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实用中药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3120126 建议课时数:102 学分:6适用专业:中药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后续课程: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药理与应用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及核心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提取、分离、鉴定中药中活性物质,认识和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的一门专业基础应用性课程。

其任务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技术等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认识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分类。

对于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而设置。

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按照认知规律,遵循职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结合中药专业的岗位适应性和学习后续课程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从而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技能实训”三大模块共计21项教学任务,课程总学时为102学时。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是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中药化学的重要应用价值;学会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和技术并进行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进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50201建议课时数:84学时适用专业:中药专业或中药制剂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等学分:5学分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及功能《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中药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是培养相关专业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

该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同时注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本课程主要服务于中医药产业,为中医药行业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其在中药制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从事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产品生产、检验等工作,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基本技能,能胜任中药提取工、中药制剂检验工等相关工作岗位,综合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具有中药制剂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方面技能,为将来学生从事中药制剂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医药生产、药品营销企业以及医院中药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根据本课程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图1),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基本技能训练、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制备、中药制剂生产等实践教学项目内容。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学习中药化学有利于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作用机理,有利于控制中药及中药制剂的质量,可提供合理炮制的依据,有利于改革中药剂型及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中药真伪鉴别的科学依据,有利于开辟新药源。

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和中药国际交流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学生在掌握四大化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习《中药化学》课程,可以为后续的中药药剂、中药分析、中药炮制、中药鉴定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中药化学》课程的知识内容是中药现代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程是中药专业与中药国际交流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是大药学类其它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学生掌握好本课程的知识内容,可以让学生毕业后很快适应相应中药类生产、经营、质量控制、检测、中药制剂、中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对于今后从事中药类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对于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的自信心的建立起到极大的帮助。

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主要是通过理论课学习与实验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作为指导、实验作为理论的巩固与技能的提高手段。

在重视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验课的实践,两者相结合学好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5学期,本课程重点是各类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原理方法;在掌握各类化学成分结构和性质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对特定中药的分析,从而制定具体的提取分离方法;难点是中药的化学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且有交叉现象,要达到目的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实验课的学习、从更多的感性中去领悟。

重点章节是第二章、第六章、第十章。

难点章节是第二章、第十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中药化学》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启发、引导的教学活动。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2稿)-连云港.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2稿)-连云港.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13200124 建议课时数:102 学分:6适用专业:中药制药技术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医学基础、药用植物学后续课程: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一、前言1.课程的性质该课程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中药制药技术的一门专业平台及核心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国家药品标准为依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提取、分离、鉴定中药中活性物质,认识和了解中药有效成分和质量控制的一门专业基础应用性课程。

其任务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学、中药方剂学等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认识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分类、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含量的影响;熟悉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鉴定方法。

对于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药生产和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该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中药制药技术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而设置,以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现代化生产所需的知识、技术和工艺,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其职业态度为目标。

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按照认知规律,遵循职业技能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形成规律,从而设计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技能实训”三大模块设计教学单元及21项教学任务。

以中药提取分离和检识为任务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通过具体专项实训项目的实施执行相应工作任务,并进行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进而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并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机会。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完整版)中药化学教学大纲中药化学教学大纲应该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课程名称:中药化学授课人:张老师课程时长:32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中药的成分、结构、性质、提取分离、质量控制等方面。

授课内容:主题1:中药化学概述内容:介绍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资源:PPT、教材、案例分析。

评估方法:课堂讨论、作业、考试。

主题2:中药的成分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苯丙素类、生物碱类、挥发油类、有机酸类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3:中药的结构与性质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4:中药的提取分离内容:介绍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法等。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操作。

教学资源:PPT、实验指导书、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实验报告、考试。

主题5:中药的质量控制内容:介绍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包括指纹图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等。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中专医用化学教学大纲中专医用化学教学大纲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医用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化学原理为指导,为后续课程提供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医用化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医疗工作打下必要的化学基础。

二、课程学习任务与目标1.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药化学课程是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进行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中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2. 掌握中药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3. 熟悉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

4. 掌握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中药化学基础知识a. 中药化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b. 中药的来源和分类c. 中药的药效和副作用d. 中药的制备工艺和贮藏方法2. 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研究方法a.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及其化学结构b. 中药的提取、分离和纯化方法c. 中药质量评价的化学方法3. 中药质量控制a. 中药质量控制的意义和目标b. 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c. 中药质量检测的常用仪器和方法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中药化学的基本框架。

2. 实验授课:开展有关中药化学的实验教学,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熟悉中药化学的实验技巧和实验方法。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究中药化学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药化学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教材1. 《中药化学》(教材)2. 《中药学原理与应用》(参考书)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提供中药化学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器材。

2. 电子资源:提供中药化学相关的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

八、其他备注1. 学生需提前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确保人身安全和实验环境的安全。

以上是关于中药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的中医药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化学说课

中药化学说课

中药化学说课1、课程设置《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化学及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开设于专科段中后期,共计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0学时,实验课58学时。

《中药化学》的教学要突出为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相适应,又要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感,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就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和技术进步在本学科中的应用。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为学好其它后续相关课程和就业后从事中药现代化研究和研制新药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2、说教学内容本课程使用的是李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供中药类专业用,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教材内容编写围绕培养中药学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课程应紧密结合中医药理论、中药的临床功效对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提取与分离等进行教学。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中药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药所含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方法。

3、说教学设计《中药化学》课程在理论教学方面要凸显“一条线”,即中药、化学成分、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这是本门课程的总的“方法论”,第三章以后主要讲解具体成分,这是“实例”,这些“实例”一样体现了“这条线”。

围绕“一个点”及化学结构,从开始的课程定义到目的意义、提取方法、分离方法,理化性质、结构鉴定都与结构有密切关系,所以只要抓住“这条线”,围绕中心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条理性,不会显得内容繁多,杂乱无序。

4、说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演教学法:我们在讲解薄层色谱试验中,学生对操作过程(铺板、点样、饱和、展开、显色)及原理(毛细管原理、吸附与解吸附原理)理解不深,通过视频教学,学生即可对此有深刻影响,操作及原理也就一目了然了。

中药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环境科学、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学时] 36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中药化学实验课是本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训练严格的科学的工作态度。

同时通过实验可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提取法、两相溶剂萃取法、沉淀法、结晶法、薄层色谱、纸色谱、柱色谱的基本操作技能。

熟悉它们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检识和鉴定中的应用。

由于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一些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等特点,实验中着重训练主要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检识方法。

使学生具有初步设计提取中药中主要类型成分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中药化学实验教学在本门课的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学生可通过上实验课对理论课讲授的内容加以验证,掌握中药中各种不同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结构测定和必要的结构改造,加深对理论课所讲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氧化铝的活性测定1、实验目的和要求本实验要求了解吸附剂活性测定的目的,掌握吸附剂活性测定的原理及方法,练习薄层层析及柱层析的基本操作。

2、实验内容利用薄层层析和毛细管层析法测定氧化铝的活度。

3、实验仪器层析槽,玻璃板,毛细管,量筒,小试管,滴帽。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二防己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与鉴定1、实验目的和要求学习生物碱类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法,通过实验要求:(1)掌握生物碱的溶剂提取法和粉防己碱与防己诺林碱的分离方法。

(2)熟悉生物碱的一般理化性质。

(3)熟悉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检识方法。

(4)掌握回流法、萃取法、结晶法等的基本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2、实验内容粉防己中总生物碱的提取,亲水性生物碱和亲脂性生物碱的分离,亲脂性生物碱中酚性和非酚性碱的分离,叔胺碱的纯化,粉防己碱和防己诺林碱的分离及一般的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50201建议课时数:84学时适用专业:中药专业或中药制剂专业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用植物学等学分:5学分一、课程描述(一)课程性质及功能《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中药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术课程,实践性强,是培养相关专业中药制剂提取分离专门人才的一个必备环节。

该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术与技能,同时注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实践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本课程主要服务于中医药产业,为中医药行业培养岗位技能型人才,其在中药制剂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培养从事中药调剂、中药制剂产品生产、检验等工作,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基本技能,能胜任中药提取工、中药制剂检验工等相关工作岗位,综合素质好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本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具有中药制剂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方面技能,为将来学生从事中药制剂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医药生产、药品营销企业以及医院中药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设计思路(一)课程设计根据本课程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课程衔接见图1),针对与课程密切相关的三大就业岗位群(中药制剂生产岗位群、研发人员的助手岗位群、药学服务岗位群)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需要等等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点、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求,并兼顾学生考取相关工种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结合在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和中药制剂生产的实际工作任务,设计课程的教学项目,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

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设置了基本技能训练、中药成分的提取分离制备、中药制剂生产等实践教学项目内容。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英文):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Practical Technology 课程类型/性质:必修课/专业课总学时:90 (理论和实践)学分:7适用专业: 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学专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开课系部:药学系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见图1。

图1 本课程与药学相关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简介《中药化学实用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性质及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同时注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

为将来从事中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及中药及其制剂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任务、教学目标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中承担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2.掌握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概念、结构特征及分类3. 掌握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4.能依据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结构分析理化性质5.掌握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6.能根据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性质理解提取分离工艺7.能根据中药主要活性成分的性质改进和设计提取分离工艺8.掌握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9.掌握中药提取车间以下岗位的标准操作程序10.熟悉某个岗位的技术要求及操作【能力目标】21.具有对中药材进行煎煮、浸渍、渗漉、回流、连续回流和水蒸气蒸馏等提取操作的能力2.具有对提取液进行进一步纯化、分离的能力3. 能将提取、分离的基本操作技能,灵活地运用于具体中药的提取分离和鉴定中4. 能熟练地利用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络课程等资源,查阅药学相关专业文献资料5. 能熟练使用中药提取机械设备,具有简单维护和保养的能力【素质目标】1.树立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医药卫生事业;2.培养科学严谨、勤奋踏实的学风和乐于奉献、创新实干精神;3.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和竞争拼搏的优良品质;4. 培养和提高学生职场协调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技写作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药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适用专业:中药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114编写执笔人:聂晓博审定负责人:编写日期:20XX-2-16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发挥临床功效是其中某些化学成分起作用。

《中药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专业技能课,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门课程要求在学习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并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及从事药物开发生产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中药化学》不仅是衔接中药基础学科和化学基础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药学科和西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是以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对于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

它是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学好中药化学又能独立从事中药有效成分、中药质量标准等研究与应用。

因此,培养学生在中药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学中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与中药学专业的特色。

2.《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实践课,对于从事制药和科研工作的部分学生来说.它的学习结果可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学科总课时较多,其中实验课学时占大部分,实验课目的不仅仅是加强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理论教学服务,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套系统完整的对中药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适应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岗位。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化学学时:126(72/54)学分:7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为中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制药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概念、基本化学结构及分类、重要理化性质、常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重要类型化学成分(如黄酮、蒽醌等)的波谱特征及结构确定方法,某些常见中药(如麻黄、黄连、洋金花、槐米、黄芩、葛根、秦皮、五味子、大黄、人参、甘草等)所含主要成分的结构类型、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为学习后继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学生将来从事中药的研究、生产、检验等工作,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奠定化学成分方面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1学时)掌握中药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熟悉中药化学的作用,了解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5学时)掌握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一般方法;熟悉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一般程序及波谱法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了解中药化学成分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苷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点、重要理化性质,苷类成分一般提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苷类分类及代表成分,糖的结构与分类,多糖的重要性质和提取方法,苷类化合物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及方法;了解糖类的生物活性和分布,苦杏仁苷结构及重要性质。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重要性质、提取分离、检识和结构研究方法,大黄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熟悉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除蒽醌以外的其它醌类化合物的一般性质,丹参所含主要醌类成分的结构类型和提取分离方法;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活性;紫草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及主要性质。

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6学时)掌握香豆素的基本结构、重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波谱特征和结构研究方法,秦皮、五味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质;熟悉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分类,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含义、结构特征、重要性质;了解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常见木脂素类型的主要波谱特征,前胡、连翘、细辛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中药化学是中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全面地介绍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中药化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掌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中药基本化学知识,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分类;2. 熟悉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了解中药的药效评价方法;3. 掌握分离鉴定中药成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4.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中药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与分类1.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和特点;1.2 中药常见的化学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苷、酚酸类等;1.3 中药药材中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2. 中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2.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2.2 中药的常见药理作用,如抗炎、抗菌、抗氧化等;2.3 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2.4 中药药效评价方法及药效学研究。

3. 中药成分的分离鉴定技术3.1 中药成分的色谱分离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3.2 中药成分的质谱分析技术,包括质谱仪的基本原理与操作;3.3 中药成分的核磁共振技术,包括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等;3.4 中药成分的紫外可见光谱技术。

四、实验内容及要求1. 中药化学实验:包括中药成分的提取与分离、药效评价方法的实验操作;2. 中药分析实验:利用色谱、质谱等仪器进行中药成分的分析与鉴定实验。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与参与度:包括课堂积极性、讨论参与、实验室纪律等;2. 平时作业:包括课堂小测验、实验报告等;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药化学知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与掌握。

六、参考教材1. 《中药学教程》(王增荣、陈军主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 《中药化学》(陈通明、孙静军、刘伯锐等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3. 《中药化学与分析学》(王燮业、陈艳红编著,浙江科技出版社)。

七、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中药学专业教师承担,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科研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课程标准

中药化学课程标准《中药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导言一、课程定位中职中药专业《中药化学》课程是结合中医中药的基础理论,运用现代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课程。

《中药化学》课程作为三年制中职中药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中药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的基本理论和操作要点,了解中药各类化学成分结构特征和分类、外界条件对这些成分含量的影响以化学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性之间的关系等的基本理论。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中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中药化学》不仅是衔接中药基础学科和化学基础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药学科和西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是以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对于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

它是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学好中药化学又能独立从事中药有效成分、中药质量标准等研究与应用。

因此,培养学生在中药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实践课,对于从事制药和科研工作的部分学生来说.它的学习结果可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学科总课时较多,其中实验课学时占大部分,实验课目的不仅仅是加强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理论教学服务,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套系统完整的对中药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适应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岗位。

该实验课的实验条件、实验内容的安排以及考核制度是否健全,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从而使其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应的动手操作能力随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标准(草稿)一、概述(一)课程性质1、本课程教学课程标准供高职高专中药专业使用。

2、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发挥临床功效是其中某些化学成分起作用。

《中药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它是实践技能很强的一门专业技能课,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等课程及从事药物生产、制备、检识和经营管理奠定基础。

同时,本课程也是培养中药专业同学具有基本科研意识和初步科研能力的一门主干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中药化学》是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

它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根据高专中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检识(鉴定)和结构测定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还要涉及化学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和中药成分预试验等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联系中药的性能、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并力求反映中药化学方面的新进展、新成就和新技术。

具体要求是:1、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的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

2、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3、对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具有初步的判断能力,并能提出合理的提取方法。

4、熟悉部分常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用途。

5、了解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6、了解光谱分析成分的原理和方法。

7、具有初步的中药化学成分的科研能力。

《中药化学》也是中药专业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学好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将对学习中药专业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反映中药特色,并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是依照中药专业职业能力和岗位要求、统计分析中药行业具体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素质,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校外工程技术人员和教育专家设计的。

其内容确定以掌握中药中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结构性质、完成中药提取分离和检识具体工作项目为出发点,根据高职高专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工作任务的性质、工作流程和国家中药提取工等高级工种要求安排选取,同时考虑理论和实践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整体工作项目编排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具有典型性、可操作性。

课时安排144学时。

其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胜任中药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必备知识和操作技能,主要达到中药制药高级工、中药调剂员、医药商品购销员和中药制剂质量检验员(QA)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根据高职高专中药专业确立的“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中药人才”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按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具体分述如下:【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和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及生物活性。

熟悉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结构修饰和构效关系。

了解中药化学在中药研究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的生源、分布及生物活性。

研究中药化学的一般途径和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正确掌握煎煮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等常用提取方法;具有分离、精制中药中有效成分的技能;能熟练使用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各类化学检识试剂检测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具备常用鉴定试剂的配制能力;能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常用中药中有效成分能设计出合理的提取、分离、检识方法。

【素质教育目标】1.专业素质巩固,具有热爱中药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具有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和质量第一的观念(做药就是做良心)。

3、具有良好的药学专业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一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服务宗旨)。

2、具体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熟练完成中药提取、分离精制和检识,中药调剂、中药炮制、中药经营管理等岗位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掌握中药提取方法选取、技能操作、提取物检识及相关理论知识及基本原理,同时形成做药就是做良心、质量第一的职业观念,具有对人民生命负责的情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技术和理论水平达到高级工技术标准,并获取中药各工种资格证书。

学生应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1、能熟练进行提取各工序的操作,具备具体分析、解决技术难点的能力。

2、具有及时发现提取分离过程中质量隐患、分析成因、预防的能力。

3、具有对各种溶剂、试剂使用量进行计算,以及绘制提取工艺流程图的能力。

4、具有正确使用和调节提取设备、器具并进行维护保养和排除故障的能力。

5、具有对原料、溶剂、工艺用水以及提取物进行质量检测的能力。

6、具有使用现代中药提取机械设备;能独立完成提取物质量检测的能力。

三、内容和标准(一)教学内容和标准第一章绪论【知识教学目标】掌握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

了解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和发展概况。

明确本课程在中药专业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

【教学内容】第一节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1.重点阐述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有效成分的概念。

2.阐明研究中药化学的意义。

第二节中药化学发展史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知识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的原理及其使用。

熟悉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

了解中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的一般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能正确安装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

具备TLC、PC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1.重点阐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定义和主要溶解性质。

2.简述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

第二节常用的提取方法1.阐明溶剂提取法的原理。

2.重点阐述浸渍法、煎煮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法的概念、适用范围、特点。

3.讲述渗漉、回流、连续回流、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装置的操作和注意事项。

第三节常用分离方法1.重点阐明两相溶剂萃取法、结晶法、沉淀法、分馏法、各类色谱法的原理及在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中的使用。

2.讲述简单萃取法、薄层色谱、纸色谱、柱色谱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苷类【知识教学目标】掌握苷的定义、结构、分类和性质。

苷键的酸催化水解法和酶水解法。

苷类化合物提取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熟悉苷类化合物中糖的检识方法。

苦杏仁中主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

【能力培养目标】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熟练进行苷的鉴定操作。

【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构和分类1.阐明苷的定义和结构。

2.重点阐述苷键原子分类法。

3.简述苷的其他分类法。

第二节理化性质1.阐述苷的一般通性、旋光性和溶解性。

第三节苷键的裂解1.重点阐述酸催化水解和酶水解。

2.简述碱催化水解和氧化开裂法。

第四节糖的检识方法1.重点阐述糖的显色反应。

2.阐述糖的纸色谱和薄层色谱。

第五节提取和分离1.重点阐述苷的一般提取方法和注意事项。

2.阐述苷的分离方法。

第六节实例1.重点阐述苦杏仁中苦杏仁苷的结构、性质及鉴定方法。

简述青黛。

第四章醌类化合物【知识教学目标】掌握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蒽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方法。

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

熟悉蒽醌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了解醌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能力培养目标】能运用连续回流法提取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用pH梯度萃取法分离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

【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1.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2.阐述苯醌、萘醌、菲醌的结构特点。

3.简述醌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

第二节理化性质1.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酸性、酸性强弱和结构的关系及在分离中的使用。

2.阐述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和溶解性。

第三节检识方法1.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

2.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TLC和PC检识。

第四节提取和分离1.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2.阐明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原理和方法。

第五节结构测定1.重点阐述蒽醌类化合物的UV和IR光谱特征。

2.简述蒽醌类化合物的MS和1H-NMR光谱特征。

第六节实例阐述大黄、丹参中所含主要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

第七节含有醌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第五章苯丙素类化合物【知识教学目标】掌握香豆素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秦皮中主要成分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熟悉简单香豆素的光谱特征。

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

补骨脂、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了解香豆素和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香豆素和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能力培养目标】能运用已掌握知识分析提取分离流程的原理。

【教学内容】第一节香豆素1.重点阐述香豆素的结构、分类、性质、显色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

2.阐述秦皮、补骨脂中主要成分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

3.简述香豆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香豆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二节木脂素1.阐述木脂素的结构、分类和理化性质。

2.阐述五味子、厚朴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

3.简述木脂素的分布、生物活性和含有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见中药。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知识教学目标】掌握黄酮类化合物分类、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检识反应和提取分离方法。

熟悉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

黄酮类化合物的1H-NMR谱特征。

槐米、葛根、黄芩中所代表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

了解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及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

【能力培养目标】能运用煎煮法提取槐米中黄酮类化合物。

并掌握酸水解芸香苷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第一节结构、分类及生物活性1.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2.简述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和生物活性。

第二节理化性质1.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性强弱和结构的关系及在提取分离中的使用。

2.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和溶解性。

第三节检识方法1.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2.阐明聚酰胺色谱和纸色谱在黄酮类化合物鉴定中的使用。

第四节提取分离1.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一般提取方法。

2.阐明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离方法的原理和使用。

第五节结构测定1.重点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UV光谱特征及位移试剂在结构测定中的原理和使用。

第六节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的常见中药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知识教学目标】掌握挥发油的定义、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