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_刘和平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_王建国

英汉对比视角下的口译研究现状与展望_王建国

住 谓 语 动 词 ,抓 住 谓 语 动 词 就 等 于 抓 住 了 句 子 的
1. 可商榷之处
灵魂。
我们在前面提到了张维为指出的四种双语转
第三,胡开宝和郭鸿杰⑤讨论了“复合句和流 换模式。我们认为,他的提法可以说得更清晰。他
水句”、“无灵主语与有灵 主语”、“末端重量与前 指出第三和第四种 的 时 候 ,所 给 的 例 证 有 中 英
第四,疑问句。耿佳敏⑥认为,在汉英同传中, 由于汉语疑问句的疑问语调要在句末才能识别, 这 给 同 传 带 来 了 很 大 的 困 难 。 通 过 实 证 研 究 ,她 指 出 , 译 员 可 以 根 据 汉 语 疑 问 句 各 自 的 功 能 ,处 理 成 相 应 的 英 文 疑 问 句 式 、陈 述 句 或 者 分 句 ;“ 一 般 看 来 ,具 有 询 问 功 能 的 一 般 疑 问 句 和 特 殊 疑 问 句 需 要 保 留 疑 问 句 的 形 式 ,但 是 也 不 一 定 要 与 原 句结构完全相同。而修辞疑问句可以抛弃形式, 提 取 意 思 ,处 理 成 其 他 的 句 式 。 把 握 好 讲 话 宏 观 的逻辑,疑问句的处理可以很灵活”。
2004 年版。 ⑦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年
版。 ⑧ 朱佩芬:《商务英语口译教程》,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4 年版。 ⑨ 王红卫、张立玉:《商务英语英汉口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⑩ 邹力:《商务英语翻译教程 (口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 輥輯訛 林郁如:《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輥輰訛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 輥輱訛 张维为:《英汉同声传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年

大学英语课堂口译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大学英语课堂口译教学模式可行性研究——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
大学英i A i | 堂 口译教学檩 式可行胜研夯
似 青 岛科技大 要] 随 着全球 化经济的发展 , 社会 各领域 对 口译 员的 需求越 来越 多, 要 求也越 来越 专业 , 学术型 的翻 译研究 生的 产 出与质量 已 远 远 满足 不 了社会的 需求, 爱好英语 的非专业本科 生 自身的特点使其成 为 口译 员极 有潜力的培养 团体 。本文探讨 了非英语 专业本 科 生进行 口译训练的优势与可能性 , 并论证 了在 大学英语课 堂开展 口译教 学模 式的可行性。 [ 关键 词] 大学英语教学 1 3 ' 译模式 可行 性
MT I ( MT I = Ma s t e r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p r e t i n g ) 是 2 0 0 7 年 i 月, 为适
应社 会主 义市场经济对 应用型高层 次专 门人才 的需求 , 国务院学位 委 员会 批准设 置 的翻译硕 士专业学 位 。目前 , 全国1 5 8 所可 以招收 翻译 硕士 的高等院校 , 不仅为英语专业 本科生提供继续深造 的机会 , 更 使众 多爱 好英语 的非英语专 业本科 生跃跃欲试 , 且毕业 及在读 的 M T I 学生 中, 本科为非英 语专业 的学生普遍 表现突 出。在本科 阶段 考过上外 高 级 口译 资格 证的非英语 专业学生越来越 多。此外 , 全国 口译大赛 中 , 非 英语专业 的学生 表现突出者不乏其人 。 为什 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偶然性使然 还是有深层原 因?是否可 以在 大学英语课 堂进行 口译 培训 ?这 些问题引起 笔者 的深 思 。因此 , 本文 旨在通过 以法 国释 意理论为指 导 , 针对非 专业英语学 生英语学 习 现状 , 探讨将 口译技巧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的可行 性 , 以达到有效提升学 生英语听说能力 , 让更 多学生受 惠于 口译 教学模 式之 目的 。 法 国释 意理论 及其对 口译 教学的影响 2 0 世纪 7 0 年代初 由法 国著名 翻译理论家 、 法 国巴黎高等翻译学校 塞莱丝柯维奇首 先提出释意理论 。该理论认 为 口 译 不是一条直线而是 个 三角过程 , 包括理解源语 , 脱离源语 言外壳 和译入语表 达n 。此理 论独创性 地提 出了“ 脱离源 语语言外壳 ” 这一概念 , 使其 区别于传统 的 翻译过程 。塞莱丝柯维奇指 出“ 进行 口译 , 永 远不要忘记其 目的是传达 意思 , 永远不要 过分 迁就原文字词与短语结构 , 不要 按照原文字词和结 构去 翻译 , 因为字词 结构 只是些 符号 , 这些 符号指 明了道路 , 却不是道 路本身 。 ” ( 塞莱 丝柯维奇 1 9 9 2 : 4 - 2 7 ) 也就是说 , 翻译实 际上 是一种交际 行为 , 翻译的 目的是 翻译意义 , 即翻译 源语的 内容 , 而不是源 语语言文 字和语言形式 , 因此译 员的任务是传达讲话人 的内容和意义 , 而不是语 言形式。 释意理论是 中国 口译界积极推介和借鉴 的重要 理论之一。我 国学 者鲍 网所著《 口译理论 概述 》 , 是国 内第一本专 门研究 口 译 的理论著作 , 从语言心理 学 、 信息 论 、 神经语 言学 的角度 对翻译 的程 序模式 , 特别是 “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 进 行了分析 , 证明 了该理论 的科 学性 , 这是对释意 派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口 - 张吉 良在 其博士论 文《 当代 国际 口译研究 视域下 的巴黎释 意学派 口译 理论》 中, 运用逻辑思 辨式 的研究方法 , 借助语 言哲 学 、 认 知语言学 和认 知心理 学 中的“ 思维语 ” 假说、 符号加 工理论和联 结主义神经 网络 模 型等 , 对释意理论 的“ 脱 离源语外壳” 假说 、 口译过程 “ 三角模 式” 及释 意理论 的 口译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 。 刘 和平教授 不但撰 文评介释意 理论 , 促成 部分释 意理论原著 在中 国的翻译 和出版 , 而 且她在 口 译 教学法 的研 究方面也 颇有建树 。在其 专 著《 口译技 巧——思 维科学与 口译 推理教学 法》 中, 她 以翻译思 维的 特点 为基础 , 提出了具体的 口译教学计划和大纲 。 除此之外 , 许钧教授 在其专著 《 当代法 国翻译理论 》 中较全 面系统 地评 价 了释 意理论 , 李 文革教授也 在《 西方 翻译理论流 派研究》 中以独 立章 节详细介 绍释意理论 , 其他 口 译 研究者也 不断撰文探 讨释意理 论 的相 关观点 及应用 , 在 此不再枚举 。中 国学者 对释意理论 的推介 和发 展是 中 国口译 研究乃 至整个翻译理 论研究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也是 释意 理论 发展不 可或缺 的一 部分 , 这 一研究也体现 了当今 中国乃至世界 口 译研 究的趋势 和方 向: 重视实证研究 , 选择跨 学科 的视角 , 着力于 口译 过程 的研究 等等 。巴黎 释意理论从 建立至今 已有三十 多年的历史 , 但 还有许 多问题 等待深入研究和论证。 二、 大 学英 语教学 口译教 学模式的可行性 1 2 1 译教 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课 堂教学 主要出于 以下理论 与现实 考量 :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的迫切要求 , 非专业英语学生 的英语学 习现状 以及大 学英 语四六级考试的需要 。 1 .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的需要 2 0 0 7 年9 月, 教育部 正式下发 《 大学英语 课程教 学要求》 , 此《 课 程 要 求》 明确指 出 , 大学英语 的教学 目标是 培养 学生 的英语综 合应用 能 力, 特别是 听说能力 , 使他们在 今后 学 习、 工 作和社会交 往 中能用英 语 进行 有效 的交际 , 同时能增强其 自主学 习能力 , 提高综合 文化素养 , 以 适 应我 国社 会和 国际交流的需要 。因此 , 过去 以读写 为主 , 教 师“ 满堂 灌” 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将受到 冲击 。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目录
05 当前研究趋势
07 参考内容
06 结论
引言
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方式,在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随着口译研究的深入,口译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本次演示 旨在回顾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研究趋势,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 望。
成果转化理论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因主要包括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国家政策引导等。技 术推动是指科技成果具备创新性和突破性,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市场拉动是指科技成果符合市场需求,具有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国家政策 引导是指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科技成果转化。
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路径主要包括研发、中试、产业化三个阶段。研发阶段是 科技成果诞生的关键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等;中试阶段 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渡阶段,包括产品试制、工业化试验等; 产业化阶段是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和市场化的阶段,包括工业化生产、市场营 销等。
研究方法
本部分采用文献综述法,对近十年来口译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同 时结合实证研究方法,对口译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口译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发现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译过程研究:研究者们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口译过程进行了深入探 讨。研究结果显示,口译过程包括信息接收、理解、记忆、转换和输出等多个 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和策略。
另一方面,某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能因为技术不够成熟、市场需求不足、政 策支持不足等原因而遭遇失败。例如,有些初创企业可能因为技术门槛过高、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才等原因,难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这些案例提示我 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和挑战,制定科学可行的转化策 略,以确保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

中国口译研究前后三十年[一、引言中国的口译活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自夏商时期开始,我国与周边各国就有了比较频繁的外交活动,口譯活动也比较活跃。

遗憾的是,尽管口译活动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对口译这种现象和活动的研究工作却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

然而,口译研究虽然起步晚,发展速度却十分迅速。

二、研究状况1. 发展趋势从发表的文章数量看,口译研究在近30年里呈现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在1990—2006年的16年里,期刊文献共有191篇,是80年代发表的6.3倍。

这说明,随着中国社会地位的提高,国际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口译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口译研究队伍也不断壮大。

2. 研究方法《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绍龙、王柳琪,2007)把口译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非实证研究与实证研究。

在对219篇文章就其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时,我们发现,属非实证研究的占87.8%,实证性研究的占12.2%。

然而2000—2006年之间的实证研究增长速度十分可观,较前20年增长了8倍,正如刘和平教授所指出的:“随着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和其他领域学者的加入,跨学科和实证研究逐渐替代对口译的一般性描述。

”(刘和平,2005)3. 研究内容总体来说,口译研究可从三大类进行分析与总结,即理论性研究、技巧性研究、教学与训练研究。

其中理论性的研究包括对口译的定义、特点、步骤、语体风格、临场心理、质量标准、评估方法等方面;技巧性研究包括对一般性技巧的研究、同声传译技巧、笔记技巧和各种专业领域及场景上的口译技巧;教学与培训研究主要针对教学环境(设备、高校合作等)和教材编辑方面展开讨论。

在理论性研究层面上:先后10年的研究侧重点大同小异,语体风格上的研究仍旧甚少,没有新的突破;量化评估方面,胡清平(1990)提出了“量化标准”的方法;此外,就口译中所应注意的“忌讳”问题,在90年代新增了很多讨论,其中涉及到口译与语用(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顺应论)、社语(言语行为、文化差异)和认知(隐喻、框架建构)领域的联系与分析。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_英语论文

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新理念_英语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2001年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研讨讲习班的盛况,从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的角度讨论了本次讲习班带给翻译界和教育界的一些新理念,并对学员反馈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讨;中国译界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ummer Symposium on Translation in Beijing and the topics discussed at the symposium, which include the new approache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China.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ymposium; Chinese translation circle 盛夏时节,来自全国翻译界和教育界的约170名莘莘学子与24位名闻遐迩的翻译家和教育家汇聚于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进行了一场几近军事化的学术对垒和教学切磋。

在短暂的十天时间里,学员们蓄势待发,情绪高涨,教员们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与传统的学术研讨和教学模式大相径庭的新路向,给中国翻译和教学界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

一、关于翻译研究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 Nature of Academy”。

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

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

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_刘和平

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_刘和平

in
t
e
in
g
;
t s e n m
,
o f
a
i n te r p
o n ;
u h s c iss e u
e e s s
s h a t
e f
a
t 『 es
e t
le P
d
i
he
r la e t d e
n
;
n i
e
s
r ig h t t
a n s
l ti
te
ho n e
h t e
rP
r a in t
n g Po i r
,
这是因为
:
在 国 际 会 议 上通 常使 用 英 语 和 法语 作 为
一 一
能 力 到 娴 熟掌握 到 了 娴熟 水平 别 人 只 能注 意到 口 音 偶 尔 的 陌 生 结 构 词 汇 过 时 或过 分 书 本 化 同 样
, , 。 ,
,
,
收 稿 日期
2 0 0 3 0 1 12
:
语言
B
知 识 的 可 接受性 只 能根 据应 完成 的任务确 定
,
-
《释 意 学派 口 笔译 理 论 》 下 编 第 四 章
2 00 1
,
勒代 雷
,
:
)

如 何让 机 器 有 效 帮 助 口 译 人 员 不 是 本 文 探 讨 的

) 和 母语译成外 语 ( A B ) 的双 向口 译 工作 然而 按 照 外 语 学 习 规 律 和 国 际 惯 例 译 员 通 常 应 该 只 从 事外

:
,
、 、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口译即释意_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

2008年第5期总第111期外语研究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 2008,l 5Serial l 111口译即释意?)))关于释意理论及有关争议的反思*王斌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摘 要:/释意理论0是口译研究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主导地位,对口译教学也影响深远。

本文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梳理,然后扼要介绍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并结合这些观点,在分析释意理论关键词的基础上反思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争议;反思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8)05-0072-05/释意理论0(/th or ie de sens 0,theory of sense)又称/释意学派翻译理论0(/La th orie interpr tative de la traduction 0,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 of translation),于20世纪70年代由巴黎高等翻译学校(ESIT )的Danica Seleskovitch(达妮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及M arianne Lederer(玛丽亚娜#勒代雷)教授提出,主要观点是,翻译即释意,故名/释意理论0。

释意理论自诞生之日至今,在口译研究及教学领域影响颇大,占据了口译研究领域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的主导地位。

在标志着口译研究转向的/的里雅斯特口译大会0(T rieste,Italy)之后,它受到众多的批评。

然而,对于口译研究这个年轻的领域来说,释意理论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主流理论之一,其理论贡献和历史意义仍值得作深入的探讨。

本文先对释意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主要观点进行追本溯源¹,然后扼要概括对释意理论质疑的观点,进而在分析释意理论关键词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并反思围绕释意理论展开的争议。

Ij le 图式理在三本院校口译短期记忆力教学中功能论文

Ij le 图式理在三本院校口译短期记忆力教学中功能论文

Ij le 论图式理论在三本院校口译短期记忆力教学中的功能摘要本研究以三本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意象图式理论之形式图式为依据,采用教学实验,对照分析与数据统计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形式图式知识在英汉交替传译短期记忆力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三本院校学生口译短期记忆力形式图式一、理论依据和研究现状(一)图式理论国内外学者在交替传译中的记忆力方面研究成果众多,法国口译研究专家daniel gile(丹尼尔·吉尔)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式,以林郁如教授为代表的“厦大口译教学模式”以及以仲伟合教授为代表的“广外口译教学模式”认为,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是口译成功的关键,是译员得以施展其口译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制约和困扰口译活动的主要“瓶颈”。

为了突破这一难题,20世纪60-70年代释义学派代表人物d. seleskovitch(莱丝科维奇),m.lederer (勒代雷)在《口译技巧》和《口笔译概论》中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研究口译记忆。

随后,美国康奈尔大学wendy melissa williams教授(温迪·梅丽莎·威廉),加拿大卡内基梅隆大学john robert anderson教授(约翰·罗伯特·安德森),日本学者七田真等也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右脑训练法。

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trieste(特里斯特)从神经生理学角度出发,研究口译记忆力。

刘和平、仲伟合、陈菁、林郁如、鲍刚、刘宓庆、张维为、杨承淑(台湾)等学者在《口译理论与教学》、《口译理论概述》、《口笔译理论研究》、《英汉同声传译》等著作中总结出了诸如复述训练、影子跟读训练、组块记忆、逻辑重组等零散的助记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自下而上的语言解码与记忆能力。

然而,从语篇的层面,自上而下地将形式图式的分析运用到英汉交替传译短期记忆力的教学中的研究尚属空白。

论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论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源 缺乏 、 经 验有 限 、 学生 水平 参差 不 齐等 客 观 因素 的制 约 .
口译 课 的 目的是提 高学 生 的 口译能 力 . 那 口译 能力 是 由哪些因素决定 的呢? 著名 口译专家Gi l e 认为, 译 员的理解= 语言知识+ 言外知识 + 分析 。也就是说 , 口译 能力包括三方面 的内容 : 语言能力 、 知 识 储 备 和 口译 分 析 的 技 巧 ( 仲伟 合 2 0 0 3 : 6 4 ) 。 在此基 础上 , 仲伟 合 ( 2 0 0 3 : 6 4 ) 提出, 译员 的知识结 构 由三个板块组 成 , 即语言 知识板 块 、 百科 知识板块 和技能 板块 。 刘 和平 ( 2 0 0 8 : 3 8 ) 对此持相 同的观点 , 指 出无论哪个层 次的 口译教学 都应该 包括这 三个板 块 的 内容 。具体到 英语 专业本科 口译教学 , 应根据 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处 理好上 述三
者 之 间 的关 系 。
目前 很多 高校英语 专业 口译 教学还 处在 口译 教师 “ 单枪 匹
马” 、 “ 摸着石 头过河” 的 阶段 , 教 学 内 容 和 课 程 设 置 也 有 比 较
大 的随意性 。本文尝试 从教学定位 、 内容和课 程设置 三方 面 探讨 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 。
学 的一个 有益手 段 ,但是 大学本科 口译 课也 可 以为翻译 培 养 作 出贡献 ” 。刘银燕 和张珊珊 ( 2 0 0 9 : 1 1 7 ) 提 出 了相似 的观 点, 将 本科英 语专业 口译教 学定 位为 “ 职业 口译 培训预 科 ” 。
导下, 进 行 双 语 之 间 的 转 化 练 习 。这 样 的 训 练 方 式 类 似 于 听
翻译 专业 的 口译教学 , 都应 该“ 根据 职业 翻译 的 内在特 点和

口译语料库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口译语料库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文学研究口译语料库在口译教学中的应用徐谦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418)摘要:基于口译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是口译研究的一种主8方法,借助语料库研究方法研究口译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从口译教学特点及当前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究口译语料库在提供口译训练材料、辅助口译译前准备、辅助口译记忆训练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口译语料库口译教学口译记忆训练1.引言语料库口译研究始于,1998年Shlesinger发文"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Shlesinger在文中提出可以借鉴语料库语言学对词汇密度、语篇特征、类符-形符比等描写手段及语料库翻译学利用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的方法开展口译研究。

国际知名出版公司Peter Lang出版了迄今第一本语料库口译研究专题论文集《拓荒语料库口译研究}(Breaking Ground in 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陈菁,2014)。

目前国外已建成两个大型口译语料库即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的CIAIR口译语料库和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的EPIC (欧洲议会口译语料库)。

国外研究建型专门用途口译语料库,如Meyer(2008)建立K6语料库来研究交传和同传中对人名的;Petite(2008)建立语料库专门研究同传中的纠正机制(Repair Mechanism);Cencini(2000)建立电视口译语料库(Television Interpreting Corpus);Fumagalli(1999-2000)建类比和对应语料库研究英一意时事特点。

甲芳(2017)出目前国已建成的个口译语料库: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建立PACCEL-S(Parallel Cor­pus of Chinese EFL Learners-Spoken);上海交通大学胡开宝及其团队建立CECIC(Chinese English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Corpus)(包括三个库:会汉英平行语料库、会英语语料库、英平行语料子库);香港理工大学及其团队建立BICCSL(Hong Kong Bilingual Interpreting Corpus on Contem porary Social Life);英国利大学及建立CEIPPC(Corpus of 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 for Premier' s Press Conference)(后来被拓展为CEICO(Chinese-English Interpreting Corpus Online))o国内外文,基于语料库的口译研究具在类口译语料库建应用、口译语料库研究方法、口译和、口译语料写和方法、于建口译语料库进行口译语言特征和口译、口译教学等方。

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学科背景和历史演变
1、学科背景和历史演变
中国口译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 口译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口译研究经历了 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历程。
2、主要流派和观点
2、主要流派和观点
中国口译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口译理论和现代口译理论两个流派。传统口译理 论注重口译实践和经验的总结,而现代口译理论则更注重语言学、认知科学、计 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近年来,随着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机器口译研 究也逐渐崭露头角。
2、口译质量评估标准
口译质量评估是口译研究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仍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不同 的研究者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这可能导致研究结果难以比较和重复。 因此,建立科学、客观、普遍适用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口译教学培养模式
3、口译教学培养模式
目前,中国的口译教学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一些高校在口译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口译技能;另一方面, 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有限,一些高校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使学 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能力。2、建立口译质量评估来自系2、建立口译质量评估体系
为解决口译质量评估标准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国内外学 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口译质量评估方法和标准;其次,组织多学科 背景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发适用于不同场景的口译质量评估体系;最后,在实践 中不断总结和调整评估标准,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操作性。
三、对策与展望
1、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
1、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口译研究应优化研究方法和技术。首先,传统口译研究 可以借鉴实证研究方法,通过严格的设计、实施和控制实验等环节,提高研究的 可靠性和有效性。其次,现代口译理论研究应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优势,结合语言 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前沿成果,深入探讨口译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教材]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教材]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

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及研究走向【作者简介】穆雷,翻译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翻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cn;王斌华,翻译学博士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教授,**********************。

【内容提要】与近年国内口译实践和教学蓬勃兴起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一门新兴子学科的口译研究尚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因此有必要对其发展历史和研究路向加以厘清。

本文以过去30年的期刊口译论文、著作以及历后全国口译大会上的提交论文等为数据,考察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分析国内口译研究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以此呈现口译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态势,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内口译研究/考察/发展/研究走向导言随着近年翻译专业本科、翻译学硕士博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中国内地的正式设立,翻译学已凸显其学科地位。

作为翻译学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译教学和口译实践在中国内地蓬勃兴起,口译研究亦呈旺盛的趋势。

继2000年口译在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成为必修课以后,近年来不少院校相继开办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层面开设翻译专业,其他有条件的院校也相继开设口译课程。

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15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NTI)试点培养单位中有9所院校开设口译方向;19所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学校也都在其课程设置中突出了口译课的分量。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梳理国内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便为口译教学和实践提供科学理据。

本文以近30年发表的口译期刊论文、著作和历届全国口译大会的提交论文等为主要研究数据,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内地口译研究的发展概况,探讨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走向和提升的路径。

一.国内紧缺人才的五大口译方向会议口译。

会议口译在各种口译中处于高端,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研究一、简介口译是英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语法的理解,并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探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的研究情况,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建议。

二、口译训练的重要性口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的口头表达实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能力。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口译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提高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

同时,通过口译训练,学生还能培养自信心、提高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口译训练方法1. 听力训练口译的第一步是通过听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挑战性的听力材料,如讲座、演讲或新闻报道等,让学生进行听力理解和实时翻译。

通过不断的听力训练,学生能够提高对语音、语调和语速的敏感度,并提高听写准确性。

2. 口语表达训练口译的第二步是通过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口语练习,如角色扮演、对话练习或辩论比赛等。

通过这些练习,学生能够提升口语表达的流利度和准确性,培养思维和语言的灵活运用能力。

3. 实践训练口译的第三步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真实场景的口译实践,如模拟联合国会议、英语演讲比赛或文化交流活动等。

通过这些实践训练,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译的能力,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

四、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的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口译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评估工具,如口译能力测试、口译作业评分等。

通过收集学生的口译表现数据并进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口译训练中的优势和不足,并相应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口译训练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训练和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提高听力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评估口译训练的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

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ing and result’s analysis北京语言大学刘和平论文摘要:中国的口译研究自上世纪末有了很大发展,涉及的领域逐渐扩大,研究方法逐渐走向科学化,口译理论研究与教学关系更加紧密。

如何从跨学科角度脚踏实地加强实证和认知研究,如何引导口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如何根据中外文特点进行口译教学,这是口译界面临的新课题。

Summary : Research on the interprétaiton in China having been successes meaning since the end of last century, is marked by widening of visions of the researchers,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methods applied and also by a closer link with teaching. Approndir and to reinforce the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under interdisciplinary angles, in a methodological and progressive way,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is trade, teaching taking account of specificities of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another language, is a stak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六十年代以来,国际上从对口译的现象到对人的认知结构的研究、从口译职业培训到质量评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口译的研究正朝着跨学科和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刘和平教授简介

刘和平教授简介

刘和平教授简介
刘和平,女,1955年1月出生,籍贯河北省。

文学博士,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口笔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理论和中法跨文化研究。

现任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对外传播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北京市译协常务理事。

1982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1990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翻译学校,获翻译学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

曾发表论文《翻译的动态研究与口译教学》、《职业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口译与翻译学》、《口译程序与翻译教学》、《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中国九十年代同声传译的现状与思考》、《科技翻译教学法》、《翻译教学方法论》、《对口译教学统一纲要的理论思考》、《职业口译新形式与口译教学》、《口译理论与教学研究现状及展望》、《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议员在交际中的新角色——股份回购谈判与跨文化研究》、与许钧合作《中国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等数十篇。

专著《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以推理教学法》、《口译理论与教学》;译著《法国释意派口笔译理论》、《世纪儿》、《街心花园》、《北京的陷落》、《60位作家和他们的母亲》;2001年被法兰西教育部授予教育棕榈骑士勋章。

近十年(2002—2011)中国口译研究状况综述

近十年(2002—2011)中国口译研究状况综述







4 7
3 6
东方 翻译 合 计 1 6 1 5 1 6 1 2 1 4 2 2 9
4 l 9
9 2 4
0 2 0
1 3 1 6 7
合计
比例
3 8
0 2 3
4 9
0 . 2 9
口译论文 的发表数量基本都居首位 。 值得注 意 的是 , 2 0 0 6 — 2 0 0 9 年期 间 , 四大杂 志上发 表 的 口译
通过数据分析 , 可以看 出近十年来 口译研究 的侧 重点 主要 放 在技巧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 。其 中, 以技巧研究为研究 内容
的 论 文 数 目呈 逐 年 递 增 的 趋 势 。该 数 据 变 化 趋 势 说 明 口译 是 一
研 究 的状 况及 发 展 趋 势 。 关键 词 : 口译研究 数据分析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 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 C
1 前 言
文 发表 情况 的研 究 中也 提到 了这 两种 分类 方法 。其 中刘和 平 ( 2 0 0 5 ) 将 口译研究论 文分为 1 O 个类别 : 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 、 口
对7 0 年代末到 2 0 0 6 年2 月 间发 表的 口译研究论文进行 过主题分 类 及趋 势研究 , 除此之外 , 尚未找 到类 似 的 口译论 文综述 研究 。
史、 专业 翻译 、 口译 教学和 培训 。胡庚 申和盛茜 ( 2 o o o ) 将 口译 研
究分为三类 : 宏 观研 究类 、 技巧研究类 、 教学训练研究类 。
本 文 以《 中 国翻译》 、 《 中国科技 翻译 》 、 《 上海翻译》 和《 东方翻译》 四本具 有权威性 和代表性 的翻译 类研究 杂志上 2 o o 2 — 2 0 1 1 十年 间发表 的 1 6 7 篇关于 口译研究 的文章 为研 究样本 , 采用定性研究

口译教学及其模式探究

口译教学及其模式探究

口译教学及其模式探究摘要:在我国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口译在双语互译领域的重要位置已愈发不容忽视。

社会对各个层次的口译人员的需求都大幅增加,但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普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

关键词:口译教学优化策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正逐步全方位开展,专业知识丰富且又有口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

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口译教学在不少方面存在着不如人意的地方,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1.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现状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口译是在高校三年级开设的课程,大多开设一个学期。

由于课时较少,所以很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教学。

此外,由于我国的口译教学历史相对较短,口译教学还暴露出一些严重不足:缺少口译教学大纲,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滞后,口译课变成了高级口语课,口译技能训练反倒被忽视了。

口译课应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形式,尽力营造与真实口译场景相似的交际氛围,是学生能感到真实口译现场的压力,同时也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在课余,学校还应定期举办中英语言和文化差异及口译常用技巧方面的讲座,有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词汇量,熟悉各种文体和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了口译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

2.教学内容口译教学要求学生再打下扎实的双语知识功底的同时,逐步获得流利的双语表达能力和娴熟的转译能力。

口译教学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它应是一门集理论技巧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一身的专业技能课。

在英语口译教学中技能训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2.1译前准备在口译之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充分准备,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让学生尽量熟悉主题,了解口译对象的背景和观点,分析其用词习惯和具体语境.然后根据题材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建立起术语词汇表,反复记忆,力求心中有数,从容上阵。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翻译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翻译技术的研究不仅关乎国际交流与合作,也直接关系到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翻译技术的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需要不断探索与创新。

本文将就翻译技术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做一些探讨。

一、翻译技术研究现状问题1. 语言多样性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时代,各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翻译技术能够更好地应对语言多样性。

当前的翻译技术主要以英语为基础,但随着东方语言的崛起,对中文、日文等语种的翻译需求也越来越大。

由于这些语言之间存在着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差异,传统的翻译技术在处理这些语言之间的转换上存在着局限性,导致翻译结果质量难以保证。

2. 人工智能与翻译技术的结合问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系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提高翻译的效率和准确性,但是在处理语境、语气、文化内涵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目前的翻译技术多依赖于对大规模数据的学习和模式匹配,而在处理语言的深层次认知和表达意义方面仍有待加强。

3. 翻译质量与专业性问题当前的翻译技术在处理特定行业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翻译质量无法满足特定领域的需求。

医学、法律、金融等领域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较为复杂,传统的翻译技术往往难以准确翻译。

这就要求翻译技术能够更加注重专业性的提升,提供更加精准的翻译服务。

二、翻译技术的发展展望未来的翻译技术需要更加注重语言多样性的处理,提供更加全面的翻译服务。

这就要求在技术创新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例如基于语言学习习得的翻译模型、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翻译系统等。

通过对不同语言之间形式与意义的转换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提高翻译系统的适应性与准确性。

未来的翻译技术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人工智能与人工翻译的结合,实现人机协同翻译。

“法语高级口译”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负责人刘和平,教授,翻译学博士

“法语高级口译”课程建设报告 课程负责人刘和平,教授,翻译学博士

“法语高级口译”课程建设报告课程负责人:刘和平,教授,翻译学博士1974年参加工作,在北京师大一附中任教。

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留校至今,大学教龄24年。

中国翻译协会第四届、第五届理事,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委员,对外传播委员会法语分会委员,北京译协常务理事,中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编委,《Forum》编委,20XX 年获得法国教育部颁发的棕榈骑士勋章。

近五年发表翻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专著2部、译著6部、主编口译丛书一套,已出版3部,待出版5部,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本人近年来集中研究口译理论和教学,对国内外口译研究和教学动向有一定了解,每年参加2-4次国际/国内翻译类研讨会,并多次作主题发言,应邀在《中国翻译》组织的两年一期的全国翻译师资暑期讲习班讲课(学员基本上是英文的),参加外校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等。

另外,先后接受国内外邀请讲学数场,听讲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超过2000人,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和好评。

本人多年来先后为联合国、教科文和国内外机构或大型企业做交替翻译或同声传译,同时翻译发表翻译学专著和文学作品若干部,这些翻译实践经验对口译和笔译教学有重要作用。

集口笔译实践、口笔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为一身,本人能从理论高度审视翻译实践和教学的各个环节,科学设计口译课程和教学方法。

另外,本人曾承担度多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程,1996年博士论文答辩回国后主要教授本科生、研究生(中外双向)口译、笔译和翻译理论课。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自己对认知心理学、语言学、信息学和翻译学的了解和认识,注意按照市场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教书育人,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传授必要的知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方法灵活,课程始终受到学生的好评。

教师队伍结构及素质:本教研室情况比较特殊,一共有7名教师,分为文学、语言学和翻译三个方向。

近些年本人先后接受三名青年教师随堂听课,并在课后向他们传授教学方法,与他们一起讨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环节和问题。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

【翻译研究】中国口译研究40年:历程、成就和展望摘要:本文全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口译研究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口译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的口译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萌芽期、20世纪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21世纪头十年的新兴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进行中的多元发展期。

中国口译研究的成就主要表现为:期刊口译论文质量不断提升,口译理论和方法论建构逐步加强,口译教学研究成就斐然,语料库口译研究成果突出,口译研究新生代力量涌现,部分中国口译学者开始走向国际。

引言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国家改革开放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增长以及口译教学在院校中的正式开设关系密切。

20世纪70年代末联合国在北京外语学院设立联合国译员培训班,90年代中期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高级翻译学院,2000年新修订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口译成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200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200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高级翻译学院。

2006年起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至今已有200多家院校设置翻译本科,多数院校课程设置中包含口译课程;2008年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至今亦有200多家院校招生,其中小部分有条件的院校设有口译方向。

随着口译教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口译研究亦呈兴旺之势。

本文将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

以近40年发表的外语类核心期刊口译论文、著作和博士论文以及中国口译学者在国际期刊发表的论文等文献计量数据为基础,从研究数量、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等方面分析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 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和概况1.1中国口译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自1978年《现代外语》和1979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开始发表口译论文以来,中国口译界开始了至今40年未间断的研究历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 国 第 二届
,
,

,
,

,

,
,
,
,




大 约有 5 0 本 197 8 年出 版的
,

口 译 理 论 与 教学 研究 展 望
,
根 据 穆 雷 的 统 计 19 7 8 年以 来 “ 这 些 书最 早 是 著作 和 教 材 问 世
, ,
口译
,
7 0 年 代 末只 有 2 本 8 0 本 其 余 几 乎 都是 0 年 代 出版 了 1 o 年 代 出版 的 说 明我 国 口 译 研 究 起 步 于 7 0 年代末 0 年代 初 9 8 0 年 代 发 展 迅速 除 7 本 为 日语 德 语 阿 拉 伯 语 瑞 典语 西 班 牙 语等 语 种 外 大 部 分 为 英 汉 对 译 从 读 者 对象 来 看 多 数是 针 对 高 校 外语 专 业 高 年 级 学生 或 相 应 水 平 的 口 译 工 作 者编 写 的 教 材 有 的名 为 技

19 6
年前
,
翻 译 教学 没有 多 大差 别 的话
, 、
,
,
,

17

中 国翻译
都 有 别 于 语 言教 学 这 是 由 口 译 自 身规 律 所 决定 的 翻 译 作 为 教 学 手段 可 以 为语 言 教学 服务 但 语 言 教 学 不 能 替 代 翻 译 教 学 因 为 心 理 语 言学 告 诉 我 们 人在 学 习 语 言 和 进 行 翻 译 时 的 心 理 机 制 是不 同 的 语 言 信号 进 人 大脑 后 启动 的 认 知 知 识也 是 存 在 差 别 的 学 好语 言不 等 于能 够 进 行 翻 译 翻 译 要 求 掌 握 工 作使 用 的 语 言 换 句 话说 语 言 能 力 是 学 习 翻 译 的 基本 条 件 但 不 是 唯 一 的


译 教 学 等 具 体 问 题 进行 了 初 步 讨 论
规模 相 对 较 小
,
数 几乎 翻 了 一 番
论 文 质量 有 了 明 显 的 提 高
但 由于与 会者 基 本 上 都是 英语 教 师

,

吁 建立 各 类 翻 译 职 业 培 训 项 目 的 同 时 的 专 业 化 与 集 中化
口 译 的 动态
掌握了



,

研 究 前 沿 课 题及 发展 趋 势 ( 参看 穆 雷
3
.
,
同前 )

1

口 译 理 论 与 教 学 研 究 现 状 及 特点
年 首届 翻 译 教 学 研 讨 会 和 口 译 教 学 研讨 会 至 中 国 的 口 译理 论 与 教学 研 究 取 得 了
,
口 译 教 学 是 技 能 训练


,
域 应 视 具 体 培 养 目 标 而 定 教 材是 与 会 者 关 注 的 另 一 主 题 代表 们 介 绍 了 编 写 教材 的 情 况 从 中 看 到 教 材 建 设
的发 展 和动 向

总之
,
这次 研讨 会 让 大 家 进 一 步 完整 地
,
了 解 了 内地 和 香 港 及 台 湾 翻 译 教 学 的情 况
, , , , , , , ,
2
0
1 年第 2

,

跨 学科 的 口 译理 论研 究 帮 助 从 全新 的角 度分 析 口 译 活动 解 释 其 内 在 规律 给 口 译 教学 目 标 原 则 方 法的 制 定
, 、

提 供 了 坚 实 的 理论 基 础
研 究 的主 导 方 向 之一 另外
,

跨学 科研究 必 将 成 为 未 来 口 译
9
6
科 学性
如 果说
,

从 理 论 上 阐述 其

,
短短 的 四 年 中

可 喜 的成果
收稿 日期
:
20 ( 托 卜 12 1

很 多 人仍 然 认 为 语 言 教 学 和 ) 年 第三 届 口 到 了 2 以洲 译理 论与 教 学 研 讨 会 上 与 会 者 几乎 一 致 认 识 到 口 译 教 学 无论 在 教 学 目标 教 学 原 则 还 是 从 教学 手 段 和 方法 上
各 高校 均 开 设 了 翻 译 课 定

, ,
目前
,
除 北 京 外 国 语 大学
终 表 达 理 解 了 的 内容
基 础 理论 研 究 固 然 重 要 与 会 者 一 致认 为
,
,
但也要
广 东 外 语 外 贸 大 学 和 厦 门 大学 设立 导 实 践 的 理 论

,
1 00 08
) 3
组 织 广大 翻 译 工 作 者
1
,
.
现象 和 问 题 的 提 出
,
198 7


1
7
月 2 5 日
,

一 次 全 国 翻 译 理论 研 讨会 在青 岛 举 行
,
,
0 多 名 与会 者 多 为 高校 教 师和 翻 译 专业 研 究 生 大会 设立 了 5 个 专 题 组 但 没 有 专 门讨论 翻 译 教 学 问 题 的 小 组 也 没 有 人 谈
口译
讨会 前 两 个 月
点和 规律
,
,
厦 门 大 学 还组 织 召 开 了


全 国首 届
2
.
静态研 究 转入 动态研 究一一理 论 研 究的深入

理论 与 教 学研 讨 会
并就
与 会 代 表 集 中讨 论 了 口 译 教 学 的 特
。 ,
在 第 二届
译 理论 与 教 学研 讨 会 上
,
,
,
代 表 和 论 文人
, 、


大 家 在呼 译 教 学 内容


论 内容 也 受 到 一定 限 制 根 据 国 内 翻 译 市 场形 势 的 变 化 和 要 求 广 东外 语 外 贸 大 学 于 19 8 年 1 0 月 组 织 了 全 国 第 二 届 口 译 理论 与 教 学 研 讨会 会 议 内 容较 前 丰 富 形 式 新 颖 个 人 研究 与小 组研 究 并重 理 论 研 究与 教 学 研 究 紧 密 结 合 翻 译 系 的 学 生 还 为 与 会 者 表 演 了 专 题 辩论 即 席 口 译 受 到 广 泛好 评 口 译 理 论 和 教 学 研 究 的 结 合成 为 突 出 特 点 不
,
翻 译教 学 的 问 题

9 9 1 5 年夏
,

亚洲 翻 译 家论 坛

在北 成立
京召开
,
翻 译教 师 再 次 呼 吁

,
后 经 中 国 译协 批 准

,
了 翻译 理论 与 翻译 教 学 委 员 会
月 在南 京 召 开
全 国 首 届 翻 译 教学 研讨 会
, 、
自各 地 高校 的 翻 译 教 师
,
,



,
从 而揭 开 译 者 成功 的 奥 秘
,
,
帮 助 制 定 教学 大纲 和 编

少 代 表提 出
,
应该 建 立 专 门 的 口 译 教学 委 员 会

,
以 指导
、 ,
写 教材
帮助 教 师 教 授 如 何 理解
。 。
如 何 通 过 大 脑加 工 最
,
全 国 的 口 译理 论 和 教 学 研 究
,
— 数少 代

,
初 级研 究 阶段

,








,
,
9 9 ) 口 译研 究 没 有 宏 观 框架 微 观 研 语 教 育 出版 社 1 究 也 尚处 于 初 始 阶 段 只 有皮 毛 没 有 实 质 性 内容
, ,
,

,

研讨 翻 译教 学 的 原 则
目的
方 法 和教 材 等 问题


此研
1 % 年 1 该 委员 会 于 9 1 0 多 名来 第 一 次 有 机会 聚 在一 起 专 门

,
, 、
表人 % 年 口 译研 讨会 上 讨 论的 课题 也多 处 于 口 译研 究 的 初 级 阶 段 不 少 论 文 只 提 出 了 一 些现 象 和 问 题 而 未 从 理 论 高 度展 开 深 人 讨 论 如介 绍 译 员 培 训 的 情 况 介 绍 口 译 研 究小 组 的 情 况 介 绍 香 港 特 区 等 口 译训 练 情 况 讨 论 口 译教 学 的 目 的 内 容 方 法 口 笔 译 的 差 异 口 译课 与 其 它 课 程 的 关 系 口 译 教 学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等 等 ( 见穆 雷 《中 国 翻译 教学 研 究》 上 海 外
, ,

,
,
,
的 需要 言
,

因此
,
我 们 希望 通 过


译理 论与 实 践

这一 栏

,
能使 更 多 的 学者 关 注 这 一 问 题
,
畅 所欲
展开 讨 论

O 译 理谙 与 教学姗 究 砚状 及展丝

和 平
,
( 北 京语 言 文 化大 学外 语学 院 北 京
中 国 译协 在 1 9 8 2 年 成立 以 后 积 极 开 展 翻 译 理论 与 实 践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