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获取和传输手段,在军事、环境监测、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深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我们进行了本次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拓扑结构;3.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编程与调试方法;4. 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汇聚节点负责收集和转发数据,终端节点负责处理和显示数据。

传感器节点通常由微控制器、传感器、无线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

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物理层负责无线信号的传输,数据链路层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网络层负责数据路由和传输。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树形、网状和混合形等。

星形拓扑结构简单,但易受中心节点故障影响;树形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长;网状拓扑结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路由效率,但节点间距离较远。

4. 无线传感器网络编程与调试本实验采用ZigBee模块作为无线通信模块,利用IAR Embedded WorkBench开发环境进行编程。

实验内容如下:(1)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2)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3)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

5. 实验步骤(1)搭建实验平台,包括传感器节点、汇聚节点和终端节点;(2)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采集和发送;(3)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转发;(4)编写终端节点程序,实现数据的接收和显示;(5)调试程序,确保各节点间通信正常;(6)观察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传感网技术实验报告

传感网技术实验报告

传感网技术实验报告1. 引言传感网技术是一种集传感、计算和通信为一体的无线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探索和学习传感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设计和构建一个简单的传感网系统,加深对传感网技术的了解和认识。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如下:1. 理解传感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方式;2. 学习使用传感器采集环境数据,并通过传感网传输到中心节点;3. 实现传感节点之间的数据通信和协作。

3. 实验设备和材料本实验所需设备和材料如下:- 传感器节点:多个可编程节点,例如Arduino等;- 中心节点:一台计算机或单片机开发板;- 无线通信模块:用于传感节点之间的通信;- 传感器: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连接线:用于连接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

4. 实验步骤4.1 硬件搭建根据实验需求,将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按照拓扑结构连接起来。

每个传感器节点连接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数据。

中心节点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存储。

4.2 软件编程针对传感器节点和中心节点,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

传感器节点的程序需要实现数据采集、封装和发送,中心节点的程序需要实现数据接收、解析和处理。

4.3 网络通信配置配置传感节点之间的网络通信参数,包括无线通信模块的通信频率、传输速率和网络拓扑结构。

确保传感节点之间可以正常通信和协作。

4.4 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使用传感节点采集环境数据,例如温度、湿度等,并通过传感网传输到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接收数据后进行分析和处理,比如计算平均值、最大值等。

4.5 实验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析,比如使用图表展示温度的变化趋势、湿度的时序分布等。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对传感网系统进行优化和改进。

5. 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设计和构建一个简单的传感网系统,深入了解和学习了传感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从硬件搭建到软件编程,从网络通信配置到实验数据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了传感网技术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方法。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传感器网络技术,它可以实时地感知、采集和传输环境中的各种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探索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和限制。

实验目的1.了解无线传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学习搭建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研究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智能家居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实验步骤1.硬件准备:准备一台主控节点和多个从属节点,主控节点负责接收和处理从属节点发送的数据。

2.网络搭建: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主控节点和从属节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无线传感网络。

3.传感器连接:将各个从属节点上的传感器与主控节点相连接,实现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4.数据采集:设置从属节点的采样频率和采样范围,开始采集环境中的各种数据。

5.数据传输:从属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主控节点。

6.数据处理:主控节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有用的信息。

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网络,并实现了环境数据的采集和传输。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家居、农业等领域。

例如,在环境监测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温湿度等参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人们的健康。

在智能家居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家庭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在农业方面,无线传感技术可以监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帮助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传感网络可以实现分布式的数据采集和传输,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无线传感网络的能耗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延长节点的电池寿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其次,无线传感网络的安全性也需要重视,如何保护数据的隐私和防止网络攻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无限传感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结构。

2. 掌握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内容1. 无线传感网络基本概念及组成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用于感知、采集和处理环境信息。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信息,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信息传输给其他节点或中心节点。

无线传感网络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汇聚节点:负责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压缩,然后传输给中心节点。

(3)中心节点:负责收集各个汇聚节点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传输给用户。

2. 无线传感网络实验(1)实验环境硬件平台:ZigBee模块、ZB-LINK调试器、USB3.0数据线、USB方口线两根、RJ11连接线;软件平台:WinXP/Win7、IAR开发环境、SmartRFFlashProgrammer、ZigBeeSensorMonitor。

(2)实验步骤① 连接硬件设备,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实验平台;② 编写传感器节点程序,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③ 编写汇聚节点程序,实现信息融合和压缩;④ 编写中心节点程序,实现信息收集和处理;⑤ 测试无线传感网络性能,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处理等。

(3)实验结果分析① 数据采集: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采集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② 传输:汇聚节点将多个传感器节点的信息进行融合和压缩,传输给中心节点;③ 处理:中心节点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用户所需的结果;④ 性能: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三、实验总结1. 无线传感网络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3. 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能够满足各种环境监测需求。

安徽工业大学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oc

安徽工业大学WSN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oc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指导教师:卫琳娜班级:物联网131 班实验箱序号: 3,13 等组员姓名学号:程少锋(注:报告中有部分实验截图)实验日期: 2016 年 4 月 28 日 3,4 节实验一、软硬件平台使用[1]感知 RF2 实验箱 -WSN 系统结构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由一台计算机,一套网关,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组成。

大小只受PC 软件观测数量,路由深度,网络最大负载量限制。

感知RF2 实验箱无线传感器实验平台内配置ZigBee2007/PRO 协议栈在没有进行网络拓补修改之前支持5级路由,31101 个网络节点。

传感器网络系统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感知 RF2 实验箱 -WSN 系统工作流程基于 ZigBee2007/PRO 协议栈无线网络,在网络设备安装过程,架设过程中自动完成。

完成网络的架设后用户便可以由PC 机发出命令读取网络中任何设备上挂接的传感器的数据,以及测试其电压。

[3]感知 RF2 实验箱 -WSN 硬件介绍感知 RF2 物联网实验箱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开发平台主要硬件包括:C51RF-CC2530-WSN 仿真器、 ZigBee无线高频模块、节点底板、传感器模块以及其它配套线缆等。

网关节点由节点底板+ZigBee无线高频模块组成。

传感器节点由节点底板+ZigBee无线高频模块组成+传感器模块组成。

路由节点硬件组成与传感器节点相同,软件实现功能不同。

[4]实验目的:熟悉实验平台前期架构,便于后面程序的烧写。

[5]实验步骤:1 安装必要软件(实际实验室中软件已经下载安装完毕,只要通过仿真器C51RF-3 进行程序在线下载、调试、仿真即可)1) 在实验室机器 E 盘的《无线龙实验箱相关资料/ 无线传感器实验资料201604》中安装ZigBee 开发集成环境 IAR7.51A ,详细请参考“ \C51RF-CC2530-WSN 使用说明书”目录下的“ IAR 安装与使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报告——RSSI的测量及其与距离的关系.

无线传感器网络报告——RSSI的测量及其与距离的关系.

实验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任课教师:xxx实验项目名称:RSSI的测量及其与距离的关系实验组员:姓名:___xxx____ 学号:_xxxxx___ _姓名:___xxx ____ 学号:_xxxxxxxx__ _姓名:__ xxx ____ 学号:_xxxxxxx___ _姓名:___xxx ____ 学号:_xxxxxxx___ _实验日期:_ 2013年12月_RSSI的测量及其与距离的关系实验日期:201x年xx月[姓名][学号]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1.实验目的●研究发送功率、传输距离、接收信号强度、环境四者之间的定量关系。

●从实测数据中总结出无线信号随距离增加、环境变化而衰减的规律。

●为了做定位积累一些数据。

2.实验原理关于RSS,可以先从自由空间传播模型(Free space propagation model)入手来分析,这里的自由空间模型是指无障碍物的远场情况,主要适用于卫星通信。

如下图,功率密度通量由下面等式给出:为了达到准确测距的目的,我们希望减小随机小尺度衰减并提取出更加精确的大尺度衰减。

RSSI的测距方式虽然不像TOA 和TDOA 测距那样需要同步(TOA与TDOA 两种算法都是以时间为量测基础的技术,需要精准的同步和时钟,其中TDOA是利用相对时间的信息来达成测距,TOA 是以绝对时间的量测来估计距离),但其受多重路径衰减变量(Attenuation variance)的影响,需要做多重的测量和平均的动作,对系统造成额外的负担。

相对于以时间为基础的测距技术,RSS则是属于以信号强度为量测基础的技术,它不需要精确的同步和参照时钟。

然而RSS却易受多重路径衰减、遮蔽效应(Shadowing effect)影响估计的准确度。

除了单一技术的应用,亦可朝向整合其它技术的方向发展,如结合TDOA 与RSS等以提供较精准的测距。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目录LED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设备与工具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步骤六、实验结果片内温度传感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实验设备及工具四、实验原理五、实验步骤六、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七、实验代码点对点射频通信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预备知识四、实验设备及工具五、实验原理六、实验步骤七、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八、实验代码无线射频广播实验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内容三、预备知识四、实验设备及工具五、实验原理六、实验步骤七、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八、实验代码LED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CC2430/1的10相关寄存器的含义及使用。

2.学习编写简单的CC2430/1程序。

3.进一步熟悉hex文件的烧写二、实验内容通过软件延时的方法实现LED灯每隔一秒闪烁。

三、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MARM-IOT-I型CC2430/1节点板一块,USB接口仿真器,PC 机一台。

软件:PC机操作系统WinXP,IAR集成开发环境,TI公司的烧写软件。

四、实验原理CC2430/1芯片有三组I/O引脚,P0,P1,P2。

P0、P1每组8个I/O引脚,P2有5个I/O引脚,总共21个通用I/O引脚,每个引脚与I/O相关的主要有2种寄存器:功能选择寄存器、方向选择寄存器。

功能选择寄存器用于选择相应引脚的功能,可作为通用输入输出引脚或与外围设备相连的专用外围引脚。

方向选择寄存器是在引脚被选择为通用I/O引脚之后,选择引脚的I/O方向,是输入还是输出。

本实验选择P2_0 I/O引脚,将P2_0置成高电平即点亮LED,如图 2-6为LED小灯驱动电路,DS1为LED小灯,P2_0引脚使用CC2430/1的内置电源驱动LED小灯。

图1 LED小灯驱动电路下面以P2端口为例介绍端口寄存器。

位名称复位R/W 描述7 ——0 R/W 未使用6 PRI3P1 0 R/W 端口1外设优先级控制,当PERCFG分配USART1和USART0相同的引脚的时候,这些位应确定优先顺序0 USART0优先 1 USART1优先5 PRI2P1 0 R/W 端口1外设优先级控制,当PERCFG分配USART1和Timer3相同的引脚的时候,这些位应确定优先顺序0 USART1优先 1 Timer3优先4 PRI1P1 0 R/W 端口1外设优先级控制,当PERCFG分配Timer1和Timer4相同的引脚的时候,这些位应确定优先顺序0 Timer1优先 1 Timer4优先3 PRI0P1 0 R/W 端口1外设优先级控制,当PERCFG分配USART0和Timer1相同的引脚的时候,这些位应确定优先顺序0 USART0优先 1 Timer1优先2 SELP2_4 0 R/W P2_4功能选择0 通用输入/输出口 1 外围功能1 SELP2_3 0 R/W P2_3功能选择0 通用输入/输出口 1 外围功能当相应端口被选择为串行输入输出口时,还需确定串行口是输入还是输出。

Xi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oc

Xi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doc

Xi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Xi交通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名称:日期:2016.05.07实验1 ZigBee网络设备类型设置基础实验及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设置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IAR软件的安装。

2.学习和掌握ZigBee协议栈在IAR软件开发环境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本质。

二、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电脑;CC2530-日期:2016.05.07实验1 ZigBee网络设备类型设置基础实验及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设置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IAR软件的安装。

2.学习和掌握ZigBee协议栈在IAR软件开发环境中的应用。

3.学习并掌握协调器、路由器和终端的本质。

二、实验设备(1)硬件设备电脑;Cc2530: 1)协调器模块的连接;2)打开IAR嵌入式工作台软件;3)开放工程文件;4)选择协调器设备模块;5)设置协调器模块的预编译选项;6)设置协调器预编译文件;7)添加协调器预编译文件的路径(标识设备类型的关键部分);8)设置协调器连接库文件路径;9)协调器编译、下载并使用串行调试程序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3)路由器设置的具体步骤:1)路由器模块的连接;2)选择路由器设备模块;3)设置路由器模块的预编译选项;4)建立路由器编译文件;5)添加路由器预编译文件的路径(标识设备类型的关键部分);6)设置路由器连接库文件路径;7)路由器编译、下载并使用串行调试程序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 (4)终端设置的具体步骤:1)终端设备的连接;2)选择终端设备模块;3)设置终端设备模块的预编译选项;4)选择终端的预编译文件;5)添加终端预编译文件的路径(标识设备类型的关键部分);6)设置终端连接库文件路径;7)终端编译、下载并使用串口调试程序测试结果。

实验结果:四、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对Zigbee网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还能在现实生活中对Zigbee网络进行相关操作。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优化探究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与优化,具体包括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与优化等。

二、实验原理及工具1.传感器网络组网方式传感器网络通常采用星型、树型、网状三种组网方式。

星型组网结构简单,但单点故障时整个系统会瘫痪;树型组网结构便于数据的传输与管理,但在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组网;网状组网结构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网络维护复杂。

本实验将分别对比三种组网方式的性能差异。

2.数据传输协议的选择与优化实验将分别采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常用的LEACH、BCP、SPIN协议进行数据传输。

并通过测试比较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优化协议选择与参数设置,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能耗。

3.实验工具实验中将使用Contiki操作系统,该操作系统是专门为无线传感器网络设计的,支持多种协议,并提供了实验所需的模拟环境。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组网方式的测试(1)搭建星型、树型、网状三种不同的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

(2)分别记录每种网络结构在传输运行时的稳定性、延迟、能耗等性能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

2.数据传输协议的测试及优化(1) 安装Contiki操作系统,选择LEACH、BCP、SPIN协议,并设置相应的参数进行数据传输实验。

(2)改变实验条件(如节点密度、网络负载等),测试和比较三种协议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

(3)根据实验结果,优化协议的参数设置,并比较优化后的协议和原始协议的性能差异。

四、实验结果及讨论1.组网方式的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星型组网方式具有简单易实现、维护成本低的特点,但存在单点故障的风险,一旦发生节点故障,整个系统将瘫痪。

树型组网方式在数据传输和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拓扑结构变化时需要重新组网。

网状组网方式相对灵活,但也增加了网络维护的复杂性。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组网方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Contiki mac协议与xmac协议的比较1.简介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节点由电池供电,其能力非常有限,同时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以及其她各种因素,节点能源一般不可补充。

因而降低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就是所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

WSN中的能量能耗主要包括通信能耗、感知能耗与计算能耗,其中通信能耗所占的比重最大,因此,减少通信能耗就是延长网络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

同时,研究表明节点通信时Radio模块在数据收发与空闲侦听时的能耗几乎相同,所以要想节能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Radio模块的侦听时间(收发时间不能减少),及减小占空比。

传统的无线网络中,主要考虑到问题就是高吞吐量、低延时等,不需要考虑能量消耗,Radio模块不需要关闭,所以传统无线网络MAC协议无法直接应用于WSN,各种针对传感器网络特点的MAC协议相继提出。

现有的WSN MAC协议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根据信道访问策略的不同可以分为:X-MAC协议X-MAC协议也基于B-MAC协议的改进,改进了其前导序列过长的问题,将前导序列分割成许多频闪前导(strobed preamble),在每个频闪前导中嵌入目的地址信息,非接收节点尽早丢弃分组并睡眠。

X-MAC在发送两个相邻的频闪序列之间插入一个侦听信道间隔,用以侦听接收节点的唤醒标识。

接收节点利用频闪前导之间的时间间隔,向发送节点发送早期确认,发送节点收到早期确认后立即发送数据分组,避免发送节点过度前导与接收节点过度侦听。

X-MAC还设计了一种自适应算法,根据网络流量变化动态调整节点的占空比,以减少单跳延时。

优点:X-MAC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再需要发送一个完整长度的前导序列来唤醒接收节点,因而发送延时与收发能耗都比较小;节点只需监听一个频闪前导就能转入睡眠。

缺点:节点每次醒来探测信道的时间有所增加,这使得协议在低负载网络中能耗性比较差。

无线传感器应用实训报告

无线传感器应用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组成;2.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和数据处理技术;3. 学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实际应用案例;4.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训内容1. 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感知节点、数据融合节点、通信网络和管理控制中心组成。

传感器节点负责感知环境信息,感知节点负责将感知到的信息传输到数据融合节点,数据融合节点负责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优化,通信网络负责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管理控制中心负责对整个网络进行管理和控制。

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其中,ZigBee、6LoWPAN等协议广泛应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

3. 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压缩、数据融合和数据传输等。

数据采集是对环境信息的感知和采集,数据压缩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压缩,数据融合是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优化,数据传输是将处理后的信息传输到管理控制中心。

4.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案例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际应用案例:(1)环境监测:通过部署大量的传感器节点,对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为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2)智能家居: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

(3)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4)医疗护理:在医疗领域,无线传感器网络可用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医疗设备远程控制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引言: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简称WSN)是一种由大量分布式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系统。

这些节点能够感知环境中的各种物理量,并将所感知到的信息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基站或其他节点。

WSN广泛应用于农业、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实验背景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WSN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为今后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基础。

二、实验目的1.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网方式和通信协议;3.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性能特点和应用领域。

三、实验设备1. 无线传感器节点:本实验使用了10个无线传感器节点,每个节点都具备感知和通信功能;2. 基站:作为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心节点,负责接收并处理来自传感器节点的数据;3. 电脑:用于控制和监控整个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将10个传感器节点分别放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保证它们之间的通信范围有重叠部分;2. 配置传感器节点参数:通过电脑连接到基站,对每个传感器节点进行参数配置,包括通信频率、传输功率等;3. 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节点开始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传输给基站;4. 数据处理与展示:基站接收到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将结果展示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并进行了数据采集和传输。

我们发现,传感器节点能够准确地感知环境中的物理量,并将数据可靠地传输给基站。

基站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展示了环境中物理量的变化趋势。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传感器基本实验实验报告(3篇)

传感器基本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

2. 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测试方法。

3. 学会使用常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

4. 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传感器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1. 传感器实验平台2. 数据采集卡3. 示波器4. 信号发生器5. 电源6. 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7. 连接线、插头等辅助器材三、实验内容1. 传感器基本原理学习- 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

- 学习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应用场景。

2. 传感器测试方法- 学习传感器的基本测试方法,如静态测试、动态测试、线性度测试等。

- 熟悉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仪器进行传感器测试。

3. 传感器应用实验- 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进行温度测量实验。

- 以压力传感器为例,进行压力测量实验。

- 以光敏传感器为例,进行光照强度测量实验。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

- 利用软件进行数据拟合、误差分析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 熟悉实验平台和设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 检查实验设备是否完好,连接线是否正确。

2. 传感器测试-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 连接传感器、数据采集卡、示波器等设备。

- 设置信号发生器的参数,如频率、幅度等。

- 进行传感器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利用数据采集卡采集传感器信号。

- 使用示波器观察信号波形。

-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误差原因。

- 总结实验经验,提出改进建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传感器实验- 测试温度范围:0℃~100℃- 测试精度:±0.5℃-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说明温度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2. 压力传感器实验- 测试压力范围:0~10MPa- 测试精度:±0.1MPa-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吻合较好,说明压力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和稳定性。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网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无线传感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的基本原理、组成及工作流程,掌握无线传感网节点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并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无线传感网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无线传感网络是由大量廉价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分布式网络系统,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多跳自组织的网络。

每个节点具有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功能,能够感知、采集、处理和传输环境中的信息。

无线传感网络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智能家居等领域。

三、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与设备- 传感器节点:ZigBee模块、温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中心节点:计算机、无线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路由器、网线等;- 软件平台:Node-RED、MQTT服务器等。

2. 实验步骤(1)搭建无线传感网络1. 将传感器节点连接到中心节点;2. 设置中心节点的IP地址和端口号;3. 启动MQTT服务器。

(2)节点配置1. 设置传感器节点的IP地址、端口号、主题等参数;2. 配置传感器节点采集的数据类型。

(3)数据采集与传输1. 传感器节点采集环境数据;2. 传感器节点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到中心节点;3. 中心节点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4)数据展示1. 使用Node-RED可视化平台展示传感器节点采集到的数据;2.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实验成功搭建了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节点能够采集环境数据,并将数据发送到中心节点。

中心节点接收数据后,通过Node-RED平台进行可视化展示,方便用户实时了解环境状况。

2. 实验分析(1)无线传感网络能够有效地采集、传输和处理环境数据,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环境信息。

(2)通过Node-RED平台,可以方便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展示,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效率。

(3)无线传感网络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前景,如环境监测、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

传感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3篇)

传感器演示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

2. 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应用效果。

3. 学习传感器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传感器及其演示实验:1. 热电偶传感器2. 压电式传感器3. 光纤式传感器4. 生物传感器三、实验原理1. 热电偶传感器:利用热电效应,即两种不同导体或半导体在接触时,因温度差异而产生的电动势。

热电偶传感器常用于温度测量。

2. 压电式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即晶体在受到机械力作用时,会产生电荷,从而实现力或加速度的测量。

3. 光纤式传感器:利用光纤传输光信号,通过测量光信号的变化来实现对物理量的测量,如位移、压力、温度等。

4. 生物传感器:利用生物材料或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抗体等,实现对生物化学物质的检测。

四、实验仪器与设备1. 热电偶传感器实验模块2.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模块3. 光纤式传感器实验模块4. 生物传感器实验模块5. 数据采集卡6. 示波器7. 计算机等五、实验步骤1. 热电偶传感器实验a. 连接热电偶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

b. 打开实验软件,设置测量参数。

c. 将热电偶传感器置于不同温度环境中,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d.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热电偶传感器的测温性能。

2. 压电式传感器实验a. 连接压电式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

b. 打开实验软件,设置测量参数。

c. 在振动台上施加不同频率和幅度的振动,观察并记录压电式传感器的输出信号。

d.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压电式传感器的振动测量性能。

3. 光纤式传感器实验a. 连接光纤式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

b. 打开实验软件,设置测量参数。

c. 将光纤式传感器置于不同位移环境中,观察并记录位移变化。

d.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光纤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性能。

4. 生物传感器实验a. 连接生物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卡。

b. 打开实验软件,设置测量参数。

c. 在生物传感器上添加待测物质,观察并记录信号变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13级计科1班学号姓名目录实验一 CC2530 I/O基础实验实验二 CC2530按键中断实验三 CC2530定时器的使用实验四串行通信接口发送与接收实验五 Zigbee点到点无线通信实验六 Zigbee串口实验实验七无线温度检测实验实验八 Zigbee组网实验实验一 CC2530 I/O基础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IAR编译软件界面的功能;2.掌握配置通用IO寄存器的方法;3.掌握如何编写代码及程序下载。

二、实验内容1.使用CC2530的IO来控制LED灯循环闪烁;2.判断按键是否被按下,如果按下,改变LED灯的状态,原先亮的灯灭,原先灭的亮,如此循环下去。

三、相关知识点cc2530有21个可编程的I/O引脚,P0、P1口是完全的8位口,P2口只有5个可使用的位。

通过软件设定一组SFR寄存器的位和字节,可使这些引脚作为通常的I/O口或作为连接ADC、计时器或USART部件的外围设备I/O口使用。

2.I/O口特性:(1)可设置为通常的I/O口,也可设置为外围I/O口使用;(2)在输入时有上拉和下拉能力;(3)全部21个数字I/O口引脚都具有影响外部的中断事件也能被用来唤醒休眠模式。

3.I/O端口的寄存器如下:P0:端口0 P1:端口1 P2:端口2 PERCFG:外设控制寄存器 APCFG:模拟外设I/O配置P0SEL:端口0功能选择寄存器 P1SEL:端口1功能选择寄存器P2SEL:端口2功能选择寄存器 P0DIR:端口0方向寄存器P1DIR:端口1方向寄存器 P2DIR:端口2方向寄存器P0INP:端口0输入模式寄存器 P1INP:端口1输入模式寄存器P2INP:端口2输入模式寄存器 P0IFG:端口0中断状态标志寄存器P1IFG:端口1中断状态标志寄存器P2IFG:端口2中断状态标志寄存器 PICTL:中断边缘寄存器P0IEN:端口0中断掩码寄存器 P1IEN:端口1中断掩码寄存器P2IEN:端口2中断掩码寄存器 PMUX:掉信号Mux寄存器OBSSEL0: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0 OBSSEL1: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1 OBSSEL2: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2 OBSSEL3: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3 OBSSEL4: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4 OBSSEL5:观察输出控制寄存器5四、实验步骤1.启动IAR;2.新建一个IAR工作区,或者打开一个IAR工作区;3.连接CC Debugger调试器和ZigBee模块、连接CC Debugger到计算机,安装驱动;4.设置项目参数;5.编写、编译、下载程序。

传感器实践报告(2篇)

传感器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实践背景与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传感器作为一种能够感知并转换各种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非电量为电量的装置,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

本次实践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传感器原理、类型、应用等方面的理解,提高对传感器系统的设计、调试和维护能力。

二、实践内容与过程1. 实践内容本次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传感器基本原理与分类;(2)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特性;(3)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4)传感器系统的设计与调试;(5)传感器应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2. 实践过程(1)理论学习首先,我们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工作原理及特性。

通过对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学习,我们对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实验操作在实验环节,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传感器进行实际操作,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传感器的安装、调试、校准等基本技能。

(3)案例分析我们选取了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如智能家居系统、工业自动化控制等。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我们了解了传感器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4)系统设计与调试在系统设计与调试环节,我们以智能家居系统为例,设计了一套基于传感器的控制系统。

我们选择了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等,实现了对室内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节。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传感器信号不稳定、系统响应速度慢等,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最终实现了系统的稳定运行。

(5)维护与保养在实践的最后阶段,我们学习了传感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方法。

通过对传感器进行定期清洁、校准、更换损坏部件等,确保传感器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三、实践成果与分析1. 成果通过本次实践,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工作原理及特性;(2)熟悉了常见传感器的安装、调试、校准等操作;(3)了解了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4)设计并调试了一套基于传感器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5)学会了传感器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方法。

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第一章基础实验2.1 熟悉开发环境2.1.1 实验目的安装 IAR 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2.1.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2.1.3 实验结果1、熟悉IAR编程及其烧写程序的环境及其流程。

2、熟悉了操作台及其CC2530开发板2.2 LED 实验2.2.1 实验目的通过 I/O 控制小灯闪烁的过程。

在 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上运行自己的程序。

2.2.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

2.2.5实验结果1、烧写程序成功2、LED闪烁情况与源程序相同3、修改程序延时函数模块之后,LED闪烁时间改变2.2.6 实验心得1、有时候会出现烧不了程序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在烧写之时reset一下仿真板。

2、极端情况,甚至要必须重启电脑后才能成功烧写程序。

2.5 串口实验2.5.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将会学习如果使用串口实现与 PC 机的通讯。

(实验中需要PC 机与开发板之间使用RS232 交叉串口连接线)。

能正确配置 CC2530 的串口。

2.5.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交叉串口线一根。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调试助手。

2.5.4 实验结果1、程序成功烧入板子2、但连接串口助手之后上位机无法显示数据。

3、即使发送端通过串口助手发数据也没有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报告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时间:第一章基础实验2.1 熟悉开发环境2.1.1 实验目的安装 IAR 开发环境。

CC2530 工程文件创建及配置。

源代码创建,编译及下载。

2.1.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TI 公司的烧写软件。

2.1.3 实验结果1、熟悉IAR编程及其烧写程序的环境及其流程。

2、熟悉了操作台及其CC2530开发板2.2 LED 实验2.2.1 实验目的通过 I/O 控制小灯闪烁的过程。

在 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上运行自己的程序。

2.2.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

2.2.5实验结果1、烧写程序成功2、LED闪烁情况与源程序相同3、修改程序延时函数模块之后,LED闪烁时间改变2.2.6 实验心得1、有时候会出现烧不了程序的情况,这时候需要在烧写之时reset一下仿真板。

2、极端情况,甚至要必须重启电脑后才能成功烧写程序。

2.5 串口实验2.5.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将会学习如果使用串口实现与 PC 机的通讯。

(实验中需要PC 机与开发板之间使用RS232 交叉串口连接线)。

能正确配置 CC2530 的串口。

2.5.2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底板及 CC2530 节点板一块,USB 接口仿真器,PC 机,交叉串口线一根。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调试助手。

2.5.4 实验结果1、程序成功烧入板子2、但连接串口助手之后上位机无法显示数据。

3、即使发送端通过串口助手发数据也没有反应。

2.5.5 实验心得本次实验做得不是很成功,但是还有部分收获,因为没有得到应有实验结果。

我们多次重置仿真器、重启机器等各种措施但我们用串口助手发送数据时,仍无法得到应有的结果。

不知道是否是硬件有问题没有得解决。

第二章射频实验3.1 点对点射频通信实验3.1.1 实验目的在 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上运行相应实验程序。

熟悉通过射频通信的基本方法。

练习使用状态机实现收发功能。

3.1.2 实验内容接收节点上电后进行初始化,然后通过指令 ISRXON 开启射频接收器,等待接收数据,直到正确接收到数据为止,通过串口打印输出。

发送节点上电后和接收节点进行相同的初始化,然后将要发送的数据输出到 TXFIFO 中,再调用指令 ISTXONCCA 通过射频前端发送数据。

3.1.3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 2 块、USB 接口的仿真器,PC 机Pentium100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串口监控程序。

3.1.6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发送节点将数据发送出去后,接收节点接收到数据,并通过串口调试助手打印输出。

发送数据的最大长度为 125 (加上发送的数据长度和校验,实际发送的数据长度为 128 字节)。

3.1.7 实验结果1、实验失败,板子无法发送数据。

3.1.8 实验心得1、由于板子的硬件问题,无法发送和接收数据。

第三章 ZStack组网实验5.2 多点自组织组网实验5.2.1 实验目的理解 zigbee 协议及相关知识。

在 ZX2530A 型 CC2530 节点板上实现自组织的组网。

在 ZStack 协议栈中实现单播通信。

5.2.2 实验内容先启动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上电后进行组网操作,再启动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上电后进行入网操作,成功入网后周期的将自己的短地址,父节点的短地址,自己的节点 ID 封装成数据包发送给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接收到数据包后通过串口传给 PC,从 PC 上的串口监控程序查看组网情况。

发送数据格式为(16 进制):FF 源节点(16bit) 父节点(16bit) 节点编号 ID(8bit)例如 FF 4B 00 00 00 01 ,表示 01 号节点的网络地址为 004B,发送数据到父节点,其网络地址为 00 00(协调器)。

5.2.3 预备知识1. 了解 CC2530 应用程序的框架结构。

2. 了解并安装 zstack 协议栈。

3. 了解 ZigBee 协议进行组网的过程。

5.2.4 实验设备及工具硬件:DZ2530 型 CC2530 节点板、USB 接口的仿真器,PC 机 Pentium100 以上。

软件:PC 机操作系统 WinXP、IAR 集成开发环境、ZTOOL 程序。

5.2.7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由接收数据的 DebugString 可以看出图中有两个节点加入了网了,其中一个节点的 DEVID 是21,网络地址:4f07,父节点地址是 0 即协调器。

另外一个节点的 DEVID 是 11,网络地址:A6F7,父节点地址是 4f07 即上一节点。

实验中可以试着改变不同节点的位置,然后通过 ZTOOL 看看组网结果有什么不同。

5.2.8 实验结果1、实验成功,图片如下5.2.9 实验心得1、在做第一个实验时已经出现部分问题,现在做本次实验,上次遗留的问题(硬件问题)没得解决,所有后面我们只能借用其他小组的硬件来完成实验。

2、经过几次实验,我们的程序可以烧写进入板子。

3、我们借用了同学的上位机,结果实验取得成功。

第四章传感器网络综合实验6.3 Zigbee 节点控制程序设计Zigbee 节点控制程序运行在每个传感器节点上,根据不同的传感器类型,设计不同的传感器控制程序。

所有节点控制程序都是基于 Zstack 协议栈的,并且都是在 SampleApp 的基础上修改而来。

下面对各个传感器工程进行介绍:先将“物联网光盘\综合实验\Zigbee 节点控制程序”复制到本地磁盘。

打开工程文件“Projects\zstack\Samples\SimpleApp\CC2530DB\ Simple App.eww”。

6.3.1协调器节点工程SimpleCoordinator 即协调器工程,如下图协调器的应用功能代码实现文件是 SimpleCoordinator.c 在工程文件夹App 目录下具体实现可参考源码。

按下键盘上的 F7 即个编译协调器工程,编译好之后可将代码下载到协调器节点板。

6.3.2继电器节点工程SimpleLight 即继电器节点工程,如下图程序中实现了一个继电器的控制,具体实现代码可参考源文件工程目录App 下 SimpleLight.C6.3.3气体传感器工程SimpleCo2Sensor 即气体传感器节点工程,如下图气体传感器的控制代码请参考工程 App 目录下 SimpleCo2Sensor.c6.3.4温度传感器工程SimpleTempSensor 即温度传感器工程如下图温度传感器节点用用控制代码可参考工程目录 App 下SimpleTempSensor.c 文件。

6.3.5人体红外传感器节点工程SimpleInfrared 即人体红外传感器工程,如下图人体红外传感器节点应用控制代码可参考工程目录 App 下 SimpleInfrar ed.c6.3.6超声波距离传感器节点工程SimpleDistanceSensor 即超声波距离传感器工程,如下图超声波距离传感器节点实现代码可参考工程目录 App 下SimpleDistanceSensor.c。

超声波测距驱动代码请参考 ys-srf05.c 文件。

6.3.7湿度传感器节点工程SimpleHumiditySensor 即湿度传感器节点工程,如下图湿度传感器应用控制代码可参考工程目录 App 下SimpleHumiditySensor.c 文件,其湿度的测量驱动可参考温湿度传感器驱动 dht11.c 文件6.3.8开关传感器节点工程SimpleSwitch 即开关传感器工程,如下图开关传感器应用控制实现代码可参考工程目录 App 下 SimpleSwitch.c 文件。

6.4 平台控制操作6.4.1 启动程序1)安装好程序后,打开 android 应用程序面板,找到图标,点击进入程序。

2)直接点击登录按钮,进入到系统主界面。

第一次进入是系统会自动连接到 zigbee 网关然后去搜索 zigbee 网络,默认的 zigbee 网关地址为本机 IP 地址,即 127.0.0.1。

3)如果你的 zigbee 网关地址不是本机,则需要修改默认网关地址。

通过按下系统‘菜单’按键,会出现如下菜单选择‘设置’菜单,可以设置默认的 zigbee 网关。

如下图:4)设置好网关后,下次启动程序就不用再次设置了。

6.4.2 搜索网络如果 zigbee 网关设置好,通过菜单选择‘搜索网络’就可以搜索 zigbee 网络了,正常情况下至少会有一个协调器节点,如果程序提示搜索不到网络,请检查你的网络连接和协调器是否正确连接。

如果 zigbee 网络上还有其它节点,可以在网络 TOP 图上一起显示出来。

如下,是一个zigbee 网络 TOP 图:图中共有 7 个节点,其中最上面那个是协调器节点,其它为传感器节点,其中地址为 58229的灯光设备带有路由功能,属路由器节点,它下面有两个子节点,分别为人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

6.4.3 传感器节点操作通过搜索到的 zigbee 网络 TOP 图,可以了解整个 zigbee 网络的节点分布情况。

通过点击屏幕上相应节点的图标可以进入相关节点的控制和监控操作。

下图为温度传感器的监控界面:其它界面读者可以自行实验,并且去了解。

6.4.4 实验结果1、本次实验成功,实验图片如下:6.4.5 实验心得1、本次实验得到部分结果,经过硬件问题的调解和其他小组的咨询,我们基本上完成本次实验,也了解了部分组网的知识和管理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