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40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_张文纲
近48年青藏高原强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收稿日期: 2010 - 07 - 09; 修订日期: 2010 - 09 - 11 基金项目: 近百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课题编号: 2007BAC29B02) 、中国气候系统的协同观测与预测研究项目 ( 批准号: GYHY200706005)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 王传辉( 1984 - ) ,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气候变化研究。E-mail: wang_chh@ yahoo. cn ① 周顺武,王传辉,吴 萍,等. 青藏高原强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区地理,待发表.
Fig. 1
▲为高原站点分布; 粗灰色曲线为雅鲁藏布江,下同
图 1 多年平均高原夏( a) 、冬( b) 半年强降水量分布( mm)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of 48 - year heavy precipitation during summer ( a) and winter ( b) half year over Tibetan Plateau
近年来,一些研究注意到在中国不适宜采用统 一的强降水标准,而应根据地理差异、下垫面状况 以及平均降水强度而定。许多研究采用了以日降 水强度第 95 个百分位值的多年平均值为极端降水 事件的阈值[10,24]。但利用该方法对高原降水分析 存在弊端,并不能完全适应高原特殊的降水分布特 征① 。寿绍文等[25]根据中国各地降水的地理、气候 特征以及各地抗御洪涝的自然条件给出各地暴雨 的标准,华南、东北及西北地区分别以 24 h 降水量
近年来,青藏高原( 以下简称高原) 越来越受 到关注[11 ~ 22]。许多研究表明,高原夏半年( 汛期) 降水整体 上 呈 现 出 弱 的 增 加 趋 势[11,18],存 在 显 著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气象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理解气候变化和预测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
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分析,发现积雪深度在冬季呈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而春季则有明显的减少趋势。
这种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冬季气温上升导致积雪深度增加,而春季气温升高则加速了积雪的融化速度,从而导致积雪深度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的积雪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地理差异。
在高原的不同区域,积雪深度和覆盖范围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高原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积雪较深,而南部和东部地区积雪相对较浅。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积雪线呈现出向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
三、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1. 西风带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积雪与西风带的关系密切。
西风带是地球上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藏高原的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西风带的气流将暖湿气流从热带地区带到青藏高原,进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当西风带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暖湿气流,导致青藏高原的积雪减少;反之,当西风带减弱时,积雪则可能增加。
2. 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具有重要影响。
季风气候的降水分布直接关系到青藏高原的积雪形成和消融过程。
当季风强度增加时,降水增多,有助于增加积雪深度;而当季风强度减弱时,降水减少,可能导致积雪深度减少或融化速度加快。
四、结论本文通过对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时间上,冬季积雪深度呈增加趋势,而春季则有减少趋势;空间上,西部和北部地区积雪较深,而南部和东部地区相对较浅。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于全球气候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旨在揭示该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1960年代开始,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上呈现气温上升的趋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气象观测数据、遥感数据和模型模拟等方法。
其中,气象观测数据主要用于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和空间分布,遥感数据则用于获取更大尺度的气温变化信息,模型模拟则用于探究气温变化的原因和未来趋势。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机构的气象观测站点和遥感观测数据。
此外,还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研究数据和成果。
四、气温变化趋势及特点根据大量研究数据,青藏高原自1960年代以来呈现出明显的气温上升趋势。
这种上升趋势在近几十年内尤为显著,特别是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
同时,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年际差异也较为明显,夏季和冬季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受到地形、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一)自然因素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等。
其中,太阳辐射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大气环流则通过影响冷暖空气的流动和交换,进一步影响气温的变化。
此外,海陆分布也会对青藏高原的气温产生影响,例如海洋的调节作用可以减缓气温的波动。
(二)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康兴成【期刊名称】《冰川冻土》【年(卷),期】1996(0)S1【摘要】根据青藏高原地区气象台站上温度和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得出:50年代比60年代暖,60年代比70年代冷,70年代比80年代冷。
在这40a期间,最暖的是80年代,它主要体现在冬季温度偏高较多;其次是50年代,这时主要是夏季温度偏高明显。
最冷的是60年代,这期间秋、冬季温度偏低明显。
70年代基本上是趋于正常,略有一点偏暖。
降水量是50年代比60年代少,60年代比70年代少,70年代比80年代少。
也就是说,从50年代以来,降水量是趋于逐渐增加的趋势。
综合温度和降水量变化的特点,青藏高原地区40a中的气候变化状况是,50年代为暖干期,60年代为冷干期,70年代则为一种弱的暖湿期,80年代整个高原上为暖湿期。
从趋势分析来看,青藏高原上的增温是从70年代就已开始。
温度的上升幅度达0.5℃左右。
另外青藏高原地区的增温不仅仅发生在地面上,而且在高空也有其表现。
特别是100hPa高度较为明显。
【总页数】8页(P281-288)【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作者】康兴成【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8【相关文献】1.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J], 白珍2.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J], 姜永见;李世杰;沈德福;陈炜3.近40年来青藏高原湖泊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闫立娟;郑绵平;魏乐军4.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NCEP和ECMWF地面气温及降水再分析和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J], 李川;张廷军;陈静5.青藏高原地区近千年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J], 张彦成;侯书贵;庞洪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气候研究的热点地区。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理解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逐渐成为气候研究的重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一)研究方法目前,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遥感技术、地面观测数据、气候模型模拟等。
其中,遥感技术可以提供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气温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气温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来源研究所需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内外气象观测站、卫星遥感数据以及相关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平台。
这些数据包括地面温度观测数据、气象要素观测数据以及地形、植被等环境要素的遥感数据。
四、研究进展与成果(一)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总体趋势通过对青藏高原地区多年来的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整体呈现出升温趋势,特别是在近十年来,升温速度明显加快。
这种趋势在高原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尤为明显。
(二)季节性气温变化特点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的季节性气温变化特征显著。
夏季气温上升速度快于冬季,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导致的。
此外,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趋势性。
(三)区域性气温变化差异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高原南部和东部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较快,而北部和西部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相对较慢。
这种差异可能与地形、植被覆盖、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自然因素(如地形、植被、海陆分布等)和人为因素(如人类活动、工业排放等)。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水体资源,其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一直是气候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
总体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覆盖面积和积雪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特别是近十年来,这种减少趋势更为明显。
在季节性变化上,冬季积雪覆盖面积最大,春季开始融化,夏季积雪基本消失。
2. 空间变化特征青藏高原积雪的空间变化主要表现为积雪覆盖区域的扩大和缩小。
不同地区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存在差异。
总体上,高原南部的积雪量较大,而北部则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气候变暖,一些原本无积雪的地区也开始出现积雪现象。
三、大气环流因子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
近50年来,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积雪的分布和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西风带的影响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一。
西风带的强弱和移动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当西风带较强时,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增加,积雪覆盖面积扩大;反之,当西风带较弱时,降雪量减少,积雪覆盖面积缩小。
2. 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是青藏高原地区的重要气候特征。
季风的强弱和活动范围对青藏高原的降雪和积雪也有重要影响。
季风较强时,降雪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此外,季风活动还会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进而影响积雪的融化和分布。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密切。
大气环流的变化对青藏高原的降雪量和积雪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积雪覆盖面积和深度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章节一:引言青藏高原地处中国西南,是全世界最大的高原,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
由于其高原特有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一直被视为“世界屋脊”。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方面展开讨论。
章节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其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温变化。
青藏高原气温上升的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在近几十年来,夏季气温升高尤其明显。
(2)降水变化。
在过去几十年中,青藏高原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
同时,降水的分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夏季降水增加、秋季降水减少等。
(3)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地区的冰川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之一。
温度升高和降水的减少使得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减少了30%以上。
除了上述因素外,人类活动也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放牧、开垦、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对高原的植被和土壤等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从而影响了高原的水文循环。
章节三: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中国的“水塔”,拥有着丰富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水源地变化。
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青藏高原的水源地出现了融水量减少和水位下降的现象。
这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湖泊、河流等水源面临着严重的缺水困境。
(2)水质变化。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大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进入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3)水文循环变化。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的水文循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例如,降雨的减少导致了逐渐脱水的状态,水文循环率降低,水循环下降。
章节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管理的挑战青藏高原的水资源是中国乃至全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2024年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范文
《近50年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第三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全球气候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积雪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其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区域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评估水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近50年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其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
二、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特征1. 时间变化特征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趋势。
在整体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积雪面积和深度呈现下降趋势。
尤其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于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如寒潮、干旱等,导致积雪量的年际变化加大。
具体而言,春季和夏季的积雪量减少更为明显,冬季虽然仍有一定的积雪量,但整体上也在逐渐减少。
2. 空间变化特征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的积雪变化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例如,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积雪量相对较大;而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则因高海拔和干旱气候等因素,积雪量相对较小。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三、大气环流因子与青藏高原积雪的关系大气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积雪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中,季风环流、西风带、极地涡旋等对青藏高原的积雪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而言:1.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是影响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积雪的主要因素。
季风强度和路径的变化直接影响这些地区的降水形式和量级,从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2. 西风带:西风带是影响青藏高原西部地区积雪的重要因素。
西风带的强度和位置变化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风速、风向和降水,从而影响积雪的分布和变化。
3. 极地涡旋:极地涡旋的变化也会对青藏高原的积雪产生影响。
当极地涡旋增强时,会带来更多的冷空气和高空槽脊活动,从而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和降水形式,进而影响积雪的形成和消融。
四、结论近50年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呈现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
近44 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地 理 学 报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ol.62, No.9 Sept., 2007
近 44 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卢鹤立 1, 2, 邵全琴 1, 刘纪远 1, 王军邦 1, 陈卓奇 1, 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9期
80oE
卢鹤立 等:近 44 年来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85oE 90oE 95oE 100oE 105oE
949
夏季降水气候倾向率 (mm/10a) -51.0  ̄ -31.0 35oN 35oN -31.0  ̄ -13.2 -13.2  ̄ -6.7 -6.7  ̄ -2.8 -2.8  ̄ 0.0 0.0  ̄ 3.2 30oN 30oN 3.2  ̄ 6.7 6.7  ̄ 13.0 13.0  ̄ 22.0 22.0  ̄ 40.1
948
地 理 学 报
62 卷
侧和东侧的年降水量一般大于 400 mm,有 45 个气象站点,这些站点夏季降水占年降水 量的平均比例是 50.2%。说明高原年降水量比较少的地区夏季降水所占比重较高。 夏季降水与全年降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年降水量小于 100 mm 的站点,相关度为 0.91;年降水量大于 100 mm 并且小于 300 mm 的站点,相关度为 0.81;年降水量大于 300 mm 的站点,相关度为 0.76。表明年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夏季降水与年降水的相关性较 强。对夏季年降水量相对变率的分析表明,夏季降水量最稳定的地区是三江源地区,其 次是林芝、昌都、察隅、拉萨、日喀则和西宁地区,夏季降水量相对变率最大的地区位 于青藏高原西北的最干旱地区。 2.2 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 高原 1961-2004 年的夏季降水量平均值为 298.9 mm,近 44 年来夏季降水量基本保持 不变,其降水气候倾向率为 0.3 mm/10a。在时间过程上, 1961-1967 年夏季降水量增加, 到 1967 年累积距平达到最大; 1968-1983 年夏季降水量以减少为主,累积距平曲线呈波 动式下降状态; 1984-1996 年夏季降水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累积距平呈波动状 态;1997 年夏季降水累积距平最小,然后降水量开始逐步增多,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 势 (图 2)。
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
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张核真;唐小萍;普布卓玛【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0(38)2【摘要】选取西藏地区18个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时降水资料,分析近46年昼夜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近46年,西藏大部分地区各时段夜雨率均呈减少趋势,昼雨率呈增多趋势;夜雨天数冬半年各区域都呈增多趋势,年和夏半年东北部和藏西北地区呈增多趋势,其他区域呈减少趋势,而昼雨天数大部分地区年、季都呈增多趋势. 昼、夜雨率和雨次的年代际变率较大,各区域年代际变化不一致,无明显的增减趋势;夜雨率冬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各区域年、季多为异常偏少.昼雨率冬、夏半年出现异常较多,年和夏半年多异常偏少,冬半年基本上为异常偏多;夜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的最多,东部地区以异常偏少居多,中西部地区以异常偏多为主.昼雨天数夏半年出现异常最多,南部边缘地区均为异常偏多,藏北地区也以偏多为主,其他区域多异常偏少.西藏大部分地区年、季昼夜雨率的大小更多依赖于降水强度,而非雨次的多少.【总页数】5页(P205-208,插6)【作者】张核真;唐小萍;普布卓玛【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候中心,拉萨,850000;西藏自治区气象局信息网络中心,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近54年茌平县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变化趋势研究 [J], 邱东凤2.思南县近60a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变化趋势 [J], 李晓龙;谢仁波3.近46年西藏高原昼夜降水变化趋势 [J], 张核真; 唐小萍; 普布卓玛4.近40年西藏高原云量与降水分布及耦合变化特征 [J], 余忠水;拉巴;周洪莉;唐叔乙5.近43年西藏高原20cm地温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 [J], 周刊社;陈华;卓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40年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云、日照、温度及日较差的分析
青藏高原东侧地区是中国西部和南亚地区的重要自然资源基地,其气候受青藏高原影响,地形复杂,日照、温度及日较差较大。
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照量及温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汇总统计表明:1978-2017年,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日照时数更多,冬季相对较少。
常年平均气温也逐步上升,且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从全年来看,夏季
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另外,近40年来,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日较差表现为有高温
日较差,年平均最高温度普遍在8-10度以上,有些地区最高温达到16度以上。
从统计来看,青藏高原东侧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在近40年来有所增加,按季节计算,多数地区的夏季温度增加较快,而冬季的温度增加较慢。
此外,日较差也有明显变化,有
较高温度日较差。
综上所述,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40年来,日照、温度及日较差显著变化,夏季温度
增加明显,而冬季温度增加较慢,日较差有较高温度日较差。
这些气候变化对当地植被的
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植被及气象的有效监测及预测有着重
要意义。
我国降雨变化趋势分析
22 8
河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第4 0卷
考虑年 降水 量在 水 资 源分 配 以 及 雨 量 极 大值 在 设 计 洪 水 、 洪 安 全 中 的 巨大 影 响 , 文 应 用 M n— 防 本 an K na 秩次 相关 检验 、pa a e dl l Ser n秩次相 关检 验 、 程检验 以及 滑动平 均等方 法 ] 析 1 , m 游 分 3 d d雨量 极大值 和 年 降水量 的变 化趋势 , 探讨 长系 列雨量 站 降水量 、 降水强 度 的变化趋 势 .
相 关检 验等 方 法相 结合 , 15- 20 年 全 国长序 列站 雨 量 资料 1,d雨量极 大值 和 年平 均 降 雨 对 91 08 d3 量 变化 趋 势进 行 了显 著性 分析 , 并探 讨 了其 空 间分 布 . 果表 明 : 北地 区降雨 在 l , 值 , 结 西 3 d d极 总
当显著 性水 平 a为 00 .5时 , n —e dl检 验 、 pa a ManK na l Ser n检验 、 程 检验 下雨 量极 大值 趋 势变 化 显著 的 m 游 站点 数分 别为 5 ,5和 4 , 34 5 占总数 的 78 , .%和 6 6 结 合站 点 5 滑动 平均结 果 , .% 66 .%; a 大部分 站 点并未 表现
2 方
法
水 文时 间序列 具有 显著变 化趋 势时 , 过 简单 的滑 动平 均 法 即可直 观 地 反 映变 化 趋 势 , 在 实 际 中降 通 但 雨 、 流等 时间序 列 的变化趋 势可 能不 十分显著 , 纯使 用滑 动平 均 法无 法看 出 趋势 变化 . 用 非参 数 检 验 径 单 使
c a g n fp e iiain afce y ci t h n e i h n Sg i c c ay i s c n u td o h h g h e ue d o rcp tt fe td b lmae c a g n C i a. inf a e a lss wa o d ce n t e c a e n o in n n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
青藏高原近30年气候变化趋势一、本文概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是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区。
其独特的高原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使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近30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3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揭示其气候变化的规律、特点及其可能的影响,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我们将对近3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以揭示其变化趋势和规律。
结合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估气候变化对高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牧业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建议,为青藏高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点,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也为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
二、青藏高原气候概况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使其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
由于其高海拔和独特的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气候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具有低氧、低温、低压、高辐射、强日照和降水少等特点。
受季风和高原大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又表现出复杂多变的特性。
高原上四季不分明,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稀少,形成了明显的干湿季节。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气温逐渐升高,冰川消融加速,冻土退化,降水模式发生改变等。
这些气候变化不仅对青藏高原本身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经成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
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张磊;缪启龙【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年(卷),期】2007(30)2【摘要】利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961-2000年56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通过计算降水量的距平百分率,分析了青藏高原自1961至2000年以来降水量变化的趋势和1961-2000年以来各季降水量变化趋势,发现:青藏高原近40年来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线性增长率约为1.12mm/a。
再将高原划分为四个季节,分析了各季40年来的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得出:春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秋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
夏季降水量值较大而降水变化幅度较小,冬季降水量变化则与夏季相反。
通过将青藏高原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分析了两个区的年降水量和四个季节的降水量的变化得出:高原南区1961-2000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降水量的线增长率为1.97 mm/a,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夏季降水量变化不明显,秋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北区年降水量和夏季的降水量变化较小,秋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冬季降水量变化最大。
对青藏高原的南北两区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分析,显示高原南区分别在1978年和1994年发生突变,北区没有发现突变。
【总页数】7页(P240-246)【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变化;突变检测【作者】张磊;缪启龙【作者单位】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4【相关文献】1.乌鲁木齐城区近40年来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J], 蒋慧敏;刘春云;宫恒瑞2.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J], 姜永见;李世杰;沈德福;陈炜3.近40年来加格达奇气温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J], 牛凤权;许磊;黄剑4.青藏高原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特征 [J], 康兴成5.海河流域近40年来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袁再健;沈彦俊;褚英敏;齐永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范文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因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征,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关注。
自1960年以来,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提供参考。
二、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历史回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呈现出明显的趋势。
根据历史气象数据,青藏高原的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近二十年内,气温上升的速度明显加快。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本身的生态系统,还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研究方法与进展1. 传统气象观测:随着气象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设立了大量的气象观测站,长期、连续地记录了高原的气温变化数据。
这些数据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取青藏高原的地表温度数据。
这种方法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量大、实时性强的优点,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提供了新的手段。
3. 模型模拟:通过建立气候模型,科学家们可以模拟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气温变化情况。
这种方法为理解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不仅关注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趋势,还对气温变化的成因、影响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发现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当地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气温的上升,高原的冰川、冻土等自然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还对当地农业、牧业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近40年西藏高原云量与降水分布及耦合变化特征
《西藏科技》2018年9期(总第306期)近40年西藏高原云量与降水分布及耦合变化特征*余忠水1拉巴2周洪莉1唐叔乙3(1.西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2.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3.西藏自治区气象台,西藏拉萨850000)摘要:选取1971-2010年西藏地区22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和日降水量,计算分析了该地区近40a 云量和降水量分布及其耦合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①西藏地区云水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性明显,大致呈“东多西少”分布型,30°N 以南地区呈明显的“纬向型”分布,北部以“经向型”分布为主。
②西藏地区总云量以0.1-0.2成/10a 的速度呈显著减少趋势,低云量除雅江一线减少趋势显著外,其他区域增减不明显;年降水量藏西有不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他区域呈增多趋势,其中藏北增多趋势显著,速度达21mm /10a 。
③西藏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高峰值出现在7月和8月,且在高值区内形成“双峰型”分布。
从平均状态来看,8月上旬为西藏地区明显的“雨季间歇期”,表现为云量和降水量的骤减。
④西藏地区天空在不同总云量或低云量的水平下,降水概率最大的区域为藏南,最小为藏西,降水效率雅江一线最高,藏西最低;降水量与总云量、低云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且降水与低云量相关性最密切。
⑤西藏地区多云天气频次最高达39.6%,晴天和少云频次相近,两者和为42.9%,阴天频次只有17.5%;40a 来,西藏晴天和少云天气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分别为4.3d /10a 和3.1d /10a ,多云和阴天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分别以2d /10a 和5.3d /10a 的速度递减。
关键词:西藏高原云量和降水耦合变化*基金项目: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局设项目(xzqxj201712)云和大气降水在地球气候系统的辐射能量收支和水循环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云直接影响地气系统的能量交换、热量平衡和温湿分布,对全球和区域的能量和水分收支起调控作用[1];另一方面,云是空中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产生大气可降水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青藏高原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
青藏高原温度与降水的时空变化研究秦小静;孙建;陈涛【摘要】为了分析近40年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情况,采用1974~2013年青藏高原122个气象站点的逐月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rcGIS和SigmaPlot 分析工具,得到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和年降水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以及在各时段中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974~2013年,青藏高原区域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平均气温增加2.40℃,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的增加速率和幅度大致相同,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长速率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增长速率.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方向逐渐增加,1974~2003年降水量的增加速率是增大的,2004~2013年增加速率减小.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加最为显著的是1994~ 2003年的西藏中部.【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34)002【总页数】5页(P191-195)【关键词】气象学;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气温;降水量;极端气温【作者】秦小静;孙建;陈涛【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P468.0+2研究发现,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易受全球气候变暖因素的影响,而青藏高原作为全球纬度地区中海拔最高的地域,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十分明显[1-2].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中温度的强烈上升、降水量显著增加趋势已经被证实[3],而青藏高原极端气候对周边地区的大气环流等环境有一定影响[4],地形复杂多变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敏感性强、幅度大,独特的高寒环境成为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因素[1].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的气温和降水均发生了变化,对周边区域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温度和降水是影响青藏高原植被的主要气象因子,气候系统敏感性和脆弱性的增加会对牧草的生产力、草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等产生重大影响[5-7].有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更为敏感[8],其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9],1961~2000年青藏高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并在1978年左右由少雨期转变为多雨期[10].不同时段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不同,本研究利用青藏高原122个气象站点1974~2013年的气象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旨在探讨青藏高原气候的时间序列差异、区域差异以及两者相互关系,拟为青藏高原应对未来1.1 资料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局相关气象站点的逐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资料,站点为青藏高原境内及周边122个气象站(见图1),其中云南3个,新疆9个,甘肃11个,四川22个,西藏38个,青海39个.1.2 方法在ArcGIS分析工具中采用反距离加权 (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将各要素在青藏高原区域内插值,将每年气候要素的平面均值进行提取,用距平表示该要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在分析各要素变化速率时采用最小二乘法[11]对每十年的平均变化程度进行线性趋势计算.本研究统计方法和计算过程由Sigmaplot 10.0(Systat Software,Inc.2006)分析软件完成.2.1 平均气温变化特征青藏高原1974~2013年40年间平均气温为4.0 ℃,整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倾斜率是0.2 ℃·10 a-1,具体如图2所示.1979年是年平均气温由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的转折点,1974~1978年平均温呈直线下降趋势,1979~2013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另外,2010年是平均气温上升趋势的转折点,1974~1978年的平均气温是3.2 ℃,低于历年平均气温;1979~2009年期间的平均气温是4.0 ℃,等于历年平均气温;而2010~2013年平均气温是4.8 ℃,高于多年平均气温.青藏高原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分别为0.20 ℃·10 a-1、0.23 ℃·10 a-1,两者升温趋势大致相同.1974~2013年青藏高原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1.78 ℃、-2.58 ℃,分别上升了2.78 ℃、2.34 ℃.从时间上来看,青藏高原在1974~2013年期间年平均气温的变化速率不同.1974~1983年、1984~1993年、1994~2003年、2004~2013年中的平均气温各为3.27 ℃、3.62 ℃、4.30 ℃、4.80 ℃,温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而平均变化率为-0.012 ℃·10 a-1、0.021 ℃·10 a-1、0.077 ℃·10 a-1、0.015 ℃·10 a-1.由图2可知,青藏高原1974~2013年年平均气温(图2a)、年平均最低气温(图2b)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图3c)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温度最低点都在1983年,最高点在2009年,转折点在1998年,从平滑曲线可看出,2010年后3者的距平有下降趋势.此外,1974~2013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变化剧烈的区域也在变化(见图3),平均气温升高较快的区域由青藏高原的北部逐渐移动到中部,1974~1983年青海北部和新疆东部平均气温升高较快,青藏高原南北形成明显的东西走向的气温增长率的等值线,1984~1993年四川地区平均气温有下降趋势,1994~2003年四川地区平均气温下降区域减少,而在2004~2013年气温增长率在空间上变化较大,整个区域没有明显的气温下降地区.1974~2003年青藏高原北部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在2004~2013年整体温度上升速率的区域间差异显著减小.2.2 极端气温1974~2013年,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22.70 ℃、27.12 ℃,均呈上升趋势(见图4),升温速率分别为0.29 ℃·10 a-1、0.17 ℃·10 a-1,即极端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大于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在极端气温上升过程中,极端最低气温发生转折的年份分别是1978年、1990年、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的波动较大,变化趋势和极端最低气温并不一致,整体来看,两者都是在1998年后温度上升较快.距平图的平滑曲线显示,在2010年后,极端最低气温有下降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有上升趋势.1974~2013年,青藏高原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率空间对比如图5、6所示. 两者的倾斜率变化幅度大致相同,均为0.2 ℃·10 a-1,但两者升温强烈的区域并不完全重合.图5中,极端最低气温中升温最快的区域分别在青藏高原的西部(1974~1983年)、中部(1984~2003年)和东部(2004~2013年);图6中,极端最高气温升温最快的区域在青藏高原的北部(1974~1983年)、南部(1984~1993年)、东部(1994~2003年)和西部(2004~2013年).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降温最快的区域相对重合,特别是在1984~2003年期间,重合的部分较多.同时,极端最低气温升高的区域大于极端最高气温升高的区域,这和前者大于后者的升温速率相一致.1974~2013年,青藏高原降水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见图7),上升速率为0.63 mm·10 a-1,降水量最低值出现在1994年,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1998年是降水量的转折点.1994~1998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最明显,且1994~2003年降水量对整体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另外,平滑曲线显示在2010年后降水量距平有下降趋势.从区域角度分析,青藏高原整体降水量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增加,即青藏高原东南区域降水量占整体降水量比重较大,而其中降水量最充沛的区域集中在四川境内,并形成若干降水量峰值中心.降水量等值线形成明显的凹谷和隆起,青藏高原东北部降水量等值线比较密集,西南部则相对稀疏.1974~2013年,青藏高原的降水量倾斜率存在区域差异性(见图8).1974~1983年(图8a)、1984~1993年(图8b)、1994~2003年(图8c)、2004~2013年(图8d)的降水量倾斜率分别为-0.177 mm·10 a-1、0.066 mm·10 a-1、0.630 mm·10 a-1、0.069 mm·10 a-1,即1974~2003年降水量倾斜率呈增长趋势.而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并不相同,图8a中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为西藏拉萨周边和四川西部,图8b中降水量减少的区域中向西移动并增加了甘肃西部,图8c中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西藏中部,降水量减少的区域大部分在青海和甘肃,图8d中降水量减少的区域和图8a相比增加了甘肃西部区域,并由青藏高原的北部移动到西藏的东部.整体来看,1994~2013年期间降水量倾斜率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在近40年时间内,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表现为区域之间的差异.1974~2003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增温的幅度从南向北增加,在2004~2013年增温幅度较高的地区集中在四川西南区域,此结论与韩国军[8]得出的西藏中部和青海的干旱区增温幅度较大不一致.在1974~1993年期间降水量变化区域和平均气温变化率的变化区域基本一致,在1994~2003年降水量变化率较高的区域在西藏中部,2004~2013年在甘肃境内.在时空变化中,气温和降水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相关性,并且两者变化的区域并不连续,不是随高度的呈线性增加[12],海拔高的地区温度变化的幅度较大,相对其他地区,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13]. 1974~2013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相对一致,但是部分区域增减剧烈.极端气温中的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并不一致,而极端气候对青藏高原的冰川、冻土及生态环境影响很大[14].有学者认为极端高温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是海拔越高极端高温概率越小[13],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相符,主要是因为前者研究的区域范围是全国区域,且集中在中低海拔范围,而青藏高原主要是高海拔地区,地形复杂多样,人口密度小,故极端气温的变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青藏高原的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是符合实际的[15-16],且在格尔木、诺木洪、玛多等地区降水量明显呈山谷状,而在塔里木盆地、安多、曲比等地区降水量明显呈山脊状,这是由青藏高原北上水汽和东部偏南走向山脉所致[17].区域间降水量的差异会影响对应区域的植被类型[11],青藏高原植被的初级生产力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增且呈明显上升趋势[18],这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故降水量变化特征是植被变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并且对研究植物类型分布和多样性有积极意义.对畜牧业来说,气候转暖与降水量增加有利于牧草生长,增加牧草产量,提高幼畜的成活率.1974~2013年,青藏高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分别增加了2.40 ℃、2.34 ℃、2.78 ℃、5.96 ℃、3.86 ℃和99.67 mm,气温中极端最低气温升温幅度最大.时间序列上前4个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相对一致,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的波动变化大体一致,且1998年是各要素变化的转折点.1974~2013年间,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率的区域分布在1974~1993年相对一致,1994~2013年差异性较大.Key words:meteor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Qinghai-Tibetan Plateau;temperature;precipitation;extreme annual temperature【相关文献】[1]严中伟,杨赤.近几十年中国极端气候变化格局[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5(3):267-272.[2]贺晋云,张明军,王鹏,等.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1,66(9):1179-1190.[3]张磊,缪启龙.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降水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7,30(2):240-246.[4]吴国雄,段安民,张雪芹,等.青藏高原极端天气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J].自然杂志,2013,35(3):167-171.[5]Sun J,Cheng G W,Li W P.Meta-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in alpine grassland,TibetanPlateau[J].Biogeosciences,2013,10(3):1707-1715.[6]纪迪.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NDVI的响应[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7]Ding M J,Zhang Y L,Liu L,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tial changes of NDVI and precipit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J].J Geogr Sci,2007,17(3):259-268.[8]韩国军.近5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9]Sun J,Cheng G W.On the variation of NDVI with the principal climatic elements in the tibetan plateau[J].Rem Sens,2013,5(4):1894-1911.[10]李林,陈晓光,王振宇,等.青藏高原区域气候变化及其差异性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181-186.[11]李潮流,康世昌.青藏高原不同时段气候变化的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06,16(3):337-345.[12]邹燕,赵平.青藏高原年代际气候变化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8,36(2):168-173.[13]张校玮.我国极端气候时空特征及风险分析——以高温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14]张文江,高志强.青藏高原中东部水热条件与NDVI的空间分布格局[J].地理研究,2006,25(5):877-886.[15]仇洁.青藏高原植被降水利用效率时空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16]Chamaille S,Fritz H.Murindagomo F.Spatial patterns of the NDVI-rainfall relationship at the seasonal and inter annual time scales in an African savanna[J].Int J Rem Sens,2006,27(23):5185-5200.[17]Li Z X,He Y Q,Wilfred H.Altitude dependency of trends of daily climate extremes in southwestern China,1961~2008[J].J Geogr Sci,2012,22(3):416-430.[18]赵昕奕,张惠远,万军.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对气候带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2,22(2):190-195.[19]Zhu C H,Zhang Q,Chen Y.Ten extreme meteorological events in 2002 in China[J].J Catastrophol,2003,16(2):74-77.[20]祝昌汉,张强,陈峪.2002年我国十大极端气候事件[J].灾害学,2003,18(2):74-78.[21]Yang Y J,Ren Y,Guo J.Variation trends of main extreme climatic indices from 1951 to 2009 in Tianjin[J].J Meteorol Env,2011,27(5):21-26.[22]杨艳娟,任雨,郭军.1951~2009年天津市主要极端气候指数变化趋势[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5):21-26.。
近50年青藏高原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 P 4 6 2 . 6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2 1 8 4・ 2 0 1 3 . 4. 0 0 0 1
少, 8 0年代中期之 后偏 多 。韦 志刚 等 研究 表 明 : 1 9 6 2
第3 3卷 第 4期 2 0 1 3年 1 2月
高
原
山 地
气
象
研
究
V0 1 . 3 3 No . 4
PI a / e a t l a n d Mo u n t a i n Me t e o r o l o e v Re s e a r c h
De c . 2 0 1 3
势, 9 0年代 中后期增加 明显 。张文纲等 分析 了青藏 高
原及周边 的 9 7个 台站 1 9 6 1 ~ 2 0 0 0年 的降水 资料 , 结果
发现 , 近4 0年来 高原 站 点 的年 降水 量 多表 现 为增 长趋 势, 只有青海东 南部 、 南 疆及 西藏 部 分站 点 出 现减 小趋
气候敏感区 , 对我 国、 亚洲 、 北半球乃至全球 的天气 、 气候 及 环境变化有着 非常 重要 的作用 。一 直 以来 , 青藏 高原 气 候变化研究都是科 学家关 注 的焦点 问题 , 降水变 化作 为气候 变化的重要组成也倍受重视 。 伴随着观测 资料 和研究 手段 的丰 富 , 前人在 青 藏高 原 降水 的气候 变化特 征 、 成 因及影 响等方 面进 行 了深入
文章编 号 : 1 6 7 4— 2 1 8 4 ( 2 0 1 3 ) 0 4—0 0 0 1 ~ 0 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 90% 置信, 12 个通过 95% 置信, 空间分布上主要位于
高原东南和东北部; 减小趋势通过检验的只有两个站, 分
别是位于青海东南的同仁( 90% 置信) 和河南( 95% 置信) 。
分冷、暖季来看, 暖季降水量 40 年尺度基本和年降
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但仍有 12 个站点与年降水量变化趋 势反向, 而冷、暖季降水量 40 年尺度变化趋势反向站点 有 37 个, 其空间分布在后述的对降水量空间分区后将述 及。表 1 给出冷、暖季以及 40 年来各月降水量通过 M- K
第三载荷向量场正负载荷的空间分异有着和高原多年冻土与季节冻土区域分布相似的体现, 高原主体即羌 塘高原及其以西大部多年冻土区载荷向量与高原周边呈现明显的正负反向变化。认为, 冷季高原主要受冷高压 控制, 那么高原主体大面积多年冻土应该是形成冷高压的主要因素, 这样高原主体干冷、降水少而高原周边则 降水相对比较多, 可以很好印证冷季第三载荷向量场的空间分布。图 3 给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分布与冷季降水第 三载荷向量场正负载荷和站点分类分布, 这与张文纲等[ 15] 分析发现的高原冷季地气温差第三载荷向量场空间
采用 Mann- Kendall 方法[ 14] 对各台站降水量的 40 年序列进行趋势变化和突变分析。年代际的变化主要以计 算的逐站 10 年降水量差值, 用空间插值反映其区域变化情况。同时应用主成分方法对高原台站 40 年的降水资 料所构成的降水量场进行分解, 以其载荷向量场的特征分出区域分异, 再结合 M-K 法对主成分以及不同分区 的平均降水量同时进行趋势和突变点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1 青藏高原降水量 40 年变化趋势的基本特征
对于 40 年平均的降水量空间分布来说, 降水量等值线除了青海东北和西藏西南部出现一个局部闭合相对
高值区域外, 主要呈现的是西北- 东南向的增大趋势( 图略) 。通过 Mann-Kendall 方法检验, 对高原站点 40 年年
降水量逐站考察变化趋势, 得到 40 年 尺度的基本降水量
第 20 卷 第 2 期 2009 年 3 月
水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
Vol120, No12 Mar. , 2009
青藏高原 40 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
张文纲1, 2, 李述训1, 2, 庞强强1, 2
( 11 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甘肃 兰州 730000; 2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00)
season over Qingha-i Tibet Plateau
载荷向量序号
方差贡献
累积方差贡献
1
1915
19为相对高的正值, 区别于藏南、藏东南和高原西北角
3 4
818
391 8
812
481 0
新疆部分以及高原东部青海大部区域的闭合载荷负值区域, 反映
5 6
1 资料与方法
111 资料 选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 97 个气象台站有完整的 1961- 2000 年逐月降水资料, 对极个别台站( 1 台站)
有缺测值的用与其相邻且相关性较好的台站资料回归插补。高原上绝大多数台站的降水主要集中在高原雨季, 对于高原季节划分采用冷暖季, 即 4~ 9 月为暖季, 这一划分涵盖习惯上的高原雨季, 其余月份为冷季。同时, 为了便于不同台站及不同年份的对比, 将各站的降水量资料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112 方法
不同的影响因素, 对应于高原海拔和地形特点, 认为第一载荷向
7
611
541 1
418
581 9
316
621 4
量场主要体现了冷季降水主要受高原海拔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8
314
651 8
图 2 青藏高原冷季降水量载荷向量空间分布 Fig12 First three loading eigenvectors of precipitation over Qingha-i Tibet Plateau in cool season
从高原降水量 40 年变化趋势看, 冷、暖季降水量变化趋势特点不尽相同, 冷季降水量虽然只占全区平均
年降水量的 12% 左右, 但其变化趋势明显, 认为有必要考虑不同的影响机制的变化, 故采取主成分方法对降
水量主成分载荷向量场特征进行分析, 进而划分出与可能的影响因素相关的冷、暖季降水量分异区域, 以考察
( 图中虚线为高原面廊线, 下同) 图 1 青藏高原站点 40 年降水量增减趋势 Fig11 Distribution of 97 stations with precipitation trends for the decades of 1961- 2000 over Qingha-i T ibet Plateau
空间特征, 见图 1, 仅就增减趋势来说, 高原大部分表现
为增大趋势( 站点数 69 个) , 只有青海东南部和南疆及西
藏部分站点( 25 个站点) 出现减小趋势; 另有 3 个站点表现
为无变化, 分别为冷湖、贵德和尼木站。对于通过置信度
90% 和 95% 检验的趋势来说, 高原趋势增大站点中有 4 个
析冷季降水量空间分布, 即主要分析前 3 个主成分时空变化。表 2 给出前 8 个载荷向量的方差贡献率, 累积达到 6518% 。
图 2 给出了前 3 个载荷向量的空间分布, 由图 2 分析, 在第 一载荷向量场载荷空间分布上高原主体中部羌塘高原到唐古拉山
explained by the first eight PC in cool
张文纲, 等: 青藏高原 40 年来降水量时空变化趋势
1 69
势检验和突变检测, 同时在结合主成分分析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可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分析过去 40 年青 藏高原降水量及主成分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相应的降水量空间格局演变, 以期能够对高原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 趋势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有深入的探究。
置信度
增大
95% 90%
暖季 冷季 1 月 2 月 3 月 4 月 5 月 6 月 7 月 8 月 9 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8
16
4
11
16
8
3
9
3
1
10
3
14
12
3
9
6
3
12
4
1
4
2
1
3
2
5
4
95% 减小 90%
3
-
1
-
1
-
4
-
-
2
1
-
-
-
1
-
2
7
2
3
1
1
2
1
-
1
1
-
212 青藏高原降水量 40 年来年代际和年际变化趋势特征
关 键 词: 青藏高原; 降水量; 时空变化; Mann- Kendall 检验; 主成分分析; 气候突变
中图分类号: P4261 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6791( 2009) 02- 0168- 09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 其地形复杂, 地表的物理性质也很复杂, 因而具有独特的自然地域特 征和天气气候特征[ 1~ 3] , 它对中国及东亚乃至北半球天气气候都有着重要影响, 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 部分。青藏高原的降水呈现出极为复杂的特点, 对高原降水变化的研究已有较多, 汤懋苍等[ 4] 分析指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高原北部降水开始减少, 南部开始多雨; 韦志刚等[ 5] 对高原降水年际及年代际变化做了 较完整的分析; 马晓波等[ 6] 对高原 40 年降水变化趋势及突变作了分析; 邹进上等[ 7] 讨论了影响青藏高原降雪 的因子, 杜军等[ 8] 则主要对西藏降水变化做了趋势分析; 缪启龙等[ 9] 、黄一民等[ 10] 对青藏高原降水变化进行 了水汽输送和四季变化的特征分析; 由于降水的空间变异大, 对青藏高原降水的分区研究十分有限, 林振耀 等[ 11] 采用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将高原降水变化分为 9 个区; 蔡英[ 12] 也利用同样的分析方法, 只分为高原南部 区和北部区两个区域。张杰等[ 13] 则讨论了地形对青藏高原丰枯水年雨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依据高程模 型划分了三类区域并分析了不同区域降水量的影响因子。综合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到, 对降水的变化趋势还存在 争议, 同时由于高原上气象资料的缺乏影响了人们的认识过程, 对于主要的气候要素降水资料也是随着高原气 象台站从 1958 年的逐渐增加才积累起来的, 前期研究资料序列都相对较短, 同时这些台站在高原地区的分布 很不均匀, 主要分布在高原东部和中部, 西部很少, 这对青藏高原近代气候状况的了解是一个不断的增加资料 不断明晰的过程。因此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降水变化特点并对其进行分区讨论, 有助于揭示高原气候变化的最 新特征及规律, 并为青藏高原本身气候的变化、青藏高原对周边乃至全球气候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分析等研究提 供有益探索。
第二载荷向量场载荷分布主要呈现由西北向东南的载荷增大变化, 高原中部往东又出现减小趋势, 至青海 东部的小范围载荷负值区。整体来看主要体现降水的南北差异, 和高原冷季大气环流形式相对应, 反映冷季高 原大部受强大西风影响控制, 高原东南暖湿气流向北延展相对减弱; 高原东部则是由其地理位置偏北, 所处环 流系统交界而降水来源特殊而致。
摘要: 利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 97 个气 象台站 1961- 2000 年的逐月 降水量 资料, 以 Mann- Kendall 趋势检验 方法结 合主成分分析, 分析了高原降水量 40 年来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空 间演变特征 , 并探讨了其 变化趋势 的区域分 异因素 和可能的趋势突变时间。结果发现, 高原站点 40 年年降水量大部 分表现为 增大趋势, 只有 青海东 南部和南 疆及西 藏部分站点出现减小趋势, 这一时间变化趋 势的空 间分布 则大致表 现为高 原中东 部和南 北的反 向变化, 同 时高原 站点冷季降水量增大趋势明显; 以冷、暖季降水量的第三载荷 向量场分 异进行的分 区在 10 年年代 际和逐年 变化中 都有明显体现, 暖季区域分异因素的主要相关 区域降 水量变 化趋势 与相应载 荷向量 的时间 变化相 关显著, 在 1989 年出现可信的突变时间点; 冷季相关分异区域的降水量变 化趋势在 1987 年出现明 显增大 趋势, 同 样与载荷 向量的 时间变化相关显著, 但突变时间点检测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