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黄恕伯)

合集下载

黄恕伯 基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例剖析 学术报告

黄恕伯 基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例剖析 学术报告
②不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直接求解物体的受力,计算三角支架受力等问题不在这里出现。
③分力的方向不是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的,而是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新授课时,分力方向由题目告知。
④把“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合并为一节课。称为“力的合成和分解”。
(2)强化关于“相互作用”的教学
(3)把“运动与相互作用”分析思路作为核心目标
3、概念教学的实例剖析——必修三:电容
三、练习题设计的实例剖析
1、正确认识练习题
(1)“提升素养”跟“应用知识”的练习题大不相同
①编写练习题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
学会应用某个知识,是编写练习题的直接目的;通过解答练习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是编写练习题的根本目的。
②两种不同编写思路的练习题设计举例
3、练习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关于知识(2)关于素养(3)关于综合性(4)关于难度(5)关于份量(6)关于题型(7)关于编排
(8)关于编写程序
①对每一节课文后的练习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的布局,规划本节练习题的内容框架,确定需要编写几个题目,每个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和典型情境,制定《练习题内容框架表》。
4、全面布局提升核心素养的课外练习题
5、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评价内容和方式
试卷结构——内容结构、难度结构、题型结构
单元测验
单元评价设计试题编写(情境、知识、素养)
表现性评价
本表应双面印制,背面还有须填写的内容。-1-
二、课堂教学新授课的实例剖析
1、课标要求的实例剖析——必修一:质点
2、规律教学的实例剖析——必修二:向心力
师范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在学期间听取学术报告登记表
姓名
所学专业或学位类别
学号
研究方向或专业领域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

θ
θ
由牛顿第二定律:
T sinθ-N sinθ=m a
T cosθ+N cosθ=mg 代入相关数据得:


T
θ θ
N
T=(30+4a) N
N=(30-4a) N


mg
以a=8m/s2代入得:T=62 (N)、 N=-2 (N) 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 关系进行讨论:
北 E E
题目

v
B
西
M



v
B 南
M 下
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
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
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 地画在平面图上
2.正确体现题目所表述的变化过程
明确各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把相关物理量标在草图上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 面中央。桌布一边与桌AB边重合。已知盘与桌布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2
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 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 —— 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 90°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 a/2 与a 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 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 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
2.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 不同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
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 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 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 是学生的体会。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的不同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 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 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N
G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1. 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
N
mg
v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的总思路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F 图象 作a-1/m 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测量方法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1 2 3 4 5 重力 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力
第一章 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 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 出更明确的定义。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点评黄恕伯141125 ppt课件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点评黄恕伯141125 ppt课件

2.《实验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的点评主题
●关于新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项目的创造
●关于演示实验的操作和讲解
●关于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学生探究性、验证性、测量性实验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日常用品当作实验器材
2020/12/27
6
一、点评的主题和内容线索
2020/12/27
14
五、关于“值得探究的问题和优化设计”评述 1.注重评析各种方案的特点 2.不就事论事,重视普遍意义 3.重视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析 4.重视三维目标融合的教学设计建议
2020/12/27
15
2020/12/27
16
做功的成效是什么?
《课程标准》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① 教师列举实例进行讲解
② 让学生列举实例

③ 展示联系生活、社会的图片

④ 演播联系生活、社会的视频 ⑤ 展示实物并进行演示
⑥ 学生操作体验
⑦ 学术性游戏
2020/12/27
⑧ 经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抽水机 13
四、关于“本课特点”的评述
1.对评课的主题有明确的认识、鲜明的观点
2.对评课的内容有一定的预设
在体现教研 主题方面的 特点(优点)
值得探讨 的问题和 优化设计
思路
“总框架”和“具体特点、问题”的关系,相 当于“森林”和“树木”的关系。对课的评价,需 要有森林的视野,也需要一树一木的深入。
2020/12/27
8
三、教学设计总框架的点评 1. 对教学设计总框架进行评述的意义

2 九年级重难点分析和教学建议(0712黄恕伯)

2 九年级重难点分析和教学建议(0712黄恕伯)

修订前 声 光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11章 第6章 第12章 第7章 第13章 第8章 第14章 第9章 第15章 第10章 第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力 热
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 电流和电路 质量和密度 电压 电阻 运动和力 欧姆定律 力和机械 电功率 压强和浮力 电与磁 功和机械能 信息的传递
修订前 声 光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力 热
声现象 光现象 透镜及其应用 物态变化 电流和电路 电压 电阻 欧姆定律 电功率 电与磁 信息的传递
声 光

九 年 级

质量和密度(多彩的物质世界) 运动和力 力和机械 力 压强和浮力 功和机械能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二、“比热容”教材分析和教学建 议
2. 教材关于“比热容”定义的修订
●压强的定义 修订前:“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修订后:“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 做压强。”
两种定义的差别: 1.用比值来定义,物理意义更准确 2.两种定义的数值相等,是有条件的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 电阻的测量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欧姆定律
1. 2. 3. 4.
修订后九年级物理教科书的重点课题
第十八章 电功率
1. 电能 电功
2. 电功率
3.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4. 焦耳定律
新课标增加了对电功的内容要求。 第十九章 生活用电 电 功 和 电 功 率 的 要 求 都 是 课标对 1. 家庭电路 “理解”(属于理解的内容要求在 整个课标中只有4条)。“测量小灯 2.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泡的电功率”是课标规定的学生必 3. 安全用电 做实验。电功率是电学的重点内容。

黄恕伯3-3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黄恕伯3-3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jsp

一、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的内容丰富 ●„做一做‟
△溴蒸汽的扩散、硫酸铜溶液的扩散
△描述烧瓶内空气的P-V图象
△铅块、铁块放在沥青(非晶体)上陷落的印痕
△比较不同内径玻璃管竖直插入水中管内水面高度的差别
二、对实验方法的陈述注重实验思路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过去是陈述实验的具体步骤
△现在是提出实验所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和解决这 些问题的思路
c1 c2
d1
d2 d3 d4
e1
c3
c4 c5
有序和无序的相对的。
c6
七、“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教学建 议
1. 需要解释的内容
为什么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热运动的宏观过程有一定的方向性
2.明确几个概念
●宏观态和微观态 ●有序和无序
3.创设情景,联系“掷币”实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
(3)显微镜下的玻璃片看起来静止的,实际上地球每时每刻
都在发生地震,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这些微弱的振动,显微镜下花
粉的无规则运动就是由于这些微弱的无规则振动所引起的。
五、联系生活,增强实践意识 1.课文中列举生活中、自然中的事例
●例: 扩散、表面张力等
五、联系生活,增强实践意识 1.在课文中,列举生活、自然中的事例
2.明确几个概念
●宏观态和微观态 ●有序和无序
3.创设情景,联系“掷币”实验,解释热力学第二定律 4. 引入熵的概念
用字母Ω表示某个宏观态所对应的微观态数目。
为研究方便,物理学用公式 S=k ln Ω 来表示宏观态的无
序程度,把 S 称为 熵。 Ω 越大,熵 S 也越大,熵是表示系 统内分子运动无序性程度的物理量。 一个自发变化的系统(孤立系统),其无序性程度只可 能增加,绝不会减小。因此,在任何自然过程中,一个孤立

3-1、3-2教材分析(黄恕伯)ppt课件

3-1、3-2教材分析(黄恕伯)ppt课件

一个电压可 读的大电阻
黄恕伯 05.8
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
从电压表的电路模型思考,本 题实际上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题。
●新教科书本章教材的第一节课,便在静电场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分析,引入恒定电场的概念,建立了 静电现象跟恒定电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
A
B
Ft
N
F
Fn M
E0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
A
B
导线内很快形成沿
导线方向恒定电场
Ft
N
F
N
E0
Fn M
E0
E′M
E E0
M
意图:●建立第一、第二两章的联系,消除困惑 ●经历一次由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变化分析过程 ●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N E
黄恕伯 05.8
三、重视对知识线索的进一步规划和设计
1.串联和并联电路
黄恕伯 05.8
第三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导线内恒定电场 的形成过程
3 欧姆定律 √
三、半导体及其应用
增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加 5 焦耳定律√
四、超导及其应用
五、电功和电功率 √
6 电阻定律 √
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
8 多用电表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黄恕伯 05.8
〔新〕第三章 磁场
〔原〕第十五章 磁场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保持总述、三维目标分述的结构,对具体行文进行微调。
调整
● 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 行了梳理与微调;
●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 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
●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 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 理;
观点聚焦
● 为什么要修改课标?
两大任务: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学质量
目的意义: 巩固改革成果
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深化改革,与时俱进
观点聚焦
● 课标修改的原则和重点?
1、坚持德育为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渗透、理想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世界观)
2、坚持全面发展,进一步精选对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 展具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
现今四大段 (原表述:“课程价值”5个方面)
微调
课程设计思路
按各学科的统一要求行文,把原“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 设计思路”。
课程理念
调整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功能,突出物理课程的位,将原课程理念“注 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构建评价体系不是单一的课程标准能够完成的,所以作了调整。将“构建 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适当整合,并做了文字 推敲。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调整 1、调整结构标题:
课程内容
(内容标准)
一、科学探究 内容要求(含例)
二、科学内容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表述进行了微调

初中物理教学总体设计的思考(黄恕伯14.10.24)

初中物理教学总体设计的思考(黄恕伯14.10.24)
图5.5-8 自制显微镜
引导学生关心日常生活中有关物理量的数量级
第一章 第3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中的 “想想议议”
第十三章 第1节(弹力)中的 “实验”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到1N、3N、5N 的位置,感受1N、3N、5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二、重视教学联系实践,增强学生实践意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意外”现象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设计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 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 2011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 km级的深海中, 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
● 一段国外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启示
(以下照片摘自华东师大张华教授的演示稿)
1901-2007,诺贝尔物理、 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科技类奖 总数469人,分属于26个国家, 其中美国204人,占43.5%;
1968-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 总数46人,分属于12个国家,其 中,美国:30人,占65%;
一、课标内容主要做了哪些修订? 二、课标内容修订对教学的启示
课标修订时,知识目标向下进行了微调,但过 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却得到了加 强,这告诉我们,在教进行教学的总体设计时,要 强化学科基本素养的教学。
(二)初中物理教学 的总体设计
前言一:您周围有类似这样的课吗?
介绍一节初三物理复习课。
V

2019年整理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2019年整理新课程下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实际上,一个教学环节,通常都融合着“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的内容,由于教学是以知识为线索串起来的, 这就很容易把教学设计的目光集中在知识上,一心一 意思考如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过程” 目标和“情感”目标。
黄恕伯 06.7
二、认识“过程”也是学习目 标
四、设计教学过程时明确学生应发生的行为
过程,总是跟学生的某种行为相关的。要让学 生经历某一过程,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发生与这 一过程相关的行为。因此,应该把教学设计落实到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设计上来。
●例如:关于“猜想与假设”的教学设计
黄恕伯 06.7
《标准》关于猜想与假设的基本能力要求:
●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答案提出假设 ●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特点:●学生自己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 ●有的题没有惟一答案,只有合理答案
●九年级学生收集解题信息的练习题: △P103 第4题: 唐功红在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第100枚金牌,挺 举成绩182.5kg,请估算她挺举过程中对杠铃所做的功。
黄恕伯 06.7




蚂蚁沿着电流方向绕螺
猴子用右手把一个大螺线管夹
线管爬行,说“N极就在我
在腋下,说:“如果电流沿着我右
的左边。”
臂所指的方向,N极就在我的前
方。”
你能想出类似的语言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电流方向跟N极位置的关系吗?
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过程,但可以不记住结论。
黄恕伯 06.7
三、关注过程的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一个考查“过程”的试题
试题:(“提出问题”要素) 秋天,人们在河里游泳并不觉得冷,当人从水
中走出露在空气中时,立刻觉得皮肤凉飕飕的。对这 种现象,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有什 么认识?

黄恕伯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黄恕伯教学中怎样重过程

教学中怎样“重过程”?——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黄恕伯2.《课程标准》跟《教学大纲》的不同●教学大纲只局限于对教学提出要求。

而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课程的性质、说明了课程理念、确定了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教学建议,同时提出了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评价建议,为课程的建设、管理、实施提供了全面依据。

●在课程目标方面,教学大纲只有知识要求,而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大纲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所呈现的只有结果性目标。

而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习结果,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其内容标准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方面要求来呈现。

例:“经历匀变速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而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内容标准在陈述具体要求时行为动词的主体是学生。

3.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1) 对理念认识的深化重在结合个人的体会——把《标准》的要求跟个人的思考结合起来(2) 在《课程标准》中,主要有哪些地方跟教学设计的理念有关?(3) 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理念:●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简称“重过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简称“重情感”)●重视教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简称“重生活”)教学中怎样“重过程”?一、重视过程目标的含义是什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得到的过程。

●重视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调查、思考、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

对教科书来说,有条件做到前者;因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限制,教科书要做到后者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严格意义上说,前者属于知识。

以下所说的“重视过程目标”主要是指后者。

1.在具体过程中能理解知识、掌握相关的技能。

2.在具体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相关体验,增强相关的意识。

关于课堂教学点评

关于课堂教学点评

一、点评的主题
1.不同目的的观摩课具有不同的评课主题和线索
(3) 《实验教学》研讨会观摩课的点评主题和线索
●关于新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项目的创造 ●关于演示实验的操作和讲解 ●关于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学生探究性、验证性、测量性实验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日常用品当作实验器材
二、怎样“重情感” ……
三、怎样“重生活” ……
一、转变教学行为和课程目标的关系 二、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三、教学和教材的关系 四、教育理念和考试分数的关系 五、讲授和探究的关系 六、方法和知识的关系 七、阶段性目标和终结性目标的关系 八、练习和学习的关系 九、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示例一的内容 1.怎样“重过程”?
示例二的内容
一、处理好转变教学行为和课程目标的关系 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三、处理好教学和教材的关系
脱离课程目标来评价教 四、处理好教学育行理为念是和没考有试意分义数的的。关行系为 五 六 七 八、、 、 、处处 处 处理理 理 理好好 好 好方讲阶练生程前传三行在教是要教标了才种法授段习”统获教学的教次再教的学,误有不“和和性和教的教得学活形材创创学是形有高解可要重知探目学学本学知中动式基造造活和式人考。能把结识究标习的身是识普过主础。,说题新动课,贯教果的的和的主就新程义结遍上教教:目课的程而学,彻关关终关要是的。课果存依学学“改程形目不过轻。系系结系弊课设程的在据必的只了理式标是程过”端程性计实手的三需创有念,仅程相不,目。目。这施高段现维对对造新仅”统考标我标也中考科课目教主象。视,。一虑们的许模学程的标材要“,为是的目需关是的式理对进是第学过当是系纸念改一 九、处理好继笔承和测发验展成的绩关的系提高,并不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势能
电势差
和重力与重 力势能类比
定义: UAB=WAB / q
电场力的功
电场强度
静电力做功与路 径无关没有证明
电场力
黄恕伯 05.8
●上述教材的设计有利于知识的类比:
电场强度 电势 电容 电阻
定义式 F/q E/q Q/U U/I
决定式
(点电荷)

(点电荷)

(平行板电容器)

(金属导体)

黄恕伯 05.8
的电压关系
的电流关系
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 电流表和电压表(及量程改变)
建立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电路模型
A
B
b ac
d
A
一个电流可 读的小电阻
C
D
b1 c1 a1 d1
V
一个电压可 读的大电阻
黄恕伯 05.8
2004高考“理综Ⅲ”第22题
一、欧姆定律 √ 二、电阻定律 电阻率√
3 欧姆定律√
三、半导体及其应用
增 4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加 5 焦耳定律√
四、超导及其应用
五、电功和电功率 √
6 电阻定律 √
六、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7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
七、电压表和电流表
8 多用电表
9 实验:测定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黄恕伯 05.8
二、内容方面:新增加的知识内容不多(传感器、门 电路)。而且在编写这些新内容时,注重基础性、连贯 性和可读性,新教科书在知识上不会有大的困难。
三、理念方面:新教科书重视“过程“目标的落实, 重视“情感”目标的体现,重视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 践和现代科技。如何在新教科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进 一步创造,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这是实施 新课程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电势
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
无关
电场力
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
UAB=φA-φB
电势差
E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
U=Ed
电场强度
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E=F/q
黄恕伯 05.8
原教材中的 有关知识链
电势
电势定义:单位正电荷 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 电势)电场力所做的功
黄恕伯 05.8
第四章 电磁感应
增加 第十六章 电磁感应
1 划时代的发现 2 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楞次定律 5 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 6 互感和自感 7 涡流
一、电磁感应现象 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三、楞次定律 四、椤次定律的应用 五、自感现象 六、日光灯原理 七、涡流
黄恕伯 05.8
(二)教材分析、介绍 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05.8
一、进一步完善了静电学中知识链
黄恕伯 05.8
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φ=Ep /q
电势能
和重力与重 力势能类比
WAB=EpA-EpB
电场力的功
电势
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
无关
电场力
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ABFtNF
Fn M
E0
黄恕伯 05.8
假设在电源正、负 极之间连一根导线
A
B
导线内很快形成沿
导线方向恒定电场
Ft
N
F
N
E0
Fn M
E0
E′M
E E0
M
意图:●建立第一、第二两章的联系,消除困惑 ●经历一次由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变化分析过程 ●为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UAB=φA-φB
电势差
E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
U=Ed
电场强度
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E=F/q
黄恕伯 05.8
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φ=Ep /q
电势能
和重力与重 力势能类比
WAB=EpA-EpB
电场力的功
〔新〕第六章 传感器
1 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2 传感器的应用(一) 3 传感器的应用(二) 4 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原〕第二册(必加选)
〔阅读〕电容式传感器 〔阅读〕动圈式话筒原理 〔实验〕传感器的简单应用
黄恕伯 05.8
总的感觉
一、结构方面: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的基本结构和线索, 对此,不会造成教学不适应的问题。
二、建立了静电现象和恒定电流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对第二章中“通电导体两端存在电势差、导体 内部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运动” 的认识,跟第 一章中“导体内部场强为零、导体是一个等势体” 的说法不符,感到困惑。
●新教科书本章教材的第一节课,便在静电场知识的 基础上,通过分析,引入恒定电场的概念,建立了 静电现象跟恒定电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N E
黄恕伯 05.8
三、重视对知识线索的进一步规划和设计
1.串联和并联电路
黄恕伯 05.8
第三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导线内恒定电场 的形成过程
电压关表于和串电、流并表 联电路的主要知识线索
导线上堆积电荷 分布稳定
根据电势差的 根据“电荷分布 概念理论分析 稳定”分析得出
串、并联电路 串、并联电路
〔新〕第三章 磁场
〔原〕第十五章 磁场
1 磁现象和磁场 2 磁感应强度 3 几种常见的磁场 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一、磁场 磁感线 二、安培力 磁感应强度 三、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 五、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质谱仪 六、回旋加速器
四、静电屏蔽
5 电势差
五、电势差 电势
六、等势面
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7 电容器与电容 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七、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八、电容器的电容
九、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十、静电的利用和防止
黄恕伯 05.8
〔新〕第二章 恒定电流
〔原〕第十四章 恒定电流
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2 电动势
黄恕伯 05.8
〔新〕第五章 交变电流
〔原〕第十七章 交变电流
1 交变电流 2 描述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3 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路的影响 4 变压器 5 电能的输送
一、交变电流的产生和变化规律 二、表征交变电流的物理量 三、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 四、变压器 五、电能的输送 六、三相交变电流
黄恕伯 05.8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3-1、3-2模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黄恕伯 2005.8.
黄恕伯 05.8
(一)新教材和原教材的
章节结构对比
黄恕伯 05.8
〔新〕第一章
〔原〕第十三章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电势能、电一势、、电荷 电势差的知识线
库仑定律
2 库仑定律
索不同二、电场 电场强度
3 电场强度
三、电场线
4 电势能和电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