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及最新进展
抗生素对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对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5d25b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6.png)
抗生素对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效果引言: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中的感染疾病。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人们开始探索抗生素对寄生虫感染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抗生素在寄生虫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效果及其应用前景。
一、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
但是,有研究表明某些抗生素也对寄生虫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例如,氯霉素、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可以通过抑制寄生虫体内的蛋白质合成,干扰其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二、抗生素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效果1. 对某些寄生虫感染有效抗生素在某些寄生虫感染的治疗中显示出有效性。
例如,秋水仙碱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它对血吸虫感染具有明显的杀灭效果。
此外,伊维菌素和甲苯磺酸咪达唑仑等抗生素在防治土壤传播线虫病上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2. 对某些寄生虫感染无效尽管抗生素在某些寄生虫感染中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但在其他寄生虫感染上并不一定有效。
例如,传统意义上的抗生素几乎无法对疟原虫感染起到显著影响。
因此,在治疗寄生虫感染时,应根据具体病原体的类型和特征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三、抗生素的应用前景1. 结合药物治疗目前,部分研究者将抗生素与其他抗寄生虫药物结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将抗生素与抗疟药物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疟疾的发展,减轻患者症状,并降低药物耐药性的风险。
2. 寻找新型抗生素随着寄生虫感染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家们在寻找新型抗生素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目前,许多研究正着眼于发展可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新型抗生素。
这些新型抗生素可能采用独特的作用机制,可更有效地抑制寄生虫的生长和繁殖。
结论:抗生素在治疗某些寄生虫感染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但在其他情况下作用有限。
为了提高抗生素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效果,可以结合其他抗寄生虫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另外,寻找新型抗生素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望为寄生虫感染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阿苯达唑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阿苯达唑药物制剂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0ddbe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a5.png)
阿苯达唑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贾程;侯慧梁;宁博;李映定;程探宇
【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年(卷),期】2024(53)1
【摘要】阿苯达唑(ABZ)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主要用作抗寄生虫药物,可用于治疗钩虫、蛔虫和鞭虫等线虫病,也可以治疗囊虫和包虫病.ABZ具有低溶解性以及体内广泛分布的特性,因此其在体内较难被吸收,生物利用度很低.近年来,为了提高ABZ的生物利用度与疗效,一系列的新型ABZ药物制剂被研发出来.文章综述了近20年来ABZ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107-112)
【作者】贾程;侯慧梁;宁博;李映定;程探宇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3.93
【相关文献】
1.阿苯达唑治疗肝包虫病研究进展
2.阿苯达唑抗包虫作用及药物新制剂研究进展
3.合成阿苯达唑的研究进展
4.广谱抗蠕虫药阿苯达唑研究进展
5.阿苯达唑联合药物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寄生虫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性研究
![寄生虫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0520f8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ac.png)
寄生虫药物作用机制及耐药性研究寄生虫病是一种与生物体寄生虫感染相关的传染病,能够影响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与生产。
针对寄生虫药物的治疗是目前解决寄生虫病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性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深入研究寄生虫药物作用机理及其耐药性将有助于有效应对寄生虫病的威胁。
寄生虫药物作用机制通常情况下,寄生虫药物具有杀死寄生虫或抑制其生长繁殖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作用于寄生虫代谢途径的药物1. 抑制抗原产生:如硝基咪唑类药物,作用于氧合酶选择性抑制氧还酶复合体I,抑制抗原的合成,使寄生虫死亡。
2. 抑制ATP合成:如氯喹、金黄色葡萄球菌素和链霉素等药物,作用于线粒体色素oksidaza,抑制ATP合成。
3. 干扰酸碱平衡:如苯硫脲、含氯酚、白三嗪等药物,干扰寄生虫体内的酸碱平衡,破坏细胞结构,使寄生虫死亡。
二、作用于寄生虫神经途径的药物1. 抑制神经转移物质释放:如吗啉、芬达唑仑等药物,作用于神经元释放寄生虫体内的神经转移物质,干扰其正常神经传递。
2. 干扰离子流动:如洋地黄毒苷、丁腈毒素等药物,可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离子流动,导致神经内外层电平变化,引起麻痹、瘫痪。
3. 抑制神经酶:如溴化钾、卡巴胶等药物,抑制寄生虫体内的酶,干扰神经传递。
三、作用于寄生虫组织和细胞的药物1. 破坏细胞膜:如膦酸盐、甲基蓝等药物,可破坏寄生虫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死亡。
2. 干扰DNA合成和代谢:如喹联吡啶、氯霉素等药物,可干扰寄生虫DNA的合成和代谢,导致寄生虫死亡。
寄生虫药物耐药性研究药物耐药性是指目标寄生虫对于药物治疗快速发展的抗性。
耐药性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包括过量使用药物、不合理的药物使用、人口迁移等。
耐药性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其发生机制包括药物代谢失调、靶标分子发生变化、药物转输受阻等。
对于已经产生耐药性的寄生虫,普通的药物治疗已经失去了治疗效益,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药物化学抗寄生虫药
![药物化学抗寄生虫药](https://img.taocdn.com/s3/m/39db3e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7.png)
★寄生虫病是动物性寄生物侵入宿主体内引起的常见病 ★抗寄生虫药可杀灭或驱除寄生虫,在防治疾病的综合
治理措置中必不可少 ★常见寄生虫:肠虫、血吸虫、疟原虫、阿米巴、滴虫
等,其中血吸虫病、疟疾、钩虫病最常见 ★理想的药物是既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或寄生
虫,又对宿主体作用小,安全
抗血吸药
驱肠虫药 分类
(一)按结构分类
按 喹 啉 类:奎宁(Quinine)
结 构
氯喹(Chloroquine)
分 青蒿素类:蒿甲醚(Artemether)
类 嘧 啶 类: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二)喹啉类抗疟药物
喹啉类抗疟药物历史悠久,种类较多 在抗疟药物中举足轻重 按结构进一步分为
4-喹啉甲醇类:奎宁(Quinine) 4-氨基喹啉类:氯喹(Chloroquine) 8-氨基喹啉类:伯氨喹(Primaquine)
(三)奎宁结构改造
CH3O
H HO
新药研究
N
H CH CH2
N
奎宁
合成4位或8位含碱性脂肪链的喹啉衍生物,得到 4-氨基喹啉衍生物氯喹 C H 3O
8-氨基喹啉衍生物伯胺喹
N
N HC HC 3H6N H2
C H3
★以氯喹为先导物,保留7-氯喹啉部分,改造发现
咯萘啶和哌喹,临床用H3PO4盐,P343 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特点,是我国自创药
(二)分类:
锑剂:酒石酸锑钾,1918年发现,疗效确切; 后开发三价葡萄糖酸锑钾、没石子酸锑 钾等均因毒性大,被淘汰
非锑剂:1962年我国合成的呋喃丙胺用于治疗 日本血吸虫病
德国研发的吡喹酮为广谱的驱虫药,对日本血 吸虫作用最强
呋喃丙胺
昆虫抗菌肽的功能_作用机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
![昆虫抗菌肽的功能_作用机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a9090ebaeaad1f346933f4c.png)
《生物工程进展》1999,V ol.19,No.5昆虫抗菌肽的功能、作用机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最新进展赵东红 戴祝英 周开亚(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南京 210097)昆虫虽然没有完善的免疫防御体系,但却具有高效的无细胞免疫系统。
抗菌肽是昆虫免疫后血淋巴中的一类抗菌多肽,它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水溶性好,无免疫原性,抗菌谱广等特点。
现在,它被认为是从细菌到高等哺乳动物普遍存在的一类防御性多肽,称之为“第二防御体系”。
抗菌肽不仅抗菌谱广,而且可以抑杀某些真菌、病毒及原虫,并对多种癌细胞及动物实体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不破坏正常细胞。
近年来,对昆虫抗菌物质的研究,特别是对昆虫抗菌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领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抗菌肽可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菌、抗病毒、抗癌药物。
但天然抗菌肽的来源少,成本高,无法满足临床试用和基础研究的需要。
因此通过DNA重组技术来获得大量抗菌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同时,对抗菌肽抗菌、抗肿瘤机理的深入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前景十分广阔。
1 抗菌肽的抗菌作用及其机理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包括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1],尤其对耐药菌株有明显抑杀作用,对一些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病原菌亦有作用。
另外,对某些真菌如粗糙链孢霉、绿色木霉、大刀镰孢等有显著效果[2,3]。
关于抗菌肽的杀菌机制,因内外学者对此研究已经很多,但至今仍然存在不同看法。
Christensen[4]等以脂双层为模型详细描述了抗菌肽作用于膜的过程。
首先是抗菌肽通过静电作用被吸引到膜表面,然后疏水尾巴插入细胞膜中的疏水区域,通过改变膜的构象,多个抗菌肽聚合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造成物质泄漏和细菌死亡。
1996年,Lockey[5]利用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胶体金技术观察到天蚕素(cecropin)A结合到大肠杆菌(E.coli)膜上,形成一个9.6nm直径的病灶,形成的孔洞直径4.2nm,孔洞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菌死亡。
青蒿素类药物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
![青蒿素类药物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d465600bed5b9f3f90f1c59.png)
·78·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6年第18卷第1期ChinJSchistoControl2006,V01.18,No.1[文章编号]1005—6661(2006)01—0078—03青蒿素类药物抗寄生虫作用研究进展Progressofresearchonartemisineagainstparasiticdiseases茹炜炜(综述),梁幼生(审校)[中图分类号]R53[文献标识码]A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L.)中分离出的一种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结构的化学物质。
其化学结构经改进,形成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还原青蒿素等衍生物。
青蒿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具有吸收好、分布广、排泄和代谢快及高效、低毒等优点。
但其抗寄生虫作用机制复杂,且对不同种寄生虫或同种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作用不尽相同。
国内外学者对该类药物抗寄生虫作用做了较多的研究。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青蒿素类药物对寄生虫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疟原虫(Plasmodium)1.1氧自由基的作用青蒿素类药物化学结构中含有过氧桥,大量实验表明过氧桥裂解所产生的氧自由基是其发挥抗疟作用的主要因素。
Levander等n1证实小鼠血浆维生素E(氧自由基清除剂)缺乏可提高青蒿素抗约氏疟原虫的作用。
Krungkrai等心3实验显示不同氧压力对青蒿素抗疟活性可产生影响:在3%、7%、30%的氧压下,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有效浓度(ED。
)分别为0.280、0.200、0.054nmol/L,表明该类药物的抗疟活性强弱与氧压高低有关。
蔺福宝等[33也发现,青蒿酯钠使得感染红细胞的活性氧浓度增加,活性氧一方面可直接杀伤疟原虫,另一方面可氧化红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产生丙二醛(MDA),MDA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可交联脂质和蛋白,既可直接作用于疟原虫,也可使红细胞损伤、破溶而导致疟原虫死亡。
此外,疟原虫的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受咪康唑抑制后,青蒿琥酯的疗效明显提高。
第5章 抗寄生虫药
![第5章 抗寄生虫药](https://img.taocdn.com/s3/m/dca22fd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99.png)
第四十六页,共76页。
第一代滋养体
第一代裂殖体
第四十七页,共76页。
有裂殖子的 成熟裂殖体
第四十八页,共76页。
第二代裂殖体
第二代滋养体
第四十九页,共76页。
合子
在通过粪便排出前粘
大配子体
小配子体 膜上的不成熟卵囊
第五十页,共76页。
1. 生理盐水
3. 载玻片涂片
2. 粘膜刮片
二、驱绦虫药
氢溴酸槟榔碱 抗犬绦虫、鸡赖利绦虫、鸭鹅剑带绦虫
氯硝柳胺(灭绦灵,血防—67) 抗畜禽、宠物绦虫;反刍动物前后盘吸虫
其他:阿苯达唑、芬苯达唑、奥芬达唑、吡喹酮
第二十四页,共76页。
绦
虫
第二十五页,共76页。
第二十六页,共76页。
猪 带 绦 虫 形 态
三、驱吸虫药
吸虫的生活史
虫卵
毛蚴
④ 甲硫喹嘧胺取代核蛋白体中的Mg2+
⑤ 苯并咪唑类药物破坏微管蛋白 (-) 合成蛋白质
第六页,共76页。
3. 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
线粒体
乙酰辅酶A+ 胆碱 E1
虫体神经末梢 囊泡
突触前膜
胆碱 + 乙酸 (-)
E2
有机磷类药物 虫体肌细胞端
产生痉挛性肌肉麻痹
产生弛缓性
突
肌肉麻痹
触 间
突触后膜
隙
CO2
第五页,共76页。
2. 干扰虫体的代谢
磺胺类药物 ①
二氢喋啶 +
(-) 二氢叶酸合成酶
H2N
COOH
对氨基苯甲酸(PABA) +
L-谷 氨 酸
外源性叶酸 (动物)
叶 酸 还 原 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寄生虫活性研究进展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寄生虫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c8182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5.png)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抗寄生虫活性研究进展
翟荣航;王合珍;王京;张磊;徐应淑
【期刊名称】《化学试剂》
【年(卷),期】2022(44)4
【摘要】青蒿素是一种从菊科蒿属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中分离出来的倍半萜类天然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恶性疟原虫等。
青蒿素也是重要的抗疟先导化合物,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物有双氢青
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弓形虫、血吸虫、犬新孢子虫、利什曼原虫等多种病原体也具有广泛的抑制活性。
主要综述近年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虫活性研究进展,期望对新型抗寄生虫类青蒿素药物的研发
有所帮助。
【总页数】8页(P514-521)
【作者】翟荣航;王合珍;王京;张磊;徐应淑
【作者单位】遵义医科大学药学院贵州省生物催化与手性药物合成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
【相关文献】
1.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疟活性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2.青蒿素类衍生物抗炎免疫抑制活性研究进展
3.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研究进展
4.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寄生
虫药理作用研究进展5.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https://img.taocdn.com/s3/m/6a03951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4.png)
4、干扰虫体内离子转运或平衡
聚醚离子类抗球虫药与Na+ 、K+ 、Ca2+ 等离子结合,形成亲脂性复合物,这种复 合物能自由穿过细胞膜,使子孢子和裂殖 子中大量阳离子蓄积,导致水分过多地进 入细胞内,使虫体细胞膨胀死亡。
驱线虫药
抗蠕虫药 驱绦虫药
抗
驱吸虫药
寄
抗球虫药
生 虫
抗锥虫药
抗原虫药
抗滴虫药
合成,最终影响核酸合成。
3.氨丙啉:阻断球虫对硫胺(即VB1)的利用。
4. 吡啶类(氯羟吡啶):抑制虫体线粒体转运、抑制虫体呼吸
作用,影响球虫新陈代谢。
常用抗球虫药作用阶段
药物名称 作用阶段
作用峰期
盐霉素 莫能霉素 马杜霉素铵 氨丙啉 尼卡巴嗪 常山酮 二硝托胺 盐酸氯苯胍 地克朱利 磺胺类
无性发育期 第一代裂殖体 早期阶段 第二代裂殖体 第二代裂殖体 第一、二代裂殖体 第一代裂殖体 第一、二代裂殖体 各个生命周期 第一、二代裂殖体
药
抗焦虫药
杀虫药:有机磷类、除虫菊酯类
驱线虫药
抗生素类 苯并咪唑类
代表药 抗 虫 谱
毒性
临床应用
阿维菌素类、 线虫、体外寄 对哺乳动物、禽 体内线虫、体外寄生
莫西菌素等 生虫、
类毒性低,对水 虫
生动物毒性大
噻苯咪唑、 线虫、绦虫、 毒性较低 ,马属 主要用于驱各种动物
丙硫苯咪唑、 吸虫
动物较敏感
消化道线虫
抗滴虫药
毛滴虫、组织滴虫
甲硝唑(灭滴灵、甲硝咪唑)
内服吸收迅速,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 对滴虫、阿米巴原虫有较强作用;对专性厌氧菌作用 极强;对需氧菌、兼性厌氧菌无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鸽毛滴虫、鸡组织滴虫病及动物 全身各组织厌氧菌感染。
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及临床应用
![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及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1190cb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3.png)
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及临床应用在现代兽药领域,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它们通过对抗寄生虫的生命周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寄生虫感染,为动物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本文将介绍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的定义、作用机制、常见的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的安全性评价。
1. 咪唑并噻唑类抗寄生虫兽药咪唑并噻唑类抗寄生虫兽药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在兽药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们主要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抗虫的效果。
咪唑并噻唑类抗寄生虫兽药的具体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寄生虫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导致寄生虫死亡或不能繁殖,从而达到驱虫的效果。
常见的咪唑并噻唑类抗寄生虫兽药包括硫唑嘧啶、艾福沙唑等。
2. 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哌嗪抗寄生虫兽药是另一类常用的兽药,在动物临床应用中占有重要地位。
哌嗪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寄生虫神经系统的动作电位和离子通道功能,从而实现对寄生虫的驱杀作用。
哌嗪类抗寄生虫兽药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到对寄生虫的多个生理过程的干预,如寄生虫的运动、生长和繁殖等。
常见的哌嗪抗寄生虫兽药有吡喹酮、滴丙嗪等。
3. 临床应用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它们用于预防和控制动物体内常见的寄生虫感染,如蛔虫、蚊虫传播的寄生虫等。
在养殖业中,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被广泛用于家畜和家禽的寄生虫控制,如鸡、猪、牛等。
它们有效防治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增强动物的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
在宠物医疗领域,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是常用的防治方式。
宠物经常接触到寄生虫,如跳蚤、螨虫等,这些寄生虫会影响宠物的健康。
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能够帮助宠物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
4. 安全性评价咪唑并噻唑类和哌嗪抗寄生虫兽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的安全性评价。
兽医师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中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以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使用不当引发抗药性的发生。
抗动物寄生虫病药物研究进展
![抗动物寄生虫病药物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f645e39b90d6c85ec3ac678.png)
抗动物寄生虫病药物研究进展动物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3班王爱富 201040296摘要:寄生虫为营寄生生活的动物,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重要病原。
由于寄生虫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目前市场上没有特别好的药物可以治疗多种寄生虫病,本文主要介绍寄生虫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抗寄生虫药新型制剂的研究方向,可以为抗寄生虫药的研制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寄生虫病;作用机理;研究方向引言:抗寄生虫药是用于驱除和杀灭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
一般来说,抗寄生虫药物都是根据其作用机理来研制的,例如抑制寄生虫体内的某些酶,干扰寄生虫体内的代谢或者作用于寄生虫的神经系统。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苯并咪唑类、烟碱激动剂、大环内酯类、吡喹酮、青蒿素等常用抗寄生虫药。
但是这些仅能一次性地杀死正在寄生的虫体,而无预防寄生虫感染作用。
为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减少药源性疾病,节省人力和药物,就对药物制剂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又研制了一些新型制剂,如脂质体给药系统、缓释丸剂、脉冲式和自调式释药技术、注射用缓释和控释制剂、植入型缓释和控释制剂、经皮给药系统等。
1.抗寄生虫药作用机理1.1抑制虫体内的某些酶。
不少抗寄生虫药通过抑制虫体内酶的活性,而使虫体的代谢过程发生障碍。
例如:①左旋咪唑、硫双二氯酚、硝硫氰胺、硝氯酚——能抑制虫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阻碍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阻断了ATP的产生;②有机磷酸脂类——能与胆碱脂酶结合,使酶丧失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引起虫体兴奋、痉挛,最后麻痹死。
1.2干扰虫体的代谢。
某些抗寄生虫药能直接干扰虫体的物质代谢过程,例如:①苯并咪唑类——能抑制虫体微管蛋白的合成,影响酶的分泌,抑制虫体对葡萄糖的利用;②三氮脒——能抑制机体DNA的合成,而抑制原虫的生长繁殖。
1.3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
有些可直接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影响其运动功能或导致虫体麻痹死亡。
例如:①哌嗪——使虫体肌细胞膜超极化,引起弛缓性麻痹;②阿维菌素——能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使神经肌肉传递受阻,导致虫体产生弛缓性麻痹;③噻嘧啶——能与虫体的胆碱受体结合,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的作用,引起虫体肌肉强烈收缩,导致痉挛性麻痹。
寄生虫学寄生虫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寄生虫学寄生虫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e7ae4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3.png)
寄生虫学寄生虫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寄生虫学在生物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涉及到与人类和其他动物共生或寄生的寄生虫的研究。
寄生虫对于宿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研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寄生虫学寄生虫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其潜在的应用领域。
一、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寄生虫学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新的实验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引入对寄生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CRISPR-Cas9系统,使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编辑寄生虫的基因,深入探究其生存机制和感染机制。
此外,基因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寄生虫的进化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分子信息。
这些技术的使用将极大地推动寄生虫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抗药性的研究和应对抗药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许多寄生虫对传统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限制了寄生虫疾病的治疗效果。
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是深入探究抗药性的机制,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应对抗药性。
例如,通过研究寄生虫的抗药基因,可以了解抗药性的发展机制以及其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此外,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如药物组合治疗和靶向疗法,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寄生虫病与环境变化的关系环境变化对寄生虫传播和宿主寄生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寄生虫病的传播和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环境变化对寄生虫传播和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例如,研究寄生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传播途径和适应性,可以为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指导。
四、基因组学和寄生虫研究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寄生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寄生虫的基因组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寄生虫的遗传特征和进化途径,有助于揭示寄生虫病的发生机制。
此外,基因组学的应用还可以用于开发新的疫苗和药物,从而提高疾病防治的效果。
昆虫抗生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昆虫抗生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f10633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72.png)
昆虫抗生素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我们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微生物,比如链霉菌、放线菌等。
但是,除了微生物,还有一些生物也能产生抗生素,比如昆虫。
昆虫抗生素具有广阔的前景,不仅可以用于人类的医疗保健,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农业。
本文将从昆虫抗生素的来源、种类及其作用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昆虫抗生素的来源昆虫是一大类非常早就存在的生物,它们在食物、运动和防御等方面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
由于昆虫进食的食物来源广泛,其中包括很多微生物,所以昆虫自然有很多酶和蛋白质去分解和杀灭这些微生物。
同时,在昆虫体内也产生了一些抗生素。
昆虫抗生素是指昆虫内部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为了对抗昆虫生存过程中遇到的微生物、病菌等的侵害和感染,保护昆虫身体健康。
此外,昆虫抗生素还能对防止昆虫寄生虫、细菌、病毒等生物危害有重要作用。
二、昆虫抗生素的种类昆虫抗生素的种类非常多,依据其化学性质、来源和作用机理等不同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1. 酚类抗生素酚类抗生素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抗生素,存在于很多昆虫体内,比如蜜蜂、蚂蚁和蚊子等。
酚类抗生素的结构非常简单,主要由苯环和羟基组成。
这类抗生素主要作用在细胞膜或胞内,通过破坏细菌细胞的生理代谢过程来杀灭细菌。
2. 抑菌抗生素抑菌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来达到杀菌的效果。
这类抗生素存在于许多昆虫中,比如蜜蜂和蚊子。
其中一种蛋白质叫做"飞蛾蛋白"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抑菌抗生素,主要通过意义调节抵御细菌的攻击。
3. 抗真菌抗生素昆虫抗真菌剂主要是抑制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抗生素通常存在于产卵器、泡泡腺等昆虫生殖器官中,像白蚁、蚊子、蝴蝶都已经被发现拥有抗真菌的能力。
其中比较著名的昆虫抗真菌剂就是"白蚁酸",它是由白蚁的口腺分泌出来的,具有广范的威力。
4. 抗病毒抗生素比较著名的抗病毒抗生素有"单胺酸"、"甲基单胺酸"等,这类抗生素可以刺激昆虫的体内酶系统,提高抗病毒的能力。
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69e9d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6.png)
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药物的作用机理是指药物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理是药物研发与应用的关键之一,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副作用的产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药物的作用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生理学和化学的知识,因此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也是跨学科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
本文将介绍几个药物作用机理研究的进展。
Ⅰ. 门控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研究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调节细胞功能。
离子通道是一种能够允许特定离子(例如钠、钾、钙、氯离子等)通过的蛋白质通道。
在人体内,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近研究人员通过使用二氢杨梅酸,阿齐肽、甘草次酸这些物质,揭示了门控离子通道的作用机理。
这些物质能够影响电极间的膜电位,使膜电位下降,离子通道打开,离子从通道中流出,从而导致细胞活动的改变。
这一发现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病等,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Ⅱ. 蛋白质的抑制剂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为药物研发的关键分子,蛋白质在人体内扮演着多种重要功能。
抑制蛋白质活动的药物可以对某些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但是,蛋白质本身结构比较复杂,在特定分子水平上对特定的蛋白质的抑制剂还没有被充分的理解。
最新的研究发现,抗癌药物紫杉醇的抑制作用在其分子水平上是针对单个蛋白质的小分子结构域。
其专业术语为挑战分子子结构域。
Ⅲ. 逆转药物对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种药物的作用往往是除了药物靶标之外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因此,药物与靶标跨越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非常重要。
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逆转剂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他们可以决定哪些因素是药物作用的必选条件,以及影响药物对靶标的亲和力。
例如,Nitrospina和其他研究中使用的逆转剂可以逆转Mary Ankryn型receptor的激活作用,揭示了受体与G蛋白的相互作用对于喉错昏迷和电传递的影响机制。
总结总的来说,药物作用机理的研究对于药物研发和医学应用都非常关键。
硝唑尼特的多重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硝唑尼特的多重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91a10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31.png)
·综述·摘 要:硝唑尼特(NTZ )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发的一个抗寄生虫药物,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批准用于治疗隐孢子虫或蓝氏贾第鞭毛虫引起的腹泻,被中国农业农村部批准用于治疗犬绦虫病。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硝唑尼特不仅能抗多种寄生虫,而且对多种危害严重的人或动物病原菌、病毒也具有很好的活性,但是研究发现硝唑尼特对各种病原体的活性作用机制却各不相同。
本文主要综述了硝唑尼特对多种病原体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从而为硝唑尼特的利用和相关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硝唑尼特;抗寄生虫;抗病毒;抗菌;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S859.7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422(2024)02-0218-11Research Progress on Multiple Action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 of NitazoxanideHUANG Zhen 1,2, SU Yu 2, JIANG Xuejia 2, ZHU Menghan 2, ZHANG Keyu 2, WANG Zhaoxiong 1(1.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Y 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veterinary chemicals and preparations, Ministry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Shanghai Institut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AAS, Shanghai 200241, China)收稿日期:2022-01-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725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E0192600)作者简介: 黄振,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畜牧专业通信作者:汪招雄,E-mail:****************;张可煜,E-mail:**************.cn硝唑尼特的多重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黄 振1,2,苏 钰2,江雪佳2,朱梦晗2,张可煜2,汪招雄1(1.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荆州434023;2.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兽用化学药物与制剂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41)Abstract: N itazoxanide (NTZ) is an anti-parasitic drug developed in the 1970s and approv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or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caused by Cryptosporidium or Giardia lamblia , and also approved by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 airs for the treatment of Canine taeniasis . In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NTZ not only has anti-parasitic eff ects but also has good activity against a variety of serious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viruses of human or animals. However,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nitazoxanide against various pathogens exert very diff erently. In this review, we briefl y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NTZ on inhibiting the various pathogens so as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the utilization of NTZ. Key words: Nitazoxanide, antiparasitic, antiviral, antibacterial, mechanismChinese Journal of Animal Infectious Diseases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24,32(2):218-228氯硝柳胺虽然具有很好的抗绦虫效果但毒性很大,勒马克实验室的Rossignol等于上世纪70年代在氯硝柳胺的化学结构支架上用一个五环的硝基噻唑取代了一个苯环合成获得2-乙酰氧基-N-(5-硝基-2噻唑基)苯甲酰胺,即硝唑尼特(Nitazoxanide,NTZ)[1-2]。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39eb0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a.png)
抗菌肽的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徐林1,单安山2,邵长轩2,董娜2,刘宇飞1,叶禹3(1.哈尔滨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08;2.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30;3.哈尔滨二四二医院普外二科,哈尔滨150066)摘要:抗生素的长期大量使用导致耐药菌和超级细菌在世界范围内陆续出现,对环境安全和公共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抗菌肽具有免疫调节,广谱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癌细胞等多方面的生物学作用。
而且抗菌肽的抗菌机制与传统抗生素不同,其主要是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来发挥抗菌活性,因此不易产生耐药性,使其具备成为新一代抗菌药物的潜质,受到农业、畜牧、食品、医药等多领域的广泛关注。
文章对国内外抗菌肽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了抗菌肽在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抗菌肽;生物学功能;作用机制;替抗中图分类号:S81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23)02-0009-05Advances in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 ofAntimicrobial PeptidesXU Lin 1,SHAN Anshan 2,SHAO Changxuan 2,DONG Na 2,LIU Yufei 1,YE Yu 3(1.College of Sports and Human Sciences,Harbin Sport University,Harbin 150008,China;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3.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Harbin No.242Hospital,Harbin 150066,China )Abstract:The long-term and extensive use of antibiotics has led to the widespread emergence of drug-resistant bacteria and super bacteria worldwide,posing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public health.Antimicrobial peptides have a wide range of biological functions,such as immune regulation,killing bacteria,fungi,viruses,parasites,cancer cells and so on.Importantly,the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antibiotics.They mainly exer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by destroying bacterial cell membranes,so they are not easy to produce drug resistance,which makes them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new gener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Therefore,antimicrobial peptides are widely concerned in agriculture,animal husbandry,food,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In this paper,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biological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were reviewed.Key words:antimicrobial peptides,biological function,mechanism of action,antibiotic alternatives收稿日期:2022-07-18作者简介: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YQ2022C105);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2022KYYWF-FC04)*作者简介:徐林(198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肠道菌群调控。
第四章抗寄生虫药(二)_兽医药理学
![第四章抗寄生虫药(二)_兽医药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69c38c04ff00bed5b9f31d33.png)
(六)、耐药性 1、产生耐药性的机理: ⑴、突变:由于遗传因子突变,使某些球虫耐药性 增强而生存下来,它会繁殖出耐药性更强的下一代。 ⑵、选择:诸多球虫虫株中,总有一些对药物敏感 性差的虫株,它幸存下来,继续繁殖出耐药性更强 的下一代球虫虫株。 2、影响耐药性产生时间的因素: ⑴、抗球虫药使用方法; ⑵、抗球虫药的药物浓度; ⑶、感染鸡只球虫的数量和浓度; ⑷、球虫种类; ⑸、环境卫生。
(四)、鸡球虫疫苗的研究
1、强毒株疫苗:目前国外5种商品球虫疫苗中有3种为强毒株 疫苗。实际上为药物敏感性虫株,通过药物控制体内卵囊的繁 殖量,使鸡只不发病,但又获得免疫力。 2、弱毒株疫苗: ⑴、对球虫卵囊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可能为虫株数量减少。 ⑵、经过鸡胚传代使毒力减弱,产生鸡胚适应株,致病力下降。 ⑶、早熟选育减毒,对早熟虫株的选育,利用其致病力下降, 免疫原性良好的特点,获得球虫疫苗。国外5种商品苗中有2种 为本类产品。 3、球虫抗原疫苗:由于球虫免疫是细胞免疫,本类疫苗口服 后易被破坏,注射接种主要产生抗体,不能产生有效免疫,所 以本类疫苗仍处于研究阶段。
第四章 抗寄生虫药
第二节
抗原虫药
家畜原虫病是由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原虫)寄生家畜家 禽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多表现急性或亚急性过程, 并呈季节性和地方性流行或散在发生,可造成畜禽成 批死亡,直接危害畜牧业经济发展。 抗原虫药可分为抗球虫药、抗梨形虫药、抗锥虫药和 抗其他原虫药。
一、抗球虫药 Ⅰ、概述 (一)、球虫的发育史
作用机理 广谱抗球虫药。该类药物的作用机理是能与球虫体 内Na+、K+、Ca2+等金属离子形成亲脂性络合物,这 种亲脂性络合物容易进入生物膜的脂质层,使线 粒体内部的Na+、Ka+等阳离子有选择性地流出膜外, 妨碍离子正常平衡或转运,影响细胞的渗透压,导 致球虫细胞崩解;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发生变化,使 球虫的代谢环境发生变化,各种代谢物的摄取与排 泄出现障碍。这种对球虫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不可逆 性的。其活性主要是在球虫生活周期最初两天,抑 制子孢子或第一代裂殖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ut e e ca )具有选择抑制作 用的化合 物有望成为新的一类抗寄 生虫药物 。此类化合物对相 关还原酶 系的抑制作 用 d s
The Re e r h a t s o r s f t e ha im s o s a c nd La e tPr g e s o he M c n s fAnth l n i s i e mi tc
L a IYu n
( c ol f c neadBo gcl hr ay Se yn hr aet a U i r t,Seyn 10 6C i ) Sho o i c n ioi am c , h nagP am cui l nv sy hn ag10 1 hn Se l aP c ei a
( AD — u aa e u ts )i iio .Ma yihbt s r pee t u dw t i hb i , u h a n fr i , a N H f m r erd c e n bt n t a h i n ii r ae rsnl f n i hg i iio sc s a e n n — n o yo h h n tn u d
称 为 N R ( A H — u aaerd cae 抑 制 活性 FD N D fm rt e u t ) s
关 键 词 :C m l ;C mpe Ⅱ ;N R o pe I o lx x F D,选择 性 抑 制 剂 中 图 分 类 号 :R 7 . 98 6 文 献 标 志; :A 码 文章 编 号 :64— 4 4 2 1 )6— 5 3— 6 17 0 2 (0 10 0 6 0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 医疗卫 生水平的提 高,寄生 虫病 已不是 严重 的致命疾 病 ,但 是却严 重威胁人 类的 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以往的抗寄 生虫药物 的作 用机 理不具备 高度的选择性 ,因源自 对哺乳动物 宿主具有副作 用。
为 了减 少副作用 ,如今的研 究机理 转向 了寄生 虫有 别 于哺 乳动物 宿主 的厌 氧呼 吸作用 。经研 究表 明,对 寄生 虫
Ab t a t W i h e eo me to c n lg n d c l lv l ,p r st ie s s n tf tln wa a s u t l sr c : t t e d v lp n f t h oo y a d me ia e es a a i c d s a e i o aa o d y ,b tsi h e i l h s b d i a t o u n Sh at n n ma u b n r .T ep s a t emi t sa en t i r a e st i .T u ,te a a mp cs n h ma ’ e l a d a i l s a d y h a t n i l ni r o t g e ts n i vt h h h e w h i y h s hy h v e iu a f cso mma o t.I r e e u et e n g t eef cs h e e r h so n i emit sfc so a e s r s b d ef t n ma o e l s h s n ad rt r d c h e ai f t ,t er s ac e n a t l n i o u n o v e h c p r st n e o i y t m r v d T t o t x g n, i h i d si g ih d fo ma a a ii a a r b a s se t p o i e A P wi u y e wh c s i n u s e rm mma e o i y tms t s o n c o h o t l r b cs s a e .I i f u d
Jini edi a Uni esiy 0 e 26 a辽孝医学嚆掌 v t21Dc () Lo ng M c l 握r 1 … . 3
5 63
抗 寄 生 虫药 物I 用 机 理 的研 究及 最 新 进 展 作
李原
( 沈阳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 ,辽宁 沈 阳 10 1 ) 10 6
f e i 一 ,u ulcon s,v rii y o e a d S ・ n. ur d n k at e ete p r n n G o
ta C m lxI( A H —roo u oerd e s )adC m lx ( hd qio e u aa euts)ihb o ae ht o pe N D hdq i n eu t e n o pe Ⅱ R oounn —fm rt rdcae n iir hv n a e ts
g e t e st i n p r st . T e r r i ey t e t e g o u si t f a t emi t s e a s f t er NF D r a n i vt o aa i c s i y i h y a e mo e l l o b h o d s b t u e o n i l n i b c u e o h i k t h c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