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时期
生产力 人类活动特点 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水平
生物资源遭
以采集和狩猎 到一定的破 被动适应环境,
史前文
为主,对环境 坏,但环境 对人地关系认
极为低下
明时期
的影响极为有 问题对人类 识肤浅,崇拜、

的威胁并不 依赖自然
严重
时期
生产力 水平
人类活动特点
生产力 人类对资源和
农业文 有了较 环境开发利用
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
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3.B 4.C
知识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列为近几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2010 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2011 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2012 年: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3 年:“思前、食后、厉行节约,减少你的耗粮足迹”。 2014 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2015 年: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2016 年: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2.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
分析图示内容不难确定,E 属于资源开发,F 表示产业活动, G 表示产品消费,H 表示废物排放。
3.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示意图
造成黄土高原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人为原 因是开垦草地,草场过载,毁林开荒,破坏植被。为了协调 人地关系,控制黄土高原的生态恶化,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 展之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 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 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 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 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 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 系的思想,据此回答 内容和要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与地理环境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特点和影响,从而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策略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已经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脉络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能力方面,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与人类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往往具有较高的关注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观点和影响。

(3)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第6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61讲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四)谋求人地协调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缺短、环境污染、生态破 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 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以联合国召开的一系列环境会议为契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 形成并得到公认。
人地思想 人类文明 发展阶段 时期 崇拜自然 采猎文明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①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 染
形成原因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 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 染物的集中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 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 过大
பைடு நூலகம்
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 着发 发 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展 较发达国家严重,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中 以生态破坏为主 环保意识不强; 国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 家 移到发展中国家 发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 达 较发展中国家轻, 污染的防治,使其环境状况大为 国 以环境污染为主 好转 家
(2012海南卷地理14~15) 表1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 型的面积。图5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 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 此完成5~6题。
表1
土地覆 被类型 沙 地 草 地 盐碱地 耕 地 沼泽地 建设用 地
面积/万 hm2 468.7 58.8 32.1 16.6 10.7 1.4
属湿润低平原, 土壤侵蚀、环 三江低 建立湿地自然保 湿地 湖泊、 海洋边缘 境污染、围湖 地、湖 护区,停止围垦, 萎缩 地区, 沉积物充 造田、引水灌 滨、 海滨 退田还湿地 满湖沼 溉、河流改道 扩大自然保护区, 人类的狩猎、 生物 林区、 草 物种资源丰富, 建立生态走廊, 采 采集、环境污 多样性 原、 近海 物种都有一定 育结合,合理放 染和生态系统 锐减 海域 的寿命 牧, 实行禁渔期制 的破坏 度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人地关系概述 2、历史回顾 (1)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 此图反映出在采猎文 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 平低,人们对环境既崇 拜又依赖,不能解释自 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 和生活的影响,将其归 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 作用---神
(2)农业文明时期
农业社会---利用 自然----局部出 现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没有环境问题? 采猎文明时期,人口少,生产力水平低, 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响弱, 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 群体采集和狩猎也会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 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 威胁很小。
P92活动 1.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已超过自然界自 我调节能力,成为影响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 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正以人类未能预知方式 发生着变化。①图中隐藏的环境问题可能有 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破坏,开采 出来的废矿石堆积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 会造成污染。
三、走向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发展问题
2、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原则
1)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 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 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 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 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 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 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 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 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 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 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 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 经济系统 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 应。

必修2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必修2课件6.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生态破坏—— 资源:索取>再生 环境污染—— 废弃物:排放>自净
体现人地关系的对立性
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表现:
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 地盐碱化
2、环境污染表现: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 污染
3、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短缺、铁矿石短缺
课堂检测
1.不属于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的是( )
A.公平性
B.共同性
C.持续性
D.差异性
2.关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说法错误 的是( )
A.史前文明---征服自然 B.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C.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D.信息社会---人地协调
3.“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 鱼鳖之长”。这一思想反映了( )
用 于


思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与人类活动有关吗?
如果有关,请说明影响。
≤ ≤ > >
人地关系对立统一
环境问题:
1、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
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的自净力的时候就会形成的问题。
环境对人类生产、 生活的废弃物具 有的容纳和清除
制 约
1、崇拜自然:环境
(采猎文明)
人类
2、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思想:
行为:
天命观、有神论,
开垦耕地,冶炼,制 陶、机械迁徙,逃避
保护生物、因地制宜 自然的惩罚
古 代 农 耕 狩 猎 图
古代图腾崇拜的产生
图腾崇拜是人类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宗 教信仰现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教学设计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理解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

能够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及产生的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思想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人地关系的表现及原因,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图片或视频,如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引发学生对人地关系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介绍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小。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改造自然,但能力有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小。

此时出现了一些人地关系思想,如“天时地利人和”“因地制宜”等。

(2)近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此时出现了“环境决定论”和“人类中心论”等思想。

介绍“环境决定论”的主要观点,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讲解“人类中心论”,指出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

(3)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地关系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出现了“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论”。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1、 史前文明——人类 自然时期(1) 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 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 农业文明——人类利用、 自然时期(1) 生产力水平: 和 技术得到发展,大规模开发农业自然资源。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 性大大减弱, 增强。

(3) 出现的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环,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

(4) 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 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试图成为 的主宰,人地关系 呈现,人地矛盾迅速 。

(3) 环境压力: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 ;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速度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污染严重,以影响经济顺利发展。

(2)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的纲领。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 的能力。

(2)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 要发展;发展要有 ,要协调的关系;不能危及 的发展,即代与代之间的公平;强调 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即代内公平。

(3)内涵⎩⎪⎨⎪⎧⎭⎪⎬⎪⎫⑯ 持续发展是基础⑰ 持续发展是条件⑱ 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⑲ 原则⑳ 原则○21 原则(1) 原则:它包括 公平、 公平、 公平。

(2) 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地关系是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地关系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很低,他们往往是被自然环境所支配的。

人们在采集、狩猎和捕鱼中过着与自然环境相依存的生活。

自然环境是原始人的重要生产力,每一个人都必须维持一个稳定的生态环境,以获取食物和必要的物品。

因此,人们不得不与自然环境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遵循自然界的周期。

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们开始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活动。

在农业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同时加强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建立了和自然环境更为密切的关系。

人们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和农业工具,赋予农业以科学技术之力,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开拓了更多的生产区域,这些发展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进入工业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人们开始使用机器生产商品,这些机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出现了多种环境污染,使得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由于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生产的全球化,各国之间发生了更多的经济联系,世界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争夺也变得愈加激烈。

人们在对待自然资源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冲突,并出现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当代社会时期的人地关系在当代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意识到需要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开始鼓励环保、生态旅游等活动,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为了维护生态环境,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了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举措,促进了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经历了从被支配到和谐共生的历史演变,如今,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采取既激进又科学的措施,共同推进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第四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自主探究】1. 在不同的人类社会阶段人地关系经历了崇拜自然——文明阶段;改造自然——文明阶段;征服自然——文明阶段;谋求人地协调——阶段四个过程。

2.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①原则,②原则,③原则。

『思考』可持续发展是否等同于环境保护?【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探究活动1〗1.史前文明时期:阅读图文,“龙图腾”反映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龙”是远古时代(8000年前)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的图腾,身长若蛇,虎须鬣尾,有鳞似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鹰;能走,能飞,能潜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

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

在甲骨文里,命字写作【】,下半部分是一个跪着的人形,双手自然垂下。

他在虔诚地拜祭着上天——天命论。

2.农业文明时期:(1)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芮城在山西省西南端,黄河北岸)的民歌《伐檀》,诗中这样唱到:“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伐呀伐,从周伐到秦,从汉伐到唐。

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春天变了样。

“洛阳三月飞胡沙”,是他的妙句,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景色可谓天壤之别。

的确,在洛阳、开封一带,春天带来的征象是黄沙而不是烟花与绿叶。

伐呀伐!黄河不再是“清且涟漪”了,在唐代刘禹锡的笔下成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①想象一下,远古时期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景象?②后来人们在黄土高原大量的毁林开垦、发展农业,伐木建城修殿。

反映在农业社会时期,人与自然是什么关系?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阅读下列材料,在农业文明时期,出现了什么样的人地关系观?《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 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的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自己所处自然环境的认识,其发展历程漫长,大致可划 分为两个阶段: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和近现代的环境决定论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很高,认为自身生活的环境是 由自然环境决定的。在这一时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他 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对 社会制度和文化产生影响。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环境因素决定了希腊各城邦的政 治制度和风俗习惯
全球合作与政策协同
时,智能化管理也将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
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面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各国政府将加强合作,
共同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推动全球绿色发展。
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等将在推动环保事业方
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
-
谢谢您的 ·观看·
BUSINESS TRIP PROJECT PLAN
6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时期,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了"大陆腹地决定论"。他认为,一 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对其政治和经济都有重要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控制 了大陆腹地,就意味着它拥有了控制欧亚大陆的权力。这一理论在当 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 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学者麦克哈根提出了生态 决定论。他认为,自然环境的演化决定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变。在自然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如气候、地形、水文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 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才能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说课稿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是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第一节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整个高中地理课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农业和工业等地理知识的综合与升华,又为后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实施途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处理与地理环境关系时的认识和态度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对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二)学习能力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提高。

(三)心理特点高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2、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3、能够运用人地关系思想分析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增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二、调整行为
三、加强国际合作
一、要转变哪些观念? 1.发展观 2.资源观 3.环境观 4.伦理道德观 5.消费观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一、转变观念
过度放牧
1.发展观
2.资源观
3.环境观 过度开垦
2.一次性的餐盒、饮料瓶要进行回收,因为要实 现资源的„„利用。
持续性原则
3.酸雨是全球性的问题,要依靠全人类齐心协 力„„解决。
共同性原则
课堂小结
人 地 关 系 思 想 的 历 史 演 变
人地 关系 的历 史演 进
•史前文明:崇拜自然,环境问题不明显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出现局部的生态破坏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环境问题严重,矛盾 激化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局部地
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水土流失和土 地荒漠化等
3.
工业文明——人地矛盾尖锐时期
(1) 人类思想 : 征服自然
(2)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出现了全球性 环境问题 (3)原因
人口过快增长,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提出背景
①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他 国环境造成损害;
②鉴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人类应该与 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③地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该做到合理开 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④对于全球共有的大气等自然资源,需要在尊重各 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 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循环经济 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 (3).生态农业: 效益。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农业生产将土地开垦为耕地,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肥力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但它作用范围小,若干年后自然景观还有可能恢复; 大规模、集约化的工业化生产,不经造成生态破坏,还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破坏面积大,程度深,被破坏的环境短期内是很难恢复的。
思考: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
3.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向
除了酸雨,还有哪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
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威胁着全人类。
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对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
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些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05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06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01
02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地思想: “和谐论” —— “可持续发展”
后工业文明时期的谋求人地协调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谋求人地协调—— “和谐论” 人地关系产生的后果: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全球关注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这三图反应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呢?
矿山开采 修水坝 建设城市
P92
活动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景观图,讨论以下问题 两幅图所反应的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两种不同的生产活动对土地利用方式有什么不同?分别会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07
的人,
08
在一定地域空间的人,
09
地: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自然界与有机
10

原创3: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原创3: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
人地关系发展经历的哪几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二、直面环境问题(掌握)
影影

响响

环人

境类
环 境
获取物能 人类社会 排放废物



环境
1.资源短缺
滥伐森林
土 地 荒 漠 化
破生 坏态
沙尘暴
土壤次生盐碱化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球增温导致海面上升,威
胁低地和岛屿
读图说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环境问题
北欧的酸雨
东欧核泄漏污染
噪音污染
伦敦烟雾事件
沙漠化
水土流失
水俣:水、土污染
热带雨 林破坏
臭氧层空洞
城乡环境问题差异
(产业政策)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经济结构)
还有那些原因?
2.环境问题的分布 ⑴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为?
图6.2弋射、收获
2.改造自然
阶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产力水 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改造自然 农业文明 生产力发展 灌溉和农耕
局部出现环境 环境科学萌芽 问题

图 反映了?时代人对 “地”的?行为
3.征服自然
阶段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征服自然 工业文明
发展速度惊人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 迅速激化
东欧和北亚:工 业污染和核污染 造成附近土地荒 芜,危害健康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图版必修二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图版必修二教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概述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演变。

在古代,人们往往以自然为主,宗教神权和道家思想认为自然应该被崇拜和尊重。

到了近现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切实关注环保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

人地关系的思想不断演变,从早期的自然至上到现在的环境至上思想,不断反映着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与理解。

古代思想宗教神权思想在古代社会,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有神灵掌控着万物,因而往往以自然为主,认为自然应该被崇拜和尊重。

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印度的佛教思想以及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信仰等,都有类似的观点。

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可以称之为“宗教神权思想”。

周易中的人地关系思想《周易》是中国古代阴阳学的经典之一,其中的卦象理论深刻地反映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

《周易》中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一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人必须尊重自然界,顺应其所存。

二是“择日与民”,即人为地、时、民而订立时间决策。

近现代思想工业文明的带来的影响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和开发力度变得越来越大,人地关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于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开始显现。

生态学与环境思潮20世纪60年代,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各界的积极呼声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认知与态度。

环境保护运动掀起,各个国家采取措施限制污染,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至上思想近年来,人地关系思想的核心已经逐渐从自然至上转向环境至上,意味着人们开始认同自己对地球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保护地球环境成为全人类的仁义之举,是21世纪人类的共同责任和目标。

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也随之变化。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反映了人类环境认知与处理能力的提高。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知识清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知识清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知识清单人地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相应地也产生了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崇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人们认为自然是神秘而强大的,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例如,在许多原始部落中,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猎物丰富。

在农业社会,人们虽然已经开始主动改造自然,但仍然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

“靠天吃饭”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如根据季节变化种植农作物、根据地形和水源条件选择耕地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期。

这一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学技术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人类开始企图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宰。

人们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例如,大规模地砍伐森林用于开垦农田和建设工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在这个阶段,人类认为自己有能力战胜自然,忽视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和反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系列环境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于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一种谋求人地协调的思想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

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了主流的人地关系思想。

可持续发展强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主要技术手段:农业技术(青铜器、铁器、犁、耕作制等) 人类行为表现:改造自然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 “天人相关”和“因地制宜”
3.工业文明时期的征服自然阶段
主要技术手段:工业技术(机器、电器、社会化生产)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掠夺式开发资源,人地矛盾激化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征服自然
• (1)② ① ④ ③ (2)A • (3)四地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均充分利用当地 的自然条件,均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 境,提高了农业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 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并 且遵循了持续性原则。 (4)D
• • • • •
1.A2D 3.A 4.B5C6B 答案 1.沼渣、粪肥和塘泥 2.A 3.自上而下,自左向右依次为d、b、a、c 4.通过开展“农家乐”,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收入增 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稳定;当地农民保护景区资 源与环境意识增强;经济收入增加,保护、开发资源和环 境的经济能力提高,有利于当地生态发展。 • 5.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难的问题;促进了农业和农 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采集渔猎时期的崇拜自然阶段
主要技术手段:原始技术(石器、木器等)
人类行为表现:人类被动适应环境,环境强大的制约力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崇拜自然——天命论”或 宿命 “论”
举例:图腾崇拜的产生
2.农业文明时期的改造自然阶段
人类主导性产业活动 :栽培作物,驯养家畜

题 的 表 现 和 分 布
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主要表现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生态破坏: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 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 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
图6.8
污染的形成
思考 环境污染是怎样形成的?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
乡村地区的土地退化
•不同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环境污染为主:
产生的原因 交通、工业活动
和人类聚居地过 分集中
城市地区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等 生态破坏为主:
乡村地区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 水源枯竭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
读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
(1)为什么要不断扩 大耕地面积? (2)通过什么方式扩 大耕地面积? (3)这些方法会带来
哪些负面影响?会形成
恶性循环吗?
图6.7
2.环境问题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 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 坏等问题
资源短缺:
B
C
3.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种群) 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
(2)持续性原则
合理开发和利用 保持适度规模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自然资源
————人口
处理好关系
保持在资源和 环境的承载能 ——经济与环境
力之内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不 超越 资源 与 环境承载力 的基础上,保持发展 的 持续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原则。

3、应用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风水”惹得祸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风水总 是跟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一些打着 “风水”旗号的江湖术士也借此行骗发 财。

尽管“风水”里有一些封建糟粕, 但作为其思想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 对于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风水文化与居住环境实践应用最早的国家,风水文化广泛影响着中国古城市规划、园林规划、民居、陵墓等的设计思想与方式。

注重生态环境,提倡人和环境的和谐,房屋和环境的和谐,讲求以人为本,在风水文化中备受推崇。

尝试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提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 为主。

(2)人地关系: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只是被动地 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 (1)生产力水平: 技术得到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生产能力。

(2)人地关系:人类大规模地 自然,开发利用 等农业自然资源;人对自然的依附性 ,对抗性增强。

(3)环境问题: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如 、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大多源于 。

(4)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 的不协调,但有了科学的 。

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 时期 (1)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水平 ,人口数量 ,经济实力空前提高。

(2)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

⎩⎪⎪⎨⎪⎪⎧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率超过了人类发现 的速度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对污染的 不可逆的环境退化程度超过了人类建设新环境的速度(4)环境问题:上升为从 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出现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1)背景:20世纪后半叶,工业发达国家的污染严重,已影响经济顺利发展。

(2)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 》的纲领。

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 的能力。

(2)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 要发展发展要有 ,要协调 的 关系不能危及 的发展,从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代与代 之间的公平概念强调 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 , 即代内公平(3)内涵:经济的、 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 公平代际公平 公平(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1.教材P89“图4-2-3工业革命” 提示:该图说明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各种机器、设备竞相发展,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人类对自然资源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教材P90“人类需要1.25个地球” 提示:美国“重估进步”组织的科学家将过去40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与地球的供给能力进行比较,计算了地球可以提供用来种植庄稼、放牧、建造基础设施和吸收矿物燃料等的土地面积,分析了为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和行为所需的地球面积。

比较结果表明,每年需要1.25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对资源的消耗。

该阅读材料说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经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

人类如果继续无节制地开发现在的自然资源,就会“透支”未来。

3.教材P91“图4-2-4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 提示:该图表达的是某一地区在四个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①时期,人们依赖自然,活动范围有限,只在有水源的地区定居,人地矛盾不突出;图②是农业文明时期,进入了改造自然的阶段,人们凿井修坝;图③所示时期,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污染严重,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图④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传统的工业增长方式、落后的资源利用手段、加速膨胀的城市化以及令人不安的环境质量下降、不安全食品增多等加剧了人地关系失调,使得原本就已凸显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

生态环境问题从未像今天这样影响发展,贴近民生,关乎稳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天,推进中国生态现代化,资金与技术支持已不是首要方面,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生态现代化能力,在更广范围实现生态治理方式的创新与转型。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例证】右图是东汉时期的“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戈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岛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

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与渔猎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D.建坝与筑路(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答案(1)B(2)C【练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20世纪以来,由于________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世界的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

(2)乙图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__能力。

(3)甲、乙两图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____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原则。

解析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的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而资金的来源和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才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开展环境教育。

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答案(1)人口(2)再生(3)损害公平一、人类文明阶段的划分历史阶段史前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时期距今300万年公元前8000年18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初现在人口数 量 人类 出现约0.1亿 约6亿 约30亿60多 亿增长特点 极其缓慢缓慢增长加快先迅猛增长,后增长放缓 人地关系思想 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可持续”与“发展”二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任何片面强调“发展”或片面强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教材P88阅读提示:(1)基本内涵:中国古代道家就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强调天(自然)与人紧密相联,不可分割。

“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然与人类的“相类、相通、相应和相统一”。

具体表现如下:(2)意义:“天人合一”思想蕴含了当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观点和认识,其“天人相应”的思想在现在看来,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教材P91思考提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纸;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采取节水措施;将旧衣物、玩具、书籍捐给需要的人;以节俭为荣等。

以上生活方式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教材P93案例探究提示: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全球环境前景报告》,对未来30年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行了预测。

由于人类采取不同政策,从而会有不同的结果。

如下图所示:教材P93复习题提示:1.各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化过程如下表所示:生产力水平低→高 人类文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关系人类适应自然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人地矛盾日益尖锐表现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微弱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改造自然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原因生产力水平极低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掌握了一定工具,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2.可以以可再生资源(如森林资源)或者是非可再生资源(如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例,认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有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