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育教学实施细则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11b9d2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a.png)
《现当代文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现当代文学》是一门重要的文学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课程涵盖了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重点介绍现当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和文学流派。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2. 培养学生对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4. 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2)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3)文学流派及其特点;(4)文学评论与鉴赏。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作品、流派特点等进行讲解;(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现当代文学的看法和感受,提高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巧;(4)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如朗诵会、读书会等,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
四、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考试成绩、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综合评定;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五、课程实施建议1. 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2. 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3. 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文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学体验;4. 教师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拓展课外学习资源,如网络资源、文学期刊等;5. 教师应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程延伸建议1. 学生可以阅读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2. 学生可以关注现当代文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文学界的新观点和新;3. 学生可以参加文学社团或组织,参与文学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和人际交往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13a9176c175f0e7cd137a1.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我校06秋班本学期的课程,由于该班只有13名学员很难组织长期的面授课,所以课程的导学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实施方案如下:二、课程基本情况介绍(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与电大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相衔接,在利用和巩固以往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让学生通过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折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课时,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内容由16个部分组成:1,鲁迅研究四题;2,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3,茅盾研究中的矛盾;4,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5,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6,沈从文与“京派”文学;7,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8,穆旦与九叶诗派;9,现代散文五家;10,赵树理评价问题与农村写作;11,“样板戏”及对它的评价;12,朦胧诗及其叙述;13,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14,王安忆与女性写作;15,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16,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上述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大块:其中,前9讲为现代部分,后7讲为当代部分。
学习这门课程要了解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辅导中注意的事项1.教材难度较大,在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要注意随时了解学生对专科阶段现当代文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一些外专业或较早毕业的专科学生,要注意补课,特别是要尽快使学生掌握学习这门课程的方法,引发起学习的兴趣,以便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要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引入课堂,在讨论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880942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8.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篇一:现当代文学教案】《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现当代文学》是高等学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一门基础课,是中文系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作品,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
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本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讲授式、启发式等相应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
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1.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学生需完成所布置的作业。
2.重点难点: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及其演变的规律,以文学发展史的眼光和角度分析现当代作家作品,把握现当代作家、作品的风格和艺术特色;重点分析经典作家及其作品。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开设16周,共计32学时。
在课程整体安排上,预计实际上课15.5周,复习考试0.5周,具体学时分配和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主要特点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重要特色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及初期新文学创作第一节“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二节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第三章鲁迅创作的根本价值及文学史意义第一节一出现就是高峰第二节现实题材的小说集《呐喊》、《彷徨》第三节历史题材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第四节抒情叙事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第五节社会众生相的艺术记录------- 浩瀚的杂文创作第四章郭沫若新诗的开创性与历史剧的独创性第一节“青春型”的浪漫主义诗人第二节开创和奠定一代诗风的《女神》第三节独具慧识与大胆创新的《屈原》第五章四大文学社团的贡献与影响第一节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二节创造社“为艺术”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第三节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和贡献第四节语丝社的散文理论及小品散文的独特成就第六章革命文学的兴起与20世纪30年代文学思潮第一节20世纪30年代文坛的繁荣与多种风格流派的交映第二节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左联”的成立第三节左翼作家群的创作第四节“京派”及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第五节“海派”的文学创作第七章现代小说五大家的创作第一节《子夜》及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的贡献第二节《家》及巴金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三节《骆驼祥子》及老舍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四节《边城》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第五节《死水微澜》及李劼人的“大河小说”第八章曹禺、夏衍等人的戏剧创作第一节《雷雨》、《日出》及曹禺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二节夏衍、田汉、洪深剧作的艺术风格第九章戴望舒、艾青等人的诗歌创作第一节初期象征主义的诗歌创作第二节戴望舒及现代派诗歌的发展第三节臧克家、田间的诗歌创作第四节艾青:现代新诗的又一个高峰第十章抗战时期的文艺运动第一节抗战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二节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意义和特点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赵树理、孙犁的短篇小说创作第二节丁玲、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创作第三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戏剧和诗歌创作第十二章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文学创作第一节国统区与沦陷区的文学创作概观第二节钱锺书和他的《围城》第三节张爱玲和她的《传奇》、《流言》第四节《马凡陀的山歌》、《升官图》等讽刺文学创作【篇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绪论一、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历史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也是这样,它并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它的产生与发展也同样有它内在的历史渊源。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5a66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4.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掌握重要作家的作品和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迅、郭沫若、茅盾等重要作家及其作品展开教学,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引导学生进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世界。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作家的作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3.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作家或一篇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
4.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同时,教师也获得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关注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延伸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更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如《茶馆》、《白鹿原》、《活着》等,引导学生继续深入阅读和研究。
2.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交流和分享,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和知识面。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b5f472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5.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及教案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学时安排:48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代表作品;2.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培养学生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4.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品;2.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3.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4.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和评价。
教学方法: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进行文学鉴赏;2.分析作品的人物、情节、语言和风格;3.进行文学作品的导读和讨论;4.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5.组织文学作品阅读交流会,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
评价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理论知识的考核;3.期末考试: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
教学资源:1.课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选读》;2.电子媒体:影音资料、网络资源等;3.图书馆:相关文学著作、文献资料等。
二、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2.掌握不同思潮和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教师以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思考。
例如:什么是文学思潮?什么是文学流派?它们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影响?Step 2:讲授(20分钟)教师给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思潮和流派,介绍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
例如:鲁迅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文化批评流派等。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思潮或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准备小组报告。
Step 4: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所选择的思潮或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核心思想,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Step 5:课堂讨论(15分钟)全班共同讨论不同思潮和流派的异同、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评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ce43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1.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引言1.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和定义: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1917年至今的文学创作,包括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阶段。
2. 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现代文学的开端1.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2.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变革: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白话文的推广、文学主题的转变等。
3. 引导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作家1. 介绍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现代文学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流派。
2. 分析代表作家和作品:介绍几位重要的现代文学作家,如鲁迅、茅盾、郭沫若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3.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流派的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当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1. 介绍当代文学的背景: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
2. 分析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当代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思想,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茅盾、巴金、老舍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五、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势1. 介绍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 分析当代文学的多元化表现:当代文学涵盖了各种流派和风格,包括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介绍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莫言、余华、王安忆等,并分析他们的代表作品。
4. 引导学生理解当代文学多元化趋势的意义和影响。
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解析1. 鲁迅《呐喊》:分析《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短篇小说,理解鲁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于个体命运的关怀。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ad9d7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2d.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个章节,本节课为第一至第五章节的教案。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
2. 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1.1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定义与分期1.2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背景与发展脉络2. 第二章:鲁迅2.1 鲁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2.2 鲁迅主要作品解析3. 第三章:郭沫若3.1 郭沫若生平及其文学成就3.2 郭沫若主要作品解析4. 第四章:茅盾4.1 茅盾生平及其文学成就4.2 茅盾主要作品解析5. 第五章:巴金5.1 巴金生平及其文学成就5.2 巴金主要作品解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学背景、作家生平及其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作品的主题、艺术特色等。
4.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阅读习惯。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表现,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中考试:设置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试题,评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作家的作品集、评论集等。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4. 影视资料: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章:2课时2. 第二章:2课时3. 第三章:2课时4. 第四章:2课时5. 第五章:2课时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8b1ede5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6.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代码:XXXXX学分:X 学分理论学时:XX 学时实践学时:XX 学时先修课程:无开课单位:XXXX学院/系一、课程目标《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和批评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价值、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异地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地域特色,探索异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重点研究四川、云南、西藏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探讨其对于当地人文精神的表达和塑造。
2. 改革开放与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 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相关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对于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进程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3. 文学批评与理论研究- 介绍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方法;- 分析并应用批评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4. 文学与时代精神-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念;- 以作品为依据,分析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理解文学对社会的反响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要求1.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传授相关理论知识;- 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学价值和表达方式;- 学术研究讨论:组织学术研究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 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和领悟能力。
2. 学习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 努力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认真完成布置的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任务;- 积极参加学术研究讨论,展示个人研究成果;- 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和剽窃行为。
四、评价方式本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日常成绩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57ed74fe4733687e21aa86.png)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课程教案中国现当代文学(2)孔莲莲2015年11月修订中国现当代文学(2)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2)(二)学时学分周2学时,2学分(三)预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现当代文学(1)(2)(四)使用教材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49-1997)下》(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五)主要教学参考书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吴炫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批判》,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谢冕主编《百年中国文学总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吴秀明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田中阳、赵树勤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史论结合的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方式。
教学中注意文学史三种模式的结合:1.作为资料的文学史。
从研究的角度着眼,我们要注意搜集一些文学史资料,如文学作品、有关某部作品的评论,文学思潮的资料,以及其他的一些背景资料。
这些资料必须是原始资料,文学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
2.作为鉴赏的文学史。
这既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得从不同的感受和体验;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理念去解读,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3.作为思维方式的文学史。
文学课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于建立一种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学研究方法、理念。
不论是文学史的构建、还是文学作品的解读,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的考察等,都要体现从自己有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9ef750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7.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023303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英文名称: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45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对象: 编导播音主持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我校编导播音主持专业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为背景,以代表性作家的12篇经典作品为中心进行文本细读,通过运用叙事学、小说理论、诗歌理论、戏剧散文理论等,由点及面,通过文本细读,兼顾宏观思考,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使学生对现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有感性认识和理性把握,并通过掌握一定的理论和阅读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把现代文学的作品和当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认识到20世纪上半部分中国所受到的屈辱和人民的苦难,从而更加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其爱国爱民的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a public course in whole school. By the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temporary classical literature works. We will evaluate them to see from some new angles of view, train the students to have higher ability to appreciate works, to absorb its literature essence, and to increase its humanities cultivated manners. Our target is to give our students the methods to read and analyze works. and train the students to develop individual thoughts to the writers, works,literature ideas and phenomena.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正确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过程,历史、科学地分析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代表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45b0a56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a.png)
《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与目标《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系或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作家作品及其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此基础上,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旨在通过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二、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1. 文学与时代背景:在讲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时,强调文学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救亡图存主题,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政策调整等。
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培养他们对国家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2. 经典作品的思想深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钱钟书的《围城》等,深入分析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社会批判意识以及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通过这些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3. 文学人物的道德情操:通过讲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红岩》中的江姐、《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展现他们坚韧不拔、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
以此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与实施1. 专题讨论:围绕特定主题(如“文学中的爱国情怀”、“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发表个人见解,促进思想碰撞与交流。
2.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思政元素,如《平凡的世界》中对改革开放时期农村青年奋斗精神的描绘,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识和自豪感。
3. 实践写作:布置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写作任务,如撰写“我心中的英雄——文学作品中的榜样人物”短文,让学生在创作中深化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中国现代文学(一)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一) (二)》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b4f42bb2e3f5727a4e96275.png)
《中国现代文学(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20611009/20611010总学时数:96总学分数:6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以讲析1917—1949年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轨迹、基本特征,作家的创作观念、审美情趣,作品的主旨内涵、艺术风貌等为主要内容,探讨三十年来的文学思潮、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以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西方文学的独特关联等论题。
本课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了解、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系统地通晓“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分析作家作品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将文学史知识的描述与相关文学作品的分析紧密结合,具体深入地阐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来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熟读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并适当了解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科研成果,从而使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得以较大的提高。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掌握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概况,了解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对新文学的影响、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情况和文学创作潮流总体趋向。
第二章鲁迅(一):介绍鲁迅生平思想;了解前期小说集《呐喊》与《彷徨》及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意义;重点分析《阿Q正传》;并介绍散文集《野草》与《朝花夕拾》。
第三章小说(一):介绍该期小说发展概况,了解“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第四章通俗小说(一):该章由学生自学。
了解民国旧派小说和新文学迫使旧派向“俗”定位的发展趋势。
第五章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生平思想;重点掌握《女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介绍作者该期其他诗集《星空》、《瓶》、《前茅》与《恢复》,以及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实施细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5e08a17b02768e9951e7380b.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课程教学实施细则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体裁类型,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部分。
各部分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内容的平衡,既有名著原文,又有阅读提示、扩展性阅读书目、参考书目。
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
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
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福建电大网站、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
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a1cc9bcda38376baf1faee9.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编号:07405207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必修课。
(二)目的:1.系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掌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熟悉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
2.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建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
3.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审美鉴赏力,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写作文学研究论文的技能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开课对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班。
二、先修课程:无三、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1.分析现代文学代表作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2.正确处理熟读作品与分析作品的关系,强调学生积累自我的阅读感受与充分认识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3.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
(二)考核方式:考查与考试相结合。
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86。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年-1927年)(27学时)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掌握)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掌握)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掌握)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了解)教学难点:“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及新文学社团。
教学重点: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理论。
第二章鲁迅(一)(4学时)教学内容: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掌握)二、说不尽的阿Q(掌握)三、《野草》与《朝花夕拾》(理解)教学重点:鲁迅《阿Q正传》及鲁迅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教学难点:《呐喊》与《彷徨》的历史贡献与解析《野草》。
第三章小说(一)(3学时)教学内容: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了解)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掌握)三、“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理解)教学重点:问题小说与人生派写实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cf65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aa.png)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的师资培训,提高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 力
添加项标题
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库: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包括图书、期 刊、网络资源等,方便师生查询和使用。
添加项标题
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 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添加项标题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如社会调查、实 地考察、文化交流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创作灵感。
信息技术在实 践教学中的优 势:提高教学 效率,增强学 生的实践能力 和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在实践 教学中的实施方 案:开展在线文 学鉴赏课程、写 作工作坊和数字
出版活动等。
学生的实践能力在 课程实践教学中得 到了有效提升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 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有显著效果
实践教学内容与实 际需求脱节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有效的评估机制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缺乏优质教材和 教师资源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 学的融合度不够, 缺乏深度和广度
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指导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难以客观评价学生实践成果
议
实践教学与理 论教学相互补 充,共同构成 完整的教学体
系
实践教学能够 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用
理论知识
理论教学能够 提供实践教学 的理论支撑和
指导
实践教学与理 论教学的结合 程度越高,教
学效果越好
汇 报 人 :
WPS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 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 用于实际情境中,提高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具有积极 作用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bdc024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2.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掌握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方法的掌握。
2.难点:独立开展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三、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介绍一位现当代文学重要作家,激发学生兴趣。
2.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3.专题研究方法讲解
(1)确定研究主题。
(2)收集资料。
(3)分析研究。
(4)撰写论文。
4.实例分析
以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5.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确定研究主题,进行讨论。
6.研究实践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结果,开展专题研究。
7.分享交流
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互相交流。
8.总结归纳
总结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的要点和方法。
9.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现当代文学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写成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实施细则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课程实施细则](https://img.taocdn.com/s3/m/2bf27347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91.png)
开放专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1)》课程实施细则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同时也是为配合同一学年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而设置的。
意在通过该课程学习,提高本专业学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54课时,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所选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个部分。
含括了现代和当代的著名作品。
第一学期教学内容为小说部分,第二学期教学内容为散文、诗歌、戏剧部分。
课程对教材所选作品做了“精读”与“略读”的区分。
“略读”要求对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感悟与把握。
“精读”则要求在总体感悟与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文本的细读,细心揣摩作品的语言和写法。
每一篇作品写有《阅读提示》,目的是启发思考,并不预设某种“标准答案”。
学员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与理解,对所提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解说,也可以在提示范围之外对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
学习本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是“多读”。
首先是要集中精力读所选的作品,特别是“精读”作品。
此外,希望有精力与兴趣的学员,能读作家的未选入的代表作,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二、教学媒体使用1 、文字教材本课程以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为基本教材。
《导读》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2 、录像教材本课程录像课为重点辅导型,主要讲授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需要通过电视手段直观演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电视课的直观教学加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
3 、计算机课件本课程计算机课件( CAI )为网络版,主要用于网上教学辅导。
网络课件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重点难点问题分析,二是各章综合练习题与自测,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内容,以使学生开启视野,扩展知识,提高水平。
4、网上辅导是辅助教学媒体,承担师生互动进行信息传递、答疑、讨论咨询及提供教学辅助资料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教学辅导
龙山电大工作站李永培
欢迎同学们登陆龙山电大工作站教学辅导平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为搞好本课程的学习,实现开放教育本科的培养目标,特发布《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课程学习辅导意见,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合作.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一)课程的学科性质、学科特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为了不重复专科教育的内容,本课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专科教育进行深化,带有专题研究性质。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与电大专科阶段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相衔接,在利用和巩固以往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基础上,大家要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通过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折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和文学评论的兴趣。
二、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第一学期的主要内容分为由9个部分组成:1,鲁迅研究四题;2,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3,茅盾研究中的矛盾;4,老舍创作的视点与摼┪稊;5,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6,沈从文与摼┡蓴文学;7,张爱玲的《传奇》与撜虐崛葦;8,穆旦与九叶诗派;9,现代散文五家(二)各章节教学要求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1.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又是成熟的标志。
重点把握鲁迅小说对传统的突破。
重点分析两种结构模式以及鲁迅观察与分析生活的独特视角。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及诗性特征。
简述鲁迅对后起的现代小说的辐射性影响。
2.了解《阿Q正传》的代表性。
掌握几种不同的理解角度和层面,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阿Q正传》的接受史。
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把握作品,突破单一性的评价思维模式。
3.理解鲁迅的彻底反传统。
理解鲁迅反传统的语境、目标和态度。
掌握所谓全盘否定传统的指责及错误。
分析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历史理由和现实根据。
澄清现实中对鲁迅的一些误读。
4.掌握鲁迅对现代文化转型有哪些重要的探索和思考。
掌握鲁迅早期讨论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些重要观点,包括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关系的理解、对科学主义的警惕。
认识鲁迅作为精神观照的巨大价值。
第二讲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1.从时代的隔膜和诗歌审美潮流的变迁等方面,分析对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并由此掌握那些时代感强的作品。
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结合起来阅读,以达到比较有历史感的评价。
2.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格心理特征,对其天才与凡庸的两面都给以同情的掌握和客观的评价,肯定郭沫若的文学成就和文化建设上的崇高地位。
3.掌握郭沫若研究在20-40年代、50-60年代和新时期以后三个时期的概况。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1.掌握关于当前学术界茅盾研究的概况,特别是当前一些否定茅盾的观点,并以此为个案,学习用文学史的眼光观察有争议的问题,逐渐进入研究领域。
2.通过文本分析,掌握茅盾《子夜》存在的概念化弊病,同时掌握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把握,以及对生活描写的现实主义笔法等对于现代长篇小说新潮流与新局面的开创。
了解那种认为《子夜》是所谓抽象观念加材料堆彻而成的社会文献的贬斥。
3.分析茅盾创作心理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影响和得失。
4.掌握茅盾在三十年代社会分析派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以及这一流派的文学史地位。
第四讲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1.了解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和人文景观。
掌握老舍的艺术视点:人性与人伦的关系。
分析老舍笔下老派、新派与正派等三类人物形象的内涵。
掌握老舍批判传统文明时所表现出来的失落感与对”新潮”的愤激之情交织的复杂感情。
2.理解《骆驼祥子》可能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主题意蕴。
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掌握老舍对于病态城市文明造成人性伤害的忧虑。
3.从老舍作品的风俗描写、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幽默的手法以及语言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去把握摼┪稊的风格,掌握摼┪稊小说的源头,并掌握风格评析的一般方法。
4.了解有关樊骏、赵园等老舍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不同观点。
第五讲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1.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精神分析派的观点运用、比较文学的视角、传统文化的视角以及接受美学的层面等向个方面,掌握曹禺研究的现状。
2.通过从《雷雨》、《日出》、《原野》到《北京人》等作品,掌握曹禺话剧中的诗意特征等。
3.掌握《雷雨》等经典剧作的内涵,包括浓郁的情感色彩和主观因素、象征性意象、超越客观真实的表现性和多义性。
对周朴园、蘩漪的形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解折。
第六讲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1.了解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掌握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倾向,肯定其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掌握京派的共性特征及主要作家。
2.从沈从文的写作心理、姿态,看其作品的特色与得失。
理解构成湘西文学世界的题材、人性描写、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的元素,掌握像沈从文这样对现代化和都市文明持批判态度的作家的观照价值。
3.了解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第七讲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1.掌握张爱玲《传奇》中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批判意识,以及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人物的特点。
2.从意象营造和语言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张爱玲小说艺术的创新和袭旧。
掌握张爱玲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
掌握其作品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具有的缺陷。
注意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特异的地位。
3.掌握两次”张爱玲”热出现的不同情况。
包括傅雷对张爱玲的批评、80年代张爱玲被重新发现,并逐渐形成热点的过程和原因。
90年代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社会消费心理,及其身世被传媒热炒和商业包装,并在社会上流行的现象。
第八讲穆旦与九叶诗派
1.了解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掌握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出现的“散文化”、“纯诗化”等创作趋向。
2.了解九叶诗派的形成情况,包括他们在40年代的两次聚集、他们同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关系等。
掌握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及其共同追求
3.掌握穆旦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穆旦诗歌中三个常见的主题和艺术创新的基本要素。
第九讲现代散文五家
1.掌握撐逅臄时期散文创作格外发达的主要情况和原因,掌握现代散文的“闲话”、“独语”两个主要语体的特点。
通过对几位代表性散文家创作特色的分析,大致把握现代散文的几种主要风格类型,掌握散文鉴赏和批评的基本方法和角度。
2.掌握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以及基本体式。
3.比较“冰心体”与朱自清的抒情文体。
4.掌握郁达夫的行旅散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