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科技创新中心分析(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技创新中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支撑未来30年上海建立新“四个中心”的关键环节。
关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德斌教授是这么定义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成果辐射范围广大,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重要价值增值功能,占据领导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者区域。
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特征包括[1]:
1、科技创新资源较密集。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较高。
3、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较完善。
4、科技创新文化氛围较浓厚。
5、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较紧密
指标:
1、科技人员、具有高研发能力企业和机构数量:
英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国家,其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及人才,引领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
如今,英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的各类技术人才和专业人员的比例,基础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传统地位依然强劲,在生物、医学、信息、金融、教育等领域人才济济,仅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就有78位,比其他欧盟大国一个国家的获奖人数还多。
截至2013年10月,英国有121名诺贝尔奖得主(绝大多数为科学奖),仅次于诺贝尔奖得主的第一大国—美国(344名)。
东伦敦科技城是位于伦敦东区的集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群聚的中心。
其最初起源于硅环岛,它被称为“迷你硅谷”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高密度科技产业园。
2008年,那里只有30家科技企业,到2010年1月,科技创新企业达到85家,2010年政府颁布了一项支持“迷你硅谷”发展的计划,将包括奥林匹克公园在内的东伦敦建造成高科技产业中心,命名为“东伦敦科技城”。
政府投入了4亿英镑支持科技城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并确保把新建筑中的一部分空间用作孵化区。
思科、英特尔、亚马逊、Twitter、高通、Facebook、谷歌等大型公司也开始进驻,巴克莱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再次开展针对创业企业的特殊融资服务。
仅2011年,就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将总部设于科技城。
2011年之后,有超过1600家公司进驻以东伦敦为中心的科技城。
东伦敦科技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欧洲成长最快的科技枢
[1]汤汇浩,高平. 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思考[J]. 科学发展,2014,10:68-73.
纽。
在东伦敦科技城的带动下,过去3年间,伦敦的科技企业数量增加了76%,从原有的近5万家增长到8.8万家;仅东伦敦地区就已密布了3200家创业公司,创造了5万多就业岗位。
如今在伦敦城中,有超过58万人为科技企业工作,约占全伦敦就业岗位总量的27%。
另一方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英国科学和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源从2001年的37%上升到2009年的44%,2007年英国的科学与工程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人数的22.5%,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
但是,根据2010年OECD的统计,英国有45%的博士毕业生来自于科学与工程领域,这与其他国家该领域的博士毕业生比率相比是比较高的。
因此,拥有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
Source: Annual Population Survey 2007,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2、高校与科研机构数量
伦敦集中了英国1/3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时还有大量的思想库和科研院所,每年高校毕业生约占全国的40%。
2014年发布的 QS 世界大学排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显示,伦敦是世界顶级大学数量最多的城市,有五所跻身全球100强。
分别是帝国理工学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排名上升,与剑桥大学 (Cambridge) 并列第二位,伦敦大学学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与牛津大学 (Oxford) 并列第五。
在头20位之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排名71,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排名98。
其中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成立于1836年,现设有60多个学院,是英国及欧洲规模最大的大学,拥有170000名学生在读。
现已发展成为包含17个独立自治的学院和10个研究所的巨型联盟。
3、科研研发投入数量
英国政府在《卓越与机遇—而向21世纪的科学与创新政策》白皮书中指出:“英国拥有世界上1%的人口,却占世界科研投入的4.5%。
白皮书发布后,英国财政部、教育与技能部和贸工部联合发布《科学与创新投资框架(2004-2014)该框架称:至2014年,英国研发
总支出将占英国GDP的2.5%,其中企业的研发支出达到GDP的1.70%,比2004年增长37.1%。
4、科技成果数量
英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研发基地之一,其科研几乎涉及所有科学领域。
以世界1%的人口,从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发表学术论文占9%,引用量达12%,仅次于美国。
获国际大奖人数约占世界的10%,迄已涌现出80多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居世界第二。
在生物技术、航空和国防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5、有影响力的科研协会、学会数量
英国的科技管理体制相对松散,可大致分为两个系统;议会附设的科技管理、咨询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机构。
1.议会附设的科技管理、咨询机构:
主要包括议会与科学委员会、议会科技办公室、选择委员会等。
他们的职能是对政府的科技预算、政府科技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政府职能部门的科技管理等情况提供咨询、监督;同时对与科技相关的提案为两院议员提供交换意见的场所。
2.政府机构
英政府科技管理的最高权利机关是内阁。
内阁中,政府宏观科技管理是由贸工大臣(即内阁科技大臣)负责;贸工大臣下设负责科技的国务部长或次官,辅佐贸工大臣具体负责政府的科技管理。
现归属贸工部(DTI)的科学与技术办公室(OST)为政府宏观科技管理部门;政府各部负责各自所辖领域的科技管理;同时通过OST,对政府的总体科技管理负责。
英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可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
前者包括:内阁生产力与竞争力委员会、科技顾问委员会、科学与技术办公室等;非专业的科技管理部门是指英政府的各职能部门。
3.研究理事会
研究理事会是指如下七个具有“准政府”性质的科技管理机构: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医学研究理事会(MRC)、粒子物理学与天文学研究理事会(PPARC)、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和中央实验室委员会研究理事会(CCLRC)。
各研究理事会均是依照皇家宪章而成立的自治性机构;设有管理委员会,其成员来自大学、专业机构、工业界和政府。
研究理事会支持在各大学、其它高教机构等中开展的各类科研活动;进行或支持在各自研究机构和各类国际研究
中心开展的科研活动(通常是与其它行业部门或有关国际机构合作完成);同时,各研究理事会奖励约15,000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学习的研究生。
4..专业机构
在英国,有各种大量的专业学术和技术社团,其中很多有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培养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这类专业机构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皇家学会、皇家工程院等。
其中、皇家学会相当于英国的科学院。
5.企事业的研究与技术组织
研究与技术组织(RTOs)是代表工业界从事商业性研究并提供其它服务的独立组织,它们一般与特定的行业保持紧密的联系。
英国共有50个左右的RTOs,数量在欧洲是最多的,雇佣近10,000人。
全球创新力城市排名[2]:伦敦排名第11名
二、资源配置中心
世界城市除了需要具备对经济、创新、信息和文化等战略资源的配置能力,还需要有足够的制度支持和充分的资源配置潜力来确保全球资源配置的成功以及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是指该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凝聚、配置和激活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的能力。
它反映了一个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的规模、质量和效率,是一个“全球城市”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广义上的综合性资源,而不单单是经济学上所讲的要素资源。
世界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应该包括资本资源配置力、创新资源配置力、信息资源配置力、文化资源配置力和全球资源配置保障力等5个方面[3]。
指标:
1、跨国公司数量
伦敦的企业占英国企业数量的16%,超过100个欧洲500强企业在伦敦设有总部,75%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在伦敦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在2012年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的榜单中,其中68家公司总部都设在伦敦。
单从公司总部数量这一项排名中,伦敦排名第三。
(上海19名)。
[2]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 2011年
[3]陈信康纵观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2014年
2、投融资数量
对总部位于伦敦的科技公司来说,2014年是投资打破纪录的一年。
风险资本融资总额达到14亿美元,是2013年的2倍。
而全英科技公司融资总额达21亿美元,伦敦科技公司就占了其中65%。
2014年也是IPO的好年份,政府参与和帮助许多有前途的科技公司在伦敦证交所上市。
Just Eat和Zoopla的估值都达到10亿美元,它们都被列入伦敦证交所“未来50”成员。
所谓“未来50”是指那些高速增长的英国公司,它们被承诺获得“特别支持”并被说服在英国上市。
伦敦已经吸引众多大型风投公司的资金,包括Index Ventures(已投资5.43亿美元)、Balderton Capital (3.05亿美元)、DN Capital (2亿美元)、Google Ventures与Santander (各自1亿美元)。
由谷歌前欧洲总裁丹·科布利(Dan Cobley)创建的Brighbridge Capital 也将在伦敦投资8400万美元,London Co-Investment Fund投资4100万美元,Seedcamp 投资3000万美元。
此外,还有许多风投公司正在伦敦进行早期风投活动,比如Passion Capital、Playfair Capital、Ariadne Capital以及Octopus Investments等,都在帮助培养一流的科技人才。
科技公司孵化器的数量也在增长,其中最著名的包括Oxygen Accelerator、Wayra、金融科技(Fintech)公司孵化器Level 39以及Microsoft Ventures 等。
伦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
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总和。
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
伦敦港是英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之一。
全港包括皇家码头区、印度和米尔沃尔码头区、蒂尔伯里码头区,与70多个国家的港口建立了联系,年吞吐量约4500多万吨。
3、国际组织数量
伦敦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的所在地,其中包括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合作社联盟、国际笔会、国际妇女同盟、社会党国际、大赦国际等。
4、文化产业比重(国际大师、博物馆数量、文化引领领域)
根据英国文化传媒体育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文化创意产业是指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的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利用,可以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
创意产业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古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
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电视与广播。
1997年至今,英国整体经济增长了70%,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了90%多,其发展速度远高于总体经济。
伦敦的创意产业总值占英国创意产业总值的比重非常大,在2000年就达到了24. 68% 0 2001年伦敦的创意产业人均产值约为2500英镑,几乎相当于英国的两倍。
伦敦创意产业凭借着每年210亿英镑的产出值,口前已经成为仅次于金融服务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伦敦人对休闲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伦敦家庭每周对休闲产品与服务的平均消费约为500英镑,比英国平均水平高出25%;而其中,看电影、欣赏戏剧、参加时装秀等活动的花费,伦敦人更是高出英国平均水平近30%。
2010年伦敦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为65.8万人。
当前英国全部约1100个独立电视制作公司中,近700个(包括几乎所有的大公司)都位于伦敦。
伦敦还拥有全国85%以上的时尚设计师,40%以上的出版业从业人员。
更为重要的是,伦敦已经成为全球的创意中心,被认为是全球三大广告中心城市之一,三分之二的国际广告公司的欧洲总部都设在伦敦。
伦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名城。
大英博物馆(官方称英国国家博物馆)建于18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集中了英国和世界各国许多的古代文物。
伦敦的艺术、娱乐形式极为丰富。
歌剧、音乐剧、古典音乐、摇滚、爵士乐、皇家芭蕾、踢踏舞,应有尽有,而且票价便宜得难以置信。
伦敦至少有1000个以上的剧场。
伦敦拥有五个专业的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管弦乐团、皇家爱乐管弦乐团、爱乐管弦乐团以及BBC交响乐团。
伦敦还拥有举世闻名的皇家大剧院、英国国家剧院和皇家节日厅。
伦敦拥有数十家剧院,主要集中在西区。
这其中包括国家剧场、伦敦帕拉斯剧院、阿尔梅迪亚剧院和专门上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环球剧场等。
伦敦是全球最著名的四大时尚城市之一(另有:巴黎、纽约、米兰),世界闻名的哈洛德百货公司就坐落在城中。
5、城市功能机构特征
伦敦产业结构(2008)
从外伦敦、内伦敦以及整个英国的产业结构看,内伦敦是科研、技术服务最发达的地区,是研发人员聚集最多的区域。
外伦敦以及全英国境内从业人员最多的行业是物流,表现出伦敦以科技创新引领地区经济增长以及国际化大都市发挥的人才聚集效应。
全球竞争力排名[4]:伦敦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纽约
三、财富管理中心
所谓财富管理中心是指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的特殊类型的金融中心城市。
在财富管理中心,财富管理机构、人才、资产高度聚集,财富管理行业统领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引领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在当地的经济、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或者支柱性地位[5]。
财富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全球财富的总林增长,金融服务专业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金融创新的不断进步,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互联网通信技术的高度发达等诸多因素
[4]科尼尔2014全球城市排名
[5]辛树人. 推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J]. 中国金融,2014,06:78-80.
共同作用的结果。
指标:
1.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数量
伦敦金融城是位于英国伦敦中心市区的专业金融商业区,伦敦金融城是世界第一的全球金融中心。
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位于泰晤士河的北岸,也被称为“一平方英里”(The Square Mile),这里楼群密布、街道狭窄,寸土寸金。
500多家外国银行,伦敦的银行经营着全球20%的国际银行业务,英国银行业50%的资产由外国银行管理,其资产也主要是外国顾客的资产;此外,伦敦金融城还有180多个外国证券交易公司云集于此,几乎50%的国际股权交易在这里进行,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的数量也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交易所;这里有30多万金融精英与英国历史悠久的银行、交易所一起,拥挤在经典、厚重的古老建筑里;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中,有75%在这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伦敦金融城是伦敦的发源地,面积虽仅约2.9平方公里,对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却超过2%。
每天大约有约35万人在城内工作。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19世纪时曾被称为世界的银行,在各类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博大精深。
75%的世界500强企业在金融城设了分公司或办事处。
有约500家各国银行在此经营。
保险业方面,世界上第一家保险市场 --著名的“劳合社”就诞生在金融城,全球20家顶尖保险公司也都在这里有自己的公司。
伦敦金融城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航运保险市场、伦敦证券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等,金融城的黄金交易额、国际贷放总额、外国证券交易额、海事与航空保险业务额以及基金管理总量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伦敦的金融服务业是支柱产业之一。
自1986年金融“大爆炸”自由化和1997年英格兰银行独立以来,金融业在英国不断取得快速发展。
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机构2009年5月统计(IFSL,下同),2001年金融服务业在英经济的比重为5.5%,到2007年这一比例升至7.6%。
2008年金融业贸易顺差356亿英镑,高于2005年的193亿英镑。
2008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100万人。
在英外资银行数世界第一。
2008年3月底英国共有各类外资银行分行或子行250家,居全球首位。
2008年9月外资银行管理的资产7.5万亿英镑,占英国银行业资产总额的一半以上。
2008年3月跨境银行贷款业务量占全球的20%,位居榜首。
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
伦敦是全球唯一聚集了世界前20大保险和再保险公司的金融中心,2007年伦敦地区的保费收入达245亿英镑。
1688年开业至今的伦敦劳埃德市场以经营
高风险保险业务闻名于世,其业务遍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92%的富时100指数公司和93%的道琼斯指数公司在劳埃德市场投保。
伦敦金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交易中心。
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
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
2007年英国基金管理业负责的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互助基金、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各类基金的总规模达4.1万亿英镑。
伦敦还是私募基金、对冲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营运中心。
最国际化的股票、债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
在伦敦证交所挂牌上市的外国企业692家,居世界主要证交所之首。
外国企业在伦敦证交所的交易量占国际企业股票交易额的29%。
伦敦占国际债券交易市场的70%。
同时,伦敦也是最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和金属交易所。
伦敦拥有四家衍生产品交易所,伦敦衍生品交易占全球的43%。
伦敦金属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金属交易所。
伦敦是世界最大的黄金市场和黄金交割中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2007年碳交易占欧盟的89%。
基于碳项目投资交易占欧盟的一半。
伦敦是欧洲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占全球商品交易的15%。
最大的海事服务中心。
伦敦是最大的海事服务提供基地。
涵盖船舶代理、法律、融资、保险、船级认定、争端解决等,就业人数1.4万人。
国际海事组织设在伦敦。
2、生产性服务业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目前国际上对其具体领域并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也没有这方面的统计。
根据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将服务业分为11门类、26大类、134小类。
如果按照服务对象,大致可分为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服务业三类。
其中,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即是生产性服务业,具体体现在上游(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设计、市场研究等)、中游(质量控制、会计、人事管理、法律、保险等)和下游(广告、物流、销售、人员培训等)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全过程生产活动中。
从其基本内涵看,一切为企业生产服务的,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从这一概念看,过去25-30年间,生产性服务业是英国增长最快的行业。
1979-1988年,服务部门共新增240万个职位,其中银行、金融和保险部门就增加了100万个,占了近50%。
1997年,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 430家,占总数的44. 4%。
1998年伦敦市总产值中,生产服务业产值比重为40.8%,而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品生产
与运输部门(包括部分物流业)的产值比重只有23%。
到2005年,金融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已达8.5%,2006年净出口244亿英镑。
目前,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增加值占英国GDP比重已超过25%,就业人口占了全部就业人口的32%。
3、品牌、信誉等全球影响力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比起世界其他地区,伦敦更受国际零售品牌的青睐,成为全球零售业巨头。
2013年共有31个国际品牌首次在伦敦开设店面,包括美国时装零售店J Crew和奢侈品牌Tom Ford。
据房地产代理商世邦魏理仕公司(CBRE)的调查,57%的国际品牌都在伦敦设有实体店。
据称,伦敦国际零售品牌的数量在世界上排行第一,甚至超过了迪拜(55.3%的国际品牌设店),纽约排在第三位,其后分别是莫斯科、上海、巴黎和香港。
4、金融资产数量及全球所占比重
伦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外汇市场,目前日平均交易量超过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交易量的32%。
伦敦城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收入成交额有时一天可达500多亿美元,占全世界欧洲美元成交额的1/3以上。
2001年金融服务业在英经济的比重为5.5%,到2007年这一比例升至7.6%。
2008年金融业贸易顺差356亿英镑,高于2005年的193亿英镑。
2008年底,金融服务业就业人数100万人。
英国的金融资产总量从1987年的3.65万亿英镑增长至2007年的25.63万亿英镑,2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0.23%,而同期GDP平均年增长率为6.13%,金融资产总量的扩张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约4.1个百分点。
由于银行同业市场在英国较为发达,因此在英国金融部门中,存款和贷款所占的比重一直大体相当且超过了其他金融工具,这也使得英国国内金融资产中通货和存款所占比重较大,该比例为34.39%。
从部门机构看,国外部门在英国金融投资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
伦敦是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因此英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一直较高。
从金融资产看,2007年,国外部门金融资产在英国的占比为27.44%。
同期,美德日三国国外部门的占比分别为10.91%. 20.62%和5.46%。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6]:伦敦排名第一位
四、信息交互中心
[6] 2012年3月第十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
上海要建成为全球信息交互中心平台,在全球信息网络中发挥重要节点功能。
上海作为全球城市要成为全球信息网络枢纽,成为全球信息产出、集散、周转基地。
因此,未来30年,上海应当具有完备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具有极强的信息交互能力。
上海建成拥有全球主要的经济、政治、科技、社会和文化的信息平台,并且成为全球信息交互的重要网络节点。
指标
1、互联网用户数量及带宽(互联网普及率)
伦敦以及英国家庭拥有计算机及联入互联网统计
Source: Expenditure and Food Survey,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06年,伦敦家庭的计算机普及率就达到了71%,互联网接入率达到63%。
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在《互联网访问季度报告(Internet Access Quarterly Update)》中公布了一份数据:2014年英国有4460万人在今年一季度使用了互联网,也就是87%的英国成年人在用互联网,相比去年同期多出110万。
16-24岁之间使用互联网的英国人占到该年龄段英国人口的99%,而超过75岁仍在使用互联网的就只有37%了。
同时,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其人口占比分别是89%和85%;从地理位置来看,伦敦的互联网普及率最高,90%的市民都在使用互联网,相比之下北爱尔兰的普及率最低,会访问互联网的人仅有79%。
英国的超高速宽带部署领先于所有欧洲国家,走在最前面。
据英国电信监管机构Ofcom 2014年3月发布的数据,四分之三的英国家庭可以接入超高速宽带服务,这里的超高速是指传输速度达到和超过30Mbps的服务,目前英国这种超高速宽带服务覆盖情况为对73%的英国人口开放,相比2011年的60%提升迅速。
预计到2017年这一比例将达到95%。
调查结果显示,超高速宽带网络的增长点主要在英国,英国超高速宽带服务使用量由先前在欧洲五大经济体(EU5,包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中排名第三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