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

古诗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赏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秦:老子dào shēng yī,yī shēng èr,èr shēng sān,sān shēng wàn w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仄平仄仄平仄仄平通通平仄仄◆物【入声五物】今:仄平通通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物【十四姑,u】出自:先秦.老子《道德经》【释义】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
【注释】道《说文》:所行道也。
《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路。
《诗·小雅》:周道如砥。
《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又《广韵》:理也。
众妙皆道也。
合三才万物共由者也。
《易·系辞》:一隂一阳之谓道。
又:立天之道曰隂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书·大禹谟》:道心惟微。
生〔古文〕《唐韵》所庚切《集韵》《韵会》《正韵》师庚切,音甥。
《说文》进也。
《玉篇》起也。
《庄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跈,跈则众害生。
《注》生,起也。
又《玉篇》产也。
《博雅》人十月而生。
《谷梁传·庄二年》独隂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又出也。
《易·观卦》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
《注》生,犹动出也。
又养也。
《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驭其福。
《注》生,犹养也。
贤臣之老者,王有以养之。
《左传·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训。
物《唐韵》文弗切。
《集韵》《韵会》《正韵》文拂切,竝(并)音勿。
《说文》:万物也。
牛为大物。
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勿声。
《玉篇》:凡生天地之闲,皆谓物也。
《易·乾卦》:品物流形。
又《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周礼·天官·大宰》:九贡,九曰物贡。
道德经最深刻的一句话

道德经最深刻的一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道德经》中最
深刻的一句话。
直观理解,这句话表达出了宇宙间万物的生成过程。
道是源头,
是生成一切的根本,道生一。
一是万物的原形,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可
以归纳为一。
一生二,就是一分化为两个不同的方面,如阴阳、太极等。
二还可以进一步不断演化,变成三,如天、地、人,三生万物,
万物由此而来。
但是,这句话深刻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直观理解,更重要的是包
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
从哲学上来看,道是一个无形的存在,是宇宙间最本源的存在,
是一切存在的根基。
道不仅仅是能被描述和理解的,而是超出任何描
述和理解的范畴。
道在宇宙间无处不在,无形无相,又处处可见,因
为道是一种能量和信仰。
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每
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和融入道的力量,将自己由一转化为二、三、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万物世界。
人类的生命经历也可以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诠释。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个起点,那是我们的初生之际。
然而,
由于大自然和社会的压力和影响,每个人都会迎接不同的选择和经历,
从而发展出不同的人格,在这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则能开展更多的行动和交流。
总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饱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学,对于人类修炼、成长和创造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在我们思考生命、修炼生命、发掘生命的潜能上,将会有着无尽的启示和指引。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书籍是一门哲学,最浅层的意思是指导做人的方法,进而能顺应自然的发展,了解万物演化的道理。
借由老子的思想,如果后人能多想一些,再加以更细化,更系统的分类,说不定就会衍生出各门学科,从而渐渐产生科学。
那么除了缺纸少墨,还有什么导致老子没把他的思想具体化呢?我们不妨猜一下:可能是老子怕自己的思想同时代的人一时接受不了,懒得大费纸张吧,毕竟,一个老人同孩子讲三国,也是够辛苦的!依《淮南子·天文》所说:“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依《老子·河上公注》所说:“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依《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渭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高亨论之:“一、二、三者,举虚数以代实物也。
一者天地未分之元素……二者,天地也。
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
”以上诸说确有高低、当否之不同,事实上却都是不必要的。
很明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说法并不是对宇宙万物产生的实际过程的现象的描述,而是对宇宙生发过程的一个模式化表述。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二、三都不必有确切的指代对象,一,是气还是道,二,是阴阳还是天地,都不影响这一模式所要演示的实质内容。
对一、二、三的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可能是画蛇添足。
老子完全不解释什么是一、二、三,这是因为他根本不想解释,不需要解释,他所提出的是一个理论化的模式,而不是具体地在描述。
“在《道德经》中凡十五见,分别在第十、十一、十四、二十二、二十五、三十九、四十二、六十七章。
其中第二十二章的“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中的“、第三十九章的七个“得的“、第四十二章的“道生一,一生二的两个“是应该是一条普遍适用的法则,是应该遵循效法而不应该违背和对抗的一条最基本的法则,是万事万物展现的最基本的形态,是对应于万事万物的“道”的总体运行态势。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浅说老子《道德经》中的“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李耳),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大智慧者,在两千五百年前,给人类留下了阐述宇宙人生至理的巨作《道德经》。
在《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形容世界本原和大自然孕育万事万物的规律。
所以,老子所说的“道”有两种含义:一个含义是指“本原之道”,再一个含义是指“规律之道”。
在《道德经》中,老子是这样阐释万事万物生、发、孕、化的规律之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自《道德经》传世以来的两千多年中,有过太多太多的注解和释义《道德经》的版本。
但是,在我看过数十个《道德经》的注解释义版本以后,总是感觉很多对“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话中的“无”“三”“生”这三处的注解和释义实在是有些朦胧、含混,不是十分清晰、详尽、到位。
并且,沿袭前人的太多,雷同之处太多,偶有不雷同的注解,却又感觉有一点风马牛的味道。
比如:有的版本中解释“三”为何意的时候,认为是二生出一个三以后,三再生万物。
还有的版本在注解的时候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这样语焉不详含含糊糊的把三生万物的三到底是什么给忽略过去了。
也有人说:这个“三”指的是三才等。
我感觉这些解释都不是老子所说的“三”的本义。
大概在五六年前吧,05年06年前后,在中国思维网,我曾经专门请教过论坛中几个对道家文化有研究的坛友,也曾经专门注册了几个论坛,向几个研究道家文化的朋友请教过这个“三” 到底指的是什么,但一直未得其解。
一直到了前两天在网上查阅其他资料的时候,又浏览到了《道德经》。
当再次看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时候,忽有所醒:原来,老子在道德经中,其实早就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三生万物”的这个“三”到底是什么了。
冲气,冲气就是这个“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教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也称大道,是一种以超静止状态存在的最原始的宇宙本体。
这种超静止的状态是不能被感觉到的。
所以,大道无名、无形、无色、无味、无问、无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道生一”,“一”是由超静而生成,是动的意思,这动是呈旋转式运动。
这“一” 是宇宙未化之一,一即总体,也就是原灵的意思,一切分灵及物质将由此而生。
这运动的本身,就是风的转动,这风就是“罡风”,之后,整个宇宙就由这罡风的运动而产生。
“一生二”,即由绝对的“一”而生出相对。
相对的意思,如正物质与负物质,阳炁与阴炁,天与地,日与月等。
这里的“二”是指日月、天地、阴阳二炁所形成的先天世界,日月在天地之外,天地在日月之内,这是一个先天的物质世界。
所谓先天世界,是天为纯阳,地为纯阴。
“二生三”,是指由先天世界产生后天世界。
从先天世界的相对中生出后天世界的相对中的相对。
所谓相对中的相对,也就是由主天的纯阳转为阳中有阴,由主地的纯阴转为阴中有阳,而不再是简单的纯阳与纯阴。
这阳中之阴为真水,阴中之阳为真火,水自天来,火自地升,水与火交媾,产生了一种和合之气,其性质介于水火之间,使空气中的湿度、润度、温度得到了适度的调节,. . . . . . 渐渐产生了适合生物、动物与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后天世界的水火交媾。
这“三”就是水、火与和合之气,水火不断交媾于天地之内,先天阴阳二炁不断运行于天地之外。
“三生万物”,就是由于后天世界水火的不断交媾,和合之气在其中的不断调和,使后天世界渐渐有了微生物、植物等,. . . . . . 继之,一个生命的诞生,则是充分配合了元精、元气、元神之三而产生的。
这“道”,代表绝对的静;这“一”,代表绝对的动;这“二” ,代表阴阳相对的概念;这“三”,代表大地阴中的真火,天上阳中的真水和天地间的冲和之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 …

研究人员们在项目的资助下于不同的装置进行实验研究,从而对这些问题背后的原理有 进一步的了解,不也正对应了所谓的“天地人”三才么
以上为一家之言,希望有不同见解的同学交流补充。 也希望诸位同学能就这段话如何应用于PMI的研究上发表见解
谢谢大家!
对于等离子体而言,阴和阳可以分别指电子和离子,而中气则可 以指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电磁场,在电磁场的作用下电子和离 子才表现出种种复杂的行为。
根据最近的研究进展可以看出,PWI还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边界等离子体的原子分子过程数据尚不完善,粒子输运和再沉积的行为并不完全清 楚; (2)等离子体辐照下PFM的表面损伤、杂质产生和结构效应问题,这些与PFM的寿命 直接相关,强磁场、热冲击条件下PFM的行为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灰尘产生的机理及安全分析,灰尘对材料的损伤程度,灰尘监测和清除问题; (4)尽管在全金属壁调整处理方面国际上有一些新法正处于研发阶段,但是这些方法只 进行过少量实验,其实际应用有待进行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5)托卡马克高参数长脉冲运行面临许多安全和运行的限制,需要通过对壁状态的全面 原位监测和控制来达成,因此发展壁监测技术迫在眉睫。 吕广宏, 罗广南, 李建刚, L(U) Guanghong, LUO Guangnan, LI Jiangang - 《中国材料 进展》 2010年7期
现代许多学者认为没有必要把上文中“一”“二”“三”具体化,一二三 不过是一个量化过程,说明了世间万物的演化规律是从无到有从 少到多,慢慢丰富复杂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其中的冲(中)气,应指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具有调和阴阳 作用的物质,而中医中也有中气之解:最先有的是道,而从道 演化出了阴和阳,而阴和阳相互作用又产生了中气,从而演化出 万物。万物中都蕴含着阴阳,而其中有有着中气起着调和作用。
既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是什么生的道呢?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是《道德经》中的名句,也是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万物的根源,它是一切事物的本体,没有道就没有世界。
那么,既然道是万物的根源,那么是什么生的道呢?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能被看到、摸到、听到、闻到、品尝到,但是它却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道是一种生命力量,它是自然界的规律,是宇宙的本源。
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也是万物的归宿。
道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不会干预人类的行为,也不会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道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石头、河流、星辰等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创造了一,一创造了二,二创造了三,三创造了万物。
一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对立,二代表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三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统一。
万物是由三生而来的,这是因为三代表着天地之间的统一,是宇宙的本源。
那么,是什么主宰万物生死呢?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天命”。
天命是指宇宙的规律,是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所遵循的规则。
天命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命运。
天命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它不受人类的控制,也不受任何力量的控制。
天命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石头、河流、星辰等等。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道德”。
道德是指人类的行为准则,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
道德是一种人为的力量,它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也可以改变人类的命运。
道德是一种有所在的力量,它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
道是万物的根源,它创造了一切事物。
天命是主宰万物生死的力量,它决定了一切事物的命运。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保障。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遵循天命,遵守道德,才能够和谐共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1]后人的解释要么依据唯物辩证法,要么依据阴阳学说,均非老子本意,在《老子》其他任何一章中也找不到任何一节来证明。
庄子对此早有精妙的解释,在老子通篇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庄子说:"既然是`一'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既然称之为`一'了,岂不是已经说出口了吗?这个`一',与我们对它的言说,就是`二'了。
`二',再加上`一'原本的存在,就是`三'。
所以从无到有,到`三'为止(《大宗师》)"。
庄子所说的三个"一",很绕口,其实就是"道的表像、道的名份、道的实在"这三者。
此处译文即根据庄子,以道解道。
王弼亦明显参考了庄子。
道的名、实、像及其三者的关系,在《老子》一、四、六、九、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四十一和四十二章等,都有论及。
详见第一部二章一节之三"辨析一二三",五章三节之二"名实像、三合一"、之三"老子谈名实像"。
[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
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
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翻译】:道先于万物而自在,这是他的实在,称为一。
道被言说为道,这是他的名份,称为二。
道的实在,能被言说为道的名份,是因为他有表象,称为三。
三而一的道生养了万物。
万物都有背道之阴和向道之阳,两者相互激荡以求平和。
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所以,有时求益反而受损,有时求损反而获益。
道生一一生二通俗理解

道生一一生二通俗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中国老子在著名的《道德经》里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理。
这句话深刻地写明了宇宙里的至理,也指出宇宙至理的来龙去脉,使逻辑之间的关系变得明了。
但是,很多人由于对“道”的理解有所限制,对于“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理也不太明白。
因此,本文将从逻辑和实例入手,来介绍“道生一一生二”的道理。
一、道生一首先要解释的是“道”,在《道德经》中,“道”被看作是宇宙中的万物之根。
它代表着最初、最原始的一切,是宇宙开端、物质间关系的基础和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
道就是宇宙存在的本源,它是“一”,而“一”代表着最初、最原始的万物的开端,这也就是“道生一”的意思。
让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把一个香蕉放入熔化的蜡中。
可以看到,香蕉在蜡中像一个模子,蜡将它的形状完美的复制了出来,而它的原形就是“一”,而这个“一”就是“道”,也就是能够影响物质变化的本源法则。
二、一生二此时,我们可以理解“一”,它代表着原始万物的开端,而“二”则代表着新物就此产生的意思。
在《道德经》里,“二”代表着宇宙中阴阳两极的对比,它们不仅包含可见与不可见,而且彼此间有着水乳相混、外内相融的关系。
回到我们的例子,当将香蕉放入熔化的蜡中时,可以看到,原来的香蕉被复制后,它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原先是和软的香蕉,现在变成了一团硬的蜡,也就是说,由一生出了二,这也就是“一生二”的意思。
三、二生三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开始讨论“二生三”,它指的是阴阳两极的合力,产生了新的物质神马气。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阴阳二极结合时,就会产生出第三种全新的物质。
以上文中的例子为例,就可以理解为:在蜡中,原先的香蕉和蜡形成了第三种物质“蜡蕉”,就是由香蕉和蜡的气化后的物质,蜡蕉的特性既有蜡的硬度又有软蕉的柔软,这就是“二生三”的道理。
四、三生万物最后,我们还要讨论“三生万物”,它指的是,阴阳二极结合后,又形成了第三种全新的物质,最终,就能够形成万物。
道德经第42章感悟分享

道德经第42章感悟分享道德经第42章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章节中,老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宇宙万物生成的规律,并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去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
首先,道生一。
老子告诉我们,宇宙万物从道中生出来,道是万物的根本。
道是宇宙的本源,是造物主,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我们应当以道为依据,以道为准则,去理解宇宙万物的构成和运行规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和烦恼所困扰,容易迷失方向。
而道德经提醒我们要时刻牢记道的存在,去寻找并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
其次,一生二。
宇宙万物由一分化为二,这里可以理解为相对的对立面。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美,我们才能知道丑。
只有有了好,我们才能知道坏。
对立面的存在,给了我们选择和取舍的机会,也使我们有了判断和评价的基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选择和抉择,面对着善与恶、对与错的抉择。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要善于思考和判断,以守道为根本。
再次,二生三。
宇宙万物由二分化为三,也可以理解为相对的中立面。
老子说“见人之所恶,以迎其饥,问之以其祸。
”也就是说,在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或困境时,我们应该以善意和同情之心去对待他们。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与他人发生冲突或产生的矛盾。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换位思考,要善待他人,要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最后,三生万物。
宇宙万物由三扩展到无穷无尽的万物。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也就是说,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的循环,永无止境,而人的行为往往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
在生活中,我们追求的往往是无止境的欲望和财富,而往往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要懂得适度,要理性消费,要追求内心的平衡与满足。
总之,道德经第42章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我们应该去理解这个规律并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在面对选择和抉择时,要明辨是非,用守道为根本;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要换位思考,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在追求目标和欲望时,要懂得适度,用内心的平衡和满足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

万物是如何产生的?老子说:道经过一、二、三生成天地间一切事物在道家哲学中,“道”是最终极的概念,它既是万物的总规律,又是生成万物的本原。
那么道如何生成万物的呢?《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描述了这一过程,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道生一也可以说是“无生有”,因为在道家哲学中,道也被称为“无”,所以道生万物的过程又被描述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为什么是无呢?我在上一篇回答中说过,道是万物的本原,所以它没有任何特殊的属性,才能包容所有的属性。
如果道有红的属性,就不能生成蓝,有大的属性,就不能生成小,有高的属性,就不能生成低。
所以道既没有红的属性,又没有蓝、大、小、高、低等等具体的属性,所以才能生成一切属性。
所以道是无,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其中没有物质的属性。
“道生一”就是从纯粹的精神中生成了物质性的混沌之气。
道无形无质,所以被称为“无”,混沌之气有形有质,混然同一,所以是“有”,又是“一”。
一生二既然从道中生成了物质性的混沌之气,其中就会有种种相互对立的特殊属性,如明与暗、大与小、高与低、热与冷……也就是所谓的矛盾对立。
这些两两对立的属性可以概括为阳与阴,正如周敦颐所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混沌之气的运动产生了阳与阴的对立。
二生三如果混沌之气中只有阳与阴的对立,那么就不会产生出万物了,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气与阴气在对立的同时又会相互激荡、相互转化,生成“和气”。
和气即是阴与阳的和谐,也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阳与阴是二,加上和气便是三。
在《易经》中,乾卦(天)在上,坤卦(地)在下,就组成了否卦,象征着天地不相交通,因此是闭塞的,没有生机的。
相反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就组成了泰卦,天要往上走,地要向下降,天地在中间交感,才能通泰。
这就是二生三的道理。
三生万物现在有了阳气,有了阴气,又有了阴阳调和的和气,这三者便能生成万物了。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

《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二、三究竟代表什么?直接说答案。
一,太极,道生出的虚漠鸿蒙之气,也就是下一句“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里的“冲气”,冲虚之气;二,阴阳,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而出阴阳二气;三,阴阳二气和冲虚之气,合二与一为三,他们是万物从形而上蓝图之象生长为形而下的具体之形的推动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意思是:宇宙的第一因一一“道”一一生出虚漠鸿蒙的冲虚之气,冲虚之气变易复制离析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在冲虚之气的作用下,根据变易生成具体的万物形质。
道德经综述要想真正了解《道德经》的宇宙观,还是要从整体上对《道德经》有一个把握。
《道德经》是一本系统论述三皇之道的集大成之作。
前三十七章,属于道经部分,介绍的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之理。
三十八章之后,是德经部分,主要讲述了人类社会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告诉圣王,应该按照自然之道来管理人类社会,才可以生生不息,长治久安。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阐述了《道德经》的世界观。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阐明了圣王应该效法天道生化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道理,来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圣人应该让百姓从不必要的、过度的、戕害自身的欲望中解脱出来,安乐与朴素自然健康地生活,如此“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从具体细节上,讲述了在《道德经》看来,“道”是怎么生出宇宙万物的。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承接上一章,从道生息天地万物,只是顺应道而运转;圣人治理天下,只是顺应道的规律出发,指出面对复杂而纷纭的万事万物,“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承接上面几章,继续讲“道”是如何创生万物的。
第七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由天地生万物而“不自生,故能长生”的道理,递推到圣人治天下,因“后身”、“外身”故能天下治的道理。
从义理的高度上,讲述了圣人治天下的理念。
道德经对宇宙变化的解释

《道德经》对宇宙变化的解释: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是《道德经》
中对宇宙生成的描述。
其中,“道”是宇宙的本源和最高原则,它产生了一个混沌的状态,即“一”,然后从这个混沌状态中逐渐分化出阴阳两极,即“二”,阴阳相互作用又产生了新的能量,即“三”,最后由阴阳和这些新能量产生万物。
2."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句话描述了宇宙最初的状态,是一
个混沌的境界,一切事物都是杂乱无序的,没有任何形态和规律可循。
这个混沌状态是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存在的。
3."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这句话形容了宇宙从混沌状态到有序
状态的过程,是一个静态的阶段,宇宙处于稳定平衡的状态,没有任何声音和形态,没有任何变化和运动。
综上所述,《道德经》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混沌的状态,没有任何形态和规律可循,但其中蕴含了阴阳两极和新能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阴阳相互作用和转化,产生万物。
宇宙的变化是一个稳定平衡的过程,没有任何声音和形态,没有任何变化和运动。
这种解释体现了《道德经》中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哲学理解。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道是混沌未开、浑然一体的,而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
阴阳是对立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把阴阳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团“和气”。
天气阳而地气阴,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必然带有阴阳二气。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宇宙化生规律的表达。
万物化生的规律有三种经典表达方式:
1、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万物(形质)
2、道→气→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万物(形质)
3、道→一→二→三→万物(形质)
道生一:
无极生出太极,这时候从没有气的状态到有气的状态。
一生二:
太极一气生两仪。
二生三:
我们来看一看这个图:
太极有一个中心点,在这个中心点凝聚、旋转、抛洒的过程当中,就生出来阴和阳,在生出来阴和阳的同时,中心任然有那个点,那个点可以化生阴阳。
所以,道生一,一生二,有二就有三。
所有万事万物的化生,都是三元合和。
拿我们人类来说,父母的精子卵子结合,还要灵魂加入,三者都具备才能生人。
所以万事万物到三了。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原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④。
人之所恶⑤,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释】①一:按老子学说,“一”即道。
②二:这里指对立统一的“阴”和“阳”。
③三:有两种说法:一是指阳阳交合产生的第三者“和气”;二是指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个均调和谐的状态。
④冲气:空虚的气。
⑤恶:厌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上的事物,如果减损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去这样教导别人。
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导读】本章主要告诫人们应坚守谦卑守辱之道。
老子指出有些事物,减损它反而使它增加,增益它反而使它减损,过于刚强只能导致早早凋亡。
【解析】这一章内容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老子提出了“宇宙生成论”’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道家的思想上讲,“一”为虚无之气,“二”为阴阳。
一、二合而为“三’‘而生出了“万物”。
后一部分讲的是道的起用之法,即用弱、用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这一章中,老子阐释了大道的衍生规律,即大道生出了一,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生出了万物。
本章所阐释的大道衍生规律,与第一章里所说的大道生出了妙一、妙一生出了二、二生出了三、三衍生出了宇宙万物的意思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万物都在道中。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始终是处在天地之间的,天为阳而地为阴,老子在这里把阴阳理论和道德结合在一起。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四十二章原文及译文【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注音版】道(dào)生(shēng)一(yī),一(yī)生(shēng)二(èr),二(èr)生(shēng)三(sān),三(sān)生(shēng)万(wàn)物(wù)。
万(wàn)物(wù)负(fù)阴(yīn)而(ér)抱(bào)阳(yáng),冲(chōng)气(qì)以(yǐ)为(wéi)和(hé)。
人(rén)之(zhī)所(suǒ)恶(è),唯(wéi)孤(gū)、寡(guǎ)、不(bù)谷(gǔ),而(ér)王(wáng)公(gōng)以(yǐ)为(wéi)称(chēng)。
故(gù)物(wù)或(huò)损(sǔn)之(zhī)而(ér)益(yì),或(huò)益(yì)之(zhī)而(ér)损(sǔn)。
人(rén)之(zhī)所(suǒ)教(jiào),我(wǒ)亦(yì)教(jiào)之(zhī)。
强(qiáng)梁(liáng)者(zhě)不(bù)得(dé)其(qí)死(sǐ),吾(wú)将(jiāng)以(yǐ)为(wéi)教(jiào)父(fù)。
【译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有”“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及是“一”,“一”生“二”,“二”生“三”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
老子的“道”论

老子的“道”论
关于“道”,还是得到老子的《道德经》里去找答案,老子的道论至少含盖三个方面的意思
1.宇宙万物的生成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即道生无极,无极生阴阳太极,阴阳两仪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产生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气冲阴阳而调和(就有了生机和活力)。
这段话揭示了大道产生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过程。
2.本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寞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即有物质混合而成,它产生于天地之前,寂寞地生存着,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它可以作为天下万物之母。
这段话揭示了先天地而存在,自本自根的混元道气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
说明道是客观存在,并非老子虚构的概念(并非如任继愈等所谓的专家闭门造车所的理解)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实修过《道德经》的人没法切身体会的。
只有打坐念诵道德经,才能进入虚无的自然状态,去观察大道的奥妙!!才会有“原来老子说的是这么回事”的感悟!!
3.价值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人要效法大地,地要依法于天,天要服从大道,大道效法本身自然。
既然大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原动力,那么万事万物就必须依法于大道,“唯道是从”、“尊道贵德”。
简而言之,〈道德经〉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根本,也是世界大同的指导书!(真水无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翻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翻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意思是: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强暴的人死无其所。
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赏析: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
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践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
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作者简介: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老子也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黄俊超金融学院国金Q1041 100303012
老子《道德经》中第四十二章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古来注家,各据理争鸣。
观得老子《易经》所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私以为此两篇可作合参,而互文其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论在道与万物,若因着《淮南子·天文》之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此论述于自然科学之向度有偏颇,解释自然难得完足,又不解其道与一之关联。
又有《老子·河上公注》所谓:“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阴与阳也。
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
天地人共生万物也,天施地化,人长养之。
”亦为自然科学之向度所偏,然可略胜于《淮南子》于“道生一”之解,又其“一生二”之“生”较之《淮南子》解“分”更为贴切。
由此,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生”解如生发,却并未言明何为“道”,何为“一”。
只由“阴阳”解之“二”,凭“和、清、浊”解之“三”。
谓之阴阳和合而气分清浊,清于天,浊于地,天施地化而养于清浊和合之人。
所以天地人共生万物,虽不可说此解至善,也可以言明大体。
依循《老子·王弼注》所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
何由致一,由于无也。
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
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从无之有,数尽乎斯,过此以往,非道之流。
故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王弼解得如此,与前者迥异,先说万物由何归一,“由于无也”。
“一”可理解为“源”,故而“一”本当归于“无”。
“无”是其“隐”,“一”是其“显”。
“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盖有一则有二,“数尽乎斯”,而至于万物。
王弼解得虽有天才之份,可也未成上善。
其解出“道生一,一生二”便由此延展至三、四、五以至于万。
至于“物”当何论,王弼只由“有”于“无”之存在而释之,就其两面相并未深究。
奚侗以《易经》阐《老子》,谓之“道”与“易”同体,“一”及“太极”,“二”及“两仪”,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
和气生物,三生万物。
后人谓之牵强,援《周易》释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未有三之解。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事”同为自然有序之说。
前者之“生万物”与后者之“定吉凶、生大事”可以由序列解。
吾以为,“道”与“物”可有“隐、显、分、定、执”亦为“不可说”,“可说”,“说起可说”,“说”,“说之为物”之过程。
然纵观百家,而食笋去箨,可得如下结论。
1.道具总体、根源意;
2.道论或解为存有论,或价值论,即可由定吉凶生大事之序列回溯;
3.道之总体、大根源解,可观其天地人之类域之哲学、处所之哲学;
4.天地为隐道之显,故而天地不当为人之外为天地,而当是人迎向
之天地,人所迎向之天地。
由此相互迎向而成万物世界;
5.天为乾阳,地为坤阴,阴阳和合,乾坤并建,乃成创生之动力(即
所谓“矛盾”);
6.人居于天地之间,可由其主动而参天地,效天地之法而接天通地;
7.“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中学习之理解,可见
根源之根源即自发无为,不必苛求强逼之自然而然;
8.天地有其德性,其刚健不息与厚德载物;
9.道不离天地,不离人,不离万物,可推知总根源必不离场域处所,
不离人之主参,亦不离由之生发表象万物;
10.道隐而不显,一显而未分,“道生一”则喻之隐而不显的根源开显
为显而未分的总体。
此道之“无名天地之始”,乃不可说状态;11.一显而未分,二则分而未定,“一生二”喻之现而未分的总体开显
为分而未定之两端。
此乃自不可说而可说状态;
12.“三”为对象,“万物”则为“对象物”,三定而未执,万物执定
已矣,则三生万物乃说,而说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