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导言
大学生作为青年的特殊团体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其发展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社会的文明和国家的未来,而就业是大学生回报社会、把自己所学转化为实际力量的主要平台。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迅速激增,大学毕业生逐步大众化,就业市场进一步接近饱和,而大学生仍无法科学的调整就业期望,使得自身的就业期望与社会的需求脱节,难以就业,无法发挥自身的社会效益。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不断提高就业的成功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多项报告及研究表明,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研究将为大学生科学的定位就业期望提供有利的建议,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自身发展,适应社会需求,及时调整自身就业期望,与当前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相协调,帮助实现就业。
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45577人,比2013年的招聘量减少7.3%,据统计,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是高校毕业季人数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预计将有727万研究生、大学生,加上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今年将成为2013年后的“更难就业季”。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就业期望概念解析
对于期望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释义。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史记·项羽本记》:“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明·高启《送蔡参军序》:“盖侯之贤,夙有以当太尉简注之深,而致国人期望之重。从词义的角度来讲,“期”和“望”都有对未来的设想之义。期望就是对人或事物的未来有所等待和希望。
而对于就业期望的内涵,目前学者们对其研究甚少。李娜等学者(李娜,林凯文.《高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学习动力的影响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4):196)认为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是对个人能否就业及工作发展成就的自我希望和期待,是对就业目标实现的一种激励力量,推动就业行为向着能满足就业目标的方向努力。综合其他相关研究来看,就业期望主要是从主观以及客观两个维度来界定的。主观方面主要指个人对于就业的情感倾向,如:个人希望的职位类型、职位发展空间、工作福利、职位声望等。在择业时,择业者会对这些特征设立一个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一标准,则不会接受这一份工作。客观方面,就业期望主要是指个人的理想职位对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工作环境、个人价值是否得以实现等等。
2.2 就业期望相关研究及理论
目前对期望理论的相关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期望理论、需求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
2.2.1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
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view/46905.htm?fr=aladdin)
弗鲁姆认为,激励的力量来自于目标的期望,而激励则是选择的过程。动力激发的力量取决于预期目标的效价与对实现目标的期望概率之积。从公式可以看出,期望值与效价越大,激发的动机越强烈,激发的力量也越大,期望值与效价其中一个小,激发的力量也相应减弱;一者为零,激发力量也为零。
根据期望理论,大学生就业期望是大学生就业行为产生的先决条件,只要其认识到就业期望的目标对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价值,并且认为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目标时,他才会采取行动去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总而言之,期望理论揭示了人作出努力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同时他对这个结果有一定的估计和期望,才会采取行动。
2.2.2 需要理论
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这五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生存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大学生的需要也是从低到高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就业期望中,首先考虑的是满足自己最低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考虑自己更高层次的其他需要。这也恰好说明了大学生在就业时为什么会首先关注的是工资水平,然后再关注工作能给自己带来的地位或其他自我价值方面的实现。
2.2.3 人力资本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高速发展,个人已经逐步成为资本投资的主体,从个人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考虑,高校毕业生对于毕业过后工资收入、职位发展空间等各方面的期望值过高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反应。中国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毕业生的收入预期高于市场的承受力,与实际情况存在相当差距。同时,由于我国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利益存在明显差异,这也直接导致了个人对于收入和发展的期望存在不同。
因此,毕业生选择预期集中于公共部门、大型国有企业单位、外资企业等单位,以及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预期集中于沿海地区或大城市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完全符合市场行为原则。从以上文献中得出的结论是,大学生就业以个人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2.3就业期望构成要素的研究
张存库(张存库.九十年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J].广州:青年探索,2000(1):42-45.)指出国内对就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八十年代择业标准中“经济收入”这一因素并未成为主要因素,那时大学生的择业标准几乎都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学习条件好”和“社会地位”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把“经济收入高”被排在了第四位,而这反映了当时大学生更看重知识的渴求和职业的声望,而不把经济收入作为择业的主要动力因素。九十年代,大学生在择业时的价值标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经济收入逐渐成为他们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杨江涛(杨江涛.大学生就业期望及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