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宁夏高考数学试题答案(理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 八人: – “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 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 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 隶秘书。”秘书郎的职掌为编撰史书(主 要是国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 传一人。” (《晋书•职官志》)
• 北魏再专设记君主日常言行、处理政事的起 居令史:
第二节
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 二、史官制度新发展 • 三、史学的多途发展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1)数量 时代 先秦至西 汉 至东汉 至隋 817部 数量 31部 196部 亡书57部 《隋书· 经籍志》 资料出处 姚振宗《廿五史补编》
《汉书· 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之后,凡12种, 552篇。《隋书· 经籍志》中史部书达到13种,817部, 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 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史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就在 这个时期。
二、书写材料的发展
• 桓玄以纸代简:
– 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 – “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 纸代之。”(《太平御览· 文部· 纸》) – 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 而且成为官府文件的载体。
• 竹纸于唐代问世,用竹造纸是中国造纸技 术史上的又一重大革新。 • 雕版印刷至迟在八世纪初已出现(现存最 早的印刷品出于8世纪初) 。
第三节 正史撰述的发展
• • • • • • • • 一、撰写皇朝史的高潮 二、司马彪《续汉书》八志 三、范晔与《后汉书》 四、陈寿与《三国志》 五、沈约《宋书》 六、萧子显《南齐书》 七、魏收《魏书》 八、编年体类--袁宏《后汉纪》
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
• 1、政治分裂 •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频繁,分裂割据 普遍,历朝、各国均有修史愿望。
– 为前朝(国)修史,作为统治龟鉴。 – 修本朝(国)史书,表彰先人功业。
• 由于政治上的分裂,政府对私人撰史书没有 严格的限制,为私人撰述历史留下了空间。 于是在皇朝史之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史学 体裁。
三、史官制度的新发展
1、专职史官的出现: • 曹魏首设专官著史:魏明帝太和年间,中书 省设“著作郎”、“佐著作郎”各一人, “专掌史任”。 •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 观,故使名儒著作东观,有其名,尚未有官。 魏明帝太和中,诏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 隶中书省。”(《晋书•职官志》)
2、史官制度的新发展 • ―国史之狱”
– 崔浩:清河崔氏;辩姓族; – 历仕三朝:道武、明元、太武; – 司徒;以司徒监秘书事。 – 当时有史官闵湛、郗标等,建议把国史刊刻在石 上,以彰直笔。他们的建议被崔浩采纳,太子也 表示赞赏。于是,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了一个 国史和《五经注》的碑林,方圆130步,用工300 万告成。
虽然国家干预增多,但编纂中的私修特征依然突出: • “大臣监修”流于形式:高隆之虽为《魏书》总监,但 并“不涉学” ,实际之责由魏收一人总揽: 挑选史官,“所取史官,惧相凌忽,故刁( 柔)、辛(元植)诸子并乏史才” ; 《魏书》的体例、序、论等,“皆独出于 收” ; “收性颇急,不甚能平,夙有怨者,多没其善 。每言:‘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 天,按之当使入地。’” (《北齐书· 魏收传》) • 此时质量较高的史著仍为私撰:陈寿的《三国志》、范 晔的《后汉书》、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袁宏的《后 汉纪》等。
(1)诏撰已不属个别: 沈约奉南齐武帝诏修《宋书》; 南齐武帝命王智深撰《宋纪》30卷、吴均撰 《通史》,“起三皇迄齐代。均草本纪、世家已毕, 唯列传未就,卒” (《南史· 文学吴均传》); 宋废帝命王珪之撰《齐职仪》,“以宋元徽二年, 被敕使纂集古设官历代分职。” (《南齐书· 王珪 之传》)书成已至齐代,上呈存秘阁。 (2)私人撰史请求皇帝诏许: 萧子显欲撰《南齐书》,向皇帝“启撰《齐史》, 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 (《梁书· 萧子显 传》)
• 该国史秉笔直书,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 而无所避讳,其中直书了拓跋氏一些不愿人 知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 引起往来行人议论。 • 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 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太武帝遂 诛杀崔浩,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姻亲范 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 秘书郎吏以下也都被杀。
• ―迄至正始[三国魏齐王曹芳年号] ,务欲 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老 子]、周[庄子]当路,与尼父争途矣。” (《文心雕龙· 论说篇》)
• 南朝宋元嘉年间,官府设儒、玄、史、文 四学,以教授生徒; • 南朝齐也有“玄、儒、文、史”四科之设 。
―名教出于自然”:
儒家强调按照身份名称去规定每个人的社 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历史上称之为“名 教”;道家主张随顺个人的自然本性的理论, 称之为“自然”。 王弼强调人的道德行为是其本性的一种自 然表露,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现 了人的本性中的各种自然感情。
(2)种类
•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 民族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 传、史论、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 《佛国记》
2、史部独立
(1)汉代的图书分类: 班固《汉书•艺文志》依《七略》分类,即六 艺略(后来的“经”部)、诸子略(后来的“子” 部)、诗赋略(后来的“集”部)、兵书略(后 来的“子”部)、数术略、方技略(均入后来的 “子”部),没有“史”部,甚至于“略”下的 “种”中,亦无“史”之小类。
马端临指出:“盖《春秋》即古史,而《春秋》 之后,惟秦汉之事,编帙不多,故不必特立史 部。”(《文献通考•经籍考•史部•正史各门总》)
(2)三国、西晋时期“史部“独立: • 曹魏秘书郎郑默编《中经》,其具体分类法 已不祥 • 晋初荀勖以《中经》为底本,写成《中经新 簿》,此书将图书分为四部:
– 甲部为经书; – 乙部为诸子; – 丙部为史书; – 丁部为诗赋之书。
两汉经学的极盛: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建议,儒家经学在汉代取得了统治地 位; 东汉章帝“亲制临决”的“白虎观会 议”,将儒家经学以法典的形式颁布于世。
白虎观会议
• 汉章帝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集 会白虎观,讲义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将魏应承制 问,侍中淳于恭奏,章帝亲临现场,裁定对错,决 定取舍。这样一连数月,问题才得以解决,此为白 虎观奏议。钦定的奏议,赋予了光武以来儒家经典 与谶纬迷信相结合的神学性与国教化性质。 • 作为这次历史性会议结果的集中体现者,是《白虎 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白虎通》等。 《旧唐书· 经籍志》说它是汉章帝撰,《新唐书· 艺 文志》说它是班固撰。实则是班固作为史臣对当时 的白虎奏议加以系统整理的结果。 • 《白虎通义》实际就是这次会议的记录。全书共分 4卷,书中除征引六经传记外,杂以谶纬,将今文 经学与谶纬糅合一起,体现出东汉统治思想的特 点。]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 与多途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 正史撰述的发展 地方史志 家史与谱牒 史注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 一、经学的兴衰 • 二、书写材料的发展 • 三、政治形势与门阀制度
一、经学的兴衰
1、东汉时期经学的极盛与衰落: 东汉为“经学极盛时代”(皮锡瑞《经 学历史》) 魏晋为“经学中衰时代”; 南北朝为“经学分立时代”。(皮锡瑞 《经学历史》)
第二、防寒人冒充士族、逃避徭役:
南齐庶族竟相“改注籍状,诈入仕(士)流。 昔为人役者,今反役人。”(《南齐书· 虞玩之 传》) 梁尚书令沈约上言检规伪造家谱的“巧伪”, 防止他们“百役不及,高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 是事不举。”(《通典· 食货典· 乡党》) 第三、炫耀门第、保持士族内婚:
(2)正史大量为门阀士族立传: 《南齐书•王僧虔传》:“王僧虔,琅邪 临沂人也。祖珣,晋司徒。伯父太保弘,宋 元嘉世为宰辅。……父昙首,右光禄大夫。” 《魏书》记赵郡李顺,子孙五十九人俱 有传;陇西李宝,后人五十余人有传;鲜卑 贵族穆崇子孙六十六人皆有传。 弘农杨愔对魏收说:“但恨论及诸家枝 叶亲姻,过于繁碎,与旧史体例不同耳。” (《北齐书· 魏收传》)
第二、禁锢思想与妨碍人才流动 西汉学经须严格遵从师法、家法,如违 家法,便入仕无门。
东汉“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 授。”(《后汉书•儒林传序》) 察举孝廉时,“诸生试家法。” (《后汉书· 左雄传》) 魏晋行九品取士法,名门子弟自可坐致 富贵显达,贫贱下士学经也于致仕无助。
2、儒、道、玄思想的妍融
东汉经学的衰落: 第一,烦琐化发展: 取士以通一经为准;太学博士分经而设,各自传 授弟子,分经考试入仕。 《汉书•儒林传•赞》:“自武帝立《五经》博士, 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 年,传业者寝盛,交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 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桓坛《新论》:西汉末秦近君(秦薛)解说《尚 书》,仅“尧典”一篇就讲有十余万言,第一句话 “曰若稽古”四字即讲三万字 。
• 东晋著作佐郎李充作《晋元帝书目》,“因 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 ( 阮孝绪《七录•序》)
二、史学的多途发展
• 1、撰述皇朝史的高潮
– 一类是撰述前朝历史以总结经验教训; – 一类是撰述本朝历史以宣扬开国创业的功业。
• 2、其他史著的发展
– 除了记载一朝历史的皇朝史外,还出现了民族 史、地方史、家族史、人物传、域外传、史论、 史注等。王粲《英雄记》 法显《佛国记》
谱系之书复兴的原因: 第一、选拔官吏的需要: 门阀制度下,清官要职须依谱牒由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担 任,故掌选举任命之吏部官员也需谙谱学。 宋王僧绰“累迁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识流品,任 举咸尽其分”(《南史· 王僧绰传》); 陈姚察任吏部尚书,“尤善人物,至于姓氏所起,枝叶 所分,官职姻娶,兴衰高下,举而论之,无所遗失”(《陈 书· 姚察传》); 陈孔奂任吏部尚书,“鉴识人物,详练百氏,凡所甄拔, 衣冠搢绅,莫不悦伏”(《陈书· 孔奂传》); 北魏李神俊因 “朝廷旧章及人伦氏族,多所谙记”,而 任吏部尚书 。(《魏书· 李神俊传》) 梁武帝时,设专掌氏族谱牒的机构谱局。
(3)北齐出现“大臣统领”制: “大臣统领”称“监修”,平原王高隆之 “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国史。” (《北齐书· 高隆之传》)
(4)隋禁私撰史著: 隋文帝初年,“制禁私撰史。”开皇十三 年(593),文帝再下禁令:“人间有撰集 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隋 书· 高祖纪》)王劭私著《齐书》,隋文帝 “遣使收其书。”(《隋书· 王劭传》)
• 3、门阀制度的兴盛
–门阀制度,强调政治上按门第高下选 拔与任用官吏;社会生活上强化“士 庶之际” 。 –对史学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谱牒学的兴 盛: • (1)谱系之书复兴: • (2)正史大量为门阀士族立传
(1)谱系之书复兴: • 先秦时期的《世本》一书,主要记载帝王、诸侯、 卿大夫的世系,反映的是周代以来奴隶社会的宗法 制度; • 秦至西汉时期,家谱、世系类著作衰落,《汉书•艺 文志》数术大类、历谱小类显示,“谱”只存在于 先秦时期,西汉则全无;西汉只有“帝王年谱”; • 东汉魏晋以后,家谱类著作大量出现:《隋志》中 有“百家谱”(如王僧孺的《百家谱》、贾执的 《百家谱》、傅昭的《百家谱》等)、有州谱(如 《冀州姓族谱》、《盖州谱》等)、有各大族谱 (如“谢氏谱”、“杨氏谱”等)。谱学亦于此时 出现。
– “后魏始置其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 左右,记录帝言及宴宾客训答。”
• 汉时,起居令史之职由御史所掌; • 魏晋之后,则由著作佐郎兼领起居注事; • 北魏专置起居令史,侍从皇帝,后又别置修 起居注二人。“起居注、著作之任,自此而 分也。”(《通典· 职官三》)
2、国家对史书编纂干预Biblioteka Baidu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