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经典战役

合集下载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地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地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地战役“以少胜多”地战役是指战争中,实力较弱的一方利用巧妙策略和独特手段,在兵力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对敌方实力较强的一方的胜利的战役。

这种战术的运用往往需要将领的智慧和勇气,并且对战争的形势和环境有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几个著名的“以少胜多”地战役。

首先,我们不能不提到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三国鼎立的时期,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和孙权则分别在南方建立了各自的势力。

在曹操逝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意图消灭刘备,统一中国。

于是,他率领大军进攻刘备的蜀国。

刘备和他的军师诸葛亮面对曹操军的进攻,兵力有限,于是采取了“空城计”的战略,派遣大将赵云率领一千名士兵驻守凤鸣山下的千军洞。

当曹操的大队人马到达时,发现千军洞内竟然空无一人,曹操疑心生暗,不敢轻易进攻。

他派人上山,结果赵云骑着赤兔马从后方杀出,曹操军大败。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赵云“以一当十”的典故。

其次,还有诸葛亮在蜀国与曹魏对峙的时候,曹操派遣大将司马懿率领十万大军进攻蜀国,而蜀国只有数万人马。

诸葛亮采取了“借箭计”来应对司马懿的进攻。

他派人到山上做了一个木桥上的箭云,再安排了数百名士兵抬着荆州城民军的牌子,逆流而上。

司马懿看到箭云如雨,还以为蜀军增援,连忙退兵。

蜀军趁机反击,追击司马懿至定军山。

最终,司马懿兵败被蜀军俘获,蜀国成功保卫了自己。

此外,还有战略家拿破仑·波拿巴所采用的“魏南营”的战术。

1814年,法国帝国面临着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深知自己兵力不足,采取了“魏南营”的战略。

他在法国与奥地利交界的魏南地区设置了一系列防线,凭借精确的军事布局和有效的士兵调配,成功地阻击了同盟国的进攻,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以少胜多”的战役不仅发生在中国历史中,也发生在世界历史的各个角落。

这种战术的成功要求指挥官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勇气,并了解周围环境和敌人的心理。

它是一种与硬实力不同的战争形态,强调灵活变通和策略性的运用。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古代有许多篇经典的史料,几千年来,古代的战争活动也分布在其中。

在众多的古代史书中,少胜多的精彩战役故事屡见不鲜。

这些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不仅讲述了军事技巧的成功,也折射出古代统治阶级关注军事技术、精心管理军队、严格纪律以及勇敢坚定的斗争精神。

下面将概述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少胜多的古代战役:一、楚之平吴:传说楚国发动过两次联盟兵来平定吴国,第一次结果失败,第二次由楚王刘胜发动,刘胜以少杀多,攻克吴国的城池,最终将吴国的抵抗击破。

二、吕布讨伐曹操:这是中国古代一次著名的反抗战役,当时,曹操统治的魏国正是虚弱,被吕赤阳率领的关军讨伐,吕布运用计谋,由刘备派出的关小青带领精英战士,以更少的兵力包围了曹操,曹操不得不撤退。

三、项羽大捷:项羽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以少胜多,战胜了秦军,攻占了陕西汉阳地区,宣告西汉朝廷从此统治汉中,也使汉朝的统治更加强大。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南北朝时期的一次大战,吴国与曹魏交战。

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进攻,吴将阴瞒,以少胜多,以巧妙的计谋攻占了赤壁,打破了曹操的封锁,以吴军阵容包围了曹操,迫使曹操无奈撤军,并被迫签订和约。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少胜多的战役,它们所展现出来的古代精兵管理、军事技术、勇敢毅力的斗争精神,为后世的军事家族及统治阶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国古代军事的历史文献,揭示了许多精彩的少胜多的战役故事,详细记载了英雄无畏的战斗精神,启发了后世的军事家族把握战略,研究出了许多赢得胜利的战法。

尽管随着历史的发展,军事技术的不断进步,但古代少胜多的战役仍然具有时代特色,依然教育着后世,尽管战火更具有高科技属性,但仍需要精心管理军队,以及坚毅不拔、勇于奋斗的斗争精神,才能取得伟大胜利。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平型关大捷5.总结:以少胜多案例的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较少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和勇气取得胜利。

这种案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本文将通过三个著名的战争案例,分析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影响。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之一。

公元208 年,东吴孙权与蜀汉刘备联合起来,以五万人的兵力迎战曹操的二十多万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东吴和蜀汉联军巧妙地利用了赤壁的地形和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战术,最终大败曹军。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东晋将领谢安和桓温率领约2.2 万人的军队迎战前秦的87 万大军。

在这场战役中,东晋军队充分发挥了地理优势、战术智慧和士气优势,通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最终成功击败了前秦。

淝水之战使得东晋得以继续保持独立,也为后来的南朝奠定了基础。

4.案例三: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重要战役。

1937 年9 月,八路军115 师在林彪的指挥下,成功伏击了日军一个师团,共歼灭日军一千多人。

这次战斗,八路军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和日军的弱点,以少胜多,取得了重要的战果。

平型关大捷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也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5.总结:以少胜多案例的启示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少胜多的胜利往往源于智慧、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在战争中,战术的巧妙运用、地形的合理利用、士气的提高等都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案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

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1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春秋初期齐鲁两国之间的战车之战。

这也是弱者战胜强者的战争的一个著名例子。

2赤壁战役:赤壁战役中,孙刘联军不畏强敌。

在赤壁战役中,他们巧妙地运用火力打击弱者,创造了辉煌的战绩。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例子。

3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

第一次官渡战争后,曹操终于扭转了他以前对袁少的不利地位,为他自己的北方统一奠定了基础。

4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军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助。

齐魏王命天机为将军,孙膑为军事顾问,出兵救赵。

天机本想率部去营救赵国邯郸。

孙膑主张率军围攻魏国都城,魏国将返回自救。

这样,不仅可以解除赵国的围困,而且可以使魏军精疲力尽。

田忌采纳了孙彬的战略,率部直奔大梁。

听到这个消息,魏军迅速撤出围攻邯郸的部队,晚上返回营救大良。

当他们到达桂林时,齐军正等着工作去迎接魏军。

魏军战败,几乎全部被毁。

5撤退: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他,款待他。

他承诺,如果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军会撤退(一座房子是30里)。

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重回晋国。

晋国支持宋楚之间的冲突。

两军在城浦会合,崇耳撤退,诱敌深入,取得了巨大胜利。

6偷赋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出兵营救赵国。

秦国听说魏国出兵救赵,就派人到魏国去威胁魏王。

魏王向秦国鞠躬,命令前去救赵的魏兵不要站住。

赵王写信给魏国的新陵君王子求援。

辛灵钧曾为魏朝宠爱的妃子如姬报仇。

他让如意偷魏王的护身符,夺取军权。

他率领数万精兵来到邯郸,打败秦军,解决了对邯郸的围攻。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十大经典战例[图]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这些战役闪烁着古代军事家的智慧,展现着中国古代战法的锋芒。

这里,本文特意挑选比较经典的十个战例,看看古代人是如何以少数兵力战胜强大对手的。

1、牧野之战牧野之战地理位置示意图牧野之战战场图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又称“武王伐纣”,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

战争过程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

前1048年,牧野之战前两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同年2月21日,周军抵达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联军总数达4.5万人。

联军于2月26日冒雨继续东进,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一说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折而东行。

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

《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

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

子辛惊闻周军来袭,因此时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

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

《诗经·大明》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吕尚率数百名精兵上前挑战,震慑商军并冲乱其阵脚,然后周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将对方的阵形彻底打乱。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商军迅速崩溃。

子辛见大势己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周武王赶到鹿台时,用“轻吕”击刺子辛的尸体,并亲自斩其头颅悬旗示众。

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题目】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
【答案】古代著名以少胜多战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二)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的战略决战,以曹操获胜告终。

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官渡之战后,袁曹双方力量发生转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四)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
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局面。

(五)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动荡状态,前秦处于淝水于东晋交战。

没想到的是只有八万大军的东晋竟然战胜了八十万大军的前秦,在此战役后前秦逐渐走向了衰败并灭亡。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

成语典故之草木皆兵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后,踌躇满志,决定向南征讨东晋,试图一举吞并江南。

然而,这场看似胜券在握的战争,最终却以苻坚的大败而告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也诞生了“草木皆兵”这一成语。

当时,苻坚集结了多达八十七万的大军,号称要南下征服东晋。

他对自己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充满信心,认为只需一次进攻,就能轻易击败东晋,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

他首先派出自己的弟弟苻融,率领二十五万先锋部队向东晋的重镇寿阳进攻。

随后,苻坚亲自带领主力大军从长安出发,向南进驻项城,以加强前线的攻势。

面对秦军的威胁,东晋并未坐以待毙。

东晋的名将谢玄临危受命,统领八万将士迎战苻坚,此外,东晋还派出了五千水军增援。

然而,寿阳在苻融的强攻下失守,东晋的水军只得撤退到洛涧驻扎,局势变得更加紧迫。

苻坚在得知寿阳被攻占后,自信心大增,他以为东晋的败局已定,便率领八千精锐轻兵赶至寿阳,打算亲自指挥最后的决战。

他甚至不屑于动用他的大军,只带少量部队前往,想要加速东晋的灭亡。

然而,他却未曾料到,胜利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唾手可得。

到达寿阳后,苻坚派降将朱序去劝说东晋投降。

然而,朱序心怀故国,不仅没有劝降,还将秦军的真实情况透露给了东晋将领谢玄。

谢玄听后,迅速根据情报作出部署,率军突然袭击了驻扎在洛涧的秦军前哨,成功歼灭秦军一万余人,令秦军士气大挫。

此时,双方的主力军队已经在淝水两岸对峙。

苻坚登上寿阳城楼,远眺东晋军队的营地,见他们军容严整,纪律森严,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畏惧。

当他再看向远处的八公山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大惊失色——山上草木茂密,随风摇曳,苻坚误以为那是东晋军队的埋伏。

他的心中顿时恐惧万分,神经高度紧张,仿佛四处都隐藏着敌军。

这时,东晋的谢玄提议,让秦军稍微退让,以便东晋军队渡过淝水进行决战。

苻坚认为这是个绝好的机会,打算在东晋军队半渡时发动突袭,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然而,他的秦军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各族百姓,士气低落,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调度。

投鞭断流出自哪个战役

投鞭断流出自哪个战役

投鞭断流出自哪个战役
投鞭断流出自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秦王苻坚企图征服南方的东晋王朝。

他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当有了80万大军时,他得意地说:“东晋很快就会被我征服了。

”可是,许多大臣都认为进攻东晋的时机还不成熟。

大臣石越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

”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苻坚不听劝告,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被晋军彻底打败了。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2.案例一:赤壁之战3.案例二:淝水之战4.案例三:庐山之战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正文:【提纲】1.引言:介绍以少胜多的案例以少胜多,是指在战争或竞争中,一方以人数或资源劣势,却能战胜人数或资源优势的对手。

这种案例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在战争中,军事家们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战略,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本文将介绍三个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和庐山之战。

2.案例一: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 年)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当时,曹操率军二十余万,而孙刘联军仅五万人左右。

然而,在周瑜、诸葛亮等人的精心策划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操,迫使其败逃回北方。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五万人战胜了曹操的二十余万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案例二: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 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王苻坚欲图统一南北,率军八十余万进攻东晋。

而东晋将领谢安、谢玄等人率领约二万人的军队迎战。

经过一系列巧妙的谋略和战术,东晋军队成功地将前秦大军引入淝水河边,然后乘其立足未稳,发动突袭。

最终,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得东晋成功地阻止了前秦的南侵,为南方政权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

4.案例三:庐山之战庐山之战,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363 年。

当时,东晋皇帝司马聃任命谢安为荆州刺史,负责平定荆州地区的氐族。

谢安带领数千东晋军队与氐族大军作战,最终凭借出色的指挥和谋略,成功地以少胜多,取得了庐山之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使得东晋在荆州地区恢复了秩序,稳定了政局。

5.总结:以少胜多的原因和启示分析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以少胜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指挥官具有高超的军事智慧和谋略,能够准确地判断战场形势并制定出奇制胜的战术;二是军队纪律严明,士兵战斗力强,能够严格执行指挥官的命令;三是能够充分利用敌方的弱点,化被动为主动,争取战场主动权。

细述古代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

细述古代以少胜多的五大战役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着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战争过程
赤壁之战前前后后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细节,这里只拣“火烧赤壁”一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
战争过程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官渡之战地图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县,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杨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尔还,袁军溃败。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这两个战役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它们的胜败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官渡之战:1.统帅能力:官渡之战中,曹操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善于运用兵力、制定战略和战术,并能根据战场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

与之相对,袁绍的指挥能力相对不足,他在军事决策和指挥方面有所疏失,未能有效地利用多数兵力的优势。

2.军队素质: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军队在战术、训练和装备上有明显的优势。

曹操的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装备精良,且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与之相比,袁绍的军队纪律较差,部队之间存在缺乏合作和内部矛盾,这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3.外部支援:官渡之战中,曹操获得了刘备的支援,刘备借给曹操了关羽,关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战场上,对曹操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袁绍在决策和外交方面未能有效争取盟友和支援,导致在战役中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

赤壁之战:1.战略和战术:赤壁之战中,周瑜采用了火攻战术,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和天气状况,燃起火攻船只,成功地引燃了曹军的船队,造成了曹军大败。

周瑜的战略决策和战术布置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2.军心士气: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部队受到连续战败的打击,士气低迷,而周瑜和刘备的部队则士气高涨,他们在赤壁之战前建立了坚定的联盟关系,激发了士兵的战斗决心与忠诚度。

3.天时地利:赤壁之战中,周瑜凭借熟悉的地理环境和融入了江南水乡的水战经验,充分利用了长江的地势和水流,设下了火攻计,迫使曹军无处可逃。

总的来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胜败主要取决于统帅能力、军队素质、外部支援以及战略和战术的巧妙运用。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胜强。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将领才能,还体现了兵法运用的巧妙之处。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1. 平原之战:公元前204年,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和秦国发生决战。

楚军在秦军面前处于劣势,但楚国将领项燕却运用兵法,以聚粮和伏兵的策略,成功将秦军诱入陷阱并大败秦军,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壮举。

2. 官渡之战:公元199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

这场战役中,曹军只有十数万人,而袁军则有八十余万,曹操借助地理优势,在精确计算和精心筹划下,以少败多,最终使得袁绍的北方霸业宣告失败。

3. 阿尔卑斯战争:公元前218年至前202年,古罗马大帝汉尼拔率领卡尔塔哥军队与罗马共和国军队对抗。

在这场战役中,汉尼拔凭借过阿尔卑斯山脉的闪电远征战术,以少于罗马军队的兵力完成了举世闻名的胜利。

4. 亚历山大的战役:公元前334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向波斯帝国发起进攻。

亚历山大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多次决战中以少胜多,最终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

5.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中国东汉末年,曹操率领魏军进攻东吴。

在诸葛亮的指挥下,东吴火攻船只,利用风势和战场地势,曹操船队遭到大量损失,在东吴军队的配合下,最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胜利。

6. 提康德罗加战役:1777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英国与美国双方在美国纽约北部展开战斗。

英国军队拥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但美国将领华盛顿于冬夜趁雪困敌,利用地形和过河难度,瞄准英军长官勒格告的运输线,成功地以少胜多,给了英国人沉重的打击。

7. 启蒙运动时期的沙特尔冈战役:1734年,奥地利与法国展开了冲突。

在这场战役中,奥地利统帅埃姆曼纽尔·德·卢奇斯以少胜多,精心布下伏击,消灭了比自己强大三倍的法军。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这些战役中的胜利既归功于将领的智勇双全,也体现了对敌方情报的获取和兵法的巧妙运用。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很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你知道的有多少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军上章邯打败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认为楚地已兴不起风浪,便率领20余万秦军北上攻赵,同时调上郡的王离部下的20万秦军南下,围困赵王歇于巨鹿,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而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救赵诸军就驻扎在巨鹿城北,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项羽为报秦军杀叔父项梁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以宋义为上,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六万余北上以解巨鹿之困。

到援赵大军到达安阳后,而宋义却被秦军的气焰所吓倒,逗留46天也不敢前进。

项羽便痛斥宋义的怯懦行为并杀死了他。

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并令英布和蒲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

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破釜沉舟,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

项羽并对将士们说:“我们这次出兵巨鹿,有进无退,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很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

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

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

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也就是因为这一战,秦国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而这一战,也被后人永久称赞。

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潍水之战公元前二零四年九月,韩信、曹参、灌婴率军东击齐王田广,以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支援成皋战场。

次月,汉军破齐军,进占齐都临淄。

田广败走高密,向楚求救。

项羽派龙且率军救援。

十一月,楚齐联军号20万(号称20万,与汉军数十万对峙于潍水两岸。

灌婴率领汉骑兵军团迎战楚军,灌婴大破楚军杀楚大司马龙且,俘虏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汉数十列侯乘胜追歼,俘田广,平定齐地。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

以少胜多的案例摘要:一、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二、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三、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四、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五、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六、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正文:导语:以少胜多的战例意义在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屡见不鲜。

这些战例不仅彰显了战斗双方的智慧和勇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本文将分析几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以期为我们提供战争史上的宝贵经验。

一、赤壁之战:曹操与孙刘联军的较量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当时,曹操领导的北方势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

孙刘联军以火攻战术击败曹操的大军,使曹操统一天下的计划破灭。

这场战役展示了战略战术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团结抗敌的力量。

二、淝水之战:谢安与苻坚的智谋对决淝水之战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战役。

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庞大的军队进攻东晋,却被谢安领导的东晋军队击败。

这场战役中,谢安运用高超的智谋,以少胜多,确立了自己在战争史上的地位。

淝水之战再次证明了智勇双全的将领对战局的影响力。

三、平定辽东之战: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巩固蜀汉政权,展开了对辽东的征伐。

在这场战役中,诸葛亮运用奇谋,成功击败司马懿领导的曹魏军队。

尽管诸葛亮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凭借智慧和勇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这场战役展示了在战争中,战术运用和指挥官的才能至关重要。

四、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的决战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决战。

曹操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通过严谨的战术布局和高效的指挥,击败了袁绍。

这场战役表明,在战争中,严谨的战略规划和高效的执行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五、结尾:以少胜多的启示与反思通过对以上战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少胜多并非仅仅依靠人数优势,而是通过战略战术、将领才能、团结协作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当从这些战役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战争中的智勇双全、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历史故事1、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2、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3、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也成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载入军事史,对后世兵家的战争观念和决战思想产生着久远影响。

一、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爆发了一场决定性大战。

当时北方割据势力以袁绍最大,曹操次之,两大势力决战是势所必然的。

袁绍有军队数十万,占地面积又大,但不得人心;曹操能用于对抗袁绍的军队仅三、四万,但比较得到百姓拥护,而且献帝在他手中,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尽管在白马、延津取得局部胜利,但敌强我弱的态势仍未根本改变,于是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退到官渡,深沟高垒,固守阵地,以待有利时机。

双方在官渡相持数月后,曹操出奇兵火烧乌巢,尽焚袁军粮草辎重,并趁机向袁军全力进攻,一举消灭袁军七万余,袁绍和儿子袁谭率亲兵八百余骑逃过黄河。

此一战役,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的主力,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二、赤壁之战赤壁大战后,刘备乘胜取得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荆州牧,奠定了壮大发展、进据益州的基础。

曹操吸取失败教训,大兴水军,进控江淮,与孙权对峙。

孙权为抗曹,继续与刘备联盟,任其在荆州发展。

三国鼎立格局逐渐形成。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

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

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

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代国防例子

古代国防例子

古代国防例子
古代国防的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
牧野之战:周武王与商纣王决战的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周武王率领联军攻打商纣王,最终商纣王战败自焚,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城濮之战:晋文公与楚成王的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

晋文公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最终击败了楚军,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桂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桂陵之战,是围魏救赵的著名战役。

齐国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解围赵国,并击败了魏军。

马陵之战: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之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赵的另一场著名战役。

齐国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成功解围赵国,并再次击败了魏军。

赤壁之战:三国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与曹操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著名的水战。

孙权、刘备联军采用火攻战术,最终击败了曹操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这些战役都是古代国防的重要例子,展示了古代军事策略和战术的运用。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

公共基础知识文化历史:“以少胜多”的战役事业单位考试中,有关古代的战争考察越来越多,而很多考生在准备过程中经常会不知所措,希望通过本次对于战争尤其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的汇总,帮助考生们更好的应对这部分常识的内容。

一、涿鹿之战1、战争时间:约4600年前。

2、战争地点:涿鹿(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

3、战争双方:炎黄部落;蚩尤部落。

4、战争目的: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

5、战争结果:炎黄部族获得胜利,蚩尤大败。

6、战争意义: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成为了后来的华夏族(汉族),使得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实现转变。

因此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建立了华夏民族的源头。

二、牧野之战1、战争时间:说法不一,从前1130年到前1018年都有,故多数情况下表述为商朝末年。

2、战争地点: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

3、战争双方:商纣王帝辛;周武王姬发。

4、战争目的: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为了推翻商纣王的暴政。

5、战争结果:周武王大获全胜,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6、相关典故:临阵倒戈。

7、兵力对比:周军4.5万人;商朝约17万人。

1、战争时间:公元前632年。

2、战争地点: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当时隶属于卫国。

3、战争双方:晋文公重耳;楚成王、楚国大将子玉。

4、战争目的:晋国崛起,与楚国开始争霸中原。

5、战争结果:楚国战败,子玉羞愤自杀,晋国崛起,成为中原霸主。

6、相关典故:退避三舍。

7、兵力对比:楚方:42000;晋方:32500。

四、柏举之战1、战争时间:公元前506年。

2、战争地点:在柏举(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又说湖北汉川北)。

3、战争双方:吴王阖闾;楚昭王。

4、战争目的:蔡国国君蔡昭侯、唐国国君唐成公,为报楚令尹子常(囊瓦)的勒索和被拘三年之仇,背叛楚国,与晋、吴结盟,使楚北侧失去屏障。

5、战争结果:吴国快速取胜,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力量对比最悬殊的战役。

6、兵力对比:吴国:3000人;楚国:200000人。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在弱肉强食的中国封建社会年代,战争成了各路霸主争夺地盘和扩大势力的最有效手段。

无论是华夏大地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吞并之战,或者是对抗他国敌对势力的侵略之战,亦或者是开疆扩土的远征之战,战争都在用它独特的方式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而每一次战争都在历史篇章里书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今天就让我们盘点一下中国古代战争的十大奇迹吧,其中不乏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

第十位:关羽白马坡之战在三国时期中原争夺的最高潮上演了这么一个传奇,曹操以500兵和众老百姓面对袁绍的数千部队的一次奇袭。

名将关羽于乱军中斩杀敌军主将颜良之首。

其双方兵力对比之大,对双方战局影响之大是古代战争史很少有的。

关羽斩杀颜良直接遏制了袁绍军对中原地区的袭击,并为后来的官渡之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九位:牧野之战古代社会规模最庞大的一次战争。

也是在军力数量极大反差的情况下,西周的军队战胜了商朝的军队。

而在战争的过程中,出现的商军集体倒戈,成为古代战争历史的奇观。

第八位:曹彬灭南唐之战宋朝是个武将匮乏的时代,但在杯酒释兵劝之前还是有一大批优秀将领存在的。

曹彬就是其中一位。

在中国全史,下度长江战役都是十分庞大的,两面的伤亡同样是十分惊人的。

但宋朝的这次渡江战役却没损一兵一足,可算古代战争历史的一大奇观。

第七位:项羽的巨鹿之战背水一战而求生。

此战是霸王人生的辉煌篇章,一个天下无双猛将的闪光点。

此战消灭了恐怖的秦朝军队的主力部队,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战术范例。

以一军之力消灭战斗力和兵力远胜于己的军队,这是古代战争史难以见到的。

第六位:大明的两次北京保卫战第一次。

明朝30万军队在土木堡被瓦喇也先部队歼灭,皇帝英宗被活捉。

瓦喇大军直扑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临危受命,于乱军中立景帝,号集民兵誓死守卫北京城。

经过惨烈的战斗,不但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而且顺利迎回英宗皇帝,创造了北京保卫战的第一次神话。

第二次。

比第一次北京保卫战更加凶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少胜多战役
1 护步达冈之战
史上最大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金收国元年(辽天庆五年,1115年),得知黄龙府失守的消息,辽天祚帝率70万大军,几乎倾其全部兵力,企图一举消灭新生的金政权。

当时金太祖只有2万人,两军比例是1比35,这是人类战争史上不可思议的对抗战。

完颜阿骨打认为,虽然辽兵数十倍于己,又来势汹汹,却是乌合之众,庸将怯兵,不足为惧。

若是主动出击,成功有望。

他为鼓舞军心,在众将士面前仰天大哭,说:“当初,我领你们起兵,是为了咱们不再受辽欺压,让女真人有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不想,天祚帝不肯容我,亲自来征讨。

我们现在只有两条路,一是拼以死战,转危为安;另一条是你们抓我一个,献给天祚帝,杀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许能转祸为福。

将士们听罢无不哭泣,决定与辽军决一死战。

两军交战后,金军将士个个冲锋在前,杀出一条条血路。

辽兵如潮水般,退潮又涨潮。

正当两军打得正酣时,辽朝内部出现政治纷争,另立政权。

天祚帝放弃这一消灭金军千载良机,回军自救。

完颜阿骨打抓住良机,紧追猛打,终于在护步答冈追上辽军,与辽军短兵相接,左右包抄,辽军大败。

此战,阿骨打歼灭辽军七十万,辽国主力尽灭。

双方实力对比:金国2万,辽国70万。

结果:辽国70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金国崛起。

2 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

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

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牧野之战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商朝原领地的一部分作为帝辛之子武庚的封地,建立殷国,作为商朝的延续,商朝南征的军队也没有被完全消灭。

周武王死后,武庚联合周室的管叔、蔡叔、霍叔发动“三监之乱”,最终被周公旦和周成王平定,商朝的残余势力才被完全消灭。

双方实力对比:周武王5万,商纣王70万。

结果:大胜。

3 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

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双方实力对比:东晋8万,前秦80余万。

结果:东晋以五千军队的伤亡换来了前秦的灭亡。

4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双方实力对比:袁绍11万,曹操2万。

结果: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

5萨尔浒之战
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萨尔浒之战以明朝攻围后金,后金防卫反击的形式发生,在这次战役中,后金军在作战指挥上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6 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

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

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双方实力对比:朱元璋20万,陈友谅65万。

结果:朱元璋以伤亡万余代价全歼陈友谅。

7 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蒲松龄的一幅著名的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将项羽的破釜沉舟与勾践的卧薪尝胆并列。

双方实力对比:项羽五万,秦军四十万。

经此一战,秦朝已名存实亡。

8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

燕王闻讯,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

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

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

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

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

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

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

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

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

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

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

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双方实力对比:朱棣20万,李景隆60万。

结果:李景隆60万几乎损失殆尽,朱棣取得决定性胜利。

9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
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瓜分去荆州的一部分。

双方实力对比:曹操23万,孙刘联军5万。

结果:曹操北撤,损失过半
10夷陵之战
公元221年到公元222年,这次战役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刘备称帝后的三个月后,以为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权,孙权知道刘备要向自己发起进攻后,便派特使要求和解,刘备拒绝和解。

这次战役刘备兵力几乎全部损失了,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人,仅仅刘备活了下来,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夷陵之战后的40年的时间使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同时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

11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地
方部队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66天,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发起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国民党方面称为“徐蚌会战”)。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国民党军投入兵力为80万人,解放军投入兵力为60万人。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