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觉传播媒介--摄影
摄影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视觉符号)
摄影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1.摄影的产生、发展和分类1.1.摄影的产生和发展如今,我们对于摄影并不陌生,当然,大多数人一听到摄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拍照。
然而,摄影并非就是去拍照这么简单,它还有一段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摄影的历史并非很长,但他的发展速度却是快得让人难以相信,摄影从产生发展到现在,也只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
现在大家公认的摄影创始人是法国人尼普斯(1765-1833)。
1826年,他用涂有犹地亚沥青的一块金属板放在暗箱里,暴光之后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永久保存下来的经感光而成的图象。
到1836年,还是法国人达盖尔改进成银版照相,减短了暴光时间,并提高了成象质量。
他于1839年8月19日将这项技术公诸于世。
于是,这天被定为照相术诞生日。
1.2.现代摄影现在摄影所使用的设备有两种。
一种是继续使用传统的胶片成像摄影。
另一种就是,使用拥有高新科技的数码摄影!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摄影也不甘落后,一百多年的发展是让人简直不感相信,尤其是在本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子技术进入照相机工业,使传统的照相机发生了一场革命——照相机实现了自动化。
九十年代数字相机脱颖而出,更是一次彻底的革命,它摆脱了传统的银盐感光模式,进入一个新纪元。
数字相机代表了照相机工业新的发展方向,是照相机发展的未来。
特别是现在流行的数码相机,轻便、简单、实用性更强。
数码摄影的出现,标志着摄影进入新的层次,它改变了传统摄影使用底片感光、显影、定影再显影的工序,而是用数字相机拍摄,用计算机进行加工处理再用打印设备打出相片。
1.3.摄影的分类总的来说,摄影可分为艺术摄影,技术摄影,商业摄影和社会摄影四大类。
艺术摄影往往应用特殊的艺术效果,给人视觉上很强的冲击力。
它不同一般的摄影。
技术摄影往往应用在特殊的摄影需要,也称之为应用摄影。
主要表现是它的技术性,要求特殊的照相机,作品清晰,精确。
商业摄影现在发展得很快,市场经济的需求给商业摄影提供了舞台,它表现在多方面的应用,如大家最熟悉的影楼,广告等。
网络摄影影像的传播形态及特点
网络摄影影像的传播形态及特点■徐竟涵处于网络时代,影像借助网络进行传播,造成了影像传播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特点。
因此,对网络上影像传播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整理,就成为传播学研究中不可规避的重要课题。
需要指出的是,影像包括静态摄影、电影、电视等诸多形式,本文仅仅探讨狭义的静态摄影影像。
在传统媒介时代,摄影影像一般分为新闻摄影影像、商业摄影影像和艺术创作摄影影像三大类。
在网络媒介时代,网络上的影像仍然沿袭着这三大类别。
但有意思的是,在网络上还存在着大量很难归入这三大类别的娱乐性影像,这是网络时代影像传播的一个新特点,不妨将其称之为娱乐摄影影像。
一、新闻摄影影像新闻摄影的一大特点是迅速及时,网络传播无疑为新闻摄影影像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传输途径。
美国《新闻日报》摄影总监吉姆·杜利(Jim Dooley)曾经指出:“网络是新闻摄影的未来!”他的这个论断已经得到了事实的不断验证。
在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影像传播的速度和距离、影像展示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事件”的网络报道,开创了“公民新闻报道”的先河。
无独有偶,2009年1月15日,当美航一架航班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时,一位在附近的美国普通公民随即用iPhone手机将一幅照片传到Twitter网站上,他的发稿速度甚至超过了距出事地点近在咫尺的美联社。
次日,《洛杉矶时报》等多家报纸便在头版采用了这幅用手机拍摄的照片。
可见,影像采集、传输方式的简化和普及,使更多的业余摄影者参与进来,壮大了图片生产队伍。
另一方面,数据存储方式的变化和互联网的传输平台,使图片的传输克服时空的阻隔,可以在第一时间实现资源的互通和共享。
比如,国外的媒体需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摄影图片,可以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便可以对这些影像信息进行检索、交流和共享。
新闻摄影的另一大特点是真实性。
而进入数字时代之后,图像处理的便捷导致一个令人担忧的后果就是影像造假。
自考新闻摄影知识点整理
考新闻摄影知识点整理1、大众传媒活动都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视觉传播活动、听觉传播活动和结合的大众传播活动。
报纸、杂志、书籍等都是视觉传播媒介。
2、1822年,法国石版印刷技术工匠尼赛弗尔•尼埃普斯(1765—1833年)为了改进印刷方法,开始了对沥青感光版的研究,并于1826年拍了第一张永久性照片《鸽子窝》,这张照片曝光共计8小时。
3、1839年8月19日,在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剌戈等的支持,赞助下,银版摄影术为法国政府购买并公布于世,这个日子就是今天人们公认的摄影术诞生的日子。
4、1856年,伦敦大学就开出了一门新的课程——摄影技术。
5、1842年5月5日,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大火连续烧了4天。
6、一是1884年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发明了胶卷,胶片的感光度也有了提高。
7、三是1924年由德国技现奥斯卡・巴纳克研制的小型135莱卡(Leica)相机面世。
8、1936年,美国报业大王、时代公司的创立者亨利•卢斯(HenryLuce)创办了《生活》画报,灾是美国美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
《生活》画报首创了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形式,当时称为摄影文章。
9、1942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开始设立最佳新闻照片奖,1987年又增设了新闻特写照片奖。
10、中国最早成立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中央写真通讯社”,大约成立于五四运动之后,这家通讯社是由北京大学学生发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学界情况为主,质量颇高。
11、李少穆是我国报纸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
12、1923年,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正规新闻教育机构——北京平民大学新闻系成立,该系设置的课程中有“照相制版术”,每周授课一学时。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1927年1月20日汉口《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幅照片,署名为“本报摄影部摄”,这被看成是我国无产阶级报刊史上的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诞生的标志。
14、1956年12月,中国摄影学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摄影1957年4月创刊》和《大众摄影》(1958年7月创刊)。
什么叫新闻摄影
第一章什么叫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新闻,新闻摄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
第二节新闻摄影定义的内涵新闻摄影的上述定义,揭示了以下儿个方面的涵义:(一)新闻摄影是一种视觉新闻它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让读者通过视觉来感知、获取信息和知识。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视觉传媒-印刷传媒,如报纸、杂志等;一类是听觉传媒-广播;还有一类是视听结合的媒介-电视、新闻纪录电影、多媒体化的互联网络等,也可以叫做综合传媒。
与图画相比,新闻摄影图片具体、细致而且真实可信,对于以真实性为第一生命的新闻报道来讲,摄影毫无疑问是最有效的一种报道新闻的手段。
新闻摄影充分发挥了摄影术与生俱来的"可怕的真实性"的特点,在新闻报道领域里起到了独特的重要作用。
与文字比较起来,图像具有视觉直观性的特点,使得人们不用学习就可以看懂,因此它打破了文字的局限性,扩大了受众的范围。
不识字的人能看懂照片;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的障碍,通过照片这种国际性的、全人类的通用语汇来进行有效的传播与交流。
摄影图片所具有的这种一目了然的特点,增强了新闻信息传播的效果。
(二)新闻摄影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其现场纪实性与其他门类的摄影作品不同,新闻照片必须拍自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或新闻人物活动的现场。
脱离了现场而拍得的新闻人物的肖像照片,便不再是新闻摄影照片。
现场是指特定时间里的某一特定的场所,有严格的限制性。
新闻摄影工作必可受到现场规律的严格制约,试图打破现场的时空界限是不允许的,那样做只能让新闻摄影真实性这一根本原则的丧失。
(三)新闻摄影活动的目的是传递新闻信息传递新闻信息是新闻摄影第一位的作用和功能,至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等相对于传递新闻信息来讲都是次要的、附属的作用。
因此,评价和判断新闻摄影优劣的标准,便是其传递新闻信息量的多少及其传播效果,而不能仅从构图是否完美、技术技法上是否有问题等艺术或技术角度出发来评价新闻摄影图片。
视觉文化最终版
一填空1 马丁·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吾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
2 1913年,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明确提出“视觉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标志着视觉文化新形态的出现。
3、视觉技术的三大发明及对应三种文化历史形态镜子------模仿的视觉文化相机------复制的视觉文化电脑------虚拟的视觉文化4、在波德里亚看来,构成虚拟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模拟和仿像5、从传播媒介来分:口头文化,视觉文化,从地位角度来分:主导文化,新兴文化,衰微文化从传播学角度看,人类传播技术经历三个阶段:口传媒介文化阶段,印刷媒介文化阶段,电子媒介文化阶段6、叙事蒙太奇的四种:线性蒙太奇,倒叙蒙太奇,交替蒙太奇,平行蒙太奇7、当代电影的奇观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动作奇观,身体奇观,速度奇观,场面奇观8、艺术史家夏皮罗认为,艺术史的历史分期有三种主要类型:①政治朝代型:例子有,加洛林王朝的,奥拓王朝,都铎王朝②文化型:中世纪、哥特式、文艺复兴③美学型:罗马式、古典的,风格主义、巴洛克9、符号虚拟论的“宗师”————波德里亚10、言,象,意的关系一直是古典哲学的经典命题11、霍尔区分的观众的三种解码类型:主导性解码协调性解码对抗性解码12、历史叙事的三种类型:①宏观的历史叙事②中观的历史叙事③微观的历史叙事13、1939年,福克斯·托伯特发明了照相机14 麦克卢汉说媒介乃是人的延伸。
15科学的革命是范式的变革一样,视觉文化的演变也就是看范式的嬗变。
视觉文化是就是视觉范式的演变史,亦即福柯所说的认知型的发展史。
16英国美学家克里夫贝尔在对艺术特性惊醒考察时发现,导致艺术独立于其他人类活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
新闻学中的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
新闻学中的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新闻摄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形式,在新闻学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以图像为媒介,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画面,生动地传达事实信息,引导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新闻学中,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传媒体系。
本文将围绕新闻摄影与视觉传播的重要性、技术要求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闻摄影的重要性新闻摄影以直观、生动的方式为新闻报道增添了冲击力和表现力。
相比于纯文字报道,新闻摄影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其浏览阅读的兴趣。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已经越来越精确化与高效化,新闻摄影的特殊性能使其能够在瞬间传达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
此外,新闻摄影还具备丰富的表现力。
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构图的运用,新闻摄影师能够抓拍到最真实的瞬间,呈现事情的发展过程,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新闻事件的真实场景。
一张有力的图片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发对事件的思考和回味,从而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新闻摄影的技术要求为了拍摄出高质量的新闻摄影作品,摄影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
首先,摄影师需要对器材有着充分的了解和熟练的使用技巧。
在作战环境下,摄影师需要快速准确地调整相机的参数,捕捉瞬间的光线和色彩,并通过适当的焦距和构图来表达图片的主题。
其次,摄影师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他们需要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抓住关键瞬间,拍摄到最具新闻性的画面。
同时还需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和创造力,将平凡的事件拍摄成一幅幅能够讲述故事的画面,并传递出特定的价值观和情感。
另外,摄影师还需要了解新闻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
他们应该尊重被拍摄对象的个人权益,不做虚假、刻意误导的报道。
他们应该基于尊重和真实的原则,通过摄影作品呈现真实的新闻事件,而不是随意夸大其词或编织故事。
三、视觉传播的重要性视觉传播在新闻学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与文字相比,图像具有更强的直观性和冲击力,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视觉文化传播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什么是传播:某种意义借助于媒介符号而进行交流的活动,它导致信息和情感的共享;什么是视觉传播:以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媒介形式所进行的传播,其特点是感性、生动而具体;什么是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及其价值观,以及在历史中积累起来物质或精神的成果什么是视觉文化:这是从与传统书写和印刷文化相比较的角度提出的概念,指当代以机械复制为手段而产生的大众文化,如电影、电视、商业环境设计和报刊杂志图片,以及网络多媒体等等的视觉直观的文化种类; 视觉传播:是一种传播方式,可产生特定的效果;所有传播都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情感和判断,必然涉及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因此必定是有倾向性的,不可能是单纯的形式或方法像计算机语言;因此视觉传播涉及到视觉形式的效果好坏和视觉内容的真善美问题,从哲学上说,前者叫做工具理性问题,后者叫做价值理性问题;视觉传播与视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视觉转向的时代的定义:这个时代是世界被以图像的方式把握的时代;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这个时代重图像甚于事物,重复制品甚于原作,重表现甚于事实,重现象甚于存在,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生产和消费形象,威力无穷的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对“看”的依赖和“看”所承受的重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根源:1科技的发展为“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有力的软硬件双项技术支持彩色印刷、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移动通信2“消费社会”的出现是“视觉文化时代”到来的社会根源3信息社会的到来是“视觉文化时代”出现的内因信息化社会:即一个社会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活动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主导因素; 其标志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繁荣;传播的实质:1:动词:去想改变想法、感觉、讯息,得以获知,得到共识,获得交流2:名词:符号.共通信息.讯息互换,个人之间通过共通的符码系统交换的过程,表达观念的艺术,传递讯息的科学3:特质:有意义符号的交换,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东西,由媒体连接参与者,潜在交流的可能,滿足人类需求的基本途径传播活动的分类:1根据信息的特质,可以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2根据信息的符号表达形式,可以分为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3根据媒介的人体性和技术性之分,可以分为人际传播面对面,电话,大众传播印刷和电子媒介网络传播计算机及其网络媒介4根据传播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和国家传播视觉传播涉及各种特质的信息内容,主要以非语言传播为主导形式进行,在大众和网络传播中应用广泛,且各种传播主体都非常热衷于此种传播形式;视觉传播的内容:人类意识的内容:认知概念,真——纪实性电视新闻;功利伦理实践,善——纪实和审美形式皆有;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视觉传播的特点与常规的语言符号传播比较:运用非语言符号的直观形式进行传播,逼真性高——形象性,感染力强——情感性,适合当代节奏——快捷而准确易读性高,跨文化障碍少——诉诸本能直觉,娱乐价值高——富于感性和身体性,易于表现新奇对象新鲜、美观、动人、丰富传播效果:从横的方向看,不同民族语言的阻隔被打破;从纵的方向看,同一个国家和社会中,文字的垄断被打破,社会进入到了一个空前的大众文化时代;视觉传播的缺陷:1.美国传播学者波兹曼:“娱乐至死”的观点 2.许多商家为营利,不惜推出3.现在的许多视频节目比低俗广告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4.视觉传播以感性生动的画面占据受众的眼睛和头脑,使其无暇思考和判断,因此容易受人摆布;5.需要昂贵技术设备制作影像,受众也需要有相应机器接收设备才能观赏时代不同,对此的承受力和喜好倾向也不同;媒介:就是讯息.广播让我们想象影像,电视则清楚呈现影像;媒介是传达符号样式的实体基础;意义本身不能被传送,真正能被传送的是意义象征符号.符号式传播语言是人类演化的一部分;人类所用的符号有许多以非语言方式传播;符号的七种类型:生理外表,类语言,身体动作,时间的使用,触觉使用,空间的使用,标志、人造物的使用人类生活及其意识的内容:1认知活动概念,真——科学研究,在实践中感知和体验——命题语言2实践伦理功利,善——实用的生产、商业活动和道德理念的制订——命题语言和审美形式皆有3审美艺术情感,形象,美——审美形式,内容涉及认知和功利伦理;传播媒介的三种形态:1.示现的2.再现的3.机器的当代视觉媒介的种类:1、图画和摄影精确复制2、和3、计算机和网络现代传播形式所表现的人类生活和意识及其所使用的媒介技术:1新闻真,善,认知概念与伦理规范,,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2广告善,功利目的,经济生产,财富,生活欲望,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3广播影视艺术美,善,真,情感的艺术形式,广播——音乐、歌曲,电影——电影叙事类作品,故事片,电视——综艺节目电影,音乐会,演唱会,选秀,文化节目,艺术展报道,叙事类作品,电视剧,互联网传统文化中真善美往往是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中被表现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们比较难以区分了;视觉传播的领域媒介特性及其所擅长领域和价值倾向:人际传播媒介相关1绘画,雕塑,装置,书法,建筑2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大众媒介相关3CI,广告,视觉传达,版式设计,包装设计,4电视新闻、新闻电影记录片,5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文化艺术类多媒体出版物、网络中的多媒体文化艺术信息符号就是以某种形式表示它自身以外的其他意义的代码;语言符号学:是一套能使人们彼此交流的符号系统,它由符号、能指和所指组成,即能指是表达其他事物的事物,所指是能指所表达的事物的意义事物的概念而不是实物,符号是二者的结合;图像符号:是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或相同;例如,一个建筑模型就是真实建筑的某些特征的图像展示:形状、颜色等等,或照片与本人的相似关系;标记符号:是如果某标记确系由某物体造成,并成为指明该物体存在的物质痕迹,那么这一标记就是标记符号;例如弹洞与枪击的关系;非语言的图像符号的特点:1.不需要专门的教育过程,也能识别其意义2.与现实对象相似,使人容易将其等同于现实对象象征符号所涉及的既不是相似性,也不是实际的因果关系,而是由象征符号使用者做出的一种硬性规定,使某种象征符号与某种意义之间具有特定的关联;文字是这类符号的典型例子,除了拟声词外,它们仅仅通过社会习俗与所指的事物发生关联;广义的视觉符号:是指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和意义的符号,如绘画、摄影等图像符号,电影、电视、数字视频等影像符号,舞台表演、展示、建筑、服装的具象符号,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符号,以及书法、印章等基于语言文字的符号,它们都是眼睛所能感受的,因此都属于视觉符号;狭义的视觉符号:是指在现代大众媒介上传播的,以印刷媒介形式或电子以及数字媒介形式表达某种意义的直觉符号皮尔斯的图像和标记符号,以及象征符号中的非语言符号,这种视觉符号的主要特点是:1除了符号形式以外,物质媒介本身的特征也将产生附加意义2具有特定的视觉语言语法,像语言一样需要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理解视觉形象的符号特性:1形象性:图像符号不必与现实事物的逼真复制,只要在结构或某些总体特征上相似即可,因为符号的本质就是示意,而非替代;2标志性:由某一物体的有形痕迹形成的符号3不确定性:视觉形象的视觉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具备指明形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手段,更重要的是,视觉传播缺少判断结构视觉形象的符号功能:1引发情感2提供论据3引而不发视觉符号与视觉表征:表征即表现,代表,是指符号与其指代物的关联,以及人们如何使用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表征: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视觉符号传播和交流思想;视觉符号的特点:1以平面表现立体媒介的模拟性2从再现走向仿像后现代视觉文化的特性,消费影像而非追求现实真理3与语言符号相反的多义性直觉符号的优点和缺点并存,提供了意义表达的灵活性视觉表征中图像与现实的关系:1.相似理论:传统理论主张,图像总是指代和它相似的事物,同时这种相似是媒介形式的相似,而非等同于原物的相似,否则就不是图像,也将不具有表征意义;2.再现理论:改良的相似理论,认为非现实存在的对象,那种头脑想象的对象,也可以被图像符号来表征3.象征理论:认为将相似性作为图像价值的标准是错误的,主张所有的表征都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不例外;所谓象征,就是一种符号在表达其表面意义以外,还表达另一种内在的意义;这种内在的意义是随现实环境和历史、文化语境的不同变化的;4.自我指涉模式:符号的能指此时与所指的关系是分离的,能指自我指涉而与所指无关;如大众文化的许多产品;①:被表征的客体以比喻的方式来形容②存在关系:表征是对一种现实存在之物的表现,不是针对非现实存在之物的;③描写关系:表征是对某个已存在之特定对象的描述;广告文本对其所传播对象的表征方式两种类型:①对现实存在物的描绘产品诉求②对非现实存在物的比喻、象征形象诉求主图像符号生产者与观者的关系:1.文化惯例说:认为观者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码分析,而习俗和惯例则内化于文化经验之中,观者以为自己是凭直觉来理解图片,实际上特定的理解是受特定的文化惯例支配的;2.神经感知说:主张观看是一种客观的生理性的过程,这是视觉经验及其理解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对图像意义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这些从真实世界中获得的线索3.推演说:认为观者对图像意义的理解首先是通过观察和感知产生初步认识,然后假定其与现实有关系,接着便与现存的图像图形进行大量的比对处理,最终使图像与现实联系起来;4.信息处理说:认为观看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主观色彩的信息处理过程,观者是通过自己已有的视觉经验来获得对观看对象的认知,这与图像生产者的原意可以并不一致;描述色彩:A客观法依靠已知的度量标准①波长与色彩:可见光谱波长范围:380-780纳米毫微米②温度与色彩色彩的温度色温的度量单位是卡尔文K;零度是卡尔文温标中可能的最低物理温度,大约为摄氏零下273度;B比较法:以经验中已知事物的颜色来定义一种颜色的方法就是比较法C主观法都依靠观者的评价;色彩比视觉的其他要素更能引起情感反应,因此,它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极其有力的观念交流途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能以相同的眼光看待同一种颜色;产生纵深感的8种因素:1空间,空间大,景物的纵深感也强,旅游;2大小,知道物体大小和比例容易产生纵深感;3色彩的冷暖和明暗可以产生纵深感;4光线的强弱可以产生纵深感;轮廓光5纹理梯度,池塘涟漪6介入物,把一物放在另一物之前7时间,对历史和未来价值的态度将决定纵深感的强弱;8透视关系,暗箱原理的运用完形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完形:是一有組織的整體,它的特性由其內部的全體性質所決定,它本身是一個具體的存在,而非各部分相加的總合;2完形心理學:探討人類組織及辨識視覺刺激的方式,他們認為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也就是說,在辨識圖樣時,所有刺激所共同發揮的作用超過各個感覺的總和;3認知心理學:受完形心理學影響甚巨,其論點主張知覺的主要條件在組織的整體,而非組織中的部分,人類行為乃由其所處的整體情境所決定,而不是由個別情境所決定;4飛現象:魏德邁發現如果兩個不動的光源以輪流的方式很快地閃動,觀者會認為是一個單一光源在兩個定點之間來回的移動;聚合法则:1認知會屈服於直覺的驅力,藉著凝聚互具吸引力的刺激形成較為簡單的群組,由複雜驅向簡單化,這種視覺吸引力就是『聚合法則』;將種種資訊組織成意圖的整體,即靠聚合;2四個聚合法則:相似法則、鄰近法則、連續法則、共同因緣法則;影響圖與地的因素有哪些:1對稱:所觀物體有一個平衡或對稱的取向,我們會視其為前景物體;2外凸:物體曲線向外或向內者,常被視為有展現形體的物體;3區域:較小的形狀易被視為形體;4意涵:有意涵的物體視為影像前景對於熟悉的物體,會較注意5取向:物體的形狀,一個垂直的或水平的形樣最常被視為一個形體;知觉理论:根据知觉理论,视觉过程并不只是观者简单地目睹由光线建构的物体,而是积极地通过大脑活动达成一种知觉活动;根据卡罗琳·布鲁默的研究,大脑活动能以下述方式影响对形象的知觉:记忆、投射、期待、选择、适应、失谐、文化和文字;看的过程:1.视觉的感觉:以视觉感官去感受或去看,此动作仅让足够的光进入眼睛,以便能立即看到周遭的物体;受伤或不正确的用法会阻碍视觉的运作;此时并不涉及精神因素;2.视觉的选择:在视界场域中选择出特定的元素;也就是将某个景物特定部分区隔出来;此区隔结合眼睛对光采集的能力和大脑较高层次的功能运作的结果;选择是有意识、智力化的行为;3.视觉的认知:认知和想象-也就是必须试着让所检选出的元素产生意义;以认知和想象来处理影像的心理运作,就不仅止于观察的动作;4.视觉传播的循环心理和智力的活动的三个方面:1理解视觉对象所需要的文化知识、艺术经验和素养2理解视觉文化需要特定的思维能力3对视觉传播和交流情境的共识视觉思考:1以影像的方式去思考及学习,即是「视觉思考」;2安海默:『视觉认知』即是『视觉思考』;3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这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4.可视化想象力:互动的想象力;麦克金McKim主张视觉思考可经由看/想象/图绘三种可视化想象力来达到;5看:我们所见之物是影像images 而非东西;6想象:我们心灵之眼所想象之物,一如我们在作梦时所见;7图绘:我们所描、所涂、所绘之物; 什么是视觉构成:构成艺术充分调动造型因素中的关键元素,以构成最具传达效率的画面视觉形态;视觉构成讲究形式感、传播效率和视觉冲击力,而避免主观和传统文化因素的习惯运用;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存在于一切视觉造型中,同时立体构成的学习使初学者在三维空间中开创独特的视觉角度,发掘三维空间中材料的肌理、质感与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体验;视觉构成设计的目的:1.构成赏心悦目的吸引力2.有助于意义的传达3.确保其易读性4.集中注意力在信息的最重要部分视觉构成的主要原则:1界定图框:图框一方面界定了一个设计,另一方面决定了视觉表现的范围、方式和水平或垂直的构图方向;2重量:任何视觉元素都有特定的视觉重量,这是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视觉经验共同造成的心理定势;3视线的动向:观者在观看时,眼睛会以独特的方式持续地扫描对象来吸收视觉信息;4“好的”法则:在完形认知理论中,“好的”法则意即在现有条件所能达到的最好规律的、对称的、简化的心理组织;这里的“好”是指那种激起最少负面情绪,极少复杂化的视觉状态;因为人的视觉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总是寻求一种最简单省力而舒适的视觉感知状态;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形式美法则又称作“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组合规律”,主要有齐一与参差、对称与平衡、比例与尺度、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节奏与韵律、渗透与层次、质感与肌理、调和与对比、多样与统一等等;这些规律是人类在创造美的活动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种感性质料因素的特性,并对形式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而总结出来的;视觉构成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更富有传播效率的视觉形式;因此,视觉构成与形式美法则往往有交叉之处,而前者往往更强调具体的传播目标和效率而突破后者的规范;1对称2连续3渐变4对比5调合6比例7平衡8节奏9统一视觉传播的认知基础:1个体认知的发生学原理2.图像认知的直观性、简易性、便捷性 3.图像认知的视觉优势4.图像认知的技术条件19世纪中叶发明摄影术,19世纪末发明电影技术视觉化时代来临的历史必然性 1.生活节奏加快,休闲放松成为紧迫需要 2.电视等消费类媒介成为主要的文化形式3.视觉符号直观性强,富有感染力4.视觉传播现场感强,能满足受众认知真实和亲身参与的需要:纪实和目击成为最被认可的媒介价值和文化享受;视觉传播的功能:1.视觉传播具有直观、便捷的表意功能,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2.视觉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对人的认知和行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3.视觉传播的现场目击感,扩大了人们的认知视野,增进了人们对世界认知和体验的深度与广度;4.视觉文化的通俗、廉价和生动趣味性,使得大众得以摆脱正统文化的束缚,可以在熟悉而轻松的日常形式中尽情狂欢;视觉传播的消极方面:1.视觉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替代了社会现实,令人将娱乐和消费当作真实的认知2.图像依赖使得人们的理性分析能力弱化,只顾表面而不顾实质;社会新闻 3.过量的视觉信息令人产生审美疲劳,使得人类的文化价值丧失其珍贵性;4.视觉传播盛行,使得形式主义泛滥,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形象工程”取代了对象本身;视觉传播的伦理问题:1视觉传播的逼真性往往被用于制造虚假形象,以服务于商业、政治乃至个人目的:2视觉传播符号往往被滥用于展示视觉暴力和色情,使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对世界的扭曲认识;3视觉传播易于侵犯名人隐私;4视觉传播有漠视普通人权利,进而造成侵害的倾向;宣传的定义:“它仅指以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拉斯韦尔;告知性传播—新闻—知晓,劝服性传播—宣传—改变行为电视广告的视觉传播特点:1形象性,产品形象,商标、代言人形象2实证性,精确复制现实场景和产品形象3情节性,善于视觉叙事4精致性,视听效果精美动人5消费性,提供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电视广告的文化隐忧:1广告对人的包围日益严密,使正常的生活空间受到侵犯2广告诱发攀比心理3电视虚拟现实令人产生不切实际倾向视觉说服与修辞方式:1.隐喻,把某一事物的特征转移到另一事物上;潜在地运用巫术法则相似律,接触律和类比论证方式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类比是一种主观的不充分的似真推理,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 2.转喻,用某一事物的突出部分来代表整体;视觉说服的文化制约性:1.文化传统与广告的意蕴:明示义—隐含义 2.文化传统与诉求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与表达的方法3.全球化时代的广告诉求策略:普世文化—地方文化新闻与广告中形象运用的原则:1新闻需要真实,广告可以虚构2新闻真实来自选择,广告真实出于创意3新闻需要约束,广告必须创新视觉素养的定义:视觉素养是人类通过观看以及结合其他感官体验发展出的一种综合的视觉能力,这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具备此种能力的人,可以辨别和理解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的或者人工的视觉行为、物体、符号;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这种能力,得以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并且通过灵活运用这种能力,在视觉传播中对大师作品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和更多的享受;视觉素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媒介素养是人类使用不同方式获取、分析、评价和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1.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起来的2.媒介信息是通过创造性运用其特有的法则建构起来的3.不同的受众对同一则信息的感受不同 4.媒介有着潜在的含义和观点非透明 5.所有媒介信息都被有目的地使用,或为利益,或为权力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对媒介的识别对媒介的防御对媒介的利用对媒介的参与视觉素养和信息认知:1.受众对视觉传播符号的反应不同,因为各人的空间智能、想象力和教育经历不同2.当代受众视觉素养提高,对传播者有制约3.现实中的视觉素养应用案例新闻娱乐化: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大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在内容上, 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1观念的改变A从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到随意化B从新闻立场的平民化、非政府化发展到个人化、无原则化C是从追求新闻节目的好看到新闻价值观的异化;2形式上的表现A作为电视节目串联的主持人其身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B方言制作和播报新闻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C表现式的电视新闻形式层出不穷;3内容上的表现A时政新闻的“过度娱乐化”B社会新闻的庸俗化C经济新闻报道的“娱乐化”D娱乐新闻的低俗化;新闻娱乐化产生的根源:1.随着消费社会的成型,“娱乐至上”成为世界性风潮,作为“人的听觉和视觉的同时延伸”的电视媒体,娱乐功能日益突显;2. 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3.新闻节目特别是传统新闻节目,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最短板;4.追逐收视率成为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根源1收视率作为客观而有效的标准,反映了各个节目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同,告诉着媒体从业人员节目的收视程度2媒介人员在生产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依据节目的收视程度来进行薪资结算,这也成为电视节目为追求收视率而呈现。
论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
论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的美学视角发布时间:2021-06-22T09:42:04.69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作者:马浩智[导读] 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信息化的数据资源传播形式。
马浩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新媒体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信息化的数据资源传播形式。
同时,很多大众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信息内容的拍摄、图片传播等工作。
在此期间,给传统摄影工作带来很大挑战,为满足摄影在新媒体中的发展变化需求,还需要结合摄影在新媒体中的发展问题,提升摄影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摄影艺术;美学视角;引言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是巨大的,它使得各种艺术门类都得到新的发展,以其吸引眼球的展示形式和其快速地扩散传播,使得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广阔的受众。
传统图片摄影由于新媒体的加入得以开辟新的道路。
同时新媒体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新争论。
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去进行艺术品的宣传或是创作在当今也已经屡见不鲜。
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其具体的应用方法,应该顺应新形式的发展,从而在艺术创作中带给观者更加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1对新媒体的解释新媒体一般指网络媒体,起步于欧洲十九世纪60年代,以录像艺术为开端。
新媒体的原文是NewMedia。
翻译为新媒体或是新媒介。
用以区别于传统媒介。
所谓传统媒介一般指视觉媒体或是听觉等单一媒介。
而新媒体是更加多元的混合型媒介——曼诺维奇在他的《新媒体的语言》规定了新媒体的五原则:第一,是数字化的表现形式,即可编程和设计,新媒体艺术的广泛传播离不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二,新媒体是同时由多种模块化的传统媒体组成的感官集合。
第三,具有自动化的特征,当今的虚拟AI等也被归纳为新媒体的范畴。
第四,可变性即新媒体可以根据不同的体验者从而创建个性化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和编辑产生不同的结果。
视觉文化下的影像囚徒——柏拉图洞穴隐喻对当代媒介传播暗示
2019年第4期 NEW MEDIA RESEARCH80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就“洞穴寓言”如下描述:有一个很深的洞穴,这洞穴的一面有通往外界的洞口。
头不能转动,眼睛只能看着洞壁。
在他们后面有一道矮墙,一些人举着各种器物沿着墙往来走动;墙和洞口之间燃烧着一堆火,火光将器物的影子投射到洞的后壁上。
被绑的人(囚徒)通过火光能看到移动的影子。
由于这些影像是他们唯一能看见的事物,所以他们以为这些影像就是真正存在的世界。
如果一个囚徒挣脱禁锢走出洞外,看到外面崭新的世界,他会倍感痛苦,因为这个人有生以来就习惯将洞壁内的影像当成真实的东西,当他走出洞口,才发现,自己所本能认知的“洞壁世界”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真实世界”否定了他对世界的本能认知,当他接受事实后试图返回洞穴向其他“囚徒”解释之时,其他人并不相信其所言,并告知他,他们所认定的那些影子就是真实世界。
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电影、电视技术与艺术的飞速发展,还是传统媒体的融合、转型、短视频软件与客户端的兴起、电子监控的普及,让电子影像渐渐占据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渠道与形式,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在家里“看尽天下事”。
因而,视觉影像作品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开始越来越模糊,视频传播媒介仿佛如柏拉图“洞穴隐喻”中所描绘的牢笼一般,受众作为这所“电子牢笼”里的“囚徒”,自愿被“捆绑”,亦不愿“走出洞口”去找寻现实。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完美的罪行》中曾提到:影像不再能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
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其虚拟的实在。
”[1]1 从“精神快感”到“身体快感”的转变体验在20世纪的精神分析学派中,普遍将好莱坞电影作为类比的研究对象,电影生产者亦如同“梦境”的制造者,而观众在电影院观影过程中则是扮演了“做梦者”的位置。
1949年,雨果·毛尔霍佛曾提到“电影镜”(Cinematic Sitiation)一词,意为“电影镜”如同梦境在一组特征上相同:观影者的消极状态、他的舒适、他的个性特征和收纳性,共同引起退离现实[2]。
摄影基础 (第一章)
§1-1 作为技术的摄影(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1839年8月19日法国 科 学院和艺术院举行了 一 次特别会议,详细阐 述 了“达盖尔银版摄影 术” 的操作方法,并把 全部 技术公布于众。这 一天 被世界公认为摄影 术的 诞生日。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
§1-1 作为技术的摄影(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1-2 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
[英国] W.H.F.塔尔博特, 《建设中的英国特拉法特广场》,1843
§1-2 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
约翰· 汤姆森,《福州铜匠铺》,1870-1871年
§1-2 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
柯蒂斯,《Bow River-Blackfoot》,1923年
§1-2 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
[美国]L.W.海因,《工厂里的女孩》,1908年
§1-2 作为个体观看和记录工具的摄影
摄影模仿了人的视觉机制, 通过光学和化学手段获得了接 近人眼视觉效果的图像,逼真 地再现了客观世界。摄影延伸 了人类视觉,成为人们观看世 界的“第三只眼睛”,人们借 助这种媒介以视觉方式传达出 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见解,它 是个性化的观看方式。
一 传统照相机
1、胶卷单反照相机
2、胶卷便携式照相机
二 数码照相机
1、数码单反照相机
2、数码便携式照相机
3、数码单电照相机
单电相机,全称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它通过高素质 镜头群以及组件的支持,实现了比准专业DC更出色的画 质,同时,兼具DC的强大的功能可拓展性,比如艺术滤 镜、高清视频等功能。
《我的母亲博尔顿〃艾比〃约克郡》 大卫〃霍克尼
超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 充分发挥创作者自身的想象力, 创作超现实的形象,把梦境、 幻觉、潜意识作为创意的源泉, 寻找超越现实的途径,从而使 作品更具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 灵上的震撼力。这种手法,给 予创作者极大的创造空间,让 思维插上翅膀任意翱翔,成了 盛满各种视觉语言的锦囊,使 得各种复杂、隐晦、微妙的感 觉和意念得以准确的表达。所 以,受到创意摄影者的广泛采 用,并形成潮流。“回顾历史, 从新艺术运动时期起,人们已 开始运用各种超出自然本身的 逻辑关系,将图形巧妙并创造 性地重新组合。” 克裹谢蒂《合作》
摄影基础第一章 摄影概述
(二)认知功能
摄影的诞生延伸了人类的视觉,使人类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 的方式更加深入、细致、连贯和完整。摄影技术的发展使人们 将过去很难做到甚至无法想象的事情变为可能。例如,高速摄 影使人们可以将肉眼无法捕获的瞬间定格(图1-3 ),显微摄影实 现了肉眼不可见的细微物象的可见,延时摄影记录了人们无法 客观感知的时间流动,等等。
TITLE的当代,图像信息的接受度、认知度和传播速度
远远超过了印刷时代的文字信息,更具优越性。
Lorem ipsum doloror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 didu
(四)艺术性与表现性 优秀的摄影作品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摄影者
TITL取E决于摄影者的真实目的。因为摄影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摄影者主观恶意歪曲或有选择性地记录时,摄影的教育作用也有 可能是负面的。
Lorem ipsum doloror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 didu
TITLE
Lorem ipsum doloror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 didu
TITLE
学习要点及目标:
1.了解摄影的内涵。 2.认识摄影的功能。 3.初步了解世界摄影简史和中国摄影 简史。 4.熟悉摄影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个风 格流派。
TITL备E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娴熟的技术技巧,机智、敏捷地按动快门,凝
固每一个美的瞬间。如果错失良机,抓不住决定性的瞬间,事物的 形象就会改杏,甚至一去不返。
摄影不应该绕道走开,而是要穿越它们丨关于西方当代摄影理论之建立的一种看法
摄影不应该绕道⾛开,⽽是要穿越它们⼁关于西⽅当代摄影理论之建⽴的⼀种看法出品摄影作为新兴的视觉媒介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进和传播之后,⾄20世纪上半叶已经形成了独⽴、成熟的语⾔体系,并在20世纪下半叶逐渐成为最重要的视觉媒介,与此相伴⽽⽣的是西⽅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学者等分别从各⾃的⾓度对摄影所展开的讨论,如本雅明、布尔迪厄、罗兰·巴特、苏珊·桑塔格、维克多·伯⾦ (Victor Burgin)、玛莎·罗斯勒 (MarthaRosler)、约翰·塔格 (John Tagg)、罗瑟琳·克劳斯 (Rosalind Krauss)、艾⽐盖尔·所罗蒙—⼽多(Solomon-Godeau)等,这些讨论的范围远远超出了摄影⾃⾝的形式与风格,⽽是通过涉及⽂化、社会、经济、语⾔等多学科、跨领域的复杂议题,逐渐形成了⼀个与摄影相关的、极为丰富的理论世界。
这些理论探索虽然⽅向各异,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重要的理论家以及他们的观点梳理出其中的演化脉络,从⽽了解与之相关的社会⽂化机制,进⽽更好地对摄影这⼀媒介加以理解和把握。
在中国,摄影学术理论的研究较之于创作实践⽽⾔始终相对匮乏,即使有少量的学者在研究、引进等⽅⾯做出了努⼒,但整体学术环境有待培养。
近年来,西⽅摄影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引进⾄国内,⼈们对这⼀领域的兴趣也逐渐上升。
对我们⽽⾔,摄影理论体系的建构与摄影史观的建⽴同样重要。
本刊⾃这⼀期起开设专栏“西⽅当代摄影理论”,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理论学者南⽆哀撰写系列⽂章(在《中国摄影》杂志隔⽉发表),以尝试厘清这些理论的建构过程,并试对与“摄影理论”相关的问题展开探讨。
我们希望该专栏能够在为读者提供摄影理论学习和研究线索的同时,也吸引更多不同领域的有志之⼠投⼊摄影理论的探讨之中。
——编者摄影不应该绕道⾛开,⽽是要穿越它们关于西⽅当代摄影理论之建⽴的⼀种看法⽂/南⽆哀理论、视觉艺术、⽂化与政治都是在同⼀张关系⽹上得到理解的。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一章 视觉传播概述
总而言之,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图像化记录,一方面经过抽象、简化, 形成了文字语言系统。
另一方面则从单纯地描述所见世界,增加了更多表情表意,用视觉 进行评价和解说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同时描绘人们现实中的经历 和头脑中虚构的视觉景观。
从视觉传播的发展历史来看,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分享视觉信 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2、观看在社会互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观看在现代生活中的中心位置日益明显。
二、感觉+选择+理解=观看
这个公式的核心是“从更高的认知程度上对一个形象进行精神加 工,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感觉和选择”,“只有当你对相关视觉信 息做过分析之后,你才能确切地发现这个情境的真正意义,它才有 可能成为你长时记忆中的一部分”。
思考题
1.你如何理解“读图时代”这个概念? 2.在你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些文字还是图像,或者说历 史对于你来说是如一本书还是像一幅画,为什么? 3.对文字的阅读也是一种“观看”,这种观看和对图像的观看有 何差别? 4.从图像的角度谈谈你对“媒介即信息”这句话的理解。
电影史学研究者乔治·萨杜尔认为,电影实际上意味着“快速摄 影”,它诞生的动因有两个:
一是对运动的图像给人们视觉带来影响的思考;
二是摄影术诞生之后,影像可以通过化学物质用物理的方法机械 记录,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发明一部可以让静止影像运动起来的 机器。
电视解决了影像信号远距离传输的问题。网目制版技术是将图片 分解成大小、黑白不同的点进行制版;而电视的发展也是依靠德 国的保尔·尼普可夫发明的“尼普可夫圆盘”,它把图像分解成 许多小点(像素),并将小点进行逐行传输。
一方面是让图像的外观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木版画和摄影的早期 阶段,黑白图像取代了彩色绘画,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
•世界摄影史的发展脉络(一)早期(1825—1917):摄影术的探索和实验时期;(二)现代(1918——1960年代):摄影艺术现代主义思潮处于主流的时期,摄影艺术多元发展,相互辉映;(三)后现代(1970年代——今):摄影艺术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摄影的曙光•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第二节新的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第三节摄影术的改进•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一·《墨经》光学八条•1、光的直线传播•2、影子的成因及变化规律•3、针孔成像的道理•4、针孔暗箱成像时,物、像大小取决于物距和像距的关系•5、类似放大率的概念•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二·光学折射现象的发现1、公元前139年西汉淮南王刘安主编《淮南万毕术》——用冰造透镜的记载;2、汉武帝时,人们懂得用白光琉璃折射阳光使暗室变白昼;3、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小孔成像和凹面反光镜作分析和解释;4、元代、明代数位科学家进行了小孔成像光学实验。
•第一节古代中国对摄影光学的贡献•三·色散现象的发现和感光化学应用1、北宋药学家寇宗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石英类晶体折射并发散色光的记载;2、公元三、四世纪的中国炼丹术记载金属的化学反应;苏轼《物类相感志》记载“盐卤写纸上,烘之字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陶瓷制造也应用了感光化学的方法。
•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三·达盖尔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银版法:标志着摄影术的诞生•四·塔尔博特(W.H.F.Talbot)与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一·托马斯·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英)•第一位在暗箱内用感光材料录下影像以达到记录目的的人——数次不成功的实验•暗箱(Camera Obscura)——一个黑暗的房间•第二节新视觉媒介--摄影术的诞生•二·尼埃普斯(Niépce Joesph Nicéphore)(法)“阳光摄影术”(Heliography)•Niepce拍摄的《窗外的风景》,Paysage a Saint-Loupe de Varennes(法文) •以沥青为感光材料,这幅特长时间曝光的作品产生相当特殊的影像,由于曝光时阳光角度产生了改变,所以光线就产生了趣味的变化。
现代摄影:捕捉瞬间与表达观点
现代摄影:捕捉瞬间与表达观点
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现代摄影不仅仅是捕捉瞬间的艺术,更是摄影师表达观点和情感的媒介。
随着技术的进步,摄影器材变得更加便携和智能,使得任何人都能轻松地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然而,真正的摄影艺术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深刻的个人表达,是对世界的独特诠释。
现代摄影师通过镜头捕捉的瞬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故事。
一张照片可能记录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可能揭示了一个社会现象,或者仅仅是一个简单却充满情感的日常场景。
这些瞬间,一旦被捕捉并呈现给观众,就具有了超越时间的力量,它们能够唤起共鸣,激发思考。
在表达观点方面,摄影师利用构图、光线、色彩和后期处理等手段,来强化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
一张照片可能通过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表达冲突,或者通过模糊的背景来突出主体,从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这些技巧使得摄影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此外,现代摄影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社会和文化批评。
摄影师们通过他们的镜头,对社会问题进行探讨,对权力结构提出质疑,对边缘群体给予关注。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它们挑战观众的既有观念,激发公众对话。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摄影作品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
社交媒体平台为摄影师提供了展示作品和与观众互动的广阔舞台。
这不仅使得摄影作品能够迅速传播,也使得摄影师能够直接接收到观众的反馈,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创作。
总之,现代摄影是一种强大的表达工具,它能够捕捉瞬间,传递情感,表达观点,甚至引发变革。
在这个视觉文化日益重要的时代,摄影师们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下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同时也在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
《视觉传播概论》(第2版)第七章 用图像传递信息
构成了一个图像的话语表达。
图7-2 香农传播理论图示
图像中的动词可能是有形的箭头、线条,也可能是无形的眼神、
运动趋势等,赫伯特·泽特尔从电视研究的角度称其为“屏幕自
然力”,他的研究对于一般意义上图像中的动词分析,可作为参考。
泽特尔将之分成六种类型:
其表现方法可以给观者带来三维空间的感觉。如何在二维平面中
表现三维世界,其核心是将眼睛看到的立体世界通过镜头转译到
图像语言中。
电影和电视屏幕对三维空间的阐释,
一方面是利用视觉对空间的深度知觉能力实现的,这在视觉认知
里面也有提及。
另一方面则是通过镜头的特性实现的,镜头的推拉变化可以使画
面的空间感觉发生改变。
(1)力的主要方向。
(2)画框磁力和质量吸引。
(3)屏幕不对称。
(4)前景与背景。
(5)心理完形。
(6)矢量。
二、图像陈述句
图像陈述句在视觉修辞上大多使用消极修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以相对客观的角度展示信息,从图像中看不到图像制作者的
存在与介入,似乎只是旁观者对事件现场的一种机械记录。
第二,图像中的力以一种平衡的状态出现,表现风格四平八稳,图
也不能融合,或者文字受图像支配,或者图像受文字支配,语言符
号和视觉再现从来都是服从于一种顺序,以先后和主次的方式配
合。
因此马格里特这幅画的价值在于,它看似矛盾,实则启发我们思考
如何破除图文等级关系而召唤一种同时性,即两者的融合。
第二节 信息图像化传播中的语法逻辑
在写文章的时候,要遵循语法逻辑,从词到句到文章,句子的基本
作用和变化,仿佛置身于一个虚拟世界,进而产生沉浸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牙利]罗伯特•卡帕,《共和国士兵之死》,1936年
[[美国]尤金 史密斯,母亲给得水俣病的女儿美智子洗澡,1972年
摄影,抓取了事物的瞬间状态,其强 烈的画面效果比任何文字描写都更具有 震撼力。《浅诏遇刺》画面现场感极强, 捕捉住对立派学生拔刀准备向日本社会 党的主要负责人浅诏行刺的瞬间,浅诏 慌忙躲闪、神态慌张,非常直观、形象 地表现了这一突发性事件,其效果是文 字所无法替代的。赫斯特新闻社王小亭 的《日军轰炸上海火车站》 ,画面通过 一位坐在被炸后已成废墟的上海火车站 前的铁轨上哭泣的儿童,有力地控诉了
[日本]长尾靖,《浅诏稻次郎遇刺》,1960年
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在国外报刊发
表后世界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军国主义。前苏联摄影记者德米特里•巴特曼茨(Dmitri Baltermants,1912-)拍摄的《悲伤》,画面表现了1942年德国法西斯撤离苏联卡契城时,屠 杀了大批无辜百姓,在德寇撤离后,妇女们在泥泞土地上的死者中间寻找自己的丈夫、兄弟 和儿子的尸体。摄影图像以其独特的个性,成为最有说服力,最令人信服的传播媒介。
[德国]马丁•慕卡西,利比里亚,1930年
当时,德国涌现了一批杰出摄影家,如
如埃里奇•萨洛蒙(Erich Salomon,1886-1944)、马丁•慕卡西(Martin Munkacsi, 1896-1961)、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5)等。
[德国]埃里奇•萨洛蒙,《德国政治家访问罗马》,1931年
等十多种刊物,许多编辑在杂志编排 中使用照片,但是以单幅的照片为主。
1928年,富有革新精神的《慕尼黑图 片新闻》的主编斯特凡•洛伦特(Stefan Lorant)提出画报报道摄影的原则后, 成组的照片开始发表,数量上也逐步增 加。洛伦特提出:摄影记者应真实地记 录所发生的事情,而不应该有意识地安 排某个镜头;画报上的专题应组织得有 故事性,有头、有尾,有时间地点与经 过,用一系列照片描述一个中心主题, 而不要使人看起来是拼凑起来的一堆照 片。他还坚决拒绝采用任何摆拍的照片。
19世纪80年代以后,照相机变得更小 也更易于操作,更为方便、感光度更高 的干版代替了湿版,随后柯达公司又生 产了成卷的胶片,摄影技术逐渐得到普 及,每个人都可以用摄影来凝固时间, 记录生活,摄影开始走向千家万户,更 多的摄影家拿起相机记录日常生活和民 风民俗。在美国,爱德华•S•柯蒂斯 (Edward S•Curtis,1868-1952-年),从 1896年开始调查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 于1907年出版了总计达20卷的《北美的
1933年,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大多数有创新精神的编辑和摄影记者涌向英国、 法国、美国等国,把产生于德国的现代报道摄影的风格也带到世界各地。1934年,斯特凡• 洛兰德移居英国后,先后创办了《画报周刊》(1934年)和《图片邮报》(1938年)。在美 国,在艾森斯塔特和马丁•慕卡西的直接影响下,《生活》(LIFE)杂志于1936年11月创刊, 它是美国第一家全用照片的画报,不仅盖过此前美国的若干杂志和报纸,而且成了全球性的 画报,发行量最大时曾达860万份,在国际上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当时还有著名的《观察》、 《展望》、《焦点》等大量刊登照片的画报,从而造就了一大批的摄影名家。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1913-1954)、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亨利•卡蒂 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卡 帕不朽名作《士兵之死》(1936年)和《诺曼底登陆》(1944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摄影 记者,他的名言“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还不够近。”成为摄影记者的 座右铭。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西班牙乡村》、《助产护士》、《日本水俣 事件》等都成为报道摄影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是“摄影史上难得的以表现人性,人的精 神,人的命运为主的影像诗篇”。其中《日本水俣事件》表现了日本的一个渔村因汞中毒而 得水俣病的人们,唤醒了工业时代对环境污染等社会公害的重视。而布列松所倡导的以瞬间 思维的观察和抓取的“决定性瞬间”影响着所有的摄影者,被称为摄影的一道门槛,他本人 也成了高级摄影的代名词。
[美国]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终点站,纽约》, 1892年
发生变化,认识到摄影有其自身的表现 特性,起而探索摄影的纯粹性,提倡纯
粹摄影术,强调摄影不仅在技术手法上,同时也在表达个体的个性意义上,更多地考虑摄影 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即从美学角度利用摄影的特性,使摄影脱离其它造型艺术的美学指导准 则。他所拍摄的《终点站,纽约》(1892年)、《冬天的第五大道》(1893年)、《三等船 舱》(1907年)等一系列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场景的作品一反当时画意摄影矫揉造作、脱离现 实的倾向,透露出在19世纪画意摄影中完全看不到的新鲜气息。
作为现代视觉传播媒介的摄影
摄影在视觉传播领域的运用与摄影技术的革新和印刷媒体的 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胶卷的发明、小型照相机的制造、大口径 镜头的出现、便携光源的问世等使得摄影记者的工作变得更加容 易,摄影能够快速、连续地拍摄一切活动着的人物和场景,及时、 全面地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重大事件。在印刷媒体上复制照 片的照相铜板印刷术的发明和印刷工具的改进,使得新闻照片得 以大量复制,印刷术的不断进步和摄影画报的出现,促进了传播 形式由文字向图像同步发展的重大改变,最终导致了人类阅读方 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彻底变革。。
[德国]奥古斯特•桑德,《去跳舞的农夫》,1913年
印第安人》的第一卷,直到1930年才全
部完成该项计划,涵盖了印第安人政治、宗教、生活、艺术等诸多方面。从他的调查 中可以感受到土著印第安人从原始的部落生活到逐渐接受白人的生活方式,他们逐渐 被种族同化,正在消亡,柯蒂斯的《北美的印第安人》有着人类学调查的性质,为后 人留下了一部印第安人在北美大陆消失前的的视觉文献。
现代视觉传播媒介 ——摄影
班级:09级广告七班 姓名:王毅闯 学号:3090084
摄影的意义
摄影是我们藉以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视觉媒介,从儿时起, 父母亲用摄影图片教儿女认识周围事物、认识世界,人类的视觉经 验就被摄影所塑造。现在,摄影图片还是我们观看世界的一种重要 方式,通过报刊、图书、互联网上的图片,以及电视上以每秒钟25 帧连续变化的活动影像,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地球各个角落正 在发生的事情,摄影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缩短了我们和世界的距离。 在摄影术问世不久的1856年,法国作家拉肯•厄恩斯特就说过 这样一段话:“摄影术随处可用,它可以把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值 得回忆的情景,我们的光荣,我们的欢庆,我们的灾难……一件件 地记录下来,并把它们遗留在历史档案中。”一些摄影家充分利用 摄影准确记录视觉形象的能力,把目光投向人类自身及其生存方式、 生存状态,关注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 肩负起保存人类视觉历史的责任。直观地记录下在历史进程中行将 消失的事物,为后人留下历史上不断消失、而又不可能复现的社会 形象的视觉纪录。摄影凝固了瞬间,定格了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照片愈发显示出其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发挥了绘画等其 他艺术手段不可替代的瞬间历史的纪实作用。
小孔成像原理
照相机成像原理
摄影的发展史
摄影术是作为一项科技成果问世的,最初的发明者之一尼塞 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ephore Niepce,1765-1833,法国)是 一位石版画工匠,他希望找到一种比手工石版雕刻更加省时又逼真 的方法,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开始了利用暗箱进行影像复制的最 初的探索。而具有实用价值的摄影术发明者路易斯•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 e Daguerre,1787-1851)是巴黎舞台布景画家,他 抱着把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景物记录在画布上的梦想对利用暗箱 记录影像的方法产生了兴趣,在前人的一系列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达盖尔最终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银版摄影法。1839年 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出现了 多种摄影方法,比较典型的有塔尔博特(Willam Henry Fox Talbot, 1800-1877,英国)的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阿彻尔 (Frederick Scott Archer,1813-1857响渗透,这说明了摄影术的发 明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必然出现的新的科技成果,它凝聚 着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集体智慧。
摄影的发展史
[法国]迪奥多•莫里赛,《达盖尔摄影法的狂热》石版画,1839年12月
摄影的发展史
作者不详,早期人像摄影 1843年
摄影的发展史
今天,照相机这项了不起的发明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 下面我们通过世界各国对摄影发展中每一阶段所作出的贡献,非常简要 地介绍一下摄影的历史。 法国人达盖尔运用了他的国人尼埃普斯(Niepce)的显影概念,在基础 的摄影化学方面作出了贡献。 美国人乔治·伊斯门(George Eastman)和他的伊斯门-柯达公司通过 批量产品把摄影带给普通人,他们的批量生产始于19世纪90年代。 德国人借助他们在设计制作方面的高质量和光学技术方面的专长,把照 相机推向了批量产品的市场,20世纪20年代已经可以得到诸如徕卡和禄莱照 相机,并且这种优势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的市场。 日本人把电子技术带入摄影领域始于20世纪50年代。他们运用计算机设 计出了优秀的镜头和光学系统,完善了使用35mm胶片--当今最流行规格的高 质量照相机。然后,他们还利用美国计算机和宇航工业所发展起来的微电路 学概念和计算机芯片,设计出了人们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高灵敏测光系统、 自动曝光系统和自动聚焦系统。
1880年3月4日,纽约《每日写真 报》发表了贫民们在中央公园旁边搭 建的棚屋的铜板印刷的照片,这是世 界上 第一 幅真 正意义 上的 新 闻照片 (见图6-4-1)。1903年1月创刊的英 国《每日镜报》率先以照片为主报道 新闻,获得成功,引起其他报纸纷纷 仿效。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许 多报纸都采用了图片报道新闻,20世 纪20年代,德国出版的《柏林画报》、 《慕尼黑图片新闻》、《工人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