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地区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治地区民俗

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于1945年10月建市。曾当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长治市,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长治人民特殊的风俗习惯。

民性

上党地区古为冀州之域,尧舜禹时地近都畿。史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唐尧遗风”。一说上党地区是“山川高险,人俗颈悍”,“节财而俭啬,地险而民悍,物饶而俗强”。从地域上分,中南部之民较为强悍,既重农桑,又重采炼等手工业;中北部之民则较为质朴,且闭塞保守,重耕读而少远服商贾之谋。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逐渐有所改变。旧时,上党地区“奢靡”与“尚巫信鬼”的风气颇重。上党地区解放后,“尚巫信鬼”之风渐减,而“奢靡”之风则近反盛。

居住习俗

境内居民以四合院或三合院(无南房)式为主,也有只有北房和北、西房或东房、南房的,房屋结构,产煤产石灰的地方,砖瓦木结构为多;不产煤和石灰的地方,则以土墙瓦顶为多。山地或丘陵区农户,有的住砖木瓦房,有的住窑洞。窑洞有依崖钻洞的土窑,有砖砌的砖窑,有石窑。石窑胡用料石砌成的工石窑,也有用印石和石板垒成的乱石窑。近年来,水泥砖结构的小洋楼和单元式住宅也开始在部分农村出现。

睡床方面,不少农村仍以土炕为主。北中部多为炕面下筑有烟道的暖炕。泽州等县则炕下不走火,而于屋的中间另筑火台,冬秀客人到家有“请上火台”跨火之俗。现今多数人家改用铁炉或土暖气取暖,改睡木床、铁床的也屡见不鲜。

农村家具摆设讲究坚固、实用。多数人家的当间都有二斗或三斗柜桌和大开口箱柜。比较讲究的人家,正屋要摆放条几、方桌和太师椅。现今有不少人家改为摆放沙发和电视柜等。

农村盖房是仅次于娶嫁的大事。病房时亲邻都要帮忙。尤其是上梁之日,不但要贴写有“上梁大吉”之类吉祥话的红纸,还要鸣放鞭炮,以求吉利,并以示祝贺。

服饰民俗

旧时的上党人,有钱有地位的人多穿绸缎、长衫,平民百姓多穿粗布短衣。棉衣、夹衣除马褂外,均为偏襟,女性则单衣也穿偏襟。随着社会的变化,衣饰鞋帽也不断演变。现今不少农民的服饰也与城市人相差不大,少数地方保留的传统服饰也只有单兜肚、大兜肚、裹肚、腰带及虎头童娃等少数几种。

饮食习俗

1949年以前,本地百姓所食以玉米面、玉米圪糁和小米为主。农民和城镇贫民,一般早饭以玉米面糊饭、玉米面窝窝头为主,午饭以小米饭小米焖饭配杂面为主,晚饭以和子饭为主。10天半月吃一顿三和面(用小粉、豆面、少许白面制成),改善生活。只有过年或端阳、中秋、元宵等大节日,才吃肉、白面(或烙饼、水饺)。贫穷农民多数是湿食干存,四委不断。职员、店员、小业主、富裕农民,也以一米一面(即一日中午吃白面,一日中午吃小米)为好伙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逐渐好转,但吃野菜的习惯农民还保留着。除了1959——1961年的3年困难时期农村食用红薯干等代食品外,其余时间多数人家解决了温饱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白面、大米成了家常便饭。进入80年代,城镇人民很少吃杂粮。早饭为油条、方便面、小米饭等,中午以白面、大米为主,晚饭以汤面、蒸馍为主。农村早饭以小米饭、玉米面窝窝头为主,中午饭以面条、大米为主。

无论城镇、乡村,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团聚,都要做十几道菜的酒席,鸡、鱼、木耳等海味山珍,屡见不鲜。其特色有潞城的甩饼、襄垣的拉面、沁县的小米和干馍、壶关的羊汤、长子的炒饼和猪头肉、武乡的枣糕等等。

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下驴肉”,上党腊驴肉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对于脾胃虚弱和贫血症患者有极好的滋补保养作用。长治南街黄家的腊驴肉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制作工艺独特,肉质鲜嫩细腻,味美可口,是上党腊驴肉中的代表。

潞城甩饼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原料配有精面粉、驴油、葱花、椒盐、腊肉片等。将饧好的面揪一个面剂,放在案板上用两头尖擀杖擀开撒上葱花、椒盐叠起来,盘成圆形。再用擀杖推擀成圆饼,将饼片搭在擀杖上多半片甩至成圆形,放在鏊上,在饼面上抹上驴油,翻转饼面,再抹一下油,烙2分钟即熟。吃的时候卷上薄腊肉片,蘸蒜泥就食,浓香可口,不酥不烂,不软不硬,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

“三和面”是长治郊区、长治县、长子县、屯留县、壶关县百姓最喜欢吃的一种面条。因为是用白面、豆面、小粉面混合做成的,也称“三合面”、“杂面”。“和子饭” 是上党地区,甚至三晋各地男女老少皆喜食的一种晚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战士和人民政府的干部,进村下乡吃派饭,就常吃“和子饭”。

婚姻习俗

旧时男女结婚除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还要经过问名、对八字、纳彩、请期等过程。稍有地位的大户人家则讲究更多。新社会提倡自由恋爱,自由结婚,过程省去不少,一般只搞一次订婚甚至不经订婚即可直接登记结婚。但“彩礼”之重,花费之大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渐涨。除衣被之外,不同时期的“几大件”以至“三金”之类不可或缺。部分农村仍有索要“彩礼”之习,且女方家里愈穷索要数额愈大。陪嫁之物也不断渐增、渐涨。特别是近年来,富有人家之女出嫁,陪存款以至陪汽车的也屡见不鲜。

迎亲方式,过去多坐轿、骑马。现在城市里多坐轿车,多数农村则坐大车或拖拉机,骑马的也有。长治地区旧时另有一俗,即迎亲时男方不但要去伴娘、随员,还要有同新郎一样穿着一新、一样骑高头大马的“伴婿”同住,近年已不多见,高平一带也有一俗,新娘要等到傍晚才起身,到夫家时已是夜晚,称为夜娶。

育子风俗

旧时,妇女分娩后百日内尤其是满月前忌讳颇多。产妇住房门上及巾帽上都要以红布作标志,禁止生人及男士进入。产妇也不能随便出门。在产后一个月内只能吃稀不能吃干,特别是前3日内只喝米汤水。接生也用旧法,新中国建立后逐渐有所改变。近年来,不论城乡,产妇分娩多到医院。

同时,小孩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习俗。孩子从出生到满周岁要过许多“节日”,包括三日、十二日(或半个月)、满月、百日,亲朋分别致贺。第一胎满月时(满30天或另行择定日期)多数要大会新朋。百日或1周岁、3周岁生日时也较为隆重。到满12岁或15岁时要举行“开锁”礼,众多亲朋都要亲往祝贺。

丧葬习俗

上党地区旧时很重视丧礼,致有“送死多厚于奉养”之说。不但“俗尚侈靡”,且“多泥阴说之说,淹柩不葬”,自含殓以到入葬,“品物刍灵,穷极华炫”。民间初丧,鼓乐有延至六七日不绝者,有的还要请僧人诵经超度。历史上,潞、泽、沁3州吏但倡导改革丧葬习俗之议,但其效甚微。近年丧葬习俗,除城市推广火葬外,农村仍多为土葬,且殡葬仪式有新旧叠加之势。单就纸扎而言,旧时的金童、玉女、纸马无减,却新增了花圈及纸糊电视机、纸糊汽车等新品,以致规模愈大,花费更多。晋城一带的“灵棚”尤为讲究,不但要用大量色布搭成,灵棚还分有前厅、后厅,如同套间房一般。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专门为丧葬服务的音乐棚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