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1. 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立有效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
2.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失败和疾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机制,可以及时追踪和监测细菌耐药性情况,为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3.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主要内容细菌耐药性监测主要包括病原菌的采集和分离、耐药性测试、数据分析和报告等环节。
通过对临床样本、环境样本和动物样本等进行细菌检测,可以了解不同区域和不同种群中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
4. 细菌耐药性预警的重要性细菌耐药性预警是在细菌耐药性出现之前对其进行预测和预防的重要手段。
通过趋势分析、数据模型和预测算法,可以提前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其进一步扩散和传播。
5.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策略(1)建立国家级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整合各级卫生部门、实验室和医疗机构资源,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网络,实时共享数据和信息。
(2)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研究和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推动国际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流。
(3)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加大对细菌耐药性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6. 结论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是有效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预警机制,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支持,从而保护公众健康。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重耐药菌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情况日益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感染了多重耐药菌,其中约有数十万人因此丧生,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显得尤为迫切。
目前,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现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由于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复杂,监测方法与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这一威胁。
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害,认识到防控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为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提高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 研究目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探讨有效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揭示多重耐药菌感染对人类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强调防控措施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提高公众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知水平,加强对该类疾病的监测和预防工作,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传播,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通过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希望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推动医疗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1.3 研究意义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监测分析与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监测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传播规律和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的抗性能力,使得原本可以被抗生素有效杀灭的细菌变得耐药,导致常用的抗生素治疗不再有效。
这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确保有效的治疗和控制细菌感染,需要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提供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的能力。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趋势和变化,为制定适当的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监测的内容包括细菌感染的类型、耐药性的频率和范围、耐药基因的分布等方面。
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临床病例监测、实验室检测和细菌数据库建设等。
临床病例监测是通过收集临床患者的样本,检测细菌株的耐药性,了解不同细菌株的耐药性分布情况。
实验室检测是通过对细菌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试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细菌数据库建设是将收集到的细菌样品信息整理、统计和存储,建立一个实时的细菌耐药性数据库,为监测和评估提供便利。
细菌耐药性预警机制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耐药细菌和耐药基因进行预测和预警,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
预警机制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方式。
定性预警是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判断细菌株的耐药风险和传播潜力,对可能出现的耐药流行进行预警。
定量预警是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细菌耐药性的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前预警可能的耐药危机。
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需要多方合作。
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和学术机构等应共同参与,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测和预警网络。
政府应提供相关政策和法律支持,调动相关机构和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细菌耐药性监测和报告制度,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实验室应提供准确的细菌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为监测和预警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学术机构应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的监测和预警方法,并推动相关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的建立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是当代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滥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成为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手段。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目标是及时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态势,预测和预警细菌耐药性的变化,为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其核心内容包括数据采集和分析、信息发布和传播、政策制定和实施等。
首先,建立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是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基础。
监测机制应覆盖全国范围,包括医院、社区及农业领域等各个环境和领域。
数据采集需要包括细菌菌株分离、抗生素敏感性测试结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信息。
此外,还应建立菌株库,对采集的细菌菌株进行长期保存和分析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影响细菌耐药性发展的因素。
其次,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以形成对细菌耐药性发展态势的认识。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发布细菌耐药性的相关信息,并向医务人员和决策部门进行传播。
这样可以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细菌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引起重视,并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最后,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并推动其实施。
这包括对控制抗菌药物在农业使用的监管、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指南,以及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
同时,还应推广和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加强抗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期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和推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工作的开展。
医疗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落实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和宣传。
科研机构应加大细菌耐药性研究的力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而公众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减少滥用抗生素的行为。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
细菌耐药性是当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及时监测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情况,各国纷纷开展了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一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的一些重要成果和经验。
首先,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从样本采集到实验室检测再到数据分析和报告的全过程,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与临床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进行密切合作,及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其次,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关注多种细菌和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除了常见的耐药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外,还需要关注一些罕见的细菌和新型的耐药机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同时,监测工作还需要关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耐药情况,以便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
最后,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需要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预警信息。
一旦发现某种细菌或某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出现变化,就需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和医疗机构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大家加强防控措施,避免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传播和扩散。
总之,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只有及时监测和有效控制细菌耐药性,才能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024年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五篇)
2024年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为建立健全医院药品合理使用长效机制,有效缓解民众就医面临的难题,降低患者经济负担,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依据____部门及省卫生厅的相应规定,我院特制定药品用量动态监测与超常预警制度。
一、工作原则由药剂科指派专员,针对医院每月药品使用量进行统计与排名,将以下四种情况的药品纳入动态监控范围:针剂(抗菌药物单独计算)使用金额排名前____位、抗菌药物前____名、口服药品(包含中成药)前____位以及单品种使用金额波动幅度超过____%的药品。
每月、每季度对药品使用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并上报医务科,由医务科转呈院领导。
若无合理原因,将药品使用量的异常波动视为异常,并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进行调节。
二、具体措施为保障药品动态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医院将在各环节强化科学管理,采取以下措施以控制药品异常波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1. 警告措施:对于药品使用量快速增长且存在可疑促销行为的药品,医院将对药品配送企业或生产企业进行警告,并要求其书面解释原因。
若发现有不当促销行为,将终止购销合同。
2. 限量采购:对于连续增长幅度过大且临床必需的药品,经院领导同意后,将限制该药品的采购量。
3. 限量使用:对单药品月使用总金额达到____万元的药品,药剂科需监督并上报医务科及院领导,并停止该药品当月的使用。
4. 处方监控:药剂科将采取抽查方式,对处方金额超过____元、普通门诊处方用量超过____天、急诊处方用量超过____天及慢性病处方超过一个月用量的处方进行调查统计和公开点评。
对于违规开具处方的医生,将依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5. 公示预警:对当月门诊、住院药品使用总额以及门诊单处方金额排名前____位的医生,通过《医疗质量检查报告》等形式进行公示预警。
对涉及药品回扣的科室和个人,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的抗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药师等。
第三条医院将建立特地的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负责本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小构成员由医院管理层选派并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章抗菌耐药监测第四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抗菌耐药监测,包含细菌耐药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等。
第五条抗菌耐药监测重要依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细菌分别培养与鉴定情况。
2.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3.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剂量及疗程。
4. 抗菌药物的费用统计。
5. 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南和规定情况。
第六条监测结果将由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将结果报送给医院管理层。
第七条基于监测结果,医院将订立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掌控措施,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八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责任和限制。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重视药物的正确用法和用量,避开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联合会诊制度,紧要病历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联合讨论和决策。
第十二条医院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章抗菌耐药宣传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将定期开展抗菌耐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耐药的认得和了解。
第十四条宣传教育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原理。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3. 抗菌耐药的危害和影响。
4. 防控抗菌耐药的策略和措施。
第十五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考核制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进行相应的惩罚,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1. 警告或批判教育。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多重耐药菌控制相关制度及措施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多重耐药菌的定义多重耐药菌(multiple resistant bacteria)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Multiresistance可以翻译成多药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红霉素、β-内酰胺类)或三类以上抗生素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三种。
P-resistance成为泛耐菌株,对几乎所有类抗菌素耐药。
比如泛耐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四环素类、氟奎诺酮及磺胺类等耐药。
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当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株流行可能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及时组织调查,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必须密切协作,并在全院公布感染发生情况,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小组,减少使用可促使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同时组织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如出现泛耐药菌株,建议所发生的病区就检查所有的其他病人所用的抗菌药物方案,必要时停用所有可促进这些特殊病原体选择性生长的药物而改用替代药物。
二、多重耐药菌的监测(一)开展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等。
(二)早期检出带菌者、严密监测高危人群加强微生物室对多重耐药菌的检测,早期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
加强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及易感者的检查,尤其是对年老体弱、有严重基础疾病的免疫力低下患者、接受侵入性检查治疗如气管切开患者、住院时间长及近期使用广谱、高档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等高危人群要严密监测。
(三)临床诊断与报告诊断主要依据于病原微生物室的诊断。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汇总
抗菌药物管理政策汇总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关键药物,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为了有效管理抗菌药物,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抗菌药物管理政策,以规范抗菌药物的生产、流通、使用和监管。
本文将对我国抗菌药物管理政策进行汇总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二、抗菌药物生产与流通管理政策1.实行抗菌药物生产许可证制度:根据《药品管理法》和《抗菌药物生产管理办法》,抗菌药物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生产。
2.抗菌药物品种限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品种进行分类管理,分为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以规范抗菌药物的生产和流通。
3.抗菌药物价格管理:根据《药品价格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价格由政府制定,生产企业不得擅自调整价格。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政策1.抗菌药物处方权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对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管理,确保抗菌药物处方权合理、合规。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实行分级管理,以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制度,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四、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与控制政策1.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管理办法》,建立全国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网络,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和分析。
2.抗菌药物耐药性预警机制: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管理办法》,建立抗菌药物耐药性预警机制,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预警和防控。
3.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措施: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技术指南》,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抗菌药物耐药性防控,降低细菌耐药性产生和传播风险。
2024年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二篇)
2024年医院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为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建立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促进合理使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本院内使用的所有临床药品均为动态监测对象。
其中抗菌药物为本院重点动态监测对象。
二、药剂科每月一次对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使用金额和使用量居前____位的药品品种进行排序,特别是重点监测的药品品种,按科室、医生进行综合分析,上报质控办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三、药剂科每季度____对全院、科室、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督查,对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结合处方、病历等相关资料,根据监测情况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医生,提出预警,上报质控办和药事管理委员会。
四、药剂科每季度对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调查,及时登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进行备案,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动态监测。
五、对使用抗菌药物用量排名前____名的前____名的医生,药事管理委员会对这前____名医生使用抗菌药品的合理性进行重点检查。
如无理由大处方、高价药、无适应证用药、经济利益挂钩处方等。
六、根据每月药品使用动态监测与分析报告,对近两个月内用量及使用金额对比上升超过____%的药品;对院内个别科室异常使用被列入预警、监控的药品。
医院将在月会上对各临床科室提出口头预警,并密切监测,必要时暂停使用该药品____个月。
七、质控办、药事管理委员会对不合理用药的科室或个人进行问责。
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视情节轻重作出相应处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并在院会上进行全院通报。
____-07-01临床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对照《安徽省实施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建立临床用药及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某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一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第一条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后再选择药物;临床医生应在细菌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使所选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如果患者病情危重,需要在药敏试验前服药,可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
知道药敏试验结果后,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综合用药方案。
应根据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器官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
第二条应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针对性,选择对微生物影响较小的窄谱抗菌药物;确诊病毒感染不需要抗菌药物,细菌感染不需要;预防性药物只能针对一两种最有可能的细菌,不能为了预防多种感染而漫无目的地使用多种药物;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不常规使用抗菌药物。
第三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当是不明细菌(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需要长期治疗,但病原菌易受某些抗菌药物耐药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的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减少高毒性抗菌药物的用量,以减少其毒性反应。
应联合使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
两种药物通常联合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药物仅适用于个别病例。
一般不使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药物组合。
第二章组织、管理和职责第四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由院长领导下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成员应由医务处、质控室、药剂科、医院感觉室、护理部、检验科、内外科室、妇儿科负责人及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人员组成。
医务处和药剂科共同负责日常管理。
第五条成立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领导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组长:张庆岳副组长:王洪胜成员:叶、黄、冯、郭京辉、贾、茹、阿不都热依木、陆建玲、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张炳哲、阿曼古·阿不都热西提、达吾提、李新元、赵茵、卢振林、阿齐古·阿布力孜。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药性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的耐药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预测和预防耐药性扩散等。
同时,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应遵循科学、公正、实用、及时等原则。
2.组织机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包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
3.监测指标和方法:明确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包括细菌耐药性、感染病例数、耐药基因等。
同时,制定监测方法,如采集样本、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明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报告和分析的流程,例如定期报告、专家评估等。
5.预警和对策:建立及时的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分级,以及相应的对策。
例如,当其中一种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水平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等。
6.信息发布和宣传:制定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机制,包括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制定:由卫生部门制定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时间和地点、样本采集和处理等。
2.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采集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
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3.数据报告和分析评估:定期汇总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编制数据报告,并由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对策。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一、临床科室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属多重耐药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卡报告院感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1、经管医生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应立即下“接触隔离”医嘱,报告科主任并通知本科医师、护士长或责任护士。
2、科主任、护士长应在早会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长或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4、护士长通知并指导病区保洁员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的卫生消毒。
5、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接触隔离。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相同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院感科报告。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消毒隔离实施记录》,落实相干院感防控措施。
五)医师应相识前五位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历性利用抗菌药物。
二、检修科微生物室一)应实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在星散出多重耐药菌后,在报告单上必需标记“多重耐药菌”的字样红章,并同时将检修报告单送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送检的临床科室。
二)一旦短时间内发现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种耐药谱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院感科。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三、院感科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一)每天到检修科查询微生物室有警标识提示的各科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实时通知并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怎样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和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舒
克
巴
拉
坦
维
酸
S敏感(%)
2012全年江西省肿瘤医院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药趋势
I中敏(%)
R耐药(%)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万 古 霉 素
呋 喃 妥 因
利 奈 唑
奎 奴 普 丁
胺/
利 氧莫 福 氟西 平 沙沙
星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氯加
霉替 素沙
星
四复 环方 素新
诺
左庆 氧大 氟霉 沙素
碳青霉烯类
使用增加 金属酶 卡巴配能酶
绿脓杆菌耐药 不动杆菌耐药
2021/7/12
GONGLU
4
一、怎样进行医院细菌耐药监测
◆微生物实验室规范处理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 和药敏试验,并提供细菌监测和药敏试验原始数 据。
◆院感科对各种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导临床 监控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变化情况,送检合格的 细菌培养标本,及时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注:不推荐用真空采血器静脉血直接入瓶,不宜在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采 血,不推荐血入瓶前换针头。采血间隔为,如第一次采集2~3套(4~6瓶) 血培养标本,在以后的2~5天不必采血,除心内膜炎和导管相关性败血症外。
★尿液标本
应在采集后立即送检。不管用哪种方法,都应在用药前采集。 应采集患者早晨第一次尿,标本容器不应含防腐剂和消毒剂。做 厌氧培养时,应膀胱穿刺采集尿。如暂不能送检的标本,应采用 输送培养基放置标本。
诺克 环 氟林 丙 沙霉 沙 星素 星
阿 奇 霉 素
红阿 霉莫 素西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主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抗菌药物在医疗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问题的恶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因此,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成为保护患者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关键任务之一。
一、抗菌药物使用守则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制定明确的抗菌药物使用守则是非常必要的。
守则应该明确规定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疗程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同时,守则还应当包括对不同类型的感染、不同患者群体和不同临床情况下应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二、细菌耐药监测和反馈机制细菌耐药性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因此,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和反馈机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机制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临床检验数据,追踪和监测细菌耐药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耐药问题,并向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耐药性数据和指导,以便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地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三、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和审查系统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建立抗菌药物专家咨询和审查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系统可以由相关专家组成,包括临床医生、药剂师和微生物学家等。
他们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他们正确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参与制定和更新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四、培训和教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医生、护士和药剂师等相关人员应该定期接受关于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在抗菌药物使用和管理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相关问题的认识。
五、信息化建设在现代医疗环境中,信息化建设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电子病历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对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预警和提醒工作,帮助医生和护士及时发现并处理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行为。
三甲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与超常预警机制
三甲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与超常预警机制一、各临床科室要重视病原微生物检测和药敏试验的送检工作。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及时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要求各临床科室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
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细菌耐药情况,选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根据临床需要做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并将药敏试验结果及时通知临床。
药剂科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及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及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三、医院对多重耐药菌实施目标性监测,要求各临床科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于24小时内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每季度对监测病例进行分析汇总,并在院例会及《医院感染管理简报》信息刊物上通报;重点监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等耐药菌的临床感染情况。
四、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目录进行调整,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五、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 75%的抗菌药物,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讨论决议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六、违反本规定的科室和当事人,将根据医院有关规定处理。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细菌耐药预警制度一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
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
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
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一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性监测及预警机制
多重耐药菌感染已成为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为了加强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与细菌耐药预警,更好地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依照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11)5号《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生部(卫生令第84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关于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现就建立完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如下,请科室立即遵照执行。
一、临床科室
(一)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高危患者:(如1、长期住院患者;2、在ICU内;3、高龄、营养不
良及慢性疾病病人;4、机体免疫低下;5、前期使用多种抗生
素;6、外科手术、创伤及烧伤;7、侵袭性诊断;8、使用呼
吸机;)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试纸、咽试纸、
伤口、气道内、肛试纸或大便)进行培养、监测,发现MDRO
定植患者;及时采集有关标本送检,并追踪结果,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感染患者。
属医院感染,应在24小时内填
《医院感染上报表》报告感控科。
(二)科内及科间告知制度:
1、主管医生发现或接到检验科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报告,应立即开“特殊疾病护理”医嘱,报告科室主任及科室感控员。
2、感控员应在早交班上告知全科医护人员。
3、护士感控员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并填报《耐药菌控制措施督查表》。
4、责任护士负责告知家属及陪护人员相关隔离常识。
5、主管医生根据患者治疗情况判断解除隔离的时机,如果患者转科/转院或死亡,护士做好多重耐药菌患者床单元的终末消毒。
6、转床、转科、送医技科室辅助检查或需要手术治疗时应告知相关科室的接诊医生或护士,做好消毒隔离。
7、感控员及时对耐药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追踪总结。
(三)科室短时间内发生特殊耐药表型或3例以上名称相同、耐药表型相同的耐药菌病例,应立即向感控科报告。
班外时间、
节假日报院总值班,院总值班通知感控看负责人。
(四)科室应按《多重耐药菌管理流程》落实相关院感防控措施。
(五)应了解医院前五位目标细菌及科室(重点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
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
(一)应及时对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发现多重耐药菌应填写《多重耐药菌病人交接班登记本》并及时通知
临床科室,及感控科。
(二)一旦发现特殊耐药表型或短时间内某一病区有3例及以上某耐药表型相同病原菌,应立即通知感控科及相关临床科
室。
(三)每季度对全院及重点部门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及趋势分析,提交感控科进行审核及发布。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
(一)定期通过检验科提供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单查看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病例及时通知并指导相关科室做好接触隔离工作。
(二)院感专职人员在接到临床或检验科报告或在日常的监测中发现疑似感染暴发时应及时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同时通知值班院领导、医务部、护理部等相关部门协助调查处理,提出控制措施,并对控制措施有效性进行追踪总结。
(三)每季度统计常见多重药菌的科室分布、标本分布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反馈科室,特别是重点部门。
(四)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提供的全院及重点部门细菌耐药统计、分析结果,每半年公布一次全院细菌耐药药信息,并下发到各有关科室及医务部与药剂科,以便临床及时掌握信息,更好地指导抗菌使用。
按照卫生部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要求: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
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2、对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
药。
3、对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实
验结果选用。
4、对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
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四、药剂科
药剂科根据检验科与感控科提供的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相关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提出干预措施,并监督。
附件1:《多重耐药菌病人交接班登记表》详见医院共享-感控科-常用表格
附件2 《广州现代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报告卡》详见医院共
享-感控科-常用表格
附件3
耐药菌管理流程图
附件4:
多重耐药菌科室控制措施检
科室:患者姓名:住院号:填表人:年月日
注:为避免个别科室收费冲突的问题,已下特护的患者不必下达“特殊疾病护理”的医嘱,但要手工单独下达“耐药菌隔离”的医嘱。
已落实“√”,未落实的不填。
耐药菌的标示: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②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
③产ESBLs大肠埃希菌(ESBLs-CEO)
④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 (ESBLs-KPN)
⑤泛耐/多耐鲍曼不动杆菌(PDR/MDR-AB)
⑥泛耐/多耐铜绿假单胞菌(PDR/MDR-PA)
⑦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⑧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
⑩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