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合集下载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规范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勘察技术规范
塌岸强烈程度
塌岸规模
强烈
塌岸上边界高程高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宽度大于20m
较强烈
塌岸上边界高程高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宽度小于20m
轻微
塌岸上边界高程代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
3
3.1
滑坡、崩塌(危岩体)、塌岸按危害程度等级划分三级,见表3-1。
表3-1滑坡、崩塌(危岩体)及塌岸按危害对象和危害损失分级
死滑坡
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居民点
潜在滑移体
已产生明显变形,具有沿某一潜在滑动面发生滑动趋势的斜坡岩土体
形成年代
新滑坡
有历史记载或者滑坡形迹清晰、保存完好的滑坡
老滑坡
晚更新世以来、无历史记载或者滑坡形迹不清晰、保存不完好的滑坡
古滑坡
晚更新世以前形成的滑坡(距今12.5万年以前)
形成原因
工程滑坡
由于施工开挖、建筑物加载和水库蓄水等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还可细分为:
1)工程新滑坡:由于工程活动所形成的新滑坡;
2.)工程复活古滑坡:由于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复活古滑坡。
自然滑坡
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
稳定性
活滑坡
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
重力,地震力
表2-3危岩按破坏模式分类
危岩类型
滑塌式危岩
倾倒式危岩
坠落式危岩
破坏模式
危岩体后部存在与边坡倾斜方向一致的、贯通或断续贯通的破裂面,倾角较缓,破裂面的剪出部位多数出现在陡崖,也可能出现在危岩体基座岩土体中,危岩体沿着破坏面滑移失稳
危岩体后部存在与边坡走向一致的断续或贯通的破裂面,危岩体底部局部临空,危岩体重心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基座临空支点外侧,危岩体沿着支点向临空方向倾倒破坏

中石化企业标准目录

中石化企业标准目录
20
川东北钻机设备配套技术标准
Q/SH 0019-2006
21
川东北钻前施工作业技术规范
Q/SH 0020-2009
22
川东北含硫化氢天然气井修井作业推荐作法
Q/SH 0021-2009
23
川东北含硫化氢天然气井试气推荐作法
Q/SH 0022-2007
24
川东北含硫化氢天然气井地层测试推荐作法
Q/SH 0023-2006
Q/SH 0014-2009
16
含硫化氢含二氧化碳气井油套管选用技术要求
Q/SH 0015-2006
17
川东北天然气井钻井扩孔技术规范
Q/SH 0016-2006
18
川东北深井超深井钻井套管保护技术规范
Q/SH 0017-2007
19
川东北天然气井钻具配套、使用与维护技术规范
Q/SH 0018-2006
Q/SH 0071-2007
67
芥酸酰胺技术要求
Q/SH 0072-2007
68
水合硅酸镁技术要求
Q/SH 0073-2007
69
纤维级二氧化钛技术要求
Q/SH 0074-2007
70
油气井钻井地质设计规范
Q/SH 0075-2007
71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地质录井规范
Q/SH 0076-2007
72
Q/SH 0080-2007
76
探井(直井)钻井工程设计
Q/SH 0081-2007
77
水平井钻井工程设计要求
Q/SH 0082-2007
78
水平井测量规程
Q/SH 0083-2007
79
水平井油藏地质设计技术规范

潞安矿区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分析

潞安矿区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分析

第33卷1期中国煤炭地质Vol.33No.1 2021年1月COAL GEOLOGY OF CHINA Jan.2021 doi:10.3969/j.issn.1674-1803.2021.01.13文章编号:1674-1803(2021)01-0075-05潞安矿区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分析程裕斌(山西潞安化工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6204)摘要:介绍近年来潞安矿区煤矿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情况和解释方法。

根据精细解释结果与原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实例对比情况,说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的效果及必要性。

随着煤矿开拓的进行,地震资料需要根据揭露情况进行方案的及时调整,及时的探采对比及实时解释将极大提高地震资料的解释精度及利用率,也有利于提高地震勘探解释人员的解释水平,为矿井生产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推动地震勘探的发展。

关键词: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属性分析;陷落柱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Seismic Prospecting Data Fin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in Lu'an Mining AreaCheng Yubin(Shanxi Lu*an Chemical Group Co.Ltd.,Changzhi,Shanxi046204)Abstract:The paper has introduced recent years'coalmine3D seismic prospecting data fine interpretation situation and methods in the Lu'an mining area.Through comparison of fine interpreted results and original3D seismic data interpreted results has explained the effect and necessity of3D seismic data fine interpretation.Along with coal mining exploiting,seismic data processing scheme should be adjusted timely according to strata revealed status,timely carried out correl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ill enormously promote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accuracy and availability,as well as propitious to promote seismic prospecting per­sonnel interpretation level.At the same time as provision of high quality services for mining production,can simultaneously push for­ward seismic prospecting development.Keywords:3D seismic prospecting;fine interpretation;attribute analysis;subsided column0引言三维地震数据具有横向空间密集采样的优点,但现有煤田三维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技术尚未充分挖掘地震数据包含着的丰富的构造、岩性及物性信息,且与钻井等地质资料的结合度不高。

地震资料质量控制的量化分析

地震资料质量控制的量化分析
验 。进 一 步确定 合 理 的激 发 因素 ,保证 野外 原始 资 料 的质量 。下 面 以 一条地 震测 线资 料为 例 ,从量 化
震 资料 采集 质量 的控 制要 做到认 真 、客 观 、细致 。
确 保 在施工 中科 学合 理地 确定 工 区的采集 方 法 ,选
择 合适 的地 震激 发条 件 、接收 条件 ,排 除各 种可 能 出现 的干扰 等 等 。评 价野 外施 工质 量就 得从 单炮记
1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施工质量要求
野外采 集是 地震 勘探 的基础 ,它 的质 量决 定 了 后 续 的处理 、解 释及综 合研 究 的质量 。所 以野 外地
速, 处理果断 ,确保整个施工优质 、高效 的运行。
因此在 施 工 中要 密切 注意 记 录质量 变化 ,对 完成 的 野外地 震 资料进 行 噪音检 测分 析 ,主频 、频 宽 、能 量和信 躁 比分析 ,即对地 震资 料做 量化 分析 尤其 重 要 。如 遇 地 震 资 料 品 质 变 坏 ,马 上停 工 ,转入 试
扰 、工业 干扰 、野值 干扰 、初 至前 背景 干扰 等 ,同时计 算 出资料 的信 噪 比主频 、频 宽、能 量等 ,说 明怎样 使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质量的控制做到客观、规 范、细致 ,事事清楚明白。量化质量控制工作 ,使质量控制
工作做 到科 学化 ,尽 量减 少对 资料质 量的主观 和定 性的描 述 。 关 键 词 :质 量控 制 ;噪 音检9 ;能量 ;信躁 比 ;定量分析 n , 4
第2卷 2
第 1 期






V0. 2 N . 12 o1Ma . r 201 22 1 年 3月 0 2

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在地震勘探生产中的应用

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在地震勘探生产中的应用

在石油 勘探 过程 中 ,应 当更 多 的关 注现 场采集
方法 , 使工 序或 过程 达到稳 定_] l。 l 2
质量 ,才能 在后期 资料 处理解 释 中取得 更可信 的成
果。
1 地震队施工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1 地 震 队 施 工 质 量 控 制 流 程 . 1
虽然 已经 形 成 了相 对完 整 的质 量 管 理体 系 。 但 由于地 震项 目的特 殊性 ,在实 际 的应用 过程 中仍存 在 一些 问题 。 目前 多数 的质量 控制 管理 局 限于单个 班 组 的质量要 求 ,在具 体实施 中存 在有要 求 、少监 督、 无评 估 的散放状 态 。对系 统 的质 量控 制 的组 建 .
o t u nit eyfr h okn rcd r id xsaatbet si cpoet S st dt mi h ereo q at adte u q atavl o ew rigpoeue n ee d pal o e mi rjc Oa o e r n tedge f uly n h ti t s s e e i
则。
法 达到 预期 的 目标 。在众 多 的质量管 理 的理论 和方 法中, 哪些 是 可 以适 用于地 震勘 探生产 环节 的 , 这需 要 我们做 出尝试 和甄 别 。 目前 在建筑 行业 和制 造行 业对 生产 环节 的质量 控制 相对成 熟 ,将这些 应用 的 理论 和方法 和地 震勘 探野外 生产 情况 相结合 .对 野 外生 产进行 质量 控制 的尝试 在项 目施工 的过 程 中 ,要求 质量 管理 以预 防为 主 , 少质 量事故 , 减 保证 施工 质量 。这 就需要 我们 考 虑两个 问题 : 一是 要具 有施工 质量 达标 的能力 : 二是 确 保一 直持 续保持 这种 质量 达标 的能力 。受各 种 因

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

矿井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使用手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物探仪器研究室2006.2目录一原理................................................................................................................................ - 1 - 1.1 地震波波动方程................................................................................................ - 1 - 1.2 地震波的形成与描述........................................................................................ - 2 - 二使用范围...................................................................................................................... - 10 - 三程序.............................................................................................................................. - 12 - 四文件.............................................................................................................................. - 13 - 4.1 新建.................................................................................................................. - 13 - 4.2 打开.................................................................................................................. - 13 - 4.3 显示波形.......................................................................................................... - 14 - 4.4 保存.................................................................................................................. - 14 - 4.5 另存为.............................................................................................................. - 14 - 4.6存为位图........................................................................................................... - 14 - 4.7 重载当前文件.................................................................................................. - 14 - 4.8 关闭.................................................................................................................. - 15 - 4.9 文件拼接.......................................................................................................... - 15 - 4.10 文件识别........................................................................................................ - 15 - 4.11文件转换......................................................................................................... - 16 - 4.12 传送.......................................................................................................... - 16 - 4.13 最近文件........................................................................................................ - 16 - 4.14 退出................................................................................................................ - 16 - 五操作.............................................................................................................................. - 17 - 5.1 显示.................................................................................................................. - 17 - 5.2 缩放.................................................................................................................. - 17 - 5.3 显示风格.......................................................................................................... - 18 - 5.4 规一处理.......................................................................................................... - 18 - 5.5设置................................................................................................................... - 18 - 5.6 头参道参.......................................................................................................... - 19 - 5.7选择颜色表....................................................................................................... - 20 - 5.8 道操作.............................................................................................................. - 21 - 六预处理.......................................................................................................................... - 22 - 6.1 叠加.................................................................................................................. - 22 - 6.2 抽道集.............................................................................................................. - 22 - 6.3 三分量叠加...................................................................................................... - 23 - 6.4 道数运算.......................................................................................................... - 24 - 6.5 时空切除.......................................................................................................... - 25 - 6.6 振幅平衡.......................................................................................................... - 27 - 6.7 零漂校正.......................................................................................................... - 28 - 6.8 二次采样.......................................................................................................... - 28 - 6.9 空间混波.......................................................................................................... - 28 - 6.10 数理统计........................................................................................................ - 29 - 6.11 信号平稳化.................................................................................................... - 29 -七数据处理...................................................................................................................... - 30 - 7.1 频谱与FFT ...................................................................................................... - 30 - 7.2 数字滤波.......................................................................................................... - 33 - 7.3 FK谱滤波......................................................................................................... - 35 - 7.4 三瞬滤波.......................................................................................................... - 37 - 7.5 相关褶积.......................................................................................................... - 38 - 7.6 反滤波.............................................................................................................. - 41 - 7.7 微积分.............................................................................................................. - 41 - 7.8 反褶积滤波...................................................................................................... - 41 - 八工程物探...................................................................................................................... - 43 - 8.1 折射波法.......................................................................................................... - 43 - 8.2 反射波法.......................................................................................................... - 44 - 8.3 手动解析.......................................................................................................... - 45 - 九工程检测...................................................................................................................... - 46 - 9.1 超前探测.......................................................................................................... - 46 - 9.2 桩基检测.......................................................................................................... - 50 - 9.3 弹模计算.......................................................................................................... - 51 - 9.4 强度计算.......................................................................................................... - 51 - 十窗口.............................................................................................................................. - 52 - 十一帮助.......................................................................................................................... - 52 - 11.1 帮助主题........................................................................................................ - 52 - 12.2 关于EMS ...................................................................................................... - 52 - 12.3 显示封面........................................................................................................ - 52 - 十二附录.......................................................................................................................... - 53 - 12.1 头参类:........................................................................................................ - 53 - 12.2 道参类:........................................................................................................ - 54 -一 原理1.1 地震波波动方程弹性介质因局部受力,引起弹性体的位移、形变和应力,以波动的形式用有限大的速度向远处传播,这种波动就是弹性波(应力波)。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目录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目录

地质勘查标准、规范一、区域地质、物化探类(一)、区域地质调查★1、《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0001-91★2、《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地调)》DZ/T0246-2006★3、《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4、《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GB/14158-93 ★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DD2004-02(二)、地球物理勘查★1、《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69-1993★2、《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0082-2006★3、《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T0004-1991★4、《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5、《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6、《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7、《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8、《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2010★9、《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10、《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199311、《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12、《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13、《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1993★14、《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0081-1993★15、《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16、《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0070-1993★17、《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18、《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19、《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20、《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21、《井中磁测工作规范》DZ/T0153-1995★22、《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23、《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2010★24、《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25、《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26、《物探化探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DZ/T0169-199727、《核地球物理刻度井标准》DZ/T0083-199328、《石油和天然气、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077-199329、《物探化探遥感技术规程规范编写技术规定》DZ/T0195-199730、《地质仪器术语地质物探资料数据处理设备术语》DZ/T0121.9-199431、《物探化探异常数据文件格式》DZ/T0129-199432、《深层模拟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6-199333、《深层数字记录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7-199334、《数字浅层地震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78-199735、《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36、《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3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38、《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0020.1-199139、《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时间域激电仪》DZ0020.1-199140、《激电仪通用技术条件频率域激电仪》DZ0020.3-199141、《甚低频电磁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21-1991★42、《测斜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2-199143、《测斜仪校验台通用技术条件》DZ0023-199144、《井温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4-199145、《井径仪通用技术条件》DZ0025-199146、《数字γ辐射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085-199347、《SDJ-78型数字地震检波器》DZ/T0102-199448、《测井电缆接头》DZ0005-199149、《地质仪器术语重力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2-199450、《地质仪器术语磁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3-199451、《地质仪器术语地震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4-199452、《地质仪器术语电法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5-199453、《地质仪器术语放射性勘探仪器术语》DZ/T0121.6-199454、《地质仪器术语地球物理勘探测井仪器术语DZ/T0121.7-199455、《地质仪器术语地质分析仪器及岩石物性测试仪器术语》DZ/T121.8-1994 ★56、《便携式质子磁力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40-199457、《地震检波器通用技术条件》DZ/T0162-199558、《重力仪环境试验条件及方法》DZ/T0168-199759、《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总则》DZ/T0196.1-199760、《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地面仪器(系统)》DZ/T0196.2-199761、《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天然核测井仪》DZ/T0196.3-199762、《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人工核测井仪》DZ/T0196.4-199763、《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传导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5-199764、《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感应类电法测井仪》DZ/T0196.6-199765、《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声波测井仪》DZ/T0196.7-199766、《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测井绞车和控制器》DZ/T0196.8-19976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仪器指标分级》DZ/T0196.9-199768、《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GB/T14499-1993★69、《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70、《岩矿石物性调查规程发布稿》DD2006-0371、《区域重力数据库标准》DD2010-0272、《可控源声频大地电磁法勘探技术规程》SY/T5772-200273、《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74、《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75、《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规范》CJJ7-200776、《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1-2003★77、《物化探测量规范》DZ/T0153-1995(二)、地球化学勘查1、《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GB/T14839-19932、《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200000)》GB/T14496-1993★3、《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4、《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5、《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6、《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7、《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8、《汞蒸汽测量规范》DZ/T0003-19919、《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199710、《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标准》DD2010-0411、《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2008.11.14★13、《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1:250000)》DD2005-01★14、《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215、《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DD2005-0316《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0000)》DZ/T0167-2006二、固体矿产勘查类★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2、《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3、《固体矿产矿点床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27-94★4、《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5、《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6、《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7、《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8、《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9、《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10、《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11、《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12、《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13、《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14、《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15、《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16、《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17、《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18、《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19、《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20、《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10★21、《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94★2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23、《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24、《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25、《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GB/T*****-2011三、煤及煤层气勘查类★1、《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2、《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3、《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4、《中国煤炭规范》GB/T5751-86★5、《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编写规范》MT/T1044-2007★6、《煤炭资源勘查煤质评价规范》MT/T1090-2008★7、《煤质资料汇编技术导则》MT/T1072-2008★8、《中国煤质分类》GB/T5751-200★9、《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212-200810、《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217-200811、《煤的视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6949-199812、《煤的高温高压吸附试验方法》GB/T19560-200813、《煤中磷分分级》MT/T562-199614、《煤中氯含量分级》MT/T597-199615、《煤中砷含量分级》MT/T803-199916、《煤的挥发分产率分级》MT/T849-200017、《煤的热稳定性分级》MT/T560-199618、《烟煤粘结指数分级》MT/T596-199619、《煤灰软化温度分级》MT/T853.1-200020、《煤灰流动温度分级》MT/T853.2-200021、《煤层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规范》GB/T0249-201022、《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灰分分级》GB/T15224.1-9423、《煤炭质量分类煤炭硫分分级》GB/T15224.2-9424、《煤炭质量分类煤炭发热量分级》GB/T15224.3-9425、《煤炭可选性评定方法》GB/T16417-1996四、水工环地质勘查类(一)、水工环地质★1、《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2719-1991★2、《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14538-19933、《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1995★4、《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50027-20015、《水文地质术语》GB/T14157-93★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07★7、《地下水监测规范》SL/T183-2005★8、《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19949、《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0064.80~9310、《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20021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2、《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T8538-200813、《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14、《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1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16、《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0★17、《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18、《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92★19、《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15218-94★20、《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44-86★2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91★22、《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24、《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55-87★25、《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26、《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27、《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GB10202-8828、《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1997★29、《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3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3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二)地热地质★1、《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2、《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3、《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40-854、《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5(三)地质灾害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修订稿),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6.10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规范》DZ/T0222-2006★3、《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000-1:50000)》,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4、《地质灾害分类分级标准》,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2000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发[2004]69号文★6、《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0)》,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司,19967、《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格式与图式图例标准》,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998★8、《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11★9、《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1995★10、《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D2008-02★1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1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1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1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五、实验测试类★1、《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0130.1~0130.13-942、有色金属矿石★《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铜)》GB/T14353.1-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铅)》GB/T14353.2-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锌)》GB/T14353.3-1993★《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镉)》GB/T14353.4-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镍)》GB/T14353.5-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钴)》GB/T14353.6-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砷)》GB/T14353.7-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锑)》GB/T8151-2000★《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铋)》GB/T14353.8-1993 ★《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汞)》DZG20.01-1991★《铜矿石、铅矿石和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硫)》GB/T14353.12-19933、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稀有金属矿中稀有元素分析规程》《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锂量》GB/T17413.1-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铷量》GB/T17413.2-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铯量》GB/T17413.3-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4.6.24、铁矿石★《铁矿石化学分析方法》GB/T6730《过氧化氢光度法钛量》GB/T6730.23-1986《三氧化钛还原法(全铁)》GB/T6730.5-2007《硫酸-氢氟酸溶矿-重铬酸钾滴定法测定亚铁量》GB/T6730.8-1986《火焰原子吸收光法测定铬量》GB/T6730.57-200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GB/T6730.21-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量》GB/T6730.52-2004《磷钼蓝光度法测定磷量》GB/T6730.19-1986《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6730.17-1986《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6730.10-198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铝量》GB/T6730.11-1986《EDTA络合滴定法(钙、镁)》GB/T6730.15-2007《重量法测定水含量》GB/T6730.2-1986《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GB/T6730.36-19865、金银矿石★《金银矿石分析规程》DZG1993-09★《活性炭吸附-萃取原子吸收法测定金量》DZG1993-09.2.4★《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验银量》DZG1993-09.3.16、明矾石★《明矾石矿石分析》DZG1993-08.2《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2.1《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DZG1993-08.2.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8.2.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总硫量》DZG1993-08.2.4《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盐硫量》DZG1993-08.2.5《燃烧碘量法测定硫化物硫量》DZG1993-08.2.6《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8.2.7《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2.9《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8.2.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2.12《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2.14《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8.2.177、石膏矿石★《石膏矿石分析》DZG1993-08.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8.3.1《重量法测定结晶水量》DZG1993-08.3.2《重量法测定酸不溶物量》DZG1993-08.3.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8.3.4《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和氧化镁量》DZG1993-08.3.5《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8.3.7《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铁量》DZG1993-08.3.9《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8.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锶量》DZG1993-08.3.148、铝土、高岭土、粘土★《铝土、高岭土、粘土分析》DZG1993-05.1《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DZG1993-05.1.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1.2.2《氟化物取代锌盐-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1.3.1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1.4.1《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1.5.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1.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1.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1.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1.9.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1.10.2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1.119、石英岩★《石英岩分析》DZG1993-05.2《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动物胶凝聚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硅量》DZG1993-05.2.2.2《邻菲罗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2.3《二安替比林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2.4《铬天青S-曲通X-100光度法测定三氧二铝量》DZG1993-05.2.5《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钙和氧化镁量》DZG1993-05.2.6《磷钼蓝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2.7《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锰量》DZG1993-05.2.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2.9《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量》DZG1993-05.2.1010、重晶石★《重晶石分析》DZG1993-05.3《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3.1.3《铬酸钡容量法测定氧化钡量》DZG1993-05.3.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三氧化硫量》DZG1993-05.3.3《重量法测定水溶盐量》DZG1993-05.3.4《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3.5.2《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3.6《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3.7.1《EG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钙量》DZG1993-05.3.8.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3.8.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钾和氧化钠量》DZG1993-05.3.9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锶量》DZG1993-05.3.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锰量》DZG1993-05.3.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DZG1993-05.3.12《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3.13《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3.1411、萤石★《萤石分析》DZG1993-05.4《三氯化铝提取-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氟化钙量》DZG1993-05.4.1.1 《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量》DZG1993-05.4.2.1《硅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量》DZG1993-05.4.3.3《磺基水杨酸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DZG1993-05.4.4.1《铝试剂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DZG1993-05.4.5《过氧化氢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量》DZG1993-05.4.6.1《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氧化镁量》DZG1993-05.4.7.1《磷钒钼黄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量》DZG1993-05.4.8.2《硫酸钡重量法测定硫酸钡量》DZG1993-05.4.9《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DZG1993-05.4.10《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量》DZG1993-05.4.1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锌量》DZG1993-05.4.1212、膨润土★《非金属矿物理化学性能测试规程》DZG1993-06.1《氯化铵-乙醇法测定阳离子交换量》DZG1993-06.1.1《PH值的测定》DZG1993-06.1.2《吸蓝量的测定》DZG1993-06.1.3《胶质价的测定》DZG1993-06.1.7《膨胀容的测定》DZG1993-06.1.8《脱色力的测定》DZG1993-06.1.1013、硅酸盐岩石★《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GB/T14506-1993《重量法测定吸附水量》GB/T14506.1-1993《重量法测定化合水量》GB/T14506.2-1993《动物胶凝聚重量法》GB/T14506.3-1993《氟化物取代络合滴定法测定三氧化二铝量》GB/T14506.4-1993 《磺基水杨酸光度法》GB/T14506.5-1993《EGTA络合滴定法(氧化钙)》GB/T14506.6-1993《EDTA络合滴定法(氧化镁)》GB/T14506.7-1993《过氧化氢光度法(二氧化钛)》GB/T14506.8-1993《磷钒钼黄光度法(五氧化二磷)》GB/T14506.9-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锰)》GB/T14506.10-1993《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1993 《燃烧碘量法测定硫量》GB/T14506.13-1993《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氧化亚铁量》GB/T14506.14-1993《氯化银比浊法》DZG20-01.3.6.7.2《非水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碳》DZG1993-11.17《重量法测定灼失量》DZG1993-05.2.114、石灰石、白云石★《石灰石、白云石化学分析方法》GB/T3286-1998《硅钼蓝光度法(二氧化硅)》GB/T3286.2-1998《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三氧化二铁)》GB/T3286.4.2-1998《氧化铝量的测定》GB/T3286.3-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钙和氧化镁的测定》GB/T3286.1-1998《氧化锰量的测定》GB/T3286.5-1998《磷量的测定》GB/T3286.6-1998《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二氧化钛)》GB/T3286-1998《二氧化碳量的测定》GB/T3286.9-1998《灼烧减量的测定》GB/T3286.8-199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氧化钾、氧化钠)》GB/T14506.11.2-1998《燃烧-碘酸钾滴定法(硫)》GB/T3286.7-1998《氯化银比浊法(氯)》DZG20-01.3.6.7.215、土壤《森林土壤全氮测定法》LY/T1228-1999《森林土壤含水量的测定》LY/T1213-1999《森林土壤有效磷的测定》LY/T1233-1999《森林土壤速效钾的测定》LY/T1236-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LY/T1237-1999《森林土壤腐植质组成的测定》LY/T1238-1999《森林土壤PH值的测定》LY/T1239-1999《森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LY/T1243-1999《森林土壤水溶性盐分分析》LY/T1251-1999《森林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LY/T1258-1999《森林土壤有效钼的测定》LY/T1259-1999《森林土壤有效铜的测定》LY/T1260-1999《森林土壤有效锌的测定》LY/T1261-1999《森林土壤有效铁的测定》LY/T1262-199916、地下水★《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993《温度的测定》DZ/T0064.3-1993《色度的测定》DZ/T0064.4-1993《玻璃电极法测定PH值》DZ/T0064.5-1993《电导率的测定》DZ/T0064.6-1993《悬浮物的测定》DZ/T0064.8-1993《溶解性固体总量的测定》DZ/T0064.9-1993《气液分离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砷》DZ/T0064.11-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钙》DZ/T0064.13-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镁》DZ/T0064.14-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测定硬度》DZ/T0064.15-1993《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铬》DZ/T0064.17-1993《螯合树脂交换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铅、锌、镉、镍、钴》DZ/T0064.2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DZ/T0064.25-1993《冷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汞》DZ/T0064.26-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钾和钠》DZ/T0064.27-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锂》DZ/T0064.30-199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锰》DZ/T0064.32-1993《原子荧光法测定硒》DZ/T0064.38-1993《火焰发射光谱法测定锶》DZ/T0064.39-1993《滴定法测定酸度》DZ/T0064.43-1993《甘露醇-碱滴定法测定硼》DZ/T0064.44-1993《滴定法测定游离二氧化碳》DZ/T0064.47-1993《滴定法测定侵蚀性二氧化碳》DZ/T0064.48-1993《滴定法测定碳酸根、重碳酸根和氢氧根》DZ/T0064.49-1993《银量滴定法测定氯化物》DZ/T0064.50-1993《吡啶-吡唑啉酮比色法测定氰化物》DZ/T0064.52-1993《茜素络合剂比色法测定氟化物》DZ/T0064.53-1993《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铵离子》DZ/T0064.57-1993《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根》DZ/T0064.59-1993《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酸根》DZ/T0064.60-1993《磷铋钼蓝比色法测定磷酸根》DZ/T0064.61-1993《硅钼黄比色法测定硅酸》DZ/T0064.62-1993《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钡滴定法测定硫酸根》DZ/T0064.64-1993《酸性高锰酸盐氧化法测定化学需氧量》DZ/T0064.68-1993《4-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测定酚》DZ/T0064.73-199317、工程岩体★《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1999《含水率试验》GB/T50266-1999.2.1《颗粒密度试验》GB/T50266-99.2.2《块体密度试验》GB/T50266-1999.2.3《吸水率试验》GB/T50266-99.2.4《单轴抗压强度试验》GB/T50266-1999.2.7《抗拉强度试验》GB/T50266-99.2.10《直剪试验》GB/T50266-1999.2.1118、石墨★《石墨化学分析方法》《燃烧法(固定碳)》GB/T3521-2008《燃烧法(硫)》GB/T3521-200819、观赏石★《观赏石鉴评标准》DZ/T0224-2007六、工勘施工类(一)、工程勘查★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3、《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山东省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K14-S3-20027、《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9、《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10、《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11、《工程地质手册》(二)、工程施工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8、《岩土锚杆索技术规程》CECS22:20059、《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200910、《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11、《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12、《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DBJ14-032-200413、《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DBJ/T14-067-2010(三)、探矿工程1、《钻探用无缝钢管》GB/T98082、《金刚石岩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03、《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钻具设备》GB/T16951★4、《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5、《水文水井钻探硬质合金钻头》DZ/T00556、《水文水井钻探三牙轮钻头》DZ/T00567、《地质钻探用钻塔系列》DZ/T0088★8、《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10、《水文水井钻探用套管、岩芯管、取粉管螺纹》DZ/T010611、《水文水井钻探用钻杆》DZ/T010712、《水文水井钻探用钻铤》DZ/T010913、《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SY/T502514、《钻井井控装置组合配套安装调试与维护》SY/T5964★15、《地质钻探安全标准》DB37/T1811★16、《地热钻探规程》DB37/T1921-201117、《液动冲击回转钻探技术规程》DZ/T0053-93★18、《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GB/T0210-2010★19、《钻井液材料规范》GB/T5005★20、《钻探工程名词术语》GB/T9151★21、《地质勘查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92★22、《定向钻进技术规范》DZ/T0054★23、《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141-94七、测绘遥感类1、《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CECS34-19912、《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3-20113、《影像控制测量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4-20114、《数字线划图DLG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5-20115、《海岛礁大地控制测量外业技术规程》CH/T2010-2011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7、《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2011★8、《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2部分:1:5000 1:1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2-2011★9、《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3-2011★10、《1:5000 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解析测图规范》CH/T3008-201111、《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处理技术规范》CH/T8023-201112、《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获取技术规范》CH/T8024-20111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据组织及文件命名规则》CH/T9012-201114、《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15、《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1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1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1008-20011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1009-20011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栅格地图》CH/T1010-2001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数字线划图》CH/T1011-20052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土地覆盖图》CH/T1012-20052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字影像地形图》CH/T1013-20052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CH/T1014-20062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DLGCH/T1015.1-200725、《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1015.2-200726、《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DOMCH/T1015.3-200727、《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DRGCH/T1015.4-200728、《导航电子地图检测规范》CH/T1019-201029、《导线测量电子记录规定》CH/T2002-9230、《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CH/T2007-200131、《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网建设规范》CH/T2008-2005★3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33、《地图符号库建立的基本规定》CH/T4015-200134、《1:5000、1:10000、1:25000海岸带地形图测绘规范》CH/T7001-199935、《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CH/T9003-200936、《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基本规定》CH/T9004-200937、《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更新规范》CH/T9006-201038、《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试规程》CH/T9007-201039、《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线划图》CH/T9008.1-20104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8.2-20104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8.3-20104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栅格地图》CH/T9008.4-201043、《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高程模型》CH/T9009.2-201044、《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9.3-201045、《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CH/Z9010-201146、《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CH/Z9011-201147、《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Z1001-200748、《数字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技术规范CH/Z9001-2007★49、《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50、《1:50000基础测绘成果质量评定》CH1017-200851、《测绘工程产品合格、困难类别细则CH-2002★52、《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53、《地籍图图式》CH5003-9454、《航测仪器整机精度检定规程》CH8017-199955、《城市遥感信息应用技术规范》CJJ/T151-201056、《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57、《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100-2004J298-200458、《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CJJ103-200459、《市政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6-199460、《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CJJ57-94★61、《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03★62、《城市测量规范》CJJ8-2010★63、《1:50000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0151-1995★64、《1:50000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DZ/T0190-199765、《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66、《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99967、《l∶20万铀矿遥感地质技术规定》EJ353-1988★68、《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69、《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2340-2008★70、《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2341-2008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1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1-2008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2部分:1:2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2-20087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第3部分:1:500000 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GB/T12343.3-200974、《地理格网》GB/T12409-20097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7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77、《近景摄影测量规范》GB/T12979-20087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7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9280、《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928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14268-2008★82、《地图印刷规范》GB/T14511-2008★83、《测绘基本术语》GB/T14911-200884、《1:500、1:1000、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0585、《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GB/T14950-200986、《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94★87、《1:5000 1:1000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2008★88、《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89、《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GB/T15968-200890、《中、短程光电测距规范》GB/T16818-2008★91、《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199792、《地图学术语》GB/T16820-200993、《地理点位置的纬度、经度和高程的标准表示法》GB/T16831-199794、《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7157-199795、《摄影测量数字测图记录格式》GB/T17158-200896、《大地测量术语》GB/T17159-2009★97、《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17160-2008★98、《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GB/T17278-200999、《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技术要求》GB/T17424-1998100、《地理信息术语》GB/T17694-2009101、《印刷品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7695-2006102、《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17796-2009103、《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GB/T17798-2007104、《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第1部分:数字线划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质量要求》GB/T17941.1-200010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106、《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2-2000107、《房产测量规范第1单元:房产测量规定》GB/T17986.1-2000108、《房产测量规范第2单元:房产图图式》GB/T17986.2-2000★1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11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 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质量控制研究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质量控制研究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军华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年(卷),期】2017(037)015
【摘要】现场的地震资料处理是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从而确保
了后续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的资料精度.本文从地震资料采集现场处理的的5个质
量控制手段进行论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记录磁带的质量控制、SPS质量控制、炮点和检波点的质量控制、炮点能量的质量控制、综合质量控制以及现场剖面的质量控制,这些手段可以为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和处理的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总页数】2页(P10-11)
【作者】李军华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北京 100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
【相关文献】
1.现场处理在地震资料采集工程中质量控制的研究
2.RMS分析技术在拖缆地震资
料采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3.RMS分析技术在拖缆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4.复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论证和观测系统的设计——以西昌盆地昭觉区块的地震资料采集为例5.地震资料采集质量控制技术分析与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油行业地震资料解释

石油行业地震资料解释

石油行业地震资料解释简介:石油行业地震资料是指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通过地震勘探技术所获得的地震数据。

这些数据通过分析和解释,可以提供关于地下地质结构和矿产资源分布的重要信息,对石油勘探和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利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来研究地下地质结构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发送人工产生的地震波,记录地下各个层位反射、折射、透射的情况,通过分析这些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判断地下地质结构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二、地震资料的获取过程地震资料的获取分为三个步骤:震源激发、传播接收和数据处理。

首先,勘探人员通过在地下震源点上那要发送地震波,这个过程通常是通过空气枪或震源车等方式完成的。

然后,地震波在地下的结构中传播,一部分能量被地下的介质反射、折射和透射,部分能量会通过地面和水体交界面传至接收点。

最后,接收台站记录到地震波信号后,地震资料经过复杂的数据处理,得到图像和曲线等形式的地震资料。

三、地震资料的解释地震资料解释是指对地震波传播路径和反射折射规律的分析和解释过程。

解释的目的是根据地震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确定地下地质结构,并识别可能的石油等矿产资源。

地震资料解释主要依靠地震地质学和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四、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方法1. 时间与深度转换法:通过定量建立地震波传播时间与地下深度的关系模型,将时间域的地震资料转换为深度域的地震剖面图,以便更直观地研究地下地质结构;2. 反射和折射解释法:通过分析地震资料中的反射和折射特征,确定不同地层之间的界面位置和倾角等参数,以及不同介质的波速和密度等信息;3. 岩性解释法:根据地震波在不同岩性介质中传播的特点,通过比较地震资料中的地震剖面特征与已知的岩性解释数据库,判断地下岩性类型和可能的矿产资源分布;4. 三维地震数据解释法:利用三维地震数据,通过对更全面、立体的地震资料进行解释,更精确地揭示地下地质结构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反演、地震资料解释、从地震勘探到地震监测信号处理基础

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反演、地震资料解释、从地震勘探到地震监测信号处理基础

概述•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反演••地震资料解释••从地震勘探到地震监测传统的希腊人崇拜知识,可以归结为“爱智慧”,我热爱地震勘探,就让它成为“爱智慧”的颂歌吧!啊,这是多么美好的诗篇,让我们来倾听来自大地的旋律吧!地震勘探方法有以下三种基本应用:(a)为深度在1千米以内的工程研究以及煤炭和矿物勘探进行近地表地质描述:这种应用于近地表研究的地震方法,称为工程地震学;(b)深度达10千米的碳氢化合物的勘探和开发:这种应用于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的地震方法,称为勘探地震学;(c)深度达100千米的地球地壳结构研究:这种应用于地壳和地震研究的地震方法,称为天然地震学;本书主要研究油气田勘探和开发中反射地震法的应用。

反射地震资料的传统处理结果是获得一张地质图,该图通常是由利用时间显示的地震剖面来描绘的。

图I-1是墨西哥湾地区长度约40千米的地震剖面,它显示了地下8千米的沙泥岩互层的沉积剖面。

从地质成像剖面上可清晰的看到在沉积层序中的侵入盐床,该侵入盐床具有褶皱的顶部和相对光滑的底部,表明该盐层沉积剖面上有褶皱和断层存在。

反射波地震法应用到煤炭和矿物勘探及工程研究中,并进行近地表地质描述,近些年来被人们广泛接受。

图I-2a显示了一条横穿一个侧翼陡峭的矿床峡谷的地震剖面,测线长度为5 00米。

根据钻孔资料得到的岩性柱状图表明了沉积于峡谷中的粘土、沙和砾石的沉积序列。

峡谷边缘岩床大约位于地下15米,峡谷底部约地下65米,其中在沉积岩床边界的强反射是由上部的低速沉积层和下部的高速前寒武纪石英花岗岩的强烈差异引起的。

反射波地震法也应用于描述直到莫霍面相变带,甚至更深地壳结构。

图I-2b是一张测线长度为15千米的陆地地震剖面。

根据区域控制,已知此剖面由地下大约4千米的沉积物构成,6.5~7s的同相轴,对应15~20千米的深度范围,可以解释为岩石结晶基底,而8~10s的反射波组,对应25~35千米的深度范围,代表地壳底部的一个过渡带,很有可能就是莫霍面的相变带。

地震槽波勘探在采煤智能化工作面构造

地震槽波勘探在采煤智能化工作面构造

地震槽波勘探在采煤智能化工作面构造探测的应用为了查明某矿220102工作面内地质构造分布,对该工作面采用地震槽波进行探测,并由北京中矿大地地球探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本次探测任务。

结合现有地质资料,针对工作面内煤层的赋存条件,编制设计方案,审查通过后,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报告编写工作。

1 概况1.1地质任务查明勘探区内可能存在的落差大于1/2煤厚的断层位置、走向及延展长度;查明勘探区内可能存在的长轴直径大于20m的陷落柱位置、形状及大小;查明勘探区内其它适合于槽波勘探的地质异常体分布。

1.2勘探范围220102工作面勘探区沿巷道走向长平均652m,倾向宽117~159m。

具体勘探区如下图所示。

图1 220102工作面地震槽波勘探区示意图1.3工作面概况220102工作面1上煤可采走向长652m,平均倾斜长159m,可采斜面积103705m2。

工作面东起2201采区轨道上山,西至1上煤80m防水煤柱线;南至1上煤-490m底板等高线附近,北距220106风巷平均10m。

上部距4-1煤层平均92.7m,下距太原组1灰16.4~19.4m,平均17.6m。

煤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厚3.5~16.5m,平均8.5m,灰色,粉砂质结构;直接底板为泥岩,厚0.8~2.6m,平均1.8m,深灰色,泥质结构,薄层状。

工作面内1上煤总体为倾向NNE的单斜构造,煤(岩)层倾向N45°W~N52°E,倾角2~16°,平均7°,局部受地质构造影响倾角变化较大。

220102工作面范围内实揭断层13条,均为正断层,其中10条断层为风、机巷揭露,3条断层为底板巷揭露。

1.4编制依据《煤田地震勘探规范》DZ/T 0300-2017、《陆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技术规范》SY/T 5332-2011、《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煤》DZ/T 0215-2020、《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 0153-2014、《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

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59-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

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规范(初稿)目录引言 (3)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术语和定义 (6)4 基本规定 (7)5 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 (10)6 海底地形地貌及新构造探测 (16)7 海底沉积地层及隐伏构造调查 (25)8 钻探探测及地震层序分析 (29)9 海洋深部地壳结构调查 (32)引言国内外大量震例表明,活动断层是地震的根源,也是地震灾害的元凶。

活动断层可以对陆地上的建筑物造成严重的直接破坏,同时,活动断层对海域严重地震灾害带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我国处在多板块相互作用的构造部位,地质构造复杂,活动断层广泛分布,尤其对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海域活动断层不仅引起地震振动的破坏,还可以引发海啸等灾害,因此海域活动断层的探测至关重要。

国内外震灾预防的实践经验表明,运用当今海域探测高新技术手段,系统采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基础数据,探明海域活动断层的空间位置和构造属性,科学评价其地震危险性,在此基础上合理避让或者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活动断层探测,前人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规范。

由于海域活动断层的工作难度大,对其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并受各种条件限制,迄今为止对海域活动断层的展布及其地震危害性的调查研究程度还很低。

本规范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陆地活动断层探测工作的基础之上,参考现行的有关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规范,结合海域活断层探测实际特点而编制。

本规范首次对海域活动断层探测技术进行系统总结、梳理,规范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方法技术体系、工作流程、主要内容、数据管理和产出成果等环节,是开展中国海域活动断层探测的基本遵循。

本规范可以为今后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减少近海海域地震认识的“盲区”提供技术支撑,为重大工程建设与设防、以及滨海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具有现实和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与技术要求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与技术要求

N n0
振幅谱与相位谱也可以写成离散的形式。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LT:F(s) f(t)
f
1
j2
(t)estdt jF(s)estds
j
CTF:TFf( (t))21f(tF )e( j)tedj ttd
f (t)








f (n)
CTFT
LT ILT
ICTFT
F (s)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 技术要求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绪论
地震资料野外采集 地震勘探三个环节: 地震资料数据处理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光点技术 地震勘探数字化进展: 模拟记录
数字化技术
地震资料处理
提高信噪比 提高分辨率 提高保真度
为目的。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Why is Do Data processing?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地 震 波 场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地 震 波 场 时 间 切 片, 即 波 动 图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一维付里叶变换
一个正弦运动要用频率、振幅和相位才能完整 的描述。
在计算机中用快速算法实现付里叶变换(FFT)。 付里叶变换:
正变换:时域信号 分解 频域信号; 逆变换:频域信号 合成 时域信号。
7.数据滤波和反滤波(Filtering and AntiFiltering); 8.偏移归位处理(Migration Processing)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和技术要求
偏移: 是通过数值计算把地面记录延拓为地下波场的过程,在此过 程中,绕射波得到收敛,倾斜界面反射波得到归位,波场干 涉得到分解,波前回转现象得到消除,界面折射得以校正( 深度偏移),从而使地层构造、断层分布、断点、尖灭点、 边缘、异常体和岩性变化得到清晰成像和准确归位。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规范

地震资料采集现场规范

地震资勘探现场监督工作规范中国石油天然气物探监理北京康胜得石油技术有限公司二〇〇〇年七月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地震资料采集监督在质量监督过程中的行为及对采集质量检查的内容和要求;本规范适用于地震资料采集监督的全过程。

2 准备工作2.1 收集监理委托合同、作业承包合同、工程(技术)设计、合同中指定的技术标准和规定、以往的地震剖面及所属工区的其它相关资料。

2.2 熟悉作业合同要求、地质目标、工程(技术)设计要求;熟悉委托方授予现场监督的职责和权力及对监督工作的具体要求。

2.3 踏勘和了解工区地表情况、表层及地下地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情况、地球物理特征、地震资料品质、干扰波发育情况等)。

2.4 熟悉以往的采集方法及拟定的采集方法,了解采集方法论证的基本内容及过程。

3 作业方资质及招标承诺条件的监督检查3.1 组织结构健全,技术人员、职民工配备符合合同要求,特殊岗位人员(爆炸员、安全员等)必须具有上岗培训操作证书。

3.2 地震仪器系统(包括勘探仪器、爆炸机、大线、采集站、检波器等)、测量仪器系统(包括全站仪、GPS接收机等)、现场处理机系统符合规定要求,各种机动设备、后勤装备满足合同要求,设备的出厂合格证书、检验证书齐全。

3.3 技术设计达到招标承诺条件。

3.4 HSE体系健全、官员到位,基地建设、药库设置及管理符合安全规定。

4 作业方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办法的监督检查4.1 质量保证体系建全,组织机构落实,质量保证措施及配套政策健全。

4.2野外采集全过程有质量控制网络、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关键点,并能有效进行时实监控。

4.3 各级质量检验按照技术检验标准和要求对各工序质量起到监控作用。

4.4 完成采集项目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措施能起到质量保证作用。

4.5 野外采集工作量能按作业合同规定如期完成。

5 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按照公司监理规划、作业承包合同、监理委托合同和工程(技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工区特点和作业队伍状况编写和制定监督工作计划。

地震振幅的多井质控技术及应用

地震振幅的多井质控技术及应用

第45卷 第6期2023年11月物探化探计算技术COMPUTINGTECHNIQUESFOR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Vol.45 No.6Nov.2023收稿日期:2022 10 17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2JM-159);中煤科工集团科技创新创业资金专项项目(2023-TD-QN009)第一作者:张宪旭(1979-),男,硕士,副研究员,从事煤田地震资料处理工作,E mail:zhagnxianxu@cctegxian.com。

文章编号:1001 1749(2023)06 0766 07地震振幅的多井质控技术及应用张宪旭,王 涛,王树威(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 710077)摘 要:当前井控振幅处理技术是利用单井数据对井旁道振幅恢复效果进行质控,但无法应对多井之间参数差异,以及无法对远离井位置的数据恢复效果进行约束。

这里以相关系数为标准优选质控井,以井合成地震记录的振幅能量趋势为标尺,对球面扩散中的指数函数补偿方法中狀参数的补偿效果进行质控,保障地震数据在垂向的能量趋势的正确性;以两口质控井和层位数据为基础构建联井数字模型,基于模型模拟的联井剖面为标准,对指数补偿方法中参数狀和区域振幅补偿因子进行质控,保障远离井点的地震数据的振幅趋势的正确性。

结果表明:为地震数据保幅处理提出质控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为地震数据的垂向和横向的振幅相对关系的正确地判别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井控处理;振幅恢复;多井质控;联井模型中图分类号:P315 文献标志码:A 犇犗犐:10.3969/j.issn.1001 1749.2023.06.090 引言近些年,地震勘探目标从大尺度的构造解释,逐步转向了小尺度的岩性识别。

这要求地震资料中的振幅信息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岩石特性,其关键在于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对有效波的振幅信息进行保护与补偿[1]。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 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1料;c)CMP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内的特殊处理资料。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
刘增平
【期刊名称】《山东煤炭科技》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利用垂直时间剖面、水平切片等多视角、全方位的三维可视化手段对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解释,为精细地质构造的解释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刘增平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许厂煤矿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钻孔稀少区域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研究 [J], 谈国强
2.三维地震勘探小断层的解释方法及应用 [J], 汤祥武;宋中应
3.三维地震勘探资料精细解释方法的应用 [J], 王联合
4.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方法 [J], 张彦果
5.采空区下三维地震勘探及解释方法研究 [J], 闵井福;武桂香;沙仁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

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

讲明一、起草单位与起草人本合同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组织起草,由胜利石油治理局负责编写,起草人:李加庆段清海,联系:************,:************,电邮:。

二、关注要点1、本合同适用基地内场景,发包方、承包方均为中国石化系统且在同一基地内的单位所发生的地震资料处理业务。

2、本合同的修改。

修改本合同不碍事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兼职合同治理员审查同意。

修改本合同碍事甲方实质性权利义务的,应经甲方专职合同治理员审查同意。

3、具体条款使用讲明。

〔1〕地震资料处理合同示范文本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各条款内容之间是具有关联性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如对个不条款做出变动,那么其相对应的条款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要调整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内容,在与之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条款中也要改动相应的内容。

〔2〕文本中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条款的规定,应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井的具体情况,选择、引用明确的标准,并把该质量标准具体列明作为本合同的组成局限。

〔3〕文本中HSE条款对甲方、乙方在正常、环保、健康方面做出了缘故此性的要求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引用HSE方面的法规或相关规定执行,或双方另行签订HSE责任书将内容细化,并作为合同的附件双方共同遵守。

〔4〕文本中的价款支付方式和费用的调整,可依据具体名目的不同和本单位的适应性做法,在与乙方协商一致后做出调整。

〔5〕违约金的约定在文本中根基上以“空格〞的形式列出的,在实践过程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协商做出约定。

〔6〕违约责任条款中关于赔偿限额的规定,参考国内同行业在此咨询题上的惯例,制定出一个客瞧的、合理的赔偿额度。

〔7〕文本中有关“时刻〞、“期限〞的要求,在实际填写中应结合生产实际,按照地震资料处理侍候的工序、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时刻和期限。

合同编号:地震资料处理合同〔基地内〕发包方〔甲方〕:承包方〔乙方〕:为明确甲、乙双方就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协商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SY/T 5331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SY/T 5481—2003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 5933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Q/SH 0186的本部分。

3.1地震资料解释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地震资料解释按资料类型分为二维资料解释和三维资料解释,按地质目标可分为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地震岩性解释和地震储层综合预测。

3.2地震构造解释seismic structural interpretation地震构造解释主要是利用地震波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划分构造层,确定反射层的地质层位,了解地层岩性和厚度变化、储集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对目的层层位、断层做出解释,绘制时间和深度构造图等相关分析图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发育史和区域沉积环境的研究,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区,寻找和评价构造圈闭。

3.3地震层序解释seismic sequences interpretation地震层序解释是根据地震剖面反射结构和波组特征来划分不同类型的地震相。

通过了解生、储、盖层的分布、空间组合关系和目的层段储层分布,研究地层的宏观特征;分析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沉积环境;恢复盆地(凹陷)内地层演化过程和空间分布格局;预测沉积盆地和区带的油气有利聚集带;评价非构造圈闭及识别含油气性。

3.4地震岩性解释seismic lithological interpretation地震岩性解释是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层序地层解释的基础上,利用地震波速度、属性及地震反演资料进行岩性解释,研究地震波振幅、波形、频谱地震属性与岩性的关系;识别岩性、烃类指示的性质;了解区域性沉积岩相变化、地层的岩性变化;划分含油气的有利区带,进行岩性预测;寻找尖灭、不整合、地层超覆等地层圈闭或岩性圈闭等非构造圈闭类型油气藏。

1Q/SH 0186.3—20083.5地震储层预测seismic reservoir prediction地震储层预测是在地震构造解释、地震层序解释和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上,了解勘探目的层系储集体的沉积相带、岩性特征、分布形态、叠置与储层物性的横向变化以及含油气性;对有利储层或有利聚集体进行储层的厚度、面积、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等特征描述和含油气性预测。

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地震资料解释的质量控制内容及程序包括:解释前资料准备及评价、构造解释、地层岩性解释、储层预测及勘探目标分析评价等。

详见图1:图1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图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5.1 质量控制总则5.1.1 质量控制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为委托方对承担方的质量控制,第二层为承担方的内部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级别为四级,由高至低依次为A级、B级、C级和D级,A级控制为第一层次,其余为第二层次。

高一级质量控制应在其以下各级质量控制基础上进行,并对下一级质量控制进行监督。

5.1.2 地震资料解释的每一个工作步骤应设质量控制点,根据质量控制点对成果的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控制级别。

5.1.3 承担方技术负责人应对项目质量负责。

2Q/SH 0186.3—20085.2 四级质量控制划分5.2.1 A级控制:解释过程关键环节和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重大影响的解释步骤,由委托方负责。

5.2.2 B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重要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技术负责人负责。

5.2.3 C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较大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项目负责人负责。

5.2.4 D级控制:对最终解释成果产生一般影响的解释步骤,由承担方解释员负责。

5.3 质量控制内容5.3.1 承担方解释员对D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对每个作业步骤的解释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确保其合理性。

5.3.2 承担方项目负责人对C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并应在D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D级控制点资料解释质量按一定比例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查,检查比例不低于20%。

5.3.3 承担方技术负责人对B级质量控制点负责,并应在C级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C级质量控制点资料解释质量进行定期质量检查,确保解释质量满足项目要求,检查比例不低于20%。

5.3.4 委托方对A级质量控制点进行检查。

5.3.5 各级质量控制检查完成后应填写质量控制记录,相关责任人确认签字。

质量控制记录作为质量考核的依据,随资料上交归档。

质量控制记录内容见表A.1~表A.7。

5.4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级别划分5.4.1 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D级;b)基础资料的分析和评价——B级;c)地震反射层位的标定——B级;d)速度场的建立——C级。

5.4.2 地震构造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基干剖面标准层确定与解释——B级;b)地震反射层位对比解释——D级;c)断层解释和组合——C级;d)构造特征及分布规律——B级;e)三维时间切片分析与应用——D级;f)合理性确认——A级;g)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h)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3 地震层序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层序界面的地震标定识别及追踪——C级;c)地震相的解释——C级;d)沉积相、沉积环境及有利相带综合解释——B级;e)合理性确认——A级;f)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g)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4 地震地层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特殊地质现象解释——C级;c)地震波形、振幅综合分析——C级;d)地震属性优化和属性综合分析——C级;e)地震反演——C级;3Q/SH 0186.3—20084 f)地层岩性综合识别分析——B级;g)合理性确认——A级;h)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i)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5 地震储层预测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资料准备——D级;b)测井及地震岩石物理分析——C级;c)地震属性处理及优化——C级;d)地震反演——C级;e)储层岩性、物性及含油气性综合描述和评价——B级;f)合理性确认——A级;g)成果图件的编制——D级;h)成果图件的检查——B级。

5.4.6 综合解释综合解释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研究构造发展史、沉积发育史——C级;b)圈闭综合分析及评价——B级;c)勘探部署建议——A级。

5.4.7 成果报告和资料归档成果和资料的控制点及其级别:a)成果报告——B级;b)资料归档——C级。

6 基础工作6.1 基础资料收集6.1.1 收集满足解释精度要求所需的各项基础资料:a)地质资料(包括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研究区前期地质研究成果);b)物探资料(包括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成果以及VSP资料);c)钻、测、录井以及试油、试采、分析化验资料。

6.1.2 地层岩性解释或储层预测的项目应收集有关本工区的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岩芯测试、地层压力、试生产或生产的动态资料,以及油藏描述、油藏监测、盆地模拟方面的区域地质资料。

6.2 基础工作质量检查6.2.1 基础资料的整理和检查6.2.1.1 地震剖面品质按地质效果评估分三级:a)一级剖面: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楚,反射层次齐全,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的在80%以上;b)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反射层次齐全,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对比追踪的在50%以上;c)三级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反射层次不全。

6.2.1.2 检查收集的各类资料是否齐全,并评估资料质量和可靠性,检查后形成资料分析评价意见。

6.2.1.3 地震资料的质量检查执行SY/T 5481—2003中3.2的规定。

6.2.1.4 质量检查后应填写《地震资料解释基础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检查表》,内容见表A.1。

6.2.2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及检查6.2.2.1 应对用于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测井资料进行归一化处理。

6.2.2.2 利用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标定应满足:a)提取地震子波,地震子波的频谱特征应与标定的地震剖面的频谱特征基本一致;b)主要使用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制作正极性、负极性、不同滤波参数的合成地震记录,声波、密度测井资料质量不好时,可使用电阻率曲线或其他测井曲线进行拟声波处理,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如存在测井资料缺失段,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c)合成地震记录的极性应与地震剖面的极性一致;d)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时间初始不一致时,应根据低降速带表层调查数据和平均速度资料进行校正;e)首先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上全区有代表性的标准反射层进行标定,然后对其他反射层依次标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