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2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4期No.2,2005Journal o f Fuyang Teacher s Co lleg e(Social Science)Sum No.104

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

李晓侠

(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阜阳 236032)

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的丰富。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社会认知;自我中心;观点采择;心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5)02-0087-03

一、引言

社会认知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是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因此吸引了众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粗略的介绍,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社会认知提供方法和借鉴。

二、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

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两个方面: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知发展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来自皮亚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他对认知发展的解释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有冲突引起的不平衡成了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并且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后人研究社会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借鉴。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知觉、自我、归因等的研究中。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知觉、角色知觉、群体知觉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自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古老的课题,从詹姆斯的“主观我和客观我”到库利的“镜像我”、米德的自我发展的角色采择理论以及苏利文的“重要他人”等。还有近年来的归因研究等,都是当前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或80年代初期。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同意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开辟“社会认知”的栏目,1982年“社会认知”杂志宣告出版,1984年有怀威尔和斯库尔主编的《社会认知手册》问世。从此,社会认知研究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Flavell)1998年提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4]。

四、目前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自我中心的研究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提出来的。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

收稿日期:2004-12-16;修订日期:2005-03-18

作者简介:李晓侠(1976-),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

87

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自我中心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解,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的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自我中心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自我中心是以其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每一个阶段,自我中心都是由强到弱的变化,而去自我中心化总是由弱到强的变化着,逐渐发展到自我中心完全解除。克服自我中心,达到去自我中心状态,倚赖于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发展,或者说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唯一正确的观点[4]。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中心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永远都不会消失。近几年来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成年人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二)观点采择的研究

通常人们将观点采择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塞尔曼(Selm an)认为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赵俊茹把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开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5]。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观点采择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所以个体必须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潜在的差异,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但是,区分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采择他人的观点,只有在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的推测,才是真正采择了他人的观点。可以说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的提高的。鲁宾的研究发现儿童观点采择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0.78之间。而关于智力与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相关一般在0. 10——0.78之间,甚至有人发现二者之间无关(Shmltz)。

目前对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一般采用塞尔曼的研究结果。塞尔曼及其同事采用“两难故事”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测试,并根据这些儿童的回答把三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或水平。水平0(3—6岁)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水平I(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水平Ⅱ(8一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水平Ⅲ(10—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反应;水平Ⅳ(大致12—15岁以上)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5]。由此可以看出,塞尔曼刻画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尔曼曾用纵向研究设计考察了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观点采择水平,结果表明: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库得克(Kur der)和克里尔(Krile)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具有出色的观点采择能力[6]。维恩伯格的研究发现社会观点协调能力影响青少年在新的社区中友谊关系的形成。

(三)心理理论的理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它起源于普瑞迈克(Premack)和武德沃夫(Wcrdr 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一种“心理理论”的研究。此后涌现出大量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使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该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发展心理学中最热门,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所采用的主要研究策略是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任务是韦墨(Wim mer)和普纳(Perner)设计的“错误信念任务”。近年来该领域的众多研究均证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在4岁时会有一个从没有心理理论到有心理理论的突然变化[7]。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的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作业任务。心理理论的获得是否意味着儿童对心理认识发展的终结呢?若不是儿童对心理理论的认识还有哪些重大的发展呢?对于该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8]:1、普纳的观点:儿童的心理理论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所谓二级信念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2、卡德勒(Chandler)等人的观点:儿童的心理理论是由复制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