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湿地文化资源分析与开发建设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林业科技2009年增刊

鄱阳湖湿地文化资源分析与开发建设建议

张小晓,胡达维

(江西省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46)

摘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拥有广阔的水面和悠久的历史,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文化。其湿地文

化涵盖饮食、建筑、农耕、渔俗、水运、节庆、戏曲等多方面,有别于其他湿地文化,是一个较为独立而又完整的湿地文化,在中国内陆淡水湖泊类湿地文化中占据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如何利用如此多样的湿地文化资源带动经济、

社会综合发展,是政府及民众多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湿地文化的实地调查,对鄱阳湖湿地文化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较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开发建设建议。

关键词:鄱阳湖;湿地文化;文化内涵;旅游价值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2505(2009)S0-0069-03

收稿日期:2009-08-20

作者简介:张小晓,男,风景园林学士,高级工程师,从事城镇规划和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带有泥碳的沼泽、泥碳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禁止或流动,或为淡水、

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退潮时不超过6m 的水域。湿地还可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 的海水水体。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

由于目前对湿地文化尚无较为明晰统一的概念,为明晰研究对象,本文将鄱阳湖区域内与鄱阳湖湿地相关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定义为鄱阳湖湿地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为便于阐述,分为湿地物质文化和湿地非物质文化两部分加以论述。

鄱阳湖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以前叫彭蠡湖,它宽阔壮美,位于北纬28°22′~29°45′,东经115°47′~116°45′。广阔的水面,悠久的历史,多样类型的湿地,孕育了鄱阳湖丰富多样的湿地文化。

如何利用鄱阳湖如此多样的湿地文化资源并传承和发展湿地文化,带动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是目前一个被政府及民众多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鄱阳湖湿地文化的实地调查,重点分析其旅游价值,并提出一些开发建设建议,希望能够对鄱阳湖地区的湿地文化传承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鄱阳湖湿地文化资源[1-3]1.1湿地物质文化

1.1.1耕作与饮食文化。鄱阳湖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旧时“火耕水耨”,主要以两年三熟耕作制为主,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物增多,包含如花生、葫芦、菱角等一些经济作物。

鄱阳湖地区的菜肴有其独特风格,其主要特色是水产菜肴。“无鱼不成席”成了一种风俗,烹调中以煮、炖、蒸、烧、炒为擅长。此外主要菜肴还有藜蒿、

菱角、藕丸、鄱阳三鲜等。1.1.2建筑文化。鄱阳湖地区建宅对风水特别讲究,建宅首先要选址,地址选好了接着是房屋的朝向。一般而言,都是坐北朝南的负阴抱阳格局,建筑结构对防潮耐浸要求较高。1.1.3水运与船文化。据《汉书》等有关历史记载,鄱阳湖水道早在先民南北交流的活动中就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鄱阳湖水运最主要的物资是漕粮、瓷器,还有食盐、夏布、药材、鱼苗、苎麻、木材等。鄱阳湖上有很多以捕鱼为业、以船为家的人,全家人和全部家当都在船上,白天用小船外出捕鱼,或撒网鄱阳湖中,或依靠鸬鹚捕鱼,晚上回到大船上休息,终年如此,在水上生活。鄱阳湖内湖或河流两岸,常有靠人力摆渡的木船,一般为一人双桨,可栽10余人,当地俗称人渡。1.1.4医药文化。鄱阳湖中医药事业向来发达,历来名医辈出,是半夏、枝子、乌药、龟板、鳖甲、莲子、珍珠、芡实等中药主产区。

1.1.5手工业文化。鄱阳湖地区不仅商业繁荣,手工业也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冶炼铸造和纺织业已经在全国同行中享有名气,并初具规模。

1.2湿地非物质文化

1.2.1民俗节庆文化

渔俗文化。鄱阳湖地区凡是逢年过节,结婚寿庆,做屋建房,请神祭祖,都包含有渔俗文化内容。鄱阳湖地区有许多渔民吃鱼不打鳞,而且不吃甲鱼,因为习俗说这样以后会打不到鱼。

渔船出湖下水捕鱼叫出山,出山要放鞭炮,预祝丰收。大

型渔猎出山,要打牙祭,也就是买鱼买肉聚餐,有的还要买猪头献给菩萨,在鱼舱内放鞭炮,俗称“舱

、南

性。同时推动将湿地知识写进课本,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普及湿地知识教育,在社会上开展湿地知识讲座。

3.2健全机构,明确责任

各级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和宣传机构,明确湿地各管理部门的权限与分工,形成高效的湿地保护与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处罚办法,建立改变湿地用途许可制度和湿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依法保护管理和利用湿地资源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3.3加快建设,凸显文化

通过对湿地文化的主要要素进行分析,可以在旅游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示湿地文化。

3.3.1建筑文化展示。现代人关注与向往湿地,也许与人类祖先最早的逐水而居有关。人类是从树巢洞穴生活习俗发展而成现今城市聚居的。在旅游活动中,可以通过设计仿造湿地建筑形态的木屋野营、树巢野营等形式来展示湿地建筑文化。

3.3.2饮食文化开发。湿地不仅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物质,水、衣饰、药品也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湿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阶段的湿地饮食文化。表现湿地饮食文化,主要通过湿地食品的开发、湿地食药植物展示解说、湿地食物与药用价值来体现。还可以考虑设计湿地蔬菜园,以体现湿地的食药文化。

3.3.3生产工具展览。任何文化均与人类生产工具直接相关,离开了生产工具的文化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显示出自身发展的弱点。实用与艺术、民族装饰与地域差异在生产工具上可以有与众不同的反映。旅游中可以设计专门的湿地农林工具展示项目,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产工具。

3.3.4休闲游憩体验。湿地休闲文化产品根据游憩特征可以划分为游览观光型游憩、参与型游憩、体验型游憩3个大的类别。可以依据不同的游客定位开展不同的休闲游。

3.3.5艺术文化观赏。湿地艺术包括自然与人工的艺术,是湿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中的一滴水、一片叶、一棵树,都可以看成是一种艺术品,是大自然的艺术创作。而湿地人工艺术品,主要包括木质雕刻、绘画、诗歌、园林小品等。可以设计专门的湿地艺术诗会、湿地艺术品展览、湿地歌舞会等。还可以进行系统的艺术化展示专项设计,尝试进行专项湿地艺术文化设计。

3.3.6水运文化变迁展示。在以水运为枢纽的时代,鄱阳湖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具地利优势,由此形成了长年的固定水运转运商市。公路和铁路交通兴起后,鄱阳的水运才开始逐步衰败。旅游中可以进行展示鄱阳湖水运历史的设计。

在许多湿地地区,水运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利于环境的旅游方式。在一些地方,水运比其它方式更容易。在某些情况下,水运是唯一可行的运输方式。水运不仅对游客很重要,而且对当地市场的物品供应及大型货船、农产品和湿地产品的长途运输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3.3.7湿地认识与实践展示。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人们对湿地认识与利用的程度也在提高。在长期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对森林的利用改造有多种经营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场馆展示和导游解说,在适当的时机(景点)采用回顾、对比等,向游客解释以前的湿地认识与利用特征。

3.3.8区域特征展示。对湿地认识与需求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对湿地的认识和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反映在湿地文化上其发展阶段和表现也有所差异。发达国家如瑞典、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家,其湿地文化呈现出近乎自然的生态文化特征;而在中国西部、东南亚及热带地区由于贫困,湿地文化仍然停留在渔耕文化的阶段。在旅游中强化这种湿地文化的地域和文化差异,有益于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

4综述

鄱阳湖地处江南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河湖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仅水岸线就长达上千公里,沿岸滩涂、沟渠众多,形成了大量大小不一的湿地。由于鄱阳湖历经围湖造田和退耕还湖,其形成的湿地系统是以水网沼泽为特征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几乎无处不在的湿地环境,对鄱阳湖湿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稻作和水产捕捞养殖为主的农业生产,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食谱的饮食习惯,同水有关或与水亲密接触的各种喜庆活动,适应多雨多涝环境的防潮耐浸建筑结构,与水有关的方言,民间众多的水神信仰,以及艺术、服饰、生活习俗等,无不表现出同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鄱阳湖湿地文化的众多特征。

鄱阳湖的湿地文化,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不可再造性,有自己十分鲜明的特色。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鄱阳湖湿地文化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可以开展以展示、科普宣教、娱乐体验为主的多类别的旅游活动,可以创造出形式多样的新奇特旅游产品,带动鄱阳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耕耘.鄱阳风情:历代名人与鄱阳[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6.

[2]陈先贤.千湖悠韵话鄱阳[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3]鄱阳县志编纂委员会.鄱阳县志[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8.

(下转第8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