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时 科举制的创立 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
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
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儿歌记忆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三、拓展延伸:
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同的题型么?
答: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学家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答: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练一练答案:D
4.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答: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
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阅读分析:对于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四、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若你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读书人,在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你主要复习的主要内容
A、算学
B、诗赋
C、书法
D、历史
4、若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参加进士科考中了第一名,你将被称为
A、探花
B、榜眼
C、状元
D、举人
5、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善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考试,结果考中。
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武则天
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7、在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A、进士、明经
B、武举、明经
C、进士、武举
D、进士、状元
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经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个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10.材料一:一位唐朝官员说:“国之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的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望之继世
(1)科举制度组早出现于那个朝代?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什么作用?你认为科举制度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