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让篱笆墙爬满豆角秧——读《发现高效课堂秘密》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心得让篱笆墙爬满豆角秧一—读《发现高效课堂秘密》有感暑假前,从学校借了一本书,原本只是打算借来翻看一下,充实自己的暑期生活,看看专家对课改的言论,了解一下教育的新风向。展卷品读时却深深的被作者一个个精巧干练的短文抓住,被书籍阐述的清晰脉络和完备课改架构吸引,于是便沉下心来,跟随作者的文字思路,造访了一个个或成功、或失败的课堂,目睹了一例例或欣喜、或沮丧的教学。待到翻至此书末页,心绪既澎湃又复杂,悸动的心情是来自教育专家于春祥注入的课改能量,焦虑的思绪是如何能够把这真知灼见应用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于是,草草记下这篇读后感,以鞭策激励自己。

作者牢牢抓住高效课堂这个关键,开篇介绍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实现高效课堂,并为实现高效课堂绘制了“一二三四”的路线图,即一引领、二保障、三带动、四结合;通过专家引领、课时与评价保障、课题、校长和典型带动,结合教师专业成长、良好习惯养成、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以及营造书香校园等方面进行高效课堂建设。从宏观方面,作者谈论了如何营造高效课堂,在后面具体章节中,作者主要侧重于“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主体,剖析如何抓好“高效” 实施好“课改”实现学生学习提高。作者针对承担课改重担的

教师群体进行分析、支招,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评价量表,展示出一位基础教育专家对课改实地考察的认真、对高效课堂思量的深入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极大热忱。

作者为我们奉献了其对课堂研究的思考,为我们提供

了十则课堂规律,即“三主”协同率、“双因”统一律、伙

伴效应律、学思结合律、“两化”创生律、温故知新律、愤

悱启发律、视野关注极限律、学习快乐律和“二八”教学律。这十条规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学当中应该关注的重点,也为我们指出日常应当如何操作。

在揭示课堂规律之后,作者以杜郎口为例子剖析了这个课改的典型,呼吁在课改的浪潮中、在学习课改典型的过程中,不应当是简简单单照搬照抄,而是学习课改典型的变革思路和针对措施;学习课改典型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优秀做法,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践,创新课改方式,让学

生真正成为课改的受益者

有了课改的典型,更要找准课改的方向,找准课改中的施力

点。作者在后面的几个章节通过对课堂现象的思考与分析,为我们点明了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在课堂医案章节归纳出的十个“零”,几乎是涵盖了阻碍教学高效化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战术安排和技巧失当会使课堂看起来轻松潇洒,更直接导致了课堂成了教师自己的表演,而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这恰恰是课改所要聚焦的重点,这也是成为高效课堂所要克服的难点。

有了整改方向,更要有合适的整改措施。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作者给出了模式解构与重建和小组合作两个措施,并指出构建一个学校的模式有利于推动课改,但是每个老师的教学应该是个性的、灵动的,每个教师应该在探索课改模式中寻找共性贡献个人亮点,同时也应该在课改模式定型后打破模式还原自己特色。课改模式形成将大大促进高效课堂建设,但是学生学习成果如何,是“一支独秀”还是“百花齐放”,这考验不仅仅是教学水平,而且是教育管理和学生

学习管理水平。小组合作正是解决学习中“人人会”这个目标的利器,用好小组、激发小组才能更好地让教学事半功倍。

最后,作者把亲历课改的所看、所思、所悟凝结成短评、诗歌、问答为读者提供思考与借鉴;作者还毫无保留的把15 个评价标

准贡献出来,让我们通过评价工具认识自身课堂教学的成果、增进课改进度的了解。

做为一名人民教师,顶着阳光下最神圣职业的光环,如何才能呵护好花蕾,让他们在幼小时茁壮成长,让他们在盛放时吐露芬芳呢?我想,除了把东西方教育理念中凸显学习主动、引导分类等精神融汇到教育实践中之外,还要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及时的引入到日常教学中,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发现学习、形成体系,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在学习道路上优秀的引路人!

实现高效课堂应当是一个可望亦可及的目标,而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如何理顺依旧拷问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书中

将中国先贤孔子与西方先贤苏格拉底的对比,让我回忆起当年教育学老师在课堂上同样的比较,未来的教育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我这样一个基层的教师来讲太渺远,谈论起来也不切实际。我想,从教育 ( education ) 这个词的词根 ( educate )出发,教育源自于引导,西方将教师比喻成接生婆的形象是生动的;我们并非

是将知识写录到那片空白中,而是真切的带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引领他们发现这世间的规律与真知;这也是教改的初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出发,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容否认,我们依然要做好一个出色的引领者,用自己的坚持与执着燃烧自己照亮孩子们的未来。

我相信总有一天“篱笆墙的影子不再那么长,而是爬

满豆角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