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盛唐边塞诗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
盛唐边塞诗《燕歌行》赏析诗是最能代表唐代文学的,它在盛唐达到繁荣的顶峰。
在盛唐诗歌中,除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色。
它作为一种独立流派占据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创作数量丰富,描写的大多是边疆的风情,表现征戍的艰辛,战争的残酷以及围绕战争引出的种种矛盾,无处不饱含着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融注着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具有雄浑壮阔的风调。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
由于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高适对下层士兵的思想有更多的了解和同情,更体恤他们生活的艰苦及久戍不归、有家难回的遭遇。
高适还擅长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中不但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敌人的猖獗,我军的危机,更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
更可贵的是通过对比,写出了官兵之间天地悬隔的苦乐不均;一方面是“战士军前半死生”,一方面是“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至今犹忆李将军”了。
这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卒生命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谴责,而对这腐败“轻敌”的将军,“天子非常赐颜色”,把矛头隐隐地转向天子,使全诗的思想性显得更为深刻。
诗前原序曰:“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
浅析盛唐边塞诗
浅析盛唐边塞诗诗歌是唐代文学的标志,它在盛唐时达到繁荣的顶峰。
在盛唐诗歌中,出山水、田园等传统题材外,边塞诗更能集中体现盛唐诗歌的特点。
以高适、岑参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虽没有共同的旗帜、共同的组织,甚至没有统一的创作理论,但他们的诗歌创作却具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盛唐诗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慷慨奇伟。
本文将选取高、岑的代表作对盛唐边塞诗进行粗略的赏析。
一、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一句描写战争的瞬息万变,转眼间便处于弱势。
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则道出了战争失利的真正原因——战士浴血奋战,将军却在帐中寻欢作乐。
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则写出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由这更反衬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辛:不仅仅是来自于自然环境的艰难,还有心灵上的孤单。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
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另一方面盛唐边塞诗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如《塞上听吹笛》一诗从“雪净”起笔,传递出边关解冻、春回大地的信息,由此,诗人了无痕迹地引出了牧马晚归的开廓情景,而“月明”又极柔和地为此添上了清澄的一笔。
闭着眼晴,我们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地涌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漫漫边关,残雪已收敛起它最后的一片花瓣,茵茵的绿草便从眼前一直漫上了辽远的天际,夕阳依在远山的肩上,安然而祥和。
暮色开始缓缓地走了出来,顿时,山野披上了一层灰色的袈裟,牧马人吹起嘹亮的口哨,马群在口哨的召唤下,隐没在灰色的山野中。
这时,月亮出来了,清澈如水的月光流泻而下,表达着一种靓丽,写意着一种圣洁。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
边塞诗词的鉴赏5篇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沙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边塞诗词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碛中作朝代:唐朝|作者: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碛中作》是唐代诗人岑参的边塞诗。
此诗选取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以雄健的笔触,描述了驰骋塞外,随止随歇的军旅生活。
虽仅四句,却融汇了作者初赴边塞的新奇之感和远离家乡的思亲之情。
在对大漠的荒凉和行军的艰苦所作的描绘中,也显现出一种从军豪情。
全诗语言自然遒劲,意境雄浑壮阔,情景契合,别有神韵,充分显示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子夜秋歌朝代:唐朝|作者: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秋歌》是唐代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
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
情调用意,皆不脱边塞诗的风韵。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朝代:唐朝|作者: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
此诗是诗人为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而作,寓有劝慰鼓励之意。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
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祜。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
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
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
边塞诗赏析方法及试题解析技巧分析一、边塞诗”是以反映边界战争和征战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1盛唐边塞诗构成“盛唐精神”的壮丽音节,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中晚唐国势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
[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南宋沦亡半壁江山,外临强敌内政颓糜,诗坛和词苑交织着救亡御侮的悲怆呼号!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及人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单于;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表现的思想感情分类(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二)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四)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李白(五)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杜甫四、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盛唐边塞诗人介绍和作品赏析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古从军行
别董大
比较有名的边塞诗人
王昌龄、王之涣、 王翰、李颀 高适、岑参
还有哪些写过边塞诗的诗人?
王维、陈陶、祖咏、 金昌绪、沈佺期等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代 边塞诗 的风格
景象奇丽 意境阔大 慷慨雄壮
关于盛唐边塞诗的评价:
唐代边塞诗人有他们的共同特点,他们在人生上 积极进取的,而不是消极退却的,他们都具有不 同程度的乐观情绪何英雄气概以及民族意识和爱 国热情,他们对人民特别是对士兵都有深厚得同 情,他们对战争性质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都 反对战争。他们的作品色彩强烈,情调高昂,显 示出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他们的风格 :一般是豪放悲壮,能够振奋人心的,他们善于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气氛,善于表现征人思妇的 离愁别绪,在诗体上他们一般运用七言古诗或七 言绝句,因为用七言来表达战争边塞的豪情壮志 是更为合适的,他们的缺点是个人功名思想较重 ,有时混淆了战争的界限。
盛唐时边塞诗人群体
边塞诗的概念:
产生时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 主要内容:反映边塞风光和边界战争生活为 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 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 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 “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 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 大国的一束奇葩。
唐代边塞诗分析
唐代边塞诗分析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摘要: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边塞诗在唐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若干方面浅析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及类型。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特点类型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黩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
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痛恨庸将无能的悲慨。
一、唐带边塞诗的特点唐代边塞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浓郁的汉代情结。
唐代边塞诗有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汉家三十六将军,东方雷动横阵云。
”·《古东门行》·柳宗元),将领称为汉将(“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高适),边塞称为汉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王维),就连皇帝也称为汉皇(“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杜甫)。
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塞下曲六首·其三》·卢纶)、左贤(“火发龙山北,中宵易左贤。
浅析唐朝边塞诗
边塞诗——一朵绽放在唐朝诗歌百花园中的奇葩姓名:龙文毅学号:2009016623 班级:中文0936班内容摘要: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唐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成为艺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而盛极一时的边塞诗则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唐朝诗歌百花园中一支永不凋零的奇葩,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唐朝、边塞、雄浑壮阔、豪迈雄壮一、唐朝边塞诗的概况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
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二、唐朝边塞诗的代表诗人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指以边塞风光或边塞生活为主要题裁的诗歌流派。
盛唐时以诗人高适、岑参成就最高。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一)高适、岑参(1)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
譬如,他对边塞的纷扰不宁表示忧虑:“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
他对战士的勇往无前,作热烈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燕歌行》)。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
边塞的诗词集及赏析1、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
“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盛唐边塞诗浅论
盛唐边塞诗浅论边塞诗是在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们创作的一类丰富多样、重要性不可低估的诗歌类别。
边塞诗不仅体现了当时诗人对乡村风情,祖国边疆历史文化的浓厚感情,同时也展现了盛唐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赞美与揭露。
边塞诗的表达技巧繁多,涉及面广,各色景物、萦绕于诗中,让人细细品味,令人体味边塞的情趣与美。
边塞诗在盛唐时期,源于李白、杜牧等著名诗人的创作,边塞诗不仅突出了边塞风貌、祖国草原风光,也将历史文化与情怀相联系。
与山水诗不同,边塞诗的创作让诗人不仅感受到边塞的荒凉与苍茫,更是去抒发他们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强烈的抗争意志。
边塞诗的挣脱了繁重的技巧和整齐的格律,取材大景物,表达激烈的意趣,有时带有讽刺和怒放的气势,把在时代苦难中的安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勾画出爱国情怀与抗苍天气势。
边塞诗体现了豪放的自然美,如陶渊明《登高》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宋祁《边上行》中“落花风雨夜,拂衣过江阻”等,渲染出自然美的曼妙;边塞诗还反映了民间风情,如韩愈《洛阳城》中“白水洛阳城多少山,青屋落日客心寒”,李白《行路难》中“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等,抒写出乡村的原生态的热情与浪漫。
边塞诗丰富多彩,叙讽并重,边言边叹,把爱国之情与怨天之气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边塞诗的抒情力深,创作手法独特。
诗人的创作灵感源自大景物、情思、历史及其他各种素材。
在表达形式上,边塞诗比较注重用具,叙事大景、小景胜于排比,发挥了诗歌抒情的特色,抒发了诗人思想与感情。
边塞诗的主旨多为抒发爱国情怀,揭露世态炎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天苍苍的爱恨,把愁怨的声音传达出来,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这也是盛唐边塞诗与唐诗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边塞诗创作独有的特色之处。
总之,边塞诗在盛唐时期是一种很受欢迎的诗歌类别,诗人们以自然美景和民俗风情为素材,用独特的表达技巧,把对自然美和抗苍天气势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边塞诗不仅是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已经得以流传的重要传统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盛唐边塞诗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盛唐时期,边塞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这些诗歌通过豪放、磅礴、雄浑、浪漫、悲壮和瑰丽等多种元素,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边塞诗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既展示了战争残酷、环境恶劣的一面,又强调了人们在战争面前所展现的巨大精神力量。
这种对立统一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千古。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一、题材广阔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广泛而多样化。
一方面,这些诗歌描绘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以及将士的思家情感。
这些作品通过雄奇的笔墨,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英勇与坚韧,以及他们在千里之外思念家乡的深情。
另一方面,边塞诗也反映了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无论是战争场面还是边塞风光,这些题材都为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材料。
以前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突出战争的残酷和环境的恶劣。
例如,王之涣的《出塞》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以壮丽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城池的雄伟和荒凉。
同样,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句诗通过描写酒宴场景和战士的壮丽,凸显了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又强调了将士的英勇,展现出了边塞生活的多重面貌。
另一方面,以后者为主要题材的边塞诗,常常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风光和民俗风情。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描写了黄河、白云和孤城的壮美景象,以及边塞地区的风景和生活。
这些诗句让读者感受到边塞地区的广阔和多彩。
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为盛唐边塞诗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二、意象宏阔盛唐边塞诗以其宏大的意象而著称。
这些诗歌以大处落笔,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奇情壮景。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名篇迭出,佳作纷呈,蔚为大观。
这些优秀的边塞诗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传于后世,让读者百读不厌,历久常新。
盛唐边塞诗垂之千古,传诵不已,它有什么特点和魅力呢?一.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盛唐边塞诗题材丰富,既有反映边塞生活的佳作,也有描绘边塞景色和边塞风情的名篇。
而在众多的边塞诗章中,又以表现边塞征战为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时边塞战争的诸多方面,呈示了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表达以身许国、戍边立功的爱国思想,如祖咏的《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二)表现慷慨赴边、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如高适的《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三)歌颂戍边士卒在战斗中的英勇精神,如高适的《蓟门五首》:“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四)反映边境的荒凉、自然环境的恶劣,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五)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如高适的《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
”(六)抒写戍边战士的离愁别绪,如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抒写艰苦的军旅生活以及戍边士卒的思乡念亲之情,如岑参的《碛中行》:“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八)表达对扩边战争的指斥与谴责,如高适的《蓟门行五首》其二:“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九)描绘边塞战争给戍边战士带来的深重苦难和惨重牺牲,如刘湾的《云南曲》:“去者无余生,十人九人死”;“妻行求死夫,父行求死子”;“苍天满愁云,白骨积空垒。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盛唐边塞诗主要描写了唐朝时期在西北、边疆、戍边地区战事频繁的军民生活,反映了边疆人民的艰苦生存和坚守。
这些诗歌所表现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题材:反映唐代在戍边地区的抗击外侮的战争,充分表现了唐朝军人的英勇顽强、忠诚爱国,以及军民共同抗击外敌的伟大精神。
2. 自然景观:描述了边塞的岩峰、雪山、戈壁和草原等美丽的自然景色。
在这些美丽的自然美景中,诗人则用自我感受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想。
3. 情感抒发:边塞诗歌感情表现丰富,多为怀念亲人、爱情乡愁、愁绪感伤等,反映了边塞人民的生活所寄托的情感。
4. 人民生活: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唐代边塞地区的生产生活、文化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反映了边塞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士人风情。
这些内容在唐朝时期的边疆生活环境下得到了广泛的反映,使得边塞诗成为唐代诗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型。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时期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边塞地区以及边塞人物为主题,描写边塞景物,表达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是盛唐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一、边塞式的景物描写。
盛唐边塞诗以边塞景物为主题,以描写边塞景物的方式表达边塞
人物的思想感情,展示边塞文化的特点。
比如“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碎落荒城”,描绘
了边塞景物的孤寂荒凉;“若有英雄心拔剑,山河变色英雄行”,描绘了边塞人物勇敢的精神。
二、边塞式的诗情。
盛唐边塞诗突出表现边塞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边塞人物的热情、忧愁、悲凉、怨恨、憧憬等情绪,以及边塞人物的抗争、英雄主义精神等主题。
比如“抗金
未能成英雄,汉家英灵早已空”,表达了边塞人物抗金的精神;“沙漠秋色宜草枯,马蹄声
碎落荒城”,表达了边塞人物的悲凉和怨恨。
三、边塞式的语言表现。
盛唐边塞诗采用壮阔的语言,表现出边塞人物的英雄气概和奋发
向上的精神。
比如“金榜题名催英雄,酒卷自报拔剑行”,表达了边塞人物的英雄主义精神;“汗血宝马经沙场,双蛟龙舟渡。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1、初盛唐边塞诗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四个特点(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盛唐边塞诗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
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论盛唐边塞诗
浅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摘要:自从南朝以来,边塞征戍的题材便逐渐为诗人所注目,成为吟咏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中以鲍照、吴均、卢思道、骆宾王、陈子昂等在这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但还没有条件足以形成一个诗歌流派。
一直到了盛唐,奇情壮采的边塞征戍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一股澎湃的潮流,成为唐代诗苑中的一枝奇葩,成为文学史上的壮观。
它以多元化的审美视角反映着时代特征,对唐诗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拓展以及唐诗的繁荣都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本文主要以高适、岑参的边塞诗是为代表,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将他们的诗歌形成对比,从而来探讨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诗风特点。
关键词: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唐初从贞观到开元的一百年间,由于国力强盛,各名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心,当时一般有雄心壮志的文人,感到前面的出路较为宽广,大都意气风发,十分活跃。
因此,他们不仅想通过科举、干谒步入仕途,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还向往边塞军旅生活,希望有所作为。
其次,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考试而进身容易得多,于是大批文士投身戎幕,奔赴边塞,再加上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到开元天宝年间,边塞已成为许多文人共同注意的题材,奇情壮采的边塞征戍诗便大大发展起来,成为文学史上的壮观。
而人们通常谈论边塞诗,言必及高适、岑参。
高、岑二人均以边塞诗享有盛名而被视为唐代边塞诗人的代表。
一、生活背景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进河北沧县)人。
半世蹉跎不遇,混迹渔樵,浪游燕赵、梁宋一带。
40岁后才得一尉官,不久辞去。
后来在哥舒翰幕中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任西川节度使,官至散骑常侍。
高适有着拓落不羁、傲岸自负、独往独来、无所牵挂和慷慨豪迈的性格、气质特点。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相门之后,上三代皆有人官至宰相,父亲岑植也两任州刺史,在他的一生中,热衷功名、勇于进取和全身远祸、遁踪山林这两种思想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
边塞古诗赏析
边塞古诗赏析边塞古诗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边塞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古诗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开头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
“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
“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
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
没完没了的,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中间四句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
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
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
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
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
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最后四句描写战士“望归”的愁苦心情。
“戍客”“思归”愁肠百结,望着边塞荒凉景色,满面愁容,难以名状。
想家中高楼上的妻子、满头白发的亲娘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一定也在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楼头,或折柳门前。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
关于边塞诗的赏析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作者生平: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
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
”(《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
”(《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壮志。
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
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
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
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
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都是新奇的。
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
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
2、诗风:奇情壮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
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
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1)奇景:边塞奇异壮丽的风光如写火山:“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又如写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岸旁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燕砂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下文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分析诗人所擅长的奇景刻画。
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
论盛唐边塞诗的精神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情感和理想。
以下是对盛唐边塞诗精神内涵的探讨。
一、人性的张扬盛唐边塞诗是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在这个时代,诗人们渴望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将边塞视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场所,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在边塞诗中,诗人们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建立功勋的理想。
这些诗歌充满了张扬人性的精神内涵,展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二、激昂慷慨的豪气与缠绵婉转的柔情盛唐边塞诗中既有激昂慷慨的豪气,也有缠绵婉转的柔情。
诗人们通过描绘边塞军人的英勇形象和边塞风物的荒凉景象,表达了对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的赞美。
他们在诗歌中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激昂慷慨的豪气和缠绵婉转的柔情。
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盛唐边塞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盛唐边塞诗中充满了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
诗人们在诗歌中描绘了边塞大漠的奇异风光和边关将士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他们对自由、正义和理想的追求。
这种富有浪漫气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盛唐边塞诗区别于其他时期边塞之作的主要不同。
四、民族性格的体现盛唐边塞诗也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不畏强暴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诗人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和关注,呼吁人们勇敢地保卫家园,追求自由和正义。
这种民族性格在盛唐边塞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为其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盛唐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精神内涵,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情感和理想,展现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历史、认识民族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盛唐边塞诗
【摘要】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盛唐诗歌更是唐朝诗歌的最高峰。
盛唐边塞诗派出现了不少伟大诗人,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以两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表现出盛唐的灿烂辉煌。
通过二人的诗歌,对盛唐风貌有一种不同的了解。
【关键词】战争,愁怨,国家,高适,岑参,盛世
一.盛唐边塞诗的成因
唐朝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期国力强盛威服四方。
当国家或者民族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战争就成了唯一可以解决矛盾的方法。
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弘扬“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尚武精神。
从唐初到盛唐,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一直是唐王朝的心腹大患,这种紧张形势使得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抵御外族侵略作为巩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统治者精神状态比较向上,面对外族入侵总是积极组织抵御反攻。
盛唐统治者实行了奖励军功的政策。
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广大诗人出现了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积极性。
同时投笔从戎,立功边塞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人生意气,绕过科举考试,不必匍匐于王宫贵胄,达官贵人之前,仰人鼻息为了小的利禄而委曲求全。
在盛唐从张嘉贞开始,“王晙,张说,萧嵩等皆以节度使用事”。
奖励军功政策对于士人心理以及精神上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直接调动了诗人对边关战争的密切关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诗人积极参政的政治热情。
频繁的边塞战争赢得胜利之后,局势得到了极大的稳定。
但是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人付出了自己的鲜血与生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仍旧有很多人为了拜将封侯,愿意到边塞经历血的洗礼。
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反映到文学作品上面,导致了边塞诗的大量涌现。
二.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
高适(公元704-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
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
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
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
天宝四载(745)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宋,登临唱和。
他自言"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天宝八载(749)因人举荐,"举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县尉。
哥舒翰镇河西,高适投其幕府作记事参军。
安史之乱后,得肃宗重用,累官四川节度使,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旧唐书》说他:“文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
岑参(公元715-769)的郡望是南阳棘阳县,自南朝梁时迁居荆州江陵,即今湖北江陵。
岑参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时的名相,伯祖岑长倩为武则天时宰相,从伯父岑羲为唐中宗、睿宗时宰相。
后因岑长倩、岑羲得罪被杀,家道中衰。
岑参的父亲岑植,官终仙、晋二州刺史。
岑参自己在京畿雩县(今陕西户县)终南山下的高冠谷,有一所别业,但境况不佳。
岑参虽也有功名之心,曾献书长安,但他的性情,却是近于道家清逸的一类。
他曾一度在嵩山和终南山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山水诗写得极好。
后来高中进士,不久被征调到唐朝最远的边塞安西(今新疆库车)和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真正是投笔从戎。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
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
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
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
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
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
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
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入了更多的心血与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
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
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
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
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
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
首段八句写出师。
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
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
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
“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
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
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
“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
“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
渲染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
“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
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
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
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
岑参的代表作则是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
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
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
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
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显示出了二人不同的风格。
三.其他边塞诗人和盛唐边塞诗的结尾
除了高适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在盛唐边塞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秦时明月汉时关),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也都是盛唐边塞诗的名篇。
国家和社会决定着文学作品的性格。
随着大唐盛世的结束,唐王朝内忧外患,边塞诗也没有了其特有的英雄之气和爱国豪情,从而也就失去了作为诗歌流派的标示意义与价值。
盛唐边塞诗就像大唐的盛世,走向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