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品质》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诫子书》教案
4.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5.主题探讨:通过学习《诫子书》,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
6.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1)句子解析: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尤其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举例:解释“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的“夫”字的用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2)文化背景的把握:对于诸葛亮及其时代背景的了解,需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举例:讲解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教育观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勉励、自我约束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家书中的教育智慧。
(3)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认识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举例:介绍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影响,阐述古代家书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4)主题探讨:深入探讨勤奋学习、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克制欲望、培养品德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开展得相当顺利。他们能够将《诫子书》中的教育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引导学生们进行讨论时,应更加注重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以便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讨论成果,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给予这类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6课《诫子书》教案
- 思想深度:课文中提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生活体验来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劝诫朋友或家人改正错误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智者诸葛亮如何通过家书教育子女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诫子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在学习古文时的兴趣与挑战。首先,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代的家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很想知道古人是如何教育子女的。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课文的良好动力。
然而,古文的句式和词汇确实是学生们的难点。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可能需要在以后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古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3.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诸葛亮的教育观念中提炼出有益于个人成长的智慧,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悟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5. 道德修养与表现: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守信、勤奋节俭、尊敬长辈等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家书,强调了修身养性、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它是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6.《朱德的扁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6课《朱德的扁担》。
本课主要讲述了朱德总司令在井冈山挑粮食的故事,体现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习朱德的总司令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的朗读。
难点:理解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体会课文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以朱德挑粮食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通过PPT展示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3. 课文朗读:分组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等。
4. 理解课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5.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朱德的扁担》板书内容:朱德挑粮食与战士同甘共苦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用生字词造句。
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朱德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朗读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朱德的其他故事,如“朱德与红军”、“朱德与抗日战争”等,进一步了解朱德的总司令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停顿:在朗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顿,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重音:引导学生注意句子的重音,突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3. 语调:根据课文内容,调整语调,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品质》教案
《品质》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 学习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坚守道德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 难点:学习小说中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工匠精神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课题《品质》。
2. 新课讲授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3)学生齐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 深入研读
(1)分析格斯拉先生的人物形象。
(2)找出文中描写格斯拉先生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3)理解“品质”的含义。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5. 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2016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诫子书》中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包括静心修身、勤俭养德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诫子书》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和乐趣。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同时也展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通过提出与学生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讨论诸葛亮教育观念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主动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提升审美情趣:感悟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4.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5. 塑造良好品格:学习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7. 拓展阅读:推荐与《诫子书》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 提高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2.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诸葛亮的教育观念,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解读,提高思辨能力。
3. 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解其含义和修辞手法。
4. 文化背景:了解诸葛亮及其所处时代背景,探讨古代家书的教育意义。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教案
第16课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预设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俭约自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从反面阐述“静”。
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应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奉献社会,不要等年老时才后悔。
品质教案思路完整版
品质教案思路完整版教案是教师为备课、组织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案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为了确保教案品质的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完善。
一、明确教学目标教案的第一部分应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性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师应根据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学习目标,将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并确定具体的要求和达成标准。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案的第二部分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按照合理的顺序进行组织和安排。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增加一些拓展性内容和实践性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教案的第三部分应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运用的策略和操作方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游戏法等,灵活运用,确保教学过程生动、活跃、有效。
四、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教案的第四部分应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动态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安排等。
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并根据教学活动的次序、持续时间、教学步骤等进行详细的安排和说明。
五、合理评价教学效果教案的第五部分应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完善教案的品质,应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合理评价教学效果。
初中品质课教案
初中品质课教案课程名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培养良好品质,做合格公民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品质的重要性,认识到培养良好品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负责任等良好品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成为有品质的公民。
教学内容:1. 品质的定义和重要性2. 良好品质的培养3.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品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一个人的品质?”引起学生对品质的思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品质的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讲解品质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认识到良好品质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品质的重要性。
三、学习良好品质的培养(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负责任等良好品质。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培养这些良好品质。
3. 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品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品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品质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3. 学生实践表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价学生对良好品质的践行情况。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品质的定义、重要性、培养方法等内容。
2. 实例材料:用于讲解品质重要性的实例。
3. 小组讨论:用于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培养良好品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品质的定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良好品质的培养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良好品质。
第16课《真诚赞美朋友多》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真诚赞美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真诚赞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懂得尊重和欣赏他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自我认知与调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身优点,增强自信心,同时学会调控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4.问题解决能力:在探讨赞美误区和正确方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真诚赞美的误区认识不足,容易陷入一常见的误区。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这些误区的讲解和剖析,帮助学生避免类似问题。
在实践活动方面,赞美接力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到了真诚赞美的积极作用。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活动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下次活动中进行调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从中受益。
第16课《真诚赞美朋友多》教案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16课《真诚赞美朋友多》教案,选自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引导学生认识到真诚赞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赞美他人的优点;探讨赞美的正确方式和误区,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表达赞美;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班级凝聚力。教学内容如下:
(2)恰当表达赞美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发现他人的优点,并采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美。
第16课《品质》教案
第16课《品质》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其基本创作情况。
培养学生准确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把握人物形象。
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标画生字。
2.查阅有关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创作资料。
一、导入新课。
穷则变,变则通。
然而是不是我们面临所有困境时都用“变”来突破,我们怎样“变”才能真正实现“通”的目的?或许读一读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能对思考这一问题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学生分别从生平、创作、评价三个角度介绍高尔斯华绥,师生相互补充,了解作者。
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落实以下基础知识。
音形辨识。
沁人脾胃靴子一爿鬈曲赊账趿拖鞋蹙眉时髦褶皱脚趾诧异断炊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迟钝:反应慢,不灵敏。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拟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
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奥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象讲。
三、明确小说的主要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说讲了什么内容。
一共写了“我”与格斯拉的几次交往?明确每一次交往的起始段。
四、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
进一步读课文,标画出作者都对主人公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板书设计品质高尔斯华绥次交往:第3—8自然段第二次交往:第9—12自然段第三次交往:第13—22自然段第四次交往:第23—28自然段第五次交往:第29—35自然段第六次交往:第36—43自然段第七次交往:第44—52自然段一、导入新课。
部编三上第16课《金色的草地》教学设计+精品课件
部编三上第16课《金色草地》教学设计+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三年级上册第16课《金色草地》,主要通过学习该课第一至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金色草地描绘,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生字词,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解草地变化。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热爱生活情感。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金色草地描绘。
2. 教学难点:理解草地变化原因,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生字词卡片、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金色草地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自主认识生字词,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分析作者描绘金色草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草地变化原因。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语言描述草地变化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词语和句式进行回答。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金色草地》2. 主要内容: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3. 生字词:草地、金色、变化、清晨、傍晚、绿色、奇妙、玩耍、观察4. 重点句式: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描绘草地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话描述草地变化过程。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大自然热爱,不少于100字。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仍需加强,提高学生参与度。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朱德的扁担》课文原文及教案
1.流利地朗读课文,继续巩固识字,会写“士、志、军”3个字,会写“同志、带领、红军、来回、白天、起来”6个词语。
2.通过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教学重点:
1.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积累运用。
2.抓住关键词语,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三、拓展延伸(课件出示)
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等课外书。
四、板书:
朱德的扁担
同甘共苦
身先士卒 【篇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8个字,会写“扁担、同志”等10个词语。借助图片和生活实际理解“扁担、会师”等词语的意思。
师:你对(扁担)有什么了解?
生:扁担是一种挑东西用的工具,大多用竹子做成。
3.再读课题,引发思考
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朱德的什么事呢?指导读课题,复现生字(朱德的扁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整体感知内容
1.小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学习生字新词。
第一组词语:(同志队伍)
(1)朗读句子,出示图片,介绍井冈山,看图理解“会师”。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朱良才,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案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我需要在课堂上加入更多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讨、合作交流,形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和使用,如“淅沥”、“潮湿”等,以便于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正确运用。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明确文章通过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来表达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
-学习并模仿作者观察自然、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举例:课文中“雨滴打在仙人掌上,仙人掌像是穿了珍珠衣。”这里的比喻手法将雨滴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雨中的仙人掌,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创造性地使用比喻。
-难点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学生需要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结构,并能分析这种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举例:文章从对昆明雨季的总体描述,到具体描绘雨中的景物,再到对雨后昆明生活的描写,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构建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
举例:作者通过对雨中景物的细致观察,写出“雨中的叶子绿得发亮,花也更加鲜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学会如何通过观察来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留意过雨天的景色和心情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带给我们的情感和启示。
16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6课教案
16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6课教案16小六语文S版下册第16课教案月日(星期)总第53课时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16穷人知识目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在剥削统治的社会里,穷人们虽身处困境,却有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
理解桑娜丰富的内心活动及变化,体会她具有的崇高品质。
通过对渔夫神态、语言的理解,体会他具有的高尚品质。
录音机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型新授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二、课文分析教师活动(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
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
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
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1、提问: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中的桑娜、渔夫是什么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Z、学习课文范读第一段:(听录音)略讲思考:桑娜一家过着怎样的生活?从哪看出来的?划出来。
讨论:穷住:七口人住一间小屋。
吃:勉强填饱肚子,黑面包、菜只有鱼。
小结:课文中从桑娜一家的住、吃、穿、用、劳动几方面表现了穷人的穷。
提问:桑娜家的生活这样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你怎么体会?(桑娜一家虽然贫穷,但却温暖而舒适,可以体会到女主人桑娜勤劳能干,渔夫能吃苦耐劳。
)板书:勤劳(师:桑娜一家虽然贫穷,虽然七口人只住一间小屋,可是桑娜却能将它打扫得干干净净,让这个家充满了爱。
)师:渔夫在风暴和寒冷中打鱼,此时此刻桑娜与丈夫同时受着寒冷和风暴的折磨桑娜再也坐不住了走出家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总结板书设计门,做了一种令人感动的事情。
自由读课文第二段重点讲思考:1、桑娜做了一件什么令人感动的事?找出一个概括这件事的句子。
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者的情感,传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句子。
2. 教学难点:体会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PPT展示朱德同志的画像,引导学生认识朱德同志。
(2)讲述朱德同志的革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字典、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结合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
4.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模拟朱德同志挑扁担的情景,体会劳动的艰辛。
(2)组织学生讨论:朱德同志为什么亲自挑扁担?5. 例题讲解(1)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
(2)通过例题,讲解词语搭配、句子成分等知识。
6.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朱德同志的精神。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向朱德同志学习?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朱德的扁担2. 板书生字词、重点句子。
3. 板书课文结构、朱德同志的精神。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签字确认。
(3)用朱德同志的精神写一段话。
2. 答案:(1)生字词答案。
(2)课文朗读录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搜集朱德同志的其他事迹,进行分享。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昆明的雨》教案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创设更多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2)运用修辞手法:学生要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举例:如何引导学生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3)文化背景理解:学生需要了解昆明雨季的地域文化特点,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我国其他地区雨季的差异。
(4)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的散文,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昆明的雨》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描绘自然景观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让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包括雨的形态、气息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举例:课文中“昆明的雨,细细的,密密的,像牛毛,像花针”等句子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品质》教案
www.5y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其基本创作情况。
2.培养学生准确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3.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4.学习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1.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把握人物形象。
2.通过梳理每一次交往,挖掘主人公身上主要的矛盾冲突,探究小说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标画生字。
2.查阅有关高尔斯华绥的生平及创作资料。
一、导入新课。
穷则变,变则通。
然而是不是我们面临所有困境时都用“变”来突破,我们怎样“变”才能真正实现“通”的目的?或许读一读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能对思考这一问题有所启示。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学生分别从生平、创作、评价三个角度介绍高尔斯华绥,师生相互补充,了解作者。
2.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落实以下基础知识。
(1)音形辨识。
沁()人脾胃靴()子一爿()鬈()曲赊()账趿()拖鞋蹙()眉时髦()褶()皱脚趾()诧()异断炊()(2)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赊账:把
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拟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3)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奥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象讲。
三、明确小说的主要内容。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说讲了什么内容。
2.一共写了“我”与格斯拉的几次交往?(7次。
)3.明确每一次交往的起始段。
四、布置作业。
1.在作业本上落实本课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读课文,标画出作者都对主人公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板书设计品质高尔斯华绥第一次交往:第3—8自然段第二次交往:第9—12自然段第三次交往:第13—22自然段第四次交往:第23—28自然段第五次交往:第29—35自然段第六次交往:第36—43自然段第七次交往:第44—52自然段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标语或广告:以质量为生命,以客户为中心;没有品质就没有明天。
可见在今天,人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可是在上节课我们所接触的故事中,主人公格斯拉做了质量顶好的靴子,然而他的店却倒闭了,他本人竟然饿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
继续走进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去探个究竟。
请同学们打开书,回顾一下课文。
二、回顾并梳理故事情节。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回顾“我”与格斯拉的交往过程。
明确:小说以“我”与格斯拉的交往为主线。
“我”小时候就知道格斯拉给父亲做靴子、看橱窗里的漂亮的靴子,后来自己找格斯拉做靴子、修靴子以及多次去订很多双靴子,“我”与格斯拉之间能够联系起来的纽带是靴子。
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靴子的句子。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出以下关键词语:太美观模范品经穿格外经穿更结实最好顶好三、梳理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
1.作者在每一次交往中都对格斯拉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启发他们通过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体会人物形象,并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加深体会。
例如:学生提到外貌描写:这是文中一段非常精彩的对格斯拉的外貌描写,他由于长年做靴子,人长得都有点像皮革了,他的眼睛好像迷恋着理想,我们能看出格斯拉做靴子非常投入,带着这种感觉齐读这一段。
要求学生朗读找到的句子,分角色朗读文中的第二次交往。
2.仔细品味一下,每一次呈现在你面前的格斯拉有没有什么不同?明确:他的生活境况越来越难,人也越来越衰老了。
四、梳理环境变化。
小说当中还有没有体现这种困境升级的地方?你发现了没有?明确:格斯拉的店铺面积也能反映这种困境的升级,由开始的拥有两间,到后来拥有一间,最后失去了整个店铺。
五、质疑探究。
面对
这靴、这人、这店的变化以及他们交织在一起所演绎的悲剧,在你的头脑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1.主要疑问。
(1)做了顶好的靴子,人会饿死?(2)格斯拉在生活境遇每况愈下的情况下,为什么他的靴子却越做越好?(3)对于店铺来讲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为什么顶好的靴子却与店铺的发展不相容呢?(学生针对所提的疑问交流讨论。
)2.学生交流内容的梳理。
格斯拉与他的店之所以走向消亡,一是社会原因。
本文写作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过两次工业革命,英国社会已经经蒸汽时代、电气时代逐步走向垄断,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公司之间的“大鱼吃小鱼”现象已经很严重,而像格斯拉这样的传统手工业者早已被挤到社会的边缘。
二是个人原因。
生产效率低,排斥广告,生产理念、经营方式和市场定位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格斯拉的店被淘汰是一种必然。
换个角度,从格斯拉本身来看,靴子就是他的理想,他把自己的品质缝进了靴子,靴子的质量是人品的反映,人的品质又决定了靴子的质量。
与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上大多数人更多地关注的是利益、利润相比,格斯拉只关注品质,做出理想的顶好的靴子就是他的唯一目的,所以他不打广告也从不考虑市场竞争,因此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怪人。
他像一个艺术家一样在追求着自己事业与理想的完美,而这份完美又是我们这个社会无论发展到何时都会
闪耀着永恒的魅力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说格斯拉虽然故去了,但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3.作者捕捉到的这一矛盾,带给我们今天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明确物质和精神如何共同发展的问题:追求物质利益与坚守品质相平衡。
从自身发展来讲,格斯拉对品质的坚守,对事业的执著为我们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六、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希望,是因为不仅有为我们引路的先驱,更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以美好品质守护着社会良知的格斯拉式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平凡却彰显着人性的光辉,这种光辉是一种最能震撼人心的力量,所以有一位作家说:人受到的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在脊椎骨上,有的在神经上,有的在道德感受上,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是在个人品质、个人尊严上。
这篇小说之所以能让我们震撼,正是因为格斯拉的品质穿越时空闪耀着永恒的魅力。
那就让我们记住这篇小说的作者——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尔斯华绥,让我们用心、用时间、用生命去体会“品质”的魅力!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关于本课的读后感,700字左右。
靴质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属于小说教学,在设计中主要是从梳理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引导学生在跳读中关注并梳理人物、环境、情节的变化,在变化中关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大胆地质疑,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在师生共同交流中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并能切实地在自主
的交流讨论中,在把握小说主题的过程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育。
不过我在本课的具体教学实施中,因时间关系,以及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中引导不够有力等原因,使得本课教学在最后的落脚点上过于关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对今天社会的启示,而在关注文本、挖掘主人公本身的精神和品质上略显不足。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好挖掘文本与扩展延伸方向的关系,这是在今后教学中值得深入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www.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