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

合集下载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简介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科学理论论文集》《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与社会学方法论的构建一、社会行动和社会学定义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

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被称为社会行动。

而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

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率的规律。

由此,韦伯给出了他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二、理解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不能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而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理解的确定性基础:1,理性的理解方法(如根据已接受的思维模式推出逻辑序列),具有高度的确定性。

2,重新体验的方法,人们通过同情的参与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进行有效的把握。

(如移情和艺术欣赏)理解的操作类型:1,对主管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

即理解行为“是什么”或“干什么”,以及理解逻辑命题。

2,解释性理解,即通过理解理解行动者的动机(“为什么”)来把握行动意义的理性理解过程。

三、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1,价值中立的概念价值判断是价值中立的对立面,应理解为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

假如在研究过程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并且科学研究也无法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

所以,价值中立就是要在研究过程中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2,理想类型的概念理想类型是主观构建出的一个超越感觉并远离现实的、精确而有效的概念体系,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旨在为研究假设的构造提供指导;为对现时的描述提供明确的表达手段。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五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节⽣平与著述马克斯﹒韦伯(1864—1920),最有影响,也最有争议的学者之⼀,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巨⼈,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04—1905年以论⽂的形式分两次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帕森斯翻译成英⽂。

著名的社会学假说:透过任何⼀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出现有⼀种⽆形的,⽀撑这⼀事业的时代精神⼒量,这种以社会精神⽓质(ethos)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定的条件下,这种精神⼒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

⼆、⽣前与⾝后韦伯⽣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亲是⼀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

母亲海伦妮·韦伯是位很有⽂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

⽗亲是权⼒和庸俗的代表,母亲是虔诚的清教徒,她对⼉⼦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亲的职业使家⾥充满了政治的⽓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母亲的客厅⾥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

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韦伯的弟弟阿尔弗雷德·韦伯后来也成为了⼀名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

在1876年的圣诞节,马克斯·韦伯撰写了两篇历史论⽂送给⽗母,标题分别为“论德国历史的发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以及“论罗马帝国从君⼠坦丁⾄民族迁徙运动的历史”。

在⼗四岁时,韦伯写的信件便开始引⽤荷马、西塞罗、维吉尔、李维等⼈的著作,在他进⼊⼤学前也已经熟读了歌德、斯宾诺莎、康德、叔本华等⼈的理论。

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优越的环境,聪颖的天资,勤奋好学。

优越的家庭条件和深厚的⼈⽂主义修养,把韦伯造就成精神坚强,内⼼敏感⽽⾝体疲弱的那⼀时代典型的德国知识分⼦,长期处于⾝⼼紧张和失调状态是韦伯犯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这种精神与⾁体之间的不协调⼜因其新教徒式的⼊世⼯作态度愈加严重。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浅谈韦伯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摘要:韦伯所构建的体系庞大的理解社会学,不仅为德国人文主义社会学铺设了最重要的一段基石,而且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学的思想财富。

韦伯认为社会学就是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这种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为了保证社会学研究的客观有效性,他提出了“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的方法论。

在社会学界引起轰动,至今其学说为后人所敬仰。

本文主要就其理解社会学及其方法论进行讨论。

关键词:理解社会学、价值中立、理念类型、马克思·韦伯(1864-1920)是社会学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说始终闪耀着魅惑而迷人的光芒,他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影响着哲学、法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学者们。

同时,韦伯也是个多产作家,其著作覆盖面非常的广泛,涉及各个学术领域。

我在此主要讨论韦伯的理解的概念与其方法论理论。

尽管他在这些方面的学说依然是备受争议,甚至为此形成的两大阵营,事实上,这种争论恰恰又推进了韦伯方法论向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韦伯的方法论,形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探讨一个理论。

应该将其置于当时的环境下去理解,看韦伯是如何解释他的那个时代,而其现实意义,则是随着时代发展得到的验证与实用,与我们今日现实处境的相关性,亦或说是借鉴意义。

我们称韦伯是我们同时代的人,因为他所研究的问题是我们现在依然在研究的问题。

韦伯的思想始终在“现实性”的背景之下长期被关注,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资源。

(一)、理解社会学韦伯曾说:“社会学是一门与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有关,并因此与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因果联系说明有关的科学。

”[1]这也就是说,在韦伯看来,社会学是一门理解社会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具有一种内在的可理解性,这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2],而理解则是一个最为基本的概念,面对社会事实,研究者应该先去理解这一文化现象,行动者、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之后才能去说明、去解释他们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

理论文章范文

理论文章范文

理论文章范文(总长度约3000字)理论文章通常是对某一理论或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分析和解释的文章。

本文将以理论文章的格式和风格来撰写,探讨一种常被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即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对社会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社会行动理论"被认为是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理性和动机所驱使的,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来选择特定的行动方式。

社会行动理论涉及到个体、社会结构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试图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

社会行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和理性的。

个体会在特定的情境中,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选择一种行动方式,并预期这种行动可以达到特定的结果。

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到外部的社会因素,比如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因此,这个理论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行动理论还包括了对社会结构的考虑。

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结构是由个体的行为和互动而产生的,同时也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社会结构可以指代社会机构、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等,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系统的框架。

社会行动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个体的行为受到这些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

进一步扩展和深入分析社会行动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它在解释社会现象和理解人类行为方面的重要性。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选择某种行动方式。

社会行动理论使我们能够考察个体的目标和动机是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以及社会结构和文化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

举例来说,社会行动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社会中,人们更愿意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在其他社会中,人们更倾向于个人行动。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领会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集体意识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对个体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

韦伯的概念韦伯的概念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其著作《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概念和观点。

韦伯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社会阶层理论和权威理论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韦伯的概念。

首先,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他的核心概念之一。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它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并受到个体的价值观和信仰的影响。

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

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标和手段来进行计划和决策的行动,如商业活动;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和信仰来进行行动,如宗教活动;情感行动是指个体受到情感和感情的驱动而进行的行动,如爱情;传统行动是指个体根据传统和习俗来进行的行动,如家庭生活。

韦伯认为,这四种类型的社会行动在社会中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复杂性。

其次,韦伯的社会阶层理论是他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和权力差异。

他将社会阶层分为三个维度:经济地位、社会荣誉和政治权力。

经济地位是指个体在经济领域中的地位和财富;社会荣誉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政治权力是指个体在政治领域中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伯认为,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决定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

他还提出了社会阶层的概念,即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流动性。

韦伯认为,社会阶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个体可以通过努力和机遇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最后,韦伯的权威理论是他对权力和统治的研究。

韦伯认为,权威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社会中获得合法支配和影响力的能力。

他将权威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

传统权威是指基于传统和习俗的权威,如君主制;合法权威是指基于法律和规则的权威,如民主制;魅力权威是指基于个人魅力和领导能力的权威,如领袖。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历史与时代价值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始于20世纪初期,他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该方法是针对人类行为的深层基本现象进行研究,并通过这些现象揭示出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内在意义。

韦伯将理解型社会科学视为一种较为客观且有用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研究社会文化系统和社会行动的动员和流程来获取知识。

在理解型社会科学的范围内,社会学家的目标是获得真正的解释和说明,而非单纯的观察、测量或预测。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主要聚焦于深度理解,他认为能够通过深入分析和解释一个个案或人类行为来推断出一般的人类行为趋势。

他还提出了理解型社会科学的三大方法:研究社会行动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相关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环境;通过比较分析不同社会文化系统和制度的差异来揭示这些文化环境和制度的特殊意义;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研究来理解现代社会。

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对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影响。

他的方法论不仅具有时代价值,同时也是其历史价值的表现。

韦伯的研究方法论强调了对个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性,这种深度分析可以用来理解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的运作机制。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个特定的案例,可以洞察到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规律和特殊意义,而这种深入分析的价值在于可以帮助社会学家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相应的文化环境。

此外,韦伯也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许多跨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并且在他的研究中也常常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这种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在当代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趋势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当今社会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他提出的理解型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及跨学科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当代社会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和借鉴。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引言: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韦伯提出了许多社会学概念和理论,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阐述和理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一、工具理性的概念及特征工具理性,又被称为目的理性,指的是人们在追求目标时以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这个目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理性逐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它包含了以下几个特征:1. 目标导向:工具理性的核心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

这些目标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如何,都是基于合理性和效率的考虑。

2. 理性计划: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根据事前的计划和分析来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

他们会审慎地评估各种可能的手段,以确定哪些是最能达到目标的。

3. 清晰分工:工具理性要求社会组织和行为分工明确。

在现代社会中,各个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迅速,每个人都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来为整个社会做出贡献。

二、价值理性的概念及特征价值理性是韦伯对人类行为的另一种解释,它指的是人们根据信仰、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决策和行动的一种模式。

与工具理性相比,价值理性更强调人的主观选择和感性的决策过程。

价值理性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主观选择:与工具理性依循客观事实和合理性不同,价值理性更加关注个体主观意愿和个人情感。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受到内心真实的诉求和情感需要的驱使。

2. 信仰与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导的基础,价值理性建立在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或个人价值观念的坚守上。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不同于经济利益和功利考虑,更多地关注人性中的正直、善良和真诚。

3. 情感与情感表达:价值理性所强调的是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在行动和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更多地依赖于自己的感受和直觉,而不只是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

韦伯对社会行动的分类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是现代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他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全面的分类和解释。

韦伯认为,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对于揭示社会的运作和动态至关重要。

在他的作品中,他提出了四种基本类型的社会行动,分别是理性目的行动、价值合理行动、情感行动以及传统行动。

这些分类不仅对社会学和行动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理解和解读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性目的行动韦伯认为,理性目的行动是社会行动中最基本且最普遍的类型。

在这种行动中,个体根据其目标和目的来选择和实施行动。

这些目标和目的是经过计划和考虑的,个体会合理地评估和衡量各种可能的行动选择,并选择最符合他们目标的行动。

理性目的行动可被视为一种有目的性的行动,它们的目标常常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生活质量或追求个人利益。

例如,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可能会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收入前景来做出决策。

他会考虑各种不同的选择,并权衡利弊,最终选择最能满足其职业目标和个人需求的职业。

价值合理行动与理性目的行动相反,价值合理行动是基于个体对特定价值观念的忠诚和信仰。

在这种行动中,个体的行为是根据他们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来决定的,无论这些价值观念是否与个人利益相符。

这种行动通常与宗教、道德和伦理观念紧密相关。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而参与慈善事业或义工活动。

他们的行为是出于对自己的宗教价值观的忠诚和信仰,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目的。

情感行动情感行动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和情绪状态而采取的行动。

在这种行动中,个体的行为是受情感和情绪的驱动,并且可能是一种即兴和情绪化的反应。

这种行动与个人的喜好、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

例如,一个人在失去亲人后可能会表现出悲伤和哀悼的行为。

他们的行动是由情感的驱动而产生的,不是基于理性目的或价值观念。

传统行动传统行动是基于个体对传统和习俗的遵循而进行的行动。

在这种行动中,个体的行为是根据社会传统和惯例的约束和规范来决定的,而不是根据个人利益、理性考虑或价值观念。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第七章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理论本章学习要点:●理想类型的含义与作用●社会行动的含义与类型●理性的含义、类型与作用●权威的三种类型●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诞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方法论;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理性化;科层制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内容: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著名的古典社会学三大家之一,被许多学者视为现代社会学最重要的奠基者,有资产阶级的卡尔.马克思的称号。

他对社会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在社会学众多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包括:社会学方法论、社会学基础理论、社会行动理论、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组社会学、宗教社会学、音乐社会学等。

本章将简略介绍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社会行动理论、理性化理论、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主要思想。

第一节生平简介(a Biographical sketch)P120-122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市。

韦伯的父亲是一个法学博士,做过议员,是一名活跃的政治活动家。

韦伯韵母亲出身在一个教育世家,对宗教具有虔诚的信仰。

韦伯是家中的长子(他有多个弟妹,其中一个弟弟后来也成为著名的社会学家),虽然早熟,但体弱多病、孤僻、羞怯。

他成长予有教养的资产阶级家庭,家中的常客包括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他们的高谈阔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韦伯对历史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14岁生日之前,他已写出两篇历史论文。

1882年他进入海德堡大学,主要钻研法学,同时学习经济学、历史学、哲学和神学等方面的知识。

1884年在服了一年兵役后,韦伯返回父母家中,并到柏林大学就读。

他越来越能理解并认同母亲讲求禁欲的宗教价值观,而对追求享乐主义的专横父亲越来越憎恨。

1889年韦伯获得博士学位,1891年又以重要论文《罗马农业史》通过教师资格论文答辩,并于次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的讲师,同时还兼任正式律师。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

韦伯的原理韦伯的原理是指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社会学方法论》中提出的一种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

韦伯认为,社会现象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几个维度来描述和理解。

韦伯的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情感性行动和习俗性行动。

首先,价值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对一定价值观的坚持和追求。

这种行动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来衡量和评判行为的正确与否。

例如,一个人选择职业的时候会考虑个人的兴趣、能力和人生目标等,然后做出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其次,目的理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在追求某个具体目标时,通过一系列合理的手段和策略来达到目标。

这种行动是在目的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在思考的过程中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手段,并选择最适合自己实现目标的方式。

例如,一个企业制定销售策略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等因素来选择最有效的销售渠道和推广方式。

第三,情感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情感和情绪的驱使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比较主观和情感化的,个体往往会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而做出决策和行动。

例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可能会被商品的包装设计或广告语所吸引,从而产生购买的冲动。

最后,习俗性行动是指个人或集体的行动基于传统和习俗而进行的。

这种行动是在遵循社会习俗的基础上进行的,个体会按照社会规范和传统习俗来行动。

例如,在某些地区,婚礼仪式的程序和活动会遵循严格的传统习俗,婚礼在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传统所规定。

韦伯的原理通过这四个维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的行动基于不同的动机和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社会的结构和变迁。

韦伯认为,这四个行动维度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一个社会现象往往可以包含多个维度的行动。

此外,韦伯的原理也强调了社会行动的多样性和个体的自主性。

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行动方式,而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体情感和习俗的影响。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圣才出品】

第七章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7.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市,父亲是一位地方行政官员,母亲是一位加尔文教信徒,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新教教徒。

韦伯在18岁那年考入海德堡大学,服军役后来又来到柏林大学继续学业,博士后毕业后留在柏林大学任教。

1889年以博士论文《中世纪商业团体的历史》通过答辩并获博士学位。

1891年,韦伯又写了博士后论文《罗马农业史》,获得了在柏林大学授课的资格,被聘请为柏林大学的法学讲师,l892年提升为副教授。

2.学术生涯1895年,韦伯发表了就职演说《论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受到了学术界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189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还兼任弗赖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这期间,韦伯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学术论文,而且还热情地同各界学者开展广泛的交往,并且还在基督教团体中参与一些政治活动,韦伯逐渐成为德国学术界和政治界一位很有影响的青年学者。

l903年,韦伯同维尔纳·桑巴特和埃德加·雅费合作编辑德国主要学术刊物《社会科学文献》。

1904年,韦伯应邀到美国讲学,1905年发表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认为同在美国的这段经历有关。

3.主要著作《用作文化科学逻辑性的批判性研究》、《新教各派与资本主义精神》、《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形势》、《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的导言》、《儒教与道教》、《印度教和佛教》、《古代犹太教》、《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中立性的意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城市社会学研究》、《经济与社会》、《音乐理性及社会的基础》、《经济通史》、《国家社会学》等。

4.思想来源对韦伯思想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狄尔泰为代表的历史主义解释学,尼采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6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6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国家、公司、民族的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做饭、看书是不是社会行动?
纯属反应性的模仿行为是不是社会行动?

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原则

个人是社会行动的基本承担者。

非整体化的研究倾向。整体没有独立意志,不
具有可供理解的主观意义。

社会学和心理学都关心个人动机,但心理学只
是描述性、个别化的理解,而社会学是类型化

对加尔文教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加尔文教的命定说蕴含的潜台词——基督徒的 尘世活动包括职业劳动,只是为了遵从上帝戒 律、完成上帝旨意,这是人们建立获救信心的 唯一手段。由此为世俗活动的意义找到了答案。
合理化趋势,力图用发生学和比较的方法,从科
学、技术、文化、艺术、法律、社会组织、政府
管理等各个方面阐明合理性这个问题。
第二节 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
一、世纪之交的方法论之争

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之争,焦点是自然科学与
社会科学的区别及社会科学的性质。

反自然主义:人类社会和历史是由非理性的生命 的活动构成的,且不可重复,只有对个人直接的 生活“体验”和主体移情式的“理解”,才能领 悟到作为生命体现的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真谛。
传统型统 传 统 道 终身、世 传统社会
德 、 风 袭 俗习惯 个人魅力 超 凡 的 终身非世 动荡时期 型统治 个 人 魅 袭
受传统制 封建君主

法理型统 法 律 规 任期制 治 则 现代社会
有创新性
非人格化、 裁判法官 受规则约 束
三、科层制

也译为文官制、官僚制。法理型统治形式中最纯 粹、最典型的形式,被韦伯视为现代资本主义社 会组织形式的理想类型。

论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在当下的意义

论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在当下的意义

论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在当下的意义作者:马晋来源:《卷宗》2016年第08期摘要:对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不仅是人类认识自身的要求,也是构建人类知识和社会制度的基础,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讨论人的行动方式的标杆。

而理性化又是韦伯理论的总命题,是韦伯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范式。

在政治社会学方面则是在“社会理性化”层面上展开对现代性社会和制度的批判性反思,揭示出现代社会的“自由”恃论。

关键词: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现代性;官僚制1 韦伯社会行动理论关于人类行为的探索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也是社会学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础。

行动意指行动个体对其行为赋予主观的意义,社会的行动则指行动者的主观意义关涉到他人的行为,而且指向其过程的这种行为。

那么谈到社会行动理论,就不得不谈及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是其理论体系的一大基础,他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解释性的说明的科学。

因此,通过研究,运用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把人类行动作出了区分,韦伯总结出社会行为的四种类型:1(一)目的理性行为,又称工具理性行为。

即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行为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行为成果目的所决定的行为,是以行动者精心计算以实现短期自利目标的方式。

(二)价值理性行为,即不管后果,而由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行为的无条件固有价值(如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的纯粹信仰所决定的行为。

(三)情感行为,即由现时的情绪或感情状况支配的行为,包括身体侵犯、发脾气、性行为等。

(四)传统行为,即由约定俗成的习惯所控制的行为。

例如礼节习俗和开车习惯。

韦伯归纳出的这四种类型构成了《经济与社会》中经验本质的基础,他又把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归为人类的理性行动,把情感行为和传统行为归为人类非理性行动。

他认为,传统社会的人类行动主要是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而发展到现代社会,人们的行动模式以理性行动为主,尤其是目的合理性行动,目的合理性行动是人类社会行动发展的前进方向,是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

第六讲: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第六讲: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 (三)统治类型与合法性 ? 1、统治与合法性 ? 2、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 传统型、卡里斯马型、法理型
? (四)科层制的特点和影响 ? 1、特点 ? 2、影响
? (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1、资本主义精神 ? 2、新教伦理之影响
四、评价
? 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对韦伯的学术渊源和成就赞誉说:“韦 伯的头脑容量大得惊人,影响他思想的因素多种多样。他 不是哲学家,但在大学读书时就熟悉大多数古典哲学体系。 他不是神学家,但他的著作表明他广泛阅读过神学书籍。 作为经济史学家,他几乎读遍了这个领域以及经济理论的 一切著作。他具有第一流的法律头脑,对法律的历史和原 理了如指掌。他对古代史、近代史以及东方社会的历史具 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当然,他专心研读过当时所有重要 的社会学论著,就连那时还鲜为人知的弗洛伊德的著作也 为他所熟悉。韦伯是最后一批博学者中的一个……”。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学术 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22因果多元论因果多元论主观恰当性主观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因果恰当性客观可能性客观可能性33价值中立价值中立中立判断中立判断学术与政治学术与政治研究方向的选择研究方向的选择44理想型理想型概念概念实质实质二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二社会行动与理性化过程11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社会行动及其类型目的合理性行动目的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价值合理性行动情感行动情感行动传统行动传统行动22社会行动的合理化社会行动的合理化形式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三统治类型与合法性三统治类型与合法性11统治与合法性统治与合法性22合法性的三种类型合法性的三种类型传统型卡里斯马型法理型传统型卡里斯马型法理型四科层制的特点和影响四科层制的特点和影响11特点特点22影响影响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五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1资本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精神22新教伦理之影响新教伦理之影响四评价四评价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对韦伯的学术渊源和成就赞誉说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韦伯及其理解社会学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权力、统治与权威
统治
权力关系








权威
科层制特点
• 1、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 2、处于固定职务等级制度之中; • 3、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 4、根据契约受命,即(原则上)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 • 5、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考试
• 思考题: • 韦伯和迪尔凯姆社会学理论的差异?
讲授提纲
• 一、生平与著作 • 二、反实证主义的方法论 • 三、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四、理性化与现代性 • 五、政治社会学:统治类型和科层制 • 六、宗教社会学
• 1、韦伯社会学的“理解” • 2、因果关系 • 3、价值中立、价值涉入与价值关联 • 4、理想类型 • 5、社会唯名论和个人主义 • 6、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 • 论之比较
• 1、德国历史主义(狄尔泰)的理解和解释
• 解释——因果关系——自然科学——逻辑层面 • 理解——行动意义——人文科学——心理层面
• 2、韦伯的“理解”
• (1)观察性理解 • (2)解释性理解
移情明晰的 合理明晰的
再体验 理性的
• 3、小结
• 理解和解释不是相对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理解是解释的 前提,理解是能被解释的。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
• 一、社会行动的界定
• (1)行动者赋予其行动以主观意义,有行为动机。
• (2)行动者主观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与他人的联系, 即要针对他人 。
二、社会行动的类型
• 1、目的合理性行动或目的-工具合理性行动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学术贡献被广泛认为是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韦伯的社会学思想以其理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闻名于世。

韦伯的学术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权威性、社会行动意义和社会历史分析。

在权威性方面,韦伯提出了三种权威类型:传统、合法和魅力。

他认为这些权威类型是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在社会行动意义方面,韦伯强调了个人和集体行动的意义以及行动的目的和动机。

他认为,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是理解社会现象的重要关键。

在社会历史分析方面,韦伯关注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他提出了“理想类型”的概念,用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的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框架为后来的社会学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例如,他的权威性理论为研究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的社会行动意义理论使社会学家更加关注个体和群体行动的目的和动机。

他的社会历史分析理论为研究社会变迁和发展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韦伯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权威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组织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和演变。

他的社会行动意义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动机和社会行动的意义。

他的社会历史分析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背景。

总之,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思想是现代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理论框架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借鉴。

他的权威性理论、社会行动意义理论和社会历史分析理论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韦伯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It{I}lj5缸金2011?10(上)◆政法论坛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张方旭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Max)和韦伯(Max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5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批判”的本质在于分析现存社会的矛盾,否定现存世界的合理性.马克思以批判的态度展开对社会分层的分析,发现了”阶级”的存在.而在马克思看来,除非阶级不复存在了,否则阶级调和是不可能的,不同层级之间会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第二,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马克思对个人行动,个人意识深层的探究最后都落足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上来.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物质财富的拥有量,即生产资料占有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着社会分层的位置.”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产生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是否”占有”的使然,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两个概念则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动态的社会分层.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种带有历史性的动态的观察角度来论述”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马克思眼中的”阶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在一个时期内证实了马克思分层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上的前瞻性与正确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所使用的分层理论也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他这一经济决定论思想使得阶级问题和社会分层现象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二是他只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观察方向,无法解释微观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只剩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论断太过武断了,也没有考虑中间阶级的问题.三是他过于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而没有考虑建设的问题,这使那些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成功获得革命果实的共产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极左的思维中,将矛盾不断的激化,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认为好的理论或解释的标准是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鉴于人文主义这一特点,韦伯建立了他的理解社会学,在这个基础上来对社会行动作出多元化,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 所以,尽管韦伯同样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关注,但他没有将自己思考的重点放在寻找产生这种不平等的最深层的原因上,并像马克思一样试图去消灭这种不平等现象.相对而言,韦伯更倾向于从不平等现象本身来着手,进一步来理解不平等,对不平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类.(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很大区别的,韦伯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如下特点:第一,多元化的分层标准.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承认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重要作用,但除了阶级的划分之外,还有地位与党派的划分.而即使是阶级内部,也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139◆政法论坛{I}lJ占缸金/20ll?l0(上)和消费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人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是在社会生产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韦伯主要是从市场竞争关系上切入分析社会分层的,韦伯陈述了三种社会共同体: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之所以考虑这三个方面是源于它们可以拥有者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占据优势. 在三种共同体中,韦伯不是很看重阶级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意义, 认为阶级形成共同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政党作为共同体是韦伯的视角,他认为党派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制度,并且执行这种制度,而形成的共同体.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必定窄小,只是对那些进入政党派别的人有作用.(二)两种理论的分层标准不同经济面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他的分层理论是一维的分层理论,即以物质基础为标准来对社会进行分层.韦伯采取的是一种多元分层理论,即以权利,声望和财富对社会进行划分,他认为这三个标准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三)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导致他对社会分化是持负面态度的,他只强调了层与层之间的冲突,忽略了由于分工不同而带来的合作关系,而直接以矛盾冲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就是纵向的分层而忽略了横向的分工,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够终结这种不断两极分化的趋势.韦伯对社会分化的态度都基本上保持中立,他认为社会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实际是一种市场竞争关系,但由于市场竞争群体背景的多元化,所以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掉,所以他认为,社会结构框架大体上一直是稳定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化是社会整体日趋理性化的结果,因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结果的预测不同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将会不断扩大,中间阶层将会不断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最后中间阶层将会消失,最后变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革命性的阶级冲突必将爆发,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社会.韦伯对社会分层采取的一种静态的视角,他认为社会的分层是必然的,社会总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围住的社会立体结构.四,总结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分层问题,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差异便在所难免.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关注到了相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层级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等等.由于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环境,提出分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本身无法做到在价值评判上的绝对客观,所以社会分层理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统一.能.韦伯认为,”根据一方面是占有财产可以用于获利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必须在市场上提供劳动效益的方式,阶级状况可以进一步分化~.第二,以市场作为观察社会分层的切入点.虽然在韦伯眼中,阶级是”共同享有某种具有特殊影响的生活机会状况的人, 但是,这种机会状况何以成为可能?韦伯则认为,这种机会状况是”通过拥有商品和收入状况方面的经济利益来表现的~,又是“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来表现的.”.可以看出,韦伯强调, 只有在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阶级.第三,共同的阶级状况不一定会导致共同的阶级意识或阶级行为.韦伯认为哪些集团确立了一种与其他集团敌对的共同利益意识,这是一个具体的经验问题,不具有历史必然性.类意识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状况,具有阶级意识的集团的出现,仅仅从社会客观经济结构中是无法推导出来的.受不同生活命运限制的各阶层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阶级行动.第四,客观中立态度和近乎静态的立场.韦伯很少谈到阶层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虽然他也谈到了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 由于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使阶级不再存在,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必然出现的.韦伯在其他的着作中谈到社会向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但这一发展与他的分层理论无关.他并不关注阶层的发展倾向,也不对社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他只是给出了一种阶层划分的方法,因此,他对层级的观察采取了一种近乎静态的立场. (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不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那样系统,连续和完整,但他对于不平等问题和社会冲突等问题的分析论述,对现代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具有启发性,他比马克思更准确地预见和把握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体系的特征.但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样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分层指标各自成体系,很难相互间进行比较;二是他倾向于从微观的方面来观察社会分层的现象,很少考虑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宏观社会结构,当然这也是与他的人文主义取向有关的.三,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虽然社会分层理论在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是古典时期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别带着批判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在关注主体,分层标准,分层态度,结果预测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表l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马克思韦伯出发点批判主义人文主义关注主体阶级共同体(生产关系)阶级,身份群体,政党(市场竞争关系)分层标准生产资料权利,声望和财富分层态度负面中立[结果预测两极对立,冲突爆发静态的视角(一)两种分层理论关注的主体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切入社会分析社会分层的,他强调的是阶级共同体.虽然马克思也谈到了资本之间的分配,交换140注释:①【德】马克斯?韦伯着.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I钾7248.②⑤④(美】戴维?格伦斯基着.马戎,李培林译.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9.。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汇总(社会学考博必备)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汇总(社会学考博必备)

西方社会学家观点摘要(社会学考博必备)社会学的流派实在太多了,不同的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创设自己的社会学理论,靠死记硬背实在无法记清楚他们的思想体系,唯有在读完一个社会学家的观点后,用自己的话演绎出来,才能吸收。

今天,看了实证社会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观点,归纳如下:实证社会学、解释社会学和批判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三大传统,其中实证社会学在其古典理论中经历了由孔德提出-斯宾塞明确-涂尔干系统化的渐进过程。

孔德,被称为社会学之父,生于1798年,处于法国急剧社会变迁的时期,一生经历了7次政权交替,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但未能创设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社会冲突不断。

为摆脱社会危机,重建社会秩序,孔德欲创建一门新的知识与信仰体系——社会学,将科学的实证方法运用到社会研究上,孔德是提出“社会学”的第一人。

孔德的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点:一、实证方法,孔德反阐述实证方法,就是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模本,直面经验事实,通过观察、实验来认识外界事物的方法,孔德坚持实证方法要坚持“只问是什么,不问应当是什么”的研究原则,实质是对经验事实的观察中排斥主观的价值评价。

孔德强调实证方法的“相对性”,认为那是社会学的唯一特性,是相对于神学和传统哲学的绝对主义来说的,神学和传统总是追究终极本质,它们给出的概念和结论是对世界的根本理解,把自己对世界的玄想和思辨看成是对全部事物的一般概括,认为揭示出来的理论是普遍性规律。

而社会学不去追问现象之下的终极本质和普遍规律,而是直接面对经验现象本身,经验事实是感性的、具体的,并处于特定条件的运动变化中,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因此社会学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知识都不具有绝对性,而是相对性知识。

二、社会静力学。

研究社会秩序,首先孔德认为社会分化有好处和坏处之分,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加强了人的相互依赖,形成稳定社会秩序,但同时助长了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利益和争取个人地位而产生激烈竞争,引发社会动荡甚至革命,损害社会团结,因此要加强政府控制社会和整合社会的职权,主张用社会秩序来规范分化了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解论第一节马克斯•韦伯的生平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

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他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

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

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

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

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盟”的成员。

该组织是施穆勒于1872年创建的,受“社会主义者讲坛”领导。

1889年在柏林获法学博士学位。

论文题目是《中世纪商业企业史》。

同年,开始学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登记为开业律师。

1890年再次参加法学考试。

应“社会政治联盟”的要求开始调查东普鲁士农民的境况。

1892年提出关于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的报告。

1893年与玛丽安妮.施尼特格尔结婚。

1891年《罗马农业史及其对公法和私法的意义》发表。

这篇论文以及他和莫姆森教授进行的答辩使他获得了教授资格,在柏林大学谋得了一个教席。

从此,韦伯开始他的大学教授生涯。

1894年担任弗里堡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

发表论文《东德意志农业劳动者境况演变的趋势》。

1895年去苏格兰和爱尔兰旅行。

开始在弗里堡大学授课。

第一次讲授的内容是:《民族国家和经济政策》。

1896年韦伯应聘去海德堡大学任教,接替克尼斯教授退休后留下的教席。

发表论文《古代文明衰退的社会原因》。

1897年,33的他由于患严重的神经官能症,韦伯不得不完全停止工作达四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去意大利、科西嘉和瑞士等地旅行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不安。

1899年韦伯自愿退出“泛日耳曼联盟”。

1902年再次去海堡大学任教,但已不能像过去那样积极参与大学的各种活动。

1903年与维尔纳.桑巴特共同创建“社会学和学会政策档案”。

1904年去美国参加在圣路易斯举行的社会科学大会。

新大陆给他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在大会上作关于资本主义和德国农村社会的报告。

同年,《耶稣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一部分及《社会科学和政治中认识的客观性》发表。

1905年俄国的革命使韦伯对沙俄帝国面临的问题发生趣。

为了阅读俄文原著,他开始学习俄语。

《耶稣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第二部分出版。

1906年发表下述论著:《俄国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势》、《俄国向装门面的立宪法主义演变》、《用作文化科学逻辑必的批判性研究》、《耶稣教各教派与资本主义精神》。

1907年韦伯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这使他有可能退出教育界潜心从事科学研究。

1908年韦伯对工业社会心理学发生兴趣,出版了两本这方面的著作。

在海德堡寓所的客厅里,他接待过当时德国的大部分著名学者,如:文德尔班、耶利内克、特勒克斯、诺曼、桑巴特、齐美尔、米歇尔斯、特尼埃斯等。

他指导的年轻大学教师有格奥尔格.卢卡斯、卡尔.勒文斯坦等人。

韦伯组织的社会学协会并出版一部社会科学丛书。

1909年《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发表。

开始编写《经济和社会》。

1910年在德国社会学协会举行的大会上,他采取鲜明的立场反对种族主义思想。

1912年由于在价值哲学的中立性问题上存在的分歧,他辞去德国社会学协会执行委员的职务。

1913年发表论文《论广义社会学的某些范畴》。

1914年大战爆发后,马克斯.韦伯参加军队服役,负责驻在海德堡的几家医院的工作,到1915年底止。

1915年《世界性宗教的经济化理》的一部分(《序》和《儒教与道德》)出版。

1916年多次去布鲁塞尔、维也纳和布达佩斯执行。

1917年各种非正式的秘密使命,尽力劝说德国的领导人物避免扩大战争,同时他也断言德国对全世界政治负有责任,并认为俄国是主要威胁。

1916年《宗教社会学》一书的《印度教和佛教》几章出版;1917年出版该书的《古犹太教》的几章。

1918年4月去维也纳大学进行暑期讲学,内容是介绍政治和宗教社会学,题目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的实证批判》。

冬天,他在慕尼黑大学作了两次报告,题目是《学者的职业和使命》、《政治家的职业和使命》。

德国投降后,他是前往凡尔赛签署和约的德国代表团的一名专家。

发表论文:《论社会和经济学中价值哲学的中立性的意义》。

1919年应聘去慕尼黑大学任教,接替布伦塔诺教授的工作。

在1919至1920年间讲授的是普通经济学史。

后成书,于1924年出版。

韦伯支持共和国,但并不热情。

他参与慕尼黑的库尔特.埃斯纳的革命专政,是魏玛宪法起草委员长员会的成员之一。

继续编写《经济和社会》一书。

该书的最初几个章节于1919年秋付印,但全书未能完成。

1920年6月14日,韦伯在慕尼黑逝世。

1922年玛丽安妮•韦伯出版《经济和社会》一书。

1925年和1956年又出版经过增补的新版本。

第二节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主要是表现在他提出的四个很著名的概念!理解和理解社会学、价值中立、理想类型、因果多元论。

(一)理解和解释的社会学在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中,理解被视为最高范畴。

韦伯认为社会科学是经验科学,人类的经验包括了自然也包括了文化,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现实,也必须结合它们的长处。

所以,他在谈到社会科学的逻辑的时候,认为我们不应该截然划分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而变得在讨论文化科学的时候,不能运用一些实证的方法或经验的考察,这中间牵涉到了“解释”与“理解”的结合。

他说,人类是这个给定世界的能动者,我们的所作所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将来变成什么样子(这也可以说科学存在的意义所在) ,我们的行动因此就有了意义。

在《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客观性》一文中,韦伯认为,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在于围绕行动作出分析。

所以,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一门理解社会行动主观意义,并对其过程和结果予以因果解释的科学。

我们研究社会行动,不仅对于它的主观意义要理解,而且我们还需要解释它。

他这么定义社会学,把文化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追求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了。

为什么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呢? 换句话说,对人类行为科学分析的意义何在? 对韦伯而言,“所有对有意义的人类行为的终极因素的严肃反思,都必须首先作出‘目标’和‘手段’的类别划分”。

对人类行为的科学分析的意义首先就在于它能够回答“关于对给定的手段的合适性问题”,这一点十分明显。

但假如所有当前可用的手段都不能有效地达到想要的目标,那么就当前而言,这个目标就没有实际意义。

这似乎是从对手段的评价上升到对目标本身的评价,有从“事实判断”进入“价值判断”之嫌。

关于这一点的解释,也许可以求助于这种判断的情境性,即它只是根据一时一地的条件做出的判断,否定的是该目标在当时当地的合适性,而作为价值,应该不止适用于一时一地,因此不能说这种否定是对某种价值的否定。

但是也确有超情境的对所有手段合适性的否定,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目标(即价值)的否定。

其次,对人类行为的科学分析的第二个作用在于“能够确定(自然是在已存的知识范围内)准备被采取的手段的应用会产生的、附加于预期目标之上的,源于事物普遍相关性的后果”。

(二)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价值问题在社会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都是个难题,因为它关系到研究能否发现或得到“客观的有效真理”。

韦伯深受李凯尔特的影响,他认为,现实是相当复杂的,甚至是混乱的状况,而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试图去作一些整理,但是这些整理又只能在现实里面找出一小部分来,怎么找呢? 这就涉及到了价值问题。

韦伯说:我们只认定个别事实的一部分具有重要性,它为我们所关注,因为只有一部分置身于文化观念的关联之中。

在无限的现象中,我们只注意一部分,因为它们与文化价值有所关联。

我们经由这样子的一种关联来接近现实、事实。

无穷尽个别现象的一定部分因为我们赋予了普遍性文化意义而具有认知的价值。

它们是因果解释的唯一对象。

”这就是说,现实那么多,无止境,你怎么去选择呢? 后面有价值,是你背后的文化在作怪。

这就是价值关联,是这个价值关联让你从无穷尽的现实里面寻找到某个东西当作对象,让你认为你去认知它是值得这么做的,然后这个东西才变成科学研究的对象,不管它是自然的或是社会文化的现象。

不过,韦伯比李凯尔特更进一步,他认为我们是透过价值关联来认识外界的,但是在社会文化的范围里面,我们仍然要追求一种因果解释,因为人类的行为也不至于像李凯尔特所说的好像都是非理性、无法预测的。

基本上,人类的行动都有目的与手段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使得人类在行为的结果上面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

虽然没有办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发现机械性的法则,但是,我们一样有能力来把握这些目的手段大概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如上所述) 。

这就是说,人类行动的目的,是可以用理解的方式来加以掌握的,但关于目的、手段之间的联系,是不是能够达到它的效果,则需要用因果解释来加以判断、进行考察。

这又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问题。

即当选择某个东西作为你的研究对象后,价值如果继续在你的研究里面,让你时时刻刻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判断事情的话,那么对韦伯来讲,便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客观性。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价值判断是某一套固定的成见,这套成见会让一个人以他的好恶来下判断,而不是根据客观的事实情况来作判断。

而这种价值判断对韦伯来讲,却是所有科学家在追求真理这个价值的时候必须放弃的。

但是,事实上韦伯又无法禁止别人这么做,怎么办呢? 他只能在规范上面主张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也就是说,选定某一社会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成见,而用一种尽量不去评价事情好坏的态度来讨论“事实是什么”,而不是“事实应该是什么”,这个就是科学的成就,而这种态度才是科学客观性的保证。

韦伯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价值中立的研究过程,那么我们还是可以达到事实判断,事实判断就包括了譬如因果解释、事实妥当的理解、对事实客观可能性的判断,这些东西是可以达到的。

价值关联可以跟价值判断分开来,然而价值判断又不同于事实判断。

韦伯认为,在科学里面,如果我们要达到知识的客观性,我们就必须自觉地自制我们的价值判断不要随时地渗透到研究当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