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合集下载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章  中世纪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形式
阿奎那在很多人谈论了美的形式因素,如大小、比例 等的基础上,将美的形式因素既融入他的神学思想中,使 之具有超验的实质,又将它们放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 论中加以解释,使之具有经验的特征。
第二节 阿奎那
(一)美的三个条件
1、整一或者说完善;
2、比例或者说和谐;
3、鲜亮或者说明晰。
第二节 阿奎那
(四)评价
阿奎那的释经四义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界定,一方 面,坚守了他的神学立场——精神义高于字面义,神的智 慧高于人的知识;另一方面,对文本本身的强调影响了16 世纪宗教改革家们对《圣经》文本的关注。
第二节 阿奎那
二、艺术与自然
(一)阿奎那的艺术观
1、阿奎那认为所谓艺术就是人的制作,所谓艺术家也就是 手工艺人,所谓艺术的,相对于并低于自然的。
第一节 奥古斯丁
2、象征理论
为了理解不可理解的上帝、超验的至善,中世纪采用 的途径是将一切符号化、象征化,或者说,一切都从象征 的角度加以理解。
对中世纪而言,象征不是一种方法(途径),而是一 种思想,一种认识,一种关于能否和如何“看见”上帝的 理论。
第一节 奥古斯丁
3、奥古斯丁之象征理论
(1)地位 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他从宗教的角
第一节 奥古斯丁
(二)象征理论 1、重要性
象征理论是中世纪神学,也是其文艺理论的重要部分。 (托名)狄奥尼修斯认为其重要的原因是: (1)人们缺乏被直接提升至概念性玄观的能力; (2)《圣经》里理性的神圣和隐秘的真理隐藏了起来,有 必要“为无形式者创造形式与给予实际上无形状者以形 状”,“启示的工作首先是自然地从神圣的形象开始进行 的”。

外国文学课件02-1中世纪文学:《圣经》

外国文学课件02-1中世纪文学:《圣经》
罗伯特·艾尔特(Robert Alter)
《圣经的叙事艺术》(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第一节 《圣经》
五 《圣经》的文学性
梅厄·斯腾伯格(Meir Sternberg)
《圣经的叙事诗学:意识形态文学和解读的
戏剧性》(The Poet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 Ide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rama of Reading)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圣经》The Bible
第一节 《圣经》
第一节 《圣经》
一 概述
宗教经典 哲学神学文本 民族史诗 律法、家族谱系、历史故事、神话寓言、 传说、诗歌 的杂合体
第一节 《圣经》
《圣经》艺术
建筑之 巴黎圣母院
第一节 《圣经》
《圣经》艺术
建筑之 比萨大教堂
第一节 《圣经》
诺索普·弗莱(Northrop Frye)
《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
第一节 《圣经》
一个文本比较分析的例子:
奥德修斯的伤疤: 《荷马史诗》与《圣经》的
叙事艺术之比较
来自艾里克·俄尔巴赫(Erich Auerbach)
夸张、明了和铺陈
《圣经》
第一节 《圣经》
创世记22:1-13
22:1 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 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22:2 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 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 要 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22:3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 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 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最新第二章--中世纪文学PPT课件

• 圣诞
三、圣经文学——旧约
• 《圣经》(Bible):一词源于希腊文blblia意为“一组小 书”,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作者的著作汇编。
• 《圣经》 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
• 《旧约》亦称《希伯来圣经》。是犹太教经典,内容为上 帝创造天地万物和人类,以及古希伯来人的传说、法典和 教规等。
1. 希伯来人
• 意为“从河那边来的人”(幼发拉底河) • 公元前10世纪,部落联盟:以色列和犹太部落联
盟。 先后经历了扫罗、大为、所罗门三王统治, 后分裂为两王国。 • 前586年,“巴比伦之囚”
• 2. 约书
• 约,立约(Covenant)是圣经中的专用神学术语, 表示上帝和他的选民之间的关系,犹太教把它称 做“约书”。上帝最早与挪亚立约(创4:18,9: 8-17),上帝承诺不再毁灭人类,挪亚有义务照 神的吩咐做。第二次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创 15、17),上帝许诺亚伯拉罕多子多福,成为多 国的父,但须施割礼。亚伯拉罕执行割礼。第三 次是上帝与摩西立约(出14-27),主要内容是 “十诫”。圣经新约中,上帝与耶稣立约,耶稣 在最后晚餐中以自己的血肉与上帝立约,承担一 切责任,使世人获救。
• (3)圣经文化精神
• 圣经文化精神最突出的一点是人道主义精神,宣扬平等
博爱,“平等互助”,“爱人如己”,同情弱者等都是人 道主义的表现。对欧洲许多作家的创作倾向产生了影响, 促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形成。
四、中世纪四种文学
• (一)教会文学是中 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文 学。作者是僧侣,又 称僧侣文学。主要包 括圣经故事、圣徒传、 赞美诗、祈祷文、宗 教剧等。基本主题是 宣传基督教教义,宣 扬神的权威,鼓吹原 罪观念、禁欲主义和 来世思想。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
学习要求

本节学习中世纪文学思潮,了解中世纪教会文 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的特点和 内容。
一、中世纪文学界定



476-1640年,即西罗马帝国灭亡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 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分期: 5-11世纪,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期。 12-14世纪,中期,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15-17世纪中叶,末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和资本主 义逐渐产生、成长的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 中世纪后期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4、城市文学(13—15世纪)

①取材于日常的现实生活,讽刺与揭露是其特色, 风格活泼。
②作者主要是街头说唱者。

③主题是歌颂市民的机智,讽刺贵族、骑士和教 士。
④不崇高,小聪明,贪恋食色,有得意也有失败, 但真诚不虚伪。

4、城市文学(12—15世纪)

⑤体裁有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抒情诗,散文, 戏剧等。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贝奥武甫》歌颂贝奥武甫的 正直无私,英勇无畏,对人民 负责的英雄品质。史诗写: “在一切国王中,在一切人们 中,他是最温良的,最可爱的, 是对他的亲族最仁慈的。”
贝奥武甫· 手稿
法国:《罗兰之歌》(1080)

《罗兰之歌》是11世纪 武功歌的代表作,歌颂 查理大帝的武功和他的 骑士们的忠勇。

破晓歌
错 极 了 , 就 像 结 了 婚 的 人 又 去 追 求 。 你 既 要 做 生 意 , 又 要 作 爱 , 可 就 都 容 忍 , 但 容 忍 不 了 忙 碌 的 人 , 穷 人 、 丑 人 、 虚 假 的 人 , 爱 情 哦 , 那 是 爱 情 最 可 怕 的 恶 疾 。 难 到 生 意 就 必 须 使 你 远 离 ? 我 离 不 开 那 有 着 我 的 心 和 名 誉 的 人 。 我 是 这 样 地 爱 我 的 名 誉 和 心 , 那 就 好 吧 , 我 情 愿 留 下 不 去 , 是 它 能 讲 的 最 糟 的 东 西 , 如 果 它 不 仅 仅 能 看 , 也 能 讲 , 这 也 许 光 明 没 有 舌 头 , 但 到 处 是 目 光 , 尽 管 光 明 , 也 应 该 使 我 们 继 续 在 一 起 。 爱 情 , 无 视 黑 暗 , 把 我 们 带 到 这 里 ,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躺 倒 因 为 夜 色 来 临 ? 我 们 为 什 么 要 起 床 因 为 曙 色 朦 胧 ? 哦 , 因 为 你 要 从 我 的 身 边 起 床 ? 是 的 , 是 白 天 了 ; 但 那 人 又 怎 样 ?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修改版)
❖ 封建等级制的爵位:公、侯、伯、子、男。 ❖ 封建主把他的土地划成庄园经营,农民被控制
在庄园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称做农奴。农奴除 了不能被主人随意杀害外,人格上几乎和奴隶没有 区别。
城市等级制
❖ 11世纪,手工业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 职的工商业者聚居在城堡、寺院附近的交通 要道,逐渐形成工商业城市。
(二)、基督教基本观点
❖ 原罪观: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观念是原罪观。即人类 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了禁果,这 一罪过成为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人类一切罪恶和 灾祸的根由都在于原罪。即使是刚出世便死亡的婴 儿,也有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上帝的罪人,需要基 督的救赎。原罪观使民众的注意力脱离现实,转向 天国,希望得到救赎。
❖ 救赎观:救赎观是与原罪观同生的基督教的重要教 义。人类犯了原罪,无法自救,整个俗世都沉沦在 罪愆中。人们希望得到拯救。因而上帝派耶酥基督 为人类的罪代受死亡,流出宝血以赎相信者的罪。
❖ 救世主意识:救世主是基督教对耶源自称谓。 救世主观念指的是耶稣降生世间,为拯救人 类脱离罪恶,得到永生。
耶稣出生耶路撒冷,他的母亲玛利亚已 经许配给约瑟,还没迎娶,就从圣灵怀孕。 耶稣给人间传播真理,搭救凡人,被认为是 上帝的儿子及救世主。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教堂
一、中世纪历史
❖ 从公元5世纪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 历史上的“中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 衰落的时期。
❖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由北方侵入的蛮 族日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克族、西哥德族、东哥德族、 伦巴德族等先后在西欧建立起一些“蛮族”王国。与此同时, 欧洲大陆的蛮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渡海侵入不 列颠岛。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订立 《凡尔登条约》,将法兰克分为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来 法、德、意三国的雏形,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定,封建 关系确立。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
美诗、圣徒言 行录、梦幻故事、宗教 剧等。 作者:教会僧侣 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 教会斯拉夫文。 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 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 想。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二)英雄史诗和谣曲 1、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 雄的事迹。 (1)早期英雄史诗:氏族社会末期各族人民的 口头创作,歌颂部落英雄。 主题: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成份:有较多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份 盎格鲁· 萨克逊人的史诗《贝奥武甫》 (流传至 今最完整的一部 早期英雄史诗)。

耻辱感文化
东方的日本,没有基督教神学文化的传统, 他们信奉以耻辱感为基调的文化。 耻辱感文化靠外部约束力来行善,对神没有 坦白的习惯。他们有庆贺幸运的仪式,却没 有赎罪仪式。一个人犯了罪,只要外人不知 道就不必烦恼,自供反会自寻麻烦。耻辱感 文化意味着每个人都注意公众对其行为的评 价。

基督教文化是属于扩张型的,他们强调对

罪恶感文化
鉴于基督教的原罪说,有西方学者提出欧美文化 属于罪恶感文化,与日本的耻辱感文化相对。 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在《菊花 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一书中指出,欧美文 化是以罪恶感为基调的文化,罪恶感文化靠内心 的服罪来行善。“在一个荣誉意味着无愧于自己 心目中的自我形象的民族中,一个人即使在无人 知晓自己的不端行为的情况下,也会为罪恶感所 烦恼,而且他的罪恶感确实可以通过供认罪恶得 到减轻。”
在中世纪,封建国家在形成过程中,
融会了古今、东西、宗教、世俗等 种种文化意识。在剧烈裂变整合的 历史进程中,人们萌发了形形色色 的思想情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 创作素材,开拓了广阔的表现空间。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外国文学· 目录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四章 17世纪文学 (古典主义文学)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第六章 19世纪文学 (一) (浪漫主义文学)第七章 19世纪文学 (二)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八章 19世纪文学(三)第九章 20世纪文学 (一)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第十一章 20世纪文学(三)第二章中世纪文学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起点: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67年) 终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17世纪中叶。

初期: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期中期:公元12—15世纪封建社会兴盛期(中世纪文学)末期:公元15—17世纪衰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文学的状况:突出特征:宗教色彩,神秘色彩,民间文学色彩。

思想特征:①基督教——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②文化交融——爱国主义、英雄主义;③等级森严——出现特定阶层的文学:骑士文学、市民文学主要包括:1、教会文学(正统文学取材《圣经》)体裁: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圣徒言行录,梦幻故事,宗教剧等。

作者:教会僧吕主要内容: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等宗教教义。

主要手法:梦幻,寓言,象征。

2、骑士文学(世俗封建主义文学) 兴盛地:法国宣传骑士道“忠君,护教,行侠”的骑士精神,反映大量骑士与贵妇间的“典雅的爱情”肯定对现世生活和幸福的追求,这是对基督教禁欲主义,来世主义极大的冲击。

主要内容: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

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⑴骑士抒情诗: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封建主,骑士骑士抒情诗内容:描写骑士们的所谓“典雅的爱情”。

中心主题: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

“破晓歌”最为有名。

贡献:大量的骑士抒情诗成为近代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爱情作品的发端。

⑵骑士传奇分为三个系统:①古代系统:根据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改写。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中古文学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中古文学

外国文学史——欧美文学:第二章中古文学第二章中古文学第一节概论从公元476年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即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

欧洲的中世纪分为三个时期:公元5世纪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初期;12世纪至15世纪是封建社会的中期,也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15世纪至17世纪中期,既是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时期。

文学发展有其独特规律和特点,它的分期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分期。

就文学史而言,欧洲中世纪文学(即中古文学)指的是欧洲封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的文学,而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一、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基督教在社会中的地位西罗马帝国是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灭亡的。

入侵的外族大多是来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他们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

这些国家在氏族公社解体、土地集中和农民被奴化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由氏族社会直接到封建社会的过渡。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其中的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的统治下,通过征战不断扩大疆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封建帝国。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标志着欧洲封建社会的正式形成。

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与农奴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决定了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

了解欧洲封建社会时,要特别注意基督教会的作用。

基督教会中的一支——天主教会在欧洲精神文化领域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学术、文学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无不受到基督教的支配和影响。

基督教发源于希伯来民族的犹太教。

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祖先)是位于西亚地中海岸边的一个古老民族,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异族的侵略。

后来,希伯来人又沦为罗马帝国的奴隶,犹太教也传到了欧洲,并发展成为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教教义虽有让人们忍受现实之苦以期灵魂进入天堂之说,但突出宣传了无贫富贵贱之分、无政治压迫和奉行上帝博爱旨意的主张。

这种思想在当时深得人心,拥有了大量信徒,直接威胁到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PPT课件

外国文学史第二章  第一节  中世纪文学概述PPT课件
骑士传奇有三大系统:不列颠-古代-拜占庭
代表作是《耶稣受难神秘剧》、《圣母奇迹剧》。
梅 姆 林 受 难 图
8
·
2、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产生于8——12世纪,由人民集体创作。 主要内容反映民族的重大历史事件,歌颂杰出英 雄的事迹。
各国英雄史诗: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法国:《罗兰之歌》(1080) 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 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5)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0)
极既容人,到离是就它果明管情们们,的
了要忍、那生不这好能它没光,为为因,
,做,丑是意开样吧讲不有明无什什为是
就生但人爱就那地,的仅舌,视么么你白
像意容、情必有爱我最仅头也黑要要要天
结,忍虚最须着我情糟能,应暗躺起从了
了又不假可使我的愿的看但该,倒床我;
— —
婚要了的怕你的名留东,到使把
的但
的作忙人的远心誉下西也处我我因因身那
《伊戈尔远征记》描写罗 斯王公伊戈尔于1185年孤 军出征南方波洛维茨人, 兵败被俘的故事。伊戈尔 虽然被俘,最终逃脱,回 国受到人民的欢迎。
史诗主要歌颂了伊戈尔的 英雄气概,呼吁诸侯团结 抵御外敌的侵略。
伊戈尔归来
13
德国:《尼贝龙根之歌》(1200)
《尼贝龙根之歌》描写尼德 兰王子西格弗里德王子毒杀 怪龙,占有尼贝龙根族的财 宝,抗击外敌,征服冰岛女 王,迎娶恭太王妹妹克琳希 德的故事。
史诗歌颂了西格弗里德的高 尚品德,揭露了封建主之间 权势之争,姻亲杀戮。
尼伯龙根之歌 14
3、骑士文学
产生于12—13世纪封建社会 的全盛时期。作者是骑士, 反映骑士的生活理想,追求 世俗生活的享乐和世俗爱情。

罗贻荣教授-外国文学-《中世纪文学》

罗贻荣教授-外国文学-《中世纪文学》
各国英雄史诗:
英国:《贝奥武甫》(8世纪) 法国:《罗兰之歌》(1080)
西班牙:《熙德之歌》(1140) 俄国:《伊戈尔远征记》(1185) 德国:《尼伯龙根之歌》(12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
爱国主义:赞美对国王和法兰西的忠诚。 罗兰形象:民族英雄和理想骑士。刚强、 勇敢、正直、藐视敌人,忠诚于祖国和查 理王。叛国投敌者:加奈隆。因私仇私利 而出卖祖国。宗教的烙印。 民间文学作品,带有粗朴的风格,褒贬外 露,用夸张的语言美化英雄,丑化叛徒和 敌人。语言简洁,运用对比,重叠的手法。 开始重视写景的作用。
Neuschwanstein
Alcazar-of-Segovia
中世纪历史
公元476年,奴隶制的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日 耳曼人的各个民族:法兰 克族、西哥特族、东哥特 族、伦巴第族等先后在西 欧建立起一些“蛮族”王 国。与此同时,西日耳曼 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 朱特人渡海侵入不列颠岛。 在将近三百年的时间里, 欧洲各蛮族王国连年战争, 封建割据十分严重。直到 843年,法兰克王国查理大 帝的三个孙子订立《凡尔 登条约》,将法兰克分为 三个国家,从而奠定了后 来法、德、意三国的雏形, 欧洲的国界从这时得到稳 定,封建关系确立。
教会文学的内容是普及宗教 教义,歌颂上帝创造一切。宣传 地上生活总是来世生活的准备阶 段,论述世俗生活的罪恶,宣扬 “彼岸力量”无比强大,其目的 是劝诫人们禁欲,放弃世俗幸福 和欲望,忍耐、受苦、顺从,服 从天命和统治者。艺术上一般采 用象征手法,梦幻形式,充满了 神秘主义色彩。教会文学是中世 纪占统治地位的文学。作者是僧 侣,又称僧侣文学。
基督教教义的思想特征:禁欲主义、蒙昧主义。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课件(上课用)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课件(上课用)

四、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一)教会文学 (又称宗教文学、僧侣文学) (二)史诗与谣曲 (三)骑士文学 (四)城市文学(又称市民文学)
(一)教会文学
1、作者:僧侣。教会文学主要是指当时的教士和修 士写出的文学作品。 2、 创作目的:直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宣传基 督教教义、鼓吹禁欲主义、来世思想。 3、取材:大多取材于《圣经》。 4、体裁类型: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 宗教叙事诗、宗教戏剧等。 5、表现手法:多采用梦幻故事、寓意性、象征性的 表现手法。 5 -10世纪,宗教文学是欧洲唯一的书面文学, 之后势力仍然很大。
《圣经》及《圣经》故事
1、《圣经》的地位。 2、《圣经》的来源。 3、《圣经》的构成。《圣经》分为新约、旧 约两部分。旧约有三十九卷,新约有二十 七卷,总共六十六卷。 4、《圣经》的故事。 5、《旧约》——伊甸园的故事。 6、《新约》——耶稣之死与复活的故事。
(二)史诗与谣曲
史诗与谣曲,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形成的。 1、中世纪早期史诗 氏族社会末期形成的口头创作。 描写氏族英雄,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较多神话因素和多神教成分,较少基督教影响。 早期史诗代表作品: 日尔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 冰岛《埃达》和“萨迦” 盎格鲁· 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是流传至今保存 最完整的中世纪史诗。 芬兰《卡勒(列)瓦拉》
一、生平和创作
1、但丁的生平 但丁· 阿利盖里(1265—1321)1265年5月, 生于佛罗伦萨小贵族家庭。 • 贝娅特丽丝(贝雅特丽采)(8岁) • 佛罗伦萨的政治生活: • 1300年,佛罗伦萨执政官;1302年,被革 除公职,流放。 • 晚年定居拉维纳,1321年9月14日,病故。
一、生平和创作
叫看到的人显得那么惬意 令人感到一种甜蜜从眼睛到心里 没有体验的是没有感受的 似乎从她口唇里一个灵魂转移 如许温存,又满含着爱意 来告诉灵魂:“叹息吧,你!”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公元前538年,战胜新巴比伦的波斯皇帝大流士颁布诏书,允 许被囚的希伯来人重返故园。 返国者积极从事各种复兴活动,编成犹太教的第一批经典 “摩西五经”。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包括巴勒斯坦在内 的西亚北非地区进入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64年罗马将军庞培占领巴勒斯坦,对犹太人实行野蛮 统治,致使反抗不断。 公元73年、135年犹太民族大起义惨遭镇压,幸免罹难者被迫 逃离巴勒斯坦,流散于西亚、北非、欧洲和其他地区。

福音书是《新约》开头的4卷书: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中心内容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和学说。
纪事文学的代表作是《使徒行传》,
记载了耶稣升天后使徒们四处传道,初期
教会不断发展的历程。

书信文学指21卷被称为“使徒书信”的作 品。
新约的末卷《启示录》是《圣经》中最典


在上述历史过程中,希伯来作者们陆续写作、编 订出《旧约》、《次经》各卷。

基督教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派别,公元1世纪上半叶 由耶稣创建于巴勒斯坦。 耶稣因宣讲不同于犹太传统的新教义而触犯犹太教的利益, 被以“煽动民众作乱”之罪钉上十字架处死。 耶稣的门徒相信耶稣就是“基督”(救世主),已经复活 升天,将来还会再临人间。 他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起初期教会,继而向小亚细亚、 北非、地中海东北部岛屿传教。 2世纪基督教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罗马世界广泛传播,形成 独立的信仰体系、组织制度和礼仪节期,与犹太教完全脱 离。
范的启示文学作品,
主体部分以7封印、7号角、7异兆、7碗等
异象详述世界末日的灾变和上帝的审判财政崩溃、文化颓废、道德败坏,整个罗马笼罩在多灾多

《外国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

《外国文学》第二章 中世纪欧洲

• 列拉狐故事中译本
• 笑剧是从城市宗教剧演出中的“幕间剧”独立出 来的,最著名的作品是《巴特兰律师》。 • 在城市文学中,长篇故事诗《玫瑰传奇》以及平 民诗人吕特勃夫(1230?— 1285?)和流浪诗人 维庸(1431?—1480?)创作的市民抒情诗都在 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由于基督教的统治,人本意识被神本意识所压制, 教会文学和宗教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基督教精神成为后世欧洲文学的又一文化内核。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世纪文学是欧洲文学发展史 上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古希腊为代表的古代文 学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构成后世欧洲文学 的两大渊源。
第二节 但 丁
• 但丁 但丁·阿里吉耶里(1265— 1321)是意大利第一 是意大利第一 位民族诗人。恩格斯:“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 位民族诗人 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 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 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 人。” • 一、生平与创作 • 但丁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新生》 《新生》 (1292 — 1295)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是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放逐期 间,但丁写了三部著作。《飨宴》(1304 — 1307)、《论俗语》(1304 — 1305)、《帝制论》
• 作品的主题:在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苦难的时代, 人应当凭借理性和信仰,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 难和考验,洗心革面,弃恶从善,走向光明和幸 福。全诗的内容具有两重性。 • 《神曲》中所表现的宇宙观和道德观,都受基督 教思想的支配。但丁在探索人类从苦难通往幸福 的途径上,依然把基督教和上帝作为原动力,把 信仰置于理性之上,宣扬禁欲和苦修,道德净化。 此外,作品中还包含不少神学的说教,有大量繁 琐哲学的知识和很多难解的象征及隐喻,神秘色 彩很浓。这些都体现了《神曲》作为一部中世纪 文学作品的特点,也是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 诗人的标志。

《外国文学》第二章

《外国文学》第二章

创作意图
• 目的:“给人们指出一条摆脱苦难、通向幸福 的途径”
• ☆天堂之路=理性(智慧)+爱(信仰)
维吉尔 + 贝娅特丽丝 象征着人类在理性的指引下,走出错误与迷惘, 经过苦难和考验,使道德得到净化与完善,又 在信仰的指引下达到光明和至善的过程。
&1.《神曲》的个人修养主题
• 但丁认为欲是最大的致恶诱因,爱是人类寻 求愉悦的天性。欲是爱的运动的偏执发展。 人类常因爱而犯罪,因为爱是一种行动的力 量,很容易使灵魂沉迷于欲望,而爱的不足 又会导致怠惰甚至犯罪。因此,就需要运用 “自由意志”来辨别、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 动,这种“自由意志”就是智慧和信仰的综 合。当“自由意志”的判断标准与上帝的旨 意相符合时,这种行为就会促进个体达到至 善。

地狱 炼狱 天堂
33歌 33歌 33歌
主 体
共100歌

二、寻找天堂之路:《神曲》
★主要内容
• 《地狱》篇:你们走进这里的,把一切希
望捐弃吧!
1300年35岁,“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 猛兽——豹、狮、狼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地狱和炼狱 • 《炼狱》篇:通往个人完美的痛苦道路 初恋情人贝娅特丽丝引导:天堂 • 《天堂》篇:人生的完美和超越
人 生 的 完 美 和 超 越
《 天 堂 》 :
天堂示意图
序曲里的象征
• 昏暗的森林象征着人类总会遇到的生存困境, 人生的迷误。具体到但丁身上,既可指当时意 大利的党争和社会腐败,也可指世俗欲望对作 者追求完善所造成的障碍。 • 三兽豹、狮、狼的象征意义:从社会角度来看, 分别象征着淫欲、强权和贪婪;从个人角度来 看,分别象征着淫欲、骄傲和贪婪。 • 两个引导人: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地狱和炼狱, 是人的智慧和理性的代表,贝娅特丽丝引导但 丁游天堂,是神的智慧和爱的象征。

04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04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奴隶制的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北方外族入侵的打击下,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了。

从这一年起,至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欧洲史上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崩溃的历史。

一般认为,公元5至11世纪是封建社会的初期,12至15世纪是它的中期,15至17世纪中叶是它的末期。

在欧洲文学史上,中世纪文学是指前两个时期的文学,而后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侵入西罗马帝国的外族,包括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要是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原来是些氏族部落,正处于氏族社会解体阶段。

他们在征服罗马各地以后,军事贵族和亲兵们分得大量土地,成为大地主阶级。

原来的奴隶从新主人手中领得份地耕种,向主人缴纳赋税并服劳役。

从这些先前的奴隶和隶农以及贫困破产的自由民中,形成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的受压迫阶级——农奴。

因此,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日耳曼人在帝国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那些王国,通过土地的大量集中和农民的农奴化,逐渐过渡到封建社会。

这一过程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

在中世纪初期,各外族王国为了争夺土地不断发生战争,它们的疆域也不断发生变化。

中世纪的最初几个世纪就是处在这种混战的状况中。

在日耳曼人建立的各王国中,以6世纪初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最为强大。

公元8世纪末和9世纪初,法兰克王查理(通称查理大帝,768—814)通过多次征战和侵略,大大地扩充了疆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

查理死后,帝国迅速分裂。

查理的三个孙子之间发生内战,公元843年帝国一分为三: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东法兰克王国(日耳曼)和意大利。

欧洲大陆三个主要国家的疆域,随着外族的定居和封建化而初步定型。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主阶级和农奴阶级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当时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封建庄园,农奴依附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被迫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

他们也从领主那里领取份地耕种,向领主缴纳地租,同时要服各种劳役。

外国文学第二章

外国文学第二章
外国文学史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第节 概述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 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 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 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 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 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 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 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 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 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 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二、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
欧洲中世纪文学按其性质分类,主要包括: 1、教会文学 2、史诗与谣曲 3、骑士文学 4、城市市民文学
第二节 但丁
阿利盖利· 但丁(意大利语:Dante Alighieri, 1265年—1321年)13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 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位伟大的男性诗人,这就是 被恩格斯誉为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 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 但丁 (1265—1321)。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 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之一,以长 诗《神曲》留名后世。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 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 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 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 一位诗人”。
全诗梗概
阿利盖利· 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 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 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 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 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 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他在呼 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 “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 径”。带领他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他交给 当年阿利盖利· 但丁单相思暗恋的情人贝亚德的 灵魂,带他游历天堂,一直到见到上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二章中世纪文学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

“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

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

整个封建社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

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

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

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

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

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

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

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

《贝奥武甫》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

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

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

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

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

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

在英国,写宗教而有所超越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是一部长诗《农夫皮尔斯》,这是宗教文学中最优秀的。

《农夫皮尔斯》作者是威廉·兰格兰德(William Langland),一位出身贫寒的神职人员。

种种迹象表明,诗中那位作梦者兰格·威尔就是作者本人。

他是一位教会的无产者,经常靠给死人做祷告谋求生计。

他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农夫皮尔斯》的创作中。

《农夫皮尔斯》现存的稿本就有A、B和C三种。

A 稿本大约完成于1370年,由序曲和12章节组成,共计诗行2550左右;B稿本在A稿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大约完成于1377-1379年间,全文由序曲和20章节组成,篇幅扩充了三分之一左右。

C稿本成文于1390年以后,包括序曲和22章节,全文已长达7388诗行。

《农夫皮尔斯》全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7章,采用外倾的叙述视点,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下部》共13章,采用内倾的叙述视点,批判人性的缺陷。

诗人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人文主题: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归宿。

意大利诗人但丁,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都曾采写过这个主题。

与这两位诗人一样,兰格兰德企图在人类与上帝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短暂的人生变为永恒。

所不同的是:《神曲》把审视人生的透镜架设有虚拟的世界——即地狱、炼狱和天堂里;《失乐园》则借助遥远的神话,让无可实证的“历史”来见证“真理”。

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则将真实的人间——即他所生活的十四世纪的英国作为考察的对象,让现实本身现身说法,验证《圣经》所传示的真理。

《农夫皮尔斯》为英国的梦幻文学(Dream Literature)的传统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诗的丰碑。

后来,英国人班扬继承了这一传统,他用散文树起另一块丰碑:《天路历程》。

《农夫皮尔斯》和《无路历程》可以称为英国梦幻文学传统的双子星座。

宗教文学中还有一些属于自由创作的抒情诗是比较好的,不像那些完全依赖《圣经》和别的宗教文献改写的诗歌作品注定是缺乏创造性的,如《坟墓》、《凤凰》、《我把一位处女歌唱》等,都是采写宗教题材而有所超越的例子。

2 史诗中世纪的史诗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史诗的代表作有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冰岛史诗《埃达》。

前期史诗形成时基督教还没有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占君临天下的地位,因此多有异教的精神。

《贝奥武甫》是其中最优秀的一部。

后期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后期史诗更多地具有历史性,而不是神话性。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探讨过民间史诗的形成规律。

我以为,史诗通常是从战歌发展过来的,神话的因素是在流传过程中由形形色色的民间说唱艺人添加上去的。

而后期史诗出现时书面文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史诗一旦经好事者整理成了文字,就失去了神话性的生存契机。

正由于这个原因,后期的史诗更多地保留在战歌的形态中,神话性缺失,只能算“准史诗”,与《伊利昂纪》那样的经典史诗存在较大的差异。

《贝奥武甫》《贝奥武甫》从六七世纪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落户生根,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

史诗的故事情节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1903行),叙述丹麦国王赫王罗斯加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宴会厅,遭到魔怪格兰道尔的袭击。

那魔怪为所欲为,连续为害达十二年之久。

消息传到耶阿特人[1]耳里。

耶阿特武士贝奥武甫率十四勇士前往救援。

经过激烈的搏斗,力大无穷的贝奥武甫扯断了魔怪的一只胳膊。

垂死的魔怪逃回自己的洞穴。

第二天晚上,又有一个魔怪前来骚扰宴会厅,此魔乃格兰道尔之母,是为她的儿子报仇来的。

贝奥武甫与她在水潭下的洞穴中展开殊死博斗,最后用魔剑将她杀死。

第二部分(1904-3182行):贝奥武甫凯旋回国。

不久,国王希格列克父子先后死于非命,贝奥武甫继承王位。

他成功地统治耶阿特国达五十年之久。

就在壮士暮年,国内出了一条毒龙。

该毒龙因自己守护的财宝被盗,开始向耶阿特人报复。

它口吐烈焰,毁灭一切。

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贝奥武甫毅然进入龙窟。

在一位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武士的援助下,毒龙被除,但老英雄也因受伤过重献出了生命。

从情节看,《贝奥武甫》具有民间童话性质:主人公三战妖魔,就是民间童话的典型结构。

吃人的巨人,吐火的毒龙,都是民间童话中反复出现的母题。

按照民间故事类型学分析,贝奥武甫战胜格兰道尔,属于降妖型的故事,杀毒龙则是开洞取宝型的故事的演变。

史诗的作者将这两种类型的故事合并,塑造了贝奥武甫这个可敬可亲的英雄形象。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条件下,童话可以转化为史诗,反之亦然。

贝奥武甫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是,他扮演了骑士的楷模和理想的国王双重的角色。

史诗的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表现了他对这两种人的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期待与渴望。

史诗两个重要的艺术特点是运用对衬法和象征。

第一部分写主人公的青年时代,第二部分写他的老年,这是结构的对衬。

主要情节的童话性质和插曲的史料性质,这是内容的虚实对衬。

另外,作为武士的贝奥武甫和狂妄的武士安发斯,以及作为国王的贝奥武甫和暴虐无道的赫里莫德,则构成人物形象的对衬。

3 谣曲谣曲是一种民间叙事诗。

“谣曲(ballad)”一词与音乐中的ballade(叙事曲)以及舞蹈中的ballet(芭蕾)两词都源于拉丁文的ballare。

一种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谣曲起源于一种叫“凯乐(carole)”的民间舞曲,是“配合舞蹈所唱的歌”。

这种民间舞蹈后来分化为两支:一支引进教堂,成了颂歌,另一支留在民间,发展成谣曲。

谣曲是多国性的诗歌体裁,欧洲的丹麦、挪威、俄国以及美洲的美国等国都有不少谣曲作品传世。

英国是谣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流传至今并有文字记录的共有三百余首,如果把异文都计算在内,总数在千首以上。

英国民间谣曲根据题材大致可分为六大类:1、历史谣曲这类谣曲吟唱英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或出现过的事件与人物,具有不容忽视的历史认识价值。

由于口头传统必然导致变异,我们不能期望这部分谣曲在描述历史时能达到什么样的精确程序,在这里张冠李戴,时序混乱屡见不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谣曲作者并非面壁虚构,他们的描述是有一定的史实根据的。

如《亨利五世征服法兰西》(King Henry Fif th’s Conquest of France)、《彻维山围猎》(The Hunting of the Cheviot)等便是一些历史认识价值很高的作品。

2、法外人谣曲这类谣曲的代表作当推罗宾汉系列谣曲。

罗宾汉是英国民间传说中传奇式的英雄,他纠集一群自耕农反抗诺曼封建主的压迫,因而被贬为“法外人”。

[2]但正是在这位气度恢宏、侠肝义胆的人物身上,体现了中世纪英国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和那种不畏强暴、敢于向社会黑暗势力挑战的反叛精神。

罗宾汉系列谣曲保存下来共有三十余首(不包括异文)。

其他如《约翰·阿姆斯特朗》(Johnie Armstrong)等也属法外人谣曲。

3、悲剧谣曲这一类谣曲取材于现实生活,在全部作品中所占的比例很大,艺术价值也较高。

悲剧主要表现在爱情与家庭生活两方面。

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大胆摒弃世俗的门第观念,摆脱物质利益的诱惑,如《托马斯勋爵与美女艾纳特》(Lord Thomas and Fair Anent);姐姐因忌妒将妹妹推下大海(见《姐妹俩》)(The Twa Sisters);年轻的弟弟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残杀了新婚的姐姐(见《残忍的兄弟》Cruel Brother);受母亲蒙骗的独生子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见《爱德华》Edward)等等。

这些悲剧故事听起来让人毛骨悚然,但都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

探讨产生这类悲剧的根源应从社会、阶级乃至伦理等多角度去考虑。

4、喜剧谣曲这类谣曲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同样以爱情、日常生活为吟唱对象,但再见不到悲剧谣曲那样血腥屠杀的惨景,取而代之的一种轻松、欢快的气氛,中世纪英格兰和苏格兰劳动人民机智与幽默的性格在这里找到了发挥的广阔天地,如《伊斯林顿布政官的女儿》(The Ballif’s Daughterof Islington)、《上当的骑士》(The Bafflad Knight)、《起来,把门闩上》(Get up and Bar the Door)都属于这一类。

5、神怪谣曲这类谣曲与现实生活脱离,是英格兰和苏格兰人想象与宗教迷信的产物。

有的取材于现存的神话传说,如《歌手托马斯》(Thomas Rymer);有的取材于《圣经》,如《泰佛斯与雷塞勒斯》(Dives and Lazarus)。

还有的反映鬼怪精灵,如《不宁静的坟》(The Unquiet Gra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