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合集下载

缘景明情

缘景明情

意 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 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 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 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 味的艺术境界。 味的艺古诗词的意境?
1、抓画面(意象) 抓画面(意象) 2、激起联想与想象 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 感受“此时” 此景” 此人” 此情” 的“此情”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 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 王夫之有云: 情景名为二, 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 中景,景中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 置身诗境”是指在欣赏诗歌的时候, 置身诗境 反复诵读, 反复诵读,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境界中,体会诗人所创造的美的意境里。 • “缘景明情”则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 缘景明情”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 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 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 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 作者的感情。 作者的感情。
诗歌的意象: 比喻性意象,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 托性意象, 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 意象等。 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 惜别 圆月—思念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 思念 落 叶—失意 春风 得意 大海 开阔 流水 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叹惜 古迹 怀旧 梅花 傲视 审美的习惯: 望月怀远”“伤春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 ”“ 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 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村前弯弯的小河美在哪里?游泳、抓鱼、玩沙滩游戏,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的“词眼”,
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春之将去,残花尚且 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 起词人的思考吗?
云层被风吹散,月亮钻了出来,地上的花儿摆弄出各种各样的影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以“破”“来”“弄” 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 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 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 现得更加生动传神。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回答, 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问。
第二步,补出省略的内容。
你师父在家吗?到哪里采药去了?我能找到他吗?放到诗中 和原句连缀起来,在眼前就展现出一幅深山问答图。 第三步,体会诗人感情。 失望——希望——失望惆怅 诗人寻访不遇的失望惆怅之情表达得曲折多致。
充满了无限欢乐。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 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知人论世
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
物之四世孙。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浣花集》
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 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 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 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蓝天媲美;躺在 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细细雨声悠悠 入梦。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 急风、高天、哀猿、清渚、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知能力,学会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知识2. 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3. 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2. 诗歌情感的把握3. 个性化诗歌鉴赏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起源、分类、特点等。

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提出问题:“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新课学习(15分钟)1. 老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如《春晓》、《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老师展示一首具有丰富意境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以及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四、诗歌鉴赏实践(10分钟)1. 学生自主选取一首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2.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感悟。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课后搜集其他诗歌,继续练习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从景物描写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课后是否愿意主动进行诗歌鉴赏实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深化理解感悟诗情教学目标:1. 深化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世界。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哲理,提升思考人生的深度。

教学重点:1. 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2. 学生自我情感的抒发3. 诗歌哲理的感悟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2. 学生个性化情感的表达3. 诗歌哲理的提炼教学准备:1. 相关诗歌情感表达的案例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六、情感表达(10分钟)1. 老师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如何“置身诗境”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 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第一步,总览全诗
缘 景 明 情
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就乐曲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个字呈现 “不 尽”之情呢?
第二步,以景语做结句有 奇境否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切 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
意境:壮阔悲凉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止于言情,景语做结。正因为情不可尽, 以不言之景做结,才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表达得丰富深刻,入木三分。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 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意境 明情
课后作业
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缘 景 明 情
第一步,理解诗句表现的 场景 第二步,赏析表现力强的 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 法,写出了物象的什么情 味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品鉴、模仿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诗词的欣赏与品鉴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感受诗词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图片或一段诗词朗诵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起源、发展、分类等。

3. 诗词欣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语言、形象、情感等。

4. 诗词品鉴:分析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等,让学生学会品味诗词之美。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重要性。

1. 讲授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诗词欣赏的方法。

2. 示范法:选取优秀诗词进行示范性讲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3.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4.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古代诗人,创作自己的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创作展示:评价学生创作的诗词,考察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内容1. 诗词的节奏与韵律:让学生了解诗词的音节、节奏、韵脚等基本元素,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感受诗词的音乐美。

2. 诗词的意象与意境:解读诗词中的意象,分析意象组合成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想象。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知识讲解:讲解诗词的节奏与韵律,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诗词鉴赏: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引导学生感受其节奏、韵律和意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的惆怅,具有哲理美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第二部分:(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
台城(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 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 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 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 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 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较阅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独来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景——春江花月夜美景(意境美)
理——宇宙人生的哲理(哲理美) 情——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美)
意境优美深邃 景、理、情水乳交融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 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 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 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 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 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 (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 长史,招致幕府。不久,辞归家乡。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 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逝世。著有《孟浩然集》。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两种诗歌鉴赏的方法,抓住意象,发挥想像,品味诗歌意境,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置身诗境1、导入新课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那么,如何穿越时空去品味那些诗歌的意境美,从诗境中感受诗人丰富的情感呢?今天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明确概念置身诗境:把自己投入到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倒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享受。

3、温故知新⑴诗歌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意象:指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形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统一。

比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宋·贺铸《忆秦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秦观《踏莎行》三句共同的象:杜鹃(象)。

杜鹃这种意象的内涵:哀怨凄凉(意)。

⑵意境: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意境:寂静凄清。

情感:寂静凄清的夜景,委婉含蓄地传递出诗人的孤独苦闷忧愤。

4、知识积累⑴说说下列意象什么意味?月亮——望月则怀远(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杨柳——折柳表惜别(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天山——前线表建功立业(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精选5篇)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篇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来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2)预习成果展示A、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吟诵 意象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概念: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 思想、情感。“象” 就是形象。“意象” 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 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意”和“象”的统 一。
咏雪
唐·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 住诗人心态,描述一下“山重水复疑无路 , 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怎样的景象。
基本方法
•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 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 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
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
成文。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枫树与渔 火映衬着独自愁眠的诗人;远处山寺传来的 钟声让孤寂的诗人心烦意乱。
• 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意境,渲染了 诗人内心的“愁”------羁旅之愁
三、 方法总结
• 吟诵感悟 • 把握意象 • 发挥想象与联想 • 品味意境、揣摩诗情
小试牛刀
• 游山西村 陆 游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找出意象:
▪ 枫桥夜泊
▪ 月、乌、霜、江枫、 ▪
(唐)张继
渔火、寒山寺、钟声、 ▪ 月落乌啼霜满天,
客船。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分析意象:通过分析修 饰性、限制性词语, 我们逐次把握意象特
▪ 故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
分析意象:通过分析表状态及修饰性、限制性词语, 我们逐次把握意象特点: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2. 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式,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 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诗的节奏、韵律、形象等。

2.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元素。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2. 运用诗歌表达个人情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如诗歌文本、诗人简介、诗歌鉴赏文章等。

2. 学生预习相关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分析第一首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四、诗歌鉴赏方法指导(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方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元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美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表现。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六、案例分析:走进诗人心灵(10分钟)1.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案例,如《登鹳雀楼》、《江南逢李龟年》等,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表达。

2.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关联。

七、小组讨论:诗歌创作心得(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探讨诗歌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八、课堂练习:以景写情(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景物,如“春天的大树”,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诗歌知识,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不同诗人对同一景物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创作自己的诗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通过创作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诗歌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诗歌意境的理解(1)介绍诗歌意境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意境的构建和表达。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歌意境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第二章:情感表达的方式(1)介绍情感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和重要性。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3. 第三章:诗人与景物的关系(1)介绍诗人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并掌握诗人与景物关系的表达方式。

4. 第四章:诗歌的创作技巧(1)介绍诗歌的创作技巧和手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创作技巧的应用。

(3)学生通过创作和分享,运用所学的创作技巧,培养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

5. 第五章:诗歌的评价与欣赏(1)介绍诗歌的评价标准和欣赏方法。

(2)分析一首经典的诗歌,讲解其评价和欣赏的角度。

(3)学生通过评价和欣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诗人老是选取对自己来讲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才能身诗境缘景明情,这是小编整理的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喜欢大家喜欢。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教学设计本课为人教版选修第二单元自主赏析,是选读课。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

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进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熟悉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次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为此,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熟悉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那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领会想象独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踊跃浪漫主义风格。

4.继续培育学生于朗诵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1.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称为“诗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理想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

公元472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机会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

那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心里的悲忿,对世俗权贵的鄙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2.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 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 界。是整体的,空灵的。它突破和 超越了具体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 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 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即 “境生象外”。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 子的悲哀,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游子看到这种景

色会有何感受?



渲染悲凉气氛,

触动游子思乡之情
苍凉、 雄浑、 莽苍、 辽阔、 高远、 壮阔、 晦涩、 深远、 空寂、 幽静、 宁谧、 朦胧、 萧条、 明快、 荒凉、 冷寂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意象之情感: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
江:清澈 月:离人很近(衬托出江水的清澈)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 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之感。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 开阔,又体现了作者“心犹壮” 的乐观与旷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花好月圆 团圆喜庆
品 读 诗 歌 总 结 经 验
以上内容告诉我们在鉴赏时 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 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 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 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 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 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置身诗境,就是读者借助联想和 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 画面,沉浸在想象世界中,得到 审美享受。
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 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 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自然景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
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孙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牛 王安石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 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 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 界,请各用一句话阐明。 第一首: “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 第二首: “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 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 第三首: “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 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



悲 凉

忧浪 愁漫 、 凄 苦 ( 冷 ) 、
长亭清,凄凄惨 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 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 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境:
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 感情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物 与我、情与景、形与神、 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 一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简 言之,就是一系列意象构 成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其三)
鸟鸣涧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 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 锄归。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象 同 而 意 不 一 定 同
思乡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寂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凄凉 ——苏轼《江城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人生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
形象和人物形象。
咏雪
唐· 张打油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简析:这首诗写的是下雪 后大地一片雪白的情景。 “江山”、“井”、“黄 狗”、“白狗”这些都是 形象,而非融注了作者主 观情感的意象。
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 思想、情感、意念、 感兴。“象”就是物 象、形象。“意象” 就是渗透着诗人主观 感情的客观物象,是 “意”和“象”的统 一。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陈毅《青松》
正直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凄凉哀伤的象征
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 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 鹃
suí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的《蝉》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象 同 而 意 不 一 定 同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高洁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脱俗 ——王冕《白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 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 孤芳自赏、 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凄凉抑郁 ——陆游《卜算子 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 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昂扬自信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解 意 象 品 诗 歌
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 ——
表达了诗人对坚 贞、高洁品格的 追求,表达了诗 人超凡脱俗的隐 逸风范。
解 意 象 品 诗 歌
梅花
斗霜傲雪、 不怕打击 挫折、敢 为天下先、 不愿同流 合污的高 洁品格
解 意 象 品 诗 歌
折柳
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 之情 以折柳表惜别。“柳”, “留”的谐音,折柳有 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 柳送别的习俗,因此 “柳”带有伤离别的意 味,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 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 无违。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 品味作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 也就是抓住表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 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 者的感情。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 常见 意象
解 意 象 品 诗 歌
月 如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 谁家。” 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 月亮是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 思乡、 回首月明中。” 思国的 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 代名词
古人以为蝉餐 风饮露,是高 洁的象征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柳永《雨霖铃》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 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 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 悲凉的同义词
夜闻归雁生相思, 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思乡怀亲之情 和羁旅伤感
鸿雁指代书信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杜甫《天末怀李白》)
鸿 雁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浮云比喻 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 的忠贞,品格的高洁
借助这些意象,将词人国破家亡、天 涯沦落的悲苦,以及孤独寂寞的忧郁情 绪和愁苦不安的心情宣泄得淋漓尽致。
象 同 而 意 不 一 定 同
兴奋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
凄苦
象 同 而 意 不 一 定 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