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阳明病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滋液润肠,缓通大便
麻子仁丸
津液内竭,肠道干燥
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蜜煎外导或猪胆汁灌肠灌 肠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40
【鉴别诊断】
承气汤证 肠中糟粕内 停致不大便
脾约证
病理
热与燥屎结于肠
津伤肠燥,糟粕内停
证状
腹胀满疼痛拒按,发热濈濈然汗出 不更衣六七日,无所苦
缓,则会急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阳 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说。
33
一是从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为燥热劫烁真 阴,不能上注于目,虽然腑实证并不典型,只伴 有大便难,身微热,也应急下以救阴;
二是发热汗多,因肠腑燥实,蒸迫津液外泄,汗 出势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实,则汗必不止, 随之而来的必是阴竭阳亡;
31
【重证临床表现】:若热灼神明,谵语如 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邪 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刻,用大承 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 满坚痛,这是腑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 而厥,亦宜大承气汤攻下。
32
【急下证临床表现】: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情最重,治疗稍
12
【鉴别诊断】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辨证思路】 首辨病因: 次辨病性: 再辨病位: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阳明病概论辩证纲要阳明病热证(优质PPT文档)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则热感越甚大汗出 扪之则热感潮衰 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之腑,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生理上,胃肠始终保
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此即经曰:
“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实,即“实而满”)
❖ 胃家实:
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津伤 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热 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实的 特点。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脾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 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气以降为顺,脾 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同居中卅,通达上 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持人体气机升 降的中心枢纽。
小肠分清泌浊,大肠主传导,始终保持 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虚实交替的正 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满”从而 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必 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 持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
渴自在其中。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不恶寒 言表证己解据“恶寒何故自罢”(183) 反恶热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为阳明热型
❖脉大—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鉴别: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
中医基础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讲义细目一阳明病本证要点一阳明病热证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要点二阳明病实证1.调胃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0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释义】此三条论述阳明燥热证的证治。
太阳病或汗或吐后,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或阳明经表受邪,邪气循经入里化热成燥而形成本证。
因阳明燥热上扰心神,故心烦;里热炽盛,故蒸蒸发热;燥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腹胀满。
综合以上三条,调胃承气汤证当见心烦、蒸蒸发热、腹胀满,其病机当是邪热与阳明糟粕初结,里热炽盛为主、腑气不畅为辅。
治以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润燥软坚。
2.小承气汤证【原文】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3)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214上)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0)【释义】此三条论阳明燥结证的证治。
太阳病汗、吐、下后,津液受伤,邪气入里,从阳明燥化;或是阳明病,其人多汗,伤津化燥成实而形成本证。
多汗是里热迫津外泄的表现。
汗出太多,津液耗伤,邪气化燥成实,燥实结滞,故大便结硬。
心烦、谵语为阳明燥热秽浊之气循经上扰心神所致。
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偏渗,从小便数多一症,可知津液不能还入胃肠,大便必然硬结。
阳明之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燥热内盛时,每于日晡前后正邪斗争激烈,而见发潮热。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壹、阳明本证一阳明热证1、栀子豉汤类方(上宣)组成:栀子、豆豉症见: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怀,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微黄,脉数。
机理:无形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方论: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
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
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消化病经方治验》)2、白虎汤类方(中清)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机理:胃热大盛,充斥内外方论:本方原是阳明经证的主方,也是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3、猪苓汤(下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机理: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
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
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阳明病总结
阳明病总结阳明病本质是里热,或兼湿,或兼瘀。
一、里热主症:1、脉滑、大、数等有余之象,口干,舌燥红、苔或黄;2、尿黄,思冷饮;3、蒸汗、汗多、手足心汗,或兼衄血;4、潮热、恶热,日晡所甚;5、烦躁、谵语,多日未便、腹痛拒按,躯体单侧痛,头阙上痛等。
上述诸证,但见一证即是。
里热的正治是清法或下法。
清法用于初期,下法用于进展期。
清法主用白虎汤,下法主用承气汤证系。
然禀赋有异,病有多变,医有明庸,失治、误治纷然。
阳明病成因因为凡阳证必热,热则伤津耗液,故直接导致汗腺、体温、大小便异常。
根据病理演变,可分为(一)、疾病的正常病程:太阳→少阳→阳明,或者太阳→阳明,或者少阴→阳明。
(二)医疗失当1、发汗太过,体液丧失太多。
2、表证误下,致协热利,葛根芩连汤证(实)、桂枝人参汤证(虚)。
3、下之过早:①邪热陷于上焦心中愠愠欲吐,吐后稍舒者,瓜蒂散证。
虚烦不得眠者栀子豉汤证系。
饥而食不下,为痞证;素体阳热则按之自濡、或面微潮红者,三黄泻心汤证;素体虚寒者,陷于阴证,半夏泻心汤系。
若与痰饮合邪者,排脓散证、小陷胸汤证、葶苈大枣泻肺汤证等。
若与水湿合邪者,己椒苈黄丸、大陷胸丸汤证、十枣汤证。
②陷于中焦:较轻浅,仅烦渴,白虎加人参汤证。
③陷于下焦:渴而小便不利、或便溏,猪苓汤证。
4、下不得法①下之过轻:病必反复、不除。
②下之过重,陷于阴证:便溏、或利,气短乏力;厌食、食亦不化,酌与理中汤、四逆汤救逆。
③误用溫法、汗法:“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也。
4、该下而未下,逐步伤津耗液,轻者腹痛不能俯曲、谵语,重者目睛直视、阳毒、不救。
二、兼湿主症:口干不欲饮,小便不利,有汗或无汗,身重乏力,发黄,热利下重或便溏,苔厚等。
正治:清热利湿,偏于发黄者用茵陈蒿汤或桂枝加黄芪汤、偏于热利者用白头翁汤、清热利湿用四妙散等。
三、兼瘀主症:舌有瘀斑、唇色紫暗,健忘,发黄,小便自利,大便或黑而易,或局部疼痛、麻木,或昼轻夜重等。
正治:逐瘀,酌用桃仁承气汤、大黄蛰虫丸、抵当汤、下瘀血汤。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三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阳
合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病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见
无表证者
17阳明病本证热证72时精品PPT课件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释义】
浮 ——热盛于表
脉 滑 ——热炽于里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 ——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不吐不下——未经吐下,证属胃实 证 阳明病 心烦——腑实热结,浊热上扰
补充:当有腹满,不大便,发热等症
治:可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腑,导热下行 (缓下)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7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 明 病
发潮热-阳明旺于申酉
诊断: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汗多肌疏,微恶风寒 大渴,舌上干燥——热盛津伤 心烦——热邪上扰,神志不安
变 证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津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169)
28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燥实腹满的证治(249)
原因:吐后
邪不外解
胃津损伤,外邪内陷
伤寒
(外感病)
主证:腹胀满者——化燥成实,腑气郁结
当见秘、痛(补) 病机:燥热初结阳明
治疗:与调胃承气汤——泻热通便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9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2.小承气汤证
阳明多汗伤津致便硬谵语的证治(213)
热盛---汗出津伤---屎硬---谵语(因果关系)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0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阳明腑实轻证的治法与禁忌(214)
证
谵语-胃中浊热,上扰心神
阳明病热证,大热烦躁,口干舌燥,...
阳明病热证,大热烦躁,口干舌燥,...
阳明病热证,大热烦躁,口干舌燥,或吐血,或口疮,或各处红肿热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黄连解毒汤主之。
解析:正文为黄连解毒汤的主证,机理为火毒之邪炽盛阳明经,其主证“大热烦躁、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吐血、口疮、各处红肿热痛,小便黄赤”为常见症状。
按语:黄连解毒汤直折泻火,对于外科各处红肿痛的热毒效果很好,当然用于“舌红、脉有力、无发热”的内科疾病效果也很好。
与泻心汤证鉴别:两方均治疗火毒炽盛,泻心汤证倾向火热内蕴阳明经,而黄连解毒汤偏向火毒内犯阳明经,发于全身各处,且热毒更盛。
因黄连解毒汤是在泻心汤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我更经常使用泻心汤,造成黄连解毒汤的少用。
因为两方机理是一样的,只是轻重及范围的区别,很多时候经过加减可以相通使用。
19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寒证和热证
原有证:反无汗 中寒阳虚 中寒阳虚, 原有证:反无汗----中寒阳虚,鼓邪无力 小便利---水停中脘, 小便利 水停中脘,下焦无碍 水停中脘 二三日: 二三日:呕---水邪犯胃 水邪犯胃 咳---水气射肺 水气射肺 ----阳 阳 --: 咳 气上逆
阳 明 病
呕---水邪 呕 水邪 ---阳 阳 --阳 -----中阳 中阳 ,水饮
三、阳明病寒证
以能食与否辨阳明中寒与阳明中风 (原文190/P240) ) 原文
阳 明 病 能食 病 寒化 能食 病 化 阳 风 能 寒 中寒 中风
辨阳明中寒欲作固瘕证
(原文191/P240) 原文 )
中寒 ---阳 ---中 中 寒 寒 阳 瘕 ---中阳 中阳 中 ---中 中 寒 固 阳 寒
(原文243/P241) 原文 ) 证: 食谷欲呕 胃气虚寒,浊阴上逆 食谷欲呕---胃气虚寒 胃气虚寒, 属阳明----病在中焦 属阳明 病在中焦 : ---- 中 虚, 逆 呕 虚, 证: 证: ---- 热 热, 热, 属上焦---上焦有热 属上焦 上焦有热
病 人
辨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
四、阳明病虚证
辨津液久虚之人患阳明病无汗证
(原文196/P243) 原文 ) 阳 明 病
热盛于里, 证:法多汗----热盛于里,迫津外泄,本应多汗 法多汗 热盛于里 迫津外泄, 反无汗----久病正虚,虽燥热盛,而化源不充 反无汗 久病正虚,虽燥热盛, 久病正虚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热无所达,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 热无所达,郁于肌表 热无所达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 津液久虚 津液久虚, 病因:此以久虚故也----津液久虚,不能化汗达邪
阳 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病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
中医如何区分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
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博粹堂中医讲。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
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
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
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
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
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什么是阳明腑证【概念】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痛而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什么是阳明经证【概念】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本证是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其辨证依据。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的病理特点、证候类型及治法1.成因传经: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直犯:胃阳素盛外邪直接侵犯阳明内有蕴热2.病理特点:胃肠燥热亢盛病位:胃、大肠性质:里实热证3.主要证型及治法:热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清热法——白虎汤实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攻下法——承气汤第一节阳明病辨证纲要一、阳明病提纲【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分析】胃家:泛指胃肠,《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实:邪气亢盛,《素问》:“邪气盛则实”“胃家实”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二、阳明病脉证【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183)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184)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186)身热——里热蒸腾于外汗自出——热盛迫津外泄不恶寒——表解里热独盛反恶热——阳明里热炽盛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阳明热证——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腾——洪大而数阳明实证——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沉实而大阳明病的主脉是()A.浮脉B.大脉C.洪大脉D.浮滑脉E.沉脉『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阳明脉大。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一、阳明病热证(一)栀子豉汤证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1)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提要】此两条论阳明病栀子豉汤证的证治。
六经辨证:阳明病
六经辨证:阳明病
阳明病症是外感热病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病邪已由寒化热,病位也由表入里,主要在阳明经及肠胃,主要临床表现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不大便,腹胀痛等。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阳明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阳明腑证:本证是里热炽盛,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所致的病症。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尤以日哺潮热,大便不通为主要见症。
阳明病为邪正斗争最激烈的阶段,随着病程的进展,若正气出现不足,病邪亦逐步消退,可向少阳病发展。
2)阳明经证:本证是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烦渴,脉洪大,舌红,苔薄白或薄黄。
也有归纳为“四大症”的,即身大热,大汗出,大烦渴,脉洪大。
病机分析:本证以热邪充斥阳明经为特征。
里热炽盛,热邪充斥阳明经故壮热;热盛迫津外泄则汗出;病邪已由寒化热,由表入里且里热炽盛,故不恶寒反恶热,不恶寒是区别太阳表证与阳明里证的主要标志;热盛伤津则烦渴;里热炽盛,邪正斗争激烈,故脉洪大,表示病还在继续发展;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均为邪在气分,里热炽盛的征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
本证当与太阳中风证辨别,两者均有发热、汗出等症状,其主要区别是有无恶寒这一症状,恶寒者为表证未解属太阳中风证,不恶寒而反恶热者为本证。
辨证注意点:本证属里实热证,抓住主要临床表现“四大症”,在排除表证的前提下即可诊断。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阳明病本证热证演示文稿时护理课件
中药汤剂、针灸等。
护理经验分享
护理操作技巧
护理效果评估
如何正确测量体温、如何观察病情变 化等。
如何评估患者病情好转程度、如何调 整护理计划等。
护理注意事项
如何预防交叉感染、如何保持室内空 气流通等。
护理问题与对策
常见护理问题
患者不配合护理操作、家属对病情认 知不足等。
应对策略
加强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 知水平、加强护理操作规范等。
2023 WORK SUMMARY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对阳明病本证热证的研究主 要集中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 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热邪或内热炽盛是导致阳明病本证热证的常见原因。外感热邪可由气候变 化、环境因素等引起,内热炽盛则多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阳明病本证热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热邪亢盛、津液耗伤、气血逆乱等因素有关 。热邪亢盛可导致机体代谢加快,耗伤大量津液,引起口渴、便秘等症状;气 血逆乱可导致心神受扰,出现神昏、惊厥等症状。
中药治疗原则
清热解毒
针对热证,应选用具有清 热解毒功效的中药,以清 除体内热毒,缓解症状。
养阴生津
由于热证常导致体内阴液 耗伤,因此需配合养阴生 津的中药,以滋养身体, 促进康复。
调理脾胃
阳明病本证热证常影响脾 胃功能,治疗时应兼顾调 理脾胃,以恢复消化功能 。
中药方剂及用法
方剂
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
太阳病
太阳病患者常出现恶寒、 头痛等症状,脉象多呈现 浮紧或浮缓。
太阴病
太阴病患者常出现腹痛、 腹泻等症状,脉象多呈现 沉缓或沉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 辛寒清热。
【方药】
白虎汤
石膏一斤 ——辛寒清热。
知母六两 ——清热润燥。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益气调中,防寒凉伤胃。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现代研究】 经实验表明,白虎汤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还有
一定的抑菌、抗炎、镇静、抗惊厥等作用。
【临床应用】 ①内科:乙脑、出血热、糖尿病、胰腺炎、肺炎、急性
菌痢、流脑、热痹等。 ②外科及皮肤科:药疹、过敏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 ③妇科:产后高热。 ④儿科:小儿高热、乳蛾、口疮、哮喘等。 ⑤五官科:口腔炎、牙龈炎、角膜炎等。
▪ 2、主证:(1)据条文的精神可看出主证是热 和汗二字 。关于四大证的问题,即大热、大渴、 大汗、脉洪大未提。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3、应用指征:
▪
在热盛、大热,汗多基础上,又
见脉滑数,苔薄黄而不润,或苔白而干
或口燥渴者,就可用白虎汤清热保津。
▪ 4、治禁:禁用汗下(219条)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2、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26)(168) (169) (170)
第二节 阳 明 病 本 证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一、阳明热证(经证) (一)栀子豉汤证 【原文】(221)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
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谵语。若加温针,
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
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
豉汤主之。
(222)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裹,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 (168)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当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烦渴引饮、舌红 苔黄、小便黄赤等里热证。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方义】见阳明篇。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关于白虎汤证讨论归纳
▪ : 1、条文,白虎汤用于表里俱热者 176条, 三阳合病,阳明里热独盛 219条,厥阴病热厥, 脉滑 350条,按全书顺序见于太阳病,阳明病, 厥阴病,提示其应用范围是广泛的,不限于一经 一病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 参汤主之。 (170)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222)
【提要】 里热炽盛,津阳明气病本两证热伤证分的析 证治。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 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词解】 ①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②怵惕: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 后热扰胸膈的证治。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释义】 1、原有脉证
阳明病
脉浮紧 ——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 ——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腹满而喘 ——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 体会:(临证辨证要注意)
▪ 1、脉证合参(结合实际以辨证为主,不能仅某一脉证印 定眼目)
▪ 2、注意抓主证:(审因论治,如本条,“外证”)
▪ 如脉浮紧
▪ 阳明病常脉——脉大太阳伤寒证常脉
▪ 阳明病变脉
▪ 3、知常达变 如脉浮紧 太阳伤寒证常脉
▪
阳明病变脉
▪
阳明病常脉——脉大
阳明主之。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二)胃热津气两伤证 1、白虎汤证 【原文】(176)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① , 白虎汤主之。 【词解】 表有热,里有寒: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 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释义】
浮——热盛于表
脉 滑——热炽于里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 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 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提要】 论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释义】
外有热,手足温——邪热未尽。 不结胸 ——非水热互结。 阴明病下之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 ——热郁气滞。 但头汗出 ——热郁于里,熏蒸于上。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热、 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主证 不恶寒、反恶热 ——外无表邪,里热炽盛。 心烦 ——热扰神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阳—明病正本证盛热证邪分析实,热蒸气腾。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表里俱热。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 ——津更伤,热愈炽。 误下 额上生汗 阴竭于下,阳无所附而上越。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原文】(350)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 主之。
【提要】 里热炽盛致厥的证治。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释义】 脉滑 ——主里热(真热) 厥 ——热邪郁遏于里,阳气不达四末(假寒)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原文】(219)
三阳合病①,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②, 面垢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④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词解】 ①三阳合病:即太阳、太阳、阳明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②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③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④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提要】 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阳重明病阳本明证热的证分证析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 ——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 ——热迫津泄。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身重 ——热壅气滞。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谵语 怵惕 温针 烦躁不得眠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心中懊侬 ——热扰胸膈 误下
治法:清宣郁热
舌上生苔 ——热郁于上 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本证热证分析
本条阳明病误下,栀子豉汤证与太阳病误下的栀子豉 汤证,虽病因来路不同,但病机相同,治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