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_PPT课件

咳。
图1-4-18 按揉乳根
胸腹部穴位
4、膻中
【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 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 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 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 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 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 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 中。
胸腹部穴位
﹡ 1、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 【操作】①按揉天突,用中指指端按或
揉,称按天突或揉天突,或先按继而 揉之称按揉天突。②点天突,以示指 或中指指端微屈,向下用力点之。③ 捏挤天突,用两手拇、示指捏挤天突 穴。 【次数】按揉30次;点3〜5次;捏挤至 皮下瘀血呈红紫色为止。 【功用】理气化痰、降逆止呕,止咳平 喘。
图1-4-16 按揉天突
胸腹部穴位
﹡ 2、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
儿之两胁,再以两拇指于穴 位上揉之,称为揉乳旁。 【次数】揉50~1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图1-4-17 按揉乳旁
胸腹部穴位
﹡ 3、乳根 【位置】乳头直下0.2寸,平
第五肋间隙。 【操作】医者用两手食指或
梢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头 阴阳。 【次数】30~50次。 【功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 止头痛。
图1-4-6 推坎宫
头面部穴位
3、太阳
【位置】眉梢与外眼角中点,向 后约1寸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前向后直 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或 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向眼 方向揉运为补,向耳方向揉运 为泻。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两目内 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 掐山根。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小儿推拿学头面部穴位

2、坎宫
【位置】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
头痛。 【应用】 1.作为起式与开天门同。 2.调节脏腑阴阳。坎宫为水性,肾所主,肾
为阴阳之根。此法又名分推头阴阳,古人谓其 通过调肾中阴阳而达到调节脏腑阴阳的目的。 3.眼目之上,推之能明目祛风,适用于迎风 流泪、眼目胀痛、目赤痛、近视、斜视等。
3、太阳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清利头目,止头痛。 【应用】 1.作为起式与天门、坎宫同用。 2.善调阴阳。古人谓左太阳,右太阴。揉、运之,
从阴引阳和从阳引阴,使阴阳协调。治疗小儿汗证、 夜啼、遗尿、小便频数、癫痫等阴阳失调之疾有效。 3.疏散风邪、疏通经络力强,是治疗各种外感、 头痛、头昏、项强的重要穴位。 4.具有明目之功,用治目赤肿痛、近视等。
4、耳后高骨
【功效】疏风解表,镇静安神,定惊。 【应用】 1.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共为小儿推拿起
式,前三者长于调节天人、脏腑和阴阳。本穴未 病先防惊风,为治未病之体现。 2.发散之力较强,用于外感发热、感冒、头痛、 项强、流涕等。 3.有较强的镇静作用,能改善小儿睡眠,用于 夜啼、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神昏烦躁等。
8、睛明
【操作】以小指指腹振按之,操作半分钟; 或以拇、食二指指腹按揉之,操作30~50次。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应用】 1、眼疾 2.小儿泪道阻塞时,振按之多有脓液溢出,
利于泪道畅通。
9、四白
【功效】明目,润燥,养颜。 【应用】 能增进视力,用于近视、弱视、斜视等的
5、囟门
【操作】 1.摩囟 医者右手掌置于儿前额,食、中、无名三
指并拢置于囟门,缓缓摩动约1分钟。 2.揉囟 以三指或拇指指腹揉约1分钟。 3.推囟 以拇指桡侧快速来回轻搔囟门穴约半分钟。 4.振囟 以拇指指腹或掌根高频率振动半分钟。 上述四步连续操作,一气呵成,称“囟门四步法”。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小儿推拿PPT(比较全面)

三、问诊 1.问年龄:与病情、用药剂量相关。
• 生后1周内新生儿易患脐风、胎黄、脐疮等; • 新生儿和乳婴儿易患鹅口疮、脐突、夜啼; • 6个月以后的婴儿易患麻疹; • 6-12个月婴儿易患幼儿急疹; • 婴幼儿易患泄泻; • 学龄前儿童易患水痘、百日咳等; • 12岁以后疾病谱基本接近成人。
【擦法】
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 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
【拍法】
用虚掌拍(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掌心内凹),称为拍法。
【捏法】
1.捏脊法
捏法正位手势
用双手拇指和食指作捏物状手形,自腰骶开始,沿脊柱交替向前捏捻皮肤;
每向前捏捻三下,用力向上提一下,至大椎为止,然后以食指中指无名指
2.分推法 用双姆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分向推动。
3.旋推法 用拇指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频频旋转推动。
【运法】
用拇指或食、中、无名指面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 运转。此法有顺运为泻,逆运为补,左运汗,右运凉及左转止吐,右转止 泻等说法。
【搓法】
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 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
2.时间:小儿推拿的速度以每分钟150-200次为宜。1 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推1000-3000次,大约需要515分钟。
3.补泻:补→顺上轻缓,泻→逆下重急 4.介质:滑石粉、水、麻油、凡士林、葱姜汁等 5.顺序: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6.处方:手法+穴位+时间(或操作次数)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头面部)-PPT精选文档

【太阳】
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 感、内伤; 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 强疗效。
【人中】
【头面部常用穴位小结】
解表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拿风 池、推天柱等。 镇惊通窍 按揉百会、揉迎香。
升阳举陷 按揉百会。
谢谢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坎宫(阴阳)】
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 分阴阳。 次数:30~50次。
主治: 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 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 感表证及内伤杂病; 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 穴合用。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 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 次数:30~50次。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 PPT 课件

感谢聆听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部
1、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推太阳 合用。若惊惕不安多与清肝经,揉百会、掐揉小天心合用。对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呈一直线,左右对称。 【作用】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组成“治外感四大手法”配合应用;与清肝经、 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推涌泉合用治疗迎风流泪、眼目胀 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等。
9、承浆 【位置】下唇下,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作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用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鹅口疮 、流涎不止、口歪、齿痛等。
10、风池 【位置】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平风府穴,左右各一。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用于治疗感冒 头痛,发热无汗之表实症和头目诸疾。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清热。 【临床应用】清法代表,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咳嗽、颈项强直 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同用;降法代表,治疗溢乳、恶 心、呕吐、呃逆、嗳气、头痛、头晕等,多与横纹推向板门、 揉中脘合用。
12、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线。 【作用】推桥弓平肝潜阳熄风,拿桥弓提神醒脑。 【临床应用】推桥弓用于头痛、眩晕、惊风、呕吐等;拿 桥弓用于神疲、乏力、头晕、健忘等。揉捏用于治疗肌性 斜颈。
【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 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常与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灸百会用于虚 寒证。
小儿推拿穴位(课堂PPT)

35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揉肺俞
推肺俞(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
推100-300次 功效:调肺气
补虚损 止咳嗽
36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操作:按揉腰俞 次数:15-30次 功效:通经活络,滋阴壮阳,补肾益元。常
散淤结
52
四横纹(四缝)
位置:示、中、环、小指掌面,第一指骨间关节 横纹处
操作:掐四横纹 推四横纹 三棱针点刺
次数:掐5次 推100-300次
功效:退热除烦,散淤结 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 治疗疳积
53
掌小横纹
位置:手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效:清热散结
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61
62
总筋
位置:腕横纹中点 操作:揉总筋
掐总筋 次数:揉100-300次
掐3-5次 功效:
揉: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 掐:止惊风抽掣
63
64
大横纹
位置:腕横纹。近拇指端(桡侧)称阳池 近小指端(尺侧)称阴池
操作:分(推腕)阴阳(分推大横纹) 合(推腕)阴阳
小儿推拿
穴位
滕州艾草堂小儿推拿姬艳文
1
小儿推拿穴位的特点
穴位的形状呈现: “点”状、“线”状、“面”状
两手穴位居多: (“小儿百脉汇于两掌”,手上31穴) 强调手法操作顺序:
先头面、次上肢、次胸腹、次腰背、次下肢
2
穴位分布情况 (共72个常用穴 )
头面部穴位:13个 胸腹部穴位:11个 腰背部穴位:6个 上肢部穴位:35个
小儿穴位按摩大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高级班】第四章: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第四章: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附图一:小儿身正面穴位图附图二:小儿身背面穴位图附图三:小儿上肢、掌面穴位图附图四:小儿掌背穴位图小儿推拿穴位除了经穴、奇穴、经验穴、阿是穴之外,有相当部分穴位是小儿推拿学特有的,称为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经络学说中的特定穴位,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前人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部分穴位归属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不象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
小儿推拿穴位中有部分穴位属于十四经穴,但其作用受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影响而与成人经穴作用有所不同。
其作用原理受经络学说指导。
小儿推拿穴位呈面状分布为多,操作大部分是直接作用于皮肤,因此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密切。
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命名依据是:根据脏腑命名,如心经、大肠、膀胱等;根据人体部位,如五指节、腹、脊等;根据作用功能,如端正、精宁等;根据五行学说,如脾土、肝木等;根据山谷河流,如山根、洪池等;根据建筑物体,如天庭、三关等;根据动物名称,如老龙、龟尾等;根据哲学名词,如阴阳、八卦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取穴方法同经络学说中取穴方法一样,即按体表标志、折量分寸、指量法取穴。
《幼科推拿秘书》中说,“屈小儿中指节,度之为寸,折半为五分,非分寸之谓也。
”小儿推拿穴位有其特殊的位置及特殊的作用,决定了在推拿操作时有特殊的操作手法。
大多数穴位有其固定的操作过程,以手法名称加穴位名称构成小儿推拿特定的“操作名”。
如“旋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
小儿推拿特别强调手法的治疗量及补泻。
故小儿推拿非常重视手法的次数(时间)、疗程、强度(轻重)、频率(速度)及方向等因素。
本章按人体部位就小儿推拿的常用经穴、奇穴、特定穴等予以介绍。
第一节:头面颈项部穴位本节以经穴为主,介绍百会、前顶门等19个穴位。
掐、揉前顶:镇惊安神通窍,多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

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手掌及上肢屈面)2009-05-07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背面)2009-05-07小儿推拿按摩穴位图(正面)2009-05-07小天心穴可安神小天心穴是所有经络出入的总大门,位于手掌根部的中心,大小鱼际中间。
这个穴位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医认为该穴具有畅通经络、通窍散结、安神镇惊、清热利尿明目等作用。
可以用来治疗感冒发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夜啼、一切眼疾、小便不利等。
肾经穴增智力补肾经穴(在小指掌面,自指尖推至指根)具有补肾益脑等作用,可用于促进大脑智力发育和保健。
临床我们的体会是,该穴多用于治疗神经、内分泌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例如治疗五更泻、遗尿、尿频、肾虚咳喘、惊风、牙痛、骨软无力、先天不足等。
脾经穴促消化推补脾经穴(在大拇指的外侧边缘,自指尖推向指间关节)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亦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所以,推补脾经穴具有良好的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其它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但是家长们不易掌握,不如在平时多搓搓孩子的手,也能起到一定保健作用。
推荐几个简单的手掌小体操搓手:双手对掌,五指相对,一前一后像洗手一样搓手(重点刺激五经穴和板门穴)。
拍手:双手左右相对,垂直拍击,做类似欢迎动作(同上,亦可重点叩击掌根部,刺激小天心穴)。
摩手:双手对掌,像画圆圈一样旋转摩擦(重点刺激内八卦穴和内劳宫穴)。
叉手:双手拇、食指张开,对叉虎口;或双手十指张开,互相交叉于指缝间(重点刺激合谷穴和八邪穴)。
①推拿组小儿哮喘缓解期以健脾益肺、补肾固本为施护原则。
推拿以推、揉、捏为主要手法。
推拿处方,补脾经(拇指末节桡侧面)、补肺经(无名指末节掌侧)、补肾经(小指末节掌面),按揉定喘穴,揉脾腧(shù)、肺腧、及肾腧;偏于肺脾气虚者揉膻(tán)中50--100次,以补气定喘;偏于肾虚不纳气者,加揉二马穴300--500次,以补肾纳气固本。
部分患儿选捏脊法为主,配合推揉法。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
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6.gif" width=120 height=141>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按摩常见(头面部) 穴位图解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2.gif" width=130 height=150>穴位:百会位置: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操作:用拇指端按揉,约按揉30次。
主治:头痛,脱肛,遗尿,惊痫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3.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4.gif" width=175 height=138>穴位:天门(攒竹)位置:自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条直线。
操作:用两拇指面自眉心起,交替向上直推至前发际,约推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风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5.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6.gif" width=120 height=141>穴位:太阳位置: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操作:两拇指或两中指端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上揉动。
向前揉为补,向耳后揉为泻。
揉3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头晕。
推坎宫穴又叫分头阴阳。
眉心至两眉稍成一横线为坎宫穴。
推法为用两拇指面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分向推动30~50次。
此种手法可疏风解表,止头痛,醒脑明目。
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哭闹不安,惊风,屈光不正。
610)?'610px':'auto'; }"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7.jpg" __loaded="true" __scrollbinded="true" firstheight="150px" firstwidth="161px" firstrate="1" middlex="563.5px" middley="335px" zoomrate="1" srcheight="150" srcwidth="161">山根穴位于印堂穴下,从侧面看,是鼻子起始的位置,如果把面部看成是地面,山根穴那鼻子便是山脉升起之地,所以称之为山根。
财运的基本就从山根而起,山根挺拔,通常是纳财之基础,也就是鼻梁要隆起,而不要塌陷。
有必要提一下,隆起是平衡的升起,而并非露骨。
按摩此穴3—5次,掐山根穴有开关窍、醒目定神的作用。
取穴方法位于两眼内毗连线中点与印堂之间的斜坡上。
有明目、安神之作用。
主治疾病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塞不通等。
也可作诊察穴使用,若见青筋基邢,则是惊风或内伤的表现。
610)?'610px':'auto'; }" alt=山根穴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8.jpg" width=350 height=223>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9.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0.gif" width=140 height=136>穴位: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之。
约掐3~5次。
主治:昏厥,惊风,抽搐。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人体穴位> 小儿推拿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1.gif" width=137 height=169>穴位:迎香位置:鼻翼外侧,旁开5分。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
约15~30次。
主治:鼻塞流涕,口眼歪斜。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2.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3.gif" width=80 height=111>穴位:牙关(颊车)位置:下颌角前上方1寸,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高点处。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
约15~30次。
主治: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等。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4.gif" width=137 height=169>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5.gif" width=80 height=111>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6.gif" width=82 height=108>穴位:印堂(眉心)位置:两眉之间连线中点。
操作:用拇指甲作掐法或用指端作揉法。
掐5次,按揉50次左右。
主治:昏厥,抽搐,感冒,头痛。
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称揉耳后高骨(图205)。
610)?'610px':'auto'; }" border=0 alt="小儿推拿-头面部常用穴位- 修行者--谨铭- 华佗养生堂"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7.jpg"__1340094232187__="ev_5956197158">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临床应用:①外感头痛可与常用手法清肺经等穴合用;②惊风、烦躁可与按百会、清心经等穴合用。
穴位: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风府穴处。
610)?'610px':'auto'; }" alt=""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8.jpg" __loaded="true" __scrollbinded="true" firstheight="250px" firstwidth="206px" firstrate="1" middlex="227px" middley="123px" zoomrate="1" srcheight="250" srcwidth="206">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肩背痛。
线状穴。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呈线状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
次数:推100~500次。
主治:发热、呕吐、项强、惊风等症。
临床应用:①外感发热、项强可与拿风池等穴合用;②呕吐可与揉板门、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间常可用汤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
作用同推天柱。
610)?'610px':'auto'; }"alt=602b6b95t986011b3e077&690.jpgsrc="/DownloadImg/2013/08/07 07/34321347_19.jpg" width=450 height=334>1、攒竹(天门)【位置】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