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
社会实践认知报告
![社会实践认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d65f075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5.png)
社会实践认知报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对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社会实践,我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我选择了参与某社区的义务劳动活动,并通过亲身经历来认识社区的组织结构、居民需求以及社区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社区的组织结构是我在实践中了解到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区由居委会负责管理,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管理自身事务的机构。
在实践中,我有幸与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他们的工作职责和困难。
居委会的职责包括居民管理、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等。
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社区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
其次,通过实践,我也了解到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问题。
社区居民的需求多种多样,包括生活便利、环境整洁、社区安全等。
在参与义务劳动的过程中,我与社区居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
通过与居民的交流,我意识到社区管理工作需要更加关注居民的需求,积极解决他们的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我还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到了社区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社区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
在实践中,我发现社区发展的挑战主要来自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污染以及社区文化保护等方面。
然而,社区发展也存在机遇,比如通过社区资源整合、社区参与等方式来促进发展。
通过社会实践,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社区发展的状况和问题,也为未来的社区建设提供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总结来说,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交流,我了解到了社区管理的重要性和工作的难度;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我深入了解到了他们的需求和困难;通过对社区发展的观察,我认识到了社区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社会实践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动力。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e1379a2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f1.png)
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述评一、本文概述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身心二元对立的观点。
近年来,具身认知在社会认知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全面评述具身框架下的社会认知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揭示具身认知对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将首先介绍具身认知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评述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认知、社会互动、群体认知等方面,最后总结具身认知研究的贡献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具身框架下社会认知研究的概貌。
二、具身认知理论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认知活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挑战了传统认知科学中将身体视为认知过程的被动容器或无关紧要的角色的观点,提出身体、大脑和环境在认知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的结构、感知运动系统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
例如,我们的身体构造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理解世界,我们的感知运动系统使我们能够与环境进行交互,从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还强调了情绪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情绪是与身体紧密相关的,能够影响我们的认知加工和决策。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框架下,社会认知也被重新解读。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意图和情绪等社会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不仅仅是大脑对社会信息的加工过程,而是身体、大脑和环境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们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动作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方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释。
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为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它强调了身体在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提示我们在研究社会认知时需要考虑身体的影响。
具身认知理论也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本质和机制。
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
![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3959c4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2.png)
讲座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研究陈树林一般来说 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生物学角度 探索抑郁症病人脑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改变 另一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环境及个体心理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 世纪 年代 等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模型 他们认为 抑郁症是由于素质性因素和应激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但这里的素质性因素主要是认知心理因素 应激性因素是各种社会刺激 如灾难性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事件等 自他们的理论提出后 人们开始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以 与 为代表人物 在 世纪 年代提出了抑郁症的认知理论 年代末期 对自己的认知理论作了修正 等人又提出了抑郁症的社会认知理论 使抑郁症的社会 认知心理因素研究得到很大的发展作者单位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认知理论在 年代初 发现 用精神分析方法治疗抑郁症病人时疗效并不满意 他观察了相当数量的抑郁病人 并作了抑郁病人与正常人思维的对照研究 结果发现 认知因素在抑郁障碍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 于是 在 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要了解情绪障碍的本质 必须认识个体对不良事件反应的认知内容 年他又创立了抑郁症的认知行为疗法 并逐渐形成抑郁症的认知理论模型 认为所谓认知 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 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 思维和想象 认知过程一般由 部分组成 接受和评价信息的过程 产生应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预测和估计结果的过程 另外 还提出了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模型抑郁症的病理心理学认为 抑郁症以认知过程的歪曲为突出表现 产生了对自我 未来和世界的消极看法 它的病理心理学有 个主要成份 抑郁认知三联征 认知歪曲 自动性思维和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自动性思维自动性思维是介于外部事件和个体对事件的不良情绪反应之间的那些思想 大多数病人并不能意识到在不愉快情绪之前会存在这些思维 因为这些思维已经构成他们思维方式的一部分 认为 自动性思维影响情感和行为 思维歪曲和消极性思维是抑郁症的重要特征 抑郁症的其他典型症状 如动机缺乏 消沉 兴趣丧失 自杀企图 都受到歪曲性思维的影响 而且这些自动性思维的出现是自动的 不随意的 持续存在的 由于自动性思维的影响 认为 抑郁个体对特定事件的主观看法和客观实际是不一致的 他强调个体对事件主观的解释对情绪反应影响很大认知三联征认知三联征是指抑郁病人对自身 周围世界及未来三方面的消极评价 三联征中第一联是指对自己的消极评价 认为自己有缺陷 没有能力 不能胜任 因此总是感到不愉快 无价值感 甚至认为自己缺乏获得愉快和满意感的能力 第二联是指病人对经历的消极解释 对自己要求过高 认为在现实生活的道路上有不可克服的障碍 因此 他们逃避愉快和喜悦 第三联是指以消极的态度认识未来 这几乎见于所有的抑郁症病人 病人认为现在的问题总也得不到解决 未来的生活中也充满着困难 挫折 对未来不抱希望认知歪曲 认为认知歪曲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错误解释或错误知觉 在这种情况下 抑郁个体得出的结论使他们的消极期望更加坚定 抑郁症病人常见的认知歪曲有任意推断 选择性注意 过度泛化扩大或缩小 个人化等潜在的抑郁性认知图式这是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准则 往往不为意识觉察 但它影响着病人的情感 行为和思维模式如如果某人发怒可能是我错了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我就高兴不起来认为早期创伤性体验提供了形成消极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消极自我概念可能潜伏起来在以后的生活中能被类似早期经历的特殊情景激活因此这些早期经验使自我认知图式发展为消极的模式使这种个体打上抑郁素质的烙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的功能失调性适应不良性图式的存在增加了抑郁症的患病率和复发率而且这种功能失调性认知图式在遭遇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时容易形成消极的自动性思维使得抑郁症状得以保持加强或恶化如无助感淡漠自杀观念和内疚抑郁症状又导致消极性思维增多二者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抑郁的严重程度呈螺旋式上升抑郁症认知理论的验证在提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的同时在年代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论证他发现抑郁症患者相比于正常人有更多的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性的歪曲的认知也更多等在年对提出的自主性思维进行了研究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抑郁症复发病人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病人相比于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和正常人有更多消极的自主性思维等人在年研究了消极的自我概念被试包括单向抑郁症住院病人门诊病人非抑郁性精神病病人焦虑症病人和正常人研究结果发现抑郁症患者比对照组有更多的消极性自我概念更少的积极性自我概念等在年对认知三联征进行了研究被试包括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性抑郁精神分裂症内科疾病焦虑障碍和正常人结果发现抑郁症病人对自我将来和外部世界的推论更为消极悲观从国外的这些研究结果看它们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都作出了肯定的论证龚梅恩等用自主性思维问卷研究大学生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得分与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得分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高分组和低分组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有明显差异得分高者的得分也明显增高焦丽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研究了抑郁症病人的认知模式结果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消极的自动性思维出现越频繁功能失调性态度亦增强认知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知理论虽然提出了与抑郁症的产生有关的认知因素但人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发现认知因素和抑郁症的因果关系并不十分肯定有抑郁性认知因素的个体并不都产生抑郁症而有些抑郁症病人没有抑郁性认知另外抑郁症症状水平和认知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抑郁症状导致抑郁性认知还是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症状一直没有肯定的结论再者哪些方面哪些内容的抑郁性认知导致抑郁症也没有肯定的研究结果等对抑郁症认知理论的修正年代是抑郁症认知理论研究开展最繁荣的时期很多社会心理学研究者都对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抑郁症的认知理论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与等自年代开始对认知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改并提出了新的抑郁症病因学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模型与他们认为抑郁症的病因学是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认知因素即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易产生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另外一个是社会应激因素即消极的生活事件如重大的灾难日常生活烦恼长期的适应不良等他们认为认知因素与应激因素是以一种交互作用的方式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起作用即单一的认知因素或应激因素并不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同样地仅仅是应激因素也不能对抑郁症状的产生起作用另外还指出不是所有的消极生活事件都会导致抑郁症的产生与研究发现关于失落或从个人的社会生活领域主动或被动地退出的重大生活事件可预测抑郁症的发作而危险的生活事件则预测焦虑障碍的发生这说明每种应激只与特定类型的心理障碍存在着易感性的关系因此很有必要来研究究竟哪些社会应激因素可以与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认为引起抑郁症状发作的应激因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等通过研究发现有关人际关系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第卷第期和自我成就的社会应激因素和自主性思维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为此等提出一个新的补充他们认为特定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领域的社会应激因素必须和相同领域的抑郁性认知因素相互作用才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这一点现在还是推理没有得到研究证实等在年以符合的单向抑郁症诊断的门诊病人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有关人际关系和自我成就的机能失调性态度和消极的归因方式相结合预测了抑郁症的发生过去研究的总结和将来研究的方向以往研究的总结通过上面有关抑郁症认知理论的观点和研究的综述我们认为抑郁症的认知理论对抑郁症的病因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途径应用认知理论至少可以找出一部分抑郁症病人的病因修正后的认知理论把社会应激因素考虑进去并指出了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他们把社会应激因素和认知因素的范围作了划分并找到一些支持的证据这是很有希望的一个研究途径通过专一领域的认知心理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的研究容易找到突破口对临床应用治疗的指导也非常有针对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由于研究方法的原因在过去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年代前人们很少对抑郁症的社会认知因素作纵向的研究这就使得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降低因为抑郁症在症状持续期仍有上述认知因素的存在并且表现突出同时抑郁症本身会导致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横向研究很难确定消极的认知因素和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时间是否先于抑郁症的发生如果不能得出先于抑郁症的发生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作出令人信服的因果关系推论与年代后有人开始用纵向研究设计来考察社会认知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与这些纵向研究发现对消极事件的原因结果和自我的消极推论及消极的自我归因与负性生活事件相互作用可能预测抑郁症的发生但根据认知理论认知偏差自动性思维在抑郁症的产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抑郁症的认知心理治疗研究也发现在抑郁症病人中有很多消极的歪曲的认知及消极的自我概念对这两个认知因素的研究还没有进行另外对抑郁症的社会应激因素研究也没有研究专门针对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负性生活事件没有研究考察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心理因素将来研究的方向通过对过去研究的总结我们提出两个尚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将来研究的方向特定于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和消极的自我图式是不是抑郁症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如果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相互作用能够预测抑郁症的发生那么认知因素和社会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它们怎样对抑郁症的发生起作用参考文献龚梅恩许行健不良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岭南精神医学杂志焦丽徐俊冕抑郁障碍的认知模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收稿。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dfd272a2af90242a895e5fe.png)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研究综述摘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的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凯利的三维理论和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本文通过介绍以上四种代表理论,对社会认知归因理论的发展脉络、学术思想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并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社会认知;归因理论;发展脉络Abstract:Attribution theory is an important area in social psychology. There are four representative theories of social cognition ,Heider’s Common sense psychology,Jones and Davis’Correspondent inference theory , Kelley ‘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ttribution and Weiner’s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article will review the history and academic studies via these four aspects and have a brief assessment.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ttribution theory;history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原因。
正如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来推断成绩波动的原因、社会通过了解杀人犯的成长经历来解释其丧心病狂的行为,每一个人都需要因果性解释来理解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并实行预测和控制。
归因理论研究始于20实际50年代,到70年代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此广大社会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归因研究,归因理论及相关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受人关注的一大焦点。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_解春玲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_解春玲](https://img.taocdn.com/s3/m/799619c96137ee06eff918ad.png)
浅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与现状解春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摘 要 内隐社会认知是无意识思想、认知理论和社会心理研究日渐整合的结果。
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从方法论上,得益于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从内容上,尽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还比较初浅,但却已经涵盖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归因评价的多个方面。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自尊1 引言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
对社会认知的研究,可以说经历了两个历史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随着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心理学研究出现了认知主义思潮,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认知研究既摒弃了行为主义取消“意识”和内部心理活动的传统,又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只强调人的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研究道路,从而确立了心理学研究的认知主义取向。
第二个时期是最近几年,Greenw ald 等人认为,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开始采用认知心理学的一些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针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采取了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取向,开创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向。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此概念关注的焦点在于:个体的无意识成分参与了其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
传统的关于社会认知课题的研究往往重视了人的意识的成分,而忽略了人的无意识的一面,因此,其研究结论往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将人的认知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具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论基础。
2 方法论 从方法论上来看,当代内隐记忆研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产生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_张艳盛](https://img.taocdn.com/s3/m/8af525ac0029bd64783e2c30.png)
2008年2月第21卷第1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MIC JOURNALFeb.2008Vo1.21No.1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及方法综述X张艳盛(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内隐社会认知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当前内隐社会认知主要从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我等方面展开。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得益于间接测量法的发展和完善,当前主要采用启动效应、内隐联想测验、情绪性西蒙任务等方法来开展研究。
关键词:内隐社会认知;内隐自尊;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我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869(2008)01-0065-04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0。
多数学者认为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社会思维),但这仅仅涉及到社会信息加工的有意识的成分。
1995年Greenwald 提出,从社会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和内隐社会认知两个方面,所谓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1](P4~27)Greenwald(1995)率先从三个方面对内隐社会认知进行研究: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态度和内隐自尊,后来Greenwald(2000,2002)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了内隐自我。
[2](P4~27)[3](P1022~1038)从方法论上来看,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得益于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逐步完善的间接测量方法。
本文拟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来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述。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内隐社会认知是对现有社会认知成果的整合、重构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专业文献综述
![社会心理学专业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c13f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21.png)
社会心理学专业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文将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些重要文献进行综述,探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社会认知与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认知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体对他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过程。
在社会认知发展方面,Piaget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Vygotsky的文化历史理论则强调了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群体动力学与领导力研究群体动力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关系,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等方面。
Zimbardo的《监狱实验》等经典实验揭示了群体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领导力研究关注领导者对群体的影响力和效果,深入探讨了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情境因素。
三、社会影响与从众行为社会影响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从众行为、权威性等议题。
Milgram的《顺从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权威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Asch的《线段实验》则探讨了人们在群体中的从众效应。
四、偏见与歧视研究偏见与歧视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涉及到种族、性别、年龄等多个方面。
Allport提出了减少偏见的策略,Tajfel和Turner则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来解释群体间偏见和歧视现象。
五、情绪与情绪调节情绪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表达情绪的过程,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Gross提出了情绪调节策略模型,深入探讨了情绪调节对个体适应性的影响。
结语通过对以上文献进行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不断深化对个体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为促进人类福祉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跨学科资源,拓展研究方法,推动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人类社会更加和谐与进步。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10381d2c1c708a1284a446e.png)
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就经历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演变过程。
到上世纪90年代为止,社会认知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直接测量的阶段,由于当时社会认知领域普遍假设态度是按照有意识模式进行操作,所以直接地测查意识水平知觉成为那个阶段研究主要方法。
但是直接测量法只能对意识水平之上的态度进行测量,对无意识操作的内隐态度则无能为力。
随着内隐记忆研究方法的形成与发展,越来越多地间接测量方法被引入了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投射测量,加工分离法,基于反应时的范式,以及把归因与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相结合的SEB方法。
1.投射测量投射测量是指所指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或特征等,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McClelland等人(1981)要求被试在对模糊照片或图画的反应中生发故事或对抽象的刺激生发描述的研究方法。
他们利用对内隐动机的投射测量与对外显动机测量之间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投射和直接测量所评估的对象是不同的。
Spangler(199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对成就动机的投射测量要比与之平行的问卷调查测量具有更高的预期效度。
2.加工分离程序(ProcessDissocia-tionProcedure,PDP)加工分离程序最初是由Jacoby提出的,旨在对意识与无意识加工贡献进行定量分析。
Jacoby等人根据实验指导语设计了2类测验。
一类是包含测验(inclusiontest),要求被试首先考虑用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另一类是排除测验(exclusiontest),要求被试选用首先进入意识但又不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信息来完成测验。
在排除测验中包含这样一种测验逻辑,即无意识加工提高测验成绩而意识加工则起相反作用。
加工分离程序的逻辑思想可以用如下方程组表述,其中Pi是包含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来完成测验的概率,Pe是在排除测验中用学习过的材料完成测验的概率,Pc是通过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Pu是通过无意识加工而完成测验的概率。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49c21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8c.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我们将探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理论观点和实证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参考。
一、社会认知理论观点社会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强调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最新研究表明,社会认知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对个体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互动中更倾向于关注他人的情绪表达,而忽略其他信息,这可能导致对他人情绪的错误理解和沟通障碍。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还强调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对社会互动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社会信息的加工方式受到认知控制能力的调节,认知控制能力越强的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表现更加灵活和适应性更强。
这一发现为个体差异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二、社会认知偏误的实证分析社会认知偏误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最新研究发现,社会认知偏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差异性。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自我增进性的社会比较,而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进行自我贬损性的社会比较。
这种文化差异对社会认知偏误的产生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偏误还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最新研究发现,情绪稳定性较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社会认知偏误,特别是对他人行为的错误解读和偏见。
这为情绪调节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三、社会影响力理论观点社会影响力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受到他人影响的过程。
最新研究表明,社会影响力不仅受到他人行为的直接影响,还受到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间接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即使他人的行为对个体没有实质性影响,但他人的期望和社会规范仍然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社会影响力理论还强调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和权威对其影响力的调节作用。
社会理论调查报告
![社会理论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41db0e3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d.png)
社会理论调查报告社会理论是指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进行科学解释和理论构建的一种分析思维方法。
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进化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社会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家和流派。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社会理论,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另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是功能主义理论,它强调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以及不同社会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此外还有社会学符号学派、社会学交互作用主义派等不同的社会理论流派。
社会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它们通过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运动等来揭示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变化趋势。
社会理论还可以为社会政策和社会实践提供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社会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社会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通过社会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变革的方向和目标,提出更有效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管理措施。
然而,社会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得社会理论的构建变得困难。
任何一个社会理论都只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抽象和概括,难以完全穷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社会理论的应用效果有限。
即使有了一种好的社会理论,也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政策的执行和实践的支持。
在当今社会中,社会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社会问题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
新兴议题和社会现象的出现对现有的社会理论提出了新的考验。
同时,社会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总之,社会理论是一种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
它能够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为社会政策和实践提供指导。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https://img.taocdn.com/s3/m/c723369e5f0e7cd1842536be.png)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
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
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一、社会认知的简介1、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社会认知对象的范围很广, 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
(1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人是一种富有表情的社会人,人的表情是反映其身心状态的一种客观指标。
在社会生活中, 人们往往根据他人的表情来判断其心理, 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认知者对他人表情的认知与解释。
目标定向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三大支柱之一
![目标定向理论作为社会认知理论三大支柱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a31ee40402020740be1e9b47.png)
关于目标定向理论的综述性研究摘要:目标定向理论在当今体育运动动机的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目标定向理论的来源,目标定向理论的分类,分析了国内外对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体育运动领域中关于目标定向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 目标定向任务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目标定向理论、自我效能和能力知觉理论。
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目标定向理论在实践中愈来愈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研究动机内容的主要方向。
2001年7月,第十届国际运动心理学会议(10th WORLD CONGRESS OF SPORT PSYCHOLOGY )胜利闭幕了。
4年一次的盛会集中反映了近些年来运动心理学家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内容大体呈现分散化、多样化的特点。
但是,在动机研究的方向却有一个焦点:在13篇有关成就动机的论文中,9篇是以目标定向理论为主的。
由此可见,目标定向理论在动机研究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所谓目标定向,是指一个人试图在某一特定时间内达到的某一特定的行为标准。
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个体在完成特定任务时存在两种目标定向,特定占优势的目标取向会影响完成任务的结果,因而决定其成就行为。
这两种目标定向分别是任务目标定向(也称学习目标定向)和自我目标定向(也称成绩目标定向)。
1.理论基础目标定向理论是当今动机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运动动机研究中占统治地位。
它是目标设置研究理论(goal setting theory)的延伸。
目标设置研究的来源最早可以追溯的“科学管理之父”-Tayler(1935)所创造的科学管理制度,这个制度的关键就是:根据对时间和工作的分析,对每位个体规定具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又可以达到的目标或任务。
之后目标管理法也由此而产生并在企业组织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标设置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到心理学中的符兹堡学派,该学派永任务、定势、意向等概念来解释他们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含有目标的思想。
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
![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https://img.taocdn.com/s3/m/639f840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f2.png)
文献综述案例及评述摘要:一、引言1.文献综述的重要性2.文献综述的定义与目的二、文献综述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2.案例二:某一理论的文献综述3.案例三:某一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综述三、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1.确定主题与范围2.文献检索与筛选3.文献阅读与分析4.撰写文献综述四、文献综述的评述1.结构与逻辑性2.内容的全面性与准确性3.观点与见解的创新性4.语言与风格的规范性五、优秀文献综述的实践与应用1.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发现研究空白与不足3.指导研究设计与方法选择4.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六、总结与展望1.文献综述的价值与意义2.提高文献综述质量的策略3.未来文献综述的发展趋势正文:一、引言文献综述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案例分析,探讨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与评价标准,以期为研究人员撰写高质量的文献综述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案例分析1.案例一: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以心理学领域为例,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应涵盖该领域的研究背景、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证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有助于研究人员了解该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案例二:某一理论的文献综述以社会认知理论为例,文献综述应从理论的起源、基本原理、核心观点、应用领域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通过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深入剖析,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3.案例三:某一方法的应用与发展综述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例,文献综述应关注该方法的操作流程、优点与不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以及最新发展动态。
通过对质性研究方法的系统阐述,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该方法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文献综述的撰写方法1.确定主题与范围:首先明确文献综述的主题和范围,这将有助于文献检索和筛选工作。
2.文献检索与筛选:利用学术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与主题相关、质量较高的文献。
内隐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述评
![内隐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9cc35ccf58f5f61fb7366637.png)
高等 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Vo . 4 No 3 12 . Ma c 0 i rh 2 1
出评价时 , 一种通过 内省 而不 能确认 的 自我态度效应 。对
自的实验中邀请人 们快速按 钮“ 射击 ” 不射击” 些在 或“ 那
屏幕上突然出现的人 , 这些 人或者手握 枪械 , 者手持注 或
入闪光灯或瓶子之类 的无害 物品 , 参与者 ( 中一个 研究 其
中既有黑人又有 白人) 更容 易误击黑人 目标。从这些研究 中, 参与者一般几乎或者没 有明确表示 出种 族刻板 印象 , 只有无 意识 、 非故 意、 自动化的反应 。 来自一、引言
在 G en l 等人所做的巧妙实验 中 , rewad 当结合黑人而非 白
人 面 孔 的时候 ,O名 白人 中 有 9人 要 用 更 长 的 时 间 来 认 1
内隐社会认知 ( li sc l o nt n) i it oi g io 是指在 社会 mp c a c i 认知过程 中虽然个体不能 回忆某一过去经验( 如用 自我报 告法或 内省法)这一 经验潜在 地对个体 的行为 和判 断产 , 生影响[ 。它的模式可定 义为 内在 的不确 定 的过去 经验 】 ] C对 R的中介作用 。C表示某 一构念 ( 如态度 )R表示被 , C这一构念 影响之后 的反 应 ( 如对 客体 的评 价) 。随着内 隐记忆研究 方法 的不断进步与创新 , 内隐社会认知已成为 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 研究热 点。 目前这一研 究主要集 中 在刻板印象 、 态度 、 自尊 、 自我这 四个概念上 。本 文从 内隐 社会认知内容 、 主要理论模 型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对 我国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进行的综述 。
() 2 内隐性 别 刻 板 印象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178582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4.png)
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及其应用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机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形成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如果一个人看到其他人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他就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理论认为,情绪和情感状态对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会提升自我效能感,而负面的情绪和情感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积累经验和知识,并且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相关研究成果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涉及到多个领域,例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学、运动训练等。
在教育领域,很多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动机。
在心理学领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够降低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学领域,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团队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领导者的自我效能感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领域,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更高的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更好的运动表现。
三、应用价值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绩。
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在管理领域,领导者可以通过提高自己和员工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团队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效能感来提高其运动表现。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dfeea65901020207409ca4.png)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 会 认 知 理 论 提出了能够增强自我效能的四种主要方法:
个人
行为
环境
2.2 观察学习
班杜拉发现,人们不仅通过直接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 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这种学习在社会 行为的习得中更为常见,班杜拉称之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 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从而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 的行为的过程。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 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
运动复现过程
观察者把符号表象转换成适当行为的过程
动机过程
在适当的时候(班 杜 拉 认 为 , 虽然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和内部认知共同决 定的 , 但是认知却起着主导作用 , 这种认知因素的核心成分 就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 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 、 信念或者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 。 从 理论上讲 , 自我效能是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表现出的能力 。 班 杜 拉 认 为 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的不是能力本身 , 而是主体 对自身能力的信念。
(4)情绪与生理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也 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比如生理上的疲劳、疼痛和强烈 的情绪反应容易影响个体对自我能力的判断,降低自我效能 感。
3.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启示
教师要教师要突破传统的观念,切实认识到活动以及主体 的能功性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要精心设计有利于 学生主体发展的各种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实现发展。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https://img.taocdn.com/s3/m/f35017c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d4.png)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这三个领域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共同构成了对社会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首先,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结构和运作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社会制度、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层面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揭示出社会现实中的各种规律和趋势。
社会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中的群体行为、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式,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人际关系、社会认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动态和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际关系的有效管理和个体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社会认知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知觉、记忆、推理、判断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处理和理解方式,研究了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决策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社会认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社会因素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揭示出了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信息加工方式和行为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提供认知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三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综合性解释框架。
它们在不同层面和角度上探讨了社会问题的核心内容,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的运作和人的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只有综合运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的视角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体发展。
【以上内容共1132字,如需增加字数,请予以扩充完善】。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近五年来关于偏见研究的综述——社会认知维度](https://img.taocdn.com/s3/m/bc29a5360912a21614792950.png)
别证实了①跨种族朋友具备的集体特征也像个人 两个 因素有关。第一个因素是 E cd g( noi 编码) n ,
特质那样被接纳进 自我图示②接纳行为积极的影 即面对 同一事件不 同个体从不同侧面对信息进行 响群际交往经验。P eG u 还发现认知容易度 提取并储存 g a — ol d
n r 进一步解 释说 ,儿童在早期 就获得 了他 u 得的社会态度 , 一方面稳定 的储存在长时记忆 中, Wet a
等待儿童具备必要的认知能力时成为那些后来发 们生活 中社会结构方面的知识 ,包括存在什么样 展 出来的个人态度和信念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 的群体、他们怎样被标识以及对这些群体的评价。
对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归属 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 视行 为① ,在儿童认知发展过 程 中出现 的时期 。 社会认知理论的兴起 ,社会心理学界对偏见的研 D v e ei 认为 自动化 的歧视行 为来源于儿童早期个 n
究有了新的取向。通过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机制及 体广泛 、频繁的歧视行为和对刻板 印象 的使用。
一
方面是直接的作用。另一方面在编码 因素与交
的过程可以沿着某个方 向,比如黑人种族 ,持续 流 目 冲突的情况下 ( 标 比如说要求个体对外种族 进行 ( 一旦交到 了第一个黑人朋友那么其他的黑 成员 的消极行 为进行客观 描述) ,交流 目标会 抑 制 nee他们认为这种干预行为需要 人也有可能成为朋友) 。而持续进行的自我膨胀对 编码效应。Wenkr
个方面。第一 ,与偏见有关 的社会 因素。这些因
素包括 : 群体的社会地位 、所处的社会环境 ,包 括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 。第二 ,与偏见有关的动 机因素 ,这些 因素包括 :对挫折和威 胁的反应 、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综述
![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cdd202f4b35eefdc8d33313.png)
进行评价时的一种 自我态度效应 ,然而这种态 度效应是
无 法 通 过 内省 的方 式 被 意 识 到 的 。 内隐 态 度 ,即 过 去 经
异 ,故用实验组与被试组 的反应时水平差异来考察内隐
社 会认 知 效 应 。 姬 G ete 等 ( 9 3) 反 应 时 法 来 测 ar r h 18 用
经验潜在地对个体的行为和判 断产生影 响。它作 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构想 , 旨在揭示无 意识 成分参与 了有意识的社
会认知加工过程。 目前 内隐社会认 知主要从 内隐 自尊、 内隐态度 、内隐刻板印 象和 内隐 自我等方面来展开研 究。 它
采 用的 是 内隐记 忆 的 间接 测 量 技 术 和 方 法 , 主要 有 启 动 效 应 、 内 隐联 想 测 验 、 情 绪 性 西 蒙 任 务 等 方 法 。 关 键 词 : 内隐社 会 认 知 ;研 究 内容 ;方 法 中 图 分类 号 :C 1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9- 0
一
、
引 言
内隐记忆方法学的进展 ,使揭示人类心理奥秘 的方
社会认 知是指 “ 人对 各种社会刺激 的综合加工过程 , 是人的社会 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 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 。
法更进 了~步 ,其应用研究领域也进一步扩大 。杨治 良 等人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加工分离 ( 简称 P P) D 方法 ,
第1 9卷 第 2期 21 0 2 0年 月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i e' i y o r a f u a j a g n V I t ¥
Vo1 9No 2 .1 . Biblioteka F b 20 e. 1 O
文 章编 号 : 1 0 .7 7 ( 0 O 20 8 —3 0 88 1 2 1 )0 0 2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2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04期No.2,2005Journal o f Fuyang Teacher s Co lleg e(Social Science)Sum No.104关于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综述李晓侠(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安徽阜阳 236032)摘要:社会认知是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
社会认知是指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和认知。
随着研究的深入,社会认知研究的领域在不断的丰富。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方面的研究,阐述了社会认知的起源,主要理论,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社会认知;自我中心;观点采择;心理理论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05)02-0087-03 一、引言社会认知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是当前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由于社会认知发展研究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因此吸引了众多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认知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粗略的介绍,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社会认知提供方法和借鉴。
二、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社会认知的研究主要起源于两个方面: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认知发展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来自皮亚杰。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框架,他对认知发展的解释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经历引发了认知上的冲突,有冲突引起的不平衡成了发展的驱动力;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去自我中心和认知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1]。
并且他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的调节作用。
皮亚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后人研究社会认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的借鉴。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认知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知觉、自我、归因等的研究中。
社会知觉包括对人的知觉、角色知觉、群体知觉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自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古老的课题,从詹姆斯的“主观我和客观我”到库利的“镜像我”、米德的自我发展的角色采择理论以及苏利文的“重要他人”等。
还有近年来的归因研究等,都是当前社会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或80年代初期。
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同意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开辟“社会认知”的栏目,1982年“社会认知”杂志宣告出版,1984年有怀威尔和斯库尔主编的《社会认知手册》问世。
从此,社会认知研究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
三、社会认知的概念对“社会认知”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
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2]。
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
弗拉维尔(Flavell)1998年提出: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
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3]。
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4]。
四、目前社会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一)自我中心的研究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一书中提出来的。
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收稿日期:2004-12-16;修订日期:2005-03-18作者简介:李晓侠(1976-),女,安徽阜阳人,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
・87・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自我中心和去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
自我中心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解,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而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的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发展变化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自我中心是以其不同的形式出现的,并且每一阶段都有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每一个阶段,自我中心都是由强到弱的变化,而去自我中心化总是由弱到强的变化着,逐渐发展到自我中心完全解除。
克服自我中心,达到去自我中心状态,倚赖于主体自我意识的日益发展,或者说主体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意识到自我是主体,并把主体与客体区别开来;第二,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协调起来,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当作唯一正确的观点[4]。
但一些研究者认为自我中心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永远都不会消失。
近几年来发展心理学对青少年的自我中心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成年人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
(二)观点采择的研究通常人们将观点采择理解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塞尔曼(Selm an)认为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关系的能力。
赵俊茹把观点采择概括为: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开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作出反应的能力[5]。
观点采择与自我中心是相对立的,观点采择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即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从他人的视角看待事物。
所以个体必须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潜在的差异,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
但是,区分自己的观点并不等于采择他人的观点,只有在区分自己与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准确的推测,才是真正采择了他人的观点。
可以说观点采择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一般认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的提高的。
鲁宾的研究发现儿童观点采择与实际年龄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0——0.78之间。
而关于智力与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相关一般在0. 10——0.78之间,甚至有人发现二者之间无关(Shmltz)。
目前对于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的理论一般采用塞尔曼的研究结果。
塞尔曼及其同事采用“两难故事”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测试,并根据这些儿童的回答把三岁到青春期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或水平。
水平0(3—6岁)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水平I(6—8岁)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水平Ⅱ(8一10岁)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水平Ⅲ(10—12岁)相互的观点采择反应;水平Ⅳ(大致12—15岁以上)社会的或习俗的观点采择[5]。
由此可以看出,塞尔曼刻画的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塞尔曼曾用纵向研究设计考察了不同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观点采择水平,结果表明:儿童观点采择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阶段之间存在平行关系。
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库得克(Kur der)和克里尔(Krile)的研究发现,受欢迎儿童具有出色的观点采择能力[6]。
维恩伯格的研究发现社会观点协调能力影响青少年在新的社区中友谊关系的形成。
(三)心理理论的理论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受等)的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
它起源于普瑞迈克(Premack)和武德沃夫(Wcrdr uff)对黑猩猩是否具有一种“心理理论”的研究。
此后涌现出大量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使社会认知研究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该领域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发展心理学中最热门,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发展方面,所采用的主要研究策略是通过儿童对他人信念的认知来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其中最为经典的实验任务是韦墨(Wim mer)和普纳(Perner)设计的“错误信念任务”。
近年来该领域的众多研究均证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信念,在4岁时会有一个从没有心理理论到有心理理论的突然变化[7]。
所以,一般我们认为,儿童的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是成功的完成“错误信念任务”的作业任务。
心理理论的获得是否意味着儿童对心理认识发展的终结呢?若不是儿童对心理理论的认识还有哪些重大的发展呢?对于该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观点及相关研究[8]:1、普纳的观点:儿童的心理理论从对一级错误信念的理解发展到对二级错误信念的理解。
所谓二级信念是指认识到一个人关于另一个人信念的信念。
2、卡德勒(Chandler)等人的观点:儿童的心理理论是由复制・88・式心理理论发展到解释性心理理论、他认为人们拥有不同信念的原因有两种情况:一是知觉信息或知觉经验不同;二是知觉经验相同,但主体对相同信息进行不同的建构和解释。
如果儿童认识到第一种情况,说明他们拥有了复制式心理理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说明他们拥有了解释性心理理论。
3、维尔曼(Wellman)等人的观点:心理理论由包括信念和欲望发展到还包括具有稳定的人格特质。
维尔曼指出,虽然“信念一欲望”思维模式是成年人与儿童所共有的基本框架,但儿童仅从这一框架解释预测行为,而成年人除了这方面外,还常常从人格特质解释行为的原因,成年人的这一模式是建立在更为稳定、持久的心理特质基础之上的。
心理理论除了研究正常儿童心理理论发展,还研究了特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儿童、聋童、盲童的研究。
已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普遍缺乏心理理论,而聋童、盲童与正常儿童相比之下表现出心理理论发展迟滞。
另外不同文化环境里心理理论发展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五、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趋向(一)内隐研究趋向传统的社会认知仅仅涉及到有意识的信息加工,格林沃德(Greenw ald)等人认为与有意识的社会信息加工相对,还存在一个内隐的社会信息加工,即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的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
从某中程度上讲,内隐认知有别于自我报告的认知,直接测量对这种研究显然是不适当的。
内隐认知研究需要间接测量,这种方法从未告知被试要测量什么以及不需要这方面的自我报告[9]。
杨治良等人曾用加工分离模型和信号检测论证明了社会认知的无意识或内隐成分,并认为内隐态度是可以测量的,且明显影响我们的社会知觉和社会判断[10]。
(二)发展研究趋向目前社会认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毕生发展心理观的影响,所建构的理论往往体现社会认知发展这一议题。
因为只有搞清楚社会认知的发展规律,才能全面揭示社会认知的根本特点及其心理机制。
所以,一些研究者在致力于探讨社会认知的加工过程等一般特点的同时,不仅注意到不同年龄阶段同一认知加工的发展问题,而且越来越趋向于毕生发展的社会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