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应让生命之树长青
历史生活化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历史生活化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4e7bc2e0722192e4536f6ff.png)
历史生活化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摘要:如何让历史学科更具有生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的课堂更具有感染力,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主义特征?本人在立足历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乡土教学、情景教学和反思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历史课堂更具有生命力,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生活化;生命力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27-001历史学科实际上是一门讲述“过去的生活”的学科,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则是过去生活的延续,因此我们生活的世界,纵看是历史,横看是现实的社会。
所谓历史生活化教学,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素材,或从历史中摘取一些生活化材料,为解读历史提供一种别样的视角,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有一个体验、探究、反思的平台,以提高历史意识,培养真正的“人”。
要想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乡土情结让历史课堂更具体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在史书上大写特写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外,每个地方都有值得骄傲的乡土文化。
与教材相比,乡土文化源于生活,有强大的生命力,将其恰当引入历史课堂,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为解读历史提供别样的角度,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苏州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乡土历史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
如在讲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我充分利用吴江近代的风云人物柳亚子先生及陈去病的事迹,以及发挥我校作为省诗歌先进单位的优势,让学生自己讲述一些关于这一时期吴江人民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追求民族解放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及相关的事迹。
在学生们激烈而兴奋的辩论和讲述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乡土教育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的具体而真实。
二、情境设置生活化让课堂更生动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境化学习。
生活化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在学习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aafc891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8.png)
历史细节营造了有生命的历史课堂历史是人类的记忆,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段长长的过去,也是未来的启示。
历史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品德、情感和认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将人类历史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中的精神遗产传递给后人的重要途径。
如何让历史教育更有生命力,更加普及、深入人心,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历史教育需要的是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经过,更能够感受到这段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芒,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沧桑巨变,懂得珍惜和传承历史文化。
这里有几个细节,能够使历史教育更加有生命力。
首先,尊重史实,注重接地气。
历史是真实的,它不以人们的意愿为转移,历史故事的情节应该忠实于历史背景的真实史实。
同时,历史应该突显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历史文化、先进理念等,这些应该是连接过去和现在、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在人们接受历史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注重历史事实的真实性和接地气,不要过分夸张、不真实,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事件的价值。
其次,情感化历史教育,注重人物角色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历史故事中的许多人物角色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
例如战争中的战士、抗击侵略的民族英雄、为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的文化名人等,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更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
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树立起榜样,感受到传统文化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第三,多元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历史教育不能只是靠讲述,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例如,让学生在历史题材的诗歌、小说、电影等中感受历史文化的价值;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进行参观学习;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学习流程更加轻松自如。
学生参与力度的加深,可以从被动变为主动,从听说变成思考探究,最终成为对历史了解更深入、更加自觉的历史爱好者。
总之,历史教育需要的是营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探索和实践。
只有把握好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历史故事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方式,充分展现历史文化的奇妙之处,才能够让历史教育变得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活力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活力](https://img.taocdn.com/s3/m/97003dc84028915f804dc240.png)
让历史课充满生命活力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成为了学习和考试的机器,踏入社会后,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
英国哲学大师罗素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泯灭儿童期的幻想就等于把现存的一切变成束缚,使儿童变成拴在地上的生物,因此就不能创造天堂。
”而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呢?另一方面,我们的课堂究竟又该如何变革才不再是禁锢学生生命发展的藩篱,而成为充溢着不息的生命活力的创新磁场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终于探寻出了一条实现历史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途径——“活动建构教学”。
活动建构教学论所倡导的“因学定教,生活重建,多维互动,活动建构,动态生成”等基本主张,就是要力图突破课堂教学传统的“三中心”的羁绊,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为本”,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为本”等方向性的转变;就是要促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终实现由“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型。
而“生命课堂”的主要特质则在于,它是要将“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
具体步骤如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所谓情景导入,就是教师在讲解新课之前,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精心设计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导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注意。
精心设计导入,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情景导入彰显着教师的个性,体现着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解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许是最好的态度。
我们常说,给学生一点空间,也许会有一份惊喜。
同样,给教师一点空间,也许会有一份奇迹。
如果将“情景导入”比作一座山,也许,山的那边,风景独好。
情景导入法要取得效果,关键在于创设情境。
情境即为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或境地,也就是教学氛围。
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高中历史课堂
![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高中历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2887ca6b48d7c1c708a145f5.png)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灵动](https://img.taocdn.com/s3/m/5f45d6dd26fff705cc170a76.png)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的灵动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呈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信息的接受和加工状况,是优化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成为中学教学策略研究的一个方面。
但在这方面,人们以往更多的是从认知维度上着眼,着重从如何提高教材的可懂度上探索教材处理策略,在情感维度上研究较少,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ⅰ《抗日战争》一课的教材处理为例,探讨中学历史教师教材处理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课堂;抗日战争;处理策略新课程改革对于历史课程的性质明确定位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因此,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策略应当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来展开。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史方式编撰,在体系的构建上,既保持了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了简单的重复,遵循了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了基础性、时代性的特点,力求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但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拘于篇幅等原因,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并且在初中教材提供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理性知识的内容,这些无疑容易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缺陷,也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教师在执教中如果照本宣科势必会丢失掉蕴含在历史教学中的精髓,成为干巴巴的历史说教。
因此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通过适当补充素材、统整内容、创设情境等,让学生置身其中从而引发感悟,最终获得历史意识,丰富人文素养。
下面笔者仅以自己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ⅰ《抗日战争》一课教材处理与教学设计为例来探讨教师教材处理策略。
《抗日战争》是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内容,上承近代列强对中国人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反映了中国历史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过程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下启解放战争。
2024年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
![2024年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https://img.taocdn.com/s3/m/ed6c4da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8e.png)
2024年浅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历史,作为记录人类过去发展进程的学科,常常被人们视为沉重、枯燥的记忆。
然而,历史不应该仅仅是年份和事件的堆砌,它更应该是生动、有趣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和思维火花的学科。
那么,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让学生沉浸其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呢?一、结合现实,使历史生动化历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历史事件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
例如,在讲解二战历史时,可以联系当前国际形势,分析二战对当今世界格局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影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历史形象化多媒体教学是当今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将历史事件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通过展示古代文物图片、播放历史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引入角色扮演,增强历史体验角色扮演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亲身体验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扮演历史人物,模拟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体验中深入理解历史。
四、开展讨论与辩论,激发学生思考讨论与辩论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辩论,就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能够让他们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历史。
五、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使历史探究化历史学科不仅是记忆性的,更是探究性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历史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研究中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论文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5f6ab81a0116c175f0e483d.png)
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摘要: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和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反思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利用“弹性”预设促进“动态”生成的课堂。
关键词:“弹性”预设;“动态”生成;学生;能力;情感,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5-010-001新课程的实施已经多时,而其中对于预设和生成的讨论也持续了多时。
在关于“动态”生成的丰富论述之中已经出现了对预设的反思。
其实在新课程的理念中早就强调“预设”和“生成”应是辩证的关系。
本文作者认为“动态”生成需要有积极的“生态环境”(即产生“动态”课堂效果的环境),而这一环境就应该是预设,预设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弹性”的预设。
下面本文将从平时教学实践出发,对“弹性”预设的思路提出自己的理解。
一、全面了解学生。
预设教学基点全面了解学生,主要从知情意等方面考虑学生“学什么”,这是我们进行“弹性”预设、促使“动态”生成基点。
本文觉得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包括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2、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程度怎样?3、学生的层次如何?设计的问题,是否能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想法?4、对于设计的情境、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去思考,去操作?……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充分估计,从而“弹性”预设配套的调整策略,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于是笔者在讲《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时,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如下的“弹性”预设: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学习,寻找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前后关联,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思路,进行集体讨论解决。
二、整合各类信息。
预设教学资源“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历史的教学与学习中,材料的选编与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教材、整合资源,把教材精华内涵和周边现实资源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为学生的数学探究提供蕴涵智慧、散发趣味的学习材料。
浅谈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策略
![浅谈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e45d67731b765ce05081467.png)
浅谈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策略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
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这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还学于生”,使得课堂回归学生主体。
所以,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还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
教师究竟采取哪些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最终促使学生发展?这是每一个执教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如上《全国大动乱》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10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10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迷团。
在课堂过渡时也同样可以设悬念。
如讲到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时,先介绍一下江青与毛泽东的关系,然后说:有时最安全的地方是最危险的,你想,毛主席在最令他有安全感的人面前遇到什么危险了?从而诱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感受江青一伙的野心和罪恶行径。
这与章回小说的欲知此事(人)结果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巧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外,大量的都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
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这可以说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大困惑。
让历史课堂教学彰显生命的律动
![让历史课堂教学彰显生命的律动](https://img.taocdn.com/s3/m/bf9be8c80c22590102029da3.png)
让历史课堂教学彰显生命的律动[摘要]新课改的推行使历史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传统教育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难看到应试教育的影子像幽灵一样还在空中徘徊。
历史教学知识教条化、机械化,历史思维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情感体验众人一面、众口一词。
这些为新课改的推行带来了阻碍,但无言中也提出了期许和挑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生命律动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
读懂历史,理解历史才能明晰过去,把握当下,放眼未来。
如此历史教学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阴霾,让历史知识焕发生命的气息,让历史课堂彰显生命的律动,文章拟从三个方面分析现状并提出建议。
一、中学历史课堂现状(一)历史课堂中基础知识——教条化、机械化在提倡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很多人的思想深处。
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因其相对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而稳居权威地位,对教科书做个人“范式”讲解,课堂成为了“一言堂”,教科书、教师、讲解分别成了“圣经”、“圣人”、“圣言”。
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缺乏相应的主观参与,习惯性的盲从教科书和教师的权威注解。
两者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固化、机械化,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观点的搬运工”。
历史课堂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历史知识成了年代、人名、地名,事件的堆积。
教师所传授的历史知识完全失去了它所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变成一堆毫无意义可言,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机械学习的典型表现就是死记硬背,其并未理解符号的表征意义,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试图将新信息添加到他们的记忆中去。
[2]知识与知识之间缺乏学生主观能动的建构、加工、迁移、嵌合,使其无序的杂陈在头脑中,这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意义不大,并且也会影响后续的学习,成为后续学习沉重的负担和较大的干扰。
最新李惠军讲座提纲整理:历史教育需要理性回归
![最新李惠军讲座提纲整理:历史教育需要理性回归](https://img.taocdn.com/s3/m/16433bc465ce0508763213a8.png)
李惠军讲座提纲整理:历史教育需要理性回归——浮华与喧闹之后的困学觅知感谢博雅老师的热心整理开场白:我曾策划了上海史学大师与中学历史名师面对面交流活动,总共有30余位名师后备人选参与,延续了四天,得到了上海社科联的资助,中学老师们感觉到与大师们一起感觉自身的无知。
这次浙江省历史学会组织的活动开了个好头。
李特首先针对当前课改攻坚中的瓶颈,如何进一步的推进,史学出现了困倦的局面,引用了柯林武德的观点:“历史的过去并不像是自然的过去,它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从一种思想方式到另一种的历史变化并不是前一种的死亡,而是它的存活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观念的发展和批评在内的脉络之中。
”然后,李特以上海教材问题为例,列举了历史教育面临着几大苦恼:1、向“左”走还是向“右”走?2、文明形态还是社会形态?3、主题结构还是通史结构?接着,李特就自己多次参加听棵和评课的经历,指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异化现象所产生的几个方面忧思:忧思1、机械知识梳理和概念到概念的教条主义;忧思2、眩目模式语境和离散泛互动的形式主义;忧思3、苍白理论天条和缺匮本真性的随意主义;忧思4、浅显问题对话和缺失思维度的理念主义;忧思5、冗繁杂芜练习和缺损感悟化的盲目主义;忧思N、…………具体的表现为以下几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导引品读教材的时候,丰富的知识却在转眼间变成了教条主义的脚注;当中学生书橱里充斥着五花八门、满目瑕疵的练习或专题训练册的时候,鲜活的知识却在不经意间变成了功利主义的婢女;当我们每每以历史学科如何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津津乐道的时候,厚重的文化却在发展中离我们的中学生渐行渐远,变成了遥不可及的如烟往事和束之高阁的玄学经典。
举例了易中天的“三国热”和《夜宴—浮铪背后的五代史》来说明大学史学的普及问题。
进而,李特认为:历史的意韵内在于历史,列举了顾颉刚的质疑和普列汉诺夫的探索;历史的“应然”与“实然”——本真、客观和国家意志的区别;静态的教材与动态的素材——换一个角度透析历史现象和本质,列举了英国的制度创新和罗马灭亡后的王权和教权。
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光彩
![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光彩](https://img.taocdn.com/s3/m/3a7ead186edb6f1aff001f53.png)
日本人” 也有同学尖锐地指 出,只要 日本 不肃清军 , “ 国主义的 阴云, 良的 日本 人还 有可 能变成 魔鬼 ” 善 事实证明 , 这些没有标 准答案 的教学 内容更加 震撼学生的心灵 , 让我深 深感受到 作为一名 历史教 师的使命感和来 自学生们 强烈的思想 共鸣 , 也真正 理 解 了新 课程 为 什 么 关 注 的 不 是 结 果 , 是 过 程 中 而 学生的体验与感悟 。毋 庸置 疑 , 这一 次活动 让他们 受益匪浅 , 对于他们的人生观 、 世界观的形成 以及 良 好 品德的养成具有 直接 的促进作用 : 二 、 拟 生 活 情 境 , 现 创 新 理 念 模 体 我们在教学中谈 尊重生命 , 仅指要尊 重学生 不 的人格 , 而且更指尊重 每一个学 生 的创 造欲望 。因 此“ 生命课堂” 首先要求课 堂进行 的教学是 一种有 , 创造性的教学 , 而不是 为了应试 的各种 训练。如我 在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 度的演变》 , 时 让学生 进行模 拟演练 : 官员上朝礼仪 的变化 结合学生对《 汉武大帝 》大 明宫词》 《 等一些 电视 剧的 了解 , 组织学生分成 四组 ( 中三组分别代表汉 其
创新课发 生 命 光 彩
■ 吕 穆
“ 生命 ” 堂要求在教学实践 中不仅要 以学生为 课 中心 , 而且 要把 学生作 为一 个生 命 的整体 来看 待。 在此 , 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和探索 , 浅谈 一点 自己的具 体做法和体会。 创设生活情境。体现“ 以人为本” 的理念 要使历史教学 与时代发展 同步 , 课堂教学 首先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 充分重视情感 、 态度价值观 的 培 养 和 教 育 , 免 局 限 于一 种 看 法 , 别 是 教 参 或 避 特 课 文 “ 示 ” 权 威 。 如 我 在 《 日战 争 》 课 上 完 提 的 抗 一 后 , 设 “ 活情 境 ”把 精 心 制作 的一 本 特 殊 的 日本 创 生 : 侵 华 老 兵 的 “ 册 ” 示 出来 。 “ 册 ” 内容 是 关 于 相 展 相 的 位 老 兵 的故 事 … …主 人 公 有 一个 极 其 普 通 但 又 让 人羡慕 的幸福 家庭 ,5岁应征人 伍 , 2 参加 过侵华 战 争, 亲身经历过南京大屠杀 。毫无疑问 , 由一个单 他 纯的青年 变成 了杀人不眨眼的“ 魔鬼” 。战争结束后 回国 , 四十多年 良心的谴责 , 让他把 自己当年侵华期 间写下的《 阵中 日记》 即《 ( 东史 郎 日记》 公 布于众 , ) 正如序言 中说 的那样 , 他想“ 让更多 的人知道战争的 真相 ” 。之后, 老先生多次 来到 中国 , 向中国人 民真 诚道歉 。接着提 问看 了这本相 册 , 你作何感 想?你 觉得在那场战争 中, 究竟是什 么力量让人 变成 了魔 鬼?对于一个曾参与南京大屠杀 的 日本军人挺 身指 证 日军暴行 , 你会原谅他吗? 新情境的创设 , 使学生真切地认识 到, 对于这场 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 , 仅停 留在 已有 的事实和简 仅 单的情感上是 远远 不够 的 。此 时 同学 们 就 开始议
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
![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https://img.taocdn.com/s3/m/091d3bfe49649b6648d747c2.png)
如何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力作者:刘海洋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7年第10期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教学中,应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放学生思维,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利用课堂实例来激活历史课堂,效果很好。
一、再现历史,感同身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遗址、遗迹、遗物可以证明之外,其余多数都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
单纯的文字信息经常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历史又都是已经过去了的事件,不可能重演和复制,学生不可能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历史。
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或再现历史情境,为学生架起通向“历史生命”的桥梁,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真情、感悟生命,领会生命的意义。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
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
通过多媒体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视听刺激下接近历史,理解历史,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我用大量的图片和声像资料再现日军的罪行,并让学生了解了中国人民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是如何为国家命运着想的。
学生看后一片沉寂,继而又慷慨陈词、义愤填膺,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设疑质疑,开启心智我国宋代的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学贵善疑。
”“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
一句话,巧妙设疑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
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责任应该是使学生“无疑而有疑,有疑而思解,解疑而心悦。
”例如,在讲到“一国两制”方针的出台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思考题:“有人担心‘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会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你担心吗?”站在学生的角度设问,让学生“无疑而有疑”。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91e0a6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a.png)
微探一节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历史是一门充满生命力的学科,它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也让我们从中吸取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训和启示。
但是,很多人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是无法逃脱的苦差事。
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是否有生命力呢?或者说,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呈现出生动有趣的一面呢?这就需要我们从教学方式、教材选择、学科内容等方面入手,共同打造一个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一、教学方式:注重互动和体验教学方式是影响历史课堂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传统的历史课堂以一方说教为主,学生们则扮演被动的听众,这样的教育方式难免会让人产生厌烦和无聊的感觉。
因此,为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应该注重互动和体验,让学生们参与到授课过程中来,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
1. 采用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一种互动性更强的教育方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们更加融入课堂的氛围中。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发言、交流意见,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2. 运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现在,“游戏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卡牌游戏、模拟实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历史事件,进而深入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增强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材选择:注重多元化历史教育的教材是学生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
然而,传统上的历史教材往往只着重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历史事件,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这也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
为了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教师应该注重教材的多元化,选择更适合学生群体的教材,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1. 采用多样性文化背景的教材在教学历史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们的文化背景。
从历史角度出发,选择与学生文化背景相关的教材,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们理解历史。
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构建高效课堂
![让历史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构建高效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2bc7f23dee06eff9aef8070e.png)
都 得 到 完 全 自由的 发 展 。 ” 四、 实 现 课 堂教 学 与 课 后 拓展 的有 效 结 合 要 学 科 的 特 点 和 自身 规 律 出发 , 从 在 新课 程 背景 下 , 后 拓 展 被 赋 予 了新 的 意 义 。 它 课 学 生 的 具 体 情 况 出发 分 析 并 制 是 学 生 学 习 活 动 的 延 续 , 学 生 学 习方 式 的 转 换 , 学 是 是 定 出 教 学 目标 。 从 学 生 的 角 度 看 , 年级 中学 生 具 有 不 同 的个 习环 境 的拓 展 。教 师 应 把 学生 学 习 的 舞 台搭 建 在 更 加 广 同 性 心 理 特征 , 个 学 生 的 知识 基 每 础 、 习态 度 、 习 方 法 都 各 具 特 点 , 学 学 因此 学 习 目标 应 有 所 不 同 , 所 区别 , 有 只有 这样 做 , 史 教 师 才 能 让 每 个 学 历 生 都 有 所 得 , 能 因 材 施 教 , 能开 展 有 效 课 堂 教 学 活 才 才 动 。而 不 同年 级 的 教学 目标 更 要 有 层 次 、 区别 , 有 它们 应 该 体 现逐 级 递 进 的关 系 。 教 学 目标 从 表 面上 看 可 以分 为 三 个 方 面 , 在 具 体 但 操 作 过程 中 , 三个 方 面 是 互 相交 织 在 一起 的 。也 就 是 说 , 在历 史教 学 目标 中 , 你不 能 绝 对 地 分 出 这 一 部 分 内容 是 培 养 能 力 的 , 那 一 部 分 内 容 是 进 行 情 感 教 育 的 , 以 而 所 要求 历史 教 师 在 制 订 目标 过 程 中要 深 刻 领 悟 这 一 点 , 避 免 目标 简 单 化 。
3 学 生的 心 理 素 质和 性 格 存 在 很 多 的差 异 。有 外 向 .
五步法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五步法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00fe46e5770bf78a652954fd.png)
“五步法”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以人民版《汉代儒学》一课为例重庆打通中学:兰松平当今中学的历史课堂,存在不良生态:有沉闷型历史课堂,譬如在课本上勾划重点内容、教师“一言堂”等模式,学生恹恹欲睡;有热闹型历史课堂,譬如拉课桌围成团、学生一通乱讲、堆砌历史材料、满堂幻灯片等模式,一番热闹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
这样的历史课堂,都是没有生命力的。
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指的是有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有良好的合作意识,课堂内外能够历史联系现实,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
总之一句话,就是能够让学生把历史“学活”。
怎样才能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呢?我觉得,可以通过“五步法”,层层递进,推动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的创建。
下面,以人民版《汉代儒学》一课为例,谈谈“五步法”的具体操作: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标解读明白所学1、【导入新课】展示北京奥运会孔子弟子齐诵《论语》和“和”文化图片,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找两个同学谈感想、说体会,从而导入新课。
2、【课标解读】①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史实。
(解读:也就是说,我们要知道汉代新儒学的内容,汉代新儒学被推崇的原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2.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的观念的认同。
(也就是说,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在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所做的精神贡献。
)3、【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太学兴起进行客观评价。
二、梳理构建知能结构教学是一项师生双边活动,既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要培养他(她)们的能力,不能简单地列举要点,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做得并不完美,这没有什么可以责怪的,相反,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做,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
![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93a1e43c14791711cc7917d8.png)
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作者:胡恒美来源:《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06期自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曾多次观摩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这些课给人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师生互动较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细细研究,却发现其中的许多课只是添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环节,给人留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象,而实际上这些课仍以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为主,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
教育的本原目的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样的历史课堂能促进人的发展吗?历史课堂必须真正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除了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与学科能力外,更要让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历史课堂中得到成长和发展。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变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构建焕发生命活力的历史课堂,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关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角色的定位问题,目前普遍认可的观点是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新课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否定。
尽管许多教师认可了这种教学理念,但由于老师在备课时还是从“教”的角度思考,本节课有哪些知识点要讲,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去处理,如何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其核心仍是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
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过是将教案加以具体实施,尽管会让学生较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回答一旦偏离了教师预定的方向,教师总是会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回到预设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既定的教学目标圆满达成。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即使有些学生参与了教学过程,但由于课堂教学仍由教师在主导,学生不过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甚至连教师本身也成了传授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工具。
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显然不能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笔者认为,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高效历史课堂院让生命之树长青
![高效历史课堂院让生命之树长青](https://img.taocdn.com/s3/m/85ec89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01.png)
高效历史课堂院让生命之树长青
包相琴
【期刊名称】《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1页(P48-48)
【作者】包相琴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新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命之树长青 [J], 张俊平
2.生命之树长青言不及物短命——解读春晚流行语 [J], 田万惠;寇国庆
3.生命之树长青 [J], 张俊平
4.让酒精氧化生产醋酸的生命之树长青 [J], 李银江
5.生命之树长青学术之路常新——祝贺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会议综述 [J], 杨共乐;胡小溪;万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的德育渗透:让生命之树长青
周南实验中学周磊
摘要:德育教育进历史课堂,这既是德育的需求,也是历史教育的需求。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注重“整体”而忽略“个体”,个体生命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要通过挖掘细节、设置情境、加强思考、实践体验来树立和强化学生的个体生命意识,让生命之树在历史课堂茁壮成长。
关键字:历史教学个体生命意识
教育是一种面对生命、提升生命的育人事业,它承载着人类最美好的期许与愿望,并引领受教育者走向美好的生活。
而历史教育的生命智慧应包含人类生存的方式、方法、形式、意义,以及属于自身的生命意义。
基于此,历史教学不能满足于传授“躺”在课本上的静态知识,而应当努力从浩瀚无际的“死”的历史知识中弹奏出的一曲曲动人心魄的生命智慧旋律,让这些知识闪烁出生命智慧的光芒。
然而,翻开历史教科书,我们会发现,面对历史的滚滚车轮,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如此的渺小、低下、卑微和无奈。
可是,我们的历史不正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所构建的吗?没有个体生命的存在,历史就变成了彻底的虚无。
有鉴于此,有历史学家提出“个体生命史观”,即以个体生命的感知作为看历史的一个角度。
胡适曾说,“一切工具,一切人才,一切学问知识,一切理论主义,一切制度方式”,“一切的工作”,“都只是为了要建立一个更满人意的国家”。
实际上,胡适说得还不彻底,不管探求什么高深的理论、必然的法则、伟大的哲学等等,所有人类的努力,不都是为了让每个人更好地生活吗?什么都是虚的,生命存在的优化与否才是实实在在的。
当然好或优化的标准,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组织制定的,而要让历史中的个体生命诉说。
如果总是以整体大于总和的眼光看历史,就难免以整体之名忽视个人之生死。
有多少个历史的冤魂会问:在你们的“大历史”下,在你们的“历史规律”下,在你们的“历史公理”中,在你们的“历史潮流”中,我就该死吗?
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堂,是不是要承担起建立学生对个体生命的认识和尊重的责任?历史研究者、教育者不但眼里要有人民,有群众,还要有个人,有个体的生命意识,要把人民
化解为无数的个人,探究他们对生命存在的感受。
人民如果不与个人联系起来,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突出普通人的作用,让学生充分感知个体生命的价值。
那么,课堂上,个体生命的价值要怎样去突显呢?
首先,要大胆的解剖历史,展现历史细节,让个体的生命价值在细节中突显。
历史不是枯燥的说教,不是冷冰冰的数字,也不应该是对所谓历史法则或者社会发展规律的盲目追求。
历史是鲜活的,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的,真实的历史有时候比戏剧更加曲折离奇、荒诞有趣。
历史课堂就应当极力去挖掘这一个个的细节,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里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
在上初一新生的导入课时,我讲了一个故事。
2300多年前,有一个叫公乘得的人奉命看守一座陵墓。
在那个时代,这是最为卑微的工作了。
然而,作为千千万万无足挂齿的普通人中的一员,忽然有一天,他用他全部的精力将他的工作刻写于呼沱水边一块坚硬的河光石之上:“监罟囿臣公乘得守丘其旧将曼敢谒后俶贤者”,他想告诉后来的君子们:“我们两个(公乘得和旧将曼)给国王看守园囿、给他捕鱼,现在又给他看守陵墓。
”穿越历史的尘埃,历经沧海桑田,这块石头在偶然间被一个普通的掘地农民所发现,再辗转流到了一个普通的文物研究者手里,成为掘开历史的一组密码。
专家是这样解读这块石头的:河北省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全国继石鼓文之后最早的刻石文字。
它的发现进一步确认平山三汲一带的大墓为中山国王陵,并为中山灵寿故城遗址的发现提供了可靠的线索。
公乘得的一个无意之举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个体对历史产生影响的鲜活事例。
通过这样的细节挖掘,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普通个体对历史产生的作用,它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是在创造历史,这不就是我们个人生命价值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体现吗?
在讲商鞅变法的时候,教材导语中有“徙木立信”的故事,我特意强调了那个将木头从咸阳城南门扛到北门的壮汉,正是他帮助商鞅树立了威信,而这难道不需要勇气吗?最后讲商鞅的命运时,我讲了他乘夜逃命企图躲进一户民居而被一个老太婆以他自己制定的法律所拒绝的细节,这难道不是对商鞅变法最大的肯定吗?商鞅变法的成功,正是由于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支持。
在一场影响整个历史进程的变革中,学生非常鲜活的感受到了普通人的力量,从而更进一步认识到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
其次,要善于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中去体会人的生命意义。
在历史的情境中“复活”历史,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生存的每一个角落、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追寻历史,无需远行,历史无时无刻不萦绕在我们的身边,历史与每一个生命都息息相关,这些足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
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物其实都像自己一样重要。
在讲秦王朝的统一时,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
公元前220年,一个秦朝商人驾着马车开始了旅游,但由于度量衡、文字、思想、货币等的不统一,他遇到了一系列的麻烦,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跟着旅人一起,对于国家分裂给普通大众带来的诸多不便感同身受,这样,学生就会看到国家统一不仅事关国家和历史的发展,它更关系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学生对统一的认识就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讲开元盛世的时候,我首先展示了长安城的雄壮,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唐朝人,现在正行走在朱雀大街上,你会看到哪些人,这些人穿着如何,会做哪些事,可以到哪里去买东西?问题一出,学生非常踊跃,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看到各族人民和各国人民,穿丝绸衣服,到东西两市买名贵的瓷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通过这样的情境和讨论,学生体验到了真正的大唐盛世,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了一个繁荣的社会给自己以及像自己一样的每一个普通人所带来的便利和幸福,激发他们为民族复兴、为再现大唐荣光而努力奋斗。
遥远的历史就是这样影响着我们的现实。
再有,要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生命,感悟生命,在体验与感悟中升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
生命的体验如果紧靠文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让学生投身于其中,这种体验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本学期我与生物老师一起开展了一个课题:让绿色生命在教室里绽放。
生物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在教室里利用花盆种植花卉,而我则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记载,告诉他们如何借助文字和照片记载植物的成长过程,记载大家为培育生命所付出的努力,记载自己在面对一个生命发芽、长叶、开花时的心灵感受。
学会去记录我们身边发生的事,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基本要求。
而这是一个记录生命的成长过程,更是体验一个生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一切事务都有他发展的历史,探索这些历史会让我们更加明智,而探索生命发展的历史尤其令人惊心动魄,难忘终身。
歌德说:“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长青。
”历史课堂应当勇敢的承担起浇灌生命意识的重担,通过细节的挖掘,情境的设置和亲身的体验,让生命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