生认识在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问题中,牛顿运动定律已无能为力,只能使用动能定理3学生在学习中已养成小组讨论难题的习惯,在本节课中抛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h们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体验自主获得知识的愉悦。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研版必修5模块2 Reading and writing滕州二中新校张伟一、教学课型:读写课二、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Reading and writing2.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材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A JOB WORYH DOING(Reading and writing) 本单元的第三个课时,在教学了一份值得做的工作后,让学生对于工作有了别样的理解,工作是我们谋生的工具同时也是为人类服务,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要求学生阅读和讨论一份报纸中提到的招聘启事,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申请,写一份工作申请信用英语表达。
本节课教学内容由Reading andWriting 二部分组成,其中Reading 是Writing的铺垫。
本课的阅读文章篇幅简短,内容浅显。
针对体裁是招聘广告,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
3.教学目标:(1). 语言知识:复习短语in response to, have difficulty in doing something, get on well with sb.和句型I would appreciate it if ….(2). 语言技能:学习掌握阅读招聘信的技巧,能快速获取招聘信几个要素的信息;复习信件的格式,针对其中某一个职位申请,培养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学习Timoteo Apaza社会义务服务工作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服务于社会的。
(4).学生能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1).让学生懂得如何快速阅读获取招聘工作的几个要素的信息。
(2). 引导学生如何写一篇求职的文章三、教学思路教师首先阅读广告求职,提问几种工作在广告中,并问如果Tom 主修计算机他最好选择哪种工作,文中作者在申请哪种工作,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然后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告诉学生这是一篇招聘广告,问学生应如何阅读。
读完后师生讨论事情的经过,同时讨论从中的出答案。
高中物理_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课堂探究探究任务一:动能的表达式情景: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在恒力F的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前进的位移为L,A位置时的速度为v1,B位置时的速度为v2。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小组探究并回答(投影)该探究情境的结论据功能关系,F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课堂探究(1)该过程中F做多少功?(2)该过程中F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少?(3)该过程中物体做什么运动?(4)能否用v1、v2表示位移L?(5)将(2)(4)式代入(1)式将得到什么?探究任务二:通过下面的练习使学生明确“W”是谁的功第一种情况: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1kg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加速前进,水平拉力F=2N,物体在该力作用下运动了2m。
第二种情况:置于粗糙水平面上1kg的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匀加速前进,水平拉力F=2N,物体在该力作用下运动了2m。
学生通过计算填表、回答问题。
拉力做的功摩擦力做的功合力做的功物体动能的变化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探究任务三:动能定理的应用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x103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达L=5.3x102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探究例题: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u0的汽车在关闭发动机后于水平地面滑行了距离L后停了下来,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小组探究并回答该情境的结论1.学生解答问题2抽查有代表性的解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由一名学生板演表达式中的“W”应该指外力所做的总功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应用动能定理的解题过程和基本步骤;同时知道在没有涉及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中,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会更加简捷,方便。
学情分析:1.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高中前面已经学过功和能的关系,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演绎推导方式可推导出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2.学生在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教学任务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不同的功量度的是不同能量的变化。
这种基本观点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中。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动能与动能定理内容的要求是“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或动能及其变化等。
动能定理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比如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访问有关部门,收集汽车刹车距离与车速关系的数据,尝试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释等。
人教版教材中,在“动能和动能定理”一节前安排了“追寻守恒量、功、功率、重力势能、探究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等内容,特别是“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等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高中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影响动能的含义、动能大小的相关因素,但不知道动能大小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学生虽然已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但并不清楚动能的变化究竟与力做的功来有什么具体的关系。
由于本节内容对动能、动能定理的认识是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计算,又伴随着理论探究,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一个概念,掌握一个定律,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2.理解动能定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得出动能定理的理论探究过程;2.在具体实例的应用比较中,体验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动能概念与动能定理教学难点:理论探究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教学流程复习旧知→提出问题→理论探究→猜想类比→寻找规律→归纳总结→应用创新●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观看视频,请学生回忆初中物理学习过的动能的含义。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
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特殊简单问题到一般较复杂问题的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的自主探索,推理,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材分析:1.内容:《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新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七章的第7节内容。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到某个力对物体做功就一定对应着某种能量的变化。
而在初二学生已知道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动能。
那么,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引起动能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2.作用:本节内容是上一节内容的一个延伸,也是下一节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具有承前启后作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深化了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拓展了求功的思路并为用功能关系处理问题打开了思维通道。
作为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更是贯穿于以后的很多章节。
由于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做功,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必须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好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动能的概念,并知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而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知道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力做功来实现,这为“动能”“动能定理”的推导埋下了伏笔。
但普通中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再加上他们数学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所以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上述因素。
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动能的符号、单位和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合成
学情分析:
1.学生的兴趣:高一学生经过必修1的物理学习,特别是对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学习,对物理规律解释自然现象表示了深深地叹服,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学生的知识基础:上节课通过实验明确了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对功与能的关系有初步的理解,如重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重力势能,弹力做功会改变物体的弹性势能等。
3.学生的认识特点: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教学内容,进行情景分析、创新能力有待训练加强。
动能定理
效果分析: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课通过问题的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继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中,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出探究的问题。
然后,学生将以小组合作实验的形式进行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分析数据、归纳结论,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让学生学得物理知识。
同时,注意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学会理性分析、思考。
动能定理
教材分析:
通过上一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知
道实验探究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采用理论推导这种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另外,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掌握打下基础。
1.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
由图可估算出他将一只鸡蛋
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2.在平直公路上, 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当速度达到v m 后立即关闭发动机直到停止,v -t 图象如图所示。
设汽车的牵引力为F ,摩擦力为f ,全过程中牵引力做功W 1,克服摩擦力做功W 2,则( )
A .F ∶f =1 ∶3
B .F ∶f =4 ∶1
C .W 1 ∶W 2=1 ∶1
D .W 1 ∶W 2=1 ∶3
3.
如图所示,光滑斜面的顶端固定一弹簧,一物体向右滑行,并冲上固定在地面上的斜面。
设物体在斜面最低点A 的速度为v ,压缩弹簧至C 点时弹簧最短,C 点距地面高度为h ,则从A 到C 的过程中弹簧弹力做功是( )
A .mgh -12
m v 2 B.12m v 2-mgh C .-mgh D .-(mgh +12
m v 2) 4.如图所示,AB 为14
圆弧轨道,BC 为水平直轨道,圆弧的半径为R ,BC 的长度也是R 。
一质量为m 的物体,与两个轨道的动摩擦
因数都为μ,当它由轨道顶端A 从静止下滑时,恰好运动到C 处停
止,那么物体在AB 段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
A.12
μmgR B.12mgR C .mgR D .(1-μ)mgR
5.如图所示,水平轨道ABC 与DE 高度差h =1.25m ,C 、D 之间有一宽l =3m 的壕沟。
现用水平恒力从A 点由静止推箱子,到达B 点后撤去推力,箱子刚好越过壕沟。
已知AB 长x 1=10m ,BC 长x 2=5m ,箱子质量m =1.5kg ,箱子与水平面ABC 间的动摩擦因数
μ=0.2,取g=10m/s2,求:
(1)推力F的大小;
(2)箱子跨过壕沟,将要落到DE面上时重力的功率。
6.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自由下落d后,沿竖直面内的固定
轨道ABC运动,AB是半径为d的1
4光滑圆弧,BC是直径为d的粗
糙半圆弧(B是轨道的最低点)。
小球恰好能运动到C点。
求:(1)小
球运动到B处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2)小球在BC上运动过程中,
摩擦力对小球做的功。
(重力加速度为g)
7.某游乐场里有一种滑沙的游乐活动,如图所示,人坐在滑
板上从斜坡的高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滑到坡底部B点后沿水平滑道再滑行一段距离停下来。
斜坡滑道与水平滑道是平滑连接的,滑板与两滑道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5,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g取10m/s2,若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A点到C点的最大水平距离为l=16m,为确保人身安全,在设计滑道时对斜坡的高度h应有怎样的要求?
动能定理
课后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实验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愿望,由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结果。
当然教师也作了必要的指导。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认识和发现自己的不足。
课堂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利用多媒体将生活实例、问题思考、讨论与交流、分步实验探究等融合在一起,形成教学的主线,实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整合。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及时肯定学生在探究中的新发现,新成果。
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别人合作,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善于倾听别人的观点。
本节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在与整个探究实验的实施过程,能够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分组实验为主要教学形式来进行教学,很好的与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学生不是“被动”的听、记,而是“主动”的学,于无形中,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脱离实际的物理教学,才是我们真正提倡的教学。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培养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教师应不断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平台,让学生在新一轮的课改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动能定理
一、课标要求: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
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这意味着要求学生会计算动能,能根据动能定理计算功和动能的变化等。
动能定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不少应用,要求学生能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深化性理解合W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方物理过程下合W的表述形式;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
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通过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对功、能关系的认识。
教学关键点:动能定理的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