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论名方

名医论名方
名医论名方

名医论名方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方论】

明·王肯堂: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募;白芷为君;在胸次,加瓜蒌仁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如无亦可。……此药并无酒气,不动脏腑,不伤气血,忌酸、薄酒、铁器,服后侧睡觉,痛定回生,神功浩大,不可臆度。(《证治准绳·疡医》)

清·罗

美:此疡门开手攻毒第一方也。经云: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故痈疽之发,未有不从营气之郁滞,因而血结痰滞,蕴崇热毒为患。治之之法,妙在通经之结,行血之滞,佐之以豁痰、理气、解毒。是方川山甲以攻坚,皂刺必达毒所,白芷、防风、陈皮通经理气而疏其滞,乳香定痛和血,没药破血散结,赤芍、归尾以驱血热,而行之以破其结。佐以贝母、花粉、金银花、甘草,一以豁痰解郁,一以散毒和血,其为溃坚止

痛宜矣。然是方为营卫尚强,中气不亏者设,若脾胃素弱,营卫不调,则有托里消毒散之法,必须斟酌而用。(《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

昂:此足阳明、厥阴药也。金银花散热解毒,痈疽圣药,故以为君。花粉清痰降火,白芷除湿祛风,并能排脓消肿,当归和阴而活血,陈皮燥湿而行气,防风泻肺疏肝,贝母利痰散结,甘草化毒和中,故以为臣。乳香调气,托里扩心;没药散瘀,消肿定痛,故以为佐。穿山甲善走能散,皂角刺辛散剽③锐,皆厥阴、阳明正药,能贯穿经络,直达病所,而溃壅破坚,故以为使。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无邪不散也。(《医方集解》)

清·王子接:疡科之方最繁,初无深义,难以类选,兹取其通用者绎之。如活命饮,行卫消肿,和营止痛,是其纲领也。经言:卫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故用白芷入阳明,通肌肉之闭以透表;陈皮芳香,利脾胃之气,以疏经中之滞;防风卑贱性柔,随所引而入,以泄营中之壅遏;角刺性锐,能达毒处;山甲性坚,善走攻坚;花粉、土贝消肿;归尾、赤芍活络;乳香、没药护心昏神,使人不知痛;甘草、银花

解热散毒。治肿毒之法毕备矣,故疡科推为首方。(《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唐宗海: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于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而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症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血证论》)

清·张秉成:夫肿毒之初起也,皆由营血阻滞,郁而为热,营卫之气失其常度,病即形之于外也,必有表证外见。当此之时,急须精锐直前之品,捣其巢穴,使阻者行,滞者通,再助之以各药,自然消散。方中甲片、角针,皆能直达病所,破除结积之邪;乳香理气,没药行瘀,二味皆芳香宣窍,通达营怀,为定痛之圣药,以佐甲片、角针之不逮。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故又以天花粉清之,金银花、甘草节解之。肿毒既生于外,即为表证,故以防风解之于后,白芷疏之于前,使营卫不尽之邪,皆从汗出,如是则肿毒解矣。至若当归之和血,贝母之化痰,陈皮之理气,亦由善后者以理其余氛。酒煎则助其药力耳。(《成方便读》)

今·时逸人:凡痈肿疮疡红肿热痛,皆由血凝、气滞、痰结、热壅所致。治疗方法,宜用活血、行气、化痰、消肿之法。山甲、皂刺以攻坚积,归尾、赤芍以行血滞,乳香、没药活血止痛,防风、银花疏达消炎,白芷、陈皮、贝母以减少分泌,甘草、花粉以解毒和中,合为活血消肿之剂。以疡证初起,中气尚强,能任药力者始为相宜,凡乳痈、肠痈等证,皆适用之。(《时氏处方学》)

【注释】①剽(piao票):攻击。

【五味消毒饮方论】

今·岳美中:本方取金银花寒能解毒,甘不伤胃,为主药,以宣通气血,疏散毒热;蒲公英、地丁消痈毒,散结热为佐;野小菊、天葵根凉血散瘀为使。(《岳美中医案集》)

今·裴正学:此方系治疗疔毒之主方。疔毒,乃热毒蕴结于头面手足等骨质坚硬之处者,因其扎根于骨质坚硬之地,硬肿如钉着骨而得名。热重毒深,凝聚而呈斯证,治则必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才能获效。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之力甚大,堪当主药;野菊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之要药,助金银花以清热解毒,故为辅;公英清热解毒,可谓佐药,

因其消肿散热之力甚大,亦寓兼治之功;烧酒辛散,使顽凝胶结之疔毒,就其势而散之,故为引和。(《新编中医方剂》)

【苇茎汤方论】

明·徐

彬: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邪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金匮要略论注》)

清·张

璐:薏苡下气利水,《本经》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能清脾湿祛肺热,所以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者,取以为下引之味;但性专利水,津气受伤者,服之每致燥渴,不若取其根一味捣汁,热饮三合,连饮三五次,不拘痈之已溃未溃,服之最捷。甜瓜瓣专于开痰,《别录》治腹内结聚,破溃脓血,善逐垢腻而不伤伐正气,为肠胃内痈要药。桃仁治瘀血血闭,性专下走,而无上逆之虞。苇茎专通肺胃结气,

能使热毒从小便泄去,以其中空善达诸窍,用茎而不用根,本乎天者亲也。(《千金方衍义》)

清·魏念庭:肺痈欲成未成之际,图治当早者也。苇小芦大,一物也。苇茎与芦根同性,清热利水,解渴除烦。佐以薏苡仁,下气宽中,桃仁润肺滑肠,瓜瓣亦润燥清热之品。一服再服,注云当吐如脓,可见为痈虽结而脓未成,所以可治也。此于胸中甲错一证辨之,最为的当。凡治肺痈无外感,因内热熏灼者,以此方为第一义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王子接:苇,芦之大者;茎,干也。是方也,推作者之意,病在鬲上,越之使吐也。盖肺痈由于气血混一,营卫不分,以二味凉其气,二味行其血,分清营卫之气,因势涌越,诚为先着。其瓜瓣当用丝瓜者良。时珍曰:丝瓜经络贯串,房隔联属,能通人脉络脏腑,消肿化痰,治诸血病,与桃仁有相须之理。薏仁下气,苇茎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气血,则肉之未败者,不致成脓,痈之已溃者,能令吐出矣。今时用嫩苇根,性寒涤热,冬瓜瓣性急趋下,合之二仁,变成润下之方,借以治肺痈,其义颇善。(《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陈元犀:此方以湿热为主。咳而微热烦满,胸中甲错者,是湿热之邪结在肺也。肺既结,则阻其气血不行而为痈矣。

方用苇茎解气分之热结;桃仁泄血分之热结;意苡利湿,清结热之源;瓜瓣排瘀,开结热之路。(《金匮方歌括》)

王士雄:邹氏《续疏》云:苇茎形如肺管,甘凉清肺,且有节之物生于水中,能不为津液阂隔①才,于津液之阂隔而生患害者,尤能使之通行。薏苡色白味淡,气凉性降,秉秋金之全体,养肺气以清肃,凡湿热之邪客于肺者,非此不为功也。瓜辨即冬瓜子,冬瓜子依于瓤内,瓤易溃烂,子能不邑②,则其能于腐败之中自全生气,即善于气血凝败之中全人生气,故善治腹内结聚诸痈,而涤脓血浊痰也。桃仁入血分而通气。合而成剂,不仅为肺痈之妙药,竟可瘳肺痹之危疴。(《温热经纬》)

清·张秉成:夫肺痈、肺痿二证,《金匮》论之甚详。大抵肺痈属实,肺痿属虚。故痿者萎也,犹草木之萎而不振也;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降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伤其下也。(《成方便读》)

清·邵步青:风温宜清肃上焦。若肺为热气熏蒸,鼻干如煤,

目瞑上窜,狂燥溺涩,胸高气促,皆肺气不宣化之征。此方清解肺胃之温邪,而上痹可开,诸窍自爽。(《四时病机》)

清·张锡纯:《千金》苇茎汤,……释者谓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医学衷中参西录》)

【注释】①阂(he核):隔:阻隔。

②邑(yi):湿润。

【桔梗汤方论】

明·李时珍:治肺痈唾脓,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清肺,甘温泻火,又能排脓血,补内漏也。其治少阴证二、三日咽痛,亦用桔梗、甘草,取其苦辛散寒,甘平除热,合而用之,能调寒热也。后人易名甘桔汤,通治咽喉口舌诸病。(《本草纲目·草部》)

明·徐

彬;此乃肺痈已成,所谓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邪热结于肺之荣分。故以苦梗下其结热,开提肺气;生甘草以清热解毒。此亦开痹之法,故又注曰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论注》)

清·周扬俊:肺痈由热结而成,其浊唾腥臭,因热瘀而致。故咳而胸满,是肺不利也;振寒,阴郁于里也;咽干不渴,阻滞津液也。彼邪热搏聚,固结难散之势,用桔梗开之以散其毒,甘草解之以消其毒,庶几可图,无使滋蔓。即至久久吐脓之时,亦仍可用此汤者,一以桔梗可开之使下行,亦可托之俾吐出;一以甘草可以长血肉,更可以益金母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清·尤

怡:此病为风热所壅,故以苦梗开之;热聚则成毒,故以甘草解之。而甘倍于苦,其力似乎太缓,意者痈脓已成,正伤毒溃之时,有非峻剂所可排击者,故药不嫌轻耳。(《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桔梗味苦辛,苦主于降,辛主于散,功专开提足少阴之热邪;佐以甘草,载之于上,则能从肾上入肺中,循喉咙而清利咽嗌。张元素谓其为舟楫之剂者,譬之铁石,入水本沉,以舟载之则浮于上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汪

绂:此方所治,皆在肺部、咽喉之间,以其为火邪,皆内热已盛而上逆,而外淫又遏之,故皆用桔梗也。甘草益胃气而输之肺,生用能散火解郁。桔梗苦能泄肺火而下之,辛能泻肺邪而发之,然苦胜于辛,其用多主于降逆气而清肺,以其性轻虚上浮,专入肺部及膈上,咽喉之疾多用桔梗,如此方是也。今人每谓桔梗载药上升,为舟楫之用,则是桔梗只为引经上行之药,而没其降热祛邪之功矣,不亦谬乎?如此方只甘草、桔梗二味,生甘草自能上升入肺,何劳桔梗之载?而此方若无桔梗,则甘草又岂独能有治咽痛、喉痹、肺痈、干咳之功乎?(《医林篡要探源》)

清·章

楠:少阴伏热内发,循经上灼而咽痛,虽不合用辛温开泄,亦不可用凉药以遏其外出之势。故用甘草甘平和中,导邪外

达;如不瘥,更加桔梗上通其气。盖火郁不得外出故痛,通其气,使火外达,则痛自止矣。(《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

清·唐宗海:桔梗以开达肺气,凡咽痛、肺痈排脓,皆生用之;而必君以甘草,以土生金,助其开达之势。(《见血证》)

【排脓散方论】

明·徐

彬:鸡子黄、芍药以和阴气,枳实合桔梗以通达周身之气,则脓自行也。人知枳实能下内气,岂知合桔梗则能利周身之气而排脓耶!(《金匮要略论注》)

清·沈明宗:肠痈必起于邪壅气血而成,壅气为热,蒸腐血肉成脓。故以鸡子黄、芍药专补阴血之正,桔梗开提肺气而下行,枳实以宣肠胃气结,俾气利则脓成毒化,故为排脓散也。

肠痈乃属大小肠受病,故用甘、桔善走手足阳明,开提诸气而宣行解毒,以姜、枣通调营卫而排血为脓。盖此两方,专为躯壳之内肠胃之痈而设。(《张仲景金匮要略》)

清·魏念庭:排脓散一方,为疮痈将成未成治理法也。枳实为君,用在开瘀破滞;佐以芍药,凉血息热,桔梗降气宽胸;济以鸡子黄,滋阴消火邪之毒。火郁于内,应远苦寒,而又善具开解调济之用,诚良法也。

排脓汤一方,尤为缓治,盖上部胸喉之间,有欲成疮痈之机,即当急服也。甘草、桔梗即桔梗汤,已见用肺痈病中,加以生姜、大枣以固胃气,正盛而邪火斯易为解散也。疮痈未成者,服之则可开解;已成者,服之则可吐脓血而愈矣。(《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

怡: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金匮要略心典》)

清·邹

澍:排脓散即枳实芍药散加桔梗、鸡子黄也;排脓汤即桔梗汤加姜、枣也。排脓何必取桔梗?盖皮毛者肺之合,桔梗入

肺,畅达皮毛,脓自当以出皮毛为顺也。散之所至者深,汤之所至者浅。枳实芍药散本治产后瘀血腹痛,加桔梗、鸡子黄为排脓,是知所排者,结于阴分、血分之脓;桔梗汤本治肺痛吐脓、喉痛,加姜、枣为排脓汤,是知所排者,阳分、气分之脓矣。二方除桔梗外,无一味同,皆以排脓名,可见排脓者必以桔梗,而随病之浅深以定佐使,是桔梗者,排脓之君药也。(《本经疏证》)

清·王泰林:排,斥也;脓,血肉所化也。前方枳实、赤芍佐以桔梗,直从大肠泄气破血,斥逐其脓。后方甘、桔、姜、枣,仍从上焦开提肺气,调和营卫,俾气行而脓自下。《素问·生气通天论》:“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故欲消其肿,必先行血;欲排其脓,必先提气。举此以推,疡科之要可知矣。(《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今·黄竹斋: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枳实导水以消肿,鸡黄调胃以护心安神,允为排脓之良剂也。(《金匮要略方论集注》)

【大黄牡丹汤方论】

明·徐

彬:大黄牡丹皮汤乃下方也。牡丹、桃仁泻其血络,大黄、芒硝下其结热,冬瓜子下气散热,善理阳明,而复正气。然此方虽为下药,实内消药也,故稍有脓则从下去,无脓下出血之已被毒者,而肿消矣。(《金匮要略论注》)

清·程

林:诸疮疡痛,皆属心火,大黄、芒硝用以下实热。血败肉腐则为脓,牡丹、桃仁用以下脓血。瓜子当是甜瓜子,味甘寒,《神农经》①不载主治,亦肠中血分药也,故《别录》主溃脓血,为脾胃肠中内痈要药,想亦本诸此方。(《金匮要略直解》)

清·张

璐:内痈辨证不早,每多误治之失。尝考《金匮》大黄牡丹汤,与《千金》无异者,取大黄下瘀血、血闭,牡丹治瘀血留舍。芒硝治五脏积热,涤去蓄结,推陈致新之功较大黄尤锐;桃仁治疝瘕邪气,下瘀血血闭之功亦与大黄不异。甜瓜瓣,《别录》治腹内结聚成溃脓血,专于开痰利气,为内痈脉迟紧,脓未成之专药。(《千金方衍义》)

清·王子接:夫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痈者,肺气下结于大肠之头,其道远于上,其位近于下,治在下者,因而夺之也。故重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将败之血。至于清肺润肠,不过瓜子一味而已。服之当下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坏,又当先用排脓散及汤,故原文云:脓已成,不可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秉成:夫肠痈之病,皆由湿热瘀聚郁结而成,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故以大黄之苦寒行血,芒硝之咸寒软坚,荡涤一切湿热瘀结之毒,推之而下。桃仁入肝破血,瓜子润肺行痰,丹皮清散血分之郁热,以除不尽之余氛耳。(《成方便读》)

今·曹颖甫:肠痈一证,由于血凝气滞,阴络内阻,营气干涩,不能外润肤表,则肌肤为之甲错。甲错者,血枯之象也。在里之气血不通,乃成内痈。此证始以水寒而血凝,继以血凝而腐烂,若冻瘃③然,日久化热,即成溃汤矣。血阻于内,气膨于外;故腹皮之急如鼓。但有气而无水,故按之濡。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者,肺与大肠为表里,皮毛为肺所主,肠内病痈,邪热外薄皮毛,故时发热;热胜而皮毛开,故自

汗;汗后毛孔不闭,风乘其虚,故复恶寒。脉迟而紧,则里热未盛,毒血尚凝聚未散,不难一下而尽,所谓曲突徙薪也。以其大肠壅阻也,用大黄、芒硝以通之;以其身甲错,知其内有干血也,用桃仁、丹皮以攻之;以发热自汗复恶寒,知大肠移热于肺,肺主之皮毛,张开标热而不收也,用泻肺除热之冬瓜仁以清之。此大黄牡丹汤之义也。(《金匮发微》)

【注释】①《神农经》:《神农本草经》之简称。

②氛(fen分):指凶气。这里引申为病邪。

③冻瘃(zhu 竹):病名,即冻疮。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论】

明·赵以德:血积于内,然后错甲于外,经所言也。……虽其患在肠胃间,究非腹有积聚也。外无热而见数脉者,其为痈脓在里可知矣。然大肠与肺相表里,腑病而或上移于脏,正可虞也,故以保肺而下走者,使不上乘。附子辛散,以逐结;败酱苦寒,以祛毒而排脓,务令脓化为水,仍从水道而出,将血病解而气亦开,抑何神乎?(《金匮玉函经二注》)

明·徐

彬:肠痈之病毒在肠,肠属阳明,阳明主肌肉,故其身甲之错。腹为肠之府,故腹皮急,毒热之气上鼓也;气非有形,故按之濡,然皮之急虽如肿状,而实无积聚也。病不在表,故身无热,热虽无而脉数。痈为血病,脉主血也,故曰此为肠痈。薏苡寒能除热,兼下气胜湿,利肠胃,破毒肿,故以为君;败酱善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金匮要略论注》)

清·魏念庭:内热生痈,痈在肠间必矣,主之以薏苡附子败酱散。薏仁下气,则能泄脓;附子微用,意在直走肠中,屈曲之处可达;加以败酱之酸寒以清积热。服后以小便下为度者,小便者,气化也,气通则痈脓结者可开,滞者可行。而大便必泄污秽脓血,肠痈可已矣。顿服者,取其快捷之力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清·尤

怡:甲错,肌皮干起,如鳞甲之交错,由荣泄于中,故血燥于外也。腹皮急,按之濡,气虽外鼓而病不在皮间也。积聚为肿胀之根,脉数为身热之候。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

不发热而脉反见数,非肠内有痈,荣郁成热而何?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瘀滞之气尔。(《金匮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小肠痈,仲景详言腹无积聚,昭然是气结而成,奈诸家以方中附子为据,纷纷注释是小肠寒冷凝结成痈,抑何荒谬若此,余因悬内照之鉴以明之。盖心气抑郁不舒,则气结于小肠之头,阻传道之去路,而为痈肿,即《内经》所谓脏不容邪,则还之于腑也。故仲景重用薏苡开通心气,荣养心境,佐以败酱化脓为水,使以附子一开手太阳小肠之结,一化足太阳膀胱之气,务令所化之毒,仍从水道而出。精微之奥,岂庸浅者所能推测耶?(《绛雪园古方选注》)

【阳和汤方论】

清·张秉成:夫痈疽流注之属于阴寒者,人皆知用温散之法矣。然痰凝血滞之证,若正气充足者,自可运行无阻,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其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病因于血分者,仍必从血而求之,太以熟地大补阴血之药为君。恐草木无情,力难充足,又以鹿角胶有形精血之属以赞助之。但既虚且寒,又非平补之性可收速效,再以炮姜之温中散寒、能入血分者,引领熟地、鹿胶直入其地以成其功。白芥子能

祛皮里膜外之痰,桂枝入营,麻黄达卫,共成解散之勋,以宣熟地、鹿角胶之滞。甘草不特协和诸药,且赖其为九土之精英,百毒遇土则化耳。(《成方便读》)

清·马培之:此方治阴症,无出其右,用之得当,应手而愈。乳岩万不可用,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不可沾唇。(马评陶批《外科全生集》)

今·谢观:此方用熟地、姜、桂、鹿角,以为温补之品,用麻黄以开腠理,用白芥子以消皮里膜外之痰。且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膈;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用治诸疽白陷,如日光一照,使寒悉解,故有阳和之名,惟半阴半阳之证忌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14方剂学治风剂的简单归纳(含方歌)

第十四章治风剂 第一节疏散外风剂 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薄荷叶不见火,八两(12g)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细辛去芦,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菊花茶调散(《丹溪心法附余》) 上方再加僵蚕菊,菊花茶调力更强。 组成:菊花川芎荆芥穗羌活甘草白芷各二两(各60g)细辛洗净,一两(30g)防风去节,一两半(45g)蝉蜕僵蚕薄荷各五钱(各15g) 功用: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主治:风热上犯头目之偏正头痛,或巅顶痛,头晕目眩。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苍耳散用辛夷芷,薄荷葱茶并煎汤; 鼻塞涕浊风热扰,清热疏风又通阳。 组成:辛夷仁半两(6g)苍耳子炒,二钱半(5g)香白芷一两(9g)薄荷叶半钱(3g) 功用:疏风止痛,通利鼻窍。 主治:风邪上攻之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涕,不辨香臭,前额头痛等。 【鉴别】川芎茶调散、菊花茶调散、苍耳子散均可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总体药性偏温,对于外风头痛偏于风寒者较为适宜;菊花茶调散在川芎茶调散基础上加菊花、僵蚕、蝉蜕以疏散风热,清头明目,故对头痛及眩晕而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苍耳子散用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配白芷、薄荷辛散祛风、清利头目,故适用于鼻渊头痛伴有鼻塞、流浊涕者。 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组成】秦艽三两(9g)甘草川芎川独活当归白芍药石膏各二两(各6g)川羌活防风吴白芷黄芩白术白茯苓生地黄熟地黄各一两(各3g)细辛半两(1.5g) 【功用】祛风清热,养血活血。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口眼斜,舌强不能言语,手足不能运动,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小续命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麻黄防己人参桂心黄芩芍药甘草川芎杏仁各一两(各9g)防风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 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祖桓,祖冲之的儿子,字景烁,生卒年代无可考。 祖冲之的杰出成就主要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他研究过《九章算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

508首 2015年初夏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 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 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姜辛汤 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姜人参?厚杏?芪 桂 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 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 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姜 葛根芩连汤 葛葛根加半夏汤 柴葛解肌升麻葛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姜泻心汤黄连汤黄芩汤加姜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 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姜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姜芩连人参汤厚朴姜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姜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 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茵陈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姜汤 胡 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 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 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六朝 千金方 1,续命汤及散独活寄生汤 2,犀角地黄汤十味地黄汤紫雪 3,温脾汤紫丸紫葛丸 4,孔圣枕中丹磁朱丸驻车丸苇茎汤鲤鱼汤肾热汤补养地黄丸消渴方 5,翼方万病耆婆丸 外台方 1,外台茯苓饮温胆汤神秘汤二加龙骨汤 2,黄连解毒汤三黄石膏汤葱白七味饮 3,香丸八首八白美颜珊瑚丸松石丸 局方 1,至宝丹抱龙丸苏合香丸黑锡丹半硫丸 2,凉膈散甘露饮八正散地榆槐角丸洗肝散补肝散 3,二陈汤平胃散七气汤(参桂夏甘)藿香正气散五积散六和汤香薷饮缩脾饮4,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无比山药丸十全大补汤十四味建中汤青娥丸真人养脏5,华盖散参苏饮苏子降气汤十神汤香苏饮逍遥散人参败毒散川芎茶调散 6,失笑散小活络丹香连丸戊己汤牡蛎散五皮饮(五加皮非桑皮) 钱氏药证直决陈文中 1,六味地黄丸凉惊丸泻青汤导赤散泻白汤补肺阿胶汤泻黄汤 2,七味白术散异功散益黄汤消积丸紫霜丸 3,升麻葛根汤保元汤 严氏济生方 1,牛车肾气丸实脾饮疏凿饮子小蓟饮子 2,乌药顺气汤四磨汤涤痰汤 3,归脾汤十补丸 4,蠲痹汤丁香柿蒂汤清脾汤橘核丸 妇人良方仙方活命饮导痰汤天仙藤散缩泉丸三痹汤四生丸 三因方控涎丹加味四斤丸应梦人参散荆公妙香散四七汤十味温胆汤人参养荣汤圣散子方 百一紫金锭指迷茯苓丸杨氏马兜铃丸牵正散本事方硇砂丸白金丸 朱肱白虎加苍术汤玄参升麻汤金沸草散 河间 1,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当归龙荟丸三一承气汤三花神佑丸 2,六一散桂苓甘露饮 3,地黄饮子 4,清震汤石膏羌活散 戴人木香槟榔丸禹功散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国古代的十大科学家

关于古代科学家的资料 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1、张衡(公元78—139 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2、张仲景(公元150 —219 )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精华,根据自己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 医圣" ,奉" 伤寒" 、" 金匮" 为医经(唐宋以后将《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中医" 四大经典" ,张仲景一人就完成了两部。他所确立的" 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至今依然是" 道经千载更光辉". 3、祖冲之(429 -500 ),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 到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约率22/7 和密率3 55 /113 ,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他编制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在391年中设置1 44 个闫月。推算出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81481日,误差只有50秒左右。为了纪念祖冲之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汇集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 汇集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名方集锦】中医名医秘方精选汇集 编者按:我收藏的这些药方多数是有人用过,确有特效的,可供参考。但我还没有全部用过,如想试用请咨询专业医生,然后再使用。这是奉献给你的最珍贵的礼物啊,好好收藏,必将受益无穷! 但耍注意:“是药三分毒”,任何医方、药物都不可随便使用的,如想采用最好咨询一下当地医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实施。一切后果自负!笔者不负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名医秘方:小儿久烧不退神效方 郭老秘方:止咳屡用屡验疗效百分百 名医验方:咳嗽痰多秘方杏苏二陈汤 滋阴润肺止咳汤—专治干咳: 沙参20克、百合、款冬花、鱼腥草各15克、麦冬、桑白皮各12克、桔梗、前胡、百部、浙贝母各9克、生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加冰糖调味,分三次服。专治干咳(无痰),一剂见效,2剂愈、屡用屡效。凡干咳,不论内伤或外感所致,均系阴虚、肺燥,服此滋阴润肺汤,自然药到病除。陈东飚自拟方 名医秘方:小儿久咳不止三剂即愈 名医秘方:小儿久喘不止圣方 儿童哮喘、支气管炎益肺化饮方 民间秘方:扁桃体炎断根圣方

名医秘方:声音沙哑神方 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仲景神方:起死回生经典妙方 祖传秘方:神经性火牙痛蛀牙神方祖传秘方:根治各类胃病天下奇方秘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断根秘方名医秘方:胃脘痛速效神方 治疗盲肠炎千年神方 结肠炎惊世绝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糖尿病根治神方 名医秘方:糖尿病国家级圣方 糖尿病神方! 秘方:糖尿病从此有救啦! 名医秘方:糖尿病神方固本降糖丸秘方:重症肌无力圣方强肌健力饮名医秘方:陈年心脏病验方 冠心、心绞痛圣方阴维心痛饮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十大名医简介

1.扁鹊春秋战国时期的渤海莫人。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 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2.华佗字元化,汉未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三 国著名医学家。他医术全面,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 科鼻祖”。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 第一人。又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所著医书《青囊书》已佚。 3.张仲景东汉南阳郡人。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为医圣, 南阳五圣之一。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 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确立了中医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界的推崇。 4.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提起皇 甫谧,人们可能立刻想到他编撰的《针灸甲乙经》。其实,他还编撰了《历代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书。 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5.葛洪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 号抱朴子,著有《肘后方》。“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

花的记载。其在炼丹方面也颇有心得,丹书《抱朴子·内篇》具 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 6.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 寿之道,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他博览众 家医书,研究古人方剂。被后人称为"一代药王"。 7.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城县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 科专家。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 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 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9.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人,明 代著名医药学家。他自1565年起,“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 纲目》。 10.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生于清代康熙五年,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其晚年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删补名医方论》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二三日无里证者。 【组成】麻黄一两附子一枚炮细辛二两热微者,以甘草易细辛微发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注】柯琴曰:少阴主里,应无表证,病发于阴,应有表寒,今少阴始受寒邪而反发热,是有少阴之里,而兼有太阳之表也,太阳之表脉应不沉,今脉沉者,是有太阳之证而见少阴之脉也,故身虽热而脉则沉也,所以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此少阴病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里,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不得不开,沉为在里,少阴之枢又不得不固,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便远,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虽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组成】桂枝汤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煎服法同,不须歠粥。 【集注】柯琴曰:发汗太过,阳无所止息,而汗出不止矣,汗多亡阳,元府不闭,风乘虚入,故复恶风,津液外泄,不能润下,故小便难,四肢者,诸阳之本,阳气者,柔则养筋,开阖不得,风寒从之,故筋急而屈伸不利也,是方以附子加入

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桂枝麻黄后,大汗出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枝麻黄汤,大汗出遂漏不止,是阳亡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要知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发汗病解,反恶寒者,虚故也,此方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服。 【集注】柯琴曰:发汗病解而反恶寒,比未汗时更甚,其阳虚可知矣,夫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之病本由少阴之虚不能藏精而为阳之守也,今恶寒反见于发汗病解后,是寒邪已从汗解,太阳阳虚不能卫外而为阴之使也,则阳亡之兆已见于此,若仍以桂枝汤攻表,非以扶阳反以亡阳也,故以芍药收少阴之精气,甘草缓阴邪之上行,附子补坎宫之少火,但使肾中元阳得位,在表之虚阳恶寒自解耳。 小建中汤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濇阴弦者。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胶饴一觔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建立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仍和荣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歠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建立,荣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濇,荣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中医良方】名医秘方大全(175个名医秘方) 丹参天麻三七山楂西洋参瓜娄壳何首乌这七味药各等量,放在一起打成粉,每天早晚一小勺,(胶囊可5粒)坚持吃3--5个月的。 2:调节虚寒体质方子; 干姜,肉桂,蜀椒。1:1:1的比例,3味药等份混合打成粉,装入两层(袜子,手套,帽子)之间,那发凉发冷的部位就行了。 3:各种骨刺; 用干皂角捣碎加最好的山西老陈醋合成糊狀,贴在患处。每次可用半小勺多,后固定好,上面用热宝加热,将骨刺软化掉。 4 :预防血脂的升高和缓解轻度血脂高代茶饮方子: 山楂20克,红曲10克,决明子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5:治疗尿蛋白方;每天一两花生仁(红皮),用水煮烂,每天早晨空腹当早餐吃,约40天就好了(一般肾炎。糖尿病出现的尿蛋白都可治。 6:治心肌缺血方;(同仁堂大夫开的) 五味子,桂圆肉,丹参各3两,红参须,红花各1两,红枣半斤,共分成3份煎成药汁,每天随意喝。 7:心阴虚失眠,手足热;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合用

很好的。 8; 小米粥可控制糖尿病。每天早晨煮一碗小米粥,要煮的干一点,里面放点核桃仁,枸杞子,又补脑,又补肾,又不升糖。 9; 王院长也给出了一个代茶饮小方,大家平时可以喝一些来达到强筋壮骨的目的。枸杞 10克,大枣(炙烤)3枚,菊花5朵。开水冲泡代茶饮。王院长还推荐了一个具有很好的壮骨功效的小方——鹿茸酒。鹿茸10克,白酒500毫升,泡1个月每 次服用30毫升. (对于肝肾筋骨有补益作用,预防退行性骨关节病,帮助睡眠,睡觉前喝每晚30克。) 10 :胃溃疡,胃粘膜脱落:用猪蹄2-4个煮烂,沾白胡椒面(几岁就用几粒,研成面,分成7包),每天早空服一次,大约7天。一般2-3次即愈。 11:脑中风出院后用药:同仁堂牛黄安宫丸一丸(好的)+民间种的葫芦籽研粉,早晚各一勺大约用12丸。后在用步长脑心通。 12; 十滴水滴肚脐,寒热两邪通吃:把十滴水滴在肚脐里,外面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封盖,12个小时以后取下。肠胃容易受寒,呕吐或腹泻。 既能祛寒,又能祛火,一滴入脐,正好对付暑天之火和食物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2014中医方剂学笔记(经典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 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 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导“相火论”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 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 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 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③薛雪(生白) ④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方剂与病证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与方剂)关系 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名医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仲景 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南阳郡涅阳(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一五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岁左右。著有中医学宝库中最有价值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医学家。 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医师,他不仅精通医药,还擅长针灸等。他在很早的时候就使用了灌肠法通大便,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比之西医学早了数百年不止。张仲景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石,并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历代有关注释、阐发此书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整个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今名医方论

WELCOME YOU<篇名>古今名医方论 书名:古今名医方论 作者:罗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刻方论小序 属性:自昔彼美云遐,良遘难再,士生其间,动成慨往,无叩角短之谣,有戴月归锄之兴。是以陆沉之志,思似长沮;麋鹿之情,实甘丰草。微吟午夜,耿怀人至曙星;梦北窗,享羲皇 去而 以口 五脏 医, 痛心 绍,始自 经论证治 日用常行 耳前之嚆 固然,而 \x时康熙乙卯巧月既望\x \x新安罗美书于虞山麓之古怀堂\x <目录> <篇名>凡例 属性:一、古之方书,得人乃传,非人勿言,诚重之也。故扁鹊仓公辈,皆称禁方,不轻授人。 后 人 寒 心知其故。则见为古方难用,竟营肤浅,以矜捷得,所以瓦釜雷鸣也。兹编本欲以仲景方为首简,恐人犹重视而畏远之,姑以日用诸方表表耳目者为先导。诸方义明,而后入仲景之门,亦行远登高之自尔。 一、汉建安以前,苦于无方;宋元丰以后,《局方》猥赜。蔓延今时,何有根柢,漫无 指归 《外台》诸书,及洁古、东垣、太无、丹溪方之佳者,咸择而录焉。仲景有云∶学人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一、有方即有柄,自仲景始也;有方更有论,自成无己始也。明代赵以德有《金匮衍义》,于方颇有论,吴氏鹤皋着《医方考》。近时医林复有张景岳、赵养葵、喻嘉言、李士材、程郊倩、张路玉、程扶生诸公,各有发明,余喜得而集之矣。然其间或择焉而未精,语焉而未详,亦间有不惬于心者。因与素交诸同人,往来探索古作者之意,时时析疑欣赏。得见一斑,即各与分方补论,因而附列增入,少开后学。本非啖名,实未辞续貂之愧云。

一、病名多端,不可以数计,故仲景分六经而司治之,使百病咸归六经,是扼要法也。 后人不知六经为杂病辨证设,竟认为伤寒设,由是仲景辨证之权衡废。夫不知证,便不知方矣。 金》,是后来《局方》之祖。然论虽多,方虽广,而不得治之要,实千载迷途矣。后此继起者,莫不贵叙证之繁,治法之备,集方之盛,求胜前人。不知病名愈多,后学愈昏;方治愈繁,用者愈无把柄。一遇盘根错节,遍试诸方,眇无所措。岂如得仲景法,不于诸病搜索,但于六经讲求,一剂而唾手可愈耶。友人韵伯,于仲景书探讨有年,所着《伤寒论翼》,多所发明。故是编于伤寒方中,录其论最多,亦欲学人因之略见仲景一斑耳。 一、吴氏作《医方考》,其意未尝不欲以立方本源,开后学之蒙也。究乃拘证论方,譬 多疏 与方 用, 方之 命名 之。 人 一、僭评方论,非取文章。故所批阅,必于眼目肯綮,指出所以然,以质证同志。人有 共目 一、兹选不本以数年心目,遍搜古今名医经论,删纂其要,定为《古今名医汇粹》八 卷, 以为 <目录>卷一 <篇名>补中益气汤 属性: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 于言 黄人参云术炙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风,姜、桂、而生垣知有余温之品汗;元三味除且以散诸其本位,品而气益损其肺者下者不宜木香,赵养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肾肝,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凡方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宜于周慎斋曰∶下体痿弱,虚弱者不可用补中,必当以八味丸治之。凡内伤作泻,藏附子于白术 <目录>卷一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诸不足。黄胶饴白芍甘草桂枝生姜大枣 上七味,水煎服。 喻氏曰∶虚劳而至于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难为力矣。《内经》于针药所莫制者,调以 甘药 复其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 名医秘方精选推荐(一·滚动模式)资料来源/网络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精】祖传秘方:健忘症神效验方【精】三代祖传:肝癌圣方龙蛇铁汤 【精】名医秘方:崩漏(宫血)圣方 【精】民间秘方:肝硬化腹水断根永不复发 【精】教授秘方:慢性肝炎肝硬化肾炎神方 【精】名医验方:中心性肺癌根治秘方 【精】祖传秘方:银屑病根治,永不复发 【精】畲族秘方:疝气一周根治 【精】瑶族秘方:红斑性狼疮两周根治 【精】祖传秘方:跌打肿痛神水舒筋止痛水 【精】祖传秘方:食道癌神效四脚蛇酒 【精】名医名方:再生障碍贫血祖传秘方 【精】秘笈:突发心梗抢救简单易行神效 【精】头皮屑多油腻,搔痒两服清 【精】民间秘方:高烧不退两服退烧 【精】秘方:膝关节积液特效验方四神煎 【精】神奇薰衣草抚平妊娠纹不留痕! 【精】脏器与老年斑的对应关系及消除秘笈 【精】祖传秘方:眼底出血圣方密蒙花汤

【精】男性福音:精子不足三月根治【精】名医名方:臁疮(老烂脚)一周即愈【精】名医秘方:下肢水肿过膝狠方【精】祖传:清烦疏肝调神圣方柴芍龙牡汤【精】秘方:胸闷抑郁疏肝解郁圣方木金散【精】祖传秘方:中风神方续命汤 【精】名医秘方:重症救命神方金银花汤【精】名医忠告:女性滋补阿胶的服用秘技【精】回族秘方:高血压祖传验方金芹葛汤【精】发白更黑还年却老神方地黄酒酥【精】名医验方:乙型肝炎秘方茵陈姜附汤【精】名医秘方:糖尿病灵验效方三月根治【精】白族秘方:血虚淤滞痛经神方【精】祖传秘方:日光性皮炎一周根治【精】祖传秘方:老人便秘一周根治【精】祖传奇方:肺癌专药五朵云汤【精】秘方:小儿多动症圣方益智宁神汤【精】祖传秘方:病毒性肝炎十天根治【精】祖传秘方:骨质疏松症强效验方【精】祖传秘方:小儿蛔虫一次根治【精】名医忠告:根治癌症特色疗法大全【精】非常实用的宝宝家庭推拿方法大全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I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 〈〈五十二病方》 2、 〈〈黄帝内经》 二、 汉代 〈〈伤寒杂病论》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 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 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廉) 2、 〈〈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 唐朝 1、 〈〈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 〈〈外台秘要》王焘 五、 宋代 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 2、 《小儿药证直诀》 六、 金元时期 1、 《伤寒明理论》 2、 金元四大家 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④ 朱震亨:字彦修 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 主张滋阴降火之法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倡导“相火论” 七、 明代 1、 〈〈普济方》朱棣 2、 〈〈医方考》吴昆 八、 清代 1、 〈〈医方集解》汪昂 2、 〈〈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 温病学派 ① 叶天士(桂) ② 吴鞠通(瑭) ③ 薛雪(生白) ④ 王七雄(孟英) 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 I 方剂与治法 一、 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 载方61739首 如:知柏地黄丸 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 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 著有〈〈温病条辨》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创“三焦”辨证 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二、 (与方剂)关系1、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2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手段 三、 “八法” 一一临床常用的治疗大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 1、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以促进发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表证,麻疹初起,疮疡初起 /痢疾初起有寒热表证者。 ?分类:辛温,辛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 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

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著作《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历代名医效方大全(附方)

1,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麻辛附汤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汤麻桂各半汤 麻2,大青龙汤越婢汤加半夏还魂续命甘草麻黄汤 黄3,小青龙汤加石膏苓甘五味辛汤 汤4,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麻黄连翘赤豆汤 1,桂枝加芍大黄?知母?术附苓?芍人参?厚杏?芪 桂2,苓桂术甘五苓散防己茯苓汤木防己汤茯苓泽泻 枝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近效术附汤 汤3,枳实薤白桂枝汤桂甘龙牡汤炙甘草汤温经汤太阳归芪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加吴 根芩连汤 根加半夏汤 根柴解肌升麻根 汤 1,小柴胡加石膏柴胡桂枝干汤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苓桂龙牡柴胡枳桔汤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生泻心汤黄连汤 黄芩汤加夏白头翁加甘草阿胶 小3,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干半夏人参丸 伤柴干芩连人参汤厚朴夏甘生汤橘皮枳实生汤 胡甘遂半夏汤 少阳4,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桔梗白散排脓散 瓜蒂散葶苈大枣十枣汤大陷胸丸 寒大大黄黄连泻心栀豉小半夏加茯苓大半夏汤 柴茵蒿汤枳实栀子大黄豉汤栀子柏皮?干汤 胡1,四逆散枳实芍药散枳术丸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 2,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厚朴?龙牡芍甘附子汤 1,白虎加桂?苍?参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竹皮大丸 复脉汤三物黄芩八味丸猪苓汤黄连阿胶汤 阳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酸枣仁汤 2,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大黄附子汤三物备急丸 明麻仁丸己椒苈黄丸大黄硝石汤大陷胸汤 3,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 抵挡汤下淤血汤大黄蛰虫丸鳖甲煎丸 1,人参汤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连理汤乌梅丸 阴2,大建中汤附子粳米汤吴茱萸汤肾着汤 黄土汤芎归胶艾汤桃花汤薯蓣丸 证3,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 防己黄芪汤当归生羊肉汤破格救心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