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讲稿-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被条顿民族所灭亡,该民族是北方的蛮族。“条顿”一语是罗马人对北方蛮族的称呼。从西罗马
帝国灭亡到17世纪中叶,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整个封建社
会可分早(5世纪-11世纪)、中(12世纪-14世纪)、晚(世纪15-17世纪)三个时期。按文学史的划分,最后一
个时期已不在中世纪文学范围,已是资产阶级文学的发端。西罗马灭亡后,作为征服者的北方蛮族在被征服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国家,现在的英国、法国、德国,都是那个时候出现在欧洲的版图上的。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在这些新兴的国家一开始被掩没了,到后来才逐渐被发现,被认同。这时候,对这些新兴的国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来自犹太民族的基督教思想。基督教在蛮族部落中的传播很快把原先的野蛮人改造成了文明人,这是好的一面。但对于文学的发展,宗教的一统天下却不是好事:文学没有按自身的规律发展,而是寄人篱下,成了宣传基督教的一种工具。当时掌握知识的人大多是修道院中的僧侣,他们甚至将原先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文学资料也加以修改,加进宗教的内容。《贝奥武甫》就
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如果说中世纪不完全是文学的黑暗时期,
也产生了有异于希腊文化的新质文化的话,这新质文化就是以基督教为主色调的文化。这种局面延续很长时间,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直到中古晚期大诗人但丁的出现才有所改观。中世纪文学是教会文学一家独大,俗文学在宗教文学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着,这里面就有史诗、罗曼史、谣曲、法布罗等品种。
下面就逐一作简单的介绍。
1 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主要是一些宣扬基督教的文字,大多取材于《圣经》或一些关于圣徒的传说。我们说宗教文学“一家独大”,这个“大”只是表现在数量上,质量是不能保证的。举保存至今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献为例,十分之九是布道文、赞美诗、祷告文一类的东西,十分之一才是俗文学,其中一部分还经过僧侣的篡改。那些数量可观的宗教文学,由于主题受到了限制,大多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在英国,写宗教而有所超越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是一部长诗《农夫皮尔斯》,这是宗教文学中最优秀的。
《农夫皮尔斯》
作者是威廉·兰格兰德(William Langland),一位出身贫寒的神职人员。种种迹象表明,诗中那位作梦者兰格·威尔就是
作者本人。他是一位教会的无产者,经常靠给死人做祷告谋求生计。他把自己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农夫皮尔斯》的创作中。《农夫皮尔斯》现存的稿本就有A、B和C三种。A 稿本大约完成于1370年,由序曲和12章节组成,共计诗行2550左右;B稿本在A稿本基础上修订而成,大约完成于1377-1379年间,全文由序曲和20章节组成,篇幅扩充了三分之一左右。C稿本成文于1390年以后,包括序曲和22章节,全文已长达7388诗行。
《农夫皮尔斯》全诗分上下两部,上部共7章,采用外倾的叙述视点,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下部》共13章,采用内倾的叙述视点,批判人性的缺陷。诗人探讨的是一个宏大的人文主题:即人类生命的意义与归宿。意大利诗人但丁,十七世纪的英国诗人弥尔顿都曾采写过这个主题。与这两位诗人一样,兰格兰德企图在人类与上帝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从而使短暂的人生变为永恒。所不同的是:《神曲》把审视人生的透镜架设有虚拟的世界——即地狱、炼狱和天堂里;《失乐园》则借助遥远的神话,让无可实证的“历史”来见证“真理”。而《农夫皮尔斯》的作者则将真实的人间——即他所生活的十四世纪的英国作为考察的对象,让现实本身现身说法,验证《圣经》所传示的真理。
《农夫皮尔斯》为英国的梦幻文学(Dream Literature)的传统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诗的丰碑。后来,英国人班扬继承了
这一传统,他用散文树起另一块丰碑:《天路历程》。《农夫
皮尔斯》和《无路历程》可以称为英国梦幻文学传统的双子星座。
宗教文学中还有一些属于自由创作的抒情诗是比较好的,不像那些完全依赖《圣经》和别的宗教文献改写的诗歌作品注定是缺乏创造性的,如《坟墓》、《凤凰》、《我把一位处女歌唱》等,都是采写宗教题材而有所超越的例子。
2 史诗
中世纪的史诗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史诗的代表作有英格兰史诗《贝奥武甫》,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冰岛史诗《埃达》。前期史诗形成时基督教还没有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占君
临天下的地位,因此多有异教的精神。《贝奥武甫》是其中
最优秀的一部。后期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后期史诗更多地具有历史性,而不是神话性。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探讨过民间史诗的形成规律。我以为,史诗通常是从战歌发展过来的,神话的因素是在流传过程中由形形色色的民间说唱艺人添加上去的。而后期史诗出现时书面文学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史诗一旦经好事者整理成了文字,就失去了神话性的生存契机。正由于这个原因,后期的史诗更多地保留在战歌的形态中,神话性缺失,只能算“准史诗”,
与《伊利昂纪》那样的经典史诗存在较大的差异。
《贝奥武甫》
《贝奥武甫》从六七世纪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落户生根,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
史诗的故事情节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1903行),叙述丹麦国王赫王罗斯加兴建了一座宏伟的宴会厅,遭到魔怪格兰道尔的袭击。那魔怪为所欲为,连续为害达十二年之久。消息传到耶阿特人[1]耳里。耶阿特武士贝奥武甫率十四勇士前往救援。经过激烈的搏斗,力大无穷的贝奥武甫扯断了魔怪的一只胳膊。垂死的魔怪逃回自己的洞穴。第二天晚上,又有一个魔怪前来骚扰宴会厅,此魔乃格兰道尔之母,是为她的儿子报仇来的。贝奥武甫与她在水潭下的洞穴中展开殊死博斗,最后用魔剑将她杀死。
第二部分(1904-3182行):贝奥武甫凯旋回国。不久,国王希格列克父子先后死于非命,贝奥武甫继承王位。他成功地统治耶阿特国达五十年之久。就在壮士暮年,国内出了一条毒龙。该毒龙因自己守护的财宝被盗,开始向耶阿特人报复。它口吐烈焰,毁灭一切。为了拯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贝奥武甫毅然进入龙窟。在一位名叫威格拉夫的年轻武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