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doc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商周至秦朝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传承:实行王位世袭制,传承方式是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

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2)概况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3)影响:①前期: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后期: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推行嫡长子继承制,形成相对的大宗和小宗。

(3)特点: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把血缘和政治相结合。

(4)作用:强化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同时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前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2.内容(1)创立皇帝制度①权力: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

②特点: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创立三公九卿制(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安定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1)形成: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作用: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笔记历史高三知识点归纳

笔记历史高三知识点归纳

笔记历史高三知识点归纳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必修科目之一。

高三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重要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对于他们的考试成绩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归纳整理高三历史知识点的笔记。

希望能够为广大高三学生提供帮助。

一、近代史知识点1. 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不平等条约是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包括《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

2. 辛亥革命与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 中华民国成立后,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3.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伟大爱国斗争。

-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二、现代史知识点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

2.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开放- 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经济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实现了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

三、世界史知识点1. 二战与联合国的成立-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造成最严重的一次战争。

- 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2. 冷战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成为主要对抗方。

- 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呈现出两极格局,东西方势力之间对立激烈。

四、考试备考技巧1. 多做历年试题,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2.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3. 高效记笔记,及时总结和归纳知识点。

4. 多参加历史学习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答题技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手写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人教版)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起源和社会初步发展一.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1.人类的起源:(1)人类产生于非洲大陆东部;(2)阿尔达PI事件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关键;(3)人类早期两支发展方向: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

2.旧石器时代:(1)旧石器时代的特点:使用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方式;(2)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石器、火器、山洞壁画等。

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革命1.新石器时代的到来:(1)新石器时代从农业革命开始;(2)早期农业的出现:中东的肺古文化;(3)农业的传播:人口增长,农业向周边地区扩散。

2.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农业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2)农业革命带来了定居生活方式;(3)农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分工的形成。

三.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的建立1.奴隶社会的兴起:(1)奴隶社会出现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战争和贸易的需要;(2)奴隶制的特点:雇佣奴隶劳动,奴隶通过购买自由获得自由身份。

2.古代社会的分级:(1)奴隶主、贵族和奴隶是古代社会的主要分级;(2)贵族阶级的特点:统治阶级,拥有土地和生产资料;(3)奴隶的来源:战胜的部落成员,通过战争、劫掠和债务等途径获取。

四.中国古代文明的萌芽1.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1)黄河流域是中国最早的古代文明发源地;(2)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2.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1)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2)杨shao文化和良渚文化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的代表。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的更迭一.西周的建立和分封制度1.西周的建立:(1)西周建立的标志:首都迁至镐京,设立了行宫、宗庙等;(2)西周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以王为中心的政权体制。

2.分封制度的出现:(1)分封制度是西周王国的特征之一;(2)分封制度的目的:巩固王室对四方诸侯的控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动乱与变革1.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1)西周衰弱的原因:封建制度的变质、周王的失威和外族的威胁;(2)春秋时期各国的出现:列国纷起,实行分封制度。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高中历史笔记一、中国历史1.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历史包括从原始社会到清朝末年的历史,大约跨越了五千多年。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发展连续、历史传承至今的古老文明古国。

2.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指没有政府、国家、民族等组织形式的社会。

在中国的中原地区,人们开始使用石制工具和陶器,开始谷物种植和养殖畜类,石器文化和陶器文化发达。

3. 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指以奴隶为生产工具的社会,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的三个主要阶段。

4. 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导,以土地为基础,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春秋战国、秦汉两代及唐宋两朝。

5. 资本主义社会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由外部影响导致的。

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贸易受到了外部压力,中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萌发。

6. 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在中国实施。

1958年-1960年,毛泽东主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但这个政策失败了。

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随着改革开放得到了发展。

7. 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农业、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都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世界历史1.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指的是古代世界各个文明的发展史。

通常认为古典文明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罗马,但另还有一些被称为草原文明。

2. 中世纪中世纪达到推动欧洲发展的顶峰,它标志着欧洲的文化、宗教和政治性质的重大变化。

中世纪时期的欧洲,篮球因为地域和国家的重要性格出现了许多战争和冲突。

同一时期,伊斯兰教传播到欧洲,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敌人。

3. 近代史近代史是指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开始的西方历史,大致时间跨越了16至18世纪。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每课笔记[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笔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3、世袭制:1)开始:禹死后,其子启即位2)含义: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3)方式:商朝: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4)评价: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4、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地方中央:国王统率官员治理国家。

设相、卿、士地方:封侯、伯(义务:纳贡、征伐)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地方行政制度)1.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2、分封制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

巩固国家统治。

2)、内容:周王授土授民,诸侯尽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诸侯再分封(很大独立性)。

3)、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4)、西周分封制的特点:①分封对象多样: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③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④权利和义务相联系5)、影响:周朝成为强国。

但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长远看不利于中央集权。

6)、结果:西周后期,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秦朝,废除。

原因:①本身的局限性:诸侯在领地内有相对大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②王权衰弱③根源: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破坏3、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继承上的矛盾,保证王权稳定。

巩固国家统治。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4)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既是兄弟,又是君臣5)特点:(1)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2) .大小宗既是宗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6)、作用:加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较好地解决了各级贵族在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历史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笔记
历史必修一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和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历史必修一的一些重点笔记:
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
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朝:郡国并行制、内外朝制度
隋唐以后: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宦官制度等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土地改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全民族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
三、世界政治制度
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元老院等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制度、教会制度等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联邦制等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等
四、政治思想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主张,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
法家思想:韩非子等人的思想主张,强调法治、权力集中等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思想主张,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等思想
五、政治变革
戊戌变法:清朝末年的政治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解放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笔记和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令人着迷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过去、理解现在以及推测未来的视角。

作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历史必修一为我们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笔记和重要知识点。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长时间的演进中,经历了繁荣与衰落。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中,我们可见到初步形成的农业经济和贸易活动。

汉朝的黄河流域中,最早的国家得以形成,组织起中央政权,这给了中华文明的确立提供了契机。

二、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启用甲骨文是夏朝的一个重要特点。

商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历史时期,并出现了第一种铸币货币—贝币。

周朝则奠定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分封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历史奠定了一种模式。

三、东周西周春秋战国东周王朝的出现,标志着中央政权的南移,周天子的实际权力越来越小。

西周时期的郊祀制度以及王的金石文书的保存,为后世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虽分裂但又极为活跃的时期。

这个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蓬勃发展,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也为后世的思想启蒙奠定了基础。

四、秦汉两朝秦朝结束了长期的大一统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秦始皇对于历史的态度、政治制度的建立,为后世帝王所模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货币制度进一步发展,授职制的建立是后来科举制度的先兆。

五、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高度文化巅峰时期,多才多艺的人才相继涌现。

佛教与道教的兴起,使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后来的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繁荣,北方出现了多个民族政权,其中辽宋金夏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打下了基础。

六、唐宋元明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政治高度发达,文化极为繁荣。

其中的科举制度使人们通过考试的方式获得官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

高中历史笔记(超级详细)

高中历史笔记(超级详细)

历 史 笔 记 古代--奴隶、封建中国史: 近代--半封建半殖民 现代--社会主义 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史: 社会主义 现代 资本主义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一、原始社会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1.原始人群阶段①最早:云南元谋人 170万年前②其次:陕西兰田人 80万年前③典型:北京人 70~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龙骨山)1921年裴文中制造与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旧石器)--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使用天然火--增强了抵御大自然的能力,改善了自身体质群居生活(穴居)2.氏族公社阶段①母系氏族公社阶段a.最早代表:山顶洞人 1.8万年前体质特征与现代人相同掌握磨制、钻孔、缝纫技术人工取火以血统关系组成(固定集团、氏族公社、共同生活、母系)b.繁荣期代表:长江流域:河姆渡氏族(六、七千年前)制造工具材质种类多原始农业--水稻原始畜牧业--狗、猪筑居定居黄河流域:半坡氏族(五、六千年前)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弓箭发明与使用原始农业--粟、蔬菜原始畜牧业--猪、狗、牛、羊、鸡原始手工业--彩陶原始文字的起源筑居定居②父系氏族公社阶段代表:山东大汶口中晚期(四、五千年前)特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③黄帝和尧舜的传说黄帝和华夏族(黄炎联盟)禅让制和部落联盟会议--原始社会的政治民主制度大禹治水--疏导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1.夏王朝①夏启破坏禅让制,建王位世袭制,夏王朝确立②夏建立国家机关、军队、刑法、监狱③夏桀(jié)的残暴与商汤灭夏2.商王朝①商汤灭夏建商王朝②盘庚迁殷定都(殷朝与殷墟的来历)③商王朝灿烂的文明甲骨文--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始 四羊方尊青铜器--手工业技术(成分、冶炼、铸造)人牛生与殉葬--奴隶制度的见证 司母戊大方鼎(世界最大的青铜器)天文历史--由夏历沿用而来④商纣王的残暴与武王伐商(牧野之战)3.西周王朝①武王灭商建西周王朝政治--分封制(巩固疆域、护卫周王室)②社会制度经济--井田制(土地固有制)③周厉王残暴贪财与国人暴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⑤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东周开始4.春秋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兼并战争、葵王①争霸战争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后期→吴越(夫差与勾践)②社会生产力的显著进步--铁器与牛耕③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铁器、牛耕--生产效率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初税亩"的实施。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网络】☆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整合】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

(春秋战国时期)2、宗法制: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笔记(精华版)☀一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2、▲原因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②经济: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私人讲学)出现3、代表人/性质影响最大儒、道、墨、法→儒、墨、法,重政治道德→道家重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各家学说的中心(归宿)→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性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1、★孔子:春秋(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有优秀学生七十二贤,被后人尊称为至圣①思想观: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爱人、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克己复礼”②政治观:以德治民→德: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任意刑杀注重政治与人事,✔“敬鬼神而远之”→反映中国文化重人性③教育观:a.首创私人讲学b.主张“有教无类”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d.性相近(人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e.整理《诗、书、礼、易、春秋》言行载于《论语》2、★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前372-前289)亚圣“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①提倡“仁政”学说②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性本善3、★荀子:战国时期赵国人(前313-前238)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天人关系:“制天命而用之”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思想、“天行有常”②“仁政”“王道”(秩序化、有序化),礼法并重✔董仲舒继承和发展荀子思想③“君舟民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④人之性恶(人性本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1、道家(老庄之学)★老子:春秋哲学观:①世界万物本源是“道”②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有无、难易、贵贱、祸福相互依存、不断转化)政治主张: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社会★庄子:战国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历史高中必修一提纲笔记

历史高中必修一提纲笔记

历史高中必修一提纲笔记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商朝。

- 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2. 西周。

- 分封制。

- 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周王室。

- 内容: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王承担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等义务。

- 影响:初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后期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强大,统一六国。

2. 内容。

- 皇帝制度。

-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 中央官制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九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 郡县制。

- 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郡下设县。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 影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 影响。

- 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原因:①政治上: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②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反抗。

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二、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化:①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②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1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2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3平民暴动○4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矛盾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的个人因素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1、“解负令”的内容○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解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其他的改革举措○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2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许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①政治权力分配: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③公共开支:所有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四、鼓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考纲细化第一章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端时期(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①夏朝的建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家天下”局面。

3.约公元前1600年,夏灭亡:根本原因:夏桀的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抗;直接原因:商汤灭夏。

②商朝的兴衰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定都于亳。

2.盘庚迁殷,政局稳定。

商朝又称殷朝。

3.商纣王的暴政③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1.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稿京。

2.武王伐纣成功原因:商纣暴虐无道;周经文王改革强盛;武王的作用。

3.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④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184年;原因:周厉王的暴政。

2.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公元前772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西周灭亡原因。

⑤井田制和分封制1.目的:为了巩固奴隶统治2.井田制:性质: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3.分封制:目的: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诸侯国:鲁国晋国燕国卫国齐国宋国义务:政治上服从周王命令,经济上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军事上要随从作战影响:积极——巩固统治、扩大疆域;消极——王室衰微、诸侯分立分封制和井田制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上层建筑。

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①农业和畜牧业1.农业发展原因:夏商周统治者对农业重视;采取奴隶集体耕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产量增加。

2.农业发展表现:农作物品种增多(稻粟——“五谷”);耕作技术的提高(集体耕作、木石农具);作物产量增加(酿酒业出现);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必修一历史是学生踏上高中的校园刚接触的第一次历史,学好就很重要。

最全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明确分封制、宗法制两个主要概念(内容、特点、作用)(一)分封制1、内容: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他们对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特点:分封诸侯,以藩屏周。

用分封诸侯的方法巩固统治。

3、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宫4、作用:A.积极:(1)使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得到加强;(3)形成西周贵族集团,“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4)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

B.消极:由于诸侯国相对独立性,造成内乱,威胁中央。

5、分封主体:姬姓亲族、功臣、姻亲、殷商族、降族,被商灭掉的古国(二)宗法制1、内容:在氏族组织中层层由嫡长子世袭为宗主,作为氏族延续的主干,而其余诸子则不与嫡长子享受平等地位,只能另立小宗作为氏族延续的旁支。

2、特点:(1)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2)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大、小宗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的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4、作用:(1)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战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联系起来;(2)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3)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牢固地维系封建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二者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

二、认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血缘色彩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3、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高一历史知识点笔记

高一历史知识点笔记

高一历史知识点笔记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小编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知识结构:一、政制发展1.共和制(1)贵族共和制:由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三层机构组成(2)保民官的设置:监督政府,维护平民利益2.帝制(1)元首制: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建立(2)君主统治:公元 3 世纪,戴克里先二、法律制度1.《十二铜表法》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维护了贵族利益。

评价: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是平民的胜利;贵族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会》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响的是《查士丁尼法典》对罗马法的评价: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雅典城邦的####知识结构:1.发展历程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贵族制:集体领导的任期制、选举制民主制:前 594 年梭伦改革将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轨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

2.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通过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机构的设置来体现其特点)3.评价:创造了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有利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才智,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没有享受到民主权利,了这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估的暴力机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笔记整理一、夏朝(夏王朝)(一)发源及称号1、发源: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其最初建立于公元前2104年,中国第一个国家,被称为“夏”,因此被称为夏朝。

2、称号:夏朝最初受尊称“皇天”,以及几个分支称谓:“皇天尊德”、“帝天尊”、“大社”等。

另外,夏朝的君主自封的称号包括:“淮南王”、“皇帝”。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夏朝君主开始以“黄帝”的称号称帝,在史书中以其称号来称呼夏朝。

(二)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在夏朝时期,建立了以皇室家族为根基的封建制度,提出了“天子”、“诸侯”、“大夫”等封建等级制度,以及“礼乐刑法”等封建政治制度。

1、天子:夏朝的核心政权机构是天子,是夏朝的君主,在职权和权威上居于重要位置,被称为“淮南王”或“皇帝”。

2、诸侯:诸侯是夏朝的分支政权,按照夏朝八十一国分类法分类,夏王朝为统治十二国,其分裂出八十一个诸侯国,在夏朝时期,诸侯统治权力相当稳固,但最终仍接受夏王朝的领导。

3、大夫:它是夏朝封建制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夏朝的政治管理者,在实际操作上,大夫们负责制定政策,行使公权力,统治社会,特别是建立了夏朝的政治机构。

(三)文化1、礼制:夏朝时期,古代中国礼仪制度在西夏朝已经相当完善了,《春秋》中“三让与六位”的礼仪制度,是从夏朝传承而来。

2、黄帝内经:黄帝,中国最古老的名医,也是中国第一部最重要的医学著作,其中载有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部著作,对中国及世界医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末期夏朝持续了大约六百多年,在公元前1766年灭亡,灭亡原因之一,是内部政治矛盾及政府腐败,另外,是夏朝社会经济及国防上的落后,以及夏朝内部散户主义的发展,都严重影响了夏朝的��存。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笔记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笔记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全套笔记第一章古代人类与历史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的起源: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人类起源于非洲,并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逐渐形成现代人类。

- 文明的特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高度发展和进步。

2. 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影响- 早期文明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发展主要受地理环境、水利条件、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影响。

- 欧洲古代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欧洲古代文明的代表,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亚洲古代文明:中国、印度、埃及等亚洲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也为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 古代中国的发展与特点- 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古代文明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仪、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农耕文明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发展是以农耕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在古代社会占据重要地位。

2. 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与演变-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商、周两代是夏朝后的两个重要王朝。

- 秦汉隋唐:秦朝的统一开启了秦汉时期的高度集权制度,隋唐时期则开启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巅峰。

- 宋元明清:宋朝是南宋与北宋两个时期,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明、清是后来的两个重要王朝。

第三章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与交流1. 世界三大古代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 埃及文明:埃及文明以尼罗河为中心,建立了伟大的古代国家和不朽的金字塔。

- 印度河流域文明:位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文明之一。

2. 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的海上贸易网络,连接了中国、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

第四章伟大的变革——都市文明的形成1. 文明的兴起与变革- 都市文明的特点:都市文明是指城市中人口稠密、产业繁盛、物质生活丰富的文明形态。

高一历史笔记手写

高一历史笔记手写

高一历史笔记手写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 夏朝:- 王位世袭制:启继承禹的王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 商朝:- 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 神权色彩浓厚: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 西周:- 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拱卫王室。

- 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 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但后期诸侯势力强大,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特点: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

- 皇帝制度:-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相互牵制,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手中。

-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 郡县制:- 内容:地方分郡、县两级,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县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职。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 影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汉朝:- 汉初: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 汉武帝:- 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实用】

高中历史笔记(完整版).【实用】

必修一课堂笔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秦朝: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汉朝:公元前 202 年—公元 220 年唐朝:公元618 年—公元907 年北宋:公元960 年—公元1127 年南宋:公元1127 年—公元1279 年元朝:公元1271 年—公元1368 年明朝:公元1368 年—公元1644 年清朝:公元1644 年—公元1912 年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 3)西周: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 .含义: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B.对象: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C.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D.权力: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E.义务: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F.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

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G.发展过程: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宗法制(“人道亲亲也” )A .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C.特点: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D.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E.影响:▲对古代社会而言: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对现代社会而言: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完整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完整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笔记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总体特征:早期政治制度,带有原始性(血缘色彩浓厚)一.夏、商1.王位世袭制(夏朝)——经济上私有制→政治权力也变为私有(“家天下")2.中央官制:相、卿士3.地方:侯、伯(臣服、方国→松散)二.西周1.分封制①目的:巩固统治西周的分封制: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层层分封(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拱卫王室(服从、镇守、作战、贡赋、朝觐)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积极:开发、扩大、趋向严密→加强统治;消极:地方独立性(官员、武装、赋役)→西周后期遭破坏③影响:2、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①目的:父系血缘关系→维系政治等级→解决矛盾→统治秩序②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世袭制、分封制的规则)③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余子分封、大小宗④作用:贵族特权、垄断→稳定、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第2课: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提示:从第2课至第4课,主线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强化)春秋战国1、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课堂笔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1、早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3)西周: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含义: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B.对象: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C.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D.权力: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E.义务: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F.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

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G.发展过程: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宗法制(“人道亲亲也”)A.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C.特点: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D.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E.影响:▲对古代社会而言: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对现代社会而言: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但它过分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亲疏,与我们现在倡导民主平等相违背。

F.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结合(如商朝的占卜)(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贵族政治)(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分权)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又叫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种模式。

2、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3、演变过程(重要)(1)第一部分: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君权与相权的关系)A.秦朝:实行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皇帝制度▲由来:嬴政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三皇和五帝。

▲发展过程:秦朝确立、清朝军机处的设立达到鼎盛、临时约法正式废除。

▲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产生(天下事无论小大皆决于上)。

▲地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三公九卿制度▲名称职责: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批阅奏章、太尉主管军事九卿: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太仆主管宫廷车马、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卫尉主管宫门屯卫、廷尉主管司法、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此外还有地位与之相当的主管京畿治安的中尉和主管宫廷工程建设的将作少府)▲特点:各司其职、互相制约、均由皇帝任免调动前提:秦朝“大一统”政体的形成★过程:▲灭六国(1)时间:BC230年——BC221年(2)条件:A.商鞅变法壮大了秦国的军事经济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加强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C.秦王嬴政个人的雄才伟略。

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人民渴望统一。

(3)过程:韩赵魏楚燕齐、先易后难、远交近攻、离间计等(结合地图)▲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A.概念: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于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奴隶制政权。

秦长城是连接秦燕赵长城基础上形成的。

直道是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首都咸阳与九原(结合地图)B.目的:抵御匈奴民族的南下(西起临洮,东至辽东)C.评价:长城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民族的南侵,有利于中原地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生产力的发展。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但她并没有真正起到抵御匈奴的作用,反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南征岭南,修建灵渠A.地点:岭南指五岭以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的两广地区。

(百越民族)灵渠位于广西兴安。

B.目的:为平定岭南服务C.时间:灭六国后,公元前214年D.作用:灵渠的修建第一次沟通了湘江和漓江,间接地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

后在岭南地区设南海、桂林、象郡,这是岭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端。

▲平定西南夷:云贵高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影响:扩大了帝国的规模与版图,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B.汉朝:汉初,汉承秦制,丞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

汉武帝时开始削弱相权:如频繁更换丞相、破格选用低微士人、设立“中朝”决策机构C.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后期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于丞相三省六部制▲名称职责: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特点:三省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领。

互相制约,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注意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影响: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合作,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即在皇帝下面设立中书门下(俗称政事堂),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丞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

E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F .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总结: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

(2)第二部分: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 .秦朝: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B .汉朝:汉承秦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被汉武帝废除,汉末州、郡、县(州设立于汉武帝时期,起初为监察机构,汉末正式演变成行政机构)C .唐朝:道、州、县D .宋朝:路、州、县E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F .清朝的边疆政策▲基本原则:行省制▲时间:元朝创立,沿用至今▲设置:全国设10个行省(我省隶属江浙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另有中书省辖地(首都大都一带)、宣政院辖地(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中央节制行省的措施:①行省民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必须呈报枢密院②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③行省官员要定期向皇帝述职④实行省官互迁制度⑤设置监察机构进行监督▲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地方行政设置产生了影响。

郡县制▲时间:春秋战国已经出现,秦朝推广到全国▲设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

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下设县,和县同级的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叫道。

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和亭。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内阁制度▲原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缠身。

▲特点: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助理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的正式机构,其职权范围也始终不明朗,并受司礼监太监的牵制(明后期内阁地位较高)▲比较:西方的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是民主的象征。

中国的内阁是皇帝的助理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军机处▲原因:最初为适应西北军务需要,后为强化皇权的需要▲特点:(1)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依样画葫芦)(2)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政治决策封闭性▲影响: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也标志着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如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主要机构:理藩院▲特点:因地制宜(如康熙帝采取武力平定三藩和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雍正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改土归流;乾隆帝欢迎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影响:清朝的边疆政策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基础,推动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即中央集权。

(3)第三部分: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A.设置:▲秦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汉朝: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在全国设立13个监察区域,各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唐朝:御史台;▲宋朝:提点刑狱司、通判;▲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

▲清朝:都察院B.影响: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但从本质上讲,监察体制是专制制度的体现,实际效能必然有限。

(4)第四部分: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A.世官制:(龙生龙,凤生凤)▲时间:先秦时期▲特点: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世袭产生、注重血缘关系B.察举制:(举孝廉)▲含义:由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时间:两汉时期,汉武帝创立▲特点:注重德才兼备▲演变:魏晋时期演变为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时期▲内容:地方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依据。

▲危害:容易造成世家大族垄断官场,而出生卑微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做大官的现象。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C.科举制:(学而优则仕)▲含义: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注重考试成绩)▲发展过程:①隋朝创立:隋文帝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②唐朝完善:唐太宗提高进士科的地位,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考③宋朝改革:形成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科举制度④明朝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南宋朱熹后)⑤清末废除:1905年废除▲作用: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⑤但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具有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是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