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上区解剖人体解剖

合集下载

解剖学第四章消化系统_图文

解剖学第四章消化系统_图文

(二)肝的位置 肝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消化系 统
1.肝上界 与膈穹隆一致。
2.肝下界 右侧与右肋弓基本一致,剑突下可达3~5cm,平静呼吸时上下共有2~3cm的移动
度。
肝的体表投影 :肝的上界与隔穹窿一致,其最高点在右侧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第5肋的交点,
左侧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隙的交点。肝的下界,右侧大致与右肋弓一致,在腹上区可达
牙按形态可分为牙冠、牙根、牙颈。 2.构造
牙的构造包括釉质、牙质、牙骨质。牙质为主 体,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粘合质也称牙骨质, 包在牙根、牙颈周围。
消化系 统
3.牙的名称及排列 (1)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上颌 右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皮肤。线上形成痔是内痔,
线下形成痔是外痔,内痔不痛外痔痛。
直肠解剖图
消化系 统
肠绒毛
第二节 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口腔腺、胃腺、肠腺、肝和胰。
消化系 统
消化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参与食物的消化。
一、肝
(一)形态
肝是人体最大的腺,占体重的1\ 50-- 1\ 40,呈红褐色,质软而脆
Ⅰ—乳中切牙 Ⅱ—乳侧切牙 Ⅲ—乳尖牙 Ⅳ—第一乳磨牙 Ⅴ—第二乳磨牙 (2)恒牙的排列 : 右上颌 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左上颌 右下颌 8 7 6 5 4 3 2 1│1 2 3 4 5 6 7 8 左下颌 1—中切牙 2—侧切牙 3—尖牙 4--第一前磨牙 5--第二前磨牙 6—第一磨牙 7—第二磨牙 8--第三磨牙
肝内部分:由胆小管、小叶间胆管。 肝外部分: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人体解剖学_专科试题

人体解剖学_专科试题

一、填空题:1.头皮由、和组成的联合体。

2.颈浅筋膜内包有。

3.颈部的重要肌性标志是。

4.腮腺病变或手术,常累及。

5.构成腹股沟三角的外侧界是,内侧界是,下界为。

6.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和。

7.胃后壁溃疡易和发生粘连。

8.胃大弯部的恶性肿瘤常侵犯。

9.腋淋巴结群按位置分为、、、和五群。

10.手掌的筋膜间隙包括和。

11.腹腔器官由腹股沟内侧窝经腹股沟三角突出于体表称为疝。

12.心包穿刺进针的部分,常选取和之间的夹角处。

13.腹壁浅筋膜的深层叫,在腹中线处附着于,向下至会阴部与筋膜相续。

14.构成股三角的上界为,外上界为,内侧界为。

15.男性乳头平面平对第肋间隙。

16.阑尾尖端的位置,以位最多见。

17.子宫位于中央,前方贴近,后方紧邻,两侧借子宫阔韧带连至盆腔侧壁。

18.临床上,将与之间的软组织称为产科会阴。

19.临床上区分内、外痔的标志是。

20.颈部筋膜间隙可分为、和。

21.腮腺管的体表投影为:至的中1∕3段。

22.临床上将至之间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23.坐骨肛门窝是位于、尾骨肌下面两侧,闭孔内肌和之间一对向上的楔形凹陷。

24.结肠下区的间隙被小肠系膜根、升结肠和降结肠分为四个间隙:即、、和。

25.股环的前界为,后界为。

二、名词解释:1.头皮:2.腱膜下间隙:3.腹股沟管:4.白线:5.腹股沟三角:6.会阴:7.股鞘:8.股三角:9.胃床:10.股管:11.颈动脉鞘:12.会阴中心腱:13.网膜孔;14.胸骨角:15.咽后间隙:三、问答题:1.为什么面部疖肿,特别是面部“危险三角”区疖肿不能挤压或挑刺?2.腱膜下间隙和骨膜下间隙内的血肿如何鉴别?3.胸膜腔积液时,常在何处进行穿刺?如何确定穿刺点?依次需经过哪些层次才能达到胸膜腔?4.颅顶外伤骨折时,为什么骨折先从内板开始,且骨折范围较外板大?5.简述气管切开的适宜位置及到达气管腔的解剖层次。

6.行阑尾炎切除手术时,依次经过哪些层次进入腹腔?7.某成年女性患者,右下腹疼痛,结合解剖知识,你应考虑哪些器官可能发生病变?8.为什么说腹股沟区是腹壁疝的好发区?9.试述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

腹膜腹膜腔结肠上区解剖

腹膜腹膜腔结肠上区解剖
膀胱上窝 腹股沟内侧窝 腹股沟外侧窝
(2)腹后壁的皱襞和隐窝
十二指肠上襞 十二指肠下襞 十二指肠上隐窝 十二指肠下隐窝 盲肠后隐窝 乙状结肠间隐窝
肝肾隐窝是人体仰卧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
男性的直肠膀胱陷凹和女性的直肠子宫陷凹是人体站立或半卧位时腹膜腔的最低点。
直 肠 膀 胱 陷 凹 男性腹盆部矢状切面
Pyloric canal 幽门管
Pyloric antrum 幽门窦
Pyloric part 幽门部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 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胃床
动脉 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胃网膜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胃短动脉。
肝 十 二 指 肠 韧 带
肝十二肠韧带内通过的结构:
肝固有动脉(左前方) 胆总管(右前方) 肝门静脉(两者之间的后方)
大 网 膜
胃结肠韧带
网膜囊
网 膜 囊 和 网 膜 孔
网膜孔的境界:
上界:肝尾状叶 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前界:肝十二肠韧带 后界: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2.系膜 mesentery
肠系膜
横结肠系膜
肠系膜根 乙状结肠系膜
阑 尾 系 膜
乙 状 结 肠 系 膜
3.韧带 ligament
左右三角韧带 镰状韧带
肝圆韧带
胃 脾 韧 带 脾 结 肠 韧 带 脾的韧带
胃脾韧带 脾肾韧带
4.皱襞fold、隐窝recess
(1)腹前壁的皱襞和隐窝 脐正中襞(内含脐尿管闭锁后形成的脐正中韧带) 脐内侧襞(内含脐动脉闭锁后形成的脐内侧韧带) 脐外侧襞(内含腹壁下动脉和静脉)
五叶: 右前叶、右后叶、 左内叶、左外叶、 尾状叶。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大课

人体解剖学:消化系统大课

V-形的界沟 舌乳头 轮廓乳头、菌状乳头、叶状
乳头以及软腭、会厌等处的 粘膜有味蕾
Features of dorsum of tongue
舌的腹面(下面)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肌 MUSCLES OF TONGUE
舌内肌改变舌的形状 舌外肌改变舌的位置
颏舌肌的功能: 一侧收缩,舌尖伸向对
分部
颈部cervical part 胸部thoracic part 腹部abdominal part
食管的狭窄
第一处:位于食管的起始处, 平第6颈椎的下缘,距中切牙 15cm;
第二处:位于食管与左主支 气管交叉处,约平第4胸椎下 缘,距中切牙25cm;
第三处:位于食管穿膈的食 管裂孔处,平第10胸椎,距 中切牙40cm。
73
(一) 胆囊 gallbladder
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长约 8~12cm,宽约3~5cm,容量约50ml。
分底、体、颈、管四部。
胆囊底:位于胆囊切迹处,与腹前壁相接触。 胆囊体 胆囊颈:细而弯曲,起始部略膨大,称 Hartmann囊,胆结石常滞留于此。 胆囊管:长约3~4cm,直径约0.3cm。
2 空肠 jejunum 和回肠 ileum
上端起自十二指肠空 肠曲,下端接续盲肠。 空、回肠共长5-6米,借 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 称系膜小肠。系膜附着 的边缘称系膜缘,相对 缘称游离缘。
外观 肠系膜 组织结构
位置
管径 管壁 血管 颜色 动脉弓级数 直血管 黏膜皱襞
淋巴滤泡
空肠
系膜小肠的近侧2/5, 位于左腰区和脐区
(三)胆总管 common bile duct 由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而成。
直肠壶腹:直肠下部管腔的膨大。 直肠横襞(Houston瓣):直肠内面有三个直肠横襞,由黏膜及环形肌构成,具有阻挡粪 便下移的作用。以中间的位于右壁者最大,且恒定,距肛门7cm。

上腹部脏器解剖

上腹部脏器解剖

⑶表面无血管区 胃短A与胃网膜左A第一胃支间。 胃短A与胃网膜左A第一胃支间。 大弯中点附近也为乏血管区。 大弯中点附近也为乏血管区。
㈡ 静脉
胃的V基本上与同名A 伴行,主要汇入门V或其属支。 胃的V基本上与同名A 伴行,主要汇入门V或其属支。 胃左、 胃左、右V 门V 胃网膜左V 胃网膜左V 胃短V 胃短V 脾V 胃后V 胃后V 胃网膜右V 肠系膜上V 胃网膜右V:肠系膜上V 注意: 胃左V可汇入门V也可汇入脾V 注意:⒈胃左V可汇入门V也可汇入脾V 通过食管V丛与奇V相联系,成为门通过食管V丛与奇V相联系,成为门-腔V系之间重要的侧 支循环。 支循环。 幽门前V 是胃右V属支, ⒉幽门前V,是胃右V属支,在临床上是胃幽门部与十二 指肠第一部之间的分界标志。 指肠第一部之间的分界标志。 与左膈下A胃底支伴行的胃底静脉支,与左肾上腺V ⒊与左膈下A胃底支伴行的胃底静脉支,与左肾上腺V共 同汇入左肾V 同汇入左肾V
⑴大部分行于网膜系膜或lig两层腹膜之间或腹膜壁层, 大部分行于网膜系膜或lig两层腹膜之间或腹膜壁层 两层腹膜之间或腹膜壁层, 因此只需剥离一面腹膜即可,不要外使血管完全游离。 因此只需剥离一面腹膜即可,不要外使血管完全游离。 ⑵V与A伴行,除主干外,不必一一寻找和解剖,但胃 伴行,除主干外,不必一一寻找和解剖, 冠状V要解剖。 冠状V要解剖。 ⑶此区血管变异常见,解剖时要注意,各组间可相互交 此区血管变异常见,解剖时要注意, 流观看。 流观看。
⒊肝脏不切。 肝脏不切。
小结
一、胃的血供
㈠动脉:供血至胃的动脉有七种,主要由腹腔A 动脉:供血至胃的动脉有七种,主要由腹腔A 及其分支发出。 及其分支发出。
⒈胃左动脉 胃小弯动脉弓 ⒉胃右动脉 ⒊胃网膜左动脉 胃大弯动脉弓 ⒋胃网膜右动脉 ⒌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常由脾A 段发出, ⒍胃后动脉:常由脾A中1/ 3 段发出,供应胃体上部 近小弯侧的胃后壁。 近小弯侧的胃后壁。 左膈下A 可由腹主A发出,也可由腹腔A发出, ⒎左膈下A:可由腹主A发出,也可由腹腔A发出,供应 胃底。 胃底。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解剖)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解剖)

A
29
第二节 消 化 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 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 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 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A
30
一、唾液腺
1.唾液腺(salivary glands)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细,粉灰,血管少 集合
级数较多
肠系膜
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
空肠(内面观)
环状襞
A
回肠(内面观)
22
小肠的组织结构






A
肌外 层膜
23
十 二 指 肠 空 肠
回肠
A
24
六、大肠 Large Intestine
分为5部分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结肠特点: 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升结肠
盲肠 阑尾
回肠
横结肠 空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结肠带
肠脂垂 结肠袋
A
25
1、盲肠Cecum和阑尾Vermiform appendix
一、盲肠 二、阑尾
阑尾是一个淋巴器官 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 线的中、外1/3交点处
A
26
阑尾炎病因和发病机制
阑尾腔阻塞:粪石、异物、寄生虫、痉挛等 引起,导致分泌物潴留和血管 受压、阻塞、缺血,粘膜损伤 脱落甚至管壁坏死。
消化系统 解剖结构
A
1
一、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 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
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 肠、空肠和回肠) →大肠(盲肠、阑 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肛门

结肠上区局部解剖

结肠上区局部解剖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组成,具有识别、清 除和记忆功能。
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非特异性免 疫和特异性免疫,前者包括屏障、 吞噬等,后者包括细胞免疫和体 液免疫。
结肠上区的免疫组织
1
结肠上区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浆细胞和巨噬细 胞等免疫细胞,对抵御肠道感染和维持肠道健康 具有重要作用。
2
记忆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记忆功能,能够记住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并在再次 接触时迅速启动免疫应答,提高防御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喉是气管和食道的共用通道, 位于颈部中部。
喉内有声带,可以调节声音的 音调和音量。
喉部还有会厌,可以控制食物 和液体进入食道,防止误入气 管。
喉部还有声门裂,是气体进出 肺部的通道。
气管和支气管
气管是一条由肌肉和结缔 组织构成的管道,连接喉 部和肺部。
支气管内有纤毛,可以清 除吸入的异物和细菌。
结肠上区的功能
消化功能
结肠上区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 器官,主要负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免疫功能
结肠上区的器官和组织具有免疫功能 ,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的入侵,维持 机体的健康。
结肠上区的解剖结构
器官
结肠上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器官,如 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等,每个 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结肠上区局部解 剖
目录
• 结肠上区的概述 • 结肠上区的消化系统 • 结肠上区的呼吸系统 • 结肠上区的淋巴系统 • 结肠上区的血管系统 • 结肠上区的神经系统 • 结肠上区的免疫系统
01
结肠上区的概述
定义与位置
定义
结肠上区是指位于横结肠及其上 方的区域,是腹腔内的一个重要 区域。

结肠解剖与生理

结肠解剖与生理

结肠功能
• 结肠不产生酶,无消化作用,但有 细菌消化作用. • 结肠内有很多细菌,大肠杆菌占 70%,厌氧杆菌占20%,此外还有 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也有少量原生物与螺旋体.肠细 菌对产生生理需要的物质有重 要作用.比如食物内缺乏维生素 时,肠内可根据人体的需要调节 合,成维生素这些细菌消化纤维 素,合成各种维生素.比如维生素 k.,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 h.维生素12等.比如长期用抗生 素,可导致维生素合成与吸收不 良,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结肠解剖与生理
内 容
• • • • • • 结肠解剖 结肠血液供应 结肠淋巴分布 结肠运动 结肠生理功能 结肠常见疾病
大 肠
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 结肠和盲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盲肠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
乙状结肠
• 乙状结肠的长度、弯曲和位置 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肠带在乙 状结肠逐渐变宽,乙状结肠是 憩室、恶性肿瘤的多发部位。
• 其有很大的伸展度,因此在纤 维结肠镜检查时,可能发生乙 状结肠扭转结圈,极难通过, 需旋转镜身、改变体位,或加 手法推扳,方能使肠镜通过。
结肠的解剖特点
• ①结肠带:为肠壁纵肌纤维形成的 3条狭窄的纵行带。结肠带在盲肠、 升结肠及横结肠较为清楚,从降结 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 ②结肠袋: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 肠短六分之一,因而结肠壁缩成了 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 ③肠脂垂:由肠壁粘膜下的脂肪组 织集 聚而成。在结肠壁上,尤其是 在结肠带附近有多数肠脂垂,在乙 状结肠较多并有蒂。肠脂垂的外面 为腹膜所包裹,有时内含脂肪量过 多,可发生扭转,甚或陷入肠内, 引起肠套叠.

结直肠解剖特征(1)

结直肠解剖特征(1)

结直肠解剖特征一、结直肠的毗邻关系结直肠(Colon and Rectum)或称大肠(large Intestine),全长约150-200厘米,一般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和肛管,从回肠末端延伸至肛管。

盲肠位于回盲瓣下方,是结肠起始段,长约6厘米。

盲肠连同升结肠、结肠肝曲和部分横结肠,组成了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即右半结肠;部分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和部分乙状结肠组成另一个外科手术解剖单位左半结肠。

1.盲肠的毗邻关系盲肠位于右侧髂窝内,是腹膜内位器官,即盲肠是完全游离的;但有约20%的人体中整个盲肠都附着在后腹壁上。

在约60%的人体在站立位时,它位于真性骨盆中。

盲肠向上延伸为升结肠,其内侧与回肠末端和阑尾相连,回肠系膜的返折可能附着在结肠下段和盲肠,形成上回肠皱壁(窝)和下回肠皱壁(窝),如图1-1所示。

其后紧邻右侧髂外血管、右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右侧输尿管。

2.结肠的毗邻关系升结肠是腹膜间位器官,前面和两侧常被腹膜覆盖,升结肠与后腹壁附着的不同程度。

其内侧为结肠系膜,约有10%的人体中的升结肠的系膜很长,可发生结肠扭转,出现急腹症。

尸体解剖时发现约30-40%的升结肠是游离的。

有时升结肠表面可有一些异常的结缔组织在腹膜下覆盖通过升结肠,称为杰克森膜。

升结肠上端紧邻右肾前面。

横结肠起自升结肠即转向机体的左侧处的结肠肝曲,位于肝右叶下,终止于急转向下的结肠脾曲处,是完全游离的,是腹膜内位器官。

前面为肝胆和胃,其后为右肾、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和胰腺。

结肠脾曲位于脾的后侧面、胰尾的上方和左肾内侧的前面,由脾结肠韧带和肾结肠韧带固定。

降结肠的前面为腹膜覆盖,为腹膜间位器官,在内侧通常无系膜,即使有系膜存在,也不够长,不会发生左半结肠扭转,在上段其后有左肾,下段后面有左侧髂外血管、左侧精索血管(或卵巢血管)和左侧输尿管等腹末后器官。

在髂嵴水平,降结肠变成乙状结肠,上端固定,下段完全游离。

人体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学课件-消化系统
Lanz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右 1/3交点。
寻找阑尾方法 3条结肠带均在阑尾根部集中, 故可沿结肠带向下追踪
(三)结肠
横结肠 结肠右曲 (肝曲)
升结肠
乙状结肠(易发生 肠扭转,是肿瘤和 憩室的好发部位)
结肠左曲 (脾曲)
降结肠
(四)直肠
直肠壶腹
(四)直肠
直肠横襞(Houston瓣)中间横襞较固 定,直肠镜检的标志,距肛门7cm
舌内肌(构成舌的主体) :纵肌、横肌和垂直肌
舌外肌
颏(ke)舌肌
两侧同时收缩,拉舌向前下方,即伸舌;
单侧收缩可使舌尖伸向对侧。
舌垂直肌
下纵肌 颏舌肌
上纵肌
正中矢状切面
颏舌肌
舌横肌 舌中隔
舌下腺
冠状切面
(五)牙
1、牙的形态、构造
牙冠:露出口腔内的部分 牙根:嵌入压槽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和牙根之间的部分
牙根管 牙冠腔
牙腔 或髓腔
2、牙的分类、萌出和排列
乳牙 20个,上、下颌各10个:6个月开始萌出,6岁左右 开始脱落, 13岁左右出齐。智齿一般在16-25岁萌出。
第第
乳乳
一二
中侧 乳 乳 乳
R
切切 尖 磨 磨
牙牙 牙 牙 牙
L
ⅠⅡ Ⅲ Ⅳ Ⅴ
恒牙
共32个,上、下颌各16个
分为:切牙 、尖牙、前磨牙、磨牙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一)胸部标志线
前正中线 胸骨线 胸骨旁线 锁骨中线 腋前线 腋中线 腋后线 肩胛线 后正中线
2、腹部分区
9分法; 腹上区、左季肋区、右季肋区 脐区、左腹外侧区、右腹外侧区 耻区、左腹股沟区、右腹股沟区
4分法: 左上腹 左下腹 右上腹 右下腹

最全人体内脏结构图医学图谱完整版.doc

最全人体内脏结构图医学图谱完整版.doc

最全人体内脏结构图(医学图谱)_完整版人体内肪结构分布,主要包括人体胸腹部内脏器官的分布:肝肪' 胆囊、胃、肾、小肠' 脾、直肠、十二指肠、胰、输尿管、膀胱、子宫等重要器官的位置示意图。

01 [医学普及]人体内脏结构分布图(学术模拟图片).13乙状si 场 1261 常9f f8MT M。

叩伏氏 5他叱 U IV K 債"外« M z 人体解剖正面图» « W P< th 人体解剖背面图 肠I3R 尖I2rift 11阀临10升结肠 管腹匸动脉 卜•腔静脉 儿血液循环模式图 11腔静脉 工动咏J动脉W帅动脉I- 脐动I 秋丽颐气管、支气漳及帅的淋巴符和淋巴结A脐上腹前壁。

体表标志聽实线代表肋缘。

紫红色线代淡幽门平而。

蓝色为“严形十二指肠轮廃线•缭色为肾的轮廉线。

02[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1RS动肺裂孔2男办防间隙心尖的位遐3觀驾利胖上绞4据左型脉孔5困:sm。

第九助软倚与震直肌鞘外线咬点二孔第荻面合和门门爸平结头肾肾丸门廊6 7 8 9 0 103[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 氏氐蕊豐册w WsJ a pn ragma卜•腔唏脉 7. cava infer tor腹 腔 干Trun?u$ coe>iacus 评 t :腺 Gl.suprar-enalis肠系験上动脉 -A. mesentericasuperior 肾动脉 A. renalis ?i 丸动脉A. tftsticularis肾静脉 Vv. renames上动脉後浪【腹左动脉] Pars abdominalis aorta ( 綸尿菅 Ureter胁卜.神经 、=N ・ subcostalis腰大肌 M psoas major _ [Pt M. quadratus lumborumre 小肌M. psoas minor 、爵腹下神经N ・ iliohypogastric us 他 肌M. iliacus ——一 .股沟神经N. ilioinguinalis 第总动脉A. ihaca communis 肠系联卜•动脉A- mesenterica inferior生殖股神经N. genitofemcralis- 眦神经N. femoralis •、股外侧皮神绘N cutaneus lemons lateralis朗; 胱 VesrcaurinariaRectum04[医学普及](学术模拟图片)Septum nasiU 腕CRvltjBS oris软n■ Palatum moll^!• inguo 右___ ■> Pharynx 矗1 -S下n».subHngualis.^ 忑subrnandibularisLfl肝Hepnr --------Wl S Vesica feliea—IB1 总管Ductus choledochuA --贲门□[贲门]十一Ostiumcarcfiacum (Cardiaj护W_>• Ventriculus敢.门口「一一一Ostium pyforcum»* n- Ductus pancreaticus十二抿肠OucxSonurn ------ Pancreas 十二折肠空肠曲Ftexura duodenojo-junalis 殆越左曲•Flexura coll sinistra鉛肠右阻Flexure coli dextrd ________ 横结肠Colon tran^vorsum障结腸Colon do seen dens回Vai oecahs—on ;eAppeiuJIxvcrmitormis -回畅/ll^um ——消化系统概述:透免 ___ 參盘罷器皿消化系统槪观General arrangement of the digestive system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匚消化管是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和肛管)。

【2017年整理】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2017年整理】大肠与小肠解剖图

大肠与小肠解剖图2011-01-13 19:49:43| 分类:解剖| 标签:大小肠|字号大中小订阅盲肠大肠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长约1.5c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除直肠、肛管以及阑尾外,结肠和盲肠具有三种特征性结构,即结肠带、结肠袋和肠肢垂。

结肠带colic bands由肠壁的纵行肌增厚而成,有三条,沿肠的纵轴排列,三条结肠带均汇集于阑尾根部。

结肠袋haustraof colon的形成是由于结肠带较肠管短,使后者皱摺成结肠袋,结肠袋为由横沟隔开向外膨出的囊状突起,当结肠袋被钡剂充盈时,具有特征性的X线象:结肠的阴影呈边缘整齐的串珠状。

肠肢垂epiploicae ap-pendices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在结肠的内面,相当于结肠袋间的横沟处,环行肌增厚,肠粘膜皱摺成结肠半月襞。

一、盲肠盲肠caecum是大肠的起始部,下端为膨大的盲端,左侧与回肠末端相连,上续升结肠,以回盲瓣与升结肠及回肠为界。

回盲瓣是由回肠末端突入盲肠所形成的上、下两个半月形的瓣。

此瓣的作用为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地流入大肠,以便食物在小肠内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肠内容物逆流到回肠。

盲肠位于右骼窝内,高位盲肠可在骼窝上方,甚至到达肝右叶下方,低位盲肠可到达小骨盆内。

阑尾阑尾vermiform appendix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平均长度6~8cm。

儿童的阑尾与其身高相比,相对较成人为长。

中年以后逐渐萎缩变小。

阑尾的外径介于0.5—1.0cm之间,管腔狭小,经阑尾孔开口于盲肠后内侧壁。

阑尾的位置因人而异,它可位于回肠末端的前面或后面,或位于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越过骨盆缘进入盆腔内。

根据国内体质调查资料,阑尾以回肠后位和盲肠后位为多,盆位次之,再次为盲肠下位和回肠前位。

此外,还可有肝下位和左下腹位等,虽属少见,但在急腹症的诊断过程中,应考虑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