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储量年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目的和任务 (1)
1.2 编制依据 (1)
第二章矿山概况 (3)
2.1 矿区位置及交通 (3)
2.2 矿权设置及矿山基本 (5)
3.2 矿山地质测量 (6)
2.4 年度生产计划及完成情况 (7)
第三章探采对比 (8)
3.1 矿山地质 (8)
3.1.1 煤层特征 (8)
3.1.2 矿石特征 (9)
3.2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9)
3.2.1 水文地质条件 (9)
3.2.2 工程地质条件 (13)
3.2.3 环境地质条件 (14)
3.2.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5)
第四章资源储量估算 (16)
4.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16)
4.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16)
4.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16)
4.4 矿体(层)圈定原则 (17)
4.5 矿山资源储量变动情况 (17)
第五章小结 (19)
附件
1、测绘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
2、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3、委托书
4、承诺书
附图
1、桐梓县洋岩煤矿地质地形及井上井下对照图 1:2000
2、桐梓县洋岩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 1:2000
第一章绪论
1.1 目的和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依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3号)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矿山储量动态监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9]58号),桐梓县洋岩煤矿委托贵州天盈矿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管理工作,并编制《桐梓县洋岩煤矿2012年度矿山储量年报》。

接受委托后我公司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矿山地质测量,并收集了矿山的采矿、开采技术条件以及有害气体等资料,开展该矿山的储量动态监测工作。

目的是:适时、准确掌握矿山资源储量保有、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促进矿山资源储量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本次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的主要任务是:
1、根据矿山建设生产的不同阶段,结合矿床地质条件、资源储量保有程度、矿山开采顺序,研究提升资源储量类别和探求生产矿量的方案,为矿山建设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2、做好各阶段的资源储量变动分析,核实变动原因,落实资源量变动的具体地段和部位。

3、掌握和分析资源储量的利用状况,查清资源储量损失的原因和地段,提出降低开采损失的意见
4、册定与修订资源储量估算参数,优化各类参数,做到既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又能保证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5、更新资源储量估算图与储量台账
1.2 编制依据
1、《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2008年8月国土资源部
2、《贵州省矿山储量动态监测试点工作方案》
3、《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
4、《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国家技术监督局2002年)
5、2009年《桐梓县洋岩煤矿开采方案设计》
6、矿山提供的相关地质资料
7、本次测量的相关资料
8、桐梓县洋岩煤矿委托书
第二章矿山概况
2.1 矿区位置及交通
矿区位置:桐梓县洋磴镇境内,行政管辖为桐梓县煤炭工业管理局,矿距桐梓县120km,距210国道49km,距川黔铁路赶水火车站35km,煤炭外运极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55′36″~106°55′07″;北纬28°42′08″~28°42′38″。

矿区位置
2.2 矿权设置及矿山基本
采矿权人: 桐梓县洋岩煤矿,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拐点坐标见详见如下表。

2005年9月,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采矿许可证,证号:5200000510134,有效期限2005年9月至2015年9月,其拐点坐标如下:
洋岩煤矿开采C1、C6共2个煤层,开采标高1200m~400m,矿区面积0.891km2 。

桐梓县洋岩煤矿采用平硐开拓。

矿井生产能力15万吨/年
桐梓县洋岩煤矿为新建矿井,属于私营独资企业,采矿证登记规模15万t/a。

位置:洋岩煤矿位于桐梓县城以北约120公里,隶属桐梓县羊磴镇所辖。

根据采矿许可证及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矿管函[2008]1571号)关于调整桐梓县洋岩煤矿矿区范围的通知,矿区面积1.0116km2,开采标高:+400m~+1200m,由10个拐点坐标圈定。

其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如下表(表1)
洋岩煤矿开采C1、C6共2个煤层,开采标高1200m~400m,矿区面积1.0116km2 。

3.2 矿山地质测量
1、本次地质工作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水文地质调查,地质剖面实测,对本矿井井口进行定位,井下巷道实测,并采集煤层样进行煤质分析。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2、水文地质测量:对矿区范围1.0km2的泉点、岩溶点进行调查,并用全站仪进行定位,各泉点、矿井涌水量采用三角堰法进行流水测量。

对生产巷道涌水量进行观察记录,并调查矿山涌水变化与大气降水及开采的关系。

3、井巷工程测量:井口采用全站仪定位。

主要开拓巷道、准备巷道采用全站仪测量,回采巷道采用皮尺、罗盘测量、测量过程中,对煤层厚度变化、夹矸、采空区及矿井充水情况进行充分量取和记录,选择具代表性煤层厚度点量取煤层厚度,并编绘成井上、下对照图。

井下巷道测量4.0km,井下测量点测量31个。

4、收集《开采方案设计》1份
通过以上地质工作,已基本能够满足本次编写矿山储量年报的需要
工作量完成统计表
2.4 年度生产计划及完成情况
本年度原计划完成煤矿采出量8万吨,实际完成6.0万吨,未完成该年度的采掘计划。

第三章探采对比
3.1 矿山地质
3.1.1 煤层特征
与2009年《桐梓县洋岩煤矿开采方案设计》相比较,通过矿山调查,该矿区可采煤层的数量、形态、产状、结构等基本无变化,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基本无变化;矿区内含可采煤层2层,其中在区域上全区大部可采煤层2层(C1、C6),在矿山范围内C1、C6号煤均为可采煤层,分析如下:
煤系地层中含可采煤层2层,即C6、C1煤层,本井田内部可采,平均总厚3.56m。

C6煤层厚2~3m,一般2.45m,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具粒状、鳞片状结构,开采后以粉状煤为主,区内稳定可采。

C1煤层厚1.08~1.15m,平均1.11m,该煤层结构简单,一般无夹矸,具鳞片状结构,开采后以粉煤为主。

该煤层上距C6煤层20~35m,下距茅口灰岩顶界2~5m。

3.1.2 矿石特征
与2009年《桐梓县洋岩煤矿开采方案设计》相比较,通过矿山调查和收集的矿山最近成果资料,通过对比,基本无变化。

1、性质特征
矿区内煤层为黑色、粉末呈褐黑色,半金属光泽,少量丝绢光泽,粉粒状为主,少量粉砂状,结构为中~细条带状,属半暗~半亮型煤。

机械强度小,煤质结构疏松,内生节理发育,性脆,断口呈参差状。

2、煤质基本特征
C1、C6煤层均为中灰、低~中硫煤层,煤类属贫瘦煤。

报告未作元素分析和粘结指数测定,给煤类的进一步划分带来一定困难。

但据邻近矿区煤矿目前使用情况,该区煤矿可作民用、电厂、炼焦配煤使用。

由于提供的资料关于煤质的化学组份的范围较大,且没有提C6、C1煤层的煤质资料,建议重新采样鉴定,取得可靠数据。

可采煤层煤质主要特征表
3.2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3.2.1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位于松坎向斜北西翼北段。

松坎向斜位于木瓜~松坎一线,向南与官店向斜、茅石向斜相接。

松坎向斜轴为北东~南西,其西翼地层层序正常,倾角一般40~80度,东翼局部地层倒转,为一不对
称紧闭向斜,矿区内地质构造为单斜构造,矿区内未见有断裂构造,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

(一)地下水类型及含水性
根据矿区及附近出露地层、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特征,区内地下水可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裂隙裂隙水三种类型。

1、第四系孔隙水、孔隙水含水岩组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

地下水赋存在第四系含砂砾石之间。

孔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就近排泄于溪沟中。

2、岩溶裂隙水
(1)茅口组(P2m)岩溶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西部,厚度大于100m,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块状灰岩,岩溶发育,含溶蚀裂隙,富水性强。

对矿井的底板充水影响极大。

(2)长兴组(P3c)岩溶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厚约80吗、左右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燧石灰岩,岩溶发育含溶蚀裂隙、溶洞水,富水性中等。

该含水岩组与煤系地层直接接触,C6煤层距长兴组底60—70m。

由于煤层顶板在开采过程易受破坏,故对矿床充水有一定的影响。

(3)下三叠系夜郎组第三段(T1y2)岩溶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厚约150m,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灰岩岩溶发育含溶蚀裂隙、溶洞水,富水性中等。

该含水岩组与煤系地层不直接接触,为矿床间接充水岩组。

该含水岩组与煤系地层间存在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在煤层顶板破坏未达该含水岩组时,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

2、基岩裂隙水
(1)龙潭组(P3l)相对隔水岩组:分布于矿区西部,厚约110m,为本区含煤岩系,主要岩性为灰色薄—中厚层粘土岩、砂岩夹灰岩、煤层(线)等。

富水性弱。

所含裂隙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不大。

(2)夜郎组沙堡湾段(T1y1)相对隔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厚约10m左右,为灰色薄层粘土岩,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隔水性能弱,
(3)夜郎组九级滩段(T1y3)相对隔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东部,厚大于60m,为紫红色薄—中厚层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为主,含基岩裂隙水,富水性弱。

隔水性能好。

(二)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1、岩溶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气降水是本区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由于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多为斜坡地带,总体上接受降水的补给条件差,但在局部地段,地形封闭好,易于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

区内岩溶较为发育溪沟水等地表水体通过碳酸盐岩之中的溶蚀裂隙、溶洞、落水洞等对地下水进行补给。

受地形、裂隙、地层等因素的控制,区内岩溶水总体由分水岭地带向地势低洼处径流。

区内地下水以泉及矿井水的形式进行排泄。

2、碎屑岩裂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大气降水是本区岩碎屑岩裂隙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由于碎屑岩分布地区多为斜坡地带,且岩层裂隙密度小,张开性差,其接受降水的补给条件差。

区内的碎屑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风化裂隙带之中,向深部富水性减弱,其径流趋势主要决定地势的高低,在重力作用下,由高处向地处径流。

区内的碎屑岩裂隙水在风化裂隙带被地形切割之处,以泉、矿井水的方式进行排泄
3、孔隙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本区孔隙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在松散堆积物中下渗,无明显的排泄点。

(三)含、隔水岩组特征及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1、玉龙山段(T1y2)岩溶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中、东部,厚约150m,主要岩性为灰。

、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灰岩,溶蚀裂隙发育,富水性中等。

该含水岩组与长兴组灰岩之间有6.22~10m沙堡湾段碎屑岩相隔,在沙堡湾段碎屑岩受冒落裂隙破坏的情况下,所含岩溶水会对长兴组(P3c)含水岩组进行越流补给。

2、沙堡湾段(T1y1)碎屑岩隔水岩组:岩性主要为钙质粘土岩,本区厚度约6.226.22~10m,平均8.11m。

富水性弱,本身所含裂隙水,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但其厚度薄且变化大,易受采空塌陷破坏,隔水性较差,受破坏之处易成为上覆玉龙山段岩溶水渗入长兴组及矿
井的充水通道。

3、长兴组(P3c)含水岩组:分布于矿区中部,厚约80m左右,主要岩性为灰、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燧石灰岩,岩溶发育,含溶蚀裂隙、溶洞水,富水性中等。

4、龙潭组含水岩组(P3l):分布于矿区西部,厚约110m,为本区含煤岩系,主要岩性为灰色薄—中厚层粘土、砂岩夹灰岩、煤层(线)等,为煤系地层,本区含C1、C6号煤层。

其中C6煤层上距长兴组底板85m,C1号煤下距茅口组顶板约20m。

富水性差,为弱含水岩组,主要起隔水作用。

本身所含裂隙水,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5、茅口组含水岩组(P2q+m):岩性以厚层块状灰岩为主,其溶洞、地下暗河发育,含裂隙溶洞水,在区域内出露厚度大于100m,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的补给,富水性强。

该岩组中裂隙发育,多为泥质充填,在水流作用下,易成为开采矿井的充水通道。

该岩组上距C1号煤层底板约20m,其间为黄铁矿粘土岩,岩层厚度变化幅度大,采C1号煤层至最低开拓水平900m时,其所含岩溶水可能通过底板膨胀所产生的裂隙进入矿井之中,甚至在薄弱地段产生突水现象。

综上所述,开采各煤层时,均可能发生矿井顶板充水,尤其是开采C6号煤层时发生矿井顶板充水的可能性最大;开采C1号煤层时,发生底板突水的可能性较大。

(四)主要构造破碎带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矿区内总体构造简单,为陡倾斜单斜构造,地层总体倾向西西北,倾角40—80°。

测区内未见大的断裂和褶皱,在开采过程中部排除局部小构造的存在,但对煤层开采无大的影响。

总之测区内为单斜岩层,尚未发现大的断裂,地质构造简单。

(五)地表水对矿床充水的影响
矿区及其附近无地表水,矿井充水与地表水体无关系。

(六)地表水、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
据调查访问资料,各水点的流量与降雨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动态随季节变化较为明显。

丰水期降雨增大,各水点流量也增大;枯水期降雨量减少,各水点流量也相应地减少。

地表水温度随气温变化
而变化。

(七)地下水埋深
矿区地下水埋深受地势及地貌影响大。

据水文地质测绘资料,在地势高的坡顶地带,地下水位埋深大,一般大于40m;在地势低的坡脚地带,地下水位埋深小,一般20~25m。

(八)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充水水源
矿区内2层可采煤层,各煤层矿井的充水水源有上覆地层玉龙山段、长兴组中所含的岩溶水、龙潭组岩层中所含的碎屑岩裂隙水。

煤系地层的底板为茅口组,含岩溶水,可能成为底板充水水源。

2、充水通道
矿井的充水通道主要为采煤过程中所形成的顶板冒落裂隙、溶蚀裂隙、底板膨胀所产生的裂隙。

3、充水方式:各煤层矿井的充水方式为顶板充水,
(九)矿区供水
矿区内无水源地,需在矿区之外另寻水量丰富的水源地或采取其他措施,解决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

(十)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其顶板充水来源主要为长兴组及玉龙山段所含岩溶水。

其底板充水来源为茅口组所含岩溶水,故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为顶板进水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3.2.2 工程地质条件
(一)工程地质岩组
矿区的工程地质岩组,根据地层岩性组合关系可划分为三个工程地质岩组,既硬质岩组、软质岩组及松散岩组。

1、硬质岩组
主要为夜郎组玉龙山段、长兴组及茅口组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灰岩。

岩石坚硬,力学强度高。

岩石质量中等,岩体中等完整。

2、软质岩组
主要为沙堡湾组及龙潭组地层,其岩性主要为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及煤层等,其岩石强度低,遇水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差。

岩石质量差,岩体完整性差。

3、松散岩组
包括残坡积物,人工堆积物与强风化带的风化物。

矿区碎屑岩表层风化甚强,地表大都覆盖有场残坡积物(由粘土、岩块及砂组成,厚0—15m),人工堆积物为坑采煤矿围岩及煤矸石,结构松散。

(二)围岩及顶底板
本矿可采煤层倾角60°,属陡倾斜煤层。

煤层顶、底板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细砂岩等。

煤层直接顶、底板均为薄—中厚层粘土岩,均为软质岩组,遇水易软化。

此外,顶、底板岩层中发育有多组裂隙,岩体结合力差,岩层稳固性差。

在踩空区形成之后,易产生硐室顶板冒顶垮塌及底鼓等矿山不良工程地质问题。

井下开采应注意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和合理的采矿方法。

3.2.3 环境地质条件
(一)区域稳定性评价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矿区及附近地区地震烈度不超过VI度,属稳定类型,对矿山建设危害性不大。

(二)井下开采引起地表水源干凅的预测评价
井下开采时,将在矿井的上覆地层中形成导水裂隙带。

前述,本矿区导水裂隙带最大度约为57.6m。

而长兴组含水岩组相距C6号煤层顶板均约80m。

由此可见,井下开采有可能使长兴组中的岩溶水成为矿井的充水水源,从而使分布在该地层总中的井、泉发生干凅。

(三)地质灾害评价
1、地质灾害现状评价
据目前调查资料,矿区内目前未发生地质灾害,但在今后井下开采过程中,由于矿区地形起伏较大,可能导致地面移动盆地造成地面沉降后,对陡岩产生破坏,极易产生崩塌等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预测评价
矿山井下开采活动及矿床疏干排水,可能在地表诱发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地表村寨房屋、人口等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其危害性大。

需特别注意,矿区多处存在陡崖等微地貌,未来的采煤活动一旦诱发产生崩塌,危害性极大。

因此,在矿区建设时,必须在矿区对已有灾害隐患点设置危险性标志;必须规范井下开采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必须加强安全管路;必须规范对井口、运输巷道和采空区进行可靠的支护,必须留设保安矿柱。

3.2.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1、瓦斯
根据2009年8月中国矿业大学提供的突出鉴定及其批复,该矿开采标高+663m以上的C1煤层无突出危险。

而C6煤层已申请为突出煤层。

因此在开采C1煤层+663m标高以上时按无突出危险性进行设计与管理;在开采C1煤层+663m标高以下及C6煤层时按煤与瓦斯突出进行设计与管理。

2、煤尘爆炸性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于2006年12月提交的C1、C6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C1、C6煤层均有煤尘爆炸性。

根据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于2006年12月提交的C1、C6煤炭自燃倾向性等级鉴定报告:C1、C6煤层倾向性分类为Ⅱ类,即自燃煤层
第四章资源储量估算
4.1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根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附录E表E.2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进行估算。

该矿煤层倾角小于80°,煤层厚度大于采用厚度0.85m,最高灰分 (Ad)为17.85~22.16%,最高硫分(St,d)为1.87~2.35%,最低发热量(Qnet,ar)为27791~29438MJ/kg;洋岩煤矿矿区煤层倾角为40~80°,煤类均为贫煤,故各可采煤层按上述规定执行。

4.2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依据《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执行。

具体是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采用地质块段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采用资源储量=真厚度×水平投影面积×容重÷倾角的余弦值(cosα)。

4.3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中,厚度、面积、容重、倾角,各项参数的确定如下:
4.3.1、厚度
采用煤层厚度的算术平均值,具体按《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执行。

无夹矸的煤层厚度即为采用厚度,有夹矸的煤层厚度按下列原则进行处理:煤层中单层厚度小于0.05m的夹矸,与煤分层合并计算采用厚度,但并入夹矸以后全层的灰分(或发热量)、硫分应符合估算指标的规定;煤层中夹矸厚度等于或大于最
低可采厚度时,煤分层应分别视为独立煤层,分别估算(或不估算)资源量;夹矸厚度小于煤层的最低可采厚度,且煤分层厚度均大于或等于夹矸厚度时,将上下煤分层厚度相加,作为采用厚度;煤层中夹矸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且厚度大于上、下煤分层厚度时,厚度大的煤分层厚度为煤层采用厚度。

4.3.2、面积
直接在底板等高线图上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量取,一般量取2~3次,取其算术平均值。

4.3.3、容重
各煤层容重采用《贵州省桐梓县水坝塘镇水竹湾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数据,C1、C6号煤层的容重均为1.40t/m3。

4.3.4、倾角
用块段内等高线的平距和高差计算平均倾角,该矿区内各煤层的倾角为40o~80o。

4.4 矿体(层)圈定原则
煤层为沉积型层状矿床,本矿可采煤层厚度、结构、构造等特征在走向及倾向上均无变化,加之本矿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因此本矿煤矿床按煤层在走向及倾向上的正常延伸方向圈定。

4.5 矿山资源储量变动情况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函字[2003]183号)文件“关于印发《贵州省桐梓县洋岩煤矿勘查地质报告》审查意见的函,桐梓县洋岩煤矿井田原煤储量D级377万吨,E级269万吨。


中,C6煤层D级储量269万吨,E级储量180万吨;C1煤层 D级储量108万吨,E级储量89万吨。

经本次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的现场实测和调查,矿山共有2层可采煤层,2012年工程施工和开采C1煤层,由于缺失原始数据与图纸,所以只对C1煤层的开采量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进行了简单估算,2012年度,矿山开采量5.5万吨,损失量0.5万吨,共消耗资源量6万吨。

2012年12月底,矿山保有资源量C1煤层 D级储量108万吨,E 级储量52.6万吨。

由于缺失矿山开采的基础数据,本次动态监测暂不进行对比。

截止2012年12月底共消耗资源量6万吨(采出6.5万吨,损失0.5万吨)。

该矿历年开采消耗资源量由于缺失资料暂不进行对比。

由于缺失矿山开采的基础数据,本次动态监测暂不进行对比
第五章小结
(一)工作成果
1、对该矿开采动态进行了了解,在原动态监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矿区地层层序、地层划分、岩性、厚度、分布情况进行核实。

2、对矿区构造形态及性质、地层产状及变化情况,区内煤层层位、厚度、结果、空间分布及可采情况再次进行了调查。

初步查明了可采煤层的主要煤质特征,初步圈定煤的风氧化带,指出了煤的利用方向。

查明了矿区煤层的煤类,煤类属非炼焦用煤(无烟煤)。

3、经估算,截止2012年12月30日,估算矿权范围准采标高内C1煤层保有资源量为609.6万吨,历年开采消耗资源量不详。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存在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

2、在开采时,预防老窑积水及地表水下渗的透水事故,生产中做到“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掘后采”的探放水原则。

3、在今后工作中加强地质及水文地质工作的研究,特别是矿区内老窑积水不明,应加强探、放水和矿井水文地质观测。

4、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量会越来越高,建议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加强瓦斯监测防治工作、加强防尘管理。

5、建议在今后实际生产过程中多做一些地质工作,为下一步矿山核实保有资源储量提供一些可靠的地质依据提高矿井保有资源量的可靠程度,已利于指导矿山生产建设。

6、顶板垮塌、底鼓和突水是煤矿的安全隐患,矿山在今后的开采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执行安全规范和要求,防止顶板垮塌、底鼓和突水事故的发生。

委托书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矿山储量动态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87号),国土资源部《矿山储量动态管理要求》(国土资发[2008]163号文),遵义市国土局《关于执行(储量动态管理要求)的通知》(遵义市国土资发[2008]110号)和桐梓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储量动态监测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要求,为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加强矿产资源资的动态管理,了解矿产资源的动态情况。

特委托贵州天盈矿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我矿山做2012年度储量年报。

特此委托
委托单位:桐梓县洋岩煤矿
2012年11月2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