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风筝试讲教案

初中风筝试讲教案

初中风筝试讲教案年级学科: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 风筝的试飞技巧。

教学难点:1. 风筝的制作技巧。

2. 风筝的试飞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风筝,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和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和经历。

二、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

2. 教师介绍风筝的种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风筝。

3. 教师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设计、制作步骤等。

三、学生分组制作风筝(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种风筝类型。

2. 学生根据制作步骤,分工合作,完成风筝的制作。

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感受。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和感受。

二、讲解风筝的试飞技巧(15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试飞技巧,包括放飞、调整、控制等。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学生试飞风筝(20分钟)1.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风筝的试飞。

2. 学生根据试飞情况,调整风筝的设计和制作。

四、总结本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筝的试飞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试飞心得和感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风筝的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风筝的试飞技巧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参与制作和试飞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大班美术优质教案《风筝》含反思3篇

大班美术优质教案《风筝》含反思3篇

大班美术优质教案《风筝》含反思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大班美术优质教案《风筝》含反思3篇下面是本店铺收集的大班美术优质教案《风筝》含反思3篇(大班美术活动教案风筝),以供借鉴。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初中风筝课文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风筝》课文教学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风筝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2. 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风筝的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讨论的方式,掌握生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风筝象征意义,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师分析风筝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阐述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读完课文《风筝》后的感受,谈谈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培养人文素养。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2. 强调风筝在文化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情感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生字词,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伙伴的怀念和对自由、童真的向往。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今后需要加强教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风筝讲课教案初中科学

风筝讲课教案初中科学

风筝讲课教案初中科学课程类型:科学实验课年级:初中学科:科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风筝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制作PPT;2.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竹签等制作材料;3. 准备好空旷的场地,以便放飞风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教师总结。

二、探究风筝的原理(15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基本原理;2.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总结风筝飞行的关键因素;3.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验证风筝飞行的原理。

三、制作风筝(20分钟)1. 教师发放制作材料,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2.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自己的风筝;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放飞风筝(10分钟)1. 学生到空旷场地,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2. 教师观察学生的风筝飞行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二课时:一、回顾与总结(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制作和放飞风筝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技能。

二、拓展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如何使风筝飞得更高、更远?;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改进措施;3.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三、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风筝的原理和制作方法;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制作和放飞风筝的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评价和建议,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确保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避免发生意外。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名称:风筝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制作和飞行风筝的技巧,培养其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通过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将能够了解风筝的工作原理、结构构造和飞行技巧,并通过社交互动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筝的工作原理,掌握风筝的结构构造和飞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准备1. 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篾、线、胶带等。

2. 风筝模板和样本。

3. 幻灯片和投影仪。

四、教学步骤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可通过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或幻灯片来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让学生展示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提出一些关于风筝的问题。

Step 2: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和飞行技巧,并通过示意图和动画等形式进行讲解。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关风筝的历史故事或趣事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Step 3:风筝制作(4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风筝的材料和工具,分发风筝模板,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风筝的制作过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对风筝进行装饰,但要确保风筝的基本结构不受影响。

Step 4:风筝飞行(30分钟)学生完成风筝制作后,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到室外进行风筝飞行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场地和天气条件,并注意飞行安全。

学生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分享和比较彼此的风筝飞行效果,并进行飞行技巧的交流。

Step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风筝制作和飞行活动的过程,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还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风筝或风筝照片来展示他们的成果。

教师可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风筝的设计和飞行效果。

五、教学扩展1. 风筝设计比赛:学生可以在团队中设计并制作自己的风筝,并进行比赛评选。

活动课程风筝教案设计

活动课程风筝教案设计

活动课程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历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掌握风筝的基本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风筝的起源和历史。

2.风筝的制作。

3.风筝的飞行技巧。

三、教学重点。

1.了解风筝的起源和历史。

2.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

3.掌握基本的风筝飞行技巧。

四、教学难点。

1.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

2.掌握基本的风筝飞行技巧。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风筝制作的材料,如纸张、竹子、线等。

2.准备好相关的风筝历史和起源的资料。

3.找一个开阔的场地进行风筝的飞行活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历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风筝的制作。

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制作材料和步骤,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风筝。

3.风筝飞行技巧的讲解。

教师向学生介绍风筝的飞行技巧,包括如何正确地放线、控制风筝的飞行方向等。

4.风筝飞行活动。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风筝的飞行活动,老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游戏,让学生们在风筝飞行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

5.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风筝制作和飞行的过程,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风筝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和历史,还学会了制作风筝和掌握了风筝的飞行技巧。

在风筝飞行的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力。

八、教学延伸。

可以邀请一些风筝爱好者或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风筝飞行表演,让学生们近距离地观看风筝的飞行技巧和艺术表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和热爱。

九、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风筝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制作风筝和掌握了风筝的飞行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风筝》优质课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风筝》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选自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风筝的故事,通过描述孩子们放风筝的场景,展现了童年的快乐和美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图片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富有情感的课文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操练。

此外,学生对于风筝这种传统游戏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准备生字词卡片。

3.准备与风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风筝的美丽和快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作者对风筝有什么感情?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课文中有哪些生字词?它们的意思是什么?通过回答问题,巩固生字词的学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放风筝的经历,以及风筝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风筝的形态和种类;2.能够描述风筝的飞翔过程;3.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风筝的特点;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自己的风筝飞行计划。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通过合作制作风筝增进同学间的友谊;3.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爱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能够用简洁语言描述风筝的特点;3.通过合作制作风筝,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难点1.理解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2.设计风筝飞行计划,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描绘风筝的图画,让学生发表对风筝的看法,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风筝”。

2. 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16 风筝》,并解释生词和理解难点。

然后分组讨论风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风筝制作(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利用教师准备的风筝制作材料,制作他们自己的风筝。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4. 风筝飞行(20分钟)在风筝制作完成之后,学生到操场上进行风筝飞行活动。

可以设计小游戏,让风筝飞得更高更稳。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请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分享风筝飞行的体验,展望未来有哪些想法和计划。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制作风筝的亲身体验,更深刻地理解了风筝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和风筝飞行活动,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创造力的积极探索。

下一节课可以引入更多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手工制作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以上就是部编四年级上语文《16 风筝》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风筝风筝飞上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风筝风筝飞上天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风筝风筝飞上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风筝的起源、分类和制作方法,并了解到风筝的飞行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和飞行风筝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风筝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惊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风筝的起源、分类和制作方法。

2. 教学难点:风筝飞行原理的讲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投影仪、风筝制作材料(纸、竹签、线等)。

2. 素材准备:有关风筝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出示多样化的风筝图片,让学生观察,激发他们对风筝的兴趣。

2. 学习(25分钟)a. 阐述风筝的起源和分类(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讲解风筝的起源,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来历和发展历史。

然后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风筝,让学生了解到风筝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b.讲解风筝的制作方法(15分钟)详细讲解风筝的制作步骤和要点,引导学生参与到风筝的制作过程中。

提供相关材料和工具,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实践(35分钟)a. 学生制作风筝(15分钟)学生根据之前的讲解和示范,使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制作风筝。

老师在制作过程中进行指导和帮助,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b. 飞行风筝(20分钟)学生手持制作好的风筝到开阔的场地进行飞行。

老师指导学生正确操作风筝,让他们体会到风筝飞行的乐趣和惊喜。

4. 总结(5分钟)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风筝的起源、分类、制作方法和飞行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制作和飞行风筝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制作和飞行风筝的体验感受的小作文,并附上相关的照片或画图。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风筝的起源和分类,还亲自动手制作和飞行了风筝,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

《风筝》的优秀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风筝》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理解并掌握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读、讲解、分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3)通过思维导图、概括归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友情、家庭等主题,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风筝》的主题和思想;(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2)把握小说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风筝》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 阅读引导。

(1)教师导读《风筝》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形象;(2)让学生自主阅读《风筝》,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自己所读的部分进行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受。

4. 教师讲解。

教师对《风筝》的主题和思想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5. 小组合作。

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风筝》中的经典情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6. 思维导图。

让学生根据所读的内容,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总结整理《风筝》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7. 练习与检测。

布置相关练习和作业,检测学生对《风筝》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8. 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投影仪展示《风筝》的封面、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

2.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适合教学实际的《风筝》大班教案

适合教学实际的《风筝》大班教案

《风筝》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优秀文章,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父爱与儿女情的故事,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亲情、友情的珍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导学生体验感动,发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增强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一份《风筝》适合大班教学实际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风筝》这篇文章,使学生认识到亲情、友情的珍贵、追求理想和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2.让学生能够简单、流畅、情感化地朗读文章;3.让学生明确文中重要段落的概括;4.让学生理解“My father, Para”所寓意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教师先引导学生对风筝这个话题展开讨论,带领学生思考风筝的特点、用途、制作方法等相关问题。

接着,让学生阅读风筝的相关诗歌或故事,让学生感知风筝的不同寓意。

教师展示风筝图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

第二节:朗读教师通过导入,让学生对风筝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贴近情感的感受,进入正文,让学生朗读《风筝》这篇文章。

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并鼓励学生表现出情感。

第三节:文本理解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小组或个人任务:完成文本的概括和归纳。

要求学生提取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要素,并用简洁概括的方式表述出来。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能力得到了提升。

第四节:深入探讨1.让学生发表他们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表达的亲情、友情、父子之间的相互理解以及对追求理想的坚持。

2.教师向学生阐述“My father, Para”所寓意的深刻内涵,让学生感受到父爱之深情和母爱之伟大。

并向学生提出思考,父母之间的爱互相须打磨,才可变得更加坚固。

第五节:总结在深入探讨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加强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要点,强化对本节课的记忆。

三、课后延伸1.请学生写一篇《风筝》的读后感。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

初中语文《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感受亲情的温馨。

2.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和象征意义。

2. 如何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的文本。

2. PPT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先生的简介、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风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意义和价值,回忆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和分析,如“风筝在天空中翱翔,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弟弟在我的后面,一路小跑,嘴里喊着‘哥哥,等等我!’”等。

3.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如文章表达了哪些亲情情感、作者对风筝的看法等。

三、写作指导(15分钟)1.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如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等。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放风筝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如背诵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词语,同时也应该对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写作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旨思想和亲情的温馨。

风筝教案初中

风筝教案初中

风筝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让学生掌握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培养学生的户外活动兴趣。

教学重点:1. 风筝的历史和传统文化2. 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技巧3. 风筝的放飞和操控教学难点:1. 风筝制作的细节处理2. 风筝放飞时的风向和力度控制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制作材料(纸张、竹签、线等)2. 准备放飞场地3. 教师提前学习风筝制作和放飞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风筝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二、风筝制作(15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完成风筝制作。

3. 学生动手制作风筝,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三、风筝放飞(15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放飞技巧,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风筝放飞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 评选最佳放飞团队,给予表扬和奖励。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筝制作和放飞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互相交流。

3.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小结,强调风筝制作和放飞的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风筝比赛,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邀请专业风筝表演团队进行表演,让学生欣赏高水平的风筝技艺。

3. 开展风筝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风筝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疑问,确保学生掌握风筝制作和放飞的基本技能。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确保放飞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风筝制作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

风筝初中课文原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以及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2.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倾听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2. 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风筝,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和飞翔姿态。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字词和成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举例说明其用法。

(2)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课文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

(2)介绍风筝在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风筝制作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制作过程。

(2)学生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感受风筝飞翔的快乐。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

(2)强调风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引导学生珍惜友情、团结互助。

7. 作业布置(1)抄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加强记忆。

(2)以“我的风筝梦”为主题,写一篇练笔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践环节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文化意义。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

初中语文教案风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风筝的制作技巧,能够独立制作一只简单的风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重点:1. 风筝的基本知识。

2. 风筝的制作技巧。

教学难点:1. 风筝的放飞技巧。

2. 风筝的制作细节。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风筝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签,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外形特点。

2. 学生分享对风筝的了解和印象。

二、讲解风筝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风筝的种类。

2. 学生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三、演示风筝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技巧。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风筝。

四、学生独立制作风筝(15分钟)1. 学生分组,独立制作风筝。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放飞风筝(10分钟)1. 学生展示制作的风筝,讲解风筝的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放飞风筝,体验风筝飞行的乐趣。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感受。

2.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中继续制作风筝,并尝试放飞。

2. 学生可以参加风筝比赛,提高制作和放飞风筝的技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风筝的基本知识,掌握了风筝的制作技巧,并在实践中体验了风筝飞行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正确制作和放飞风筝。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文化。

《风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风筝》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和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 欣赏《风筝》的艺术特色和文学
价值。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模仿 《风筝》的写作风格进行创作。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风筝》中的人 性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欣 赏《风筝》中的美感和情感表 达。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能够理 解《风筝》中的道德观念和价 值取向。
具体性
反馈应具体、明确,指出学生 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 议。
建设性
强调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不足,鼓 励他们积极改进。
互动性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与 他们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
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知识掌握
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 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 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
能力。
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参 与度和表达能力,了解他们对
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全面评 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为学生提供反馈
及时性
在评价后尽快向学生提供反馈 ,帮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的学
习状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导入
询问学生们是否放过风筝,对风筝有 哪些了解,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 和兴趣。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风筝图片或视 频,让学生感受风筝的美丽和魅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讲授新课
介绍风筝的历史和起源
讲述风筝的发明和演变过程,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应用。
讲解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工艺

《风筝》教学教案

《风筝》教学教案

《风筝》优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风筝》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风筝》的阅读与理解。

2. 风筝的制作和放飞技巧的学习。

难点:1. 体会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2. 正确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风筝》的PPT或黑板报。

2. 准备风筝的制作材料和工具。

3. 提前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如风筝的历史、种类、特点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相关话题。

(2)简介风筝的历史和种类,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风筝》,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制作风筝(1)教师展示风筝制作的过程,讲解制作技巧。

(2)学生分组制作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展示制作完成的风筝,互相评价。

5. 放飞风筝(1)教师讲解风筝放飞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在操场放飞风筝,体会风筝飞翔的乐趣。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风筝,并尝试放飞。

2. 写一篇关于风筝的作文,可以是描述放风筝的经历,也可以是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小组合作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幼儿园大班美术《风筝》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风筝》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美术《风筝》优质课教案比赛公开课获奖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材料装饰风筝面。

3、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教室里布置"风筝展",课前带幼儿参观、欣赏过各种风筝,了解风筝的基本特征。

2、幼儿课前已经知道并练习过用不同的方法剪出两个一样的图形。

3、教师制作好的风筝面若干,一只采用的装饰材料颜色和马夹袋底色差不多;一只图案排列比较凌乱,分布不均匀;还有一只颜色深浅搭配清晰,图案分布均匀。

4、人手一只马夹袋、剪刀、胶水。

5、每组放有各种彩纸(皱纹纸、自粘纸、手工纸、泡沫纸);剪好的几何图形若干;几支铅笔。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进教室,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3分钟)
1、幼儿自由欣赏各种风筝。

教师引导语:"哇!这么多的风筝,我们一起来看看!"
2、幼儿自由的和同伴交流,教师在旁倾听。

(如有幼儿提到喜欢风筝对称的话,就请他在集体面前说说,可直接引出下一个环节)教师引导语:请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喜欢那个风筝?为什么喜欢它?
二、引导幼儿感受风筝的对称美。

(5分钟)过渡语:小朋友刚才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筝,徐老师这里也有一只我喜欢的风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筝》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同学们上午好,听你们的班主任说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非常有自信的好学生,所以与大家共同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

我也自信这节课一定会因你们更精彩!(一个要求:勇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就行。

)引入正课: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诗,勾起我们对风筝的美好回忆,一提到它,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风筝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3、走近鲁迅:(课件展示)二、初读,整体感知教师寄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词。

(课件)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回忆了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你读了有哪些感受?(三言两语说感受)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一)品味“虐杀残酷”作者看到风筝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品读3、4段思考:(画风筝)一、自由朗读3、4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1、作者笔下的小兄弟是怎样一个孩子?:多病,瘦的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

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哪些词句子,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板书:痴、)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状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地观看。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2、哥哥对风筝又是什么态度?3、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当“我”发现弟弟在糊风筝时,-我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动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我的粗暴、盛怒、专制),假如你是弟弟,你会怎么样呢?弟弟有什么反映?弟弟为何不反抗?二、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

他很愤怒。

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参考:下次不敢放了;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4:表演三、究其因(课件):放风筝真的有错吗?哥哥好粗暴好专制,弟弟好可怜好绝望,你知道哥哥为什么不让弟弟做风筝吗?(哥哥为什么认为是没出息的)那我爱弟弟吗?(课件展示)(板书:嫌恶、毁)没出息,有出息应该怎么做?(旧时代有出息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们看看哥哥这样做的原因:(课件)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照顾兄弟,希望个个有出息。

但饱受亲戚的冷眼和世态的炎凉。

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在日本的遭遇又促使他“弃医从文”,因为他要拯救中国人内心的灵魂,而非身体。

师补充: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是玩物丧志,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

他想让弟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见,哥哥的初衷是好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

是(望弟成龙)是(爱之深,伤之切)只是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以致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外就是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或许,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

“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小弟,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

看似关爱,实在是一种剥夺!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就被我毁坏了。

自然,“我”和小弟就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的人!不正确的爱会成为一种伤害,乃至成了精神的虐杀!教学赠言:课件无知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英)牛顿四、作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你怎样看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课件)参考: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迁移拓展——体验反思1、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如今,你认为这两种游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新型的“游戏”呢?(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引导:文中作者所说的“放风筝”等游戏,是一种集体参与、有益身心健康、培养互助合作感情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自由快乐和满足,也可以学习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而现在的“网络游戏”几乎不具备上述的特点,而且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这两种游戏是有区别的,我们当代的中学生要尽量远离网络游戏,或者要适当控制游戏时间,不要上瘾D读3、4段,要读出小弟的可怜,我的残忍。

(板书)(二)品味:“补过不得”的悲哀师:哥哥接触了科学思想,知道当年错了,就想补救,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你要是弟弟会不会记恨哥哥)?希望寻得心灵上的宽恕。

结果怎样?1、“有过这样的事吗?”⑴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你觉得弟弟有没有忘?(预设:没忘,想安慰哥哥,从亲情出发的。

忘了,在封建社会弟弟认为哥哥是正确的,弟弟认同了哥哥的管束,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课件:手足情深)师:总之,哥哥为爱做了错事,知错就改也是为爱,补救不得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弟弟“全然忘却”,这更说明了兄弟情深.说明在弟弟的心里,哥哥当年所做的事天经地义,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

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

鲁迅通过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2、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对小弟弟说些什么?(可以说一些期望,鼓励的话)参考:(1)我想对兄长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深深地自责,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美德,这是从敬佩哥哥的角度来说的,(2)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

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我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老师还补充一点:作者在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后开始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犯了这个过错,找弟弟去补过,才发现弟弟全然忘却,从某种程度上说弟弟已经认同了我小时候的做法,所以此时作者才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明白了,其它的人都还没有明白,这才是作者心中深广的悲哀,他才会想到要唤醒人们都具有这种民主意识是多么的困难,才知道自己启蒙主义的路还有多么遥远。

所以感到周身都是寒威和冷气,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太深了。

)(看似乎写天气,实则借景抒情)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着,整个社会推而广之。

如果人们再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被扼杀啊!(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用景物来暗示心情,作者的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

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是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将幼时因“精神虐杀”而引发的深沉的自责,和对于眼前“社会虐杀”的强烈抗议巧妙地加以揭示。

4、齐读10---12段,感受我内心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五)拓展延伸、感悟亲情(课件)也正是我的严于自责,弟弟的宽宏大量,一段手足亲情揭示了人间至爱——亲情。

难怪有人说矛盾冲突中也有亲情在。

是啊! 亲情呈现的面容也是多样的,它不仅在温柔的话语里,也不仅在细心的呵护中,更在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兄弟姐妹之间磨擦的火花里。

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

父母也会因为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与你有过矛盾冲突,请你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父母偷看日记、只要读书不让玩、不让读文学作品……)不正确的爱成了一种伤害乃至精神的虐杀!)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怎样才能得到这种爱?总之: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学会沟通学会爱!感悟亲情: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作业:1、深入思考,谈教育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