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实际上从诞生的时候开始就有非常独特的含义,不同于我们平时说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只能说它是大众文化的雏形,它本身不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是什么概念?在西方产生是20世纪初,上个世纪初的时候,由于西方工业革命高速的发展带来了传媒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模式的更新,然后由于西方在科技生产上走在前面,那么产生了很多崭新的科技手段。
比如说上世纪美国的好莱坞,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是大众文化在西方兴起的第一波浪潮,因为那个时候经历了一次经济大萧条,人的精神是极其空虚,这个时候需要一种力量来组合,这个时候大家知道,靠金钱解决不了问题,那个时候美国处在一个经济危机刚刚苏醒过来,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怎么办?必须靠精神的滋养,而这个时候好莱坞的工业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还记得超女么,大众文化的筛选机制可能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所不具有的,就是逆淘汰机制。
因为审美它的标准往往是单一的,或者说美的标准总是相似,就像托尔斯
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因为各有各的不幸,才产生了文学上那么多的鸿篇巨著。
假如每部长篇小说都去写一个幸福的家庭,小说就没人看了,因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夫妻恩爱,子孙和谐,没事就天天在一起,吃饭、游玩都在一起,然后一直牵着手到老,你说这种故事多么雷同,这样雷同的故事在人生是一件好事,对于艺术而言就是灾难。
所以有人说文学家都是残忍的人,最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悲剧,中国古代传到今天的戏剧最好的没有一个不是悲剧的,《梁祝》、《牡丹亭》,几乎所有的传世之作都是悲剧,实际上也是一种逆淘汰。
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总是最后被湮灭了,然后留给人无限的感慨和悲伤。
《红楼梦》这样的东西都是一些大悲剧,而大悲的东西就各有各的不同了。
美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你比如说这个人长的漂亮,大眼睛,高鼻梁,双眼皮,但是丑是没有一个标准的,你像葛优似的,超女的中性美,不能说是丑,但至少是不男不女的中性美,还有各式各样的非传统的审美标准诞生了,这是超女现象
带给我们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的筛选机制改变,而这个筛选机制的改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草根文化的崛起。
近两百年以来全世界草根文化是被压抑着的,两个人到一起为了表示高雅,你听交响乐和看芭蕾舞么,总觉得不看芭蕾舞的人是没有品位的人,没有几个人会说你去天桥听一场相声就是品位,他不这么认为,但是这个观点准确不准确呢?实际上是人类的一种虚荣,或者说人类对艺术本身的解读发生的变异,内心它可能倾向于这样,但是表达的时候必须要把自己伪装起来,按照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去表露,实际上口是心非,而超女带来的就是全民在审美上的心口一致。
大家知道,隔壁有个邻家女孩,她走上超女的舞台一举成名,反过来就带给我一种信心,你看我的女儿还比她强,我就会有一种
莫名的信心诞生。
很多人觉得现在中国人的自信是空前的,这个我深有体会。
从开始红楼梦的海选,为新版的红楼梦筛选演员,在全国有10个赛区。
我记得有上海一个女孩,长的确实很胖,她上来评委就问你想演谁?她说我演林黛玉。
然后评委就问她看过《红楼梦》长篇小说吗?她说没看过。
那你看过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吗?她说也没看过。
评委说没看过你为什么要来演林黛玉呢?你怎么知道你能演好林黛玉?她说,我因为没看过,所以我要演一个不一样的林黛玉,极其自信。
她连林黛玉应该是怎么样的性格,应该是个什么形体毫无所知,她有的就是自信,而这种自信有时候又是极其盲目。
包括一个小伙子也是,一上来就要演贾宝玉。
评委就问那你知道贾宝玉什么性格?他说贾宝玉的性格就是我。
我们说那你说说你的性格,你自己的性格是怎么样的?他说我的性格就是贾宝玉。
后来评委也哭笑不得,你可以当哲学家,因为你可以把人绕糊涂,你既不知道贾宝玉的性格,你甚至连你自己的性格也不知道,但是你认为你就是贾宝玉,贾宝玉就是你,连鬼都不相信,你怎么能说服评委呢?说服不了。
这就是今天中国人被激发出来的自信,和我们以前所推崇的一些内敛,中国人一般来说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说你打死我也不会上去,但是他就是敢上去,好象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感觉”。
红楼梦海选给我们带来了好处就是让《红楼梦》开始受到关注,所以大众文化它是跟商业紧密结合的一个产物,假如说没有商业文化的生产,大众文化也不可能产生,就像以前说群众文化或者说民俗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不一样的,尽管也来自民间,但是群众文化就是群众文化,更加的淳朴,更加的原生态,你比如说很多社区里面,都有一些人跳舞,包括老年人也在那跳,跳的扇子舞,跳的迪斯科,它这种自发的,跟商业没有多大关系。
还有一些民间的文化和民俗的文化,它尽管发自民间,
但也不属于大众文化
超女带来的实际上是一种这样的一个娱乐模式、商业模式的极大的规模扩大化,效益的扩大化。
另外超女还带来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娱乐精神的产生,因为中国人说实在话实际上缺乏娱乐精神,这点我们必须承认,中国人没有真正的娱乐精神,所以才导致了现在娱乐圈随便出一点事马上就引起了媒体极其强烈的反映,引起公众极大的反应,但有些东西本来就是用马三力的话说就是逗你玩,逗你玩你怎么当真了,最后你被这个东西牵
着鼻子走,而牵着鼻子走的时候你无意中就变成了它的
一个工具。
还有就是中国式的大片电影。
中国式大片锻造了消费主义的浪潮。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的电影,为什么要用中国式大片,大片就大片,美国大片,中国式大片和美国大片不一样么?仔细一看确实不一样。
我们以前看电影的时候,我们更多关注情节,是细节,是人物,人物的命运。
但是到了今天,中国大片时代我们关注的是大场面,是色彩饱和度极高的色彩,这个像油画一样的,像张艺谋是学摄影出身的,所以无可避免的带上摄影家的眼光、每一个角度,红的、黄的、色彩的高度统一和对立,视觉处在很紧张的状况。
从《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到后来的《黄金甲》,我们眼睛都不够用了,上面的宫女一排过去,给我的感觉像是团体操,他们叫波涛汹涌。
这样的片带给我们一个感官的刺激,带给一个故事的经验,提供一个人物的性格塑造给我们带来的对人物形象的解读,他不是。
所以那个王朔对张艺谋的评价,张艺谋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装修工,可以把一个环
境装修的美伦美奂,让我们忘记了里面的人,每个柱子都是用金包起来的。
《英雄》一个打斗的场面买了几千公斤的黄叶子,最早是5块钱一袋,农民一下就致富,没想到我的枯枝败叶还可以卖30块钱。
最后把电影的投资,三分之二花到这个上面,花在布景制作,花在道具使用,究竟片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心理震撼。
因为它也懂得大众的心理,大众现在越来越习惯于,或者沉溺于一种感官的享受,我的感官很刺激,眼睛耳朵的享受。
现在都知道了,立体声电影院,飞机在银幕上这么飞过来,就从耳朵边这样过来,但是你说对电影来说它是必须的么?当然不能说排斥科技对电影的贡献,但是假如在有一些情节和内容的情况下有了这样的东西岂不是更好,所以很多人都说我们看电影已经不是去看故事。
这些电影带来的就是中国电影集体的简单化,以陈凯歌的《无极》为代表,所以胡戈用馒头狠狠的把它修理了一番,陈凯歌也是没有脾气,因为它那个电影确实提供不了太多的东西,它所有的情节都是在前人的故事堆里面掰一点出来,没有它自己的创造。
而且不约而同的我
们一起看好的几个导演都走这条路,陈凯歌是大片,张艺谋是大片,硕果仅存的一个草根导演就是冯小刚最后还是掉进了《夜宴》,也变的不会讲故事了,买了个雷雨,把雷雨的故事重新装,然后把哈姆雷特的故事拿过来重新做。
你说这种中国大片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冲击,视觉化的冲击,感官的冲击。
它会让我们觉得我们不需要思考,我们只要在那个时段能够感受到我们的一些心理上的反应,有一点紧张,杀死人的时候,心跳就加快,汗也会出来,可是出完汗以后,灯光一亮,你很快就可以把这个故事遗忘。
但是你再想想当年电影带给我们的是什么?经典带来的是什么?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
大众文化需不需要经典。
西方一般认为大众文化也需要经典。
在美国,我们知道,美国有两大大众文化的流派,电影文化就是好莱坞,好莱坞的文化是以奥斯卡为风向标,那么奥斯卡评奖的范围逐渐的从我们过去认为的追求大片,逐渐转向朝人的内心渗透,像《断背山》拿奖,《撞车》拿奖,包括这届的《通天塔》这样的片子,不是以大制作做为最终的
一个评判标志,甚至那个片子脱离了美国大片的轨迹,又重新走回经典意义上的电影,而这些电影被奥斯卡肯定以后,我们就觉得很有意思了,因为奥斯卡本身是要参考上座率的,不完全是要看专家的评论,奥斯卡居然有这种脱离大片的趋势。
我们觉得大众文化还会有一个自我良性调节机制,它会有一个调节机制,就是一旦娱乐到了无法控制的时候,它就有一个自我再生的功能。
就像那年关于一个娱乐致死的问题,现在人类都在娱乐,最终娱乐带来的结果就是娱乐致死。
娱乐到最后实际上把一切都娱乐化了,政治也开始娱乐,文化也娱乐,所有的形势都在娱乐,最终娱乐带来的就是娱乐致死,让人重新再生一次,最后的自我调节机制我认为就是娱乐致死可能会成为一种杞人忧天。
所以我们的大众文化的发展还是要有一定的信心,那么这是第二个事件,中国式大片锻造了消费主义的浪潮,让我们大量的金钱投入进去。
为什么?因为它是一个产业,它考虑的电影就是票房,变成一个经济体,这是中国大片带来的。
大众文化应该说今天不承认它的地位是说不过去
了,我们应该要承认它的地位,而且它会逐渐的成为主流文化,这是我的一个结论。
那么大众文化向何处去又是个大问题,我们不能永远的让大众文化处在一个最表象的一个层面上。
它有几个倾向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第一个概念就是读图时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读图时代。
读图这种方式对我们未来的影响,前几年当我们在欢呼一个读图时代到来了,我们大家都很兴奋,读图时代来了就是我们社会的前进,动漫、我们的电影都是看图片,大人也在那看漫画,因为日本人也看,台湾人也看,美国人也看,好象中国人总是要赶着这个浪潮,当时很自豪,是这样。
可是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对读图时代要保持一个高度的警惕,我个人认为读图时代是人类的一个文化的反俎现象,我不认为是社会的进步。
读图,一味的读图,单纯的读图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判断,会蜕化我们的思考能力。
这是第一个大众文化需要我们
思考和警觉的现象,
第二个现象就是我们传统的艺术融合在大众文化的浪潮中间如何附属?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社会急速转型
的今天,而且很多传统艺术正在退出我们的视线,给我们带来一个尴尬的局面,为什么呢?因为它现在脱离了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的这种模式,它仍然是传统的传播模式。
你比方说京剧,现在有几个人会到现场去看京剧?有几个人会到现场去听一场黄梅戏或昆曲?看一场批皮影戏?那么传统文化曾经娱乐过我们很多代人,让我们的先人熏陶过,到了今天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被保护起来,这个局面实际上让我们感到岌岌可危,为什么要变一种遗产呢?变成遗产就不太妙了,变成遗产就变成了一种消极的、等死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大众文化的元素,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来一次对接呢?大众文化要去关心和关怀的,必须要对它进行人文关怀,不然大众文化本身也会走向没落和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