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悟读课文
培养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能力

培养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能力词汇记忆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对培养课文理解和表达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对于学习语文的学生来说,记忆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关联词,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能力,从而提升整体语文素养。
一、了解关键词和关联词的概念关键词是课文中起主导作用,能够表达文章主题或重要信息的词汇;而关联词则是将文章中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的桥梁,用于串联词句和段落。
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课文的整体把握非常重要。
二、注重读者对课文的理解在培养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能力时,需要注重读者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阅读课文,深入理解每个词汇的含义、用法以及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和运用这些关键词和关联词。
三、创造有趣的记忆方式记忆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方法,以增加记忆效果。
比如,可以创建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卡片,将其放在一个盒子中,每天选择几张进行复习。
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谜题、配对游戏等方式进行记忆训练,使记忆过程更加轻松有趣。
四、强化词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需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在记忆过程中将课文进行分段处理,将每段的关键词和关联词标出,通过反复阅读和复述,加深记忆。
此外,可以尝试把关键词和关联词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与同学或朋友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加记忆的实际运用。
通过加强词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五、培养记忆策略和技巧记忆策略和技巧对于培养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记忆能力非常重要。
例如,可以采用联想记忆法,将关键词和关联词与已知的信息进行联系;亦可使用分组记忆法,将相关的词汇按主题分组,便于整体记忆。
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策略和技巧,能够提高记忆效果,并且培养出良好的记忆习惯。
六、坚持复习和实践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复习和实践来巩固记忆效果。
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文关键词和关联词的复习,并且及时进行实践运用,可以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应用所学的词汇,从而加深记忆并提升运用能力。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
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在教学中我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能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生字新词,抓了“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八个词。
首先提醒学生“艇、艄、舱”都是“舟”旁,再带学生书空“舱”字,提醒学生右边不要封口。
再点生词旁边的图片“小艇”,引导学生说出:威尼斯的小艇——船艄翘起,船舱——软软,看起来——又窄又深,划起来——轻快灵活。
通过读词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好;通过“高声谈笑、哗笑告别”读懂乘客们高兴的心情。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想象出画面后,又让学生齐读以上八个词语,听老师读,再次想象画面,谈感受。
再由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出课文“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接下来通过选择词意,理解“情趣”一词,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情趣的句子。
在理解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句子时,又抓了关键词:“不管……总能”这个关联词。
2.阅读一般的或较复杂的记叙文,抓住关键词能理清层次,能正确理解文章思想内容,领会和分析语言特点和表现方法。
在教学《生命桥》时则重点抓了“奇迹”一词。
首先由普通桥引出生命桥,再引导学生质疑。
比如:生命桥用什么搭的?为什么叫生命桥?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等。
然后进行初读课文。
和肖老师一样,重视生字词语的检查。
提醒学生“狩猎”的“狩”读第四声,让学生猜猜“狩猎”什么意思,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蹬”与“瞪”读音不同。
通过比较偏旁,掌握“蹬”与“瞪”的字形。
“悬崖、山涧”与理解课文重点段有关,就通过简笔画在旁边注明。
通过简笔画,学生一目了然:什么是悬崖,什么是山涧。
通过老师引导“如果说悬崖是高而陡,那么山涧就是——万丈深渊”,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就有了“走投无路,九死一生”等词语。
巧引导助 领悟促 表达——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效果

102巧引导助领悟促表达一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效果小学中段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句即为本篇课文的 主要内容所在,能统领全文;有些关键词句蕴含着文 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关键词句则能体现一篇 文章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方法。
抓住关键词句也就抓 住了一篇文章的精髓。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 关键词句表达效果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学习表达 策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从三单元开始就陆续有引 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表达效果的练习题出现。
其中,"语文园地三”还专门安排了 "我的发现”这个栏目的 专项训练。
在这段时间的阅读教学中,我将"引导学 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其表达效果”作为阅 读教学训练的重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方 式的引导,提高学生领悟表达方法的能力,促进学生 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
下面就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 生体会重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的。
一、换词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课文中有些动词 用得极其准确,引导学生关注这样的动词,体会其在 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表达和作 文中有意识推敲词语,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换词 法”就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这些动词的准确 性,从而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如《小英雄雨 来》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原来枪响以前,雨来就 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
”这个句子中的 "扎”字用得特别妙,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感悟它的妙 处的:扎进水里意思是什么?”学生很轻松想到"跳 进水里”。
那么我们将这个‘扎’换成‘跳’行吗?为什 么?”话咅刚落,学生立即反应过来,纷纷举手发表意 见:‘扎’比‘跳’速度快。
”‘扎’比‘跳’动作更灵敏”。
‘扎’比‘跳’好,是头先入水,雨来能更好地逃 命……”这里,老师运用换词法成功地引导学生体会 到‘‘扎”这个动词的表达效果远比‘‘跳”好,而且学生 准确用词的能力得到提高。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2020年20期┆193随笔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潘思贝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模块,具有综合性。
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对于语言文字的综合理解能力。
对于很多小学生而言,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形成这种认知的原因在于其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就使得教师应该培养学生通过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展开了一系列的浅谈。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词句;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提出疑问,能够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理解词句和语段的意思,通过关键词句分析其在情感和思想表达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把握课文的大意。
因此,以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其能够准确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为开展有效阅读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助微课帮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预习,使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形成基本认知。
在预习环节,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课文中存在的生字词。
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生字词归纳下来,将其读音与意思的讲解录制成微课的形式,融入图片、简单的文字和动画效果,供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观看。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预习环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另外,在微课中,教师也可以布置学习任务,比如,让学生自主利用工具书或者信息化软件查找一些字词的意思,并将其标注在课文当中。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随机抽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引导学生课堂自读对词句形成初步感知在课堂中,进入到学生自读环节,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将课文当中自己没有完全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对于自己感受较为深刻的语句,在旁边写几句自己的理解,或者针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语句提出相应的问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古人云:学起XXX。
可见,理解课文的关键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如何指导学生思维呢?做法是: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关键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理解全文。
在学生思维的关键处以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及时排疑纠偏,打通思路,准确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
它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
关于词语,应该是一个难点。
首先一篇文章的中央找不到,就无法体会到哪些词语是关键的,重点的。
其次,为突出中央,有时不只一个重点词语,需要几个重点词语的运用才能突出中央。
因此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是相当难的。
我认为关键是能使学生经由过程某个词语能够阐发出词语在语句语境中的作用,这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初期能够帮助学生寻找重点词语,使学生初步感触感染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如何去发觉或寻找到重点词语。
中期勉励学生本人找不同类型的文章的重点词语,教师加以点评,哪些是重点词语,哪些不是,为何是,为何不是。
后期着重在培养学生根据重点词语来揣摩语句或段落的中央思想,领悟文章表达的内容。
找出重点段理解文章应该是找出重点词理解文章的基础,就像分析物体的不同一样,先宏观再微观。
找出重点段后再去找重点词,分析重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
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这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长期以来的一种讲读方法。
为使学生容易接受,提升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如何快速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

如何快速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语文课程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则是学生在阅读理解和应用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然而,有时候语文课文冗长复杂,让学生难以记忆其中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们快速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
第一,理解文章主旨在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课文的主题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通过阅读课文的标题、段落的首句和尾句,我们可以大致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此外,还可以通过文中的关键词、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来进一步强化对主题的把握。
第二,划分段落结构将课文分为若干个段落,对每个段落进行标记,有助于对课文的结构进行整理。
通过分段,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观察每个段落的主题和段落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记忆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段落的结构快速回想起其中的关键内容。
第三,注重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在课文中,通常有一些句子或者词语是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它们承载着文章的关键信息。
在记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句子或者词语标记出来,重点关注。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默写、脱口而出等方式,加深对这些关键句子和关键词的印象,从而更容易记忆课文的关键内容。
第四,制作思维导图或者笔记思维导图是一种以图表的方式展示信息和思维之间关系的工具。
在记忆语文课文的关键内容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总结课文的要点。
通过将主题、关键句子、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整理信息,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的关键内容。
第五,运用联想和情景化记忆联想和情景化记忆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我们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内容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联想。
此外,可以将课文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情景化的想象,使其变得具体可见。
通过联想和情景化记忆,可以增强对课文关键内容的印象,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第六,定期复习和巩固记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复习。
定期回顾课文的关键内容,可以保持记忆的新鲜度,并在不断的强化中加深记忆。
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阅读理解技巧—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掌握好阅读理解技巧,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阅读理解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预读预读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环节。
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学生可以先浏览一遍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可以先读标题、副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以及插图和图表等。
通过预读,学生可以对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做好准备。
二、注意关键词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注意关键词。
关键词通常是文章中的重要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
通过注意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同时,关键词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快速定位到相关信息。
三、理解段落结构理解段落结构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应该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词的使用。
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四、细节与推理在阅读理解中,学生需要注意细节和推理。
细节是文章中的具体信息,包括数字、时间、地点、人物等。
学生可以通过细节来回答一些具体的问题。
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推断和判断。
学生可以通过推理来回答一些隐含的问题,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五、多角度思考在阅读理解中,学生应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可以从作者的角度、读者的角度、时代的角度等来思考问题。
通过多角度思考,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六、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理解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积累词汇和学习语法知识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可以通过背单词、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参加语法讲座等方式来积累词汇和语法知识。
七、多做练习阅读理解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练习题,也可以选择一些与平时学习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略读是指通过快速浏览阅读材料的方式来获取大致的理解和主要信息。
在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略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阅读材料的主旨和关键信息,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略读。
一、语速控制法语速控制是略读中的一项关键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调整语速来引导学生进行略读,帮助他们快速获取信息。
教师可以先以正常语速朗读一段课文,然后再逐步加快语速,要求学生在适应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通过不断练习,学生可以提高略读的速度,更有效地理解课文。
二、关键词抓取法关键词是课文中最能表达中心思想和核心信息的词汇。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抓取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略读。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篇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同时在心中或纸上记录下对课文主题和内容有关联的关键词。
之后,学生可以分享自己记录下的关键词,并互相比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快速获取课文的主旨,还能培养词汇记忆和思维逻辑的能力。
三、预读摘要法预读摘要是一种通过阅读段落开头和结尾句子来快速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开始阅读一个新段落之前,先读一下该段落的开头和结尾句子,然后根据这些句子来猜测段落的主旨和大致内容。
在预读之后,学生再进行整体略读,快速浏览段落,筛选出与预读内容相关的信息。
通过预读摘要的方法,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获取和理解课文的重要信息。
四、画线标记法画线标记是一种通过在课文中标记关键信息和重点句子的方式来进行略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用铅笔或荧光笔画线标记出与主旨和重点相关的内容。
同时,学生可以在课文旁边或课后整理时添加注释和总结。
通过画线标记的方式,学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课文的结构和重点,加强对信息的记忆和理解。
总结:略读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技巧和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以上介绍的语速控制法、关键词抓取法、预读摘要法和画线标记法,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略读,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借助关键词句 提高阅读速度——以《金色的鱼钩》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1.02默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方法。
课标要求高年级学生“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但这并不是一般说法中的“读得快”,而是要求学生从阅读需要入手,用较短的时间快速掌握主要内容,完成阅读任务。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呢?我就借助关键词句方面来谈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策略。
一、抓住叙事要素,厘清课文脉络高年级教材中选编的故事类课文篇幅都比较长,初读课文时学生需要厘清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束等环节,才能厘清故事梗概。
在阅读课文时,能圈画出叙事要素的关键词句,可较快地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统编本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讲的是红军长征时发生的催人泪下的故事,篇幅较长。
为了让学生快速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最能反映这个故事的六要素。
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能找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事情的经过需要学生去浏览全文找出关键词,如第5自然段中的千辛万苦找食物,第8自然段中的硬咽草根鱼骨头,等等,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就能明白整个故事围绕老班长讲了什么内容,事情的结果是“我”保留鱼钩纪念班长。
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并及时捕捉叙事六要素,在较快的时间内进行了有效阅读。
二、抓住课文题眼,了解故事详情题眼是课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提示,也是揭示课文中心思想和流露感情色彩的词。
借助题眼来快速阅读课文,就能迅速抓住文章的写作重点,了解故事详情。
《金色的鱼钩》一文紧紧围绕课题中的“鱼钩”一词展开,“做鱼钩—用鱼钩—收藏鱼钩”成为贯串全文的主线。
当老班长看见水塘里有鱼儿跃出水面时,马上用缝衣针做鱼钩,从他“跑、取、烧、弯”等一连串动作中可以看出他想用鱼汤给伤员补身子的迫切心情。
以后老班长每到一处就带着鱼钩去钓鱼,从他总是端出“鲜鱼野菜汤”可以看出鱼钩已经成为老班长的得力“助手”,但是草地上条件艰苦,“找不到一条蚯蚓”“等了半夜,也不见鱼上钩”可以看出老班长钓鱼的艰辛。
在快要走出草地前,老班长因为长期忍饥挨饿而昏倒在鱼塘边,最后“我”把鱼钩包起来藏在贴身衣兜里,那是因为这个鱼钩上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教案二: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教案二: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语文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1.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语文课并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但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老师可以把课文变得有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比如,老师可以通过故事或微电影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世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背景和情节。
2.通过比喻和类比来让学生理解课文比喻和类比是语文中常用的方法,通过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和一个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在讲解《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关系时,老师可以将他们的感情比喻成一朵花,在比喻中使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抽象的情感,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通过讲解文学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文学知识,例如,讲解一些文学常识、文学史或者作者的创作背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通过讲解文学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4.通过讨论交流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学生的观点出发,让他们参与到讨论中来。
通过小组讨论或者问答等方式,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通过对学生的思考与对话的引导和指导,逐步提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文本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知。
5.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在课堂上,老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合理的阅读方式和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讲解一篇文学作品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地理解文本,如何发现文本的重点和主题,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比喻和形象等。
通过这些技巧的指导和练习,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作品的主旨和要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以上是几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方法。
老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实际情况,为学生们选择合适的方式,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更好的成果。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取关键词理解课文

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抓取关键词理解课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
但是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批评总是不绝于耳。
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阅读教学到底怎么了?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下面我就以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期中的一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胡子眉毛一把抓”、“各种项目一齐上”、“从头到尾逐段教”的局面。
面面俱到的结果,常常是面面不到。
如果能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往往对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是一种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
为此,近几年来我坚决摈弃了逐段串讲串门的模式,并探索如何突出教学重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特别是如何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通过重点词句,有效学习课文,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提高:一、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精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作者的写作目的,往往体现在他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中。
而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或句又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泉眼。
如果教师善于发现这些泉眼,并以此展开教学,那么学生思维和情感的活水就会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一)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当然教学中不能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加以单一、孤立的分析、讲解或者简单地一股脑儿地对字、词、句面面俱到地“肢解”,也不一厢情愿地设计一些练习横亘在研读品析中,而是保存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和意境完美性。
掌握课文关键词

掌握课文关键词在学习语文课程中,掌握课文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意思,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掌握课文关键词,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词汇运用。
一、什么是课文关键词课文关键词是指在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中具有重要意义和核心概念的词汇或短语。
这些关键词通常是作者用来表达主题、传达信息或突出重点的词语。
通过正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关键词,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二、为什么要掌握课文关键词对于学习语文课程非常重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 帮助理解文章:通过识别和理解课文关键词,可以更快地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要点,有助于全面地理解和解读文章的意思。
2. 提高阅读能力:课文关键词通常是一篇文章的核心词汇,熟练掌握这些关键词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使学生更加流畅地阅读和理解文本。
3. 提升写作水平:掌握课文关键词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词汇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意思,提升写作水平。
三、如何下面是一些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关键词的方法和建议:1. 仔细阅读课文:在阅读课文时,要注重理解句子和段落的意思,从中寻找出现频率较高或具有明显特点的词汇,将其标记出来。
2. 查找词义:对于不熟悉的词汇,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或请教老师来了解其准确的含义和用法。
理解词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和段落的意思。
3. 弄清上下文关系:在掌握课文关键词时,要注意词语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通过分析句子和段落的语境,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关键词的意思。
4. 扩展词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课文关键词扩展为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5. 练习应用:通过编写词汇卡片、词义填空、语境搭配等练习,不断巩固和应用所学的课文关键词。
四、总结掌握课文关键词是学习语文课程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小学语文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小学生要想深刻理解课文,就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首先,可以通过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比如在《桂花雨》中,作者用“浸”这个关键词来描述人们沉浸在桂花香气中的情景,从而表达了桂花香气的迷人之处。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等方式来加深理解。
其次,通过变换句式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将“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改为“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只有专一的目标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例如在《秦兵马俑》中,通过将一号坑的面积与教室面积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号坑的巨大规模。
最后,联系写作背景也是理解句子意思的一种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背景等来更好地理解课文。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要体会句子的哪方面意思。
在理解句子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比如深层意思、修辞方法、作用和作者用意等。
要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文章内容和背景等方式,找到句子背后的意义,或者忽略句子表面意思,找到更深一层的意思。
二、通过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句子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上下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所处的情境和背景,进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理解《我给献花》中的“失散多年的孩子重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顿时感到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这句话时,需要了解香港回归祖国的背景和相关资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隐喻和暗示。
三、注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在理解句子时,需要注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借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环境衬托等。
这些修辞手法往往会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理解《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中的“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句话时,需要注意到其中的借物喻人的写法,明白人们在樟树前留影纪念实则是在怀念XXX。
小学语文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之抓住关键词句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提高阅读速度之抓住关键词句读作者:王兰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1年第05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要求,学生们需要掌握抓住关键词句的阅读方法,阅读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情感表达,积累阅读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速度;关键词引言:长期以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两日就能速成的。
在小学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关键词句。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轻松、快速地提升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抓住关键词句是提升阅读能力至关重要的阅读方法,对于如何抓住关键词句阅读课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要找关键词句,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就是一些能表達作者思想感情、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或是文章的线索等。
通过一些阅读训练,可以发现关键词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结尾或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等,例如统编版教材《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中,关键句就很容易找出来,通过关键词句我们就可以轻易了解到什么事物比猎豹的速度快。
还有一些其他的关键句,不像上述那样暴露明显,这类关键词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表达,贯穿在整篇文章之中,使整个文章紧密联系着。
例如在西师版五年级课文《母鸡》中,整篇文章的叙事以“我”对母鸡的感情为线索,叙述了母鸡孵化小鸡,养育雏鸡的整个过程,来体现母爱的伟大。
在这篇课文中,我对母鸡的感情变化像“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就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在这种情感变化下,学生们会思考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的“我”为什么又不讨厌了呢?学生们带着这个疑惑简单地品读课文,很快就会弄懂作者再也不讨厌母鸡的原因了,而不是去逐字逐句,慢慢查找了。
如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如何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1、调动学生复述的积极性
我们家长在检查孩子复述课文的时候,要放低姿态,我们可以和孩子互换位置。
我们家长当孩子们的学生,让孩子当小老师给我们讲一讲,白天老师讲了课文的哪些内容,课文怎么复述等。
孩子复述完内容以后,家长也可以提出简单的问题,来考察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抓关键词来复述
明确了复述的重要性,我们找一找复述的方法,刚开始孩子们没有什么头绪,不知道从何说起,做家长、老师的,要培养孩子抓一抓文章内容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串成一串,一个关键词就能复述出一段话。
多个关键词就串起了一篇课文内容的复述。
3、想象画面来复述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的时候,可以想象画面,我们语文课文中有一些插图,帮助我们学生来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利用这些插图和自己想象的画面来复述。
浅谈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浅谈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课文主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可见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而阅读能力较差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之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我们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中重点提高内容。
对于这个问题,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学习经验,深刻的感受到实施教学需要重点提高的是“抓住重点文章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掌握关键词和句子,引导学生彻底理解它们,往往对理解全文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很大帮助。
这是一种耗时且有效的方法。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掌握关键词和句子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抓住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把握中心句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文本的语境,准确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例如,当我在三年级教《虾》时,我设计了以下链接:“虾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用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请打开书,快速阅读第三段自然段。
思考一下:这段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句子?这句话也叫作这个自然段的什么句子?(生:中心句)那哪些句子是在具体写小虾有趣的?请你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读读,并在旁边批注你的体会。
老师有个温馨提示:你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你的感受才会更深刻。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整节课是不但抓住了词语,而是在句子当中提炼词语去进一步感悟小虾的吃食的小心和脾气不好的特点,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让孩子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
所以说这节课是以读为本,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学生学校兴趣浓厚,也进一步进行了文本细读。
二、是抓住含义深刻的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读一本书破万卷,写一个神”,“读一百遍,其意义不言而喻”这些被人们广泛引用的古老教育谚语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关键词的意义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提炼课文关键词的意
义与实践
在学生对文章有大体的了解后,其次,需要找出文章的关键段落。
关键段是指文章的信息量最集中的一段或几段。
这些段落可能是开头的起始段,它对文章的题目会有点睛的作用,对题目进行了解释,它引领全文,看到此句就能知道全文在讲什么。
关键段还可能是文中的过渡段,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是对下文的引出,将文章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例如,在《师恩难忘》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这一段就是一个过渡段,总结了上文田老师的讲课方式,又引出了下文描写对田老师的感情。
关键段还有可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它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往往蕴含了文章的主旨,就好像一道电光,照亮了全文,也使读者对文章恍然大悟。
如《师恩难忘》中最后一段“十年树人,百年树人。
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文章的结尾与题目相互呼应,抓住此段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主旨。
3 结语。
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知道“读”、“品、”悟”是阅读的有效手段。
其中,“读” 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交汇的起点,是读者了解作者想要表达思想的开端,只有通过“读,”我们才能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得到知识、了解事件、获得体验。
“品”是我们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与文本进行对话,将自己的经验与作者的感受相融合,徜徉于文本,获得新的体验。
“悟”是对文本阅读的提升,是通过阅读懂得道理,感受情感,以及对表达技巧的学习,以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去读、去品、去感悟呢?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一些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到点名主旨、埋下伏笔、引出线索、流露情感的作用。
有时候,这些关键词句能够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们有时是句子的中心,统帅全句,全段,乃至全文,有时表达见解和观点,有时是点明事件的必然性。
作者总是呕心沥血找到最合适的语言是去表达,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关键词句的作用。
新课标中对小学三到四年级段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些关键词句,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通过各个方面,多角度地赏析词句,启发学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起到的作用,深层次地领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品味文本所传达的语境,必定会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我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一、找到关键词句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在文章、段落或句子中找到这些关键的词句,学生才能去理解这些关键词句。
在《新华字典》中,“关键”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最关紧要的。
那么关键词句就是承载着句子主要信息、对理解句子起最关紧要作用的词语。
在描述性的句子中,描述事物特征或含义丰富的词语,即为关键词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原题目《让学生收获语文学习的“真金”》——特级教师滕衍平《金子》第二课时教学赏析近期,崔峦老师《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的讲话刊出以后,引起了小学语文界老师们的极大关注。
其发言内容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准确的分析,并提出了富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
然而,文章内容需要经过老师们的学习、理解、内化,再转化为实在的教学行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意义,对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感其理念的多,明其做法的少。
最近举行的市教材培训会上特级教师滕衍平为老师们执教了苏教版第5册第22课《金子》一文,这课堂很好地体现了崔峦先生提出的“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的关键词,很好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方法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鲜明的人文精神,而且在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得意、得言、得法。
一、词语复习,对比切入师:首先,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
生读,纠正读音,点明易错字。
师:再看这两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生:一组是绝大多数人的表现,他们没有得到金子;另一组是彼得的做法,他收获了真金。
师:是的,我们看一看第一组词语,这些词语就出现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你仿佛看到了样什么画面?生:人山人海,成群结队。
师:哪个词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生:“蜂拥而至”(板书),“蜂”是蜜蜂,“拥”是拥挤。
见过蜜蜂在蜂巢边拥挤的情景吗?那么,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说一说。
生:我们镇子上赶集的时候,人山人海,川流不息。
生:超市门前搞庆典的时候,人们都围着上前抢购东西,人很多啊!师:通过其中的关键词,联想到生活的内容,看到文字,头脑中就放映出相应的画面,用这样的方法再读一读。
学生练读。
指名读。
师:读书读出画面来,还要能够读出不同的情感来。
“蜂拥而至”和“扫兴离去”,这段话中前后人们的心情一样吗?生:不一样!前面是高兴、急切的,后面的是失望、扫兴的。
师:再试着读出前后之间不同的情感来。
学生练读。
师:另一组词语是彼得的表现,他找到了真金。
读一读课文中的最后一段,哪些词语读的时候需要强调出来?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从“终于”看出他一定很高兴。
还有,他是“唯一”的找到真金的人。
师: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彼得此刻的内心世界,“不无骄傲”的意思,就是——生:非常骄傲。
师:怎么读好这段话呢?学生练读。
【第一段的教学,滕老师没有纠缠于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说实话,内容浅显、直白,确实学生一读就懂。
他在这里体现的理念是教材为我所用,选准适宜的训练点,有效地将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目标——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让学生收获读书的方法,摒弃了将感知内容作为终极目的的取向。
在这条主线的推进中学生理解了词语,感知了课文的内容,比如:“蜂拥而至”这个词,通过想象生活场面,想象当时的心情,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同时,词句在孩子的心中也扎下了根。
】二、聚焦话题,圈画批注师:前后两组词语给我们的信息大不相同,为什么彼得能找到真金呢?读一读课文的2——6自然段。
你能发现他成功的秘诀吗?学生圈画。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圈出语句后,寻找其中的关键词语,写一写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找到一处后,不要满足,继续发现。
三、对话交流,触摸语言(一)“不甘心”生:当别人离开的时候,彼得不甘心落空。
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着,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
师:说说你的理解?生: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彼得不甘心落空,他一心想挖到金子,自己干了很长时间。
师:(板书:不甘心)读这句话,你谈了自己的整体感受。
如果能把目光锁定在一些关键的词语上,你的感受可能会更深刻。
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彼得的不甘心呢?生:“几乎翻遍”,从“翻遍”,我想到他找金子的迫切心情,还从“苦干了几个月”我知道他“不甘心”,干了很长时间。
师:你知道他挖了几个月吗?生:6个月。
师:课文后面确实有,“6个月后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有了。
”你们看,抓住词语去谈感受,就有话说了吧!“埋头苦干”这个词都听说过,想一想在这里彼得会遇到哪些苦呢?生:没有吃的了。
生:没有钱了。
生:劳累、生病了!生:在挖地的时候,他会遇到哪些苦呢?生:手都磨泡了,手臂都震麻了。
师:你们挖过地吗,找一位挖过地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挖过地,很难挖,我累得要酸腿疼,手都磨泡了,泡破了更疼。
师:有感受,这段话就能读好。
你来读。
该生读。
师:同学们,在这么大的困难面前不灰心,不放弃。
这就是“不甘心”呀。
都来读一读这段话。
学生练习读。
师:他默默地挖着,嘴里没说,心里可在想呀,他在想什么呢?生:我不会轻易放弃的,我一定要找到金子。
师:同来的人都劝他,“彼得,你还是回去吧,别傻了。
”彼得会说——生:不,你们走吧,我要坚持一段时间再看看。
生:我就不信,这里没有,我一定要多挖几个地方,我一定能找到金子。
师:真是一个不甘心失败的彼得。
学生齐读这一段。
【以往教学,老师们也常常让学生找词语、谈感受。
习惯上,往往是学生找到词语就完事了。
因此,读书的过程就成了一个找答案的过程,学生没有情感的触动,读而不知其味;学生没有思维的参与,往往只是在浅层浮游。
滕老师的教学极其注重品味词句方法的引领。
首先引导学生聚焦“不甘心”。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感悟词语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学生整体模糊的原生态感知下,老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进行思考,不断地进行点拨、追问,比如扣住“苦”字展开想象,通过“劝”字走进内心,这样就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有内容,有层次。
“不甘心”三个字仿佛就在学生的眼前立体了,丰满了,鲜活了。
然后通过反复地读书,让学生逐层地深入到课文的文字之中去。
】(二)“若有所悟”生:彼得若有所悟,这里土地肥沃,可以种花,种花可以换钱……我觉得彼得很聪明。
师:你读懂了彼得的心思,你也很聪明。
(板书:若有所悟)同学们,看一看“悟”这个字,仔细看一看它的左边是什么偏旁?生“竖心”旁。
师:想一想,会与什么有关?是什么意思呢?生:悟,就是用心想,思考。
师:“悟”,“吾”是我的意思,我的心在想什么。
就是在思考,在领会的意思。
彼得若有所悟,他悟到的东西与金子有关吗?生:种花可以卖出许多的钱,这不就是财富吗?师:好一个“若有所悟”啊,如果不动脑子,再挖六个月、六年能找到金子吗?生:不能。
【汉字的构成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里,滕老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出现的汉字特征,渗透着学生对汉字构成的了解,熏陶着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悟。
说明的是,滕老师没有故意的无中生有,硬找字词做文章,而是对典型汉字、关键汉字的即时捕捉、巧妙延展。
在对汉字的品味中,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明白了彼得如果没有用心的思考,仅有“苦干”是无济于事的。
教学中,滕教师没有过多的在内容上兜圈子,没有过分的在“人文”的界面上乱折腾。
此处时间的节省,为后面的想象练笔提供了保证。
】(三)“全部精力”生:彼得在这段土地上,投入了他的全部精力,不久田地上长出了娇艳美丽的鲜花,“全部精力”这个词语说明了他做事情肯下功夫,肯花时间。
师:(板书:全部精力)同学们,说的好啊。
仔细观察这幅图,看一看彼得在干什么?天热不热?他累不累?他的表情如何?“全部精力”四个字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这幅图只是他5年来中的一个瞬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他都是怎样度过的呢?请你们仔细看图,展开想象,完成下面的习作。
师:看谁的想象最细腻,最丰富?生:寒冷的冬天,大雪纷飞,他一个人在那里看守着花房,随时准备扫去上面的积雪;师:有生活啊。
同学们,寒风呼呼地刮着,他的两手会怎么样?这里还可以更细致地展开来想象。
生: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他还在那里除草,正如古诗中的诗句一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如果这里再细致地想象当时的画面,你还会想到什么呢?生:豆大的汗珠,湿透了衣服,皮肤晒得发疼……师:这样想,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味道了!生:遇到干旱,花草的叶子蜷曲了,他心疼地看着,从几十米远的河沟里担水,肩膀压红了,他也不顾。
一天的劳顿,已经让彼得筋疲力尽,可是夜间突然间狂风暴雨,他赶忙起来一盆一盆地将鲜花搬进棚内。
师:这里的想象很细腻!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不久,田地里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真是美丽娇艳、五颜六色、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啊!这满园的鲜花在彼得的眼里,不就是他日思夜想的金子吗?师:(带头鼓掌)恰当地运用一些名言、成语,让你的表达更出色。
同学们,这就是“全部精力”啊。
没有这样的劳动,怎么会有鲜艳的花朵!【学生的读书感悟不能缺少想象与思考。
滕老师将“全部精力”一词在这里细化了。
“全部精力”里蕴含着丰富的场景和画面,如果仅仅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必然会泛泛而谈。
滕老师深知三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也深知没有巧妙地支招,学生的思维是无法深入的。
这里的教学巧妙之处就在于老师让学生的想象具体化——提供了一定的场景,深入化——写出来比说出来更精准。
特别是交流时的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学会将想象和言语对接起来,让学生领悟细致表达的秘诀在哪里。
可以说,此环节激起了学生的情,点燃了学生的思,学生真实地经历了观察、想象、表达、交流这个四个环节,是得意,是得言,是得法。
】四、深化认知,积累拓展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词语:“不甘心”“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去掉当初的“不甘心”,彼得能有今天的成功吗?生:不能。
师:去掉“若有所悟”,能行吗?生:不行。
师:去掉“全部精力”可以吗?师:彼得找到了成功的办法,这个成功的钥匙就是他找到的真金啊。
(板书:不甘心+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真金)师:同学们,很多人在成功的路上都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金子,听一听他们的真金是什么?师:回顾你自己的学习过程,你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了吗?总有一天,当你为了自己的目标,付出努力并收获成功的时候,你一定会在自己的心里欢呼,你也会找到了你自己的真金!【如何处理最后的结尾?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不停地讨论“真金到底是什么”,结果本来易懂的话题,被学生说得更模糊。
有的老师喜欢安排让彼得对别人讲自己的成功经验,最终学生再次陷入空泛的谈论,且这些谈论多是平移,没有思维的递进。
在这里,滕老师关注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读别人的真金,背诵积累,看似疏远了文本,实则关系紧密,他是在将理解的内化,感悟的延伸与语言的积累有机地整合,这样学生更有收获,教学更为有效。
】整体感受:仔细剖析滕老师本课的教学,我最大感触是他总是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关注学生文本的言与意的品味,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
用心地推敲他上课的“来时路”,笔者以为滕老师教学的成功在于:一、文本解读:他注重寻觅教材中的“真金”解读教材,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主题,这不是难事。
而将文本转变为教学内容,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