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不仅次数大大增加,破坏力也明显增强。
理论界对金融危机的研究的热情也同时被激发。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代:以Krugman (1979)和Flood and Garber (1984)为代表的第一代理论;以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的第二代理论;第三代理论因出现较晚,争论很大,流派很多。
第一代模型认为政府实行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与固定汇率制的内在矛盾引起一国外汇储备的枯竭,当外汇储备降到临界水平就会引发投机性攻击,造成危机。
第二代模型认为政府行为并不是线性膨胀的,而是理性的;所以政府会比较维持和放弃汇率制度的成本来选择措施,危机并不一定发生在储备耗完之后;另外这模型还强调“多重均衡”和“自我实现”性,当公众预期危机会发生时,“好”的均衡会转为“坏”的均衡从而引发危机。
第三代模型的观点还不统一,研究者从而不同角度对危机形成原因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有的强调危机的传染性、有的强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有的强调道德风险引起的过度借贷、有的强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还有的强调企业的收支平衡恶化。
三代金融危机模型都与现实事件相联系。
第一代模型是对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机的解释,第二代模型以1992年EMS 金融危机为基础,第三代模型是对1997亚洲金融危机的解释。
1、第一代模型1.1基本分析框架0,>-=-αφαφt t t i y p m (1)10)1(<<-+=r R r rD m tt t (2)0>=μμtD (3)t t s p = (4)t t t sE i i +=* (5) 除了利率,其余的变量都为LOG 值。
t m 表示名义货币,tD 国内信贷,t R 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汇储备的账面价值,t s 即期汇率,t p 价格水平,*i 国外利率(假定为常数),t i 国内利率。
t E 表示t 时期可用信息的预期值。
经济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经济学模型
经济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经济学模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而金融风险也是一直困扰着各国金融市场的难题。
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了现代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理论经济学模型,探讨经济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首先,让我们关注经济危机的形成机制。
主要的经济危机有经济周期性危机、金融风险危机以及结构性危机。
其中,经济周期性危机是指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增长与经济衰退周期性交替的现象。
经济周期的产生,一方面与经济的内在机制有关,比如供求关系的波动、消费信心的变动等;另一方面,也与外部冲击因素有关,如政治环境不稳定、自然灾害等。
经济周期性危机的防范,需要对经济运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合理的经济政策工具。
其次,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方面。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践工具,对金融市场中潜在的风险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保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监管则是指国家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模型中,根据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决策规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研究。
这些模型主要有风险价值模型、风险价值分配模型、蒙特卡洛模拟模型等。
另外,结构性危机是指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衡,阻碍经济正常运行的一类危机。
结构性危机的产生一般与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科技进步、资源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结构性危机的解决中,经济学模型主要关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
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政策,可以有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提到的经济危机与金融风险防范的理论模型仅仅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不能完全覆盖所有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理论模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办法。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研究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经济运行中无法忽视的一个方面。
金融危机的突然发生不仅会给经济体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还会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因此,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金融危机的发生,研究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模型变得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通过对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一系列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提前发出警示信号。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利率、股市指数等。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研究,可以发现其潜在的变动规律和特征,从而提前预测和预警金融危机的发生。
一种常用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是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将多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建模,并利用历史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预测结果。
VAR模型可以提供关于金融市场变动的动态视角,帮助分析员更好地理解和预测金融市场的行为。
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VAR模型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对金融市场的波动进行监测,从而及时发出警示信号。
除了VAR模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例如,Logit模型通过将金融危机的概率建模为一个二项分布,利用相关经济指标对金融市场进行分类。
GARCH模型则利用历史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来预测未来的市场风险,从而提供金融危机的预警信号。
这些模型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可以在不同的实际问题中进行应用。
金融危机预警模型的研究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政策、国际关系、自然灾害等。
因此,如何将这些因素纳入预测模型是一个难题。
其次,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金融市场的变动常常具有非线性特征,传统的线性模型可能无法准确描述。
针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可以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改进金融危机预警模型。
例如,机器学习技术可以通过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潜在关联和模式。
此外,复杂网络理论可以帮助理解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综述
金融危机有关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综述去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理论界围绕危机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对新自由主义的认识专家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危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新自由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酿成的苦果,新自由主义是危机的罪魁祸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主导美国的经济政策。
正是在它的影响下,美国政府采取放任的自由市场政策,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听任、放纵和鼓励华尔街的种种贪婪和冒险行为,使不受约束的市场肆意妄为,造成金融市场投机盛行,促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再次宣告了新自由主义及其经济政策的破产。
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新自由主义的弊端,表明新自由主义无论是在拉美这样的外围地带,还是在北美、西欧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地区,都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灾难。
以主张彻底私有化、贸易自由化、利率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金融危机把“华盛顿共识”基本理念的失败记录推向了顶峰。
有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实质就是一种极端的市场原教旨主义。
新自由主义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力量高度崇拜,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高效率的,甚至是万能的。
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
市场经济虽然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失灵的时候,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正,绝不能自由放任。
有观点认为,从意识形态层面来说,新自由主义实际是代表超级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推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其符合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自由掠夺的意志。
它已经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成为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念,成为资本主义向外输出的意识形态。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批判和抵制。
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的认识专家学者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最终必然归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金融危机理论
王伟光 ( 2009)商品内在二重性矛盾潜伏危机产生的可能 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度使危机爆发成为必然现实,美国
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性危机。
肖林、任新建( 2009):新自由主义是金融危机的本质
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于1994年提出的就
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解体而提出
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 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 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在外汇市场上有中央银行 和广大的市场投资者,双方根据对方的行为和各自掌握的对方
三、外债危机理论
债务危机论 资产价格下降论 综合性国债论
债务危机论
欧文.费雪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在经济上升时期为追逐利润
“过度负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赢利能力减弱,逐渐 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其传导机制是:企业为清偿债务廉价销售商品—企业存款 债务负担加重、赢利能力下降—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人们丧 失信心、悲观情绪弥漫—人们追求更多的货币储藏、积蓄—名 义利率下降、实际利率上升—资金盈余者不愿贷出、资金短缺 者不愿借入—通货紧缩。
为剧烈的全面的金融动荡。
金融不稳定假说
Hyman P.Minsky对金融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 “套期保值”型借款者、 “投机型” 借款者和 “蓬齐” 型 借款者,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借款者属于“套期 保值”型借款者,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借款者的盈利
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
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 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 发货币危机。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不 可避免的。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编辑]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
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
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
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
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
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金融危机理论
▪ Kingdleberger(1978) 用历史上数次金融危机来论证过度 交易导致货币危机的理论,强调了金融市场在通货紧缩中 的作用
▪ 他把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分为疯狂、恐惧和崩溃三个阶段。 认为金融资产价格的下降,在对真实经济活动的影响方面, 与通货紧缩有着相同作用
▪ 当出现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后,随着经济的扩张,人们 会疯狂的投机,这种过度投机行为及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 期会使通货紧缩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更容易放大。因此,金 融市场不稳定是对以前事件累积过程的反应,而货币与信 用的膨胀是刺激投机从而引发危机,最终导致恐慌和经济 崩溃的原因
▪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以 Obstfeld(1994)的“预期自我实现型货币危机”模型为代 表
▪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 Mckinnon&Pill(1998),Chang—Velasco(1998)和 Krugman(1999)为代表
(二)货币主义的理论及其发展
▪ Friedman&Schwartz(1963)等人认为,金融危 机就是产生或加剧货币紧缩效应的银行恐慌
▪ 他们认为,银行业恐慌的破坏性主要是通过影响 货币供给,进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导致金融动荡 的根本原因是货币政策失误
▪ 危机产生的表现形式是:重要金融机构的破产, 引起银行业恐慌,存款货币通过乘数数倍紧缩, 导致大批银行破产,而对流动性的需求会使银行 丧失偿付能力,货币存量进一步减少,直接使产 出和收入水平下降
(一)债务—通缩的理论及其发展
▪ Fisher(1933)发展了由Veblen(1904)、 Hawtrey(1926)等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之后Minsky,Kingdleberger,Wolfson, Tobin等人对Fisher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企业金融危机数学模型
企业金融危机数学模型企业经营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其中之一便是金融危机。
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企业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化解风险,防止企业的经营受到影响。
其中,数学模型便是一种有效的预测和解决金融危机的工具。
1.金融危机的定义与指标金融危机是指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因一系列外部或内部因素而引发的发展方向出现激烈波动,导致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业体系无法正常运作,最终导致宏观经济恶化的一种严峻经济现象。
金融危机的标志性指标是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高企、资产价格快速下跌、负面消息频繁,以及大量企业面临破产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通常是早期反映出企业金融危机即将来临的征兆。
2.数学模型的意义与机制数学模型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可以提供企业金融危机的预测、诊断和治理方式。
数学模型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意识到预测风险与防范风险的重要性,可以从内部和外部多方面维护企业的经营安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金融危机的数学建模方法(1)统计学模型统计学模型是采用经济统计学的方法,利用历史数据或整个经济体系的数据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的方法。
它的优点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神经网络模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以类似于人类神经系统的思维方式对企业金融危机进行预测和控制的一种新型模型。
它可以通过监督学习来建立模型,对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并在未来进行预测。
(3)非线性规划模型非线性规划模型是一种能够准确捕捉变化趋势的预测模型。
它的核心是利用现有和历史数据来构建非线性的经济模型,从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4.数学模型在金融危机中的应用(1)风险评估企业管理者可以将数学模型应用于风险评估,通过预测实时经济环境和竞争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控制和调整。
在企业面临金融危机时,及早调整经营策略,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和损失。
(2)资金管理企业需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资金管理,确保企业的现金流量储备充足,并能够高效运用资金。
采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保证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仍能疾飞。
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综述
户 中 很 范 内 频 生 9 2一9 3年 欧 货 体 年 在 大 围 频 发 :1 1 的 洲币 系
亚货币危机, 8 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以及20 1一 0 2 年的 19 9 0 20
阿根廷比索危机。 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 造成的沉重经济代价以 及它的传播蔓延使得货币危机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
型假设:小国开放经济; 只有一种可贸易品, 所以服从购买力平 价;价格和工资完全弹性; 充分就业产出;并且外国人不持有本 国货币, 居民则持有本国货币作为财富的一部分。 模型认为一个 国家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的努力和它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以及财 政赤字的货币化融资方式之间的矛盾是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 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对赤字的货币化融资 将导致外汇储备的下降。 所以, 虽然更多的储备有助于延缓危机 的发生, 但只要赤字不断增长,固定汇率的崩溃就是不可避免
危机, 4 一 9 5 年的墨西哥比 19 9 19 索危机, 7 一 199 1998 年的东南
储备。r ,a ( 97 )则把 观点 K nl 9 u 这些 应用于固 定汇率的 攻击, 投机
开始了所谓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模型。 2.1 基本模型
K g a 19 9 年 的 是 个非 u r mn 7 提出 模型 一 线性的 模型。 动态 模
增长空间。 . 2 4 实行品牌战略 优质产品的品牌是占 领市场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产品经营 者来讲, 首先要树立品牌意识。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 是农业经 营者的无形资产和巨大的财富。实行品牌战略要确定品牌的内 涵和制定科学的品牌标准, 以保证品牌的规范和稳定。 创立一个 优质产品的品牌, 还要通过媒体宣传手段, 不断提高品牌的认可 度。“ 可乐” 可口 公司的品牌已享誉世界, 即使如此, 该公司每年 仍在品牌宣传上花费上亿美元, 一保持品牌的认可度。
国际经济学9-1金融危机理论
主要内容
• • •
货币危机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
国际货币危机
• 90年代以后,国际短期资本流动频繁引起 货币危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 最显著特征。 外汇市场单方向的持续交易 迫使货币当局最终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导 致市场出现剧烈动荡。 • 外汇市场货币危机——全面金融危机; • 国内金融危机——货币危机
– 过度金融创新引发的金融危机。
• 六、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 利用外资越多越好吗?资本账户何时开放?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罗伯特弗德勒, 彼得M加伯 • 克鲁格曼1979一个国际收支危机的模型, • 弗德勒,加伯,1984正在崩溃的汇率制度, 一些线性实例,对克鲁格曼的模型加以扩 展和简化
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央行自卫:央行出售国外资本——本国外汇 储备不断减少,利率上升 • 危机爆发:外汇集积耗尽,政府被迫放弃 固定汇率制 • 资本外逃:汇率贬值预期增加导致外汇储 备耗尽,国外资本流出 • 投机者的冲击挥剑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的 时间将早于政府主动放弃的时间,因此, 社会成本会更大。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理论的提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 • 强调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相互关系。 • 克鲁格曼侧重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危机产生 的原因: • 金融过度,亲缘政治,企业负债率,均衡 铁不稳定性,保持汇率稳定是一个两难的 选择。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政策建议
第三节 金融危机理论模型
• 金融危机的定义:通常认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 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便意味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利率、汇率、 资产价格、企业偿债能力、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等)。金融范畴 涵盖广泛,金融危机也有多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股 市危机、债务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 • 一、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二、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 • 三、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新兴市场 • 四、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 • 五、2007年到今的美国次债危机:
金融危机的演变体系解析
⾦融危机的演变体系解析2019-04-04⾦融危机的分类与发⽣机制(⼀)三代危机模型迄今为⽌,国际上已经发展了三代成熟的⾦融危机模型。
第⼀代危机模型是货币危机模型,产⽣于20世纪70年代,是为解释拉美货币危机⽽建⽴的。
1972年墨西哥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财政⾚字占国民⽣产总值的⽐重逐年提⾼。
为了弥补财政⾚字,墨西哥政府向中央银⾏发⾏债券,导致基础货币增长过快,随后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投资者纷纷抛售⽐索,资本外流加速。
当外汇储备耗尽时,墨西哥政府被迫放弃固定汇率制。
墨西哥危机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拉美国家也发⽣了类似的危机。
经济学家把拉美货币危机归因于进⼝替展战略和不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论上形成了第⼀代货币危机模型。
[1]第⼀代货币危机模型反映了固定汇率、资本⾃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性的不可能三元悖论。
克鲁格曼认为,维持固定汇率需要满⾜⼀定的条件(即FXt≥ae-DCt,其中FXt表⽰外汇储备,DCt表⽰国内信贷)。
[1]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的扩张必然产⽣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预期,导致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下降。
⼀旦外汇储备耗尽,固定汇率将难以维持,本币贬值将不可避免。
第⼆代危机模型也是货币危机模型,是为解释欧洲货币危机和英镑危机⽽建⽴的。
1990年东西德国统⼀之后,德国政府⽀出⼤幅增加。
因担⼼通货膨胀,德国政府于1992年7⽉把贴现率提⾼到8.75%。
德国提⾼利率后,芬兰⼈纷纷把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导致芬兰马克对德国马克的汇率持续下跌。
此前,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动挂钩,芬兰央⾏为维持⽐价不得不抛售德国马克⽽购进芬兰马克。
但由于芬兰央⾏的德国马克储备有限,因⽽这⼀举措并没有抑制住芬兰马克下跌。
1992年9⽉8⽇,芬兰政府宣布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实现⾃由浮动。
接下来,类似的现象在英镑、⾥拉市场发⽣,投资者纷纷抛售英镑,抢购德国马克,致使⾥拉和英镑汇率⼤跌,欧洲货币危机由此爆发。
与拉美危机不同,当英镑危机发⽣时,英国不仅拥有⼤量的外汇储备,⽽且其财政状况也没有出现与其汇率制度不和谐的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
沈阳化工大学科亚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金融危机及防范文献综述姓名:XXX 班级:XXXX 指导教师:XXX摘要: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国内金融危机迅速向全球蔓延,并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这固然是由货币政策失当,金融监管不到位,经济体制隐含弊端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缺陷等基本原因造成的。
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应进一步提升我国法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的能力,坚持采取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措施解决纠纷,加强对金融债权安全的保护,完善法律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职能,重视规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重视规范财富增加与社会分配的公正公平,法律监管机制要力求防范金融风险的全覆盖,坚持提高金融经济立法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坚持独立健全法律法规与创新机制。
正文一.引言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20世纪以来,共发生了六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对于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全球队的影响,许多经济学家和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许多专家学者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影响以及应如何防范的看法大卫·科茨在《金融风暴启示录》中指出,他说:1945—1973年间,在国家管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美国中央银行和政府迫使金融资本尽量把钱借贷给实体经济部门的企业。
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相反,他们被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只能从事指定类型的的业务,然而,在70年代新自由主义潮思兴起以后,即在“1980—1982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机构的管制。
第八讲 金融危机理论
3、基本模型:假设央行维持固定汇率制, 则金融危机模型可以通过国内货币市场上 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行为展开。国内货 币市场均衡的条件可以表述为: m-p=-αi α>0 (1) 其中,m是国内货币供给M的对数表达式,p 为国内价格水平P的对数形式。i为本币的 利率水平,α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 系数。国内货币供给M由国内信贷D及中央 银行的外汇储备R决定,因为央行外汇储备 的增加是以增发本币的方式实现的。此三 者的关系取对数后,可简化为一次方程 m=d+r。假设国内外资产可以完全替代,则 可得出以下方程式:
(二)类型 1、按金融危机的影响地域分:国内金融 危机,区域金融危机,世界性金融危机。 2、按金融危机的性质内容分: (1)货币危机 (2)资本市场危机 (3)银行危机 (4)综合金融危机 3、按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分:系统性金 融危机和非系统性金融危机。
二、金融市场脆弱性的论述 金融市场脆弱性是指金融资产极度膨胀,导致实物 经济与虚拟经济运行的背离,这就是金融市场脆弱 性的表现。 明斯基(Minsky)是论述脆弱性的代表人物。 1、基本观点: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就 易于引发经济与金融的动荡和危机。而金融市场的 动荡是由金融资产的置换引起的。 2、基本分析:他认为,市场经济中有三种融资: (1)谨慎融资,是指融资者资产现金的流入量大于 偿债的现金流出量。 (2)冒险融次,指融资者筹得的资产现金收入量, 在短期内小于利息支出量,但融资者的总收入量大 于利息支出量,而且在长期中,其资产的预期收益 大于利息支出,这就使得融资者经常借新债还旧债。
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综述
货币金融危机理论综述摘要:本文主要对七十年代以来的货币危机理论体系进行综述。
通过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发生机理和后果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1)第一代货币危机大多发生在落后的不发达国家,扩张性的国内政策与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本质性的冲突是导致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
(2)与第一代危机不同的是,第二代货币危机发生的国家本身并不存在政策上的不协调或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固定汇率的放弃只是成本和收益权衡下的结果。
模型强调危机的多重均衡和投资者的预期的自我实现。
(3)第三代货币危机的研究者跳出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银行体系、金融中介和不对称信息的方面分析危机。
本文还综合对所谓“第四代货币危机”的阐释,概括了货币危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财政赤字; 双危机模型; 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1 引言货币危机的爆发,在二战前还是一种偶然现象。
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任何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都不可能超然置身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即使是非常微小的一个外部扰动都有可能影响到国内经济的稳定运行,而国民经济内外部组成要素之间日益复杂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反过来又加剧了初始扰动的破坏力,进而对整个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货币危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在很大范围内频频发生: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以及2001-2002年的阿根廷比索危机。
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造成的沉重经济代价以及它的传播蔓延使得货币危机成为各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中国金融部门的不断开放,潜在的危机因素也开始显露。
尽管目前受到资本管制的保护,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我国的资本账户迟早是要可自由兑换的。
2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七十年代以前,早期货币危机只是偶然的现象,所以没有引起研究人员足够的重视。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
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
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
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
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
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
金融危机扩散机制研究的理论综述2500字
金融危机扩散机制研究的理论综述2500字摘要:针对金融危机的扩散机制的研究,是当前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
通过系统总结和梳理当前国内外针对危机扩散机制研究的文献,得出金融危机扩散机制的三个主流研究方向,即汇率传导机制、市场传导机制和金融中介传导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扩散理论综述一、汇率传导机制M. Allen, C. Rosenberg, C. Keller, B. Setser和N. Roubini建立了一个标准的因子模型来重新考虑关于金融传染的研究。
文中将传染定义为金融冲击线性传播机制的结构性变化,得到的结果是“只存在相依关系,不存在传染”。
Dobromi Serwa和Martin Bohl对欧洲股票市场1997年~2002年之间的七次大的金融冲击进行了危机扩散的研究,文中用异方差调整的相关系数来区分危机扩散、相依关系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得出中东欧发展中股票市场相对西欧发达的股票市场更容易发生金融危机传播。
Francesco Caramazza,Luca Ricci 和Ranil Salgado 研究了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新兴市场金融危机的扩散问题,检验了金融关联关系在危机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文章中应用截面probit回归模型对41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墨西哥危机、亚洲危机以及俄罗斯危机中,关联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Buiteretal构造了一个“中心-周边”模型来解释1995年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当中心国发生危机后,某些周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单独放弃了与中心国的汇率平价,就产生了金融危机的局部扩散。
同时,产生的产业联动效应,即“存货的加速原理”和产业的“结构性震荡”发生作用,又对金融危机的扩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市场传导机制Kodres和Pritsker则指出,如果两国资产运动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则金融危机会通过跨市场的套期保值迅速地传播。
投资者在某个市场受到冲击时,会重新调整他们的证券组合,从而把冲击扩散到其它市场。
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与监管
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与监管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与监管引言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中出现的一系列可导致经济崩溃、金融机构破产和经济活动严重受损的事件。
金融危机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金融市场过度膨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不善、政府监管不力等。
本文将讨论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与监管,以深入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
一、金融危机的相关理论1.1. 季节性金融危机理论季节性金融危机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有其固定的周期性。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种周期性危机可以通过改变经济政策和加强金融监管来缓解。
1.2. 金融泡沫理论金融泡沫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过度的资本流动和资产价格的无序上涨导致的。
在泡沫破裂时,资产价格将暴跌,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这种理论认为,加强金融监管和控制资金流动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
1.3. 银行风险理论银行风险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由于银行风险管理不善而引起的。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如果其风险管理不当,将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加强银行监管和监督是减少金融危机的关键。
二、金融危机的监管措施2.1. 政府监管和法律条规政府监管和法律条规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风险管理和业务运作的合规性。
此外,政府还应制定和完善金融法律,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2.2. 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避免出现不可持续的风险暴露。
这包括加强资金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善内部风控体系等。
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他们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
2.3. 促进金融市场透明度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透明的金融市场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监管,确保市场信息的真实和透明。
2.4. 国际合作与协调金融危机往往不仅限于一个国家,而是具有全球性的影响。
因此,国际合作与协调是防范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
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
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
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
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
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
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
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
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
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
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
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
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1992~1993年爆发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中诸多现象无法由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给予满意的解释。
当金融危机发生时,部分国家拥有大量外汇储备,宏观经济政策并没有表现出与稳定的汇率政策之间的不协调。
obstfeld(1994,1996)、sachs、tomell和velasco(1996)等为了解释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多重均衡和危机的自促成(self-fulfilling)性质——投机者的信念和预期最终可能导致政府捍卫或放弃固定汇率。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政府维护汇率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政策选择过程,维护汇率稳定是一个政策目标抉择的成本收益权衡过程。
政府维护汇率的收益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相信维护汇率稳定有助于促进贸易和投资;二是该国可能有严重的通货膨胀历史,因而把固定汇率看作是控制国内信用的一个手段;三是汇率的稳定也可能被看成是维护该国荣誉的象征或者是存在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承诺。
政府最终放弃固定汇率的原因在于某些因素使得维护固定汇率成本的代价十分高昂:一种可能是政府存在严重的财政赤字,希望通过通货膨胀税来减轻这一负担;另一种可能是国内存在严重,的需求不足,经济萧条要求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而扩张性政策和固定汇率制度相抵触。
政府是否捍卫固定汇率取决于政府对维护汇率所产生的成本收益的权衡,当市场预期汇率贬值时,捍卫固定汇率的成本将大大增加,最终将促使政府放弃固定汇率制度。
obstfeld(1994,1996)实质上是barro和gordon(1983)的规范性政策选择模型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选择方面的一种扩展。
在barro-gordon的原始模型中,封闭经济中的政府进行政策选择时面对的是理性的代理人,政府对成本收益的权衡是由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真实变化所决定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可由经济的结构变化或代理人的非理性预期来解释。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是barro——gordon的规范性政策选择模型在货币政策中的一种扩展,它强调的依然是政府的政策选择,在经济中代理人是理性的假设下,政府货币政策的选择仍然由维护汇率的成本收益来决定。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危机的自促成性质。
当政府内外政策不协调时,投机者预期汇率最终会贬值,就会提前抢购外汇,结果是国内的经济状况提前恶化,政府维护汇率的成本增加,货币危机提前到来,因而预期的作用使货币危机具有自促成的性质。
三、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由于第一、二代货币危机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以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为代表的许多金融危机,许多学者提出了第三金融危机模型。
亚洲金融危机表明,金融自由化、大规模的外资流人与波动、金融中介信用过度扩张、过度风险投资与资产泡沫化、金融中介资本充足率低与缺乏谨慎监管等,是与金融危机相伴发生的经济现象,由此可贝,金励中分尤其是银行中分在金融危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开始跳出汇率机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宏观经济分析范围,着眼于金融中介、资产价格变化方面,强调金融中介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分析范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研究框架。
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九个类别。
(一)道德风险危机模型krugman(1998)、c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认为,政府对国内银行负债的隐形担保会导致国内银行借贷政策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使得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因而会引发金融危机。
由于有政府的隐形担保,国外投资者以较低的利率借款给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且缺乏谨慎监管的国内银行由于有政府的担保而投资于高风险领域,导致资产泡沫化。
当资产泡沫化破灭时,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过多地暴露于资产市场而使其资产负债急剧恶化,陷入困境,不良贷款急剧增加。
国内银行所持有的巨额不良贷款是政府将来的消费支出,银行和政府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存款者认为政府会对陷入困境的国内银行进行救助。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与财政支出是等价的。
国外投资者认为政府会对由不良贷款所引起的财政赤字进行融资。
他们认为,即使没有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亚洲金融危机也会发生。
(二)金融恐慌模型在diamond和dybvig(1983)的模型中,银行将存款人的存款投资于经济中的长期项目,银行这一功能实现的前提是所有存款人不会在同一时间提取存款。
在正常情况下,银行的贷款得以支持长期经济投资,经济运转正常,存款人得到存款利息,经济实现好的平衡点。
但当许多存款人从银行提取存款时,由于银行的流动资金有限,银行不得不将其贷款所支持的长期项目中途下马,这将导致银行贷款的损失。
由于银行不能偿还所有存款人的本金和利息。
从而最先提取存款的存款人损失最小,而最后提取存款的存款人损失最大。
因此,如果某种原因使得存款人确信他人会提前提取存款,那么每一个存款人的理性选择是立刻从银行提取存款,结果导致所有存款者都受到较大的损失,经济实现的是一个坏的平衡点。
银行挤兑是理性的且存款者的预期具有自促成性质。
如果所有的人都不提取存款,那么所有存款者的福利都将增加。
尽管如此,在预期给定的情形下,单个存款者提前提取存款能增加个体的福利。
这意味着存款者试图离开即将倒闭银行的行为将使得所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且每一个存款者都有提前提取存款的激励。
因此,当所有的存款者都选择逃离时,银行挤兑和金融危机很快就会发生。
radelet和saches(1998)、chang和velasco(1998a,1998b)认为多重均衡(“每个人都预期货币会贬值,进而出售通货,从而导致通货事实上的货币贬值”的均衡和“每个人都预期币值会得到维护,进而不出售通货,从而导致币值得以维护”的均衡)经济中不合意均衡(货币危机发生的均衡)发生的可能性依赖于投资者的预期。
他们的思想是基于“协调失败”理论或者银行挤兑理论。
由于某种原因,国外投资者预期到货币会贬值,他们就会出售通货,这就使得一国无法维护固定汇率制度,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他们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中许多亚洲国家出现的资本大规模外逃现象不能由宏观经济基础变量(如财政赤字、失业率和货币供给等)的变化来解释,金融危机是由市场参与者预期的突然变化所引发的。
国际投资者由于对新兴市场缺乏充分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冲击、国内经济薄弱等),投资者的信心会突然发生改变,当看到或预期到其他投资者将要撤离资金,投资者最优的理性选择是在其他投资者之前撤离资金,结果导致迅速撤离资金的集体行动。
国际投资的这种集体行动使新兴市场产生流动性危机,并最终导致非清偿性危机。
(三)金融系统不稳定性模型金融系统不稳定性模型强调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认为银行存款者之间的“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所导致的银行挤兑是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的特征是“期限错配”(maturity mismatch),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的期限较短,而银行资产的期限较长且流动性差。
当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银行短期资产的价值时,银行挤兑就会发生。
如果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流动性危机,那么金融危机就会发生。
金融系统不稳定性模型将存款者之间的“协调失败”视为银行脆弱性的根源。
从金融系统的内在不稳定性角度来解释金融危机的模型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协调失败模型协调失败模型关注的是金融系统的结构导致金融系统崩溃的机制,当存款者进行银行挤兑时,金融系统就会发生崩溃。
基于协调失败的银行挤兑模型可以分为随机危机模型和以经济基础变量为基础的危机模型:在随机危机模型中,危机纯粹是由与经济基础变量无关的协调失败所引发的;在以经济基础变量为基础的危机模型中,金融危机是由弱的经济基础所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