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飞蝗
东营市东亚飞蝗孳生现状及绿色防控措施
农业科学NONGYEKEXUE 东营市东亚飞蝗孳生现状及绿色防控措施孙亚峰1 基本情况东营市是全国的重点东亚飞蝗孳生地区,蝗区沿黄河向入海口方向呈扇形展开分布,属沿海蝗区,总面积为550多万亩,常年发生面积180万亩次。
自2000年以来,东亚飞蝗连续几年大发生,给黄河三角洲开发和建设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全市治蝗人员积极开展蝗害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研究,将生态防控技术引入到现代飞蝗防治中来,采取多种生态、生物的手段进行综合防治,重点突出蝗区植被改造和天敌资源的保护利用,重视蝗虫孳生环境的改造,优先使用生物农药,辅以化学药剂调控,实现了标本兼治和中长期持续控制蝗灾的目的。
2 实施工程改造,减少蝗虫适生面积破坏和改变飞蝗的孳生环境,可以有效的减轻飞蝗灾害。
近几年,东营市在东亚飞蝗防治过程中通过农业开发、上农下渔等工程措施大力改造蝗区,取得较好的成效。
截止目前,全市通过“上农下渔”工程措施改造蝗区50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6.4万亩,新增养殖水面18.4万亩,这种新型土地改良模式,不仅改变了蝗区的地形、地貌,破坏了蝗虫产卵和孳生环境,有效地减轻了蝗灾带来的损失。
而且通过开发,改良了荒碱地,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加大结构调整,建立生态控制示范区一是蝗区面貌改造与种植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示范区内,实施了土方工程,完善了沟、渠、路,配套了水利工程,同时,重点推广蓄水育苇和种植苜蓿、棉花、香花槐、冬枣等蝗虫非喜食植物等生态控制技术,通过开展蝗虫孳生地改造和种植结构调整,使昔日的蝗虫重发区变成了今日蝗害减轻、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高效农业生态示范区。
二是生物防治与天敌控制相结合。
生物防治是为了保护天敌和保持生态平衡,大量的天敌控制作用相当明显,经调查,生态示范区内天敌数量要比常规蝗区内的天敌数量多50%,使生态示范区对东亚飞蝗的控制效果较常规蝗区高出20个百分点。
东亚飞蝗的农业防治措施
东亚飞蝗的农业防治措施东亚飞蝗的农业防治措施近来,东亚地区出现大规模的飞蝗袭击,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防止蝗灾的扩散和危害。
下面,我们将从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三个方面,分别谈谈东亚飞蝗的农业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飞蝗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以通过空中喷雾、地面喷洒、毒饵等方式迅速控制飞蝗数量。
最常用的防治药剂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等,它们能够杀死成虫和幼虫,极大地减轻农民的损失。
但是使用化学药剂也有一些潜在的风险。
例如,药剂的使用不能过量,否则可能影响河流、湖泊和水源的水质,对自然生态造成危害。
此外,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也会导致飞蝗对药剂产生抗药性,从而失去防治效果。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具有生态优势的防治方法。
它主要利用昆虫、蛇、鸟、鱼、蝗蝻病毒等天敌来控制飞蝗的繁殖和发生。
典型的例子是使用草履螨来控制飞蝗的繁殖。
草履螨只吃飞蝗的卵,而不会嗜食农作物,因此可以减轻对农业生产的损害。
此外,草履螨还能够为作物防治其他害虫,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
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防治方法。
例如,在农田中种植夏休作物能够创造低效生态环境,让飞蝗难以寻找食物。
再比如,农田中设置垂钓鱼池,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利用鱼儿捕食飞蝗。
此外,还可以在蝗灾高发期,使用补虚弱土壤的化肥等方式帮助作物强化自身免疫力,抵御飞蝗的侵害。
综上所述,面对飞蝗的侵袭,需要采取多种综合性的措施来防治。
化学防治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飞蝗数量,但高剂量使用化学药剂也有不小的安全风险。
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控制飞蝗数量。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一条多途径、多手段、生态友好的农业防治道路。
东亚飞蝗
中文学名东亚飞蝗
拉丁学名Locusta migratoria
别 称蚂蚱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昆虫纲Insecta
目直翅目Orthoptera
亚 目短角亚目
科蝗总科Acridoidea
亚 科斑翅蝗科Oedipodidae
属飞蝗属Locusta Linnaeus
东亚飞蝗编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蝗虫是直翅目短角亚目蝗总科昆虫的统称,中国有600多种,为害性大的有东亚飞蝗和亚洲飞蝗。学名 manilensis(Meyen)属直翅目,蝗总科。分布在中国北起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东达沿海各省,西至四川、甘肃南部。黄淮海地区常发。小麦、玉米、高粱、粟、水稻、稷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中国史籍中的蝗灾,主要是东亚飞蝗。先后发生过800多次。
蝗虫体内含有丰富的-----甲壳素,它被誉为继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甲壳素能使人体内毒素得以排除,达到排毒养颜之功效,被女性朋友所欢迎,是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蝗虫营养结构合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
在泰国“油炸飞虾”(油炸蚂蚱)的大名无人不知,浪漫的法国人把蝗虫作为消闲食品,天津,北京两地也有着吃蝗虫的悠久历史,被民间称为“旱虾” “飞虾” “蝗米”营养价值及高。
80年代以来,受全球异常气候变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兴建不当以及农业生态与环境突变的影响,东亚飞蝗在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西南部频繁发生,每年发生面积约100~150万hm2,设计9省(市)的100多个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威胁。1985~1996年的12年间,东亚飞蝗在黄河滩、海南岛、天津等蝗区连年大发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东亚飞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将10多万亩苇叶和几百亩玉米穗叶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飞南迁,蝗群东西约宽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沧县、黄骅、海兴、盐山和孟村5个县和中捷大港两个农场,波及面积达250万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群居型东亚飞蝗第一次跨省迁飞。
东亚飞蝗蚂蚱养殖技术
东亚飞蝗蚂蚱养殖技术蚂蚱是一种常见的昆虫,被广泛用于动物饲料和食品加工等领域。
而东亚飞蝗蚂蚱作为蚂蚱的一种,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因此也成为了养殖者们的热门选择。
本文将就东亚飞蝗蚂蚱的养殖技术进行介绍。
一、适宜环境东亚飞蝗蚂蚱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主要需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温度方面,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5-3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蚂蚱的生长发育。
湿度方面,保持在50%-70%的湿度较为适宜。
光照方面,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2-14小时,可以使用人工灯光进行补光。
二、饲料选择东亚飞蝗蚂蚱的饲料主要包括植物叶片、水果、蔬菜等。
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营养丰富的植物作为主要饲料,如菜叶、苹果、香蕉等。
同时,也可以适量添加一些蛋白质饲料,如豆粉、鱼粉等,以提高蚂蚱的营养价值。
三、养殖容器养殖容器可以选择塑料箱或网箱等,容器的底部需要铺设一层纸或泥土,以供蚂蚱产卵使用。
同时,容器的通风性和排水性也需要注意,以保持适宜的环境条件。
四、繁殖管理东亚飞蝗蚂蚱的繁殖主要通过产卵实现。
在养殖容器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后,蚂蚱会开始产卵。
产卵后,将卵放置在适宜湿度的环境中,等待孵化。
孵化后的幼虫可以继续在相同的环境下养殖。
五、疾病防治在东亚飞蝗蚂蚱的养殖过程中,疾病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常见的疾病有霉菌感染、细菌感染等。
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可以加强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养殖容器,避免积水和食物残渣的滋生。
同时,也可以使用一些环境友好的杀菌剂进行预防。
六、收获与利用东亚飞蝗蚂蚱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一般为4-6周。
在蚂蚱长至成熟期后,可以进行收获和利用。
收获时可以将蚂蚱捕捉下来,进行分选和清洗,然后可以直接作为饲料或者进行食品加工,如炸蚂蚱、干燥蚂蚱等。
总结起来,东亚飞蝗蚂蚱的养殖技术相对简单,适宜的环境、合理的饲料、规范的繁殖管理都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稳定地获得一定量的东亚飞蝗蚂蚱,满足市场需求,创造经济效益。
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的开题报告
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的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题目:东亚飞蝗气味分子结合蛋白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发育特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东亚飞蝗是一种害虫,在农业生产中造成巨大损失。
有证据表明,东亚飞蝗的行为和繁殖受到气味分子的影响,而气味分子结合蛋白(OBP)是一类介导昆虫嗅觉的重要蛋白质。
OBP异形体的多态性和发育特征对于解析昆虫嗅觉信号传递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东亚飞蝗OBP异形体的多态性及其发育特征,进一步揭示其对气味分子识别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内容
1. 确定东亚飞蝗OBP基因家族
通过对东亚飞蝗进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确定其OBP基因家族。
2. 分析东亚飞蝗OBP异形体的多态性
通过克隆重组东亚飞蝗OBP基因并进行体外表达,利用质谱和光谱等技术手段,探究OBP的结构及其异形体的多态性。
3. 研究东亚飞蝗OBP的发育特征
通过RT-PCR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东亚飞蝗OBP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及其与昆虫生长发育的关系。
4. 探究东亚飞蝗OBP在识别气味分子中的作用机制
利用离子迁移光谱技术、双电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和核磁共振技术等手段,揭示东亚飞蝗OBP在气味分子识别和信号传递中的作用机制。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揭示东亚飞蝗气味感知和识别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未来开发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对于深入了解昆虫嗅觉传递机制及其与行为、繁殖等方面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东亚飞蝗防治措施
东亚飞蝗防治措施
东亚飞蝗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止飞蝗的侵害,农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农田合理布局:农田应该合理安排,保持杂草、残留物和杂物的清理和清除,以免成为飞蝗繁殖的温床。
2.精细化农业管理:精细化管理是指在农业生产中注重细节,勤奋耕作,养护土壤,聚焦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各种现代化农业手段的优势。
保持土地湿润是控制飞蝗侵害的主要措施之一。
3.间作多样化种植:间作多样化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自然生态的复杂程度,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综合抗性,从而减少飞蝗的侵害。
4.物理防治:可以采用喷雾、灭虫灯等物理方法对飞蝗进行控制。
5.生物防治:可以采用昆虫、植物和微生物等天敌来对飞蝗进行生物控制,控制飞蝗的数量和繁殖能力。
6.化学防治:可以采用农药对飞蝗进行化学防治,但由于农药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因此需要在使用时谨慎。
蝗虫的危害防控措施有哪些
蝗虫的危害防控措施有哪些蝗虫,俗称“蚂蚱”,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那么蝗虫的危害防控措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蝗虫的生长过程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惊人,蝗虫从卵出生到成蝗交配繁殖大约30天左右,一头成熟雌性飞蝗一生平均能产卵200粒以上,最多能达1000粒左右,一生有3个虫态,即卵、若虫和成虫。
1、卵: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厘米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卵生活在土壤中,不能自由活动。
2、若虫:若虫又称蝗蛹,体型与成虫相似,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分5个龄期,也就是说要脱5次皮,脱皮前后一般不取食或取食很少。
3、成虫:成虫具有能飞翔的翅膀和成熟的生殖器,可以飞行,也可以跳跃,并能交配产卵,繁育后代。
蝗虫的危害防控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0以北地区外均可发生蝗虫。
1、农业防治:蝗虫的农业防治主要方法可以归结为三种。
①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
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②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③减少蝗虫的产卵地:有些种类的蝗虫,如东亚飞蝗,它喜欢在干燥裸露的地块产卵,我们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增加植物的数量,使植物覆盖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地块就不适于蝗虫产卵了,也就可以减轻蝗虫的危害。
东亚飞蝗一年三代养殖技术
河南农业2016年第2期(上)
5~7d 脱皮1次为1龄,共5龄。
蝗虫喜食单子叶禾本科杂草,偏食玉米苗、麦苗、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稗草等鲜嫩的枝叶。
2. 1~3龄蝗虫食量较小,依靠棚内麦苗基本能保持其供养,但在麦苗不足时应及时补充饲草,保证饲草不能短缺。
3.饲料喂养:在补充饲草时,应将饲草均匀撒向棚内,待饲草吃完后再继续补充。
4.不定期清理秸秆及粪便:蝗虫吃剩下的饲草秸秆及所产粪便达到一定程度应及时清理,并运至棚外,以免产生腐败引发蝗虫生病。
应及时进行采收,蝗虫成熟标志为:雄性个体呈鲜黄色,雌性个体呈棕褐色。
根据生产需要,若以扩繁为主,可让其继续产卵,发现棚内有自然死亡的成虫时及时采收,作为商品出售。
若以商品出售为主,当有50%~70%成虫交尾,棚内有产卵孔时立即采收。
二、秋蝗养殖技术(6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
秋蝗的养殖基本与夏蝗相同,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饲草充足
进入夏秋季节,气温升高,蝗虫生长速度迅速,在整个生育期内
少通风,保温保湿。
如果棚内不是特别干燥,尽量不喷水或停止喷水。
(三)蝗虫成熟后尽量让其交配产卵,以保证来年有充足的卵量。
四、越冬卵的管理
(一)晚秋蝗收获后,清理干净棚内的杂物,将棚膜揭去,以备来年再用。
(二)用于自行繁殖的卵,在冬雪来临之际,用杂草或麦秸将棚内覆盖,厚度10cm 左右,以利保温。
(三)用于商品出售的卵,采用人工挖出,与土的比例为1:2~3装入塑料容器内(土壤含水量为60%~70%),置于室内保存。
东亚飞蝗一年三代养殖技术
YANG ZHI TIAN DI
养殖天地。
东亚飞蝗的养殖方法
少能 养三 茬 ,初春 时节 即可
进 笔 东 养 选 光
2 0日~5 月1 0日左 右 ,气温
出
好
自
必
至
据 收
地 ,面 积 大 小 根 据 条 件 自定 , 割 青 草饲 喂 ,正 午时 分适 量撒 些 棚 高 以不 超过 2 米为 宜 ,密 度控 制 清 水并适 当补 喂玉米粉 和麸皮 ,以 在每 平方 米出成虫3 ~4 千克 为宜 。 增 强其体 质 。气温在3 0 ℃时 ,生长 如若 没有 土质地 块 ,也可选 用水泥 迅 速 ,从开 始右厚 的土壤 。 左 右 ,期 间蜕 皮5 次 ,养 殖 中须 防
一
『 —’ _ 、
种 杂
烈 捌
东 飞蝗 的养殖方法
山东地 区大多数 的野生蝗虫 为 自由产 卵至死 亡 ,1 5 ~l 6 天后 ,幼 年一茬 ,而东 亚飞蝗露 天养殖最 虫便破 土而 出。 少一年 两茬 ;若 采用人工保 温 ,至 饲喂 第一 茬幼虫 在每 年4 月
一
二 是罩 网 。在 选好 的土地上 ,仿照 大 雨灌棚 。
建蔬菜小 拱棚方法 ,搭建木 架 ,将 收 获 蝗 虫进 入 成 熟 期 ,出 白色的蝗 虫网罩 于木架上 ,留好开 现交配 时 ,要 及时 清理棚 内杂草 、 口,以便饲 喂 、清除食物残 渣 、粪 蝗 虫 粪 ,将 土浅翻 , 以利于 成虫产 便 、捕捉 成虫 。三是种植 。将棚 内 卵 ,好 进 行 下 一 批 养 殖 。 十几 天 土地 密植 玉 米 或 小 麦 等 长 叶 片植 后 ,观察地 面上 出现很多小 洞后 , 物 ,以便于蝗 虫前期 自由采食 。 即可将 蝗虫 全部捕 出 ,进行 成 品处
引种 方 法一 ,春 季3 月 ,在 理 即可 ,一个 养殖 周期完 成 。若要
东亚飞蝗的发生与治理.
群居型和散居行成虫的特征比较
飞蝗密度小时为散居型,密度大了以后 ,个体间相互接触 ,可逐渐聚集成群居型, 群居型飞蝗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
为害特征(附上图片)
成、若虫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 ,大发生时成群迁飞,把成片 的农 作 物吃成光秆 。
蝗蝻 孵化后 1~5 天 ,群集 于地 节 、草片 啃 食 ,造 成 寸 草 全 无 ,随 后 1~2 龄 向 田里迁移
(4)天敌(找具体实例)
捕食性天敌以捕食蝗虫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虫态为主,鸟类、两栖 动物和捕食性昆虫
寄生性天敌能够以蝗虫的不同虫态为寄主,从而育成一个或多个个体 或完成其生命史中某一个生长、发育阶段为特征。如一些真菌、细菌、 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性昆虫都是蝗虫的寄生性天敌。
预测预报
加强东亚飞蝗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和 关键性技术手段。
生活习性
2 取食
东亚飞蝗是植食性昆虫,属多食性。在自然情况下,其食料以禾本 科与莎草科植物为主。
喜食小麦、水稻、谷子、玉米、高梁等。
不喜食大豆、花生、甘薯、荞麦、芝麻、棉花、马铃薯、向日葵等 双子叶植物。
一至三龄蝗蝻食量较小,四龄后食量明显增加。
飞蝗自日出后半小时开始取食,16~17时是取食高峰期。阴雨天, 因空气湿度较大,蝗虫的取食量较少,甚至不取食。在17~36℃ 范围内,温度越高取食越盛,温度低于15℃或高于38℃时,取食 活动明显下降,甚至停止取食。
在25~40℃之间,最适温度为28~34℃。
2.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气候
温度
对蝗卵:极端低温可导致蝗卵自然死亡。而在我国东亚飞蝗发生区, 这样的极端低温很少出现,一般年份蝗卵都可以正常越冬。
河南省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基础知识题库
河南省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东亚飞蝗,又称蚂蚱,为迁飞性、杂食性的农业害虫,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
为了给预防“蝗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者通过2年时间对某地区气温、降水量变化与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更容易形成“蝗灾”B.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C.在东亚飞蝗的成虫期进行防治,其防治效果会更好D.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答案:C分析:1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
2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A.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
结合题图分析可知,降水后的连续高温干旱环境,蝗虫数量快速增加,更容易形成“蝗灾”,A正确。
B.东亚飞蝗喜在坚实的土地中产卵。
所以,在东亚飞蝗繁殖期人为疏松土壤,可控制其数量增长,B正确。
C.蝗虫的成虫跳的远,飞行能力强,很难被消灭。
而蝗虫的幼虫,没有翅,只能爬行和跳跃,活动范围较小,便于集中消灭,因此消灭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幼虫期(跳蝻三龄以前),C错误。
D.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东亚飞蝗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故选C。
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A.水母B.七星瓢虫C.河虾D.蜗牛答案:D分析: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一般具有坚硬的贝壳,身体藏在壳中,藉以获得保护,由于贝壳会妨碍活动,所以它们的行动都相当缓慢;不分节,可区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
A.水母属于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故A不符合题意。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
东亚飞蝗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研究摘要对东亚飞蝗的发生规律及孵化、蜕皮、羽化、取食、产卵等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研究。
关键词东亚飞蝗发生规律生活习性文献标识码 A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图1),别名蚂蚱、蝗虫,属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迁飞性杂食性害虫,是东亚和东南亚的重要农业害虫之一,据我国文献记载,自公元前707年至今曾发生蝗灾800多次。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异常气候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飞蝗发生面积和频次又呈回升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东亚飞蝗在我国黄淮海地区和海南岛频繁暴发;高密度蝗群由原来的点片发生扩大到多点大面积发生,密度可高达1000~5000头/m2;蝗虫的常发区由原来的80个县增加到近100个县。
防治飞蝗首先要掌握其生活习性,即必须在了解飞蝗的孵化、取食、产卵、迁飞等习性的基础上才能掌握有利时机,给以有效的消灭。
1发生规律调查时发现,东亚飞蝗每年发生2代,均以卵在土中越冬。
越冬卵于4月底至5月上中旬孵化为夏蛹,经35~40d羽化为夏蝗,夏蝗寿命55~60d,羽化后10d交尾,交尾7d后产卵,卵期15~20d,7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孵出若虫称为秋蛹,又经25~30 d羽化为秋蝗。
生活15~20d后又开始交尾产卵,9月份进入产卵盛期后开始越冬。
飞蝗喜欢栖息在地势低洼、易涝易旱或水位不稳定的海滩或湖滩及大面积荒滩或耕作粗放的夹荒地上,特别是长有低矮芦苇、茅草或盐篙、莎草等嗜食植物的地方。
遇有干旱年份,这种荒地随天气干旱水面缩小而增大时,利于蝗虫生育,宜蝗面积增加,容易酿成蝗灾,因此每遇大旱年份,要注意防治蝗虫。
2生活习性2.1孵化情况东亚飞蝗无真正的休眠现象,当蝗卵内胚胎发育完成后,若环境条件适宜,蝗蝻即进行孵化。
2.1.1孵化过程。
蝗蝻出卵时,卵壳破裂,其破裂的缝线无固定的位置,大致随蝗虫屈曲扭转力的大小而裂开,蝗虫未孵化时胚胎由薄的胚外膜包裹,足部皆卷曲于腹部,不能自由行动,无法爬至土表。
华北部分地区进入东亚飞蝗发生盛期
发生地及其地理分布
时间
东亚飞蝗通常在夏季发生,特别是在6月至9月之间。
频率
东亚飞蝗在华北地区通常每年都会发生,但发生的强度和范围会有所不同。
发生的时间和频率
密度
东亚飞蝗在发生时,其密度可以达到每平方米数百只甚至上千只。
规模
东亚飞蝗的发生规模较大,可以覆盖数十至上百平方公里的面积。
发生的密度和规模
若虫期
成虫羽化后可进行繁殖。
成虫期
生命周期
交配
成虫交配前雌蝗需补充营养,交配后产卵。
产卵
雌蝗在土质疏松的沙质土壤中产卵,每次产卵数量可达500粒左右。
繁殖方式
华北地区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
03
主要包括中国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区,其中以黄河和海河流域的平原地区最为集中。
华北地区
东亚飞蝗还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北部,包括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东亚飞蝗是东亚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具有迁徙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危害范围广等特点。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东亚飞蝗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探索其生态学机制和有效控制方法,对于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华北部分地区东亚飞蝗的监测和调查,深入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监测和预警
开展宣传活动
利用宣传册、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东亚飞蝗的危害和防控知识。
开展培训活动
针对东亚飞蝗防控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提高防控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认识
加强生态建设,改善蝗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减少蝗虫繁殖的适宜条件。
生态治理
生物防治
科学防治
利用天敌如鸟类、昆虫等防治蝗虫,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山西永济等地暴发东亚飞蝗
山西永济等地暴发东亚飞蝗各虫龄比率为:1龄占15%,2龄占60%,3龄占20%,4龄以上占5%;群居性蝗蝻比例为95%。
蒲州河泛蝗区发生地点在韩家庄西河滩农田,发生面积1500余亩,高密度蝗点300余亩,一般密度为200—300头/平方米,最高为500多头/平方米。
各虫龄比率:1龄占15%,2龄占30%,3龄占45%,4龄以上占10%;群居性蝗蝻比例为90%。
另外沿黄河的万荣、临猗、芮城等蝗区均出现高密度点片,且面积不断扩大。
从当前情况看,群居的东亚飞蝗主要栖息在即将收获的麦田里,暂不食害小麦,但有上千亩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已被啃食成光杆,造成严重缺苗断垄。
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发生的蝗虫多为群居型,此时虫情要重于大发生的1998年,若不及时防治,随着蝗蝻虫龄的增大,极有可能在6月下旬形成严重灾害,甚至起飞迁移。
鉴于以上情况,山西省、市、县有关领导和植保专家实地查看,共同会商,提出以下四条措施:一、应急防治指挥部紧急启动防治预案,沿黄万荣、永济、临猗、芮城、河津、平陆六县(市)调整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各级植保站,指定植保人员全天候值班,做好记录并逐日上报。
一旦发现新的灾情,立即上报并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保证打好东亚飞蝗歼灭战。
二、严密监测虫情发生动态,要求集中力量,立即组织植保技术人员对蝗虫发生区开展拉网式普查,掌握蝗区虫害发生动态,确保不漏查、不漏报。
三、此次发生的飞蝗主要聚集在麦田里,由于小麦将于本周收获暂不会造成危害,为确保收获的麦田不受农药残留污染,采用在麦田周边进行药剂封锁、打隔离带的办法控制虫情扩散危害,待近期麦收后立即开展大面积防治。
四、省、市及各县(市)植保部门紧密配合,备足防治农药和药械,组织好专业防治队伍,随时开展应急防治,确保飞蝗“不起飞、不成灾”。
目前,正是东亚飞蝗二、三龄发生盛期,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也陆续出土,由于蝗虫的突发性、移动性和暴发地点的不确定性等特点,各级植保机构要扩大现有监测范围,对所有宜蝗区进行全面调查监测,以全面准确把握蝗情动态,及时组织开展防治,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
东亚飞蝗的养殖技术
龄 ,刚 出土 的幼 蝗 喜食 鲜 嫩 的麦 苗 、玉 米苗 、杂草 等 单 子 叶 植 物 ,但 食 量 很 小 。 1 ~3龄 的 蝗 虫 应 注 意 防
雨 ,蝗 虫从 出土 到 成虫 约需 2 7~3 ,此期 间 3龄 以 5d
1 养殖 棚 的 建造 与棚 地 的整 理
在建 棚 前 先 将 地 面 的 蚂 蚁 、蝼 蛄 用 捕 捉 、诱 杀 、
东亚 飞蝗 是 雌 雄异 体 ,雌 蝗 体 长 3 . 1 95~5 . mm, 2
雄蝗体长 3. 4. m 3 0~ 1 m,成 虫 后 善 跳 善 飞 。东 亚 飞 5 蝗身 体粗 壮 ,采 食 范 围广 ,适 应 自然 交 配 ,卵 生 , 自 然 条 件下 1 繁 殖 2代 ( 蝗 和秋 蝗 ) 年 夏 。梁 河 县 属 于
开水 烫等 方法 消 灭干 净 ,因以上 昆虫是 东 亚 飞蝗 的天
上 的蝗 虫食 量 逐 步 增 大 ,采食 范 围很 广 ,喜食 芦 苇 、
茅草 、狼 尾 草 、线 连 草 、盘 草 以及 玉 米 、小 麦 、高
敌 ,能捕 食 蝗虫 和破 坏蝗 卯 ,所 以在 棚 内绝 不 能让 这 些 昆 虫 存 在 。棚 的地 面要 高 于周 围 地 面 l O一1 m, 5c 以便 雨 季 排 水 。 土 质 最 好 采 用 砂 壤 土 ,此 土 不 易 结 块 ,便 于蝗 虫 产 卵 和取 卵 。棚 的 建 造 面 积 为 每 棚 4 0
帐 一样 的棚 罩 ,挂 于棚 架上 ,底 边埋 于 地 下 ,留下 门
美 味佳 肴 ,而且 还 是治 病 良药 ,能治 疗 多种 疾 病 ,如
破伤 风 、I J 惊风 、发 热 、平 喘等 。 IL ,
口 ,外 面 装上 门 ,再在 距 门 口 05m 的地 方 建一 个 高 . 1 . m,面积 05m 左 右 的 内框 ,并 在 里 面 再 装 一 道 5 . 用尼 龙纱 布 订 的 内门 。这个 装 置是 为 了不 让 蝗虫 飞 出 和便 于 进棚 喂 养 、管理 。棚 的高 度 以 2~25m 为宜 。 .
东亚飞蝗概述
咀嚼式口器组成
上唇
上颚
上颚
下颚 舌 下颚
下唇
皮肤皱褶 附肢 附肢 附肢合并
2.胸部:以膜质颈与头部相连
三节构成:前胸、中胸、后胸。背板马鞍形 胸部具有: 3对胸足、2对翅。
前翅:复翅,革质翅,保护后翅。 翅
后翅:膜翅,膜质,飞翔。 前足:步行足。 足 中足:步行足。 后足:跳跃足。
3.腹部 (11节):背板拱形、腹板发达、侧板退化膜质
第一腹节:鼓膜 1 对,听器。
第 11 节:背板为“ ”的肛上板。常具尾须1对。
雄性:第9,10节腹板形成下生殖板。
外生殖器
雌性:具产卵器(上下两个产卵瓣)。
气门
胸部2个 腹部8个
(二)内部结构:
1.具混合体腔及开放 式循环
背腹隔;背、腹、围 脏窦;
心 脏:管状,有8处 膨大成心室
悬垂肌:吊在背板上, 心脏由后至前依次收缩。
( 1 )触角:
——丝状触角
基本结构: 柄、梗、鞭3节 作用:触觉、嗅觉
(2)复眼(1对,日出眼)
镶嵌眼,众多小眼组成 不能调节视距,近视。
色素细胞 视觉细胞 视杆
视神经纤维
(3)单眼:3个,呈倒“品”字形排列。
由1角膜透镜和多个视网膜细胞组成。感光。
(4)口器:咀嚼式口
器
上颚
下颚 上唇 下唇
东亚飞蝗概述
(一)生活习性:典型的植食性昆虫居,群居。
(二)外形特征 体黄褐色或黑褐色。分头、胸、腹三部分:
1.头部:卵圆形
• 触角:1对,丝状。 • 复眼:1对,众多小眼组成,视物。不能调节,近视 • 单眼:3个,倒“品”字形排列。 • 口器:咀嚼式口器,摄食器管。
东亚飞蝗防治措施
东亚飞蝗防治措施东亚地区是飞蝗的重要季节性栖息地之一,每年都会受到飞蝗的侵袭。
飞蝗是一种昆虫,对农作物和草地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东亚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以减轻飞蝗对农业的损害。
首先,农业部门在东亚各国广泛开展了飞蝗监测工作。
通过定期巡视农田和草地,了解飞蝗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进行大范围的监测和数据收集,提前预警飞蝗的迁飞和繁殖。
其次,东亚各国建立了飞蝗防治机构,并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
这些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飞蝗防治工作,包括防治规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等。
他们利用昆虫生态学和化学防治的原理,研发和推广有效的防治措施。
第三,东亚国家注重飞蝗的生物防治。
通过引入天敌,如蝗虎、蝗猎蜂等,来控制飞蝗的数量。
这些天敌会捕食飞蝗的卵、若虫和成虫,从而减少飞蝗的繁殖和发展。
同时,东亚国家还研究和利用飞蝗的致病菌,对飞蝗进行生物防治。
第四,东亚国家还采取化学防治的措施。
通过喷洒农药来杀灭飞蝗。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飞蝗的数量,但也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实施化学防治时,东亚国家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合格的农药,并加强监管和培训,确保化学防治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第五,东亚国家还采取了物理防治的方法。
通过搭建防蝗网、挖沟等措施,阻止飞蝗的迁飞性及扩大,有效减少飞蝗对农作物和草地的破坏。
同时,东亚国家还加强土地管理和农田保护,保持土壤的健康和生态平衡,提高农田对飞蝗的抵抗能力。
最后,东亚国家还注重防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片、手册、讲座等形式,向农民和公众普及飞蝗防治知识,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同时,东亚国家也与国际组织、邻国进行合作,共同应对飞蝗的威胁,交流经验和技术。
综上所述,东亚国家在飞蝗防治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监测、防治机构建立、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和宣传教育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飞蝗对农业的损害,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东亚飞蝗的养殖与管理
1、蝗虫养殖棚的建造与棚地的整理
在建棚前先将地面上的蚂蚁、蝼蛄消灭干净,用捕捉、诱杀、开火烫等方法,以上几种动物是蝗虫的天敌,能捕食蝗虫和破坏蝗卵,所以在棚内绝不能让这些动物存在。
棚的地面要高于周围地面10~15厘米,为了便于雨季排水。
土质最好采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结块,便于产卵和取卵,建棚地面上种上小麦等单叶子作物,准备幼蝗食用。
棚的建造面积,要按饲养蝗虫的多少来确定,养一万只,用15平方米即可,可利用院内外空闲地方,根据自己的条件可用铁、大棍、竹片建造一个棚的支架。
再按这个棚架的大小,用冷布做一个像蚊帐一样的棚罩,挂于棚架上,底边埋于地下,留下门口,门口上安上拉锁,这个装置就是为了不让蝗虫跑出和便于进棚喂养、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为了保温或防雨,棚外可罩塑料布。
在温度高的时候和蝗虫较大(三龄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料布。
如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四月底前完工。
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为宜。
2、飞蝗的卵的孵化与管理在气温达到25~30℃时,即可孵化,自然气温在五月上旬便到。
先准备无毒土壤,锯末2:1,含水量10~15%,铺2~3厘米的器皿中,将蝗卵布均于土上,卵上再盖约1厘米厚的土,器皿上再上层薄膜。
每半天检查一次,发现幼蝗后,用软毛刷将幼蝗拨到棚内的食物上。
经12~15天的孵化过程,孵出全部幼蝗。
幼蝗喜食鲜嫩的麦苗、
玉米苗、杂草等单子叶,但食量很少,1~3龄的幼蝗应注意防雨。
温度最好能控制在25~30℃之间,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因为在这样的条件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三龄内飞蝗喜欢群居。
3、3龄以上至成虫的饲养管理
幼蝗自出卵后5~7天脱一次皮,脱一次皮即为一龄,壮的脱皮快,弱的脱皮慢,在孵化过程中出土也有先后之分。
三龄以上飞得特别快,食量逐步增大。
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首先蝗虫吃不饱会影响正常生长。
另外会出现强食弱大吃小的现象,尤其是正在脱皮的蝗虫不能动,体质又很软,有被吃掉咬伤的危险。
三龄以上蝗虫可加麦麸。
1~2天清棚一次,保持棚内干净。
蝗虫经五次脱皮以后,即成长为成虫,这个时间约为6月15日左右,飞蝗一般羽化后10至15天进入性成熟期,开始交尾,此时的飞蝗很肥壮,除留下部分产卵的蝗虫外,其它蝗虫可到市场销售,时间在7月初为宜。
4、飞蝗产卵前后的管理
雌蝗在交尾后,腹部逐步变的粗长,黄褐色加深,雄蝗则呈现鲜黄色。
此时要将棚的地面整齐、拍实,以利于雌蝗的产卵,如棚大飞蝗少,为了产卵集中便于日后取卵,可将棚内部分地面用塑料布盖住,只留下向阳处部分地面,做为产卵区。
棚内湿度保持15%左右,此时的蝗虫食量很大,应认真供足。
雌蝗在7月10日左右开始产卵,雌蝗的产卵器粗短而弯曲,为两对坚硬的凿状产卵瓣,以此穿土成穴产卵。
在产卵的同时分泌胶状液,凝固后在卵外形成耐水性的保护层,将卵围成一个卵块,对卵的越冬起保护作用。
东亚飞蝗的卵块为褐色,略呈圆筒形,中间略弯,一般长40~70毫米不等。
每块蝗卵有卵粒35~90多粒,也有极少数超过100粒的。
此为夏蝗。
蝗卵产于棚内土中,用于孵化第二代“秋蝗”的卵,在棚中可以不动,在温度、湿度、光照等达到孵化条件时,第二代秋蝗幼蝗会自然出土,时间在7月20~25日左右,准备出售或暂不用于第二代的蝗卵,要及时取出,用湿度为10%~15%的土,
一层土一层卵,最后一层是土的装法,装于大罐头瓶中,将瓶口密封,放于5
度的冰箱内保存。
产卵前后的饲养条件方法,与三龄以上的蝗虫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每天光照要达16小时,饲料要充足和多加些精饲料。
三、蝗卵的越冬管理
蝗卵的越冬很简单,我们可让棚中的蝗卵在原地过冬,入冬后蝗虫产卵区加盖一些杂草,可起到保温的目的。
四、蝗虫对食物的喜恶与天敌
1、东亚飞蝗的采食范围很广,就像喂羊一样,它喜食:芦苇、茅草、狼尾草、线连草,盘草等。
禾本科: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飞蝗不喜吃的植物。
2、在给飞蝗采集食物时,要十分注意避免采用带农药的食物。
如对采集来的食物认为没有把握时,可在水中清洗后进行喂养。
另外需要注意和提醒的是,初养户的种源可从养殖场或养殖户那里购买,引进蚂蚱或卵均可。
特别提醒:蚂蚱属特种养殖,在没有订单和可靠销路时养殖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