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53 第三章 民事诉讼目的、价值和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公正 第二,效益 第三,程序安定
三、民事诉讼模式
(一)概述
1.模式 模式是指某一系统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简
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 2.诉讼模式
(1)诉讼模式是一种话语表达 (2)诉讼模式是建立在对诉讼结构进行分析的
基础之上。 (3)多种诉讼模式并存,且由相互借鉴。
3、民事诉讼模式
2、民事诉讼目的 (1)含义
民事诉讼的利用者利用、进行民事诉讼欲实现 的目标。
(谭兵教授:立法者制定民事诉讼法所追求的 目标)
(2)特征:
第一,主体 第二,空间
(3)关联概念
与任务 与作用 与价值
(二)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发展
1、国外有关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1)大陆法系的民事诉讼目的学说 第一,权利保护说 第二,私法秩序维持说 第三,纠纷解决说 第四,权利保障说 第五,程序保障说 第六,多元说 第七,搁置说 (2)英美法系的民事诉讼目的学说 第一,程序保障说 第二,纠纷解决说
第一,法促进哪些价值(价值目标); 第二,法本身有哪些价值(价值); 第三,不同类价值发生矛盾时,法根据什么标准进
行评价(价值评价)。
3、民事诉讼价值
(1)含义
(2)我国对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研究的历史
第一,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载《中国 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源自文库二,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6年版
(三)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现状和完善
1、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现状 (1)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 (2)1991年《民事诉讼法》 (3)《最高院关于民诉证据的规定》 2、中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完善
能动司法 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2、我国民事诉讼目的理论 维护社会秩序说 平衡说 利益保障说 多元说
3、关于民事诉讼目的的研究的一点思考
(1)抽象的理论研究转向具体的量化研究 (2)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4、研究民事诉讼目的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民事诉讼的价值
(一)概述 1、价值
(1)含义 客体对主体要求的满足或者说客体对主体的意
2、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1)产生背景 第一,思想背景 第二,经济背景 (2)含义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指民事诉讼程序的进行
以及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由法院为之。 (3)要求 第一,对当事人的要求,自由处分权受限制 第二,对法官的要求,法官应积极主动 (4)优点 第一,实现实体公正 第二,发挥法官的作用
第三,肖建国《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研究》,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民事诉讼程序价值的研究现状
①程序工具主义理论 第一,绝对工具主义程序理论 第二,相对工具主义理论 第三,经济效益主义理论 ②程序本位主义理论
(4)分类
第一,工具价值和独立价值 第二,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
(五)民事诉讼价值结构
(1)含义
张卫平教授认为,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或某一类民 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揭示。对特定民事诉讼体制基 本特征的揭示不能离开法院与当事人这一基本法律关 系的解剖。
常怡教授认为,民事诉讼模式是指概括并支持民事诉 讼原则、制度和程序运作所形成的结构中,各种基本 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形式。
(2)特征
义。 (2)特点 第一,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 第二,价值兼具一元性和多元性 第三,从动态的角度看,价值是事物具有的功
能,从静态的角度看,价值是事物发挥的作用
(3)对价值认识的两个误区 第一,把价值等同于价值目标 第二,把价值等同于价值评价
2、法律价值
(1)法理上的法律价值 (2)哲理上的法律价值 (3)沈宗灵的观点
第一,对象,民事诉讼体制及其运作
第二,方式
第三,形式性和反映性
(二)类型
1、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1)产生背景 第一,思想背景,自由主义诉讼观 第二,经济背景,市场经济的发展 (2)含义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是指在民事纠纷解决中,诉讼请求
的确定、诉讼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 (3)内容 第一,对当事人的要求 第二,对法官的要求 (4)优点 第一,实现程序公正 第二,当事人是形成判决的主体 第三,当事人诉讼权利大,法官职权小
第三章 民事诉讼目的、价值和模式
主讲人:熊云辉
一、民事诉讼目的
(一)概述
1、目的 作为哲学范畴,目的是表示在人的有意识的活
动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本身固有属性预 先设计,并以观念形式预先存在于人民头脑之 中的活动结果,是人对自身需要同客观对象之 间的内在联系的主观映象。 (1)主体性 (2)主观性 (3)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